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称雄食用菌行业的雪榕生物,有意将能力圈扩展至更大范围——入股植物肉科技公司未食达、与网红食品推手合资设立植物肉健康休闲食品公司。“我们要从产业品牌变为消费品牌,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迭代发展。”公司董事长杨勇萍说。 雪榕生物7月1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雪榕生物与爱逸食品签署投资协议,双方拟共同投资设立植白生物(名称以工商核准为准),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雪榕生物出资400万元,持有40%股权。就在不久前,公司投资未食达,入局植物肉餐食产品市场。公司董事长杨勇萍认为,投资未食达和爱逸食品,是雪榕面向食用菌精深加工和科技食品领域的战略布局,是与主业关联性最强、最具成长价值的产业延伸。 接连下手押注万亿级市场 “无论是新兴企业还是老牌食品巨头,植物肉这个品类的发展阶段都处于初期。中国肉类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即使植物肉份额占比10%,市场空间依然广阔。”对于植物肉的市场空间,杨勇萍认为不可小觑。 植物肉现阶段制造成本颇高,但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供应链完善,植物肉的价格势必低于动物肉,转换效率已经为科学所验证。 “人对肉的渴望是写在基因里的。关键是消费体验,若植物肉口感上与动物肉一致,价格上也能够一致甚至更低,成为普罗大众喜欢吃、吃得起的健康餐食,消费者一定喜欢。”杨勇萍说。 杨勇萍还提到,健康产业、生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植物肉是最有机会的产品。 科技探索产业化路径 植物肉发展空间巨大,但从实验室走向餐桌,仍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例如,怎样提升口感、降低成本?对此,杨勇萍有“独门秘籍”,那就是技术创新:首先,未食达是具有创新优势和迭代能力的植物肉科技公司,自研技术“纳米筋膜”可适应中餐蒸煮烹饪方法;其次,雪榕生物如今拥有近80项专利,涵盖种菇的各个环节。 杨勇萍认为,关于植物肉,目前有2个研发重点。一是提升口感。如何把植物肉做得更像动物肉,欧美企业已有探索,在欧美市场的测试也得到非常正面的反馈;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素肉”文化,未食达作为本土食品科技企业,若将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国外的先进科技糅合进研发的产品,就能做出消费者更愿意买单的产品。 二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高效途径除了技术突破,就是产业规模化。技术是未食达的优势,产业规模化是雪榕的优势,所以双方合作属于优势互补。 “目前的植物肉产品,就烹饪方法而言,如果用于煮火锅、烧烤等,可能‘筋道’不够,容易散。该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或将引爆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这也是我们在研发层面推动未食达的一大发力方向。”杨勇萍说。 合作仅是开始 “从2019年开始,雪榕全面启动品牌战略,我们要从产业品牌变为消费品牌,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迭代发展。优势共享的过程中,必然会助力雪榕的生鲜、干品、即食等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品牌建设。”杨勇萍说。 具体来看,雪榕和未食达的合作有4个层面:一是研究菇蛋白在植物肉产品上的应用,菇蛋白是优质植物蛋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植物肉的营养价值;二是协助解决植物肉的筋膜问题,研发口感更好、更具嚼劲的植物肉产品;三是导入雪榕在产业化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推动植物肉产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共享销售渠道,特别是当前仍为植物肉主力渠道的餐饮渠道。 雪榕和爱逸食品的合作首先也是菇蛋白的应用。爱逸食品已培育出多个风靡全网的爆款产品,且在植物肉休闲零食研发方面有多年储备。雪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可以从原材料上解决休闲食品的安全、健康隐患,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雪榕也会利用自身产业化经营管理优势,参与产品研发、品质把控等环节。 “目标是成为食用菌界的华为。”杨勇萍信心满满。
在业内,杨勇萍被戏称为“菇爷”,原因在于,他掌舵的雪榕生物,是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位居龙头的食用菌生产厂商。 发展至今,雪榕生物一天可以生产食用菌千余吨,其中产量最大的是金针菇。“国内市场平均每四份金针菇,就有一份来自雪榕生物。”杨勇萍对此颇为自豪。 不但产量大,在生产的品类、区域布局上,雪榕生物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据杨勇萍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实现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七大基地的布局,共有17个工厂,产品销售涵盖10亿消费人群。 辞职“下海”卖蔬菜 杨勇萍创业的经历,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杨勇萍与大多数人一样,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福建,选择进入单位端起了“铁饭碗”。彼时,改革开放的东风,已势不可挡地吹遍了大江南北。有那么一个瞬间,杨勇萍突然觉得,这一辈子他已经看到头了。“那种日子,一年就能看完以后的30年。”如今回想起来,杨勇萍依旧感慨。 杨勇萍内心那一点不安分的火苗被点燃了,突然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以后的生活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我想换一种人生。”1992年,杨勇萍辞去公职,正式下海经商。 上世纪90年代初,对日本出口蔬菜农产品利润颇丰。据杨勇萍回忆,当时中国的鲜菇卖到日本价格非常高,由此他将辞职后的第一份工作锁定在农业领域。 从一开始做蔬菜出口贸易,到后来开始经营蔬菜基地,杨勇萍的起步不错。到了2000年,杨勇萍每周出口到日本的蔬菜有两三百个货柜,年营业额做到了3000万美元。“我们是当时对日本出口蔬菜最大的出口商。”杨勇萍说,那时候大家都称他为“菜头”。 然而,危机紧随而来。长期以来,耕地贫乏的日本就有保护本国农业的传统。针对中国对日本出口的蔬菜越来越多,2001年,日本政府组织了一场谈判会,包括杨勇萍在内的多家中国出口商齐齐坐在了谈判桌前。“当时我就感觉,这个路不能再走了。”杨勇萍回忆说,“因为日本肯定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经营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大。自2002年开始,日本增加了对进口蔬菜的检测项目。有一次,杨勇萍准备出口的西兰花在检测中出了麻烦。“当时日方说初检有问题,要复检。”收到这一消息,杨勇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些都是新鲜的蔬菜,根本放不了多久,一旦复检过不了,价值几千万元的菜就完了。” 虽然最终杨勇萍与公司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出口,但这也让他下定决心要转型,“蔬菜种植本就受到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再加上国外的限制,这样的经营风险实在太大了。” 从靠天吃饭到自主可控 在寻求转型的过程中,杨勇萍预感到,工厂化生产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时,杨勇萍找到一家日本公司,一起合作研究工厂化食用菌种植。“当时的项目完全是为了国内市场,因为经营风险没有做出口生意大。”杨勇萍说。更重要的是,工厂化食用菌种植可以摆脱此前“靠天吃饭”的依赖。“工厂化食用菌种植,不受外界的气候、污染的影响,它完全是封闭的,就是仿造自然的条件。”杨勇萍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杨勇萍对于自己的食用菌培育工厂颇为自信:“我们就是模拟森林氧吧的环境,并且对空气的洁净程度要求非常高。” 对于自己能够掌控的环节,杨勇萍的态度是锱铢必较。 据他介绍,进入培育车间需要穿防护服,通过三次喷淋,包括杀菌等措施,达到百万级的无尘车间标准。正是有了这种态度,如今雪榕生物在食用菌培育上实现了转化率从100%到160%的飞跃。在专业指标上,污染率也从原来的百分之三下降到了如今的万分之一,处于全行业领先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经过十几年的积累,雪榕生物如今已经拥有60多项专利,涵盖了种菇的每个环节。杨勇萍自豪地将公司称为行业内的“黄埔军校”。 要品质更要品牌 做了几十年的生意,杨勇萍愈发意识到品牌的价值。 “我们很长时间都是在做To B,给各类大餐饮企业批发蘑菇,但是没人知道那是我们生产的。”杨勇萍说。 一季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1亿元,同比增长1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24.66%。 疫情下餐饮行业遭遇重创,但前端供应的雪榕生物业绩不降反升,关键就在于公司早已开始向To C转移,这一转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推出了小包装产品。“以前供应餐饮店的都是大包装,也不在乎印什么品牌,但改成小包装供应商超后,这些就需要重视起来。”据杨勇萍介绍,2019年开始公司就把品牌建设作为集团层面的首要战略。 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公司小包装产品占有率已从10%提升到了40%。“一般来说,3月份是淡季,但今年2、3月份销售反而明显增长,就是得益于小包装,许多消费者去不了餐厅,就会选择去商超购买我们的小包装产品。” 树立品牌,做好向To C的转型,核心在于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推广渗透。对此,杨勇萍早有自己的规划,今年他提出了“三个渗透”——多品种、多渠道、多县市,从三四线城市切入,做到渠道深耕、渠道直销、深度直销、深度深耕,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渠道优势。 “随着渠道力跟品牌力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把我们的产品力延伸,借此打造强大的防护墙。”杨勇萍相信,按此路径,未来公司将逐步拿到这一市场的定价权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深耕多年的食用菌领域,杨勇萍还开启了对“人造肉”领域的探索。“我们知道植物蛋白里最好的蛋白是菇蛋白。”据杨勇萍透露,目前公司已与威士达达成相关战略合作,“这个团队都是一批年轻的海归,在人造肉领域研究经验是丰富的,但是他们缺乏工厂化的经验。”在杨勇萍看来,雪榕生物在工厂化方面有着二三十年的经验,将弥补对方的短板,从而实现这项合作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