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近百点,逼近6.94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升破6.94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440、6.938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43个基点,报6.9362。 兴业研究汇率商品团队认为,国际范围内的不确定因素是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的推手。当前,国内市场方进入消息面相对真空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将有所下降。
8月14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小幅回落,报6.9500,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6.95附近波动。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485、6.9471。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24个基点,报6.9405,升至2020年3月11日以来最高。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从汇率趋势上来看,中国率先复苏、中美息差维持高位、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有望进一步吸引资金流入中国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未来将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性格局。
8月13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跳涨近150点,收复6.94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逼近6.93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329、6.930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68个基点,报6.9429。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美元近期出现企稳反弹的迹象。短期看,美元存在进一步技术反弹的可能性,这也会在汇率机制上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的压制。预计人民币汇率区间维持在6.92-7.02之间。
一、五年来汇改成效显著 “8.11”汇改迄今已有五年。五年来,人民币汇率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这与2015年推行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8.11”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要的是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了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逆周期因子的定价机制,之后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合中间价机制改革完善举措,包括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离岸市场和市场预期管理等一系列适应性和配套性机制改革和政策完善。从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五年来保持基本稳定、阶段性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大,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完善。从2015-2016年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形成的相互促进的反馈循环,到2017-2020年在外部强烈冲击下人民币汇率阶段性有序双向波动、资本流动基本平衡,表明五年来的机制改革和政策完善方向正确、措施得当。 811汇改以来取得的成效,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各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一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外向型经济和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有助于对冲汇率的顺周期波动,降低相关企业的汇率风险。二是汇率弹性增大有助于抵御外来经济波动的冲击,有助于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尤其是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在内外平衡方面陷入困境,使得货币政策可以较为专心致志地应对国内经济问题。汇改最大的成效是使人民币汇率机制成为应对外部强烈冲击的“缓冲器”。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等美国采取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霸凌政策之下,人民币汇率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并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双向波动,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强烈冲击、保持平稳运行提供了关键的支撑。三是五年来汇率总体上是双向波动,而且是阶段性的双向波动,这样就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一边倒的市场汇率预期,即或者是持续升值或者是持续贬值的预期,导致市场预期发生了积极分化,有利于资本流动的平衡,减缓资本大幅流出的压力,并有利于保障外汇储备处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四是汇率的双向波动和弹性增大,有助于培育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和汇率管理能力,提高其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尤其是使得企业认识到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来有效地应对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比较主动地来寻求金融机构的帮助,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能够运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从而提高其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 二、“8.11”汇改的三点经验值得关注 五年来汇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认为有三方面的经验。首先是改革个综合性和配套性,即不仅仅是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还涉及到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离岸市场、市场预期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的完善,是个配套的综合性改革,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其次是针对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实施“对症下药”的改革举措。比如说对企业部门的用汇需求是逐步的放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企业部门的用汇需求,允许其资本流进流出更加便利。但在居民部门方面,却是进行了合理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比过去可能要来得更严格一些。因为在居民部门存在着一系列非理性的用汇需求,导致资本非理性地流出,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正是因为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再次是离岸和在岸政策举措的有效联动,即对在岸市场管理的同时,对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和交易成本等也进行了及时的主动的管理,从而在很多程度上避免了离岸市场的波动对在岸市场所带来的冲击。 三、未来汇率机制改革步子可以迈得更大 在五年来汇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未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具体有以下四点想法。 未来为了顺应国内经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进一步扩大企业部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程度,允许企业部门在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或者说基本满足企业部门的用汇、跨境借贷和投资的需求,基本实现企业部门的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 允许汇率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汇率弹性加大会对企业的汇率风险带来进一步的压力,这有助于促使企业在未来会更加自觉地来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将其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从而提升和加强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也就是说,要推动企业更多地运用金融机构的衍生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如果说未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整个经济体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就不必再担忧汇率波动的冲击了。考虑到企业部门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成熟,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之后将会有助于推进企业自觉地来运用这些工具,而银行提供避险工具所收取的费用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也将达到可以承担的程度。 提升未来汇率机制改革以及相关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透明度和前瞻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市场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的脉络,进而有助于顺应政策的需求,更加明确市场运行的目标。这将有助于形成理性的市场预期,并稳定市场预期。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协同管理。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同时,未来的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在外部环境尤其较为恶劣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离岸市场汇率的影响和冲击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为此特别需要关注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趋势。未来人民币将进一步国际化,在各国更多持有人民币的同时,如何有效地管理境外人民币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对于将来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要储备相关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加强离在岸市场的协同管理。
“8·11”汇改五周年: 人民币汇率机制现三大变化 5年前的8月1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大幕拉开。“这五年,人民币汇率双向走势的效果更加明显,改变了以往单边升贬值的情况。”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范围变广且更加灵活;二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更加跟随市场供求变动反应,且机制更加透明。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认为,长期来看,我国贸易投资便利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国际化的趋势将逐步深化。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金融市场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未来在内外形势相对稳定的时候,应考虑择机加大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决定程度,提高一篮子货币权重,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推动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在实施改革之初,央行就明确表示,汇改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央行行长易纲曾表示:“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更有利于长期的稳定,对人民币的信心和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实际上是利好消息。” 对于汇改的宏观经济大背景,曹源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2015年进入金融危机刺激政策效应消退期,经济增长出现中枢下移特征;而彼时全球货币政策格局是美元进入加息周期,欧日仍处于量化宽松进行时,在此状况下,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高估状态,在人民币币值高估对中国维持经济增长趋势带来不利影响之际,改变以往的人民币汇率单一盯住美元、转而参考更加广泛的一篮子货币成为诉求,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考虑是否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重要时间段,推进人民币市场化的“8·11”汇改适时而生。 联储资管投资研究部总经理袁东阳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彼时实施汇改,一方面能在短期内纠正人民币实际汇率过高的状况,使汇率成为缓解资金外流压力的工具。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均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汇率作为基础。要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放弃汇率稳定,实行浮动汇率制。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涉及资金跨境流动,而作为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一定需要保持独立,那么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自然而然的。 对冲市场情绪顺周期波动 5年来,央行持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同时,注重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5年间通过动态调整逆周期调节因子权重、调整报价时段、增加货币篮子样本数量等措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王有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更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中间价与前一日收盘价之间的背离程度明显收窄。二是人民币波动性明显提高,“8·11”汇改以来整体上经历了4轮升贬值周期变换,市场预期出现分化。三是政府对汇率波动容忍度更高,调控手段由之前的直接入市干预转为主要采取市场化手段。四是市场主体更加理性,居民和企业非理性购汇行为减少,人民币波动不再引起严重的资本外流。 在曹源源看来,这次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机制变化主要呈现为:一是,为践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央行更多依赖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手段,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较均衡汇率的偏离程度出现系统性收窄;二是“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双锚机制确立;三是CFETS货币篮子美元权重调降。其中,央行持续推动对中间价定价机制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从增加“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到2016年年底扩充一篮子货币种类,再到2017年2月中下旬缩减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计算时段,再到2017年5月底引入逆周期因子,最终形成“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新机制,有效对冲了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汇率调控的自主性增强。 汇率稳定面临更多挑战 “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可谓成效显著,接下来汇改又该朝着哪个方向继续推进? “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改的方向性变化将会呈现出几方面的特点”,曹源源分析到,一是,强化市场供需对比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弱化央行外汇干预,尤其在此过程中弱化人民币汇率“底线”思维,不将人民币汇率固定在某一水平;二是,加强预期管理,注重引导市场建立合理、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预期,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三是,汇改的节奏仍会以配合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为主,且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更为重要,因此为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建立人民币汇率稳定预期,我国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不会过快;四是,汇改与人民币国际化相携前行,配合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目的,未来我国在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性、提高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丰富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等方面或有更多尝试。 “汇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汇率具有易超调的属性,当前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既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也是稳定信心和预期的需要。”王有鑫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作为联系内外经济的纽带,汇率稳定将面临更多挑战。
8月1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在6.95附近波动。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逼近6.95关口。截至9时40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533、6.949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14个基点,报6.9597。 兴业研究汇率商品团队认为,人民币交易逻辑重归基本面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驱动。展望下半年,无论从美元指数、国内货币信用环境还是国际收支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都呈现更加积极的因素。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国务院批复同意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容至28个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海南、大连、河北雄安新区等28个省、市(区域)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试点期限为3年。 >>我国开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确认工作 截至2019年末,全国融资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5562家,实收资本11745亿元,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7017亿元,促进了资金融通,发挥了普惠金融作用。 >>“8·11”汇改5周年 市场化是最好的“定盘星”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调整,使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期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8·11”汇改序幕就此拉开。 >>银保监会约谈12家险企高管 责令整改万能险收益率低于结算利率现象 对于触碰风险“红线”的,监管部门坚持“露头就打”的思路,出手快、下手准,确保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记者获悉,为进一步规范万能险业务,昨日,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精算师,责令整改万能险收益率低于结算利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