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南新引进60所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发布,用“大爆发”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一批海内外名校纷纷选址海南自贸港。 比如,海口哈罗学校拟于今年9月开学,德威公学、威雅公学、卫斯理安学院海南附属学校等3所国际学校正在推进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已签约等待落户;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举办医学院等正在推进中;北京大学附中海口学校、北京大学附小海口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海口实验学校、北京华嘉国际幼儿园、清华大学附中文昌学校等中小学和幼儿园,正在引进过程中。 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机遇下,海南不仅重视招才引才,还注重教育发展,自己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注重为引进人才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注重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海南享受良好教育资源。 数据显示,两年来,海南教育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成为兴办教育的热土。海南全省累计签约各类教育合作项目103个,已落地实施70个,累计开工各类教育项目444个,总投资200多亿元。 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海南最突出的短板、最紧缺的资源是人才。近年来,在高起点谋划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上,海南不断出新招、出实招吸引人才,不仅有吸睛的政策,更有切实的行动。 在教育方面,《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推动国内重点高校引进国外知名院校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政策,含金量之高,皆属国内首创、海南独有。 根据海南省委出台的《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力争至2025年,实现“百万人才进海南”目标,从4个方面提出了30条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引进、管理、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领域的制度体系,为广大人才来琼创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数据显示,2018年4月13日以来,截至2019年底,海南重点用人单位共引进人才8.6万余人、同口径增长4.15倍,已有7716名外籍人才来琼创业就业居留,是“4·13”之前同期的152%。
7月7日,1071万名考生踏上高考路。这也是高考继2003年后再安排在7月份,今年当然是因为疫情缘故而推迟。好事多磨,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下半学期很多高三应届生都是在家中以网课方式备考。今年的高三,注定特别,戴着口罩的毕业照、复课后一人一桌的安排注定会成为这届毕业生多年后的谈资。对于每个已经毕业多年的人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高考”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从50后到90后,再到今天的小鲜肉00后们,对于不同年代的人,“高考”的意义已不同,不过应该同样难忘。从为国读书到为改变人生读书现在我们所称的“高考” 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开始于1952年。但事实上,早在建国前已经有大学入学考试的形式。于1936年,全中国境内已有100多所大学,各间学校采用自主组织命题的形式招生,考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因此亦可能被多所大学录取。彼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乱之际,满腔热血的大学生不少是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报考大学,一心只道毕业后能以己之力改变积弱中国的现状。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钱伟长,他当年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历史均获满分,但数学、物理、化学、英文,一共只考了25分。物理更只考了5分。民国时期的大学素有录取偏科生的传统,因此文科成绩优异的钱伟长亦不意外地获录取入清华。但入学第二天,钱伟长即要求转专业,还是转到只考了5分的物理系——原因是这一天,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918”事件,东北沦陷。他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出中国的飞机大炮,帮助中国抵御外敌。并无太多物理基础钱伟长就这样从零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从清华学到多伦多大学力学系,又将知识带回清华。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一起创办了力学研究所,为后来“两弹一星”事业奠定基础。民国时期的“高考”,能考的大学并不多,能考上者都已是人中龙凤,而这些“天之骄子”参加“高考”更是主要为国计民生故,鲜有计较个人前途。46年后的1977年,国家已再无遭外敌入侵欺侮之忧,但经历多年动乱中国却同样是百废待兴。当年,电化学家查全性面谏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当年10月21日,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并在一个月后进行当年度的高考。对于高考而言,这次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算得上非常短,但仍有570多万人报名参加这届“史上最仓促”的高考。而碍于当时全国办学条件,这次高考最后能录取的人数不到30万人。粗略计算,录取率不到5.3%,名副其实的“挤独木桥”。但就是几年精挑细选的高考里,走出了诸多行业的大拿。1978年,一位来自咸阳棉纺织厂27岁搬运工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考场。除了路上充饥的一包煮熟鸡蛋外,他还带来了自己精挑细选的60幅摄影作品。1982年,他从北电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来成了蜚声中外的导演。他叫张艺谋。1980年,已经有三年渤海湾采油钻塔工作经验的19岁年轻石油工人也在恢复高考后不久报考了厦门大学的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在初中毕业后的工作三年间,他坚持用业余时间背单词、学英语,并最终获得厦门大学录取。毕业后,这名“生活单调”的年轻人进入了《China Daily》担任记者,之后再留学美国主修法律专业。很多年后,他成为了港交所第一名出身内地的CEO,及外人眼中的“改革者”李小加。假设没有高考,无论是张国师,还是李小加,其命运可能相似——在不同的工厂当一辈子工人,安稳地度过自己一生,现在可能已经退休,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可以肯定的是,若张艺谋和李小加只是张工和李工,他们本身和中国都会失去诸多精彩。在诗人还在忙着写朦胧诗的时候,这些考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高考”的目的不再是主要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像李小加和张艺谋一样通过复办的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还有俞敏洪、李东生、王毅等。在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们很多人都已经是二十好几的“枸杞中年”,但仍不羞于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起同场竞技,才有了之后在各自领域的翻云覆雨。张艺谋多年后将自己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视为人生才新开始,还说如果没有高考,就不会有现在的一切。实现阶级跨越的阶梯1993年,党中央及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普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并实施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历史。 90年代的大学,虽然录取率较七、八十年代的“地狱难度”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仍不足40%,大学生仍是“稀缺物种”、“天之娇子”。因为毕业统包统分取消及互联网的兴起,90年代的大学生遇上了实现阶级跨越的好时机,而高考就是他们跨越的阶梯。刘强东1996年人大毕业的时候,刚好遇上人事部刊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再分配。本想在人大毕业顺势走上仕途的刘强东只能走上创业的路,并阴差阳错之下创立了京东。90年代大学毕业的互联网大佬还有网易的丁磊。1989年,丁磊入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宁波电信局。95年,丁磊离开宁波前往广州,并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赚的50万元创办了网易公司。丁磊出身于宁波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创办网易之后,2003年32岁的丁磊即以持有网易公司58.5%的股份(市值约合人民币76亿元),位列当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一名。九十年代下海创业的还有我们敬爱马老师马云。他上大学的时间其实不在九十年代。在连续两次落榜后,马老师1984年才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但在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初期的员工中,不少就是他在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教过的学生。冥冥之中,“高考”和马老师最终跨越其原生阶层(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成为马爸爸,还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9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彼时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机会更多,而国家取消工作分配让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的路,客观上更利于创业成功。于是,“高考”就成为他们成功的敲门砖。2000年后高校扩招,“高考”成色分化进入我们比较熟悉的新世纪,“高考”的成色开始下降。高考不再能决定大部分人的终身,亦不能轻易帮助学生实现阶级跨越。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的扩招。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毛入学率(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仍不足5%。1999年,经济学家汤敏及夫人左小蕾刊登公开信,建议让高校学生数量翻番。当年6月,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但实际上到2005年,高校毛入学率已达19%,高校在校人数也上升到2000万,跃居全世界第一。截至去年,高考的录取率已上升至88.7%。这意味着十个人参加高考,只有一个人落榜,九个人都能上大学。 高校扩招之后,“精英教育”终变为“大众教育”,“成才”概率无疑更小。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高校成才率更高。统计80年左右出生的互联网企业家(毕业在2000年后),美团的王兴毕业于清华大学、黄峥毕业于浙江大学、张一鸣毕业于南开大学、宿华毕业于清华大学、好未来的张邦鑫毕业于四川大学(本科)及北京大学(硕博连读)。若这些80后互联网大佬齐聚一堂,俨然就是一场中国名牌大学的交流会。与前辈先比,这些2000年后毕业的“后浪”们在行业的生存空间显然较90年代野蛮增长时期小,像马老师这样带着18个罗汉赤手空拳能打出一片天的故事也不可能会再有。但这就并不意味着“高考”完全失去了意义。今日是高考第一天,被称为全球最大高考加工厂的毛坦厂中学仍按照惯例用巴士将司机及学生送到考场,第一部车的司机和学生均属马或姓马,寓意马到成功。中学上下对此重视仍可见一斑。对于它们的学生家长而言,“高考”仍是他们改善生活为数不多的公平手段之一。而对于其他人而言,高考就是一个未来的择业筛选器,通过就业薪酬/政策等因素为行业培养相应人才。结语 往年的高考,都是夏至未至之时。初夏的树影婆娑总是难忘。今年的高考却在七月。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改变人生的唯一渠道、实现阶级跨越的阶梯再到现在择业筛选器,“高考”对于考生未来人生走向的影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每年到高考的时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论毕业多久,还是会感到些许兴奋、缅怀。说到底,还是怀念18岁时那个青葱的自己。高考不再可定终身了,但情感上有关它的记忆还是难忘的。两者综合,才是高考对于每位考生的真正意义。
近日,贵州茅台官网公示了面向“211”或“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招聘制酒、制曲工的考试进程。公告名单显示,在本次招聘项目中,共有4231人报名,其中3230人参与第一轮考试,另有1001人缺考。 经过第一轮考试选拔之后,有183名合格考生被选拔参加第二轮的体能测试。公告显示,体能测试项目为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成绩4分30秒以内判定为合格,体能测试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从学历来看,在进入体能测试的183名考生名单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3名,分别来自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还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本科考生170名。 从年龄来看,183人中年纪最大的4人均出生于1991年10月;出生于1999年的4人年纪最小,其中年纪最小考生出生于1999年3月5日。年龄分布最多的是出生于1997年的考生,有38人。 从院校来看,共有来自全国76所高校毕业生入围,其中不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院校毕业生。来自贵州大学的有38人,人数占比最多。其次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有8人。 今年3月31日,贵州茅台官网发布招聘公告,面向“211”或“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招聘170名制酒、制曲工。这是贵州茅台首次面向“211”“双一流”高校招聘制酒工。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2019年,贵州茅台员工人均年薪是30.16万元,居白酒行业首位。
据美联社27日报道,美国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宣布,由于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种族隔离主义思想,校方计划将他从公共政策学院除名,因为他的名字不适合作为学校或学院的名字。 校长克里斯多夫·艾斯古柏在27日写给全校的一封信中表示,校董会在2016年4月时就决定进行一些改革,使学校更具包容性,能够更加正直、坦诚地讲述历史,但当时保留了威尔逊的名字。 艾斯古柏指出,鉴于近期发生的包括弗洛伊德遭暴力执法致死等事件,校董会对这一问题做了重新审视,认为威尔逊的种族主义观念和政策使得他不适合作为学校或学院的名字。 上周早些时候,新泽西州蒙茅斯大学已经将威尔逊的名字从学校最著名的建筑上移除,称此举是为了增加学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此外,位于该州卡姆登县的伍德罗·威尔逊高中也计划更名。 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当时他曾禁止黑人学生就读。而在1913-1921年担任总统期间,他还支持种族隔离并要求一些没有实施种族隔离的政府联邦机构实行这一政策。
6月15日,东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教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信里昂证券。东软教育是一家民办IT高等教育服务提供者,目前旗下除了通过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三所IT应用型大学提供学历高等教育外,同时辅以继续教育业务、教育资源输出和数字工场业务为两翼,构建了各业务板块相互协同、耦合互动的“一体两翼”数字化人才教育服务生态体系,业务模式显著区别于其他高教公司。 光看“东软”二字,就知道东软教育的来头不小,其创始人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软件第一股---东软集团(600718.SH)的创始人。自1991年创立以来,东软集团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并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数字化医疗设备CT,被视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标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本次冲刺港交所成功,流淌着与东软集团相同“血液“的东软教育也将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IT高教公司,因此市场的关注热情颇为高涨。 在独特的“一体两翼”业务模式下,2017至2019年度,东软教育分别实现收入7.31亿元(人民币,下同)、8.53亿元以及9.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5%;分别实现毛利2.34亿元、2.72亿元及3.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7.5%;分别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43亿元、1.73亿元及1.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1%,盈利水平整体稳健趋升。 一. 学历高等教育品牌声誉强劲,与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 学历高等教育是东软教育的起源也是基本业务。据公开资料显示,30年前东北大学孕育了东软集团,20年前东软集团又回馈教育,先后在大连、佛山、成都建设了三所应用型高校。当年,正是凭借丰富的IT行业经验,东软集团创始人刘积仁预计到中国IT蓝海下将孕育出对IT从业人员的巨大需求,因而将旗下的业务版图迅速开拓至IT教育领域,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开启了中国民办高校持续聚焦IT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河。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受东软集团的声誉支持,东软教育打造出了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办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利用东软集团在软件及IT服务方面的产业和技术优势,以不断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招生竞争力。同时,公司也瞄准产业发展趋势,聚焦“IT+健康医疗科技”领域,建设了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数字媒体类、信息管理服务类、健康医疗科技类五大优势专业集群。去年12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三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在全国所有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一。就这三个专业而言,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还都是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 强大的办学背景与品牌声誉,孵化了东软教育强劲的吸生能力,就理科与文科的高考录取分数而言,旗下学校均位列所在省份民办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前列,其中大连学院文理科都排名第一,广东学院理科排名第一、文科排名第三,成都学院文理科均排在第四。目前,三所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累计已经超过10万人大关,报读学生人数由2016/2017学年的34,014人增长至2019/2020学年的36,066人。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学年,在报读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的36,066人中,约有16,053人即44.5%的学生选择了IT专业,也印证了东软教育作为中国IT人才“摇篮”的独特市场定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于2018/2019学年,就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IT专业数量及IT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而言,东软教育在中国所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分别名列第一及第二。以IT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计,若不计入独立学院,东软教育则在所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排名第一。 在学生人数增长的驱动下,2017至2019年,东软教育在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服务方面的收入分别达到6.31亿元、6.73亿元及7.33亿元,年复合增速为7.8%,2019年该业务占总收入的占比为76.5%。2020年第一季度,东软教育在高等教育服务的收入同比再增长4.2%至1.2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软集团的支持下,东软教育还开展了广泛的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不出校门即能感知行业产业环境,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招股书显示,三所学校目前已经与百度、IBM、联想、HP、Intel、Concentrix、埃森哲等700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例如,2003年,大连学院成为中国第九所、也是唯一一所入选SAP全球高校种子计划的民办高校;2019年11月,公司基于前期与百度签订的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在三所大学建立了“东软百度人工智能学院”。 东软的毕业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2018/2019学年,大连学院、成都学院及广东学院毕业生的初始就业率分别达到92.73%、97.19%及92.42%,平均薪酬也高于所在省份平均水平,持续推进东软教育高等教育业务的招生及影响力。 二. 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继续教育服务,疫情期间“大展拳脚” 目前东软教育在继续教育服务及教育资源与数字工场业务的收入端占比尚不高,但该两项业务处在时下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互联网+教育”赛道,同时还能够叠加东软在高等教育的资源输出,所以近几年成长可观,迅速成为公司学历高等教育外的发展亮点。 2017至2019年,东软教育在继续教育服务方面分别实现收入4,362.1万元、5,864.2万元及7,643.5万元,复合增速高达32.4%。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继续教育服务的收入同比再增长32.4%至1,391.9万元,业务持续保持在高速增长轨道。 具体而言,依托于三所大学的品牌示范效应及优势资源,东软教育积极开展了成人高起专、成人专升本、成人教育网络化等学历继续教育业务,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业务,截至2020年3月31日共有4,000多名学生就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同时,东软教育还承接由政府、企业和院校等委托开展的各类非学历短期培训业务,现有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等机构认定的培训资质30项,如教育部等四部委认定的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等,服务机构客户多达70家,覆盖了教育、人社、工信等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金融、建筑、能源等行业企业。凭借多年打造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资源,东软教育在疫情期间还成为人社部认定的全国首批50家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之一,累计有190家企业6,000多名员工使用了公司的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3月,东软教育收购了天津睿道90.91%的股权,进一步将继续教育业务范畴扩展到了个体客户。据了解,2017至2019年,天津睿道每年能够吸引超过4,000名个体客户参加其短期的培训课程,平均每位客户产生的收入约为16,000元,也就是约6,400万的收入体量,基本相当于东软教育继续教育业务收入体量的翻一番。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就2019年面向个体学员提供的IT培训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而言,天津睿道于全国IT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商中排名第七位。 三. 轻资产的“3+N”商业模式,为合作院校创新赋能 教育资源与数字工场方面,2017至2019年,东软教育在该业务的收入分别为5,635.9万元、1.21亿元及1.48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62.6%。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该业务的收入水平略有下滑,不过从发展前景来看长期的价值潜力并不改。 一直以来,东软教育的三所大学统一贯彻落实TOPCARES方法学及混合式教育模式,以此指导各校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相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和可复制。借以强大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团队,东软教育可以将三所大学经过实践验证的先进教育理念、方法、模式、体系、标准等数字化、产品化、平台化,以专业共建与产业学院、智慧教育平台与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室解决方案等形式,以O2O、轻资产、少人力的“3+N”商业模式,向众多普通本科和职业院校输出教育产品与服务,为合作院校教育改革和创新赋能。 为保障教育资源业务更具特色和竞争力,满足合作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工程环境需求,以及各地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东软教育还创造性提出并构建了“数字工场”,形成从大学生定制培养、集中训练、顶岗实习到人才输出的完整人才生态链。据悉,东软教育已在国内八个省份建有十个交付中心,可同时为超过5,000名学生提供数字工场实训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有三所大学及覆盖全国逾十个省份的区域销售网络,东软教育还更注重采用技术手段加持的轻资产教育资源业务交付模式。早在建校之初,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就成为了中国第一所笔记本大学,同时是国内实施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先行者。目前,东软教育已积淀了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及配套的智慧教育平台,包括东软慕课平台、东软课程实践平台、东软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平台等,不仅旗下三所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与资源、以及线下教学资源与环境,更能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将优质资源输出到其他合作高校。 受疫情影响,今年年初全国有将近3亿学生无法正常返校。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下,数以亿计学生涌入互联网课堂,一时间在线教育热潮被引爆。疫情下,广大高校均大范围开展了线上教学,据招股书披露国内有近300所高校约8.7万余学生使用了东软教育的线上平台开展线上学习。 东软在IT+健康医疗科技领域的丰富积淀,与东软教育旗下三所大学优质办学的示范效应,吸引到了众多优质高等院校合作。自2017年以来,东软教育的教育资源已成功应用于400余家本科和职业院校,每年在读学生数量达到近万人规模,合作院校中有31所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包括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有64所中国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包括天津市职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截至2019年12月31日使用东软教育所提供的IT增值教育服务的学校累计数目计,公司在中国IT增值教育服务提供商中位列第二;按东软教育提供的IT增值教育服务的收入计,公司位列全国第三。 小结 总得来说,过往各年度的报告期内,东软教育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保持在3亿元以上的高水平,显示公司现金流充沛。此次冲刺港交所,东软教育的主要融资目的将用于升级现有学校设施及扩建校园,收购中国其他大学或学院扩大学校网络以及偿还银行贷款,深入挖掘“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的潜力,盈利水平有望加速释放。 自1996年上市以来,东软集团的股价至今已经累计上涨了超过26倍。自带东软集团的资源“光环",有望成为国内首家上市IT高教公司的东软教育,又将香港资本市场续写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看下去。
原标题:财经类大学不再“红火”?考生就业情绪带动录取分数线波动 “考生报考的专业的分数线,不代表这个专业怎么样,而是代表这个专业在学生中的预期怎么样。而预期是一直在波动的,会跟着这个专业所代表的行业在学生中的预期而波动。” 一些河南省的高考考生怎么也没能想到,往年高不可攀的财经类名牌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今年的理科投档线只要527分,对应的全省排名位次为76393。2018年,对外经贸大学的理科投档线为648分,对应位次为2652。 遭遇位次大幅下滑的还有另一所财经名牌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理科投档线从2018年的653分下降到575分,对应位次从2000下滑到3125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除了河南这一高考人数第一大省,另一个出现财经类名牌大学招生火热度下降的地区,是全国高考人数第二大省广东。 中央财经大学在这一地区的理科最低投档排位,从2018年的3905位下滑至6439。而对外经贸大学的理科最低投档排位,也从2018年的3776,下滑到2019年的6595。 一直在各地招生被热捧的财经类大学,“热度”开始退却了吗? 投档位次“滑铁卢” 很长一段时间,财经院校都是河南考生的“心头好”。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例,2014年到2018年,该校在河南的理科投档最低分为633、630、640、625和648分。 然而,2019年,对外经贸大学在河南的理科投档线大幅下滑100多分,对应位次为7639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河南省的投档线,与对外经贸大学投档最低分同为527分的,还有湘潭大学。而根据2019年河南省普通高招分数段统计表(理科)显示,2019年100分以上共有408557人,也就是说,排名全省18.7%的理科考生,就有希望考入对外经贸大学。 然而,河南并非只有一家财经名牌大学遭遇投档分数线“滑铁卢”。 记者统计了另外三所财经名牌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发现除了中央财经大学相对强势之外,另外两所财经名校也遭遇了投档位次“大滑坡”。其中,西南财经大学理科最低投档线从2018年的618分降为596分,对应位次从9354下降到18059。而如果放宽时间,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到2018年的投档位次,也从3150下滑到7828,2019年仍然为6574。 和河南省一样,高考第二大省广东,财经名牌大学的投档分数线的对应位次也出现了明显下滑。而且这一轮的下滑,四大财经名牌大学无一幸免:中央财经大学的理科最低投档排位从2018年的3905下滑到6435,上海财经大学从2018年的1759下滑到2952,对外经贸大学从2018年的3776下滑到6595,西南财经大学从2018年的10667下滑到14687。 不要小看这一下滑的幅度。比如,2014年到2018年这五年,中央财经大学在广东的招生位次一直稳定在4000上下,分别为2891、3661、3091、4040和3905。 那么,投档位次的下滑,是否因为河南和广东的考生人数大幅增加?并非如此。 2019年,河南省2019年高考人数约100万,广东省考生人数 76.8万,分列高考第一第二大省。2018年,河南高考人数约98.3万,广东省考生人数75.8万。 越来越窄的就业之门 财经院校不火了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部分高校投档线出现大幅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这些学校往年的分数很高,导致考生在填写平行志愿时不敢报,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学校不得不下调投档线。另一方面,托底(招生计划的最后一名)学生的分数特别低,而学校最终的投档线通常以最后一名学生来划定。 还有专家表示,财经类大学尽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但也会开设一些与自身特色关系不大的“大众专业”,如果是这些非特色专业招生遇冷,则反映了学生报志愿越来越理性,不再为了大学的牌子,轻易牺牲专业了。 然而,多所大学在多个地区同时“遇冷”,还是反映了考生群体的情绪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名牌财经院校此前长期被追捧。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均坐落在北京,且均为211和双一流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坐落于上海,西南财经大学坐落于四川,也均为211和双一流高校。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投档线比一些985高校都要高。 以2018年为例,上海财经大学在河南的理科投档最低分数线,高于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985院校。 原因是,金融行业一直以来的高薪待遇,让不少考生趋之若鹜。 “学生其实一直是追求所谓高薪的专业。”国金证券教育分析师吴劲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热门的专业,学生其实是后知后觉的。他们报考的专业的分数线,不代表这个专业怎么样,而是代表这个专业在学生中的预期怎么样。而预期是一直在波动的,会跟着这个专业所代表的行业在学生中的预期而波动。” 尽管财经名牌大学也有颇多专业,但这些大学的关键专业,仍然是金融、财经类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一般是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保险、基金、券商等。 根据智联招聘《2019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今年二季度,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以11210元的平均月薪再次位列第一,信托/担保/拍卖/典当以10899元的平均月薪排名第二位。 然而,金融行业中,性价比高、有发展前景的职位在减少,却是不少从业人员的感受。 在采访中,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曾经是金融行业中就业吸纳大户的银行,开始受到不少毕业生的“冷落”。 林月(化名)在珠海上学,她今年大四,学习会计专业,本来在大三的时候,被母亲找关系到银行实习,但是实习没多久就离开了。“一进入银行,发现都是做推销信用卡等很琐碎的工作,觉得很没有意思”。她说。 “我有很多朋友,在银行中都非常能干,非常辛苦。”一位刚刚从银行业离职的银行业老员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是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脱离普通员工的角色。在银行业中,有一个好背景太重要了。” 而一向以薪酬高企著称的基金业,则越来越难进。 “我们有招应届毕业生,他们通常都是从实习生中精选出来的种子选手。在选实习生时,就是按学校是否985,专业排名是否靠前等做过筛选了,如果实习期间觉得不错,就会作为考察对象。”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是,由于起薪高,大批拥有闪耀学历的学生蜂拥而至基金公司,使基金公司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即使过了三面,一些基金公司还是会以一些莫名的理由放弃招聘一些背景很好的毕业生。 财经院校并没有全面遇冷。比如,两大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的招生位次相对稳定。比如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的理科投档位次从2018年的2379上升到今年的2131,文科投档位次去年为745,今年为748。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理科投档位次也都有小幅上涨。 甚至于对于一些金融岗位来说,一个专业文凭可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学科的交叉性已体现在财经类高校和就业岗位之中。 “以往什么考生都要往金融类专业挤,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适合这门专业,而很多高校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也会匆忙加开金融专业,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我觉得这对高校来讲也是降温期,可以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避免浪费。我认为之前过热的社会反应,需要时间消化并冷静下来。”本科专业为金融数学的陈宇(化名)表示。 吴劲草则建议,学生也需要有更好的职业观,了解什么样的职业是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一要更了解职业,第二要更了解自己。很多人说想去干精算师,听说数学专业比较适合干精算师,就去学数学,但是很多人学到大三大四,都不明白精算师是保险公司的职业。在不了解的时候就冲向一个专业,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