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松北区法院自贸区法庭揭牌 29日,哈尔滨市松北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正式揭牌成立。该法庭将重点审理与自贸区哈尔滨片区相关金融类商事案件、贸易类商事案件、电子商务类案件,为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建设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据悉,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作为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对于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全面开展对俄经贸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哈尔滨片区设立自贸区法庭是省、市、区三级法院积极回应自贸区建设司法需求,创新加强服务保障的务实举措。哈尔滨市、松北区和和自贸区管委会大力支持自贸区法庭建设,为法庭提供了完善的办公环境,保障了法庭挂牌即办公、开门即办案。松北区法院则选派学历高、素质强、业务精的审判人员组成自贸区法庭审判团队。 当天,哈市中级人民法院还依托自贸区法庭,设立了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判点和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纠纷巡回审判点,建立涉自贸区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及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巡回审判机制,通过集约审理、专业化审判,进一步发挥司法审判的规范作用,满足自贸区市场主体的司法需求。
5月14日,卢旺达咖啡农观看中国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看到3000斤当地咖啡瞬间卖光后欢呼。(图源:新华社)近日,非盟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非洲自贸区”)协议框架下开展贸易的决定。非盟轮值主席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宣布,非洲自贸区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这在非洲大陆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对中非合作也势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为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非洲自贸区建设将在推进非洲一体化中释放出巨大潜力。非盟55个成员中54个成员已签署协定,有望形成一个覆盖超12亿人口、GDP合计2.5万亿美元的大市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表示,建立自贸区是解决该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性举措。一方面,非洲长期以来区内贸易占非洲贸易的比重低,建立非洲自贸区有利于拓宽内部贸易发展空间、增添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建立非洲自贸区有助于推动互联互通,进一步克服区内国家间分裂分割的障碍,以更好发挥各国优势形成整体发展力量,形成一个拥有统一行动能力且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还应看到,在经济全球化遇到严重挑战,多边贸易体系受到威胁的背景下,建设非洲自贸区势必会减少贸易壁垒,为构建包容性、普惠性、可持续性的新型全球化注入新动力。非洲自贸区也将为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2019年,中非贸易额2087亿美元,是2000年的20倍,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刘鸿武认为,非洲自贸区的建设将有效增强区内国家间经济协调与互动,推动内部市场的扩大进入一个加速时期。这意味着中非可以在更广阔领域中发挥各自优势,扩大贸易总量及投资规模,更好协调中国与整个非洲大陆的发展伙伴关系。毋庸置疑,中非合作在推进非洲自贸区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刘鸿武认为,在发展对非合作过程中,中国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显著优势就是推进了非洲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可以继续加大对非基建投资力度,并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区域内设施互联互通,在加速非洲大市场形成方面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在助推非洲自贸区建设的同时,可以将“一带一路”建设的原有项目与非洲自贸区的发展新诉求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中非更高水平上的互利互惠及合作共赢。此外,互联互通下的数字经济,有望成为非洲自贸区建设“弯道超车”的重要外部力量。在这一方面,中非合作走在了世界前列。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非经贸合作得益于数字经济取得了可观的成绩。2020年5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兼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薇拉·松圭参与中国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见证3000斤卢旺达品牌咖啡被中国网友“秒光”,而直播另一端的卢旺达农民对着手机屏幕欢呼雀跃。松圭说,“中国的数字经济正在发挥巨大作用,将帮助非洲商户和农民加快走出经济困境。”非洲互联网用户众多,是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在积极参与非洲数字基础设施新产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栾雨石)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在27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10周年,10年来有效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与东盟进入了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双边贸易额从2010年的292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415亿美元。截至2019年底,双向投资额达到了2230亿美元,总体结构趋于平稳。中方在东盟设立了2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东盟不仅在去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更是在今年逆势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之一。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云南自贸区云座谈会上了解到,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后,紧紧围绕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沿边”区位优势,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和制度,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在跨境金融、跨境电商、跨境产能、跨境园区、跨境物流等多方面的跨境合作取得新成效,提高了各国间经贸合作的水平,开放的云南与周边国家不断深化沟通、增进互信,为中国与东盟区域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在推进跨境金融创新发展方面,云南自贸区成功搭建跨境支付平台,在缅甸设立全国首个非现金跨境支付服务点,2020年上半年,云南省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266.86亿元,其中云南自贸区内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共108.4亿元,占同期全省结算总量的40.62%。 在跨境电商发展方面也取得突破,德宏跨境电商监管场站改造工作加速推进,实现跨境电商、国际邮件、商业快件“三场合一”监管新模式。加快昆明、德宏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红河、德宏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建设,扩大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推广“9610”(跨境贸易电子商务)、“1210”(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业务,扩大跨境电商覆盖面。云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完成535.22万单通关货物,进出口贸易额3.8亿元。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开园至7月底,入驻企业145户,完成交易额5.37亿元。 在加强跨境产能合作方面,德宏片区积极推进跨境园区合作建设,德宏企业已在缅甸建厂投产产品通过缅甸港口出口至海外。以跨境电力市场为载体,在全国首创将跨境购售电主体引入平台交易,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子结算等技术手段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和合作平台,境外市场主体已可在昆明电力交易中心进行交易。2020年1-7月,南方电网云南国际公司累计对境外购售电量26.59亿千瓦时。 在边境社会治理方面,德宏片区创新外籍人员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德宏模式”,为缅籍人员办理集身份证件信息、生物识别信息、体检信息、居留务工信息为一体的“胞波卡”,既方便了外籍务工人员在瑞丽的衣食住行,也方便了对其信息、申报、办证的“一网化”管理,同时也进一步稳定了跨境产能企业用工需求。 云南自贸区还通过加快“一口岸多通道”监管等模式创新,有效解决口岸拥堵问题,加快大型货车通关速度,瑞丽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2019年较2018年分别压缩7.33小时、0.05小时(3分钟)。在推进跨境物流合作方面,实现中缅两国甩挂跨境直达运输。 据介绍,2020年1-6月,云南省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完成67.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的50.39%。其中,出口完成34.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的25.6%;进口完成33.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的24.8%。2019年云南省与东盟十国贸易总额165.76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占全省对外贸易的49.2%;出口85.14亿美元,同比增长20.5%,进口80.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天津自贸区云座谈会上了解到,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挂牌以来,围绕服务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加速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培育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深改方案中,70余项关于京津冀特色制度创新措施目前已经全部实施。 天津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探索口岸通关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到2019年底,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下降了36.8%和3.27小时。 今年,自贸试验区发挥跨境投融资综合功能优势,打造走出去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央企创新型金融板块承载地和跨境投融资的枢纽,累计有81家央企设立400余家创新型的金融主体。2019年承接了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项目超过了600个,新增市场主体中京津冀企业的数量占到了50%以上。 天津自贸试验区还成立了京津冀众创联盟,成功实现了离岸租赁、国际保底物流、金融、医疗、健康素质竞技以及二手车出口等创新业务,促进了新经济、新动能、新模式的培育。 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和试点经验的共享共用方面,自贸区试验区签署了京津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协同推进、制度创新、国际贸易、物流合作、大通关一体化等八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制度创新和实践经验复制推广,做好总结评估和复制推广工作,先后推出了178项可以向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的经典案例。 天津港自贸区多年来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也将这些经验复制与推广。据介绍,天津自贸区已累计了428项创新的成果,其中有37项已经向全国复制推广,有230项向天津市和相关的区域复制推广。2020年7月,在国务院发布的第六批全国可复制推广经验中,天津贡献了37项中的10项。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天津自贸试验区仍将担负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任,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扩大国际发展的大格局,加快中国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持续创新政策与制度体系,以新动能引领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成为天津加快落实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高地。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使命。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陕西自贸区云座谈会上获悉,陕西自贸区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模式,并取得新进展,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新局面。 推动建立双向投资合作园区 提升合作效果 陕西自贸区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 建成“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聚集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比如,德国博世、宝马,法国阿尔斯通、达能,瑞士布勒、欧瑞康等世界500强企业;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生产基地、分销网络、物流园区,陕汽集团、隆基乐叶光伏、爱菊集团等陕西企业先后入驻。同时创新合作园区建设模式,在自贸试验区沣东新城建设“中俄丝路创新园”采取“一园两地”模式,有效提升合作效果。 加快物流枢纽建设 实现快速发展 在物流枢纽建设方面,陕西自贸区创新开展一系列通关新模式,中欧班列实现了快速发展。7月24日,西安至基辅中欧班列开行后,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已达15国45个城市,开行线路15条,辐射范围实现了欧亚区域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1667列,是去年同期的2倍;运送货物总重130.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9倍,开行量、货运量、图定班列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自贸区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持续加密航线航班,今年6月7日,陕西首条洲际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首尔—西安—洛杉矶”正式开通,截至6月底,累计开通国际航线88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其中,全货运航线达到32条(国内17条,国际15条)。 不断拓展人文交流渠道 扩大影响力 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创新教育合作机制。建设三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合作方式,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丝绸之路职教联盟,打造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台。设立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骨干力量。建设中医药养生双创小镇,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落地海外文化艺术品的保税展览拍卖,依托全国首批文化出口基地,搭建“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文化贸易出口。 与此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还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合作,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多种传播资源的融合,“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影响力显著提升。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浙江自贸区云座谈会上获悉,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三年来,坚持差异化探索,聚焦油气全产业链,重点推进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国际石化基地、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等“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进而提升我国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战略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浙江自贸试验区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长江联通外海的唯一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岸线资源优势。在油气储备、中转、加工和保税燃料油供应等领域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内最大、世界第五的大炼化项目,保税燃料油供应规模位稳居全国第一、跃升世界第八,结算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同时,为充分发挥浙江自贸试验区离岛片区监管便利,风险可控等优势,鱼山岛重点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石化基地,鼠浪湖岛、黄泽山岛、双子山岛、衢山岛、小衢山岛、马迹山岛重点发展大型油品储运基地和国际矿石中转基地,秀山东锚地重点发展保税燃料油供应服务。 据介绍,浙江自贸试验区在挂牌运行的三年里,在油气储运、炼化、加工、海事服务等领域呈现龙头引领、链条延伸、辐射带动的溢出效应。 一是世界超大型国际石化基地初步建成。鱼山岛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全流程一次性试车成功,满负荷安全稳产,形成2000万吨/年炼化能力,开始影响全球炼油格局和资源流向重构,进一步提高 PX、乙烯等化工品国产化水平。 二是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初具规模。鼠浪湖岛、黄泽山岛等管线码头储罐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油品储备能力达到2790万吨。同时,铁矿石年混配量突破1500万吨,全国第一,约占国内市场20%,辐射长江沿线30家钢铁企业。 三是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成效显著。在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领域形成行业标准规范,年供应量和结算量分别突破410万吨和624.5万吨,分别达到全国40%和5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集聚了外轮供应、船舶管理、航运科技、油品检测、海事仲裁等海事服务产业链企业160余家;率先在全国试点开展锚地海事综合服务业务,实现外轮物资供应“一船多能”,外轮供应突破22亿美元,年均增长107%;船舶修理业务占全国40%左右,涉外海商事纠纷实现本地仲裁。 当前,浙江自贸区正积极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发展格局。对内挖潜,搭建成品油内贸分销网络,建设船用低硫燃料油生产基地,加快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建设,推动浙江自贸区与省内联动、沪浙联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保障国内能源供给,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做好支撑。 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国际国内双向互动,引进油品贸易国际战略投资者,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允许境外油气企业进入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交易,坚持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相结合,在油气等大宗商品特色领域争取更高层次的全面开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