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首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治理过程中更加科学精细?北京“十四五”规划草案中提到,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加强网络直报管理、强化信息追溯等,并加强重大疫情预防性研究。 1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对话多名来自医疗卫生、社区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倾听他们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对提高首都公共卫生应急和治理能力的建议。 事前:加强重大疫情预防性研究 “我们的传染病研究过去一直在‘欠账’,比如佑安医院,最开始是没有负压病房的,是后期才改造的。”市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专家组成员马列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在马列清看来,过去公共卫生在医学院里似乎都不太受重视,“但流调作为传染病防控的一大手段,能够为公共卫生部门做决策带来很好的指导效果,应该受到重视。在未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之下,疾控应该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部门”。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去年6月,北京发布《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成立北京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方面,其中就提到,到2022年,全市负压病房增至700间,建设1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等。 此外,市人大代表、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也提到,“北京应该重视培养一支精干的传染病防疫的网络化队伍,一旦遇到传染病问题,能够及时科学专业地分析、建立模型、预估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等,帮助判断和组织各方人力、物力防控,培训防控人员。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需要专业人才来完成”。 市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也谈到,这次疫情给全社会带来很大的反思。“包括SARS之后,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其实建设得非常好,为什么这次疫情发生后又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防疫物资的突然短缺等。”缪中荣说,“现在政府对疫情防控相关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包括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分级防疫机制和网络建设等。” 事中:加强网络直报管理 “对传染病而言,科学防控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第一时间精准掌握信息,不留死角。”田伟说。 在信息系统建立上,缪中荣认为,要把“早发现”的机制建立起来。疫情袭来时,直报系统、预警系统的健全及信息通畅就会很重要。 在田伟看来,科学防控过程中也需建立健全人员往来、物品流动的信息收集系统,且最好是国家统一的系统。如果暂时做不到,北京需要和其他省市信息及时互联互通,特别是有入境人员的地区,要把所有入境人员在隔离后会来北京的人员信息及时对接,并在北京街道层面管控住。 目前,我国仍处于“外防输入”的关键时刻。从近期病例溯源来看,不少聚集性疫情的源头在于隔离结束后的境外入京者或进口商品。田伟说:“要知道,传染病是不分边界的,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管控入境的人和物,需要有相应的溯源和检测管控。” 在科学防控上,要格外注意小医院、小诊所、药店这些患者可能高频率出现的地方,利用信息网将其毫无疏漏地串联起来。“比如购买感冒药退烧药,不是不让买,而是要及时登记上报,再由防疫部门决定筛查方式。”田伟认为,建立高效科学的长期防疫工作势在必行。百姓要生活,国家经济要发展,只有用科学冷静的方法把防控的“网”编好,才能更好地防控疫情。 事后:“智慧防控”解放基层 疫情的防控和社会治理紧密连接。作为属地的社区基层,在疫情期间做出巨大的贡献,也承担了同样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始终由社区人员昼夜不分地站岗、管理并不现实。如何解放基层,也是常态化阶段待突破的问题。 “防控举措能够通过中枢系统传达到最末梢,从社区到楼门,层层有人负责。但前期,基层防控更多在于人员的投入。”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党委书记高文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疫情常态化来看,如何一手抓疫情一手抓复工复产,必须强调人员的解放、防控的精准,这就需要从“人海战术”转入“智慧防控”阶段。 高文娟认为,如何利用好现代技术、大数据系统,利用科技手段精准防控,对于下一步的日常防控来说非常重要。 高文娟所在的王佐镇处于农村地区,辖区内有8个村、4个社区,约7万常住人口。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随着农村疫情防控被进一步重视,目前人脸识别、车辆识别都已经应用到各卡口,后续希望在大数据统计方面能有更多的技术应用。 除了属地责任,高文娟认为“四方责任”中的个人责任恰恰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建议后续加强相关立法,加强对于个人的约束和立法,也是为公共安全负责。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自2021年1月9日起,暂停执行机动车每天限行两个尾号的常态化限行举措,限行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金融界网1月8日消息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下发通告,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自2021年1月9日起,暂停执行机动车每天限行两个尾号的常态化限行举措,限行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昨日,中信建投2020年度夏季资本市场峰会开幕,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资本市场部行政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友新称,在资本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行需做好角色转换。定价能力成了核心竞争力,在业务模式上,投行将逐渐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投行要具有估值判断能力,擦亮“慧眼”,发现和培育优质标的。另外,投行业务也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型。 同时,陈友新就如何看待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以及改革将带给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怎样的机会和挑战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看待IPO、再融资常态化发行? 陈友新认为,常态化发行使得新股发行通过率提高,上市预期更明确;另外,在常态化发行的条件下,新股或再融资审核流程更加透明化,全过程问询及反馈公开化。 陈友新认为,IPO、再融资常态化发行对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来说,有多方面影响。首先,企业上市周期缩短,首发上市的成功率提高,但持续监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次,更具包容性的市场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真正落实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目标。最后,新的上市公司不断引入,退市制度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成为常态化发行的主角,为资本市场注入源头活水。 对投资者而言,IPO、再融资常态化发行会带来哪些影响? 陈友新称,首先,行政干预减少,新股和再融资发行审核过程透明,降低相关的投资风险;投资回收周期缩短,有利于资金回笼,实现募投管退良性生态循环。另外,投资者能够找到更好的标的,投资标的更加多元化,生物医药企业、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等都可成为投资标的。 陈友新认为,常态化发行并不意味着“大放水”。监管正在探索适应市场和经济需求的常态化发行之路,而资本市场的基础就是上市公司。 如何看待新股市场化定价?陈友新表示,这是在发挥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主板IPO已有融资金额较大的项目采取市场化询价方式发行,科创板118家IPO全部以市场化询价定价,创业板也将全面采用市场化的询价方式定价,市场化定价已是不可逆转的改革方向。 在市场化定价的情形下,上市公司的估值体系更丰富:市盈率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销率估值法、现金流量折现法、资产基础法估值、市值/研发费用估值法等。科创企业有更多估值选择,不再“唯市盈率论”。 市场化定价可以推动理性估值,让市场参与者在发行价格的确定上真正实现充分博弈,压实“买者自负”责任,引导投资者理性估值。 最后,陈友新认为,在全面进入股权投资时代,企业大量上市的情况下,退市常态化是必然选择。退市是净化市场的需求,也是保障资本市场健康的需要。退市不畅导致“炒壳”“炒小”“炒差”,目前,A股还有一些传统企业和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可能面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