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有多火? 据统计,截至2月18日0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同时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其中,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全国3400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全天产生票房超17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单日总人次和单日票房的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档到来之前,业内人士曾担忧“就地过年”的号召之下,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影院票房将受到冲击。但最终,乡镇影院同样交上了一份喜人的答卷。据江苏省电影局初步统计,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四,江苏全省乡镇影院产生票房1.48亿元,占全省总票房的近1/5,乡镇影院正逐渐成为票房增长的新引擎。 家门口的春节档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江苏省镇江市辛丰镇的亿海影城,这里人头攒动,呈现一片火热景象,当地居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感受到了春节档大片的精彩。 走进1号放映厅,现代化的银幕和音响一应俱全,6排蓝色座椅美观舒适。电影还未开场,已有不少居民在门口等待入场。 “这已经是我过年期间第二次来了。前两天看网上对‘李焕英’的评价不错,就想带着父母和小朋友一起来看看。从家走过来也就十分钟,很方便。”家住辛丰镇的刘女士在购票APP上提前买好了电影票,在拜年的茶余饭后,和家人一起来到影院观看《你好,李焕英》。 以前,刘女士想看一场电影,都要乘坐公交车去市区,来回路上就得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十分不方便。自从镇上的这家电影院开业后,她在家门口就可以随时观看到最新上映的电影。 “不过,乡镇影院的硬件设施和市区综合体的影院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刘女士指出,影厅空间较小,座位排与排之间的高度设置并不合理,前排观众的头会挡住后排观众的视线,个头稍矮的小孩子若想看得清楚,就得站着或者由大人抱着。 据了解,位于辛丰镇中天广场的亿海影城,于2020年8月15日正式对外营业,内设两个影厅,共115个座位,可同步上映国产、进口大片。 乡镇影院成票房增长新引擎 春节前夕,对于今年春节档的表现,市场一度存疑。一方面,由于疫情有所反复,即便是北京这样的绝对票仓大城市,上座率也被控制在50%,而全国的上座率依然没有放开75%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就地过年”的政策号召下,不少人选择留在城市中过年,许多业内人士曾担忧,这是否会对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影院的票房产出带来影响。 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春节伊始,观众的观影热情就被全面点燃。大年初一,春节档首日,中国电影(行情600977,诊股)票房超17.36亿,观影人次超3451万,创造春节档首日票房新纪录。具体到江苏省,春节档期间,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电影票房城市排名前80。不仅苏州、南京、无锡一如既往地实力强劲,苏北地区的影院也增长份额明显。 乡镇影院同样交上了一份喜人的答卷。据江苏省电影局初步统计,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四,江苏全省乡镇影院放映场次4.34万场,观影297.71万人次,产生票房1.48亿元,占全省近1/5的票房。 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18年起,江苏省开始对符合条件的乡镇影院进行补助。2019年,被纳入全国乡镇影院建设试点省份后,江苏明确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在中央级电影专资补助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乡镇影院每家再补助50万元,2019年江苏省级电影专资对乡镇影院补助累计达2700万元。 目前,乡镇影院建设成效已然显现。截至2020年10月,江苏省已有160个乡镇建有267家影院,银幕1449块,乡镇影院覆盖率21.5%,占全省影院总数25%以上。2020年全年,江苏省乡镇影院票房3.05亿元,占全省总票房16.6%;放映场次116.91万场,占全省场次22.6%;观影人次876.97万,占全省人次17.1%。江苏省电影局副局长王明珠坦言,乡镇影院已成为支撑江苏票房增长的重要板块,成为票房增长新的引擎。 为乡镇留住更多年轻人 随着乡镇影院的建成,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也能够体验到大城市年轻人手捧爆米花观看电影的娱乐方式。 “高中毕业以后,很多同学去了大城市读书、工作。有的时候他们会在群里聊一些热门电影,而我想第一时间看到其实挺麻烦的,对比起来,当然也会觉得有点失落。现在我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院线电影,聊天也不怕加入不了话题,朋友圈晒票根的时候还觉得挺骄傲的。”留在镇上工作的李平,说起新开的电影院,满是兴奋。 一位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基层文化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匮乏,电影院能与市区同步上映新片,很受年轻人欢迎。建了电影院,乡镇也更容易留住年轻人。 对此,辛丰镇亿海影城负责人高先生表示很知足。他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开办电影院,是考虑到镇上没有电影院,竞争不大,加上政府的政策宣传,觉得可以尝试投资。“听到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经常说看电影不要跑到市区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片,心里还是蛮高兴的”。 不过,尽管乡镇影院可以享受到相关政策的帮扶,但建设过程仍是面临不少困难。高先生说,去年由于疫情,影院搁置了半年才顺利装修。影院开业到现在已有半年时间,目前来看,节假日的客流相对于影院的体量来说还不错,春节档的收入能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但平时大部分时间生意都不好,现在也只能抓住重大节日。结合房租、物业、人员工资、折旧等,影院还处于略微亏损状态。 对于影院今后的发展,高先生表示,现在影院空间比较小,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目前2个厅无法满足排片的需要,以后可能会增加一个放映厅。影院自身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让周边群众形成观影习惯,这大概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暂时是比较困难,但不管怎样,我相信乡镇电影市场会慢慢向好。对我自己而言,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又能获得投资收益,就是最大的愿望。”放眼未来,高先生充满信心。
早料到这个春节档会火爆,没想到竟然火爆到如此程度。 公开信息显示,大年初一全国单日电影总票房达到17.36亿元,不仅胜过了疫情尚未爆发时的2019年大年初一,还创下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的最高纪录。来自灯塔专业版的实时数据也显示,截至2月15日晚20时46分,2021春节档期内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60亿元,继续刷新着春节档票房影史纪录;其中,《唐人街探案3》以近31亿暂列春节档总票房第一,《你好,李焕英》超过17亿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刺杀小说家》票房也超过了4亿。 正当市场为春节档票房的一路高歌猛进而振奋之时,却有不少人颇有微词,只因电影票价实在是贵得“令人发指”,堪称是“史上最贵春节档”。 就拿最火的《唐探3》和《你好,李焕英》来说,在北京,随便一个电影院的票价都是八九十元甚至是一百多元,照平时价格直接翻倍,让人直呼“看不起”。这还不算啥,个别影院的票价居然卖到了680元一张,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不止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春节档票价亦是不菲,这免不了会让人心生质疑:按照“票房=票价X购买人数”的计算公式,票房的暴涨完全有可能是高票价抬起来的,而观影人数却可能不升反降。 事实上,春节档的高票价已然“劝退”了不少人,我身边就有好多朋友表示要等到节后再去观影。而若是打开社交媒体,你一定会发现各种各样吐槽的文字: “花100块钱看《唐探3》,是因为可以坐在刘昊然的腿上看电影吗?” “看电影本是春节期间一件乐事,但这么高的票价实在是给人添堵。” 其实,这并不是首个因电影票涨价而引来争议的春节档,2019年春节档期间的电影票价同样涨幅明显,这让“电影票自由”成为了像“车厘子自由”一样的网络流行词。而当年的高票价也着实“劝退”了很多观众,根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19春节档数据洞察》,2月4日除夕至2月10日大年初六的2019年春节档综合票房超过58亿元,同比增长1.4%,但这更多要得益于票价上涨拉高了整体票房,因为观影人次同比下降幅度高达10.3%。 春节档的电影票为何如此之贵?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春节假期市场供需变化使然。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全民放假让市场上的观影需求暴涨,而“大年三十看春晚,正月初一看电影”也正在成为国人过年的一种潮流,正因为周期长、流量大、合家欢等利好的缘故,春节档自然就成了国产电影的“兵家必争之地”,各种优质影片都会选择在这一档期上线。如此一来,按照经济学中最简单的供需定理,一面是需求激增,另一面是优质供给面世,电影票价上涨自然就在所难免。 于今年的春节档而言,“就地过年”的因素也需要考虑进来。由于很多“异乡人”没有回老家过年,相当一部分观众都留在了一二线城市,无形之中又进一步增加了一二线城市的观影需求量,票价也就被推高了。 另一方面,影院对于前期经营亏损的弥补。 众所周知,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冲击,而电影行业无疑是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 国内影院自2020年1月下旬暂停营业以来,整个行业足足经历了近6个月的停摆,尤其是错过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档、情人节档和五一档,让电影票房收入直接跌入谷底。虽然7月下旬影院重启经营,但受到上座率、优质新片缺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客流量并没有因影院的复工就立即恢复正常水平。 这些使得影院在很长时间里都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根据2020年中国电影(行情600977,诊股)家协会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受疫情持续影响,在参与调研的187家影院当中,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半只脚踩出了悬崖,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还有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另有报道显示,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影院从业者都不得不选择转行摆摊、微商、送外卖来维持生计。 如今,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向好,国人被严重压抑的观影需求正逐步得到释放,而时隔一年重新回归的春节档,无疑是行业重整旗鼓的一个绝佳时机,从业者当然急需抓住这个红利期来弥补去年的亏损,其中亦不排除一些濒临倒闭的影院,他们已顾不上考虑长远的发展,只能靠涨价来缓解燃眉之急了。 值得一提的是,受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很多城市都规定了影院观众的上座率每场不能高于75%,有些城市和地区还会更低,导致影院的接待能力比正常时期有所下降,再加上春节期间的人工、防控措施和物资消耗,均会增加影院的运营成本,而这些也都可能会在票价上得到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个不能忽视的客观因素: 比如,自2014年开始影响电影市场的线上“票补”手段,于2018年10月1日起正式取消,意味着前些年9.9元、19.9元的便宜票价已是一去不复返; 再比如,为了迎合消费升级浪潮,不少影院大刀阔斧地升级设备改善环境,各种IMAX、4D、杜比影院接连闪亮登场,而各项成本投入的增加也会抬高票价。 经过上述分析,各位或许能够对于春节档电影票涨价这一现象多点理解,电影行业回血依旧不易,涨价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市场经济的本质正是在于自由选择,如果真的嫌贵,我们大可将自己的观影日程往后延几天,等到春节过后再兑现也不迟。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相比于春节档电影票的短期提价,为了追求高票房而不停地涨价才更令人担忧。 客观地讲,电影是最典型的大众化艺术,也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各种文艺样式中大众属性最强的那一种。这里的“大众”,不仅是指内容和剧情上的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更包括电影票价对于普通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亲和力,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参与进来。 在全社会促消费扩内需的今天,电影消费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持续抬高电影票价,继而忽略了电影消费的大众属性,其后果必定是越来越多的观众都选择远离影院,电影也将随之变成了一种远离大众生活、只属于少部分人的奢侈品。这不仅会有损于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大众的买单,电影产业势必不能发展到今天这般地步。“树高千尺不忘根”,切勿让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面对高涨的票价望而却步。
10月12日,光峰科技(688007.SH)发布公告称,受益于影院复工,近期公司旗下影院服务业务快速恢复的增长态势,其中9月份服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已恢复83%。预计对光峰科技全年业绩恢复产生积极影响。影院复工80天票房破百亿,光峰科技两万套设备累计播放超过亿小时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院线进入“冰封期”,导致整个电影产业陷入停滞状态,光峰科技的影院光源业务亦受影响。光峰科技表示,虽然受疫情影响,公司利润对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仔细分析公司的半年报可以发现,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要优于财报相关数据。核心原因在于折旧摊销、股权激励等成本,并没有直接影响当期现金流。显然,光峰科技经营“里子”(现金流水平),要优于“面子”(利润等财务指标)。疫情期间企业守住了盈利底线,经营表现要好于预期。随着国内疫情持续向好,7月20日国家电影局发布“解冻”通知后,1279家影院有序开业,影院首日复工率仅12%。8月20日影院复工满月,全国票房已超10.1亿元,超3300万人次观影。8月25日七夕单日票房达5.23亿元,创影院重启以来的新高。9月中旬,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将影院上座率上限提升至75%,今年国庆档期8天的电影票房已超过39.27亿元,为去年同期的87.92%,取得历年国庆档票房第二的成绩。特别在10月3日,国内电影年度总票房终于突破了100亿大关。从3月底以来各类优惠政策和行业公约等陆续发布,院线复工率加速上升、新片不断定档,市场关注度逐渐升温,影视板块有望进入加速复苏的状态。据灯塔专业版数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影院复工率超90%,全国银幕数71070块,其中光峰科技的ALPD®激光放映设备已投放市场19000余套,占全国市场份额超27%,授权计时播放超1亿小时。“开机即盈利”的影院业务作为光峰科技重要的利润来源,影院全面复苏为光峰科技的业务极速反弹奠定了基础,对企业未来盈利具备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深耕“Laser as a service”影院赛道自2014年安装全球首台ALPD®激光电影放映厅,解决了传统放映技术普遍存在银幕偏暗、亮度不足、播放3D片源体验感差的问题,为观众带来优异的画面质感和观影体验,随后在电影放映市场率先推出“Laser as a service”激光光源按时长付费的“服务模式”,推动公司ALPD®技术的快速普及,影院服务业务快速普及一方面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的收入,另一方面保证有较高的利润回报。“Laser as a service”服务模式——即影院只需根据使用时长进行付费而无需购买光源。这一模式能够对影院的资金、运营压力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还能享受光峰科技激光光源的高亮度、高色域、高对比度等技术成果。与此同时,光峰科技为光源设备接入远程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光源提供远程授权和智能计时服务,并为资产监测、巡检维修派单、追踪等日常运营提供支持,使“Laser as a service”服务模式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影院激光光源“服务模式”有助于影院“轻资产”运营,有效帮助影院实现“降本增效”,利好电影产业链上下游的复苏,随着影院的全面开放,影院服务模式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未来光峰科技不断升级ALPD®技术,通过对放映设备的技术赋能,为影院放映体系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技术研发颠覆式创新据悉,光峰科技商业模式创新的底气,来源于技术研发一直以来坚持的颠覆式创新。光峰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激光显示底层架构技术的发明者,首创ALPD®半导体光源技术(以下简称“ALPD®技术”)以原创性的创新结合了半导体激光芯片的高亮度和稀土材料的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成本的优势,在显著提高半导体激光光源的性能基础上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成为第一个真正实现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激光显示技术。资料显示,光峰科技研发的ALPD®4.0光源,相比灯泡光源降低成本20%以上,使影院商家更愿意从灯泡切换到激光。光峰作为激光显示行业的领跑者,技术架构优化创新不停止,对上游的依赖性较小,成本大幅降低。据AVC(奥维睿沃)《中国激光投影市场研究报告2019》显示,从光源来看,蓝色激光+荧光粉技术依然是主流光源技术,占市场份额的98.6%。目前,光峰科技即将推出ALPD®5.0,届时激光的半导体属性将充分展示出来,实现激光和视频内容的互动,甚至有影响内容制版的标准的可能。正在同步研发的ALPD®6.0,目标是在成本或者性能上对目前技术重点突破,能够大大拓展激光显示应用领域,使激光显示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C5探索中小影院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光峰科技积极探索中小影院解决方案。企业成功研发适合中小影厅的影院级经济型光源放映产品——C5,正逐步进入试产阶段,C5使公司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全球第五家具有开发、制造符合DCI标准数字电影放映机能力的公司,作为全球最小的DCI认证激光荧光数字电影放映机。在保证亮度以及成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光源成本,满足中小型影厅的放映需求。光峰科技自主研发的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C5,正式通过DCI认证并已实现量产,实现了中国数字电影放映关键设备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一直以来对电影放映机的垄断。也代表了光峰科技在研发电影设备技术方面取得的一大成就,使公司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全球第五家具有开发、制造符合DCI标准数字电影放映机能力的公司,我国成为第四个能够开发和制造符合DCI标准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国家。在产品应用层面上,C5和GDC公司帐下的影院管理系统(TMS)两款产品一拍即合。C5作为激光显示硬核科技产品,为GDC的影院管理系统赋予了硬核载体,使GDC能够完美落地面向市场;GDC的影院管理系统则为C5提供影院管理功能的内置驱动。TMS搭载自主研发的DCI点播系统,支持无限容量片库,满足不同地域和文化人群的观影需求,在未来或将搭配5G网络传输,提供无比流畅的观影享受。据光峰科技官方披露数据显示,今年7月、8月、9月影院服务收入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65%、83%,后续随着院线的正常运营,光峰影院服务业务将逐步恢复常态。
三季度影院复工以来,国内电影票房频有超预期表现,让业界对四季度票房颇为乐观。多名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宣发和拍摄因疫情受到较大影响,国庆后的传统票房淡季或成国产电影逆袭良机。 往年国庆档后的11月是票房淡季,而今年上半年积压的国产电影很多,出现票房黑马也有可能。大片方面,管虎等导演的《金刚川》近日就宣布定档10月25日,成为首个挑战传统淡季的国产大片,业内人士预期其票房有望超过15亿。 当好莱坞缺席11月票房淡季 2020年的国庆档被认为是“最强国庆档”,撤档春节的电影扎堆上映,市场预期也颇高。但国庆之后呢?根据往年的情况和数据,从10月下旬开始,便是高潮之后的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往年,这一阶段往往是进口片支撑起票房。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过去4年,进口片占11月总票房将近70%。 而国外的疫情尚未出现好转,待上映的好莱坞影片一延再延。今年的11月,尚未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在国内定档。 备受期待的《神奇女侠1984》最初定档6月,后改为8月,之后再次延后到10月2日,最新的定档时间为12月25号。漫威的《黑寡妇》则是从今年11月6日延档至2021年5月7日,此前最早的定档时间是2020年5月1日。斯皮尔伯格新作新版《西区故事》也推迟上映一年。 业内人士指出,好莱坞的缺席或是国产片崛起的新机会。 “据我了解,全国的出品方都在抓住这个巨大的时机把这个空档期变成比较好的机会,而且这几个月积累的产品集中在春节档其实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告诉财联社记者。 “这个空档的确给国产电影带来了一个‘趁虚而入’的相对竞争减少档期,估计部分国产电影反而要提档来抢占窗口。”出版有《疯狂电影圈》的编剧、作家莫争表示。 淡季不淡?影院“远虑”情绪仍在 从猫眼的片单来看,10月下旬至11月已经有不少电影定档,不会出现片荒和断档,但基本都是一些中小影片。 早早锁定下半年的大片只有刘德华、刘青云和倪妮主演的《拆弹专家2》定档12月25日,以及华谊兄弟的《温暖的抱抱》定档12月31日。而这两部大片选择的也是三个月之后圣诞元旦档期。 直到9月24日,纪念抗美援朝的献礼大片《金刚川》官宣定档10月25日。 由于影院票房收入的周期性,导致影院对于大片和档期的依赖非常严重。从概率上说,虽然中小影片也有出爆款的可能,但大制作强阵容的大片更有票房预期保障。 经营四家影院的北京嘉华美映影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新对此坦言:“虽然距离国庆档期有点近,但是作为影院方,我是很愿意(看到)《金刚川》定档的。” 他有一家影院是在天津新建的。由于装修工期的原因,没能赶在国庆档期开始前营业。“我很想在10月底赶《金刚川》档期开业,不过我感觉这个档期跟国庆档有点近。如果还赶不上,就只有根据11月的大片档期灵活确定开业时间了。” 今年春节档撤档、暑期档前期处于影院复工恢复初期,前三季度影院票房收入已锐减明显。国庆档的票房固然值得期待,但仍处低迷期的影院依旧急切盼望此后能有更多大片扎堆救市。 “像人工水电成本我们还是可控的,现场会通过排班来控制人员成本,所以这部分的整体费用不会超出太多,但是租金和影片,是我们院线终端控制不了的。”某影院区域负责人告诉记者。 影片和档期影响着影院的票房收入,租金则是影院成本的“大头”。一旦影院开始营业,就意味着要开始一直交租金,下半年的大档期除了国庆,下一个圣诞元旦档则是三个月之后。 上述影院区域负责人手上有十多家影院,他告诉财联社记者,租金一般占影院总成本的60-70%。刘建新也表示,如果租金超过票房收入的15%,影院维持就会比较困难。 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9月27日,全国复工的影院有9986家,复工率为88%,尚未复工的影院超过1300家。 在这些未复工的影院中,有经营不善的小影院,也有连续多年全国票房第一的北京耀莱成龙影城五棵松店。这家影城曾经在2015年收获过亿票房,拥有17个影厅,超过3500个座位。 这些影院或许一边正陷入和物业方协商租金的漫长过程,一边正翘首等待着更好的档期和电影。
作者 | 长考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8月24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了博纳影业最新版招股说明书,距离上一版已经过去了三年,博纳影业的上市之路似乎并不顺遂。 其实,早在2010年,博纳影业就在纳斯达克登陆,成为中国首家上市影视公司,但是华尔街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民营影视龙头并不看好。 正如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所言,他后悔去美国上市,因为美国人认为只有好莱坞才能引领世界电影的发展,而博纳的观众和市场均在中国,很难被外国资本认同,如果没有去美国上市,说不定能像华谊兄弟那样享受到国内创业板改革的红利。 由于海外资本态度冷淡,博纳影业于2015年决定私有化,彼时总市值约为50亿人民币,同时期的华谊兄弟市值已经超过了500亿人民币。 2017年,博纳影业踏上了A股上市之路,由于整个行业上市收紧加上其审计机构瑞华牵涉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博纳影业始终未能如愿上市。 如今,博纳影业重启IPO进程,又有几分诚意? 自我供血能力不足 电影全产业链营收终端主要是电影票,即无论是投资制作、发行、院线还是影院基本都需要依靠电影票房实现盈利。 总票房在除去3.3%的税费和5%的电影专项基金后,中下游的发行、院线和影院将获得6-7成的净票房,而上游的投资制作方获得剩下的3-4成。 一般来说,上游投资制作环节参与方需要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几个月到几年时间不等的生产周期,才能得到电影成品,然后经过宣传发行,才能向终端消费者输出。 电影质量的高低基本决定了消费者买单的意愿强弱,而内容质量本身波动性较大,而上游分得票房份额本就相对较小,但往往一个电影项目前期投入巨大,若票房不好,很可能损失惨重。 相对来说,中下游的发行、院线和影院等参与方每年会参与更多的电影项目,相当于“把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头”,“分散化投资”使其确定性更高。 根据招股书披露,博纳影业业务分为四大板块:投资、发行、院线、影院,属于行业内少有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影业集团。 其中,博纳涉足院线业务时间短而规模较小,其他三大业务板块发展较好且较为均衡。其全产业链布局有助于上下游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并降低风险。 虽然博纳影业布局广泛能产生协同效应,但是最终盈利数据上似乎不太好看。 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99亿元、2.64亿元、3.11亿元;而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1.56亿元、1.76亿元,两者差距较大。主要由于报告期内政府补助较高,分别为6755.41万元、1.02亿元和1.56亿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分别为33.95%、38.71%、49.52%。 可见,博纳影业对于政府补助依赖性较强,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影院端集中度提升 2020年的新冠疫情无疑给各行各业都蒙上了一层阴影,电影行业由于终端消费场景人员密集停摆了数月之久,叠加原本的资本寒冬,可谓是雪上加霜。 下游影院所受冲击最为直接,复工前零收入、复工后影院因未完全放开而票房收入惨淡,无法覆盖日常经营成本。期间,大量中小影院因现金流断裂不得不倒闭。 有意思的是,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共有321家影院吊销或注销,但同期有742家影院注册。 不难想到,影院龙头公司在趁势接盘。虽然,今年影院龙头同样遭受重创,但由于大多本身现金流较好可以撑过这段时间,并且在众多中小影院加速出清后,凭借强大的整合能力,正好能趁着这次机会提升市场份额。 2020年4月30日,万达电影出台定增预案,并表示在除去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欠款后,将花费30.45亿元用于在2020年-2022年新建162家影院,也强调了其在中小影院清退之际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用意。 而博纳影业在现在这个节点重启IPO进程,只怕也有此意。根据招股书所述,其募集资金中约8.2亿元将用于博纳电影院项目,也是正好借这个机会提升其下游市场的话语权。 出品端内容为王 反观上游投资制作端,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影工业水平不断提升、观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内容为王”的逻辑得到进一步凸显。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前十大电影票房累计金额分别为203.45亿元、243.89亿元、285.92亿元,占当年全国票房比例分别为36.46%、40.18%、44.61%。2019年,更有《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电影票房均一举超越漫威的《复联4》。 这次疫情复工后,即使在上座率不可超过30%的政策红线之下,《八佰》依然实现了9天19亿人民币票房的成绩。 根据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七成以上观众去影院观影的意愿比疫情之前有所增强。同时,超四成观众认为“口碑好,评分高”是选择影片的首要依据,另有接近四成观众把“经典影片”作为选择电影的依据。 可见,能生产好电影才是每一个电影公司的基本盘。 那么,博纳影业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有多少竞争力呢? 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电影从剧本构思、选角、开拍到后期制作,涉及大量人工成本及技术成本,耗费巨大。但是,也并非砸钱就一定能出好电影,如当年的《封神传奇》号称投资5亿元,票房最终不超过3亿元,豆瓣评分为2.9分。 可见,资本和人才对于优质影片都是关键因素。而博纳影业若能上市成功,则可拓宽其融资渠道,资金压力将会减小。另外,博纳通过电影项目发展协议与一众业内人才加强绑定,如林超贤、尔冬升、陈凯歌、刘伟强、徐克等知名导演,还有章子怡、陈宝国、张涵予、刘德华等知名演员,人才方面也比较有保障。 从历史表现来看,博纳影业近年来不断有爆款电影推出,以主旋律电影为主,包括《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其中,《红海行动》是2018年电影票房冠军。可见,博纳影业具备打造优质影片的实力。 那么,博纳影业未来是否能持续打造优质影片呢? 这一点没有人能打包票。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媒介,需要受到严格监管,即使影片艺术角度上质量过硬,但可能会因审查不过关而被撤掉。 另外,虽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是好的导演不代表一定能产出优质影片,即其成功的可复制性较低。曾打造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导演近年来鲜见佳作,周星驰拍摄的《新喜剧之王》豆瓣评分仅为5.7分。 再者,博纳缺乏足够数量的优质IP来确保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迪士尼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拥有海量的优质IP以供创作。单就漫威系列就带来了超过百亿美金的票房,还能通过IP周边进行二次收割。博纳缺乏这样的优质IP,导致每个电影项目彼此独立而更加不可预测。 结语 总体来说,博纳影业作为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影视集团,上游业务波动性较大,下游业务受益于市场集中度提升,未来若能在优质IP上实现突破,业绩将拥有更高的确定性,有利于估值的提升。 电影产业并不是个好生意,曾有投资人测算,将美国电影业相关的所有公司业绩相加,最后发现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即使偶有爆款电影提升了业绩,也会让投资人质疑其增长的稳定性。最近因为电影《八佰》大热,票房对投资方华谊兄弟本季度业绩有较大贡献,然而公司股价却呈现下跌趋势,可见投资者对电影产业的持续增长,信心实在欠奉。
8月26日,光峰科技发布了2020年度上半年业绩报告。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6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2.74万元;同期研发费用0.87亿元,占营收比为12.19%。 光峰科技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于公司是积极应对挑战的一年。不过,虽然公司业绩受到业绩影响,其当期现金流仍表现稳健,保持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对此,公司表示:“疫情期间企业守住了盈利底线,经营表现要好于预期。” 光峰科技强调称,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维持了可观的研发投入,同比上年研发占营收比增加1.73%,表明了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以及长期发展的战略定力:“公司将坚持对研发进行高额投入,研发组织向更高效转型,营造创新环境,开发AR、IoT、影院光源等未来三年产品所需的技术,构筑公司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据介绍,作为激光显示领域的领先企业,光峰科技基于激光荧光显示技术以及LED投影显示技术的底层关键架构,逐渐形成了在激光显示行业数量最多、涵盖最广、质量最高的专利体系。报告期内,光峰科技新增授权专利数量达88项,其中包括41项发明专利。新增156项专利申请,其中包括80项发明专利申请。 记者了解到,在十多年的ALPD®技术架构自主开发升级中,光峰科技培养了一批技术功底深厚、研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研发团队336人,占企业总人数30%。人才储备构筑了光峰科技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与产品的持续升级以及企业长期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光峰科技仍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针对核心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专利保护,对所拥有专利进行积极维权,保护合法权益,不断推动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进一步促进激光显示产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报告期内,光峰科技进一步聚焦“核心器件+核心专利+生态”的发展战略,在确保研发投入的前提下,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使企业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积极进行业务调整,在影院业务“冰封”情况下,准确把握ToC业务逆势增长机遇。 在电影放映市场,光峰科技率先推出激光光源按时长付费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能够对影院的资金、运营压力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还能凭借光峰科技激光光源的高亮度、高色域、高对比度等技术优势,在画质上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帮助影院实现“降本增效”。 光峰科技认为:“疫情对光峰科技影院业务的影响属于一次偶发性危机,长期来看,光峰科技独创的影院激光光源‘服务模式’有助于影院‘轻资产’运营,减轻下游影院经营者的负担。” 数据显示,光峰影院放映设备已投放市场超过17000套,授权计时服务超过1亿小时。截至8月20日0时,影院复工满月,全国票房已超10.1亿元,超3300万人次观影;8月25日七夕单日票房达5.23亿元,创影院重启以来的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ToC业务已形成了光峰科技的新增长曲线。在今年6·18购物节,光峰科技与小米合资控股的子公司峰米科技再获佳绩,其新品获在购物节的三平台均获激光电视品类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份额第一名。 2020年5月份,公司还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影音操作系统——FengOS,定位于面向全行业合作的开放平台,致力打造一个自建、独立的大屏运营生态。据介绍,终端用户通过FengOS操作系统,能够获得智能化的服务、顺滑流畅的大屏人机交互体验、符合个人偏好的优质内容。光峰科技表示,随着FengOS生态下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峰米科技的商业价值、运营价值、应用价值等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7月20日,全国影院开启复工。 8月20日,影院复工满一个月之际,在国内院线龙头企业万达电影(002739)的办公室, 危机时“精练内功” 行业复工好于预期 今年受疫情冲击,全国影院停摆长达半年之久,行业遭遇重创,其中规模最大的万达电影从盈利6亿到亏损15亿。危机时的心态与应对,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公司掌门人。交谈中曾茂军却对行业的复苏抱有十足信心,也向我们透露了许多疫情背后鲜为人知的举措。 曾茂军: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复工率约90%,大概比行业高10个百分点。复工以来票房情况比预期要好,在没有新片的情况下,复工第二天票房接近500万元;很快,现在周一到周五单日票房都能突破7000万元,而且是在只有一部新片(上映)情况下,说明整体复苏的情况比较好。中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影院复工一个月各地没有出现一起复工造成的疫情。 (编者注:截至发稿,电影《八佰》正式上映6日,票房突破12亿元,七夕节当日全国单日票房达4.22亿,刷新影院复工后的最高纪录 曾茂军:疫情期间我们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影院租金谈判,包括疫情期间租金的减免、部分原本签署租金较高的合约重新签订,最终几乎所有的业主租金都进行了减免,所以今年我们影院的租金成本会大幅下降。 第二项工作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在系统建设和研发方面做了很多精练内功的工作。我们利用疫情期间,将自己研发的大数据经营决策系统进行云端化开发;我们还开发了自己的线上广告系统,未来可以为中小广告主实现精准投放,降低投放门槛。疫情后,我们的生产成本、租金会比过去低,同时我们的效率会比过去高。除此以外,我们在疫情期间还推出了“特许经营权加盟”模式、直播带货、实景娱乐等多个新的利润增长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线上冲击不足惧 未来影院仍有很大空间 影院数量和银幕的增长,有力拉动我国电影市场发展。2019年我国票房总量突破600亿大关,创下新高,但增速有所放缓,行业单银幕产出首次降至百万元以下,加之疫情冲击,对影院经营提出更多挑战。 曾茂军:50%的限流措施其实影响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去年中国电影院的整体上座率不到11%,万达是15%。除了极个别大片的首映日以外,50%的上座率限制基本没有影响。这次电影院复工做了分级管理,像航空、餐饮等行业一样,影院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渡过程,相信在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趋势下,限制也会逐步有序放开。 曾茂军:这是个别偶然现象。首先,电影本身是大银幕的艺术,他所带来的沉浸式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导演都不愿意他的电影只在线上放映,不然就没有必要做那么多特效,这是电影的特点决定的。第二,到电影院看电影也是一种社交行为,特别是年轻人,这也决定了影院放映这种形式不会消失。第三,网络播放相对比较适合一些小成本投资的影片,成本稍微大一点的电影在网络播放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大额投资的重量级电影,很少有网络视频平台能够(持续)花高价买断采购放到线上播放,所以这个模式长远来讲是不太可能的。年初出现第一部在网络播放的影片后,很多人预计很多影片会跟进,但实际上并没有。 曾茂军:从观影人次看,成熟国家的人均年度观影频次基本都在3.5-4次之间,而中国整体平均观影人次仅1.2次。当人均观影频次提升到2.2次,中国票房就能超过1千亿量级,中国其实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全球成熟国家的主要票房都集中在几大院线,基本上前五名至少会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比如美国前三名院线市场占有率就超过50%。这个行业的规模没有那么大,所以集中度一定要比较高,这是正常的。 中国2002年启动院线制改革,发展主要是在最近10年。过去几年主要是增量(影院)发展很快,所以进来了很多投资者。行业里真正有融资能力的企业不是很多,电影院运营维护成本又相对较高,没有融资能力想发展(规模)就有相当大难度。而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又必须要解决系统化和标准化的问题,系统化开发需要很高投入,所以(影院行业)并不适合一些太小的玩家。未来逐渐进入存量(影城)竞争时代,行业会发生很多变化。 已签约影院近200家 管理输出颠覆传统模式 危机会是一次重新整合的机会,把握好就是公司的机遇。今年万达电影在疫情下逆势抛出定增方案,成为影视行业首单获批的再融资,为后续自建扩张获取了先发资金优势。自建之余,公司6月3日还开放了特许经营权加盟,颠覆了行业传统的松散型加盟模式,引发业内热议。这种几乎零成本的新商业模式有望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新引擎,也开启了公司市占率提升的“加速键”。 曾茂军:到目前为止,2个月签约(影城)数量已经接近200家,平均每周还在以5-10家的速度增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业内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曾茂军:管理输出模式其实有非常高的门槛,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品牌(影响力);第二必须要有成熟的(管理)团队,我们连续11年各项主要指标都排名行业第一,区域管理的模式也已经执行了10年,非常稳定;第三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今年这几个条件我们都成熟了,就算没有疫情,我们也会做,只是疫情加速了我们(推出)的进度。疫情期间我们集中精力去研究,花了一两个月时间把这套系统全面完善了,内部也反复论证了很多次,所以在6月正式发布了。 我们的经营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单银幕产出是行业的1.7倍,凭借自己多年的影院管理运营经验,通过我们的管理能帮(管理输出)影城实现业绩的提升。另外,通过使用我们的管理系统、采购渠道和营销资源,(管理输出)影城的成本也会比过去少。 曾茂军:现在还不是并购的好时机,因为影院未来可能会更便宜,所以现在我们主要靠自建+管理输出,将来有更合适的机会时我们再进行并购。实际上管理输出要比并购难很多。 以IP驱动内容生产 明年将迎来“内容大年” 打通内容板块,让万达电影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完成了关键一环。2019年底从《误杀》《唐人街探案网剧》到《唐人街探案3》……让外界看到其生态协同的爆发力;疫情下电影业务受阻,上半年公司电视剧业务却异军突起,《幸福触手可及》《怪你过分美丽》双双登上热搜话题。未来,如何形成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内容产出,平滑内容产业波动性,源源不断带来业绩增量是曾茂军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曾茂军:万达影视板块是我们的增量板块,旗下有三个平台:一个是万达影视,主要以精品电影为主;第二个是新媒诚品,主要做精品电视剧;第三个是骋亚影视,定位深度参与陈思诚导演的电影作品,也会制作更多网剧和网络电影。 三个平台定位三种不同发展方向,既独立,又由同一个CEO统管,相互协同。我们会将这三个平台完全打通,以IP为链接点,做更多IP联动。比如我们近期就有一个IP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同步开发,剧本都已经完成了,今年年内就会启动拍摄,希望像唐人街探案网剧和唐探3一样,形成IP在电影、电视剧上的整体联动。今后我们会有比较多这方面的规划,我认为未来2-3年会是万达影视的“内容大年”。项目储备丰富,未来2-3年会是万达电影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院线业务并驾齐驱。 曾茂军:万达在内容上的第一发展思路是系列化。我们现在系列化的能力更强了,电视剧已形成了几个系列,《正阳门下》系列中,《正阳门下的年轻人》剧本已经完成了,会在春节前后开机;军旅系列中,去年的《空降利刃》获得了年度收视冠军,今年我们刚刚拍摄杀青的《号手就位》是第一部以中国火箭军为题材的电视剧,有望成为今年的爆款剧目;《亲爱的》系列中,目前《亲爱的他们》已在筹备。同样的,电影方面我们也形成了很多系列化开发能力,第一超级IP就是《唐人街探案》系列,还有《寻龙诀》《快把我哥带走》等系列在持续开发筹备。第二是要题材丰富化,各种类型都要有。第三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内容波动风险。 我们未来每年都具备至少5-10部电影、8-10部电视剧上映的能力,可能还会有3-5部网剧,每年累计内容产出会有15-25部,未来几年我们基本上会保持这个规模。 曾茂军:陈思诚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万达投资的,他的所有电影都有万达的投资,后来通过并购把这个IP收入到公司旗下。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有一系列这种IP长期拍下去,像《唐人街探案》这种类型就很适合,因为唐人街是遍布全球的,探案故事前后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做一个个全新的故事,将来我们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种类型的IP。 在《唐人街探案》网剧的制作中,我们在考虑怎么样去培养新导演,这其实是我们新导演培养的一种方式,让他参与网剧的制作,因为导演到底好不好,只有作品出来才知道。唐探的网剧,我们选择了4个导演,3个故事,并且在其中发掘了后来执导《误杀》的导演柯汶利。 《唐探3》本身就是春节档定制的影片,它的类型比较综合,有合家欢的元素,可以满足比较多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这部电影本身投资比较高,再加上电影的品质很好,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春节档上映。 创新业务吸睛 扩张能力边界 “创新”是这次访谈中曾茂军提及最多的词语。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万达电影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反而积极尝试抖音直播、实景娱乐,为未来发展拓路前行。在公司越发多元化的业态下,掌舵者曾茂军的思路却十分清晰、笃定。 曾茂军:其实我们每年都在创新,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逐渐发现直播带货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今年疫情期间传统业务受到影响,就利用这段时间去签约了很多艺人,同时完成了直播带货的一系列准备。 (直播前)我们先做了一年的大数据研究,所有的直播带货背后都有很强的逻辑,比如说选品,艺人有自己的粉丝属性,他的粉丝喜欢什么样的商品,如果货品选不准,就不会有太多的销售额。我们有一套严格的选品逻辑,同样的商品不是谁都能卖的。 我们未来会打造一个直播生态,不仅仅是直播带货,还会有直播间,有培训体系专门培养网红,会有专门的货品展示。我们认为未来直播带货会成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会长期地存在下去。 曾茂军:成都侏罗纪世界电影特展项目7月17日开业,首月收入突破了600万元,特别是它的人均卖品收入是电影院的三倍。 从目前的运营来看,效果比预期好。我们与IP持有方采取独家授权合作的模式,收益分成。未来这种“轻资产”项目我们可能会在全国做二三十个,因为基于对我们实力和能力的信任,我们能拿到很多超级IP的独家授权。 未来万达文旅项目里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IP实景娱乐,它的投资量不是那么大,对物业的条件要求不是那么高,但是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特别是运营方要知道怎么去把这个IP故事讲好,更有吸引力。 曾茂军:我们的战略是非常清晰的,未来就是“三轮驱动”。第一是IP驱动,内容靠IP驱动,但内容和IP还是有区别的。把内容打造成IP,必须有持续的产出能力;另外影响力得足够大,如果电影票房很差,其实都不能成为好的IP,因为它没有更多的衍生价值,所以未来我们要做更多的系列化。 第二是平台驱动,到今年年底,我们管理输出加自营的影院规模将会达到1000家,全国超过400个城市会有我们的电影院,无形之中就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还有线上的App、直播带货的子公司,这些平台未来都可以给我们的内容赋能,同样我们的IP也可以给线下场景赋能。 第三是资本驱动,这次43.5亿元的定向增发,就反映出我们的资本能力。只有足够多的资本,才有可能去投出更多的利润。很多内容都是花了多年时间才产生的,所以如果不提前布局,后期的利润可能就没有了。如果每年都要产出20部以上的影视剧,就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融资能力对持续的内容产出有很大好处。 未来我们将围绕这“三轮驱动”,让“三轮驱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继续保持公司在行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