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文,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 终于等到影院复工的消息,有影院从业者欢欣鼓舞,称“守得云开见月明”;也有人并不乐观,表示只有等到“秘钥片子到手”才能安心。 自一月末疫情席卷以来,影院停业已经超过170天。没有收入的日子里,影院却仍需承担房租、人力、水电等成本,有影院靠贷款苦苦支撑,有影院折价卖食品、饮料回流现金,还有“熬不住”的影院从裁员入手减轻负担。 更有甚者直接“关门”。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321家影院类企业吊销或注销,其中三分之一系于6月吊销或注销。 即使是处于行业头部的上市公司,日子也难说好过。9家上市影视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或利润预降;今年一季度, 24家影视行业上市公司中,20家公司出现营收同比下滑,19家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或亏幅扩大。17家影视公司净利润为负,而上年同期这一数字为6家。 有分析指出,疫情对影视行业上下游影响不同。随着疫情缓解,制作端逐步恢复,虽难以立刻恢复正常,但业绩仍会有所弥补;而在放映端,院线行业生存压力加大,部分中小影院可能加速退出。与此同时,行业正处于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行业龙头公司或将迎来投资机会。 影视行业上下游“冰火两重天” 横店又热闹了起来。“横店吧”里,每天都人发帖询问来横店拍戏、住宿等相关事宜,其中有放暑假追求新鲜的学生,也有为了圆梦辞职的白领。“剧组缺人”、“天天有通告”等词汇刺激着新的逐梦者涌入这座“东方好莱坞”。 “大部分剧组前几个月就开机了,因为疫情停拍的剧组都现在积压到一块了,剧组比以往更多了,人都不够用。” 有横店群演称。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与年初萧瑟的横店形成对比。时间拨回年初,1月27日,横店影视城宣布暂停剧组拍摄活动,在此期间,超30个剧组滞留横店,制片方承担着器材场地、演员档期等成本“忍痛”待工,有制片人称一天即亏损50万元。 局面在春节过后迎来扭转,横店影视城自2月中旬开启有序复工,更有长年混迹横店的群演表示,此前已“有部分剧组一直偷偷在拍,景区关门了,他们就在外景拍。” 广发证券的研报显示,截至6月底,横店影视城拍摄基地共有111个剧组正在拍摄及筹备,剧组人员达到1.1万人,同比增长18%,用数据印证了“扎堆开机”的说法。 与影视行业上游的回暖形成映照,下游影院依旧落寞。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自今年1月24日起,院线电影陆续撤档及调档,如今影院关门已近半年,是停业周期最长的行业之一,还错失了创收的黄金时段春节档、五一档。 “1月24日停业以后,我们就没有再去过公司了,但工资和社保还是正常的。今年4月24日,我们去公司开会,店长说疫情可能不快那么快过去,建议我们自行离职,先找一个工作。第二天包括我们17个人就全部办理了离职手续,其中包括经理。”影院工作人员李宏对搜狐财经表示。 李宏从影院去年2月完工起就在某影院工作,平时影院的票房收入为每月40至50万元左右。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张宏预感要到9月、10月才能正常上班,这样的话“公司可能会破产”。据张宏了解,目前影院已经亏损了几十万,每个月光房租就20万元,靠银行贷款苦苦支撑。 图片源自网络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共有影院类企业1.7万家,上半年注销、吊销的影院类企业共321家,1-6月的注销、吊销企业数量分别为31家、20家、41家、50家、75家和104家,6月“倒闭”的影院数量显著增加。 一面是撑不住的影院,一面是不知何时才能打破的“冰封”局面。缺少片源、没有秘钥是阻碍影院开业的“硬”条件,更为深层的原因从业者均心知肚明:“我们已经养成不见文件不准备的觉悟,一旦动身的话,成本会非常高”,某影城值班经理石文称。 这段体悟来自于石文切身经历的一场“空欢喜”。今年3月底,石文听到可以恢复营业的“风声”,甚至看到有些影院已经开业,石文所在的影院也开始准备开业,进行安保、消杀、物资采买等方面的布置,并以高于平常三倍的价格囤了近万元的洗手液。三天之后,影院一切布置妥当,却又被叫停,“我们又都回家了”。 如今,石文基本待在家里,按当地最低保障的70%领取薪酬,背靠直营影院的他还不必面临裁员的境地;张宏离职后准备做辅警,即使店长许诺开业后仍可按照原薪酬归岗,还是决定离开这个行业,“人各有志”;也有影院经理在网络视频中怅然表示,影院停业后靠跑滴滴维持生计…… 在更醒目的位置上,有人做出了极端选择。今年6月,博纳影业分管影投业务的副总裁黄巍坠楼身亡,媒体报道其曾因身体原因长期失眠、心情压抑。 从业者唏嘘感叹,导演贾樟柯在微博悼念:“行业之悲”。导演陆川亦表示,“心痛,为黄兄,亦为行业”。 17家上市影视公司一季度现亏损 上市公司经营数据更直白地展示出影视行业的艰难处境。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已有9家影视行业公司发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8家为预期亏损,1家利润预降。预亏、增亏企业占24家影视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这一数据随着半年报陆续披露还将扩大。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今年一季度,24家影视行业上市公司中,20家公司出现营收同比下滑,其中14家下滑幅度在50%以上;19家出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或亏幅扩大,其中13家净利下滑比例超100%。 此外,17家影视行业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负,而上年同期这一数字为6家。 从影院端看,疫情最直观的影响是票房收入锐减。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22.46亿元,同比减少87.94%,观影人次为6005.75万,同比减少87.51%。国家电影局4月召开的会议估算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 这对从事影院经营的上市公司造成直接冲击。以横店影视为例,今年一季度的归属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降低186.6%;营业收入为0.92亿元,同比下滑89.52%,一季报称系影院停业导致收入减少。 图片源自横店影视一季报 截至今年3月末,横店影视旗下共有376家直营影院,一季度累计票房为6343.76万元,平均单家直营影院的票房为16.87万元,而去年一季度直营影院的累计票房和单家平均票房收入分别为6.71亿元和202.22万元,相比之下今年一季度票房收入缩水九成以上。 收入大缩减的同时,影院还要支付房租租金、设备维护以及员工薪酬等刚性成本,现金流承压。横店影视今年一季度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156.5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93亿元下滑147.45%;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2.1亿元,上年同期为1.94亿元。 从账面的现金余额看,横店影视或难以再支撑单季度的近亿元经营现金流出。截至一季度末,横店影视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7967.71万元,而上年同期为4.19亿元。 从上游影视制作端看,备战春节档的公司收入均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受年初剧组停工的影响,影视公司还需承担演职人员成本、现金回流延迟等压力。但机构认为,相比成本负担较大的院线行业,内容型的影视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小。 公开数据显示,预计今年电视剧产量将比2019年减少30%。播出机构各项收入大幅下滑,仅广告收入平均跌幅就超过了30%以上。 去年凭借《哪吒之魔童降世》、《疯狂的外星人》等“爆款”作品受到业界瞩目的光线传媒今年一季度实现2.26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5.29%;归属净利润和归属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948.06万元和1188.16万元,同比下降67.82%和80.43%。 原定于春节档、情人节档上映的《姜子牙》和《荞麦疯长》等热门影片的撤档对光线传媒一季度的电影收入造成影响,但这并未影响机构对光线传媒前景的看好。 光大证券研报称,春节档影片撤档对光线传媒票房的冲击预计主要在第二季度体现,但有望于第三季度逐步消退;民生证券研报称,《姜子牙》预计票房收入高且动画电影成本可控,后期择档改映仍可贡献出色业绩。 同时涉足影视行业上下游的行业龙头万达电影也难逃波及。今年一季度,万达电影亏损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0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249.75%,营业收入也缩水七成至12.55亿元。今年上半年,万达电影预亏15亿元至16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5.24亿元。 在电影院线放映端,万达电影旗下600余家国内影院暂停营业,票房收入大幅下滑;在影视投资制作方面,其主投主控的春节档电影《唐人街探案3》未能如期上映,其他影视剧拍摄计划也暂停并延后拍摄,不仅对收入造成不利影响,更可能导致子公司万达影视2020年再次无法完成业绩承诺。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疫情对上下游影响不同。随着疫情缓解,制作端逐步恢复,影院虽然仍没有开放,但也会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平台转移,所以业绩会有所弥补,不过仍难以恢复正常。在放映端,影院短期内不会开放,也难以快速开展可转型的业务,与其做其他业务承担成本,不如进一步压缩运营,减少支出。 不论处于上游还是下游,疫情对影视行业整体的现金流状况均造成压力。招商证券研报称,此次疫情导致很多影院关闭,很多影视项目组无法复工,很多电影公司的影片无法上映,从而使得一些影视公司的现金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不得不倒闭”。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今年一季度,24家影视行业公司中,21家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负,15家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上年同期这一指标为负的公司为12家。 除横店影视之外,华谊兄弟、唐德影视两家公司也出现了一季度现金净流出额大于季度末余额的情况。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唐德影视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2.86亿元和-1.56亿元,截至季度末的余额分别为2.68亿元和0.26亿元。 行业“自救”:明星带货、影院“赔本”卖零食、实控人卖豪宅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没有人愿意束手就擒。 无戏可拍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带货”。在618购物节期间,共百余位明星亮相直播间或者各大平台的电商晚会,汪涵、刘涛、陈赫等明星还开设了自己的直播间,独挑大梁。 图片源自网络 明星投身直播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诱惑。据媒体报道,腰部艺人接一场品牌直播收入可达6位数,还能获得相应的宣传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停业之中的影院则卖起了零食和饮料,然而这看起来更像不得已之选。石文对搜狐财经表示,卖食品饮料其实在赔本,进价2.3元的可乐会以1.5元、2元的价格卖掉,因为想要在食品赏味期内回流现金就只能选择折价。 “流血”中的上市公司及实控人也纷纷采取手段自救。 今年6月,有市场消息称,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将其持有的香港豪宅以2.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出售。在此之前,王忠军曾自曝卖画回笼资金。 与此同时,华谊兄弟还拟通过引入战投“补血”。今年4月,华谊兄弟发公告称,拟引入9位战投,募集22.9亿元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并偿还借款,此后计划生变,其中一家战投阳光人寿宣布退出。 王忠军/图片源自网络 万达电影在今年1月放弃发行38.15亿元可转债之后,又在4月推出了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43.5亿元用于新建影院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作为直营影院“老大”的万达电影在今年6月宣布放开特许经营权加盟,输出影院品牌和管理,尝试探索新收入渠道。 从业者“自救”之外,政策方面的补助陆续出台,为“寒冬”中增加一丝暖意。 5月13日,《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和《关于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公告》出台,对电影行业给予税费方面的优惠。7月8日,上海市电影局宣布发放1800万元停业补贴,对345家影院予以支持。 对此,沈萌表示,政府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实际上仍难以收支平衡,必须等到疫情防控彻底解禁。 “疫情之前行业已呈现某种败相” “都说线下难,理发店、按摩店、KTV纷纷开门营业,唯独影院像是被遗忘在时光里的一艘船,被封冻在某一处,船上的人无人问津,船外的人不愿靠近”。有电影博主如是表达影院行业如今的处境。 面对不见尽头的等待,石文当下最期待的是一次行业层面的沟通会。“第一要明确我们为何而等;第二想知道等多久,哪怕只有个大概的时间;第三,充分的沟通可以让大家不再有那么大的怨言,其实我们最大的怨言是不断发声却等不来回音”。 图片源自网络 从更久远的时间线看,影院“寒冬”似乎并非伴随疫情骤然而至,行业自身已面临着挑战。 中海软银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家瑞表示,此次疫情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短期造成的影响是现金流的断崖式下降,在行业己持续一年去杠杆的背景下,是雪上加霜。 在上游制作端,沈萌认为,疫情之前受政策限制明显,已经对影视行业在内容制作上形成了压力。在下游影院端,电影行业的票房增速已3年持续下降,2017、2018年分别为15.33%和8.01%,2019年仅增为4.04%。因电影票房增速不及银幕扩张速度,影院的单银幕产出连降5年,2019年单银幕产出为85.42万元。 除了内部竞争,影院更大的对手来自于线上播映。春节档影片《囧妈》在撤档后转为线上放映,在“讨伐”声之外,更多从业者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影院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影院目前的处境不完全是疫情造成的,疫情之前行业已经呈现某种败相。疫情让我们反省自身究竟有多少抗风险的能力。”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荣誉会长赵军表示。 赵军表示,影院行业要拥抱变化。一方面,疫情冲击为影院提供开放经营的新思路,比如与地产房合作的过程中,扩大影院的经营范围,增加影院的其他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面对来自线上放映的挑战,影院从业者可以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摆脱数据流失、被动捱打、丧失主动权的局面。 石文持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影院出现目前的局面仅是特殊时期的一个情况,不能复工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不认为疫情为行业敲响了什么警钟。” 但石文也确实体会到近两年来影院行业的利润空间遭压缩。“比如从网上买一张30元左右的电影票,去掉专资、人员补贴、设备折旧耗损,影院能拿到的钱微乎其微,可以按一两块计”。石文认为影院应着手提高服务品质,增加单客利润,同时提升设备硬件,拉大线上与线下的距离。 上游影视制作行业和播放平台也在自谋变革。 今年5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家视频网站联合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影业、慈文传媒、耀客传媒、新丽传媒六家影视制作公司,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 《倡议书》提出行业自救的共识和手段,包括反对内容“注水”,鼓励精品短剧集,抵制奢靡之风,抵制只能涨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担风险的不合理报酬要求,倡导廉洁从业等。 对于上述《倡议书》对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沈萌表示,三家播放平台基本上垄断了网络播出的份额,对行业具有决定性话语权,能够起到行业规范的作用,但是也要防止他们联手滥用垄断地位影响制作方权益。 即使在疫情影响叠加行业趋冷的背景下,行业龙头仍受机构青睐。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院线及影视行业目前已迎来估值及盈利能力底部,行业正处于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行业龙头公司或将迎来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研报持类似观点,认为影视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政策监管、税收查处、以及疫情影响之后,正在经历着彻底的供给侧改革。但“剩者为王,坚持下来的影视龙头有望在后期迎来业务反转”。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官网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其表示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中高风险地区暂不开放营业。 影院终于复工,沉寂了半年的传媒板块能否迎来复苏?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电影板块的估值水平正处于底部区域,在政策扶持及疫情逐步缓解背景下,电影板块将迎来复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 记者留意到,在该《通知》出炉的同时,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还发布《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对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场所防控管理、观众进出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多项工作进一步作出明确要求。 其中,《指南》要求,要求电影放映场所应配备测量体温设施设备,并安排专人值守。登记观众信息,检查体温,未戴口罩和体温37.3℃以上者不得进入。全部采取网络实名预约、无接触方式售票;实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证陌生观众间距1米以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 同时要求,电影放映场所减少放映场次,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延长场间休息时间,对影厅充分清洁与消毒;不同影厅错时排场,避免进出场观众聚集。 受消息影响,影视传媒概念股午后瞬间拉涨,万达电影涨5.99%,横店影视、金逸影视、中国电影、上海电影等跟涨。 但是,受疫情影响,不少影视公司今年以来业绩堪忧。从已公布的业绩预告来看,金逸影视、万达电影、奥飞娱乐等多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 国家层面也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电影行业的发展。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相关电影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此外,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等。 电影板块估值处于底部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近年来银幕增速持续高于票房增速,院线行业竞争压力增大。2019年全国新增银幕9708块,增速13.88%,高于票房增速8.48个百分点;2019年单银幕产出约92万元/块,首次跌破100万元大关。疫情冲击下院线行业生存压力加大,部分中小影院可能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行业龙头有望受益。 华安证券认为,后续随着电影院的开业,上半年积压的优质电影将密集上映,有望催生出多部爆款电影,从而带动板块的关注度迅速提升,电影产业上下游公司也有望迎来一波估值修复的行情。 链接 影院类公司上半年业绩预亏 7月14日晚间,万达电影发布业绩预告称,上半年预计亏损15亿元至16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24亿元。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万达电影表示,主要因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3月底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视剧拍摄进度也有所延迟。而公司仍需要支付员工薪酬、影院租金、财务费用等较为刚性的成本费用。 同日,金逸影视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0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0亿元至-3.10亿元,同比变动-806.64%至-661.69%。 预告称,根据各地疫情防控及行业监管要求,自2020年1月24日起,公司旗下近200家直营影院及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旗下200多家加盟影院全部暂停营业,截至报告期末仍未恢复营业,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经营收入,但公司仍需承担相应的固定成本,导致公司报告期内利润亏损。
你有多久没去过电影院了? 去年这个时候,影院还是夏日娱乐的最佳去处之一,《蜘蛛侠:英雄远征》、《少年的你》、《玩具总动员4》、《最好的我们》、《X战警:黑凤凰》等大制作相继推出,掏空了我们的钱包,让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坐在舒适的座椅上,啃着爆米花,喝着冰可乐,欣赏着各种大制作,看着电影里的喜怒哀乐,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而今年的6月,只能用一个“惨淡”来形容了。 1月24日,因疫情防控所有影院被关闭,到现在6月24日,影视行业进入“冻结”状态已经整整5个月。各地复工复产后,餐馆、KTV也先后开放,而同为“聚会一条龙”之一的电影院开业之日貌似还遥遥无期。 裁员、降薪、宣告破产,成为2020年影院行业的主旋律,再不复以往的热闹。 巨幅亏损、降薪裁员、苦等希望 2001年,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首次明确提出院线制,到2019年,全国影院类企业为17109家,影院数量达到12408家。 而短短5个月,18年来的心血几乎毁去一半。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前5月全国范围内有6940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吊销,其中一季度为2799家。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倒闭的影院数量达到了2263家。 与之相对的是影院的巨幅亏损、降薪裁员。 大年初一,我国影院单日票房仅181万元,算上撤档影片残留票房也只有1300万元,与去年创纪录的大年初一单天票房14. 58 亿是天差地别。 陷入困境的影院3月份有过一段挣扎,超过500家影院复工,但收入少得可怜,3月16日至3月22日的票房仅有11.82万元。其中单日最高收入为4.14万元,平均到每家影院只有79元,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的。 不过这短暂的回暖也没能持续到两周就被叫停,影院继续关门,彻底失去梦想。 二季度接棒之际,全国影院票房收入仍然止步在1月的22.41亿元。国家电影局3月份就预计2020年的票房收入不会超过300亿元,相比2019年的642.66亿元直接腰斩,一夜回到解放前。 与此同时,没有收入来源的影院账单上却免不了该交的房租、水电费和该付的工资,这些正在一步步地拖垮他们。5月份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一季度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此外,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多达42%的影院有“关门大吉”的风险。 在经历几个月颗粒无收的情况下,没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影院只能黯然离场、宣告破产,大中型影院靠着“节衣缩食”还能苦撑、静待希望。 然而,当6月来临,看到希望曙光的影院再次感受到世界的险恶,北京当地新出现感染病例,全国各地又开始紧张起来,开业时间再次被延后,也附带了大量的损失。中国电影家协会预测,以2019年票房收入为参考,如果8月复工预估,年票房预计在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 资本市场上也是一片狼藉,影视股集体下行。2020年第一季度影视板块整体下跌超过15%,总市值较2019年最高位2646.43亿元跌至2122.42亿元。 疫情冲击更像是一个导火索 很多人都觉得,疫情该为影院突然间的垮掉“背锅”,实则不然,疫情更多的像是一个导火索。 过去几年,我国影视行业迎来了一波发展的浪潮,在政策补贴的支持下,影院数量激增。2013年我国电影院数量为3849家,2019年已经达到12408家,年均增速在15%左右;院线银幕数也从2011年的9286块增加到2019年的69787块,2018年之前年增速超过20%,去年才有所回落,为14.5%。 同时,观影人数增长却有限,2016年之后增长速度已经低于两位数,2019年总计17.27亿人,同比增长0.58%。 当然,这与电影院的经营模式有关。 按照目前国内的分账制度,一部公映影片取得票房中有5%通过院线上缴,用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再缴纳3.3%左右税费。扣除发行等成本后的票房收入,50%归到院线。 但是因为各影院分到的收入和自身对票房的贡献挂钩,因此和其他行业一样,票房收入的具体分配也呈现两极化,一二线城市、品牌影院总是占据大头的一方,偏远城市、小影院几乎只能分点汤水 以目前国内票房最高的《战狼2》为例,其票房收入为56.8亿元(历时3个月),全国院线拿到其中的52.27%,以2017全国9416家影院来算,即便只有一半影院有排片,平均每一家影院也不到64万元。三线开外的城市和小规模影院基本不可能拿到这么多,而一二线城市、中大型影院的营运成本也是前者不能比的,所以扣除运营成本,包括租金、水电费、技术购买、设备维护、员工薪酬等支出后,大家所剩的并不多。 而线下电影院的区域限制意味着一家电影院能覆盖的人数是有限的,再好看的电影也不值得打车去几公里以外的电影院,更何况过不久影片就能上线,还能省下买爆米花的钱。对影院企业来说,影片的利润有限,想要扩大收入,就要增加影院数量,还能卖更多的爆米花和可乐。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当有大制作或者口碑好的影片出来的时候,影院能获得很高的收入,但是一旦影片跟不上了、闲置了,成本也会随之上涨。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影平均上座率为11%,连续4年下滑。大盘市场上虽然票房增长了三十多亿,银幕增长了9000多块,但平均单银幕产出下滑了约9%。 换句话说,线下影院在区域性覆盖上其实是过剩的,意味着成本在增加。以行业龙头万达电影为例,2019年其营收为154.4亿元,亏损47.3亿元,毛利率为27.47%,同比下降6.7%,上市5年间毛利率持续下滑。 影片热映的时候不知不觉,但当疫情这样的“黑天鹅”出现后,这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早年间为了扩大收入而加增的电影院如今被迫闲置后成了极大的拖累。 线上影院入局,产业加速洗牌 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影院正面临着一轮洗牌。 另一方面,实体产业网络化的脚步始终不停,疫情的流行催生出了“宅经济”,线上影院也由此入局。 年初影院关闭、春节撤档后,徐峥开创先河将电影《囧妈》以6.3亿的价格卖给西瓜视频,尽管徐峥遭到来自电影行业的嘲讽和抗议,被认为是“砸饭碗”的行为,但是没能阻止线上观影的趋势。 疫情期间,线上平台成为了线下影院的替代品,越来越多的电影被搬上了线上平台,分成也很可观。优爱腾三大视频平台发布的榜单中,2020年前三个月,分账破千万的作品23部,比2019年同期增长188%;票房前30名的分账金额共4.3亿元。 这不禁让人担心,疫情完全消失后,还能回到从前吗?毕竟网络的便捷和便宜的价格还是挺吸引人的。 2019年院线票房排名前列的万达、华谊兄弟和上海电影,今年一季度分别录得亏损6亿元、1.43亿元、0.71亿元。这些大品牌都这样了,那些中小影院的困难可想而知。 此外,影院关门还顺带影响了上游影视公司,年初至今,已有1.23万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影片拍摄也大多停止。而一部电影从拍摄到上映一般来说时间在半年到1年左右,这意味着,即便疫情能在近期内彻底消失,影院能够迅速开业,年内也没有新片源,仅依靠往期片源难以为继。这,又是一大打击。 对中小影院来说,被动的档期票房贡献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是春节档、国庆档等这类黄金档期的收入,他们已经损失了春节档,还将再错过国庆档的话。整整一年几乎都没有什么收入,那些没有充足储备资金的中小型影院绝大多数都难以承担这样的亏损,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 不出意料的话,疫情结束后,万达、大地这些影院大佬将加速扩张,占据被淘汰者的市场份额,而由于线上影院的崛起,原本就已被压缩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中小影院想重新入局就更不容易了。 结语 如今全球疫情依旧严重,北京又新出病例,疫苗还没研发出来,电影院开业的时间再度变得不确定了。对实体影院来说,每拖后一天开门、消费者每迟一天踏入影院,都会是多一天沉重的负担。 在真实的痛苦之外,影院以及整个行业还需清醒认识到当前局面,今时不同往日,盲目的扩张行不通了,除了行业自身的竞争之外,线上影院的入场更加值得警惕,或许真的到了变革的时候了。
6月19日美股,美国最大电影院线集团AMC迎来大涨,截至发稿时间,AMC股价涨7.46%,报6.043美元,市值6.30亿美元。 主要原因在于据媒体报道,该集团计划在7月24日之前重新开放其600家美国影院。而AMC公司在当地时间周四表示,将于7月15日开放450家国内影院,到7月24日前将再开设150家国内影院。但是在最初重新开放时会将容量限制在30%,并且预计至少在11月下旬之前容量都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电影放映时间也将调整,以便在每次放映之间进行深度清洁。 AMC成立于1968年,实际上是由Stanley的父亲开创于1920年。在美国、加拿大,在英国、法国、中国香港等地区都有影院。万达在2012年以26亿美元的交易金额购买AMC院线100%股权,从而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院线运营商。 疫情之下损失惨重,全球拥有超过1000家电影院的AMC在今年3月份关闭全球1000家影院(美国630家),而且截至2019年年底,其库存的现金及等价物为2.65亿美元,此外还包括3.3亿美元的信贷额度。那么在此情况之下,AMC可以说是毫无应收并且要付出巨额债务利息与运营支出。 直接可以从其业绩表现出来,根据相关数据显示,AMC2020财年第一财季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亏损21.76亿美元,对应今年股价截至到上一个交易日整体区间跌幅近27%。 该公司表示“由于新冠大流行带来的财务影响仍在继续,其未来的前景将具有不确定性...对我们作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在合理的时间内继续经营的能力深表怀疑。” 而作为其第一大股东的万达日子同样不太好过,根据数据显示,万达电影一季度营收达到12.55亿元,同比下降70.1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到6亿元,同比下降249.75%。截止到6月19日收盘万达影院股价跌幅达到12.5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大多数电影院被迫停业至今。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开放影剧院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这让影院从业者看到了希望。 随着复业日期临近,影院目前准备工作进展如何?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访上海市内多家电影院。目前,部分影院已开始进行恢复营业的准备工作,但也有不少影院尚无复工迹象。 “我们目前还没有收到正式的恢复营业通知,等明确了一定会及时向市场发布,现在消杀等准备工作肯定会做的。”上海电影(行情601595,诊股)一名高管告诉记者。万达电影(行情002739,诊股)此前也对记者表示,将会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在确保观众及员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制定恢复营业的相关安排。 “首先遵守政策是一个原则问题,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影院应该遵守政策,按照规定执行。”深圳市龙华区一影院总经理张斌表示,“现在影城开起来后没有片源,而且需要一段时间重塑消费信心。这些因素影响下,能坐满50%已经很难得了,甚至是奢望。” “估计恢复营业应该快了” 万达影城上海周浦万达广场店,是上海票房较高的影院之一。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19年该影城票房达2939万元,在上海所有影院中排名第十二。 疫情期间,该影城曾在商场内设摊位,销售爆米花、薯片等零食。5月18日,证券时报记者到达该影城时,影城门窗紧闭,无员工办公。透过栅栏铁门可以看到,影城内门窗、地板上都有厚厚的灰尘,尚无复业迹象。 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影星美国际影城康桥店、万达影城成山路店情况相似。记者到达时,两家门店内均无人值守,所有灯光未开,机器设备等摆放凌乱。万达影城成山路店门口张贴的公告显示,该影城自1月24日停业至今。记者陆续拨打万达影城、中影星美等多家影院客服电话,但处于暂停服务或无人接听状态。 影院开始大规模停业时,恰逢春节档即将启幕,影院热门影片的拷贝、宣传资料等均已准备到位。记者看到,目前多家影院门口仍摆放着1月份制作的《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囧妈》等春节档热门影片的巨幅宣传海报、宣传册。 不过,也有影城已在进行恢复营业的准备工作。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商场内的幸福蓝海(行情300528,诊股)影城,记者看到,虽然该影城大门仍然紧闭,但店内已灯火通明,部分员工正在进行清洁等准备工作。记者采访期间,不时遇到打算前来观影的观众。 由于具体复业日期未知,现阶段影院能做的主要还是放映前的清洁、预防性消毒、通风换气等防疫工作。 “我们目前已经在全面做准备了,主要是把防疫措施安排到位,做好消杀工作,还有放映机器的维护等,同时我们的会员营销活动也在推进。等接到通知我们就可以开业了,估计恢复营业应该快了。”幸福蓝海一位高管对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底、3月初曾有小部分影院短暂恢复营业,CGV影城上海复地活力城店就是其中之一。 该影城门口张贴的一张时间为3月1日的公告称,恢复营业后影城将实施体温检测,控制上座率在50%左右,并实施隔座观影等防疫措施。记者到达时,该影城仍大门紧闭,无复业迹象。 “我们现在还没收到恢复营业的消息,员工都还在家里蹲着,停了100多天了。”张斌对记者表示,“还是再耐心等等吧,也许这两天就有消息了。” “大家就是想先开起来” 影城恢复营业,对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恢复营业并不等于经营恢复。当前情况下,复业后的影城经营状况会如何,谁都没有把握。 5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会议强调,营业性演出场所开业上座率不超过最大核载量的30%,互联网上网场所和娱乐场所不超过最大核载量的50%。 事实上,我国电影院的整体上座率已持续多年走低。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国内影院上座率从2015年的17.4%持续下跌至2019年的10.9%。如今,通常只有爆款电影上映、节假日等情况下,影院才会出现满座景象。 “现在大家就是想先开起来,开业时间迟迟不定,对于企业和从业者都不是好事。”张斌认为,影院目前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只有慢慢运转起来,行业才能逐步恢复。至于上座率,并不是目前最值得考虑的因素。 影院复业后,片源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春节档期备受关注的影片均未公布具体上映时间,1月底上映的影片密钥又已到期。对影院来说,复映旧影片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早在3月,中影股份就已公告,提供《中国合伙人》、《战狼2》、《流浪地球》等已上映电影拷贝。这些电影的分账比例均为0%:100%,即发行方和片方不分账,电影院可获得全部放映收益。 此外,还有多部国内外知名影片宣布将参与复映。不过,复映只是一时之策,到底能吸引多少观众尚无法得知。 “现在影院没有片源,就算开了也是无电影可放。所以电影院这次恢复营业,需要上下游一起动,才算是真正的复业。”张斌对记者表示。 自救:影院经理走进直播间 影院长时间关闭,必然面临严重损失。为了减少损失,多数影院采取了线下关闭、线上营业的方式。 零食饮料等是影院重要的收入来源。停业期间,多数影院仍保留网上销售渠道,主要销售爆米花、饮料等食品兑换券,在影院恢复营业后可正常兑换。不过,多数影院的销售页面数据显示,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为了提前锁定观众,多数影院的会员卡、优惠券也在正常销售。部分影院还推出优惠力度较大的观影套餐,对于持有各类会员卡、优惠券、兑换券的用户,各大影城也基本推出延期政策。如万达电影日前宣布,将6月30日前到期的全国电影兑换券、万达联名会员卡有效期统一延长至9月30日;前期已延期至6月30日的地区电影兑换券,有效期延至今年12月31日。 疫情期间,还有不少影院开始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商品。 4月以来,万达影城旗下多地电影院在抖音开展直播活动。“五一”假期至今,大地影院也组织旗下影城经理集体和主播一起进行直播。直播间销售的商品主要是各类电影衍生品、公仔手办、小吃、签名海报以及电影票等。 大地影院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直播活动还在持续进行。相对于单纯的销售商品,直播带货的效果明显更好。
自1月全国影院宣布停业以来,抄底电影院的声音此起彼伏。长期停业的成本、迟迟难见到的复苏希望,让不少影院老板都动了转手止损的念头,转手价格从数十万元到千万元不等。目前市场正处于低谷期,相关交易的咨询量翻番并不意外,但抄底仍需慎之又慎,复工只是开始,对于后续影院经营的挑战才刚开始。 转手价:数十万到数千万不等 “上周刚刚有一个三线城市的影院经营者找到我,想要将影院转手,现在这种情况不足为奇。”李先生是一名中间商,主要负责帮助影院经营者及收购者对接,并商谈相关交易事宜,“近年来影院生意一直不好做,出现转手交易也是常事。今年疫情暴发初期时,曾短时间出现咨询量减少的情况,但到4月左右,前来咨询的人又变多了,数量实现翻番”。 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大大小小的电影院便开始暂停营业,停业期间既无收入还需承担房租等高额成本的现实情况,也令经营者感到压力倍增。经过持续近4个月的坚持,影院市场已出现了三方阵营,一方保持观望态度,一方则萌生退意决定彻底退出市场,而另有一方想要趁此机会扩大市场份额。 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中间商及影院经营者处获悉,目前影院转手价会根据影院规模如影厅数、座位数的多少,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此前经营情况等条件而上下浮动,其中,二三线非核心城市及地段的小型影院,整体转手价在数十万元左右,某三线城市含5个影厅的小型影院出售价仅为25万元;而二三线核心城市的中大型影院的转手价则在数百万元至千万元不等。 “目前从表面上看,影院转手价较疫情前其实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如果你真心想买,价格降个两成都不是问题,毕竟当下正处于市场的低点,再加上今年整年的经营情况都不会太乐观,打折是必然的。到现在,很多像我一样的经营者是真的再也扛不下去了,只要能把本金拿回来,能出手就出手。”孝感市某影城老板如是说。 交易量:问的多买的少 尽管影院转手的咨询量在增长,但从实际交易情况来看,真正完成转手等一系列手续的仍是少数,大多数均处于咨询或观望状态。 影院中间商宋女士表示,“目前想要出手旗下影院资产的经营者,大多此前就已出现经营情况不达预期的情况,而经营情况较好的影院则仍在勉力维持,等待恢复营业的那一刻。此外,虽然当下影院叫价处于相对较低的时间节点,但收购者为了降低今后的风险,在选择影院资产时也有自身的标准,希望能够找到地理位置相对较好,此前也已积累一定观众群的影院,但这也是市场上相对稀缺的资源。以上情况也导致只有少数能实现收购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这一情况也得到影院经营者的认可。北京某影院经理周翔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当下选择出售的影院经营者主要为两类,其中一类是确实因经营压力而已支撑到最后一刻,不得不放弃手中的影院,另一类则是此前跟风的盲目入局者,看到今年的市场情况,同时此前也未挣到预期收益,因此选择在这一时间节点退出,及时止损。而真正想从事这一行并投入大量精力、当下尚能坚持一段时间的经营者,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影院。 与此同时,也不排除部分影院经营者为试探市场而进行咨询并放出转手信息,从而为今后的发展事先布局。“在与部分经营者沟通时可以感觉到,他们对影院是否能够转手的关注度并不高,重点在衡量当下的市场行情以及自身在业内的市场竞争力。今后的市场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这也令其做好心理准备。”李先生强调。 时机:抄底收购量力而行 现阶段影院经营者正逐步迎来复工的曙光,据《国务院印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显示,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可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影剧院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 周翔认为,虽然影院距离复工更近了,但若是谈到走出经营挑战,还有一段路程,“为防控疫情,线下观影恢复后仍会对上座率进行一定比例的限制,即使有热门影片上映,上座率及得到的票房也将有限。而近年来影院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再加上今年春节档的缺失,暑期档的未知,全年都将持续面临挑战。因此,不排除市场后续会出现收购和整合的现象,令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已有多家院线透露了扩大市场份额的计划。以万达电影(行情002739,诊股)为例,该公司曾于今年4月抛出定增方案,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43.5亿元(含本数),而其中有30.45亿元计划被用于新建影院项目。此外,上海电影(行情601595,诊股)曾在今年3月发布公告称,与上影集团、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暂定名,具体以工商登记为准),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 影评人刘贺表示,对于资金实力较强的公司而言,此时价格的下降带来一个抄底收购影院资产的时机,有望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到相对优质的资产,但收购者仍需重视并预判接下来及长期的市场变动趋势,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过度而导致增加难以挽回的经营风险,反而得不偿失。 据智研咨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影院数量为10835家,较上年同期增长15.07%,而2019年则达到12408家,整体数量同比增长14.52%,相较于2018年与2019年电影票房分别实现9.1%和5.4%的同比增长,影院增速已远超票房增速。在刘贺看来,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影院将承受更大的经营压力,疫情也将进一步促进优胜劣汰,令市场提升集中度。
为什么复工了你依然无法看电影? 作者 / 薛静 来源 / 盒饭财经 “可以去电影院了?” “电影院开了吗?” “走啊,周末一起去。” 5月8日,小西在网上看到了国务院对于影院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可以开业的消息。下一刻,她就打开了淘票票APP,准备看看有什么电影上映。可当她打开APP页面时,却发现每一家影院后面都标着“暂无场次”四个字。 5月9日,小西和好友来到了万达影城(龙德广场店)想要看看具体情况。可到了那里,小西看电影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影院大门紧闭,上面贴着“停业广告”,透过栅栏门,可以看到影院大厅里黑漆漆的一片,萧瑟得让人觉得这里马上就要“倒闭”了一样。 (图片源自盒饭财经) “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开。”小西询问商场员工时得到了这样的答案。之后,小西又联系了首都电影院(西单店)以及万达电影(行情002739,诊股)股份有限公司询问何时可以复工。得到的回复都是:“暂时还没有确定。”问到是否确定即将上线的影片时,得到的回复也是:“不确定。”或者“就算是上线也是老片子。” 虽然在5月8日,国务院发布最新指导意见,可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室内场馆和密闭娱乐场所,但是影院的复工,并不仅仅是靠一纸指导意见就能实现的。 像小西一样,一听到影院可以复工就跑去看的人很多。不过,按兵不动的人要更多。截至北京时间5月14日22点32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至4,383,360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298,295例。安全意识高的人,只要疫情还没有彻底过去,去密闭的娱乐场所就意味着有被感染的危险。这种危机意识也成了影院回暖难的原因之一。 3月中旬就已经有影院偷偷复工,不过很快就被喊停。短短几天时间,每日全国总票房基本上徘徊在两三万之间。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3月16日-22日,全国复工影院超500家,复工率达4.8%,但当周观影人次仅有3810人,票房为11.8万元。即便是情况较好的3月27日,总票房也才11万,全国只有3982个人走进影院。 值得注意的是,3月20日,广东有38家影院,共开了179场次,总票房却为0元。3月21日,广东有37家影院,共开了178场次,总票房仅55元。 3月惨淡的营业额吓退了5月准备复工的影视人们。 “他得考虑投入产出比。” 根据盒饭财经了解,影院成本一般由以下几项构成:国家电影专项基金,院线片租和管理费,物业成本(包括房租、水电、设备运行、维护费等),折旧、所得税,运营成本(包括制片方加发行方的抽成,一般为票房的40-50%左右,上缴电影基金和专项税共8.3%左右;人力成本:影院的售票人员、服务人员和地勤保安等的工资;以及营销宣传成本)。 一个拥有150个座位的普通中型厅总放映成本每场至少186元。以一天6场计算,就算是一家只有5个中型厅的影院,一天的放映成本也要在5580元以上。这里还不算营销成本以及影片放映权的购买成本。 现在,影院开业采取预约、限流的方式。这就意味着影院每日的上座率将被控制在50%以下。依旧以一家只有5个中型厅的影院为例。假如这家影院拥有750个座位,在控制中,座位的利用率最高50%,也就是375个座位。以一天6场电影,每场电影票价40元,场场“爆满”计算,整天下来,票房会是90000元。票房将和制片方加发行方分成。假如分成是50%,再减去放映成本,影院毛利润为39420元。 似乎这样的利润也可维持,但这是在影院场场“爆满”的情况下,现在谁又敢下这个赌注?电影院具有社交属性,它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恋人或者家人,他们在电影院需要一个可以低声,或无声交流的距离,现在距离有了,美没了,即使不考虑安全问题,依然会流失一部分用户。 制片方同样不敢冒险。 制片方和投资方往往会在最初签对赌协议,制片方会保证这部影片在将来可以挣得多少利润。如果最终利润不足,将由制片方把不足的部分补给投资方。如果制片方不能保证影片可以盈利时,他们不敢将影片上线。 即使双方没签过对赌协议,他们也轻易不敢最先把片子投放。 影院当然会以利润为先,预计票房越高的片子,排期会越满。假如一部片子的利润不高,影院则会选择将其下架。 2020年,春节档颗粒无收,七部电影《囧妈》、《夺冠》、《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急先锋》、《熊出没》、《姜子牙》全部下线,除了《囧妈》后来以6.3亿卖给字节跳动之外,其他几部电影均未上映,既然已等了这么久,就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影院复工的日子遥遥无期,影视行业相关产业也被拖垮。 “我到现在还没复工呢。” 老马是名编剧,自从疫情开始,他就被迫失业了。过年前,他接了一个项目。大纲、人物小传都已经写好了。不过剧本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所以老马需要亲自去到故事发生地采风。可是疫情把他关在了家里,项目只能被叫停。 老马表示自己已经三个多月没有收入了。期间,他联系过很多影视公司,表示自己可以在这段时间写剧本,哪怕是短视频的脚本也可以。但是那些影视公司都表示手里积压了很多剧本,现在不需要新本子。 “我也能理解,毕竟现在这些影视公司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影院不开就意味着影视行业这个闭环断裂了,投资人因此不敢投院线电影,未开拍的片子被延后或撤资,已开拍的片子也只能被搁置。疫情以来大约60个剧组停拍、100个项目延迟,截至4月15日,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2019年全年注销或吊销数量的1.78倍。 被疫情打垮的不只是这些小角色,就连华谊兄弟(行情300027,诊股)这种头部公司也受到了重创。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外界分析华谊兄弟的损失不会太大,因为春节档并没有华谊的电影上线。不过2020年第一季度,华谊兄弟旗下所有影院及实景项目暂停营业,公司没有影片上映,电影、影院及实景娱乐收入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4月9日晚,华谊兄弟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今年一季度,公司预计亏损1.425亿元-1.375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9393.8万元业绩持续下滑。 目前华谊兄弟手上仍有一部《八佰》未能上映,具体上映时间也是“暂不确定”。此外,《侍神令》(原名《阴阳师》)、《749 局》、《阳光不是劫匪》、《美人鱼2》、《温暖的抱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及《涉过愤怒的海》都已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如果影院无法正常开业,这些影片都将被搁置在华谊自己的片库里。 2018年,华谊兄弟亏损10.9亿元,2019年,亏损39.63亿元。如果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就会暂停上市,若在规定期限内还是达不到恢复上市的条件,就会被退市。也就是说,如果2020年公司业绩不能实现扭亏为盈,它将面临退市困境。 为了自救,4月29日华谊兄弟发布定增预案,拟以2.78元/股的价格向阿里影业、腾讯计算机、阳光人寿、象山大成天下、豫园股份(行情600655,诊股)(7.740, 0.07, 0.91%)、名赫集团、信泰人寿、三立经控、山东经达等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24亿股股份,募资不超过22.9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 截至允许开业的2020年5月8日,电影院已停摆105天。期间有太多的影院没能挺到最后。据企查查统计,2020年1-4月全国影院相关企业吊销、注销数量呈波动增长趋势,1月吊销、注销31家,2月吊销、注销19家,3月吊销、注销41家,4月吊销、注销量最多,达44家。 没有注销的影院只能靠卖零食和裁员自救。企查查发布的部分头部上市影院企业2020第一季度营业收入情况中显示,幸福蓝海(行情300528,诊股)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仅有4033万,同比下降了93.39%;而万达电影2020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较幸福蓝海稍好一些,达12.5亿,同比下降率为70.24%。 (图片源自企查查) 5月9日,公众号里挤满了“电影院开门了”“喜大普奔”“可以去看电影了”等字样。就在同一天,各个影院涌进了招聘平台开始招聘影院服务生。 5月10日,港股市场影视娱乐概念股也在疫情之后集体高开。Imax中国上涨7.3%,猫眼娱乐上涨9.6%,阿里影业上涨9%。而相比之下,香港基准恒生指数上涨了2.2%;A股方面,万达电影在深圳早盘交易中上涨了3.6%。 影视行业如同一夜回春,不过这只是幻觉。 万达电影5月11日的股票开盘价为17.75元,当天收盘价为17.09元。从这天开始,万达电影的股价就开始下跌。截至5月14日上午10点,万达电影的股价已经跌至16.66元。 阿里影业的股价也从5月11日的1.04下降到了5月14日的1.01元。 就在4月29日晚,出品了爆款电影《流浪地球》、《战狼2》的北京文化(行情000802,诊股)(000802),前副董事长娄晓曦在微博实名举报该公司系统财务造假,巨亏23亿,并举报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和副总裁张云龙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欺诈发行债券罪、违规披露及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及职务侵占罪,并表示举报材料已获证监会受理。 晚些时候北京文化发布声明称娄晓曦涉嫌挪用资金出逃海外,已被正式立案。真相尚未有定论,一字跌停的股票显示北京文化的命运雪上加霜。 在5月10日的行情中,北京文化居然也收涨2.2%。到5月14日收盘,又跌到了6.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