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底,央行行长易纲在北京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中国金融开放的三条原则。其中之一是,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要和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互相配合、共同推进。今年10月底,他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再次强调,要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指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那么,如何理解汇率的这两个“自动稳定器”作用呢?为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在时隔两年之后再次提及“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呢? 汇率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首先表现为在汇率由市场决定,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必然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互为镜像的抵补关系。决定资本流入还是流出的是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而非汇率升贬值。这才有了今年第三季度人民币汇率震荡升值,中间价季度升幅为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次高,但当季经常项目顺差942亿美元,资本项目净流出849亿美元。 这并非中国的特例,海外成熟市场的国际收支调节也是汇率浮动负责价格出清、资本流动负责数量出清,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顺逆差互补。大家用不着操心,如果经常项目逆差了,是要通过外来直接投资还是外来证券投资,抑或是对外举债来弥补,也不用担心汇率涨跌。美国就是经常项目结构性逆差,资本项目持续净流入,但美元汇率有涨有跌。 其次表现为汇率变动无常,有助于抑制无风险套利资本流动。新兴市场货币危机频繁的教训之一是,本币汇率长期僵化,隐性的汇率担保滋生道德风险,鼓励不对冲风险的对外过度举债。当市场预期逆转,资本集中流出时,本币汇率承压。一旦外汇储备消耗殆尽,当地就不得不弃守本币。但本币大幅贬值导致对外偿债负担剧增,进而触发货币危机叠加债务危机的国际收支危机。1997年泰国货币危机引爆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在汇率灵活性增加的情况下,汇率既可能涨也可能跌,且汇率市场化程度越高,汇率走势越难预测。这种情况下,市场一般不会单边赌汇率走势,而是低(升值)买高(贬值)卖。近年来,我国境内外汇市场也初步呈现这种市场特征。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汇率总体承压,但到5月份,3个月移动平均的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较上年底上升了8.9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回落了2.8个百分点。之后,人民币汇率持续震荡走高,但到10月份,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较5月份回落了7.0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上升了4.3个百分点,显示有购汇需求者借人民币持续升值“落袋为安”。 特别是在海外成熟市场上,主动对冲汇率敞口更已成为跨国公司的财务纪律,但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如当前中外正向利差较大,市场常说境外有廉价资金可用。这其实是一种货币幻象。因为只有拿着汇率敞口“裸奔”,才可能赚取这个利差。但在汇率浮动的情形下,谁能够保证自己能够踩准汇率升贬值的节奏呢?只要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其对冲成本就是境内外利差。 前面说的都是汇率灵活对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积极作用。然而,汇率浮动也可能成为引起资本大进大出的“放大器”。在全球经济金融日益一体化情形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市场汇率走势的影响加大。特别是顺周期的短期资本流动,与汇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令浮动汇率呈现资产价格属性,容易出现超调(即过度升贬值造成的汇率高估或低估)。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美联储用高利率反通胀的政策导致的美元泡沫,就是非常经典的汇率超调案例,成为浮动汇率的败笔。1985年9月,美日英法德五国不得不重启国际汇率政策协调,联合干预美元贬值。 对宏观经济稳定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这一方面表现为通过汇率升贬值的调节,促进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如2008年危机以来,我国通过调结构、扩内需、减顺差、促平衡,辅之以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升值,推动了经济再平衡。自2010年起,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降至4%的国际警戒标准以内,2018和2019年该项占比连续两年不到1%。鉴于对外经济平衡状况的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2016年起一再强调人民币汇率符合中长期基本面水平,既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这有力地驳斥了国际上对我“货币操纵”指责的不实之词。 另一方面表现为吸收内外部冲击,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以及对资本外汇管制的依赖减轻。随着2017年人民币汇率止跌企稳,2018年以后转入双向波动,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灵活性增加,我国开始享受这方面的制度红利。如2018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对外经贸摩擦背景下,中国央行迎着人民币汇率贬值和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压力,连续四次降准,引导市场利率走低。到年底,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差由年初的月日均100多个基点降至三四十个基点。 同时,自2018年以来,无论人民币汇率升贬值,有关方面除了适时调整远期购汇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因子和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宏观审慎措施外,没有再引入新的干预外汇收支活动的行政措施。这促进了国内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外商来华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今年的情况则更为典型。我们一直强调机制比水平重要是人民币汇改的真谛。正是因为去年8月份人民币汇率破7,打开了汇率可上可下的空间。今年前5个月遭受各种极端事件的轮番冲击时,人民币汇率围绕7上下波动,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到5月底,人民币汇率甚至跌至12年来的新低。我们自始至终没有采取任何行政干预措施,继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中国央行领先全球进入抗疫模式,采取有梯度、有针对性的价格和数量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力地支持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 然而,当经济内外平衡目标冲突时,顺周期的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也是挑战。例如,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贸易顺差时,汇率升值既有助于平衡贸易收支,也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是稳定器。但是,如果经济偏冷(通货紧缩)、贸易顺差时,汇率升值则有助于平衡贸易收支,却会加剧通货紧缩趋势。反过来,经济偏冷(通货紧缩)、贸易逆差时,汇率贬值既有助于平衡贸易收支,又有助于抑制通货紧缩,是稳定器。但是,如果经济偏热(通货膨胀)、贸易逆差时,汇率贬值有助于平衡贸易收支,却会加剧通货膨胀。其中,最后一种情形,通货膨胀、贸易赤字往往会触发第一代货币危机描述的基本面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是加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放大器”。而且,所有的资本流动冲击都是从流入开始的,它不但惩罚政策失败者,也惩罚政策成功者。前期因经济成功吸引的外资流入越多,一旦市场情绪逆转,引发的资本集中流出压力就越大。 主要结论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汇率灵活性增加既可能是熨平各种冲击的“稳定器”,也可能是加剧周期波动的“放大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从国内外经验看,唯有避免产业空心化、资产泡沫化、通货膨胀、信贷膨胀、货币错配等风险,保持国内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才能充分享受汇率灵活和资本流动带来的好处。 今年6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已累积了较大的升幅。这应该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再次提及“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经济内外平衡目标冲突时,应该运用多个政策工具解决问题,不能指望用一个工具解决所有问题。外汇供求失衡,要么价格出清,要么数量出清。在外汇供大于求,本币看来升值压力情况下,如果不喜汇率过于波动,外汇政策无外乎是增加外汇储备、扩大资本流出,抑或是限制资本流入。这些数量工具同样各有利弊。政策选择其实就是目标的取舍,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预计明年大概是“增加汇率弹性+扩大资本流出+调控资本流入”的外汇政策组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62,较前一交易日上调145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12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62元,1欧元对人民币7.9248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2712元,1港元对人民币0.84330元,1英镑对人民币8.7680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8567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6030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8996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3310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133元,人民币1元对0.62170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3474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3271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65.86韩元,人民币1元对0.56207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7398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5.2655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6406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394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2935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479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19410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0252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6179泰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8日讯 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20,较前一交易日上调42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12月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20元,1欧元对人民币7.9101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2794元,1港元对人民币0.84276元,1英镑对人民币8.7206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8443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5959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8856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3310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007元,人民币1元对0.62334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2934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3211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65.89韩元,人民币1元对0.56240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7436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5.5631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6553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411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2858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384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19450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0461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6164泰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9日讯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11,较前一交易日上调9个基点。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20。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12月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11元,1欧元对人民币7.9079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2713元,1港元对人民币0.84258元,1英镑对人民币8.7328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8417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5995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8822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3487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0964元,人民币1元对0.62328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2370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2962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66.18韩元,人民币1元对0.56233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7436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5.3812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6260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412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2959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411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19617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0298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5980泰铢。
12月9日,离岸人民币升破6.5关口,续创2018年6月以来的新高。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今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11,较前一交易日上调9个基点。 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8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505亿美元,升幅为1.61%。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11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稳健,市场预期保持稳定,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在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总体上涨,主要国家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上升。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与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进行连线对话。盛松成与管涛并不认可人民币汇率进入了“升值周期”的说法,二人均认为用经济周期的定义来界定汇率表现,是不恰当的。但从长期来看,管涛认为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盛松成判断,人民币在长期、甚至中长期,是升值趋势。 盛松成提到,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要求它成为强势货币。但管涛提出,强势货币并不意味着汇率升值。人民币短期升值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二人均认为有弊有利。盛松成说到,升值对于出口是不利的,对进口是有利的,这是最表面的现象,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应该减少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的占比。管涛也表示,从民间部门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我们的对外净负债的负担。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虽然订单很多,但如果没有汇率对冲措施,出口很可能白忙活。”东莞一家小家电出口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进入四季度,来自海外的订单猛增,珠三角小家电企业产能火力全开。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物流成本上升,对一向以物美价廉著称的小家电企业影响几何?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走访佛山、深圳、东莞等地发现,小家电企业正通过对内加大研发创新、降本增效,对外主动参与外汇衍生品市场,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订单暴增 12月初,佛山。突然南下的冷空气并没有冲散这座“小家电之乡”的火热气氛——数千家工厂的生产线日夜运转,以应对来自国内外暴增的订单。电炒锅、面包机、榨汁机、空气净化器等珠三角“特产”搭乘火车专列、海运集装箱,源源不断地奔赴国际市场。 “我在这里工作了差不多20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订单增量。”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新宝股份(行情002705,诊股)厂区内,望着忙碌的生产车间,总裁助理张以飞感慨道。粗略估计,今年这家A股小家电制造商国内订单量增幅约70%,海外订单增幅约30%,员工人数首次突破3万人,销售额将突破历史峰值。 “疫情让大家更加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问题,我们的抗菌抗病毒净化器抢手。”在东莞松山湖,利发爱尔空气净化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东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截至10月末,公司国内净化器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4.6%,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26.60%。 做大“宅经济” “疫情改变了很多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培养了人们在家制作食物的兴趣,我们的厨电产品销量迅速增长。”张以飞介绍,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是传统的小家电需求淡季,但受疫情影响,“宅经济”发展迅猛,公司在春节期间的库存很快告罄。二季度末,海外订单开始大量增长,甚至出现“爆单”,公司产品再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金莱特(行情002723,诊股)相关负责人介绍,“爆单”的小家电集中在厨房家电、电动工具等品类,订单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今年国内小家电企业普遍加大了对亚马逊等海外线上渠道的建设力度。他坦言,此前海外线上销售渠道渗透率不高,很多小家电企业在海外主要靠线下渠道销售。今年金莱特专门引进海外电商团队,要把“宅经济”蛋糕做大。 “‘宅经济’原本是一种消费方式,但随着产业发展,并受疫情刺激,才演变成一种产业趋势。”李晓东称,“宅经济”兴起本质上是基于发达的互联网和现代化物流,促使成本降低,提升消费和生产效率,让人更愿意宅在家里。 如果说“爆单”潮背后是疫情短期刺激带来了“宅经济”繁荣,那么小家电的消费趋势能否延续?张以飞认为,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已成主角,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小家电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民家庭中,因此小家电行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积极应对挑战 虽然小家电出口频频“爆单”,但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物流成本增加等挑战也接踵而至。如何破解产品订单“增量不增利”困局,成为当下小家电出口企业直面的问题。 “汇率波动对公司利润影响很大。虽然订单多,但如果没有对冲措施,就很可能白忙活。”东莞一家小家电出口企业负责人说,5月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价提高了,很多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下单时会变得犹豫。另外,公司在收到货款结汇时,由于人民币汇率上升,实际到手的人民币出现缩水,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如果在今年6月接到一笔订单,尾款为1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公司预期收入是711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订单在12月交货收款,按照目前人民币6.53的汇率,只能换回653万元。因汇率波动,公司这笔订单收入一下子减少58万元,公司毛利率被摊薄至少8个百分点。 “出口企业一般会通过购买套期产品和调整市场份额两种手段应对。”金莱特相关负责人称,购买套期产品是出口企业为了保障利润通常会采用的手段。而对于国内外都有良好市场基础的企业来说,会通过加大国内销售、减少海外销售应对汇率影响。 除通过金融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外,通过修炼“内功”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当下出口企业的共识。李晓东说,公司近年来持续投入,建设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体系,针对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研发创新,这些都有效提升了公司竞争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12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8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505亿美元,升幅为1.61%。专家表示,下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中国外汇市场将呈现基本稳定、双向波动的格局。外汇市场运行稳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11月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稳健,市场预期保持稳定,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及疫苗研发进展、主要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预期等影响,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总体上涨,主要国家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上升。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11月外储规模变动主要受估值影响。11月美元汇率指数下跌2.3%收于91.9。债券指数和股票指数有所上涨,带来汇率和资产价格账面收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称。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整体来看,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在9月、10月外汇储备规模连续两个月回落后,11月估值上涨带动外汇储备规模回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3.1万亿至3.2万亿美元之间,稳定基础相对牢固。做好汇率风险管理管涛认为,在货币当局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情况下,外汇储备变动主要取决于估值影响。明年估值会如何变化,取决于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及对资产价格变动的方向。温彬称,下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一方面,中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逐渐减弱,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创年内新高,预示着良好的经济景气,全年经济能实现正增长,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加大开放力度,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趋完善,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增强,下阶段人民币兑美元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挑战显著增多。预期未来中国外汇市场将呈现基本稳定、双向波动的格局。”王春英称。温彬强调,跨境企业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利用好汇率风险管理工具,避免汇率剧烈波动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损失。(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