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向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来,这一汇率制度经受住了多轮冲击的考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汇率弹性,更加注重预期引导和与市场沟通,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回顾 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决定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银行结售汇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双层结构。 2005年7月21日,新一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人民币汇率水平适当调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指导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重要依据,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在多个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0年6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随后,人民银行分别于2012年4月16日、2014年3月17日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区间由5‰扩大至1%、2%。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一方面在中间价形成机制上充分体现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则顺应市场的力量对人民币汇率适当调整,使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回归。2016年2月,明确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提高了汇率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2015年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和中国外汇市场委员会(CFXC)成立,外汇市场得到大力发展。 2019年8月5日,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市场力量推动下贬值突破7.0元。人民银行综合施策,加强预期引导,外汇市场运行有序,外汇供需基本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实现了预期稳定下的有序调整,被市场称为“不叫改革的改革”。 二、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点 一是人民银行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2016年以前,由于人民币持续存在单边调整压力,人民银行需要通过干预来引导人民币汇率的有序调整。近两年多来,人民银行通过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大幅减少外汇干预,在发挥汇率价格信号作用的同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目前,人民银行已退出常态化干预,外汇市场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需决定。外汇储备规模自2017年以来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左右。 二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保持基本稳定。2019年初,国民经济开局平稳,中美贸易形势有所缓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至6.70元;随着贸易形势变化,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至7.10元附近。2020年初,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市场乐观情绪一度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至6.90元附近,5月国际形势变化又推动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近来随着中国率先有效控制疫情,经济增长表现出强劲韧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升至6.95元附近。总体上,自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361个交易日中173个交易日升值、187个交易日贬值。2020年1~7月小幅贬值0.1%,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在实现双向浮动的同时,保持了基本稳定。 三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受住了多轮冲击考验,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多轮重大冲击考验中,人民币汇率均能迅速调整,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均衡,有效发挥了对冲冲击的作用。202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4.5%,与国际主要货币基本相当,汇率作为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社会预期平稳,外汇市场运行有序。近年来,尽管外部形势趋于复杂,但人民银行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外汇市场预期保持平稳,中间价、在岸价、离岸价实现“三价合一”,避免了汇率超调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外汇市场深度逐步提高,市场承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银行间外汇市场银行结售汇基本平衡,供求保持稳定。 五是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提高,人民银行主要根据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冲突。在此基础上,人民币汇率有序调整,平衡了国际收支,促进了内外部均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达经济体普遍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与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本外币利差有所扩大,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同时,人民币汇率合理反映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我国国际收支继续自主平衡,2020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约为1.3%。 三、坚持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一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当前合适的汇率制度安排。继续坚持不进行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中央银行外汇干预主要针对汇率无序波动和“羊群效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与此同时,我国的贸易和投资结构日趋多元化,对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的汇率水平变动都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和内外部均衡。继续参考一篮子货币能有效增强汇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和指示意义。 二是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投资者对预期变动比较敏感,一些消息面的冲击容易引发市场大幅振荡。我国面临的外部冲击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汇率变动方向更加难以预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抬头、部分国家间经贸摩擦日益深化,也会对我国外汇市场产生影响。只有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才能帮助对冲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冲击,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性,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和引导。预期传导是金融市场波动在不同经济体间传导的重要途径。由于外汇市场流动性好,市场参与者广泛,体量也比较大,预期变化更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对汇率走势形成较大影响。退出常态化干预后,预期管理和引导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引导预期,为外汇市场的有序运行和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四是把握好内外部均衡的平衡,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是联系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是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外部均衡的关键支点。市场化的汇率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我国是超大体量的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必须以我为主,兼顾当前和长远,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主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兼顾外部均衡,在动态变化中促进内外均衡的平衡和高质量发展,进而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昨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双双收复6.90关口。这是自今年1月22日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次升破6.90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创下逾7个月新高。截至当日17时记者发稿,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8897、6.8851。 在中国经济复苏进程超预期、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增强等因素合力推动下,人民币汇率近期稳步走强。本月以来,人民币的反弹并不局限于对美元。Wind数据显示,人民币对一篮子24种货币已经连续第3周走高,为3月份以来最长的一拨涨势。 昆仑健康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表示,人民币近几周表现强势,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发挥作用,未来两个季度,单季GDP有望实现6%以上增长。”张玮说,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正向利率。正向的中外利差提升了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青睐程度,推升人民币汇率走强。 与此同时,美元指数逐渐终结接近3个月的跌势,走出持稳反弹之势。截至昨日17时发稿,美元指数报93.12,持稳于93关口上方。 交易员趁近期美联储公布会议纪要之机进行获利了结,构成了近期美元指数反弹的最直接原因。张玮称,近几周,美联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大量应对措施,将风险资产价格推高至历史高位。而最新公布的美联储会议纪要,令“鸽派”预期扑空,同时激发了市场获利了结的意愿,加大了投资者对于美元的追逐力度。 这也解释了为何近期美元会与人民币同时走强。“人民币走强主要依赖于基本面支持,而美元企稳是市场行为导致的,二者并不矛盾。”张玮说,后续如果此番获利了结产生连锁反应,引发连续抛售行为,撤出的资金将会转而追逐包括人民币资产在内的其他资产,这或将持续引导人民币汇率和美元指数的双向走强。 美元指数在重要关口显示韧性,在业内人士看来,为其走出更大反弹行情奠定了基础。“从经济数据上看,欧洲经济此前反弹向好的势头已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这也预示着美元的中级反弹行情正在酝酿。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在避险情绪逐渐加重和美国基本面缓慢恢复的背景下,美元仍有一定支撑。如果后续美元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出现反弹,人民币汇率或将承压,而这或也对大类资产形成压制。 随着人民币汇率突破关键点位,以及美元指数企稳,外汇市场的交易策略也出现分歧。 境内外汇市交易风格呈现出明显差异。一家外资银行的交易员说,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偏低,持有人民币多头是当前境外市场流行的交易策略。 与境外汇市相比,境内交易市场风格更显谨慎。李刘阳说,由于境内汇市参与者以实需交易的出口商为主,在当前市况下,其对于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并不强,因此仍以高抛低吸的区间操作为主,人民币短期的升值反而减弱了结汇意愿。 南华期货在其研报中说,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市场避险情绪容易反复,建议投资者近期无论是结汇或是售汇都不宜大量成交。
8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青年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刊文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汇率弹性,更加注重预期引导和与市场沟通,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资料图。中新经纬 摄 文章分析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点。一是人民银行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2016年以前,由于人民币持续存在单边调整压力,人民银行需要通过干预来引导人民币汇率的有序调整。近两年多来,人民银行通过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大幅减少外汇干预,在发挥汇率价格信号作用的同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目前,人民银行已退出常态化干预,外汇市场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需决定。外汇储备规模自2017年以来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左右。 二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保持基本稳定。2019年初,国民经济开局平稳,中美贸易形势有所缓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至6.70元;随着贸易形势变化,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至7.10元附近。2020年初,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市场乐观情绪一度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至6.90元附近,5月国际形势变化又推动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近来随着中国率先有效控制疫情,经济增长表现出强劲韧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升至6.95元附近。总体上,自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361个交易日中173个交易日升值、187个交易日贬值。2020年1~7月小幅贬值0.1%,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在实现双向浮动的同时,保持了基本稳定。 三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受住了多轮冲击考验,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多轮重大冲击考验中,人民币汇率均能迅速调整,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均衡,有效发挥了对冲冲击的作用。202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4.5%,与国际主要货币基本相当,汇率作为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社会预期平稳,外汇市场运行有序。近年来,尽管外部形势趋于复杂,但人民银行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外汇市场预期保持平稳,中间价、在岸价、离岸价实现“三价合一”,避免了汇率超调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外汇市场深度逐步提高,市场承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银行间外汇市场银行结售汇基本平衡,供求保持稳定。 五是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提高,人民银行主要根据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冲突。在此基础上,人民币汇率有序调整,平衡了国际收支,促进了内外部均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达经济体普遍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与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本外币利差有所扩大,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同时,人民币汇率合理反映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我国国际收支继续自主平衡,2020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约为1.3%。 文章指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文章分析: 一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当前合适的汇率制度安排。继续坚持不进行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中央银行外汇干预主要针对汇率无序波动和“羊群效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与此同时,我国的贸易和投资结构日趋多元化,对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的汇率水平变动都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和内外部均衡。继续参考一篮子货币能有效增强汇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和指示意义。 二是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投资者对预期变动比较敏感,一些消息面的冲击容易引发市场大幅振荡。我国面临的外部冲击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汇率变动方向更加难以预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抬头、部分国家间经贸摩擦日益深化,也会对我国外汇市场产生影响。只有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才能帮助对冲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冲击,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性,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和引导。预期传导是金融市场波动在不同经济体间传导的重要途径。由于外汇市场流动性好,市场参与者广泛,体量也比较大,预期变化更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对汇率走势形成较大影响。退出常态化干预后,预期管理和引导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引导预期,为外汇市场的有序运行和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四是把握好内外部均衡的平衡,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是联系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是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外部均衡的关键支点。市场化的汇率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我国是超大体量的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必须以我为主,兼顾当前和长远,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主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兼顾外部均衡,在动态变化中促进内外均衡的平衡和高质量发展,进而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8月26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逾50点,报6.9059,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拉升,逼近6.90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058、6.900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04个基点,报6.9079。 南华期货认为,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市场避险情绪容易反复,建议近期无论是结汇或是售汇都不宜大量成交,应持续关注疫情情况、地缘政治等方面的进展。
8月25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升破6.91关口,报6.9099,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逼近6.90关口。截至9点34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081、6.902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1个基点,报6.9183。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美元在92附近显示出一定韧性,这为其走出更大的反弹行情奠定了基础。从经济数据上看,欧洲经济此前反弹向好的势头似乎也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这些条件的变化都预示着美元一波中级反弹正在酝酿。
8月24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小幅上涨,报6.9100,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拉升逾20点,逼近6.91关口。截至9点38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165、6.911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降87个基点,报6.9194。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短期内由货币宽松带来的美元下行或已阶段性调整到位,美元走势也有所企稳。从跨境资本流动和市场情绪两个角度来说,美元出现反弹或将导致人民币汇率承压,并对大类资产形成压制。
黄金价格飙升 未来应该怎么投?来新浪理财大学,听曹姗姗的《贵金属投资》,教你对冲通胀风险。 一 美国的双宽松政策致使美元走弱 前期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过于宽松,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近期美元大幅贬值。在恐慌情绪的支配下,前期美元需求大幅上升,美元指数在3月中旬迅速升值至历史高点。然而在中国、韩国和欧洲各国逐渐有力控制疫情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疫情的震中。在货币、财政政策宽松的双刺激和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情况下,美元资产收益率大幅降低,近期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被严重高估。从ICE美元指数期货交易情况来看,5月以来美元指数期货非商业性头寸比例明显失衡,空头比例大幅上升。 我们认为致使近期美元走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美国的货币、财政双刺激下,市场普遍对美元流动性过多较为担忧,导致美元下跌,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自疫情爆发以来,美联储已扩表近2.7万亿美元,其中近70%增持资产为美国国债。虽然近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有所下降,但这是由于前期各国央行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到期所致。财政政策方面也通过前四轮的刺激计划向实体经济注入近3万亿美元。这些超预期流动性的投放叠加美联储决心将长期维持在0%-0.25%区间内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使得美元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美国国债自疫情爆发后巨幅增长,目前整体规模已达26.5万亿美元,平均美国国债利率大幅下降,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已较年初下降1%-1.5%,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已扩大至2.4%左右。在财政负担持续加重的背景下,平均美国国债利率或将继续下行。目前第五轮刺激政策仍在策划中,自5月中旬众议院通过3.5万亿美元的HEROES Act后,民主党和共和党仍在刺激规模上有较大分歧,共和党方面希望能将规模控制在1万亿美元。目前民主党方面已从前期所提出的3万多亿美元下降至2万多亿,共和党则表示可以将规模提升至1万多亿美元。我们认为,第五轮财政刺激政策至少可达1.5万亿美元,叠加前期超预期的宽松政策,美国大规模放水即是美元近期大幅贬值的主要因素。这无疑削弱了美元资产的利差优势,难以为国际资本提供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致使美元需求有所减弱。 其次,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存在较高不确定性,恐难以为国际资本提供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美元需求有所减弱。近期美国新冠确诊病例已从7月的峰值显著下降,由每日新增接近8万例下降至5万多例,但疫情的大规模蔓延较我们前期预想的多持续了两个月。考虑到近期新冠检测数量比前几周有所减少,确诊率并没有明显下降,未来美国新冠疫情不定性仍然较大。截至8月13日,加州、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与纽约州的新冠疫情最为严重,确诊病例数为美国前4名。虽然近期纽约的新增确诊数量已显著下降,但加州、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这些经济大州的新增病例数仍然较多。疫情爆发后,美国就业持续放缓,失业率明显高于金融危机时期。7月失业时间不足5周的人数增加了36.4万人至320万人,失业率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至10.2%,好于预期,但仍弱于历史水平。非农就业新增加176.3万人,较上月下降303.7万人,虽好与市场预期但下行趋势明显。我们认为即便疫情能在今年得到有效控制,就业情况也很难在今年回到疫情前水平。我们认为美国第三季度GDP数据或将不及预期,虽能有所回升但速率较慢。另一方面,在疫情扰动下,美国企业经营压力巨大。据标普统计,截至8月9日,美国今年已有424家上市公司及发行过债券的公司申请破产,创下近10年新高。从453家已发布半年报的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来看,71.7%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为负,23%的公司收益率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现有的业绩不足以支撑其股价。综合来看,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市场对美元资产的需求有所下降,导致美元指数下跌。 二 美元指数下跌对其它资产的影响 美元指数下跌是近期人民币走强的原因之一,但我们仍认为中国基本面的改善是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因素。6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达34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为449亿美元。7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15万亿美元,自4月以来持续上升,出口形势也进一步改善。人民币走强吸引了海外资金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对国际收支平衡与资本市场的稳定形成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稳定预期。近期在中美关系恶化,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负面影响下,人民币走强有利于提升市场对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信心。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负面影响,但供需基本面是近期影响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因素。若全球疫情能够逐渐趋稳,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 美元指数下跌对其他EM货币汇率形成支撑,起到了稳定作用,有利于恢复国际金融秩序。疫情爆发之初,美元汇率单边升值情况极为明显。人民币与其他新兴国家货币相比贬值幅度较小,印度卢比、印尼卢比、马来西亚林吉特、墨西哥比索等国汇率贬值较大,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均超过5%,最高可达34.41%。在5月中旬美元指数下跌后,除印度卢比与马来西亚林吉特外的其他NJA货币均有所回升,欧元、英镑、加币和瑞士法郎涨幅更大。 美元贬值对贵金属价格的上涨起到支撑作用。近期黄金价格已至历史高位,白银价格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在疫情仍未褪去,全球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较大风险的情况下,避险需求仍然存在。我们认为,相较于美元,市场对黄金、白银的需求仍然很大,未来贵金属价格或将继续上涨。 三 未来趋势预测 今年全球资本市场整体还是以避险为主线。在近期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黄金和白银还能有较大增长,说明市场仍有避险需求,只是美元相较而言不是最好的避险标的。若美国疫情能有所转好,市场对美元的需求或将上升。在美国基本面好转的情境下,我们认为前期急剧下降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或能实现回升。预计疫情在发展中国家的大流行不会很快结束,今年的避险需求仍然存在。若未来第五轮刺激计划能顺利落地,并不再推出新的财政刺激计划,美元指数或将在两周后触及阶段性底部。 中国经济将能实现持续改善,疫情再度爆发的可能较低,未来人民币会保持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内因影响为主,美元的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较小,前期美元指数的大幅下跌并没有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相似幅度的升值。我们认为国内基本面情况是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驱动力。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对股、债都能形成支撑作用,继而吸引海外资产对华投资,推升人民币需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有力支撑。 我们认为中美关系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最大不确定因素。8月中美或将进行中期贸易谈判,目前一阶段协议的执行情况良好,唯一的问题在于对美采购不达标。随着美国大豆将在9月上市,届时中方将加快对美国大豆的采买。因此中美贸易摩擦风险整体可控,一阶段协议料将继续执行,如有谈判则崩盘的概率极小,8月人民币汇率或能继续升值,人民币汇率总体而言会更强,甚至能升至6.9以内。我们认为未来中美关系的风险点在9月份。目前拜登选情明显好于特朗普,因此特朗普可能会在台湾问题上出招,在政治上刺激中国,逼迫中方做出回应。中美关系或将在9月经受较多风波和考验,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较大影响,9月人民币汇率或将有所贬值,甚至贬至7以上。但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整体可控,在6.9-7.1之间波动的概率较大。 本文原发于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