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再拿融资,生鲜电商烧钱效应仍在持续。 7月23日,每日优鲜宣布完成新一轮4.95亿美元融资,该笔融资也是生鲜到家行业目前的最大规模融资。这一次的巨额融资将每日优鲜推向了风口浪尖。 2014年11月,每日优鲜以新颖的的“前置仓”模式,迅速圈层并挤入生鲜电商市场,用最快的速度成为行业独角兽。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消费者的生鲜需求大幅提升。 一场疫情,让用户成引导式被动消费到主动消费,生鲜电商看似成为最大获益方,但或许也给在线生鲜业危机埋下伏笔。每日优鲜再拿融资,生鲜电商烧钱效应仍在持续。 盈利式增长,毛利过低 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显示,中国生鲜电商整体DAU从不到800万,在春节期间突破1000万。与此同时,新增用户、客单价这两个重要指标也得到了抬升。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22日到2月6日的两周内,国内主流生鲜电商平台每天新增用户规模都在1万人以上。 然而早在去年年底,每日优鲜就宣布已经实现全面盈利。每日优鲜在主要城市建立起 “城市分选中心 + 社区配送中心” 的极速达冷链物流体系,为用户提供全球生鲜产品 “2 小时送货上门” 的极速达冷链配送服务。目前每日优鲜已经在16个城市,为数千万家庭提供服务。 在江湖老刘看来,虽然已经实现盈利,一方面作为生鲜电商,对速度有着高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要在配送和冷链物流中加大投入,烧钱不断。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包装盒运输的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生鲜都是有保质期的,保留时效短,一旦出现问题,极易造成亏损,这也就造成了每日优鲜目前毛利仍然过低的结果。 行业竞争大,出圈不易 生鲜市场看起来“光鲜亮丽”,其背后的“苦楚”只有自己知晓。淘宝、京东、苏宁、亚马逊、顺丰等“大佬”陆续试水生鲜电商业务。这就使得行业竞争加大,而后有不少新血脉加入生鲜电商队列。 2017年生鲜电商迎来了一轮“井喷”,而在这些的生鲜市场之路中,有些人“中途退场”,有些人则“苦苦坚守”。在疫情前,生鲜电商的关停数量已经超过二十家,倒闭原因大多为资金链断裂。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沉寂已久”的生鲜电商市场变得异常活跃。行业的竞争也不只是停留在货品上了,而是转向经营质量以及提高用户体验。 在江湖老刘看来,生鲜电商表面上是个“光鲜亮丽”的行业,但实际上能出圈的少之又少。行业竞争越大,用户要求也就越高。在用户投资上也是一笔“烧钱”的投资,内忧外患的生鲜电商,实属不易。 探索生鲜市场,烽烟不断 据《中国生鲜行业研究报告》预计的今年2.31万亿元的生鲜市场规模诱惑力依然巨大,目前,生鲜电商主要有三种模式,前置仓、店仓一体化、社区拼团。 前置仓模式的代表就是每日优鲜,盒马则是店仓一体化的代表,新型的社区拼团前景模式更被看好,以“兴盛优选”为例,店长开拓自己的微信小程序,邀请社区用户,用户可在内购买商品,线下在店长处自提即可。 而前置仓模式的核心,在于信息技术。从启用前置仓模式的第一天,每日优鲜便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仓内的商品品类、库存、流转进行管理,本地化的数据保证了前置仓精准运营,每个仓承载了其辐射片区内的消费需求,仓仓不同。 据AI蓝媒汇的估算,每日优鲜在北方某二线城市58个前置仓的仓储租金就约为1400万元-4200万元,由此推断这项固定成本一年就达到了几十亿元。单这一项就是烧钱了。 在江湖老刘看来生鲜电商还是一个混乱的行业,模式有待考究。烧钱是必然,尽管疫情使得生鲜电商市场回暖,究其根本而言“疫”后回春的生鲜电商还是烧钱混战。要想解决烧钱难题,需要整个生鲜电商市场共同努力。电商生鲜何时能不再烧钱混战,我们拭目以待。
近日,有消息称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目标估值超过6000亿港币,折合约800亿美元。如果成功上市,滴滴出行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上述消息还称,滴滴旗下包括网约车、单车,代驾以及金融业务已经规模化盈利。 从2012年的成立到如今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之一,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从“烧钱”的竞争中走出来的企业。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滴滴是少数腾讯和阿里是同时投资的公司之一,而这要从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前说起。 2013年上半年,滴滴和快的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彼时滴滴正寻求上海市场的争夺,也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异军突起的另一个竞争者大黄峰。于是,滴滴在上海加大资金投入以应对竞争者的咄咄相逼。三家公司在上海的市占率一度三分天下,故事最终也以大黄蜂在2013年下半年被快的收购落下帷幕。 就在快的并购大黄峰的同时,滴滴的C轮融资也得到了进展。滴滴获得了中信产业基金的支持,使得滴滴再一次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曾一度希望与快的合并的计划也就暂时搁置。 滴滴与快的竞争的高潮在2014年初上演,滴滴在接入微信支付后,以补贴的形式进行一次推广,推广让滴滴的成交量暴涨。而剧增的数据使得竞争者感到不安,于是快的和支付宝快速响应,同样以补贴的方式推广还以颜色。滴滴有腾讯的投资,快的有阿里的投资,这是滴滴和快的的战争同时也是腾讯和阿里的战争。 双方你来我往,你补贴10块我补贴11块,为了抢占市场玩起一把撒钞票的游戏,而消费者则是一把把羊毛薅到爽。这仅仅滴滴和快的第一次的正面交锋,实际暗地里较劲更是多不胜数。 2014年3月12日,Uber在上海召开官方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确定中文名“优步”。 海外出行巨头Uber进入中国并迅速打开市场,滴滴和快的如临大敌,同时易到等打车平台的兴起,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滴滴和快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一起。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双方选择了中国互联网最棒的“红娘”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包凡做了中间人,开始了不间断地谈判。2015月2日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 Uber落败,滴滴出行独享市场 合并后的滴滴与Uber“烧钱”补贴疯狂抢占市场,这一次价格战在2015-2016年上演到高峰,成为当时老百姓饭桌上的必不可少的话题。双方用户量持续剧增,但用户也同时毫不客气地薅羊毛。 滴滴与Uber的烧钱大战可以用惨烈来形容。2016年3月,优步推出“全民拼车”活动,拼车封顶价为每程9.9元。从地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天使大厦到东城区的广渠门家园,车程距离约24公里,原价需要51.94元,当天选择拼车,活动价仅为1.8元,一单对乘客的补贴高达50元。 这样的打法让Uber元气大伤,仅2015年一年,Uber在中国市场亏损超过10亿美元。烧钱大战对滴滴出行的影响似乎并不大,因为滴滴出行不断获得一轮又一轮创历史记录的融资,所以这场“价格战争”愈演愈烈,最终,Uber还是吃不消了。2016年5月13日苹果公司对滴滴出行投资的10亿美元,几乎是给 Uber(中国)的“棺材”敲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最终的结局则是在2016年8月1日,以滴滴出行宣布收购Uber(中国)拉下帷幕。 自此,滴滴出行一家独大,享受行业的最大一份蛋糕。仅从单月用户规模来看,2019年12月,滴滴出行的活跃用户规模以9252.9万人排名行业首位,较排名第二位的滴答出行高出了8063万人。 纵观整个行业,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亿人次,使用率为47.3%;行业的市场规模达3044.1亿元,同比增长3.42%。行业空间巨大,让滴滴出现独享市场后渐入收获期,拥有高额的流量也让这家独角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滴滴金融是业务拓展先行军,版图已经拓展到汽车金融、保险、信贷等。而自动驾驶出行的布局也在持续打造中,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曾经豪迈地让滴滴出行“烧钱”占领市场,现也期待资本回笼的时刻,这也合乎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