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党中央作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河南自贸试验区主动作为、以变应变、精准施策,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河南自贸区云座谈会上了解到,今年1-7月份,自贸试验区经济运行实现全面向好回升发展。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同比增长49.6%;进出口总额165.8亿元,同比增长37.6%,增速均高于全省。郑州、开封、洛阳片区均实现了外贸外资两位数正增长。 据介绍,河南自贸区着力开展了五方面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全力抗击疫情方面,河南自贸区各片区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最前沿,深入社区街道、开展防疫消杀、积极服务企业,让党旗始终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同时,建立了河南自贸试验区疫情防控及经济运行分析月调度机制,确保疫情防控督导常态化、制度化。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全面实行全程电子化办理,针对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建立“白名单”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在畅通货运通道方面,为打通物流堵点,河南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航空、陆路国际通道优势,确保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郑州机场新引进8家全货运航空公司、21家客改货航空公司,新开17条航线,新增20个通航城市,1-7月累计货邮吞吐量30.9万吨,同比增长21.9%,增速在全国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中欧班列(郑州)实现进口运邮试点线路全线贯通,出口运邮常态化开行,成为全国首条进出口双向运邮集散分拨通道和中欧国际运输新动脉。 在加快平台建设方面,省市两级全力推动,支持洛阳、开封申建综合保税区。6月初,洛阳综保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正式设立。郑州国际陆港等自贸区内11家企业被成功认定为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河南自贸试验区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搭建了基础平台。7月29日,开封片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正式开仓运行,成为中部地区首个艺术品保税仓。 在创新开展招商引资方面,河南自贸试验区经开区线上招商活动顺利举办,面向全球集中推介自贸试验区,200多家境内外媒体关注报道。同时,建立重大项目“三个一”推进机制,建立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强跨国公司培育引进,加快项目签约落地。今年以来,郑州片区新签约重大项目49个,项目总投资981亿元。洛阳片区引进10亿元大项目3个,总投资80亿元。开封片区新签约重大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76.6亿元。 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河南自贸区加快融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促进各个片区在产业复苏、经济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郑州片区郑东新区区块新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促进建筑企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着力破解企业融资困局,加快郑东新区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封片区推动市政府出台了文创产业支持政策,成功签约“河南自贸区文化产业基金”,加快片区文化产业合作开发、投资培育和文化项目综合体打造。洛阳片区由省市两级财政出资引导,设立首期规模100亿元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科技创新。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河南自贸区将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和企业服务,组织企业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参会参展、开拓市场。进一步加快开放平台载体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持续做好改革创新,为稳外资稳外贸不断提供河南经验、作出河南贡献。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行走自贸区”黑龙江自贸区云座谈会上了解到,2019年,黑龙江省与广东省达成自贸片区对口战略合作。黑河片区与珠海横琴片区成功“牵手”,围绕制度创新、政务服务、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深化合作。推进黑河片区与广东自贸片区创新发展,加强战略合作,有利于两地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发挥互补优势,提升两地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疫情防控期间,湖北自贸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力保供应。对于企业在市场开拓、资金筹措、人才招聘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湖北自贸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难点痛点,以需求为牵引,大力弘扬 “店小二”精神,千方百计帮助市场主体降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助力疫后湖北经济重振步入“快车道”。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项目建设全流程提速十条》,探索“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准入环境;实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登记制,充分释放各类场地资源,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宜昌片区探索推行了医疗器械“承诺即投产”改革,企业在2小时内就能获得变更后的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版医疗器械备案凭证。为了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效率,支持项目快速投产达效,宜昌片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建设工程单体竣工验收改革。 优化金融服务 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在全省率先落地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上半年,帮助区内科技企业签约登记3500万人民币外债融资额度,成功搭建了企业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的通道;设立湖北省首只10亿元“战疫”基金,并发起设立2亿元应急转贷引导基金,为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股权、债权融资服务。 为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宜昌片区针对中小微企业面临刚性支出不减,营业收入大减的困难,充分发挥宜昌片区“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大数据、纯信用、网上办、无接触的优势,疫情期间累计授信2万多人(户)、100亿元;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3个月房租免收、6个月房租减半。 创新企业服务模式 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襄阳片区为企业提供远程踏勘服务,同时采取科级以上干部包保企业的形式,协助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各项工作,第一时间出台《高新区(自贸片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用工保障九条措施》,积极解决员工返岗生产、物流通行等一系列难题,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为企业正常生产做好物流服务,襄阳片区还积极对接协调,为企业提供物流通道应急方案。疫情期间,片区铁路物流完成区域内各类救援物资国内到发运输共2000多集装箱,总量逾10万吨。完成出口至美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地,各类物资共122车,240个标准箱,货重8100吨。 宜昌片区发挥片区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研发两大公共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推动小微和初创企业创新成果快速落地。 在吸引人才方面,武汉片区实行重点企业高端人才专项奖励政策,对在企税前年工资性收入不低于武汉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0倍的高端人才发放奖励,在集聚高端人才要素资源的同时,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云招聘”,已累积发布近2000家企业的12.03万个招聘岗位,为企业招引近8000名人才。
五年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创新引领发展,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现代滨海城市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起点更高、特色更强、潜力更大—— 这一年,第五批自贸区咋样了? 日前,商务部部长钟山谈及稳外贸、稳外资形势时表示,将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试点,积极开展差别化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2019年8月,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成为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省份,中国自贸试验区阵容扩大到18个。与前几批自贸区试点不同,第五批从设立起就承担着“差别化探索”的任务。到今年8月,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满一年。总体来看,6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方面积极借鉴前几批试点经验,另一方面主动结合自身区位特征锐意探索,形成了又一批开放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注入了新动力。 筑巢引凤,开放走出加速度 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是主权国家或地区以“境内关外”的形式划出特定区域,为跨境贸易、投资提供便利的一种开放形式。第五批自贸区设立一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 从北京地铁10号线草桥站出发,仅需20分钟就可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是依托这座形如凤凰般的新机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迎来了改革契机,并成为华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全新试验田。 北京乐易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标准的外商投资企业。7月8日,该公司在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顺利办理了货物贸易售付汇业务,这是北京地区首笔落地的自贸区跨境金融业务。通过跨境便利化服务,本需一周的办理流程仅用一天就完成了。 “大兴自贸区拥有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以及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将在产业发展与人才吸引中拥有更大的政策创新空间,成为改革发展的政策集成创新高地。我们已经明确了自贸区的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区域的招商引资提供支撑和依据。”河北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大兴)办公室负责人沈建民说。 筑巢引凤,自贸区带来的开放看得见、摸得着。 前不久,“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在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举行,济南市中心医院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合作就引进先进透析技术和透析系统、共同筹建高水平国际透析中心签署框架协议。 据了解,该项目所在的中日国际医疗科技园是山东自贸区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垂直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引进国外优质医疗资源,嫁接高水平专科诊疗技术,推动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济南市中心医院还将联合医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人才,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促进自身从“治疗型医疗机构”向“研发型医疗机构”转变,不仅提升对本地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且为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科学技术交流是不可缺少的,期待两国共同学习,建立互惠关系,这对未来的中国和日本都很重要。”日本科技振兴机构首席研究员冲村宪树说。 在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有关部门不仅制定了《跨国审批服务实施细则》,使得外国投资者不出国门就能快速办理自贸区烟台片区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还在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例如,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份,片区内喜星电子、乐金显示等多家外资企业一度面临物流难、招工难。为此,当地企业联系专员主动“敲门入户”,驻扎在厂区精心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协调班车解决员工跨区上班问题,帮助企业迅速有序地实现了复工。 “国家赋予烟台片区‘深化中日韩区域合作,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的试验任务,就是希望烟台发挥好这一特点,服务国家战略。”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管委会主任牟树青说。 先行先试,释放企业活力 从黑龙江自贸区试点“以照为主,承诺代证”,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到江苏自贸区一年来先后实施了60多项全国全省首创举措,总结形成了115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再到云南自贸区实施高效的审批服务,设置“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一年来,第五批自贸区各展其能、先行先试,不断促进区内企业活力的释放。 8月5日上午,广西凭祥海关为广西大洲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举办了AEO高级认证企业颁证仪式。该公司成为广西首家通过AEO高级认证的报关企业,同时是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唯一一家报关型AEO高级认证企业。据了解,“AEO”是“经认证的经营者”的英文简称,旨在通过对企业守法程度、信用状况和安全水平进行认证,从而给予企业相应的通关便利,确保在贸易安全的前提下,压缩通关时间,提升贸易效率。截至目前,中国海关已与新加坡、韩国、欧盟、日本等15个经济体4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AEO互认。 对从事国际货运代理、铁路国际联运等业务的广西大洲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来说,获得AEO高级认证无疑给其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带来了巨大利好。“海关AEO高级认证这块金字招牌,为我们公司在进出口环节中提供了极大便利,降低了通关成本,也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客户信任度。”公司总经理赵润八高兴地说。 据凭祥海关副关长张耀峰介绍,下一步凭祥海关还将继续指导帮助更多优质的企业通过AEO认证,进一步减轻企业的通关成本,帮助其抓住开放发展机遇。 在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速卖通与苏州市商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发力跨境电商,探索并实现苏州优势产业及传统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 苏州威克士是一款高端电动工具品牌,经营海外市场多年,有着成熟的线下出口体系。但受疫情影响,传统线下渠道受阻,企业开始意识到开拓跨境线上零售市场的紧迫性,同时也认为电商和线上化是未来趋势。今年上半年,威克士入驻速卖通,并通过速卖通开辟了俄罗斯、巴西、西班牙多个全新的海外市场。入驻速卖通的前三个月,威克士在速卖通上的成交额就达到了每月6万美元的规模。最近,威克士又开始着手备货海外仓。 “目前,速卖通上有50%的产品,都是线下渠道无法铺开的。在自贸区和速卖通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得到最新的一手客户信息,便于规划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同时在选品、定价等方面都更有自主权,不必受限于线下商家。在这种高效的营商环境下,我们相信只要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就不愁市场。”威克士电商总监纪锦露对本报记者表示。 差异化改革,带动区域发展 开放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还在发展。如今,自贸区建设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据江苏省连云港市市长方伟介绍,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优化整合港口功能布局,加快推进汽车滚装码头、整车进口基础设施、邮轮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目前已有远近洋航线达71条,海河联运航线11条,实现江淮流域全覆盖。同时,连云港还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培育国际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建设“一带一路”互联网数据开放交换共享试验区,畅通平台经济发展软通道。这些举措,都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寇杰表示,整个云南自贸区的支持政策都是为企业而设计的,有很多实打实的举措。比如,对投资总额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龙头型、基地型投资项目,可予以专项支持;再如,对于新设立的贸易类企业,自取得第一笔主营业务收入起5年内,当年对地方经济贡献突出的,将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又如,支持民间资本、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在自贸试验区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 在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彭支伟看来,第五批自贸区平稳运行,标志着中国形成了东部沿海(除港澳台地区外)全覆盖、中西部省区成片参与、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的分布格局。并且,对“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支撑,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夯实了基础。 “客观来看,前四批自贸区在基础性和系统性制度创新等方面,为第五批自贸区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可借鉴的经验。第五批自贸区成员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意味着,该批自贸区建设更加注重发挥各地的特色与优势,而差异化改革则是第五批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彭支伟说,第五批自贸区结合当地特色推进体制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推动不同省区资源和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彭支伟表示,这种扩容升级,有利于推进国内各区域商品和要素市场的统一,帮助跨国公司在中国寻求最切合其全球发展战略的资源配置地点,增强中国对全球高质量生产要素的吸引和聚集能力。“未来,有关部门应在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关系的前提下,赋予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各地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差异化改革试点,更好地发挥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牵引作用。”记者 王俊岭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稳外资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第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第二,建好开放平台;第三,优化营商环境。”5月18日,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我们要把这些开放平台建好,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以来,建立了自贸区18家,这18家自贸区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5%,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下一步,要扩大自贸区的范围,赋予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推动出台新的开放举措。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2013年,首个自贸区在上海挂牌成立;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相继成立;2017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陆续揭牌;2018年,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2019年,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入围”新一批自贸区。从一枝独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6”的新格局,经过5次扩容,18家自贸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那么,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区出台了哪些稳外贸的政策?落地情况如何?自贸区内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怎样呢?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泸州市商务会展局自贸外资科科长刘智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泸州市商务会展局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应对疫情稳定外贸发展十一条措施的通知》,帮助相关企业加速复工复产,稳定境外订单。 “截至3月16日,泸州市内197家外贸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其中,外贸企业3月份订单量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出口订单履约时效虽因疫情有所影响,但在各项支持政策刺激下,企业复工复产后就积极抢抓生产,目前已执行的订单履约率约为80%。”刘智宇举例道。 百世供应链的部分保税仓分别入驻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百世供应链跨境业务总监吴林浩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百世供应链的宁波、天津和福州保税仓都享受到自贸区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自贸区提前兑现(发放)入驻企业前一年(2019年)的贸易额补贴;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对入驻企业给予特殊补贴,如交通费、住宿费等。 吴林浩进一步介绍,“保税仓内,保税进口方面的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上涨约30%;在推出包机业务后,出口订单实现高速增长,具体数据还在统计中。” “中国利用外资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钟山在会上强调,中国有丰富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有14亿人口的市场。聪明的企业家不会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 关于“自贸区对稳外贸、稳外资有何积极作用”这一问题,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博士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区的优势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先行先试,相比其他地区具有制度先发优势,且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重点突破方向,这在18家自贸区设立之初就已经明确。在更大开放力度的背景下,自贸区会成为吸引外资的洼地,对吸引外资和留住外资都有明显作用。 “自贸区应利用优势,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敢闯敢试,尽快将成功经验复制到自贸区外。”郑磊预计,未来全国将采取成功的自贸区试验经验和成果,建议从最高层面统筹推进自贸区建设。
自贸区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呈现加速度负面清单6年缩减逾八成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刘萌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数据显示,在近6年的时间里,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自贸试验区为窗口的全面开放格局。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近年来自贸区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呈现出加速度,负面清单6年共缩减逾八成。 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加速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商务部网站“自由贸易试验区专栏”项目发现,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先后在2014年12月份、2016年11月份、2017年7月份,2018年5月份、2019年4月份发布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 自2016年11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19项改革事项之后,截至今年4月份,自贸试验区累计向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逐步累积至123项、153项、171项。7月23日,商务部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相关情况发布会的数据显示,自贸试验区已形成202项制度创新成果得以复制推广,且呈现出加速度。 从试点经验产生的领域、类型和效果看。投资便利化涉及81项,贸易便利化64项,金融开放创新23项,事中事后监管34项。这其中,既有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基础性的制度变革,也有“海关通关一体化”监管模式等系统性的制度创新,还有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四个一”等全流程的制度优化。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为加速形成扩大开放新格局,接下来我国还将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加快探索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进程,进一步成“1+3+7+1+6”的新格局。 7月22日至7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也指出,上海新片区是在过去自贸区实践基础上设立的,是开放的新扩大、改革的新进展,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完善空间规划,实现集约开发,让这片寸土寸金之地飞出新的金凤凰,推动高质量发展。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区自问世起,就被视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是侧重制度创新上的探索与尝试,通过自贸区的实践,创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效应。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袁园7月23日介绍,截至2018年底,除海南外的11个自贸试验区以约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新设外资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5.54%、12.12%和12.25%的可喜成绩;今年上半年,12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人民币694.7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国比重为14.5%。世界银行《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2018年排名跃升至全球第46位,自贸试验区建设近6年期间,累计提升了50位。 《证券日报》记者整理自贸区负面清单缩减历程发现,自贸试验区的第一份负面清单来自上海自贸区,2013年9月出台,设立之初为190项,当时还只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项自主探索。2014年,调整减少至139项。2015年,在自贸区扩围之际减至122项,同时扩展到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2017版自贸区负面清单减至95项,并覆盖当时的11个自贸试验区。2018年版减至45项。2019年修订进一步缩减了负面清单长度,新推出一批开放措施,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减至37项,6年共计缩减逾八成。 “今天,它已是大家耳熟能详、推动实现了外资准入从审批到备案历史性转变的全国性制度安排,实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外资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为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创造了更加公平、稳定、透明的制度环境,并已写入新出台的《外商投资法》,成为被及时上升为法律的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实践,成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成为改革的新抓手,开放的新载体。”袁园表示。 付一夫表示,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在经济下行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自贸区以先行者的身份,主动打破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束缚,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改革,以此来促进发展,这是我国国民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作为物流、资金、信息、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载体,自贸区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断注入动力。此外,自贸区进出口的不断增长还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增加外汇收入、吸引外资流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点及面地助力我国整体外贸质量的全方位改善。同时,自贸区的示范效应,推动全国范围内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贸水平的提升与国民经济的健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