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进击的中国光伏产业:2020三大关键词,2021有何挑战?) 随着我国提出“3060”碳排放目标,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迎来确定性的发展空间。临近年末,“大礼包”再至。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大会上宣布了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规模目标,12亿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给行业注入强心针。受此影响,A股光伏板块连日大涨,多家龙头企业市值创历史新高。事实上,今年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是一个进击的年份。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光伏产业历经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上具有主导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全球第一、生产制造全球第一、研发水平全球第一,多个“全球第一”之下,我国光伏产业在未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经历了2018年的“5·31政策”,到2019年行业需求触碰谷底,再到今年疫情的冲击,饱经磨难之下,我国光伏产业“凤凰涅槃”。然而,高速发展之下,我国光伏产业还存在产业链上下游不协调、电力消纳不充分、电力交易不成熟等问题,这些也成为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行业各方需要共同研究破解的问题。光伏产业历经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上具有主导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视觉中国2020年光伏行业关键词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光伏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光伏产业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从第二季度起,整个行业便快速进入恢复性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光伏产业制造端保持增长:多晶硅料产量29万吨,同比则增长18.9%;硅片产量115GW,同比增长15.7%;电池片产量93GW,同比增长13.1%;组件产量80GW,同比增长6.7%。而整个前三季度,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为18.7GW,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7%。而回顾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从制造端到应用端,产业规模实现翻倍式增长,各环节成本稳步下降,光电效率快速提升。行业景气度高涨之下,光伏概念在二级市场也成为宠儿。一位新能源分析师在总结今年A股光伏板块表现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光伏绝对可以入选今年A股市场的热门概念,而随着行业成长的可见确定性,以及板块整体估值尚处在合理水平,明年光伏板块依然值得期待。”关键词一:千亿市值12月23日,当阳光电源盘中股价突破69元时,A股第三家千亿市值的光伏公司诞生。在此之前,隆基股份、通威股份已经成为A股光伏板块的两只千亿“巨象”。这其中,隆基股份的盘中股价同样在12月23日创下新高,总市值一度达3528亿元。今年,A股光伏板块先后诞生多家千亿市值的公司,是光伏概念在二级市场被资金竞相追逐的一个缩影。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截至12月25日,A股光伏板块共计15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今年以来实现翻倍,锦浪科技、阳光电源累计涨幅居前,超过580%。山西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报显示,A股光伏板块总市值在11月底达到约13669亿元,占全部A股的比重为1.63%,比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该机构认为,光伏行业年初至今涨幅居前的个股涨幅不俗,均为各子领域的领先企业。且目前,光伏板块的动态市盈率相对近五年估值中位数,依旧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板块权重的提升,是今年光伏行业受到资本认可的证明;而龙头企业市值屡创新高,也是光伏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印证。关键词二:涨价潮起光伏板块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与行业的基本面密切相关。尽管今年光伏板块整体涨幅居A股各行业前列,但其也经历了两次调整:第一次,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光伏板块出现回调;第二次,三季度,以多晶硅料在先、多种辅料随后的光伏材料价格进入涨价期,致使下游光伏生产企业遭遇压力,股价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纵观全年,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主材料价格相对于年初有所下跌。而多晶硅料、光伏玻璃等其他材料在下半年大幅上涨。截至目前,多晶硅料价格维持高位,光伏玻璃价格坚挺。光伏材料端掀起的涨价潮,令下游企业尤其是组件厂商苦不堪言。“组件企业目前的‘痛苦’还未解除。”国内某一线组件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了年底,组件企业需要考虑材料备货等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组件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以及考虑到春节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接下来两个月的开工情况。实际上,今年光伏产业链掀起的涨价潮让很多组件企业加快了对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构建需求。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组件企业需酌情考虑未来战略,从追求市占率到适度提高自己的垂直一体化程度,来应对产业链涨价的“卡脖子”问题。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垂直一体化的推进将使得主产业链各环节盈利水平都回归到较为平庸的水平,是一种“价值毁灭的战略和行为”。但在安信证券电新团队看来,“深度垂直一体化是让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而绝非死得更快。如果企业连短期的生存都无法保障,那么长期的永续性以及是价值创造还是价值毁灭的争论更是空谈。”关键词三:尺寸之争作为技术研发水平领先全球的产业,我国光伏行业每年都会涌现技术研发的热潮。在今年,HJT(异质结)、N型TOPCon技术研发均获得突破。不过,谁会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讨论因目前单晶PERC技术红利尚未“夕阳”而并不热闹,各家企业也是在有序布局。但今年另一个争论,却是因硅片尺寸而起。从今年6月份由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七家光伏企业联合倡议M10(边距182mm)硅片尺寸标准,到12月份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中环股份、通威股份等八家龙头企业发布《关于推进光伏行业210mm硅片及组件尺寸标准化的联合倡议》,目前关于大尺寸组件的产品形成了分野。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尺寸之争实际上是“伪命题”,光伏行业最大的命题永远是整个系统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而不是组件、硅片、电池的大小。“尺寸之争,实际上就是市场份额之争。”有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无论是182尺寸还是210尺寸,“造势”的背后无疑是快走一步。2021年光伏产业仍面临供应链压力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平价上网的关键之年。据中国能源报近日报道,经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证实,2021年我国新增风电、光伏装机目标已经确定:合计新增1.2亿千瓦。这一目标,符合行业预期。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新增装机规模将远高于“十三五”,这使得业内对行业的发展充满期待。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年均70GW至90GW,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行业发展空间毋庸置疑,但挑战接踵而至。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表示,面对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如何持续降本、如何进一步融入电力系统以及如何成功参与电力市场,将是我国光伏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如何融入电力系统、参与电力市场,这两大问题需要除了光伏企业在内的各方,协同努力,共同解决,且非一日之功。但对于2021年——在明年大概率开启平价上网时代之时,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投资成本的持续下降,将是短期可见可为的事情。然而,“拦路虎”隐现,光伏原材料供应压力仍在。12月23日和24日,天合光能连发两份扩产公告,拟分别在江苏盐城经济开发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建年产能8.5GW、8GW大硅片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合计总投资约74亿元。而在此之前,天合光能分别和上机数控、大全新能源、凯盛科技,就单晶硅片、多晶硅料和玻璃签订采购和研发协议。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为了确保扩产项目顺利进行,隆基股份、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纷纷通过长单形式,锁住光伏生产原材料。尤其是在硅料方面,根据媒体统计,自年初以来隆基、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企业已经签署了总价超过440亿元的多晶硅料订单。中信建投电新首席分析师王革近日对媒体表示,光伏产业链上,预计多晶硅料企业明年供给会偏紧。多晶硅料是光伏制造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但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多晶硅料厂商新增产能有限,且产能投放最早需至明年第二季度。兴业证券的统计显示,明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多晶硅料的名义产能将会达到76万吨,但有效产能仅会增长5万吨。“多家企业通过长单锁定硅料供应,目前79%硅料产能已被长协锁定,供给紧张进一步验证。”该机构分析称,2021年光伏需求仍将维持强势,多晶硅料系“战略物资”,最紧缺环节。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材料是光伏玻璃。摩根士丹利近日发表报告预计,光伏玻璃行业明年将会新增产能1.72万吨,但随着世界复苏和世界政府设定的碳中和目标,光伏玻璃需求同时将大大增加,因此预计明年供应仍紧张。
世纪初的中国光伏企业,出道即巅峰。 20年后的舞台上,都是新的面孔,但同样地艳压群芳。 一样吗?不一样的。 早些年的中国制造业,还是以“微笑曲线”底端微薄利润为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市场依赖出口,看似高大上的光伏无疑也是传统“产业链悲剧”中的一环。 十几年的朝夕之间,围绕技术、市场和政策三条主线的变迁,将曾经金玉其外的“三头在外”——原材料依赖外国进口、核心技术设备在国外、产品主要向外出口,修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这是一场光伏的苦旅! 1方兴:来如春梦几多时 起初,战争的号角在欧洲吹响。 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上网电价进行政策补贴;2004年修改后的法案中,政府针对太阳能发电,给予为期20年、每度电0.45-0.62欧元补贴。 薅资本主义羊毛的各路人马闻风而动,早早接触过“光明工程”的中国企业更是一马当先。 2001年1月,施正荣创办无锡尚德,2002年5月正式投产,2005年12月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的时候,施正荣超过黄光裕成为中国首富。 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光伏产业成为吸引各路资本的黑洞:各地政府豪迈地划出“新能源产业区”,以税收优惠、用电保障、甚至零地价吸引企业入驻,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银行贷款也是不遗余力,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天合光能、英利绿能几家的授信额度就达到2450亿元。 短短两三年时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就达到11家,尚德、赛维、英利、天合……组成声势浩大的“中国太阳能军团”。 彼时,“三头在外”的弊端初显端倪: 市场——90%以上在欧洲; 原材料——缺乏量产硅料的技术,主要原材料90%以上产自国外; 技术设备——多晶硅核心技术被垄断在美德日等国手中,诸如晶硅电池全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测试分捡机等生产线关键技术设备都依赖进口。 光伏产业结构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结构,但下游门槛低竞争激烈,所以在利润分配上是上游占大头,尤其是高纯度硅料价格约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换句话说,看似光鲜亮丽的中企们,做的不过是“搬运工”和“组装工”的体力活,拿个图纸买条生产线就能干了,利润不高,靠走量赚点辛苦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保利协鑫带头打破桎梏,研发出了冷氢化工艺量产硅料,开始摆脱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这是中国光伏领域的第一次技术变迁。 然而,保利协鑫的技术突破来的晚了,被淹没在了一片哀嚎声当中。受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欧盟不得不降低政策支持力度,欧洲市场开始萎缩,需求大幅下降,恰巧前两年光伏企业刚联合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光伏产品价格一路暴跌。 单纯干“体力活”的,没什么竞争力,永远是别人说了算。2009年我国有200多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停产或减产,保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仅约70家。 为了消化这部分过剩产能,2009年7月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实施“金太阳工程”,对光伏发电进行50%的补贴,偏远地区更是高达7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有意识地拉动内需,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回头看看,这恰好也踏出了摆脱绝对依赖国外市场命门的关键一步。 政策的本意是,砸钱支持光伏产业弯道超车,用钱和市场换技术,我们搞高端制造的一贯套路。但他们忘了一件事,薅政府羊毛也是一大优良传统,整个行业突然兴起一波骗补潮,善于投机的企业家们纷纷意识到:弯道上钱这么多,还超什么车啊? 2012年5月,国家电网经营区的四批354个金太阳工程项目,只有157个提出接入前期申请,占比仅为44%,至于那剩下56%引人深思。骗补贴、拖工期、以次充好,就是当时最大的无风险投资了。2013年6月,审计署公告当月8家企业骗补2.07亿元,这是证据确凿的,没法实锤的只会更多。 2013年,金太阳工程草草收场,随之落幕的还有光伏暴富的美梦。 2否极:是非成败转头空 光伏这玩意,在当时属于锦上添花一类,政府补贴多少钱,看心情也看国家经济状况,财政一困难就摊手不干了,不是刚需、没了补贴,要的人就少了。 2010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需求进一步萎缩,但尚德和它的难兄难弟们出货量仍然一路上涨,出现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例如无锡尚德,2007年出货358兆瓦,净利润1.43亿美元。2011年产能、出货量分别达到2400兆瓦和2015兆瓦,却录得10亿美元巨额亏损。 2010年光伏行业毛利润率在30%左右,2011年连10%都不到。 “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国家过于庞大而自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繁荣催生腐朽的基础。征服的范围越大,导致毁灭的因素就越多。一旦时机或意外事件除去表面的支撑,这个庞大的结构就会被自身的重量压垮。”——英国历史学家吉本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欧盟的“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2011年南海问题升温,美国在2012年率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随后光伏主要市场所在地欧盟也发布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 滔天洪水裹挟而至,中国几百亿几百亿的补贴也没能阻止至暗时刻的到来。 只看见,成群的中国光伏企业像韭菜一样一片片倒下,从设备生产、硅材料制造、电池组件加工,产业链上破产企业超过350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军团”全部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1家成员企业总负债近1500亿,深陷泥潭。 2013年3月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同年5月绥化宝利光伏被法院查封; 2014年10月江西赛维在美申请破产保护; 2015年10月英利一笔10亿元债务违约,2016年5月一笔14亿元债务违约…… 大浪淘沙,越是惨烈,越是能看到进步。 隆基股份从诺亚大洪水中冲了出来,2013年隆基掌握拉晶技术和金刚线切割新工艺,在传统的多晶硅技术之外另辟蹊径,走出了单晶硅片路线,推广至全国。这是中国光伏史上第二次技术变迁。 只是和保利协鑫一样,隆基的技术突破来的太不是时候,就好像在学校拿了个一等奖,回家却发现家里破产了,无人庆祝、只有忧愁。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几次吃了单一市场依赖过重的大亏,总不至于还吊死在一棵树上。“双反”以后,国内企业逐步降低了对欧盟市场的出口份额,着重扩大内需、发展国内市场,对外也开始转战日本、澳大利亚等新市场。 乐从悲中生,是谓否极泰来。 3破茧: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了保留光伏的火种,金太阳工程后,国内的光伏政策补贴进入2.0时代。 2013年,发改委发布文件,第一次正式明确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标准,随后,国家能源局跟进,陆续发布集中式电站三类地区的标杆电价,不仅点燃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同时也让社会资本疯狂涌入,开启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二轮高增长阶段。 到2017年,短短四年时间,中国光伏领域的注册公司从不到8000家飙升到7.4万家,平均每年增加1.6万家。 尽管骗补无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可总算是为优质企业腾出了一片生存空间。 补贴这件事,说的难听点就像是养蛊,缺技术,我给钱给政策给市场,不管你们怎么搞,只要最后能跑出一两家大白马,就是赚到,中国的技术迭代就是这么做起来的。汽车、芯片都是这么玩的,简单粗暴,但是不能否认,确实很有效。 2017年,中国光伏在各环节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全部超过50%,绝对的C位。 掷完了骰子,接下来就要看开大还是开小。 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大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除了常规的降低补贴标准之外,补贴规模被严格限制。 靴子落地,强者为王,弱者出局,骗钱的渣渣灰飞烟灭。 过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今时来运转,倒是享受了一把火中送炭的好处。2018年9月,欧盟宣布结束对长达五年的“双反”政策,国内光伏企业纷纷布局确定性更强、收益水平更高的海外市场,来对冲531的不利影响。 时隔6年,中国光伏军团再次集体出海。这一次,终于不一样了! 2018年,在光伏全产业链普遍降价30%以上后,中国光伏组件性价比进一步提升,海外需求多点开花,中国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全行业当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光伏产业各环节中,中国产能占比均超过一半:硅料(55%)、硅片(87%)、电池片(69%)、组件(71%);全球光伏行业前20强中,中国企业独占16席;前十大企业中国公司的数量分别为:硅料6家、硅片10家、电池片8家、组件8家…… 原材料、技术中国已经是遥遥领先,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也大为改观。2019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66.6GW,占产量的67.5%。 几经曲折,中国光伏的前途终于握在了自己手中。 4结语 2020年,碳减排及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范围内各国的一致共识,并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世界三大经济体达成一致共识。 欧盟方面,根据近期发布的《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40%提高为55%; 美国方面,拜登政府承诺在2050年之前美国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并达到净零碳排放。为此拜登还发布了一项2万亿美元的专项计划。按照规划测算,预计未来5年内美国将安装5亿块光伏组件,年均装机达到42GW; 中国方面,定调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年来,一路翻山越岭,走过光伏苦旅的中国,以最好的形态迎来了最佳的时代机遇。
10月13日晚,上交所受理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光电气”)科创板上市申请。根据招股书,国光电气(原国营第七七六厂)一直从事微波器件的研制生产,是国家定点军用微波电真空器件“两厂两所”生产、科研基地之一,至今拥有超过60年的研制生产经验,多年来一直承担着雷达、电子对抗装备等尖端武器、国防重点工程配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本次闯关科创板,国光电气计划募集约9.08亿元用于科研生产综合楼及空天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特种电真空器件生产线项目、核工业领域非标设备及压力容器安全附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形成三大核心业务根据招股书,国光电气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微波器件及真空技术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在具体业务发展历程上,公司经历了微波电真空技术起步与突破、微波和真空业务拓展以及核工业、新能源安全储运领域快速发展的三大阶段。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公司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在保证传统产品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随着技术发展的变化,在军品方面形成了微波电真空器件和微波固态器件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核工业和新能源领域,公司承接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在民品行业,真空开关、民航机载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公司形成了军品装备、核工业应用、新能源及其他民用产品三大领域。由于产品技术复杂程度高,国光电气通过早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成为了市场中较少的供应商之一。不过,相对于前沿研究所,公司研发资金压力较大,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科研试制经费投入较少,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部分科研资金需要公司自筹,加大了科研成本。此外,公司自身的研发投入不够,研发人员扩张较慢。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拥有87项专利技术和众多非专利技术。客户集中度较高我国军工企业普遍具有客户集中的特征。由于各大军工集团业务的侧重领域不同,导致相应领域的配套企业销售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5.00%、59.33%、70.23%和85.29%,占比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国光电气与国内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大型军工集团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果未来发行人无法在其主要客户的供应商体系中持续保持优势,无法继续维持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则公司的经营业绩将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如果现有客户对公司主要产品的需求产生变化或公司竞争对手产品在技术性能上优于公司,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的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业绩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国光电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34.95万元、1928.49万元、4207.27万元以及4590.63万元。据公司透露,国光电气产品的最终用户主要为军方,最终用户对公司产品有着严格的试验、检验要求且单个订单的金额较大,客户的采购特点决定了公司签订的单个订单执行周期较长。受最终用户的具体需求及其每年采购计划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突发订单增加、订单延迟的情况。订单的具体项目及数量存在波动,交货时间具有不均衡性,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货、验收较为集中,另一段时间交货、验收较少,导致收入实现在不同年度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此外,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余额较高及发生坏账的风险。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49亿元、1.59亿元、1.78亿元和2.94亿元;应收票据账面余额分别为7506.99万元、1.26亿元、1.19亿元和9256.80万元,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账面余额之和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5.81%、77.38%、83.56%和184.40%。公司表示,公司期末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余额较大,主要受所处行业特点、客户结算模式等因素所影响。由于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金额较大,且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如不能及时收回或发生坏账,将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未来重点布局四大领域业内人士指出,军工电子行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军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业基础和创新力量,直接对我国综合国力及相关尖端科技技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为主战装备飞机、卫星、舰船和车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和武器装备的配套性支持。在此背景下,以雷达、卫星通信、电子对抗等为代表的电子装备正在飞速的发展。公司表示,公司主营军工电子产品,行业内企业主要为大型国有军工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所,公司目前在承接大额订单的能力、资产规模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与该类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伴随军品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尤其是微波固态器件领域,目前民营企业参与者较多,如果公司不能增强技术储备、提高经营规模、增强资本实力,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及时调整竞争策略,则难以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导致公司市场竞争地位削弱、相关产品利润率降低等相关风险。为增加公司资本实力,提高公司研发能力,本次国光电气计划募集约9.08亿元用于科研生产综合楼及空天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特种电真空器件生产线项目、核工业领域非标设备及压力容器安全附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公司表示,上述募投项目能够提高公司产能储备,增强公司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并且提高公司研发能力,保障技术和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符合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的经营战略。同时,本次募投项目能够对公司的业务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公司通过募投项目建设,将进一步聚焦现有主营业务发展,有助于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并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国光电气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技术发展宗旨,深耕军用雷达、卫星通信、核工业以及新能源领域,并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战略。首先,随着卫星通信纳入我国新基建范畴,建设低轨卫星系统是我国卫星系统的未来发展重点,低轨卫星产业的爆发势必大幅拉升卫星制造端的需求。基于此,公司未来将加强针对卫星的有效载荷空间放大器的技术探索和积累,增强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潜力。其次,公司将以现有核心技术为基础,提升核工业领域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能力,将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相结合,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扩充核工业设备产能,保障国防军工研制任务的顺利进行。最后,公司将拓展其民用产品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一方面是继续提供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核心部件产品,另一方面深度挖掘低温压力容器流体储运市场,利用真空技术优势和行业准入门槛,快速占领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市场份额。
8月31日,国光股份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6月,国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6.7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7.92%。 提及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营利双增长的原因,国光股份董秘何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公司根据农资产品应用特点提前储备了生产所需原辅材料并加强了产品生产。同时,面对疫情,公司通过录制视频、抖音视频、微赞直播等方式进行作物种植管理培训,实现了产品销售。此外,公司提前落实产品运输,克服疫情期间物流不畅的问题,确保了不误农时。” 据半年报显示,今年1-6月公司农药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6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77.7%,农药产品营业收入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8.93%,增幅明显。 何颉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坚持调节剂、调控技术、调控套餐的‘三调’定位,大力推广针对特定的农作物、蔬菜、水果、园林植物的作物整体解决方案和作物套餐,在作物生长的每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提供以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了农药销量的增长。” 作为国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龙头企业,国光股份主要从事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为主的农药制剂和高端水溶性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服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以专业、高效、精准的服务满足种植户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所属申万行业类农药板块的25家A股上市公司2020年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570.58亿元,实现净利润46.15亿元,包括国光股份在内的15家农药板块上市公司均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增长。 事实上,我国农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如何呢?据智研咨询农药产业报告显示,自2017年以来,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化学农药产量从2017年的294.1万吨下跌至2018年的208.3万吨,2019年止跌上涨,产量达225.39万吨,同比增长1.4%。我国农药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已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等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 信息通用技术教育专家、观察家周太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国际跨国农药企业相比,国内农药行业集中度低,整体呈现‘大行业、小企业,大非大、强非强’的尴尬局面。尽管我国农药产能、产量处于世界前列,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大部分规模小,产能过剩、贴牌销售,处于价值链低端。不少企业存在安全环保隐患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环保安全投入不足等问题。” 周太平表示,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紧紧抓住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技术、新药创制、农药中间体、制剂品牌等关键要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构建农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他认为,随着国家利用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大力推进企业间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将促使农药工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
日前,江西国光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光连锁,股票代码:605188,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江西本土领先的连锁经营企业,国光连锁自设立以来主要从事连锁超市、百货商场的运营业务。公司立足于江西省内,多年来通过深耕本地市场、持续推进门店升级转型,成为以生鲜、食品为核心品类的零售企业。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A股上市拟募集资金总计2.31亿元,将用于连锁门店建设/改建项目、吉安物流配送中心升级项目与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国光连锁上市之后,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公司自上市以来股价涨幅已超114%。 近三年净利增长超四成 国光连锁招股书显示,公司自设立以来主要从事连锁超市、百货商场的运营业务。公司立足于江西省内,多年来通过深耕本地市场、持续推进门店升级转型,成为以生鲜、食品为核心品类的零售企业。 从具体的业务板块上看,国光连锁所销售的产品根据具体特征可分为生鲜、食品、非食、针纺、百货五大类型。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为生鲜和食品,其中生鲜主要包括水果、水产、生肉、蔬菜、干货、熟食、面包和早点等;食品主要包括预包装食品、速冻食品、酒水饮料等。非食则主要包括日化、日杂等生活用品;针纺主要包括毛巾、床上家居用品等;百货主要包括珠宝、化妆品、服饰等。 截至今年6月24日,国光连锁拥有门店61家,其中吉安市41家、赣州市18家、宜春市1家、新余市1家,为江西本土领先的连锁经营企业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吉安市和赣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为1582.34亿元,而国光连锁在吉安地区和赣州地区实现的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占到两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40%。 事实上,通过十余年的积淀,国光连锁在江西已形成丰富的生鲜品类管理经验与地区内的规模优势,包括国内外众多知名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沃尔玛、大润发、华润万家在内,在吉安市与赣州市布局的店铺较少。 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自营和联营商品销售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此外,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包含租赁费收入、促销服务收入、管理服务收入、仓储运输服务收入等。公司招股书显示,2017年度至2019年度,公司营收稳中有增,分别为21.36亿元、22.93亿元和25.27亿元,此外,公司净利润也从8049.41万元增加至1.14亿元,增长了41.36%。 公司的业态主要为超市和杂货店,其中超市业态的营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近九成。相关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7年度至2019年度来自超市的营收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7.91%、89.64%和92.73%,营收金额分别为17.30亿元、18.77亿元和21.32亿元。 同时,公司招股书提及了疫情期间公司的业务表现。公司作为以销售生鲜、食品等民生商品为主的零售企业,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超市门店的客单价大幅上涨,生鲜、食品销售较上年同期仍有一定的增长。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6月24日),公司百货门店已恢复正常营业,随着疫情的缓解及商品厂家的复工,商品缺货率已下降,本次疫情不会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公司预计2020年1至6月营业收入约为12亿元至12.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88%至10.13%;预计2020年1~6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7800万元至81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3%至13.43%。 深耕江西彰显规模优势 中信证券的相关研报显示,从历史上看,中国商业流通历经了“杂货店—商超—电商—新零售”的演进。1990年之前,商品短缺和计划经济背景下,中国零售基本被粮店、副食店、纺织品店等杂货铺包揽,此时的零售供应链尚未形成;1990~2010年,消费者对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带动了商超业态的蓬勃发展,百货、超市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流通供应链体系;2002~2010年间,传统杂货铺渠道占比从37%降低至15%,商超专业店等份额从62%提升至81%。 国光连锁成立于2005年11月,公司在上述商业流通变革的背景下逐步成长起来。招股书显示,通过多年的连锁零售经营累积,公司已构建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和本土消费习惯的采购、物流和销售体系。作为江西本土领先的零售连锁企业,公司在江西本地建立起了丰富的采购渠道和良好的口碑,与供应商保持着稳定、灵活的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公司还拥有吉安、赣州2个自有配送中心,商品配送高频、高效、准确,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借助“国光”品牌的本土影响力和美誉度,公司大力发展会员群体和大宗业务客户,报告期内销售客群不断增加,对扩大经营成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公司门店布点存在较强的先发优势,目前已覆盖了所在城市的核心地段和主要商圈,同时,公司自有物业占比较高,受租赁物业到期无法续租或续租租金大幅上涨的影响较小。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公司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净利润增长稳健且综合毛利率稳定在24%以上,经营效益良好。 事实上,连锁零售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重要模式,其中大型超市和百货两种业态又是连锁经营的主要模式。从变化趋势来看,我国零售业回稳向好的态势基本形成,实体零售销售规模增速加快、主要业态经营回暖,实体零售创新转型频现新亮点。 在这种向好趋势下,国光连锁的跨区域发展步伐加快。公司招股书显示,随着公司在江西省吉安市、赣州市、宜春市经营逐步稳定成熟,未来公司将采取由吉安、赣州区域逐步外延的策略,不断占据高潜力商圈,扩大先发优势,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待零售网点形成密集覆盖,区位市场份额较为稳固,执行对省外市场逐步扩张的发展战略。公司自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营、拓展经验,具备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公司拥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化开店模式,以及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未来经营区域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受益于下沉市场新商圈发展 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A股上市拟募集资金总计2.31亿元,将用于连锁门店建设/改建项目、吉安物流配送中心升级项目与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募投项目也映射出公司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具体计划。 招股书指出,公司在零售门店扩张和升级、加强物流体系建设、电子商务升级、信息化系统升级、管理的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提升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其中,在零售门店扩张和升级方面,未来几年公司将继续扩张超市门店,在周边区域合理规划,设立、装修新门店,增加网点数量,通过密集布点提高区域连锁能力,增强协同效应,提升公司区域竞争力。 在电商渠道建设方面,未来公司电子商务建设核心将围绕线下门店覆盖+线上“国光微商城”+第三方配送合作三大体系进行;利用线下门店的覆盖,扩充会员量,实现消费者中70%以上的会员覆盖,同时加大“国光微商城”平台的建设投入,完善同美团外卖等第三方平台的战略合作。 在物流方面,公司计划在募投项目基础上,新建南昌物流中心;完善配送仓,为恒温配送提供支持;增建低温仓库、中央厨房;加大投入自动分货、传送设备。此外,公司将完善供产销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完整流程业务的信息系统,使公司信息化系统从最初内部管理流程向整个供应链管理、调控和数据挖掘等方面深化。 从行业发展趋势上看,三四线城市逐渐成为连锁零售企业扩张的蓝海,未来商业经营区域也将进一步下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四线城市交通将更加便利,社区配套的成熟也将激发当地居民巨大的购买潜力。同时,三四线城市经营成本较低,再加上大型零售企业较少,竞争尚不充分,进驻到三四线城市的大型零售企业将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不仅有利于商业经营突破传统商圈限制,也能够带动新商圈的建立和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消费。 上述背景加之近年来江西省大力推动“苏区振兴”“赣州都市区”“吉泰走廊”等政策规划,基于吉安、赣州两地良好的发展前景,江西国光将持续贯彻“江西广度,赣南深度”的发展战略,加大优质商圈的网点覆盖,整体经营规模有望实现进一步扩大。
长春高新预计上半年业绩增长70%-90% 长春高新7月7日午间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35亿元-13.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90%。基本每股收益约6.1-6.82元。 公司称,业绩增长主要系控股骨干医药企业收入增长。同时,公司2019 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2019 年11月完成了对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9.5%少数股东股权的收购,因此公司自2019 年11月起按持股比例99.5%合并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报表。 国光电器因筹划控制权变更事宜停牌 智度集团有望成为控股股东 7月7日开市起停牌的国光电器午间公告透露重大事项,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广西国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国光投资”)的通知。国光投资于7月6日与智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意向书》,有意将持有公司股权中的13.47%的股权,通过直接或间接股东转让持有国光投资的控股权的方式,转让给智度集团有限公司或其指定主体。转让完成后,智度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控制公司股份比例不超过29.9999%,并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国光电器表示,因上述事项涉及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并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司股票7月7日(星期二)开市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 航天科技两家境外子公司已全面复工复产 航天科技7月7日午间公告透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进展。公司称,近日,随着欧洲地区疫情逐渐趋于平稳,各国及地方政府相继放宽限制。截至公告日,公司境外子公司MSL公司和BMS公司已全面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