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基于社交驱动的会员电商平台云集(NASDAQ:YJ)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得益于对差异化供应链的专注打造,2020年第二季度,按照非通用会计准则的统计口径,云集调整后的净盈利达2010万元人民币,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平台长期健康发展的张力开始显现。 同时,以差异化供应链为支撑,云集在推动各项财务指标持续稳健的前提下,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增长周期。 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差异化发展成效显著 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云集GMV为人民币78亿(合11亿美元),实现总营收人民币14.869亿元(合2.105亿美元)。2020年第二季度,与商城业务相关的GMV为49亿元人民币(约合7亿美元),而2019年同期为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7%。 在反映平台交易活跃度的会员方面,根据财报,截至2020年6月30日,过去12个月的交易会员为1220万,环比实现了稳步增长。由于公司自2020年1月以来不断完善会员注册制度,交易会员人数也持续增加。 “商城业务的销售额持续增长,以及与优质新兴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并推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自有品牌在云集及其他平台销售,为公司业绩的长期增长打下基础。”云集董事长兼CEO肖尚略表示:“在第二季度,我们通过差异化的供应链和独特的价值主张来吸引更多样的合作伙伴,并为自有品牌、新兴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产品,拓展线上+线下的综合性销售渠道。” 2020年第二季度,云集于去年10月推出的“超品计划”持续扩容,为消费者提供了种类更丰富的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的商品,受到平台用户火热追捧。 5月初,云集联合重庆百亚推出的“U-NURSE”卫生巾首发上架,18分钟销量突破1万盒,不到2小时销量破5万盒,不到4小时现货售罄;6月5日,云集和众上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华集”新推出的洗护产品“花果里(BODYINJOY)”,当日爆卖超2.5万瓶并在登上云集“沐浴露实时热销榜”第一;7月中,云集和神州良品推出的、主打新鲜的“鲜无双”鸡蛋上市开卖。这些动作,体现了云集在差异化供应链支撑下,通过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批量化制造爆款的差异化竞争力。 截至第二季度末,云集已经以自有、合资等形式,推出了覆盖美妆个护、居家生活、快消等领域的爆款商品,差异化供应链矩阵雏形初显,为云集连续三季度盈利提供重要驱动力。差异化供应链也成为云集制胜未来最可依仗的利器,让未来更具有想象空间。 商城业务发展迅猛,平台降本增效常态化 围绕差异化供应链,平台业务转型进入快车道,在平台自身不断变轻的同时,降本增效也得以延续。 根据财报,2020年第二季度,云集商城业务收入为人民币1.596亿元人民币(合2260万美元),而2019年同期为5300万元人民币,增长201.3%。这意味着,商城以122.7%的GMV同比增长带来了201.3%的营收增长,商城业务的营收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云集营业成本从2019年同期的23.831亿元人民币下降至10.5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5.8%。营业费用总额从2019年同期的人民币7.929亿元下降38.6%,至人民币4.866亿元(合6890万美元)。 在商城业务持续迅猛发展的势头下,云集有效地控制了运营成本,降本增效实现了常态化,这也成为云集连续三季度盈利不可忽视的因素。 正如云集CFO陈晨在财报中所指出:“在2020年第二季度,云集继续聚焦商城业务的增长和会员制度的完善。正如所预期的,我们在此期间对这些总体目标的承诺,影响了我们的主要业绩。尽管有许多电商同行提供补贴来促进销售,但我们还是决定放弃这种短期举措,而是聚焦我们的长期增长计划和有效的成本控制。” 在持续推动业务转型的同时,云集也根据市场动向不断进行创新。比如,针对用户全场景化新需求,云集以直播为抓手,充分挖掘会员作为社交中枢差异化竞争力,以会员为主体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素人直播。借助会员与周边人群的高信任、强链接,单场直播观看人次可达10万以上、单场直播带货超百万元。 “我们意识到,社交分享在社交电商交易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因此决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提升服务经理的用户沟通技能。用户对我们日益完善的产品购买体验反馈良好,我们希望未来在这方面继续取得进展。”肖尚略指出:“着眼未来,我们相信,我们在供应链、独特产品供应和社交属性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已使我们很好地扩大了护城河并推动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摘要 【黄湘源:创业板放宽涨跌幅 对存量股票是利好还是利空?】创业板即将实施的差异化交易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业绩原本就不理想的股票来说,一旦涨跌停幅度限制比原来放宽一倍,非但不利于其稳定或提升股价,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加快其跌落到濒临面值退市边缘的境地。(金融投资报) 创业板即将实施的差异化交易制度改革,对于那些业绩原本就不理想的股票来说,一旦涨跌停幅度限制比原来放宽一倍,非但不利于其稳定或提升股价,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加快其跌落到濒临面值退市边缘的境地。 创业板即将随着注册制改革的落地而实施的差异化交易制度改革,并不是对科创板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真正意义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层次改革。 科创板在交易制度上一开始就实行了10项重大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创新,莫过于将股票的涨跌幅限制放宽至20%,且新股上市后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之所以实施这样有别于过去的差异化安排,主要是因为科创企业具有投入大、迭代快等特点,股票价格容易产生较大波动。在总结现有股票交易制度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涨跌幅限制,不仅有利于二级市场定价效率的显著提升,让市场交投保持较高活跃度,同时,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也可使价格博弈较为充分,不容易出现暴涨暴跌。不过,这项差异化交易制度在科创板表现出来的利多弊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只有增量新股而没有存量老股的情形分不开的。 这项差异化交易制一旦移植到创业板就不同了。不同就不同在创业板不仅将有跟科创板一样按照注册制要求所发行的增量新股,而且更多的将涉及创业板10年来已经累积达800多只的存量老股。这些在过去行政审核制下所发行上市的股票,少数质地原本较好,成长性也较为理想,并且处在价值洼地。不过,它们目前所处的这种洼地状态与其说是价值遭到压抑的表现,还不如说是价值被反复透支的结果。不少股票在上市之初也曾连续出现过多个甚至几十个涨停板,只是在投资者尤其是散户一遍又一遍地被割了韭菜的情况下,由于业绩增长跟不上价值成长的步伐,再加上当时交易制度涨跌幅不适当的限制,其股价才一步一步地从曾经的高峰跌落到了如今这样的洼地。创业板在实施注册制改革的条件下将科创板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停限制,以后涨跌停幅度放宽到20%的差异化交易制度移植过来,对于促进增量发行股票交投活跃的好处自不待言,对于存量股票来说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则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业绩成长性较好,而目前尚处于价值洼地的股票来说,无疑可以说是有利于其价值发现的利好,不过,对于那些业绩原本就不理想,未来又谈不上有什么成长性的股票来说,就不尽然了。一旦涨跌停幅度限制比原来放宽一倍,非但不利于其稳定或提升股价,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加快其跌落到濒临面值退市边缘的境地。 说也奇怪,自从选择了注册制并有幸被列入注册制改革行列以来,创业板股票却非但没有像以前那样将注册制改革当成天大的扩容利空,反而还表现出某种异乎寻常的涨升态势。今年以来的创业板在大多数交易日的走势不仅一直领涨A股主要指数,在全球股市中也称得上涨幅居前。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创业板对注册制下的新股扩容不再恐惧所致,还不如说是对实行注册制改革后不管增量股份还是存量股份将一视同仁地实行差异化交易规则充满期待所造成的。不过,这里所说的对涨跌幅限制放宽到20%的差异化交易规则的期待,反映在增量股份和存量股份上的表现形式毕竟是不一样的。目前即将成为创业板注册制条件下第一批发行的新股最早也要在8月上旬方才有可能上市,这些增量新股在上市初期即使未必足以排除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至少也有可能会像科创板一样成为相对较少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对于存量股份来说就不一样了。过去十年中创业板在行政审核制下所发行上市的股票既然难免鱼龙混杂,那么,对于其中相当一些本身质量不高当前业绩又不理想的股票来说,则不免有可能相形见绌而跌跌不休。 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利空当成利好来提前炒作,说穿了,也是一种末日情结的提前量在作怪。不过,这种人为操作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最终必然将直面价值回归的真正考验。 差异化交易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这种交易规则的改变在推动市场进步的同时所有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那么,不仅股价的非理性虚高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股价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下跌岂不同样也有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对此,投资者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据7月14日消息,受外部环境多重因素影响,财险业经营管理风险隐患浮现,对行业风险防控提岀新的挑战。为推动财险业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银保监会将加强财险业风险防控,并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等重点风险排查。 另据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还酝酿对不同财险公司进行差异化监管的政策,目前正在进行调研和研究。“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的思路将贯穿于未来整个财险业发展。
银保监会:开展财产保险公司差异化监管书面调研 中证网讯(记者 薛瑾)中国证券报记者7月13日从银保监会获悉,银保监会财险部下发《关于开展财产保险公司差异化监管书面调研的通知》。 银保监会指出,为加强财险公司差异化监管政策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公司提出差异化监管要求,引导财险公司探索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推动财险行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开展财险公司差异化监管书面调研。 银保监会提示各单位加强对财险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根据财险公司差异化监管调研提纲,围绕但不限于公司治理、分支机构设立、高管人员管理、产品、精算、市场行为(车险、非车险、农险及再保)等方面,对财险公司差异化监管提出意见建议。相关材料接收时间为7月31日前。 此次调研提纲包括:当前财险公司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实行差异化监管的必要性,如何将公司分类便于实行差异化监管(按大/中/小/公司、传统/互联网、中/外资、综合/单一险种),差异化监管实践和经验(银保监局)以及差异化监管具体措施的意见建议。
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差异化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近两年来贯穿于整个行业发展,并且正在往细分领域延展。银保监会酝酿针对不同类型财险公司提出差异化监管要求,目前正在行业调研和政策研究中。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酝酿对财险公司进行差异化监管,旨在引导财险公司探索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推动财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近,银保监会财险部正在行业内部开展初期调研,主要是听取业内人士的建议。”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这些建议包括:当前财险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实行差异化监管的必要性;如何将财险公司分类,便于实行差异化监管(比如,按大/中/小/公司、传统/互联网、中/外资、综合/单一险种);差异化监管实践和经验;差异化监管具体措施的意见建议等。 “我们将加强对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围绕但不限于公司治理、分支机构设立、高管人员管理、产品、精算、市场行为(车险、非车险、农险及再保)等方面,对财险公司差异化监管提出意见建议。然后形成材料报至监管部门。”一家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