继拿下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牌照后,360金融版图再下一城。近日,360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出资12.81亿收购天津金城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城银行”)30%股份。此次交易完成后,360将成为金城银行第一大股东。这也意味着,360旗下金融牌照将增至7家。金城银行业绩波动剧烈,不良率持续上升公告显示,360集团将按照1.42388元/股的交易价格,受让金城银行5名原发起股东合计持有的9亿股股份,交易金额合计12.81亿,较其评估价溢价5.05%。360收购的天津金城银行是什么来头?资料显示,金城银行是国内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之一,于2015年4月挂牌营业,注册资本30亿元。由天津华北集团有限公司和麦购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14家民营机构共同筹建。其中天津华北集团持股20%,麦购集团持股18%,其他发起股东持股比例均在6%及以下。此次360收购的正是其他发起人中5家企业所持有的6%股份。金城银行设立初定位于“公存公贷”,后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践行普惠金融”。其官网显示,金城银行的业务包括借钱、赚钱和其他业务等。其中,借钱业务包括金税贷、金抵贷、政采贷、退税贷、医保通等产品。赚钱业务包括企业存款和个人智能存款产品,个人存款业务还未开通。其他业务则包括存管、消费金融共享平台等。同为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的发展却大相径庭,业绩分化显著。5家银行中,第一梯队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总资产均超过千亿规模,其中微众银行2019年营收148.7亿,网商银行营收也达到66.28亿。而金城银行经过早两年的快速发展后,2018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当年实现营收5.66亿,同比下降6.29%,实现净利润1.52亿,同比减少0.25%。金城银行也是彼时17家民营银行中唯一一家营收、净利润均负增长的银行。金城银行还在这一年收到了民营银行的首张罚单。2018年2月,金城银行一连收到4张罚单。据悉,金城银行的违规案由主要涉及同业业务违规。具体而言,天津金城银行存在买入返售业务标的不符合监管规定、同业投资业务投向不审慎、同业业务部分管理制度缺失、同业投资投后管理失职等问题,被天津银监局合计罚款160万元。2019年,金城银行业绩有所好转,实现营业收入7.37亿,净利润1.7亿,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0%、12%。但从资产质量来看,金城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17、2018年仅分别为0.43%、0.58%,2019年末上升至1.12%,高于民营银行平均水平。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另一方面,金城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2017-2019年,金城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760.79%、503.24%、152.37%。资本充足性方面,金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金城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23.09%、23.29%、16.65%。截至2020年3月末,金城银行总资产规模为311.42亿元,净资产为34.94亿元。2020年1-3月,金城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4亿元,实现净利润1163万元。360金融牌照将增至7家,去年净收入超90亿对于收购金城银行,360表示,主要基于民营银行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双方将以金融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普惠金融为重点,在更广泛领域进行优势互补及战略合作。360称,本次投资入股将有利于三六零实现互联网科技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金城银行将为公司的互联网用户、企业客户以及产业生态合作方提供优质、安全、便利的综合金融服务。自2018年12月360金融分拆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360在金融领域的扩张步伐加快。360金融旗下产品主要包括360借条、360小微贷、360分期等。其2019年财报显示,360金融去年实现净收入92.2亿元,较2018年44.47亿元增长107.3%,非美国会计准则下,实现净利润27.52亿元,同比增长52.8%。360金融在2019年撮合贷款总额达到1986.67亿元,同比增长107%。截至2019年末,在贷余额721.55亿元,较上年增长67.5%。截至2019年12月31日,360金融累计注册用户1.35亿,较2018年底增长71.3%;授信用户2472万,同比增长97.1%;通过360金融服务获得贷款的用户为1591万,较2018年增长92.1%。今年一季度末,360金融的累计注册人数已达到1.42亿。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年内,360金融通过收购广东众康永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众康保险”)获得了保险经纪牌照。若此次收购成功,360集团将集齐银行、网络小贷、融资担保、金交所、消费金融、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等7个金融牌照。除广东众康保险外,另外6家公司分别为福州三六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上海三六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福州三六零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晋商消费金融、和耕传承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和互联网金融资产(西咸新区)交易中心有限公司。360在公告中称,公司符合对民营银行的出资条件,但投资尚需获得银保监会等有关监管部门的最终核准批复。截至发稿前,360金融报收9.98美元,股价涨幅达5.83%。
吸引更多外资和民营机构 评级、熊猫债市场开放酝酿新举措 政策加码 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推进 更多金融开放措施蓄势待发。最近一周来,国务院金融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均释放进一步推动金融开放的强烈信号:相关部门将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自主开放,除了切实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措施之外,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营商环境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信用评级行业、熊猫债市场等开放新举措有望于近期推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外资开放之外,吸引更多民营机构进入市场将成为金融开放的重点之一。业内人士也呼吁,进一步完善各类政策,为民营资本进入我国金融业营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 疫情并未打乱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节奏。近期,万事达卡进入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筹备申请已获批,惠誉成为继标普之后第二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评级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实现对其在华合资证券公司的控股,贝莱德、路博迈等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近日还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 “近年来,金融部门集中宣布了40多条对内对外自主开放措施。目前,这些措施落地进展良好,绝大多数措施已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落地。”央行行长易纲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资股东资质限制不断放宽。他表示,这些开放措施着眼于提供开放、包容、充分竞争的金融环境,最大限度地鼓励创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下一步,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还将全面推进。易纲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设定统一的准入标准,推动系统化、制度化开放。银保监会近日也指出,今年将继续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措施的落地,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为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经营提供更多便利。 具体而言,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的开放有望再提速。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其中包括: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鼓励境内评级机构积极拓宽国际业务;发布《外国政府类机构和国际开发机构债券业务指引》,进一步完善熊猫债信息披露要求,细化熊猫债发行规则,鼓励有真实人民币资金需求的发行人发债,稳步推动熊猫债市场发展。 东方金诚技术委员会主任俞春江表示,信用评级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将丰富投资人的评级服务选择,引导国内外评级机构聚焦于评级技术和服务能力竞争,或将重塑评级行业发展格局。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丛晓莉表示,在中国经济金融深度融入全球化背景下,完善熊猫债发行规则,对于丰富中国债券市场的境外发行人和投资人群体,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外国政府类机构和国际开发机构是熊猫债的重要发行主体。随着上述指引出台,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外国中央政府在我国发行熊猫债的进程有可能显著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吸引更多民营机构进入市场将成为金融开放的重点之一。易纲表示,继续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开放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全部切实落地,吸引更多外资和民营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他还强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强化竞争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目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已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元股权结构。其中,民营资本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和保险公司总股本中,占比已分别达到40%、60%、80%和50%左右。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第一能够增加我国金融机构资本来源,优化金融机构股权结构;第二能够为金融机构引入市场化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和约束,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第三能够推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以评级行业对内开放为例,“截至目前,我国采用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共有11家,其中民营评级机构4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表明国内评级机构准入数量将增多,债券市场评级机构阵营还将进一步扩容。”俞春江表示。 董希淼也建议,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对民营资本的显性门槛和隐性门槛,为民营资本进入我国金融业营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他表示,要采取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对外资开放的,应同步对民营资本开放。比如,目前已经取消单家外资银行对中资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那么对民营资本持有民营银行30%股权比例的隐性上限也应该尽快取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之后,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给予国有资本同样的待遇;支持和鼓励民营金融机构申请各类业务资质和牌照。(记者 汪子旭 张莫)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院院长)、朱太辉(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总监)、张晓晨(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实际冲击到底有多大,当前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笔者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设计并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盈利和偿债方面的重点指标,就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冲击做了跟踪测算,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导致中国经济遭遇休克式下滑,一季度GDP骤降至-6.8%,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冲击给广大市场主体、尤其民营及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六保”,其中“保居民就业”居于首要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实际冲击到底有多大,当前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笔者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设计并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盈利和偿债方面的重点指标,就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冲击做了跟踪测算,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企业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显著恶化 生产“休克”导致企业经营规模和收入大幅收缩。以2020年一季报计算,样本企业报告期内总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约为-8.6%,而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营业收入与生产经营规模变化直接相关,营业收入的大幅下滑表明疫情期间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幅收缩。分行业来看,各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变化与疫情期间的停工停产表现了较高的一致性。按照申万一级分类,除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电子、房地产、综合等少数行业之外,多数行业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休闲服务受冲击最大,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超过5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家用电器等行业的跌幅也较大。 盈利水平的恶化程度更为明显。2020年一季度全部样本企业总和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8.7%;分行业来看,农林牧渔受益于疫情期间的必需品需求,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其余除电子和综合以外,所有行业均为负增长,休闲服务同样受冲击最大,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4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商业贸易等跌幅均超过70%。 国有企业的收入与盈利变化也印证了疫情的巨大冲击。2020年一季度,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9.7%。但到4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1-4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降幅收窄到9.2%,但利润总额的降幅还在拉大,同比下降63.0%。其中,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3.1%,较一季度降幅增加了4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高达85.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 2. 盈利下滑导致部分企业暴露偿债风险 疫情冲击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快速下降。一季度随着样本企业的盈利下滑,上市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从2018年和2019年的5.18、5.11倍,骤降至2.88倍,企业的潜在违约风险明显抬升。其中,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利率保障倍数为负值的样本企业占比超过40%,利率保障倍数低于1倍的超过半数。 各个行业的偿债能力降幅与疫情冲击大小基本一致。分行业来看,除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偿付安全边际仍然较高外,其他多数行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休闲服务、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风险敞口较大。例如,休闲服务行业样本企业的总和利息保障倍数为-1.63,超过77%的样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3. 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情况更加严峻 本次评估分析的对象是A股民营上市公司,是民营企业中经营发展的佼佼者,代表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相对而言,在新三板挂牌的民营企业以及广大未能在公开市场融资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风险抵御能力更弱,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所处的情形将更加严峻。 疫情爆发之初,笔者曾利用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近8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近五年的财务数据,对疫情冲击下的经营压力、偿债压力进行了压力测试和比较分析。当时的研究发现,若疫情导致“停工停产3个月”,则3个月的固定成本支出将使A股民营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分别下滑30%,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的下降幅度高达50%左右;与此同时,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利息费用保障倍数将会下降至3.5,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会下降至更低的1.8。由此推测,广大中小微企业盈利下滑程度可能更加明显,面临的债务偿还压力可能更加。这应该也高层强调一定要“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背后的原因所在。 4. 高度警惕后续银行不良率的上升 企业负债与银行信贷是一体两面,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偿债风险将最终反映在银行业机构的不良率上。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1%,增长幅度有限,较上季末仅增加0.05个百分点。考虑到为应对疫情和为企业纾困,前期银行大量延迟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期限(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数据,截至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当前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尚未完全反映企业的违约状态。 笔者针对所有上市民营企业近似计算了银行的“隐含不良贷款率”(EBIT为负或小于利息支出企业的负债之和/全部企业负债之和),来分析银行不良率的后续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由IMF本世纪初提出,在预测银行不良率变化上具有较好的前瞻性。相对于一季度银行不良率的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升,提示应高度关注企业偿债压力加大向银行业不良贷款转化的风险。 5. 守住企业生命线需要货币、监管、财政政策协同发力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长期来看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释放企业活力,当前则应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三箭齐发”,全力缓解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偿债压力,守住生存线。 一是持续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缓解资金链压力。自5月6日国常会以来,决策层多次强调“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5月22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的相关措施。鉴于疫情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民营企业经营和偿债的冲击存在差异,应考虑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的情况将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针对性地实施到位;同时,推动银行机构补充资本,利用好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扩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随着生产和投资的加速恢复,短期内的真正挑战,已从经济“休克”下的供给侧冲击,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上述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确定上调赤字率至“3.6%以上”、新增专项债3.75万亿并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应充分利用好上述举措增加的地方政府财政空间,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的定点帮扶,做好减税降费、用好消费券、发力新基建,让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三是注重货币、监管、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前防范风险。在企业偿付能力恶化的背景下,货币、监管政策可能在未来面临更大的防风险压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殊时期不抽贷、断贷、压贷,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的同时,也应前瞻性做好拨备和不良贷款处置的政策储备。此外,财政政策需要重视加大对于政策性融资担保、金融风险处置等方面的投入,为银行不良率上升提供必要缓冲。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院院长)、朱太辉(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总监)、张晓晨(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实际冲击到底有多大,当前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笔者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设计并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盈利和偿债方面的重点指标,就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冲击做了跟踪测算,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导致中国经济遭遇休克式下滑,一季度GDP骤降至-6.8%,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冲击给广大市场主体、尤其民营及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六保”,其中“保居民就业”居于首要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实际冲击到底有多大,当前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笔者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设计并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盈利和偿债方面的重点指标,就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冲击做了跟踪测算,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企业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显著恶化 生产“休克”导致企业经营规模和收入大幅收缩。以2020年一季报计算,样本企业报告期内总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约为-8.6%,而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营业收入与生产经营规模变化直接相关,营业收入的大幅下滑表明疫情期间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幅收缩。分行业来看,各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变化与疫情期间的停工停产表现了较高的一致性。按照申万一级分类,除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电子、房地产、综合等少数行业之外,多数行业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休闲服务受冲击最大,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超过5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家用电器等行业的跌幅也较大。 盈利水平的恶化程度更为明显。2020年一季度全部样本企业总和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8.7%;分行业来看,农林牧渔受益于疫情期间的必需品需求,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其余除电子和综合以外,所有行业均为负增长,休闲服务同样受冲击最大,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4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商业贸易等跌幅均超过70%。 国有企业的收入与盈利变化也印证了疫情的巨大冲击。2020年一季度,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9.7%。但到4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1-4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降幅收窄到9.2%,但利润总额的降幅还在拉大,同比下降63.0%。其中,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3.1%,较一季度降幅增加了4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高达85.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 2. 盈利下滑导致部分企业暴露偿债风险 疫情冲击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快速下降。一季度随着样本企业的盈利下滑,上市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从2018年和2019年的5.18、5.11倍,骤降至2.88倍,企业的潜在违约风险明显抬升。其中,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利率保障倍数为负值的样本企业占比超过40%,利率保障倍数低于1倍的超过半数。 各个行业的偿债能力降幅与疫情冲击大小基本一致。分行业来看,除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偿付安全边际仍然较高外,其他多数行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休闲服务、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风险敞口较大。例如,休闲服务行业样本企业的总和利息保障倍数为-1.63,超过77%的样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3. 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情况更加严峻 本次评估分析的对象是A股民营上市公司,是民营企业中经营发展的佼佼者,代表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相对而言,在新三板挂牌的民营企业以及广大未能在公开市场融资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风险抵御能力更弱,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所处的情形将更加严峻。 疫情爆发之初,笔者曾利用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近8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近五年的财务数据,对疫情冲击下的经营压力、偿债压力进行了压力测试和比较分析。当时的研究发现,若疫情导致“停工停产3个月”,则3个月的固定成本支出将使A股民营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分别下滑30%,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的下降幅度高达50%左右;与此同时,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利息费用保障倍数将会下降至3.5,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会下降至更低的1.8。由此推测,广大中小微企业盈利下滑程度可能更加明显,面临的债务偿还压力可能更加。这应该也高层强调一定要“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背后的原因所在。 4. 高度警惕后续银行不良率的上升 企业负债与银行信贷是一体两面,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偿债风险将最终反映在银行业机构的不良率上。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1%,增长幅度有限,较上季末仅增加0.05个百分点。考虑到为应对疫情和为企业纾困,前期银行大量延迟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期限(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数据,截至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当前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尚未完全反映企业的违约状态。 笔者针对所有上市民营企业近似计算了银行的“隐含不良贷款率”(EBIT为负或小于利息支出企业的负债之和/全部企业负债之和),来分析银行不良率的后续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由IMF本世纪初提出,在预测银行不良率变化上具有较好的前瞻性。相对于一季度银行不良率的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升,提示应高度关注企业偿债压力加大向银行业不良贷款转化的风险。 5. 守住企业生命线需要货币、监管、财政政策协同发力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长期来看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释放企业活力,当前则应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三箭齐发”,全力缓解民营及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偿债压力,守住生存线。 一是持续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缓解资金链压力。自5月6日国常会以来,决策层多次强调“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5月22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的相关措施。鉴于疫情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民营企业经营和偿债的冲击存在差异,应考虑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的情况将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针对性地实施到位;同时,推动银行机构补充资本,利用好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扩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随着生产和投资的加速恢复,短期内的真正挑战,已从经济“休克”下的供给侧冲击,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上述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确定上调赤字率至“3.6%以上”、新增专项债3.75万亿并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应充分利用好上述举措增加的地方政府财政空间,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的定点帮扶,做好减税降费、用好消费券、发力新基建,让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三是注重货币、监管、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前防范风险。在企业偿付能力恶化的背景下,货币、监管政策可能在未来面临更大的防风险压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殊时期不抽贷、断贷、压贷,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的同时,也应前瞻性做好拨备和不良贷款处置的政策储备。此外,财政政策需要重视加大对于政策性融资担保、金融风险处置等方面的投入,为银行不良率上升提供必要缓冲。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综合施策,千方百计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迅速行动,不断改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落实落细现有政策措施,因时因势创新应对举措,帮助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综合施策化解融资难题 中国证券报:目前,人民银行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效如何?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更显困难,人民银行对此出台了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陈雨露:首先,应该看到,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这既有市场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大多数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生产经营困难的宏观方面原因,也有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抗风险能力弱,银企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溢价较高等微观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堵点”“难点”,综合施策,千方百计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创新发挥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构建“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框架,同时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 二是创新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2019年,我们推出了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三支箭”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由人民银行提供部分初始资金,依托专业机构市场化运作,通过设立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保护合约等方式,为民营企业发债提供信用支持。2020年1-4月,民营企业发债约2665亿元,净融资规模达到1020亿元,发行量和融资规模均创三年来单季度新高。 三是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支持。我们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2019年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新注册小微用户1.7万家,促成融资8465亿元。 四是创新改进征信服务。发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指导市场化征信机构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有效解决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统一的中小企业库已为全国261万户中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为近1.9亿余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迅速行动,3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不断改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小微企业贷款实现“量增、价降、面扩”。2020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815万户,同比增长21.9%。五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53.9%。2020年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二是民营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2020年4月末,非国有企业贷款余额49.2万亿元,较年初新增3.1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1.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5.2个百分点。2020年1-4月,民营企业发债约2665亿元,净融资规模达到1020亿元,发行量和融资规模均创三年来单季度新高。 三是小微金融债券和资本债券发行提速。2020年1-4月,已有22家商业银行发行2172.8亿元小微金融债券,超过去年全年发行规模;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54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6.5%。 因时因势创新应对举措 中国证券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加快恢复经济生产生活正常秩序,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如何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全面落实复产复工要求? 陈雨露: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的工作要求,落实落细现有政策措施,因时因势创新应对举措,帮助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引导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保市场主体、促进就业营造有利货币金融环境。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资金重点投向涉农、外贸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重的产业。 二是创新推出新的政策措施。延长和完善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年内还本付息资金压力。对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民营企业、部分行业龙头、重要产业链企业,提供增信支持,支持低评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实施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方案,提高信用贷款的占比。 三是继续完善政府性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重要作用,扩大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融资担保费率。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补充。 四是发挥多层次金融市场融资支持作用。加快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券3000亿元,专项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推动应收账款更多使用权责清晰的商业汇票,确保实现中小微企业全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建议,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政策框架,为民营银行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市场环境。 完善统一监管框架 “当前,民营银行正逐渐由‘求生存’向‘谋发展’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监管体系不完善、自身经营风险和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等问题。”郭新明认为。 郭新明建议,在完善民营银行发展的制度环境方面,一是完善统一的监管框架。在现有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出台针对民营银行专门、统一的监管制度,消除目前在民营银行监管上政策不明、尺度不一的问题,为民营银行发展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二是推动分支机构试点落地落实。三是适度放开民营银行经营限制。在业务准入等方面,以统一的规则、条件,容许民营银行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给予民营银行理财等业务资质许可,进一步激活民营银行发展活力和服务张力。 在多维度降低民营银行经营风险方面,一是完善征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审慎监管。强化股东监管,严禁不当干预经营决策,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大股东对民营银行的操控行为;强化业务监管,对从事的关联交易进行严格监控,对重大关联交易及一般关联交易的审批权限进行科学设置,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评价和纠正民营银行潜在的风险。三是支持民营银行创新发展。四是给予初创期的民营银行一定税收政策优惠,减税降负,增强其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支持民营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方面,一是支持民营银行增资扩股,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调整持股比例等规定,多渠道多方式支持民营银行增资扩股,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银行发展的长期持续投入。二是可将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民营银行纳入到发行永续债的目标银行之中,鼓励民营银行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金。三是允许经营情况较好的民营银行试点公开上市,适时放开民营银行引入股权激励机制,落实员工持股计划。 全面系统修订商业银行法 郭新明还建议,全面系统修订商业银行法。在修改重点上,主要包括完善立法调整范围及业务规则、明确分类监管理念、健全公司治理机制、适当支持综合经营、加大金融消保力度等方面内容。 具体看,一是完善立法调整范围及业务规则;二是明确分类监管理念;三是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四是适当支持综合经营;五是加大金融消保力度。在商业银行法中设“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章,明确提出“银行业消费者”概念。
纾困赋能扩需求 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一揽子政策措施加码护航民营中小企业 护航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从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帮助开拓“两个市场”到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到力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纾困赋能扩需求多路并进,为民营中小企业持续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项决策部署和惠企政策正在加快落实,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出现积极的边际变化。但也要看到,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时间,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 近一个月,国务院相关部署层层深入,力度不断加大。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研究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4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动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从中央部门到地方也在加快行动,合力打出纾困、减负、赋能组合拳。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中小银行加大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信贷投放,支持企业恢复发展。 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进一步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介绍称,全国向320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423亿元,中小微企业受益面大幅扩大;国务院国资委介绍称,国有企业主动让利,降电价、降气价、降房租、降资费。 在企业转型赋能方面,工信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积极上平台,切实解决产品滞销、订单不足、人才不够等问题,帮助更多中小企业降低采购、分销、融资等成本,线上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通过数字化赋能成为标杆中小企业,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转型。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当前,护航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掷地有声,并不断加码升级。“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恢复和‘六保’的重要力量和关键一环。新一轮政策更加注重回应企业的需求和关切,以及政策的落实效果,更加关注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革,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指出,通过减税降费等阶段性措施,实质性降低民营中小企业运营成本、拓展盈利空间,充分体现国企责任担当,通过主动让利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减负增活力等,也是近期政策的突出特点和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民间投资,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施策方向。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突出抓住两大方面,一是努力扩大总需求,二是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其中,在努力扩大总需求方面,会议提出,要加快重大项目投资、促进民间投资,与此同时注意发挥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不少地方展开行动。比如,北京市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措施,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吉林省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激发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活力。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关于加快培育优势高成长民营企业的十二条政策》,加快培育优势高成长企业集群,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供需双侧下降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政策着力点要进一步聚焦于扩大需求和恢复供应上,必须优先解决需求不足问题。 刘兴国认为,市场预期不佳、整体盈利水平不高等制约民间投资增长,未来要加力完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多措并举激发市场需求。 在刘哲看来,民间投资恢复需要经历流动性改善、盈利恢复和信心提升三个阶段。在前期金融支持、减税降费等政策加快落地后,企业流动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前,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企业生产和盈利均进入恢复期,但消费端恢复仍弱于供给端。“下一步关键在于采取针对性措施,集中力量实现‘三同步’,即推动消费与供给同步复苏,上下游产业链同步复苏,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同步复苏,打通供需良性循环,保证企业盈利改善的持续性,提升企业中长期的经营和发展的信心,进而稳投资、促投资。” 一方面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纾困减负,一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如何兼顾实现目标?刘向东指出,对于民营中小微企业,纾困仍是紧要之事,同时还需要在纾困过程中引导企业及时转型,聚焦主业,提升竞争力,这也是民营中小微企业今后抵御风险的重要支撑。 刘兴国表示,民营中小企业脱困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或金融机构帮扶,要想在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只有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才有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