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业170多天后,影院终于迎来了复工。由于空间密闭、人员密集、滞留时间久等与生俱来的特殊属性,影院的开放计划被一拖再拖,观影者望眼欲穿,经营者损失惨重,从业者叫苦不迭。而7月16日的一纸官宣,宛若沙漠中的一场暴雨滋润了万物,尽管还有“实行交叉隔座售票、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原则上不售卖零食和饮料”等限制条件,尽管目前定档影片主要为中小体量新片和经典老片的重映,但市场各方依然欢呼雀跃,振奋无比。数据显示,自全国影院有序复工以来,首周(7月20 日~7月26日)票房便达到1.09亿元,各地共有超过5000家影院恢复营业,复工率接近50%,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等指标同样在逐日上涨。此情此景,人们似乎可以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疫情防控到位,影院重现往日辉煌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若是深入分析,你会发现,情况并不如想象中那般乐观。1疫情之下,电影产业着实不易。国内影院自今年1月下旬暂停营业以来,整个行业已经经历了近6个月的停摆,这对很多人来说就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尤其是错过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档、情人节档和五一档,让电影票房收入直接跌入谷底。根据灯塔数据的相关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票房收入仅为22.4亿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92.9%(见图1)。如今各地影院终于迎来重启,行业至暗时刻虽已结束,但苦日子却并没有终止。我们不妨简单做个对比:影院复工首周票房为1.09亿元,平均每天大概为1500多万元;而2019年全年电影总票房约为642.66亿元,平均每天约1.76亿元——单日票房,一个1500多万元,一个1.76亿元,前者尚不足后者的1/10,差距之悬殊不言自明。换言之,影院的复工并没有引发所谓的“报复式观影”,行业的功力恢复还不到去年的一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虽然具备去影院观影的强烈意愿,但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在密闭场所较长时间逗留”这一消费场景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尤其是近期国内个别城市疫情的反弹,又给人们增添了几分顾虑。此外,受上座率、优质新片缺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客流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再加上毛利率极高的零食、饮料暂时停卖,不仅会进一步影响影院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观影人群的吸引力,不少人会觉得“没有爆米花和可乐的电影院不够带劲”。考虑到影院复工后将会面临租金、人工、防疫等硬性投入,现阶段的票房收入恐怕难以覆盖开业成本。以北京为例。根据证券日报的报道,截至7月24日18时,北京市开业的电影院里,平均每家电影院单日收入仅1万元,只有去年同期的5%;而不少影院的负责人都表示,开业“真的不赚钱”。那么,这样的状况要持续多久呢?中国电影家协会5月份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若是以8月作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全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比2019年下降80%。影院全面恢复,路还很漫长。2与终端影院停摆相伴相生的,是企业经营困难。收入端几近停止,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又相对刚性,导致国内影视板块上半年业绩普遍呈现严重亏损态势,即便是万达电影、中国电影等知名上市公司也不能例外;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也显示,万达电影、金逸影视、北京文化在上半年均表现为亏损(见表1)。典型如行业老大哥万达电影,在其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提到,净利润出现较大亏损的主要原因为:“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2020年3月底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视剧拍摄进度也有所延迟,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此外,公司仍需要支付员工薪酬、影院租金、财务费用等较为刚性的成本费用,导致预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巨头尚且如此,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无疑更加艰难,很多甚至不得不停业或是退出。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数据表明,疫情爆发以来,影院相关企业吊销、注销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截至2020年6月,已有13170家影视相关公司注销或吊销,远超2019年同期数量,用“倒闭潮”来形容并不过分。另外,《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187家影院今年一季度平均收入为3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却高达117.9万元,亏损之严重不言自明;而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之下,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半只脚踩出了悬崖,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还有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见图2)。还有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的影院每天以30家左右的速度在申请闭店或破产,这意味着全国影院的半壁江山处在死亡边缘——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影院。在此背景下,即便是允许复工,很多还活着的中小影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恢复营业是等死,恢复营业却成了赔本赚吆喝,可能死得更快。3行业低迷,疫情冲击自然是头号元凶。可若是拉长时间轴,我们会发现危机其实早露端倪。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我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历年电影票房收入、电影观影人次、电影放映场次和电影银幕总数等关键指标整体上均表现为稳步上升(见表2),其中,电影银幕总数稳居世界第一位。如今,看电影也越来越成为国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然而,繁荣的背后,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影院盈利能力的逐年衰减。从“单银幕票房”这一关键指标上看,其数值已从2015年的137.6万元/块降至2019年的91.1万元/块(见图3),受此影响,各大主要影院对应的上市公司增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观影人次和观众上座率并没有随着银幕数量的井喷而得到相应的提高。Wind数据表明,自2016年起,我国观影人次增速开始显著低于银幕数量增速,2019年观影人次仅比2018年增加了0.64%,但银幕增速却高达16.16%。艾媒咨询的数据也显示,全国平均上座率从2016年高点时的17.4%下滑至2019年的11%(见图4)。特别是近几年,院线主要进军下沉市场,但这些地区的观众数量增长却极为有限,投入与回报难成正比。另一方面,影院租金和运营成本没有丝毫减少。例如,为了迎合消费升级浪潮,不少影院大刀阔斧地升级设备改善环境,各种IMAX、4D影院闪亮登场,却也大幅度增加了各项成本和经营管理难度,进而使得单块银幕产出不断下跌,影院业绩自然难以得到保证——这种情况不仅频频出现在中小影院,就连个别大的院线也没能幸免,曾经轰动一时的“星美系院线陷欠薪风波”就是这一现实的缩影。与此同时,影院还必须面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具体而言,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的崛起,人们的休闲娱乐内容和方式变得更加丰富,用户注意力和时间不断被抢占;而娱乐和电影市场的线上化又加剧了视频平台与线下影院的竞争,疫情期间又有不少用户进一步习惯于使用线上平台。如此一来,纵然影院可以凭借着综合感官体验的优势而无法被完全取代,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比以往更为充分,影院的地位已经在日益受到威胁。疫情的降临虽然重创了行业,却也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冷静期。未来将如何发展,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番。4话说回来,疫情过后,任何行业的复工复产都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势必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回血”过程。就像同为线下服务业的餐饮和旅游,目前虽然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经营状况,但持续向好之势有目共睹。所以,我们理应再给电影行业多一点时间和支持。那么,除了疫情防控形势、观众信心等因素之外,还有什么是左右电影票房恢复进程的关键所在呢?我的答案是,重磅新片的重新定档和上映时间。众所周知,电影是典型的内容驱动行业,好的影片必然会吸引广大消费者重回影院,从而拉动票房增长。参考艺恩咨询的数据,2019年我国电影票房排名前五名的累计票房收入高达197.9亿元,占全年总票房的比重为30.8%,较2018年的24.7%有明显提升,这也侧面佐证了优质影片对票房的拉动作用正在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于电影内容升级的诉求也是日趋明显。直接例证便是2019年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其豆瓣平均分达到7.9,而该数据在2018年和2017年则分别为7.7和6.3(见表3)。这当中,除了《速度与激情8》、《复联3》和《复联4》,其余清一色都是国产影片。不难发现,相比于进口影片,国产影片更能激发大众情感共鸣,并且随着我国电影创作质量的提高、题材的丰富、类型的多元化、风格的多样化,以《战狼》、《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红海行动》为代表的大片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票房纪录,还赢得了极佳的市场口碑。从这个角度看,后续高质量国产大片的上映,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影院复苏的关键一环。好消息是,各大影视公司已积攒了很多“硬货”,比如原定于春节的撤档影片《姜子牙》、《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紧急救援》、《急先锋》、《唐人街探案3》等国产重磅影片,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上,都非常符合当前潮流,票房自然值得期待。届时,势必会引发一波真正意义上的“报复性观影”,行业也将有望一扫阴霾,扬眉吐气。至于上映时间,是国庆档,还是年底贺岁档,抑或是2021年的春节档?拭目以待。虽然行业依然艰难,前方仍充满未知,但是毕竟,这里已经不再是一潭死水,动起来,就有希望。银幕已经点亮,别的,还会远吗?
停业170多天后,影院终于迎来了复工。 由于空间密闭、人员密集、滞留时间久等与生俱来的特殊属性,影院的开放计划被一拖再拖,观影者望眼欲穿,经营者损失惨重,从业者叫苦不迭。而7月16日的一纸官宣,宛若沙漠中的一场暴雨滋润了万物,尽管还有“实行交叉隔座售票、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原则上不售卖零食和饮料”等限制条件,尽管目前定档影片主要为中小体量新片和经典老片的重映,但市场各方依然欢呼雀跃,振奋无比。 数据显示,自全国影院有序复工以来,首周(7月20 日~7月26日)票房便达到1.09亿元,各地共有超过5000家影院恢复营业,复工率接近50%,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等指标同样在逐日上涨。 此情此景,人们似乎可以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疫情防控到位,影院重现往日辉煌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若是深入分析,你会发现,情况并不如想象中那般乐观。 1 疫情之下,电影产业着实不易。 国内影院自今年1月下旬暂停营业以来,整个行业已经经历了近6个月的停摆,这对很多人来说就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尤其是错过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档、情人节档和五一档,让电影票房收入直接跌入谷底。根据灯塔数据的相关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票房收入仅为22.4亿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92.9%(见图1)。 如今各地影院终于迎来重启,行业至暗时刻虽已结束,但苦日子却并没有终止。 我们不妨简单做个对比:影院复工首周票房为1.09亿元,平均每天大概为1500多万元;而2019年全年电影总票房约为642.66亿元,平均每天约1.76亿元——单日票房,一个1500多万元,一个1.76亿元,前者尚不足后者的1/10,差距之悬殊不言自明。换言之,影院的复工并没有引发所谓的“报复式观影”,行业的功力恢复还不到去年的一成。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虽然具备去影院观影的强烈意愿,但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在密闭场所较长时间逗留”这一消费场景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尤其是近期国内个别城市疫情的反弹,又给人们增添了几分顾虑。 此外,受上座率、优质新片缺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客流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再加上毛利率极高的零食、饮料暂时停卖,不仅会进一步影响影院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观影人群的吸引力,不少人会觉得“没有爆米花和可乐的电影院不够带劲”。考虑到影院复工后将会面临租金、人工、防疫等硬性投入,现阶段的票房收入恐怕难以覆盖开业成本。 以北京为例。根据证券日报的报道,截至7月24日18时,北京市开业的电影院里,平均每家电影院单日收入仅1万元,只有去年同期的5%;而不少影院的负责人都表示,开业“真的不赚钱”。 那么,这样的状况要持续多久呢?中国电影家协会5月份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若是以8月作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全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比2019年下降80%。 影院全面恢复,路还很漫长。 2 与终端影院停摆相伴相生的,是企业经营困难。 收入端几近停止,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又相对刚性,导致国内影视板块上半年业绩普遍呈现严重亏损态势,即便是万达电影、中国电影等知名上市公司也不能例外;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也显示,万达电影、金逸影视、北京文化在上半年均表现为亏损(见表1)。 典型如行业老大哥万达电影,在其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提到,净利润出现较大亏损的主要原因为: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2020年3月底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视剧拍摄进度也有所延迟,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此外,公司仍需要支付员工薪酬、影院租金、财务费用等较为刚性的成本费用,导致预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 巨头尚且如此,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无疑更加艰难,很多甚至不得不停业或是退出。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数据表明,疫情爆发以来,影院相关企业吊销、注销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截至2020年6月,已有13170家影视相关公司注销或吊销,远超2019年同期数量,用“倒闭潮”来形容并不过分。 另外,《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187家影院今年一季度平均收入为3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却高达117.9万元,亏损之严重不言自明;而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之下,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半只脚踩出了悬崖,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还有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见图2)。 还有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的影院每天以30家左右的速度在申请闭店或破产,这意味着全国影院的半壁江山处在死亡边缘——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影院。 在此背景下,即便是允许复工,很多还活着的中小影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恢复营业是等死,恢复营业却成了赔本赚吆喝,可能死得更快。 3 行业低迷,疫情冲击自然是头号元凶。可若是拉长时间轴,我们会发现危机其实早露端倪。 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我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历年电影票房收入、电影观影人次、电影放映场次和电影银幕总数等关键指标整体上均表现为稳步上升(见表2),其中,电影银幕总数稳居世界第一位。如今,看电影也越来越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繁荣的背后,我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影院盈利能力正逐年衰减。从“单银幕票房”这一关键指标上看,其数值已从2015年的137.6万元/块降至2019年的91.1万元/块(见图3),受此影响,各大主要影院对应的上市公司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观影人次和观众上座率并没有随着银幕数量的井喷而得到相应的提高。Wind数据表明,自2016年起,我国观影人次增速开始显著低于银幕数量增速,2019年观影人次仅比2018年增加了0.64%,但银幕增速却高达16.16%。艾媒咨询的数据也显示,全国平均上座率从2016年高点时的17.4%下滑至2019年的11%(见图4)。特别是近几年,院线主要进军下沉市场,但这些地区的观众数量增长却极为有限,投入与回报难成正比。 另一方面,影院租金和运营成本没有丝毫减少。例如,为了迎合消费升级浪潮,不少影院大刀阔斧地升级设备改善环境,各种IMAX、4D影院闪亮登场,却也大幅度增加了各项成本和经营管理难度,进而使得单块银幕产出不断下跌,影院业绩自然难以得到保证——这种情况不仅频频出现在中小影院,就连个别大的院线也没能幸免,曾经轰动一时的“星美系院线陷欠薪风波”就是这一现实的缩影。 与此同时,影院还必须面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具体而言,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的崛起,人们的休闲娱乐内容和方式变得更加丰富,用户注意力和时间不断被抢占;而娱乐和电影市场的线上化又加剧了视频平台与线下影院的竞争,疫情期间又有不少用户进一步习惯于使用线上平台。如此一来,纵然影院可以凭借着综合感官体验的优势而无法被完全取代,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比以往更为充分,影院的地位已经在日益受到威胁。 疫情的降临虽然重创了行业,却也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冷静期。未来将如何发展,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番。 4 话说回来,疫情过后,任何行业的复工复产都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势必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回血”过程。就像同为线下服务业的餐饮和旅游,目前虽然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经营状况,但持续向好之势有目共睹。所以,我们理应再给电影行业多一点时间和支持。 那么,除了疫情防控形势、观众信心等因素之外,还有什么是左右电影票房恢复进程的关键所在呢? 我的答案是,重磅新片的重新定档和上映时间。 众所周知,电影是典型的内容驱动行业,好的影片必然会吸引广大消费者重回影院,从而拉动票房增长。参考艺恩咨询的数据,2019年我国电影票房排名前五名的累计票房收入高达197.9亿元,占全年总票房的比重为30.8%,较2018年的24.7%有明显提升,这也侧面佐证了优质影片对票房的拉动作用正在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于电影内容升级的诉求也是日趋明显。直接例证便是2019年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其豆瓣平均分达到7.9,而该数据在2018年和2017年则分别为7.7和6.3(见表3)。 这当中,除了《速度与激情8》、《复联3》和《复联4》,其余清一色都是国产影片。不难发现,相比于进口影片,国产影片更能激发大众情感共鸣,并且随着我国电影创作质量的提高、题材的丰富、类型的多元化、风格的多样化,以《战狼》、《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红海行动》为代表的大片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票房纪录,还赢得了极佳的市场口碑。 从这个角度看,后续高质量国产大片的上映,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影院复苏的关键一环。 好消息是,各大影视公司已积攒了很多“硬货”,比如原定于春节的撤档影片《姜子牙》、《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紧急救援》、《急先锋》、《唐人街探案3》等国产重磅影片,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上,都非常符合当前潮流,票房自然值得期待。届时,势必会引发一波真正意义上的“报复性观影”,行业也将有望一扫阴霾,扬眉吐气。 至于上映时间,是国庆档,还是年底贺岁档,抑或是2021年的春节档?拭目以待。 虽然行业依然艰难,前方仍充满未知,但是毕竟,这里已经不再是一潭死水,动起来,就有希望。 银幕已经点亮,别的,还会远吗?
7月20日,“冻结”179天的电影院终于复工了。 相对于全国观众的喜大普奔,奔走相告,这一场没有饮料爆米花的复工注定少了一点味道。 截至昨晚24时,全国影院观影总出票15.79万张,全国实时票房共计仅358.63万元。要知道,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约为642.66亿元,平均到每天大约为1.76亿,中间差距不言而喻。 (数据来源:灯塔数据) 本以为票房数据或超预期,结果却连去年数据的零头还达不到;本以为是万众瞩目的复苏,结果只不过是悲壮的复工。 而当电影院复苏被这冰冷的数据打回现实时,也意味着电影院的“春天”仍然还很远。 1、冻结179天,电影院失去了什么 试问疫情席卷过后,什么行业最惨? 恐怕非电影行业莫属了。 随着新冠疫情影响消散,各行各业逐渐步入正轨,曾经被认定最惨的餐饮、旅游也皆慢慢恢复元气,只有电影院,一直还在“开门or不开门”的问题上纠结。 从1月24日所有影院被紧急关闭,到现在7月20日所有影院悲壮复工,电影院进入“冻结”状态已经整整179天,将近半年之久。而被冻结了这么久的电影院,也早已在这漫长的时间线中成为了全行业“最惨”。 有多惨呢? 今年上半年所有影院,仅营业24天,总票房才22.4亿元。 据猫眼专业版票房数据,今年1至6月中国内地票房仅22.42亿元,几乎定格在1月24日收盘之后的票房数据。这个惨淡的票房甚至不及去年一个月的票房收入,比去年上半年的311亿元票房暴跌93%! 而回顾中国内地近十几年历年电影票房,今年上半年遭受疫情重创下的票房数据,仅大致相当于2008年全国半年电影票房的体量。 (图片来源:网络) 2008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为43.41亿元。此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增长,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已高达641.47亿元,短短12年增长了13.7倍。没想到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一夜回到12年前。 22.4亿票房!如此直观的数据足以道出电影行业上半年的艰难了。 而在这个影视寒冬下,电影公司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截至6月份,全国超 6000家影视公司选择注销,横店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多家影视基地一度闭园。A 股影视龙头上市公司也纷纷进入了“赔钱赚吆喝”的地步,部分公司甚至连续三年亏损几十亿。 (数据来源:企查查) 在前不久密集披露的业绩预报中,11家影视公司中,仅2家公司上半年获得微弱的盈利,剩余的9家公司皆是大幅预亏的状态。 (数据来源:wind) 其中,院线龙头,万达电影和金逸影视上半年预计亏损合计超过了18亿元,可知以两者为代表的影视行业早已不堪重负。 即便是陷入亏损的境地,但该交的房租、水电费也还得交,而这些运营成本也正在一步步地拖垮它们。 5月份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一季度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 重压之下,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的中小影院已经处在危险边缘,停业、破产等现象集中爆发。 据灯塔数据的显示,目前有近八成影院已经大幅降薪,有47%影院现金账面资金匮乏。同时,有多达42%的影院有“关门大吉”的风险,有28%影院存在裁员的现象。 2、开门难,开门以后也难 据悉,影院复工消息发出后,支付宝上“电影”的搜索量在一天内增长了300%。吃瓜群众纷纷留言表示,“我们的快乐回来啦”“中国电影挺过来了”...... (图片来源:微博) 不过,对于电影院来说,拥有空间密闭和人员密集这两项“原罪”,也导致它的复工之路比较严苛。 据电影局下发的《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显示,院线行业复工的话必须要做到以下四条规定: “首先是保证陌生观众间距1米以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其次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再者是电影放映场所原则上不售卖零食和饮料;最后是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 ” 在上述规定的桎梏下,也就注定着院线行业很难产生所谓的报复性消费了。 一是,上座率不得超过30%以及日排片减半的规定,或将砍掉一大半票房收入。 从目前的电影市场来看,新开影院要想收回成本至少要六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这还是以影院正常营业为大前提。当日排片减半,相当于把影院票房收入至少砍掉了三分之一,而再加上一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这一规定,很有可能会导致影院出现“放映一场亏一场”的境地。 同时,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的市场限制,也让部分影片无法上映。而一部影片即便没有超过,也高度接近两小时,剩余不多的时间也让影院少了部分映前广告的机会,意味着失去广告收入这一来源。 二是,不售卖零食和饮料这一规定,也就意味着院线失去了零食业务的收入。 影院的营收一般由票房、零食售卖、广告三大部分组成。由于票房收入层层分账,因此院线票房的利润一般在50%多一点,同时由于零食的毛利率高达70%,所以在影院利润占比中,零食占比也比较大,一般维持在20%至30%的比例。 例如,2019年,万达电影毛利润中商品销售占比29%,横店影视的卖品毛利润占比达32%。由此可知,一旦饮料爆米花不让卖了,所有影院或将失去近30%的利润。 此外,电影院线开门之后,遇到最大的难题则是“一片难求”的片源问题了。 7月20日,电影院线正式开工,能上映的新片寥寥无几,只有两部体量较小的影片,即《第一次的离别》、《搏击者》;另外,能够在这个时间段放映的、愿意在这个档期上映的影片,也只有诸如《美人鱼》《战狼2》《捉妖记》等较为经典的复映影片。 (图片来源:网络) 这也意味着,不少网友从春节就开始期待的《夺冠》《姜子牙》《唐探3》等大制作影片,短期内怕是无缘得见了。 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诸如《姜子牙》《唐探3》这些大制作影片撑场子,影院行业吸引客流,回暖复苏谈何容易。 当票房、零食售卖、广告收入这三驾“利润马车”,被砍掉了一大半,当影院线陷入没有片源吸引客流的尴尬中,就注定院线行业短时间内还跳不出亏损的闭环。 对此,有行业人士表示,“在9月30日之前,全国大概率有超过20%的影院会扛不下去,个中原因在于不能哭穷了,该还的钱必须得还、该交的钱必须得交了”。 可见开业之后,在被催收房租、成本加倍、收入不足的多重因素的冲击下,院线行业更难了。 3、结语 影院行业的“春天”,究竟在何方呢? 结合券商的观点来看,影院行业要想通过票房收入走出寒冬,大概念是要在国庆档以后了。 其中,国泰证券表示,高成本、大体量电影为寻求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众多春节档优质电影如《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夺冠》有望于国庆档前后陆续上线,带动市场回暖。 不过,国庆档带动票房收入提升那也可能是回暖的起点,毕竟目前仅350万出头的票房,相对于2019年平均每天1.76亿元的收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全国影院在停摆近180天后,终于按下“重启键”。 据猫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全国83座城市391家影院复工首日(7月20日)的预售分账票房达94.8万元,观影人次3.4万。如果计入每张3元的服务费,7月20日全国预售票房已超百万元。随后,票房一路走高,7月20日12时左右,全国票房达到了200万元,14时升至260万元。 据了解,20日在全国各地影院上映的影片中,不仅有新片《第一次的离别》《璀璨薪火》,还有《寻梦环游记》《战狼2》《中国合伙人》《美人鱼》《夏洛特烦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复映老片。据透露,还有多部电影正在等待定档上映。 不过,业内对复工初期的电影市场预期并不乐观。部分影院从业者表示,《国家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明确要求上座率不能超30%,场次减半。同时,复映影片的票价不高,甚至无法摊平成本。另外,防控举措原则上禁止售卖饮料零食,影厅内原则上禁止饮食,这些规定都影响了影院的收益。可以预见,复工初期票房不会太高。 在风山渐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兵看来,电影院开放后,近半年压抑的市场需求释放,可能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但市场复苏的不确定性也很大。比如,疫情可能存在反复。影院在开放的同时,还需要限流并遵守一系列防疫规定,并不是一个正常运营状态,这对大制作影片来说风险很大。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表示,目前头部影片还在观望市场情况,只有市场稳定之后这些影片才会陆续上映。到那时,影院才会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经营状态,或者进入一种影院的“新常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无论如何,电影院复工都让行业看到了希望,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与其他行业在疫情平稳后复工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行业内外通力合作。
你有多久没去过电影院了? 去年这个时候,影院还是夏日娱乐的最佳去处之一,《蜘蛛侠:英雄远征》、《少年的你》、《玩具总动员4》、《最好的我们》、《X战警:黑凤凰》等大制作相继推出,掏空了我们的钱包,让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坐在舒适的座椅上,啃着爆米花,喝着冰可乐,欣赏着各种大制作,看着电影里的喜怒哀乐,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而今年的6月,只能用一个“惨淡”来形容了。 1月24日,因疫情防控所有影院被关闭,到现在6月24日,影视行业进入“冻结”状态已经整整5个月。各地复工复产后,餐馆、KTV也先后开放,而同为“聚会一条龙”之一的电影院开业之日貌似还遥遥无期。 裁员、降薪、宣告破产,成为2020年影院行业的主旋律,再不复以往的热闹。 巨幅亏损、降薪裁员、苦等希望 2001年,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首次明确提出院线制,到2019年,全国影院类企业为17109家,影院数量达到12408家。 而短短5个月,18年来的心血几乎毁去一半。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前5月全国范围内有6940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吊销,其中一季度为2799家。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倒闭的影院数量达到了2263家。 与之相对的是影院的巨幅亏损、降薪裁员。 大年初一,我国影院单日票房仅181万元,算上撤档影片残留票房也只有1300万元,与去年创纪录的大年初一单天票房14. 58 亿是天差地别。 陷入困境的影院3月份有过一段挣扎,超过500家影院复工,但收入少得可怜,3月16日至3月22日的票房仅有11.82万元。其中单日最高收入为4.14万元,平均到每家影院只有79元,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的。 不过这短暂的回暖也没能持续到两周就被叫停,影院继续关门,彻底失去梦想。 二季度接棒之际,全国影院票房收入仍然止步在1月的22.41亿元。国家电影局3月份就预计2020年的票房收入不会超过300亿元,相比2019年的642.66亿元直接腰斩,一夜回到解放前。 与此同时,没有收入来源的影院账单上却免不了该交的房租、水电费和该付的工资,这些正在一步步地拖垮他们。5月份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一季度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此外,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多达42%的影院有“关门大吉”的风险。 在经历几个月颗粒无收的情况下,没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影院只能黯然离场、宣告破产,大中型影院靠着“节衣缩食”还能苦撑、静待希望。 然而,当6月来临,看到希望曙光的影院再次感受到世界的险恶,北京当地新出现感染病例,全国各地又开始紧张起来,开业时间再次被延后,也附带了大量的损失。中国电影家协会预测,以2019年票房收入为参考,如果8月复工预估,年票房预计在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 资本市场上也是一片狼藉,影视股集体下行。2020年第一季度影视板块整体下跌超过15%,总市值较2019年最高位2646.43亿元跌至2122.42亿元。 疫情冲击更像是一个导火索 很多人都觉得,疫情该为影院突然间的垮掉“背锅”,实则不然,疫情更多的像是一个导火索。 过去几年,我国影视行业迎来了一波发展的浪潮,在政策补贴的支持下,影院数量激增。2013年我国电影院数量为3849家,2019年已经达到12408家,年均增速在15%左右;院线银幕数也从2011年的9286块增加到2019年的69787块,2018年之前年增速超过20%,去年才有所回落,为14.5%。 同时,观影人数增长却有限,2016年之后增长速度已经低于两位数,2019年总计17.27亿人,同比增长0.58%。 当然,这与电影院的经营模式有关。 按照目前国内的分账制度,一部公映影片取得票房中有5%通过院线上缴,用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再缴纳3.3%左右税费。扣除发行等成本后的票房收入,50%归到院线。 但是因为各影院分到的收入和自身对票房的贡献挂钩,因此和其他行业一样,票房收入的具体分配也呈现两极化,一二线城市、品牌影院总是占据大头的一方,偏远城市、小影院几乎只能分点汤水 以目前国内票房最高的《战狼2》为例,其票房收入为56.8亿元(历时3个月),全国院线拿到其中的52.27%,以2017全国9416家影院来算,即便只有一半影院有排片,平均每一家影院也不到64万元。三线开外的城市和小规模影院基本不可能拿到这么多,而一二线城市、中大型影院的营运成本也是前者不能比的,所以扣除运营成本,包括租金、水电费、技术购买、设备维护、员工薪酬等支出后,大家所剩的并不多。 而线下电影院的区域限制意味着一家电影院能覆盖的人数是有限的,再好看的电影也不值得打车去几公里以外的电影院,更何况过不久影片就能上线,还能省下买爆米花的钱。对影院企业来说,影片的利润有限,想要扩大收入,就要增加影院数量,还能卖更多的爆米花和可乐。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当有大制作或者口碑好的影片出来的时候,影院能获得很高的收入,但是一旦影片跟不上了、闲置了,成本也会随之上涨。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电影平均上座率为11%,连续4年下滑。大盘市场上虽然票房增长了三十多亿,银幕增长了9000多块,但平均单银幕产出下滑了约9%。 换句话说,线下影院在区域性覆盖上其实是过剩的,意味着成本在增加。以行业龙头万达电影为例,2019年其营收为154.4亿元,亏损47.3亿元,毛利率为27.47%,同比下降6.7%,上市5年间毛利率持续下滑。 影片热映的时候不知不觉,但当疫情这样的“黑天鹅”出现后,这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早年间为了扩大收入而加增的电影院如今被迫闲置后成了极大的拖累。 线上影院入局,产业加速洗牌 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影院正面临着一轮洗牌。 另一方面,实体产业网络化的脚步始终不停,疫情的流行催生出了“宅经济”,线上影院也由此入局。 年初影院关闭、春节撤档后,徐峥开创先河将电影《囧妈》以6.3亿的价格卖给西瓜视频,尽管徐峥遭到来自电影行业的嘲讽和抗议,被认为是“砸饭碗”的行为,但是没能阻止线上观影的趋势。 疫情期间,线上平台成为了线下影院的替代品,越来越多的电影被搬上了线上平台,分成也很可观。优爱腾三大视频平台发布的榜单中,2020年前三个月,分账破千万的作品23部,比2019年同期增长188%;票房前30名的分账金额共4.3亿元。 这不禁让人担心,疫情完全消失后,还能回到从前吗?毕竟网络的便捷和便宜的价格还是挺吸引人的。 2019年院线票房排名前列的万达、华谊兄弟和上海电影,今年一季度分别录得亏损6亿元、1.43亿元、0.71亿元。这些大品牌都这样了,那些中小影院的困难可想而知。 此外,影院关门还顺带影响了上游影视公司,年初至今,已有1.23万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影片拍摄也大多停止。而一部电影从拍摄到上映一般来说时间在半年到1年左右,这意味着,即便疫情能在近期内彻底消失,影院能够迅速开业,年内也没有新片源,仅依靠往期片源难以为继。这,又是一大打击。 对中小影院来说,被动的档期票房贡献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是春节档、国庆档等这类黄金档期的收入,他们已经损失了春节档,还将再错过国庆档的话。整整一年几乎都没有什么收入,那些没有充足储备资金的中小型影院绝大多数都难以承担这样的亏损,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 不出意料的话,疫情结束后,万达、大地这些影院大佬将加速扩张,占据被淘汰者的市场份额,而由于线上影院的崛起,原本就已被压缩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中小影院想重新入局就更不容易了。 结语 如今全球疫情依旧严重,北京又新出病例,疫苗还没研发出来,电影院开业的时间再度变得不确定了。对实体影院来说,每拖后一天开门、消费者每迟一天踏入影院,都会是多一天沉重的负担。 在真实的痛苦之外,影院以及整个行业还需清醒认识到当前局面,今时不同往日,盲目的扩张行不通了,除了行业自身的竞争之外,线上影院的入场更加值得警惕,或许真的到了变革的时候了。
万达电影40亿可转债中止审查,欲继续扩张银幕,但内容乏力如何破? 受审计机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影响,聘请瑞华为年度审计机构的万达电影(002739.SZ)也被波及。 万达在电影产业链布局不太平。 一方面万达电影为扩张影院募集的资金前路未明,即使恢复审查后,是否被批准及后续盈利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万达影视主投电影出现青黄不接,后劲不足现象。加之万达集团收购的传奇影业又传出售新消息,曾经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颇显落寞。 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已经完善整个电影产业布局的万达电影,能否借助规模化优势,在影视行业普遍低迷中突出重围。 审计机构被查,40亿可转债被中止审查 今年5月,万达电影发布公告称,将发行可转债拟募集近40亿金额,用来新建电影院和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7月4日,万达电影取得了证监会针对该项目出具的《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单》。7月26日,又收到申请中止审查通知书。 7月29日,万达电影称“本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事项的中止审查,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不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并且,“根据要求尽快履行相关程序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恢复审查。” 作为国内知名审计机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因康得新(证券简称:*ST康得002450)财务造假案被追查,其承揽的三百多家上市公司中,目前,已经二十多家公司公告受其影响再融资项目中止,三十多家公司IPO项目被叫停,也有部分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比如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7月29日公告称,将审计机构由瑞华变更为普华永道中天。 关于万达电影是否会解除与瑞华之间的合作,此前经由瑞华审计的财务是否会被牵涉等问题,《商学院》记者联系了万达电影品牌公关部,对方表示,除公告外没有其他公开消息。 此次瑞华被查,是否会导致万达电影拟募资近40亿元的可转债项目搁浅?金融行业从业者张天向《商学院》记者表示,“估计只是暂时的,之前正中珠江会计事务所被查,也有公司牵连项目被暂停,之后又公告恢复。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人制度,不同项目由不同合伙人做,除非刚好是同一合伙人。” 据了解,今年5月,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因康美药业案被查,目前依然在调查中,没有具体处罚。但是,已经引发市场对该会计机构的信任危机。 现在尚不确定此次证监会的中止审查会持续多久。其实,万达电影本次发行可转债募资近40亿元的用途本身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正如万达电影在公告中所言,“能否获得核准存在不确定性。” 总银幕破6万,募资31.9亿新建影院存疑 根据万达电影5月发布的《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其中拟用31.9亿元新建影院项目,8.1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指出,本项目计划在 2019 年至 2021 年新建影院159家,地点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 125 个城市。 张天表示,目前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双下滑,大量电影院亏损甚至倒闭,一线城市影院密集度高,继续大举扩张银幕数量,是否能取得预期收益待考。 2016年,中国成为银幕和影院数最多的国家,达到41179块。从2015年开始,银幕增速已经开始减缓,只是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拥有银幕数60079块,同比增速18.3%,比2017年放缓5%。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2018年,从一线到四线城市,影院关停数量大幅高于2017年,新开影院数量也出现下滑。 以一线城市为例,2018年新增152家影院,增长放缓,但关闭加速。2017年关闭影院数量从12家增加到29家。 曾经被认为增长洼地的“下沉市场”也出现了大批关闭现象。2018年新增452家影院,同比只增加17家,但是关闭高达120家。同时,2018年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相比2017年几乎没有变化。 全国银幕增速快于整体票房增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只增长9.06%,但银幕增速依然达到18.3%。 银幕增加带来了票房红利,随着银幕极速扩张,甚至逐渐饱和,银幕红利渐退。 但是,影院分布不均衡,同质化严重,经营能力弱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8年票房前10名的影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票房前50名的影院也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韩晓黎曾表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影院过度集中造成单厅人次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影院覆盖明显不足。 2018年12月,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主要目标任务是推动电影院和银幕分布更加合理,比如资助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县城(县级市)新建影院;推动大中城市电影院建设提质升级;推动院线制改革不断深化,比如鼓励电影院线公司依法依规并购重组等。 在政策推动下,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在当月12日媒体说明会上表示万达电影将保持每年80家至100家的建设速度(不含并购),其中依托万达广场每年45家至55家,每年具体数量略有波动,非万达物业拓展的数量,每年不低于30家。 从万达电影公开发行可转债的可行性报告可知,这些新建影院将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 125 个城市。 万达电影继续大投入新建影院,将面临重重考验。 比起投资影视内容的风险,在终端电影院的大笔投入,似乎波动性更低。但是,扩张了荧幕,没有好的影片上映,影院盈利增长无处而来。 观影人次下滑,扩张影院能盈利吗? 除了响应政策外,作为拥有银幕数量最多,票房收入最高的万达院线,也需要面临着单停人次下滑的局面。据统计,2016年,万达院线场均人次为31人,2017年为25人,2018年下降至22人。 经历过泡沫增长,整治乱象,内容监管等,今年上半年以来,电影市场的寒冬气息更浓。对于万达电影来说也感受到寒意。 据业绩快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万达电影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同比下降55%-65%,盈利约4.8亿元-6.2亿元之间。 此次利润腰斩与上半年万达影视主控电影上映较少,并且全国电影票房同比下降,国内银幕数量保持增长,单银幕产出持续下滑,导致已开业影院票房及利润降幅较大。 自5月万达电影重组完成,万达影视的收入要与院线合并报表。 此前,每月发布经营简报,公布当月票房收入、观影人次及银幕数量是万达电影的惯例。 不断增长的数字释放出信心,不过,随着电影市场显出下滑态势,这一惯例也悄然变化。 根据月报显示,从1-2月份的春节档以来,万达电影实现的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开始双下滑,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根据6月数据,1-5月累计票房42.6 亿元,同比下降 2.78%,累计观影人次9048.8 万人次,同比下降12.9%。 6月,万达电影在5月经营简报中称,自7月起将不再单独按月披露电影票房相关数据,只在定期报告中披露。主要原因解释为,万达电影重组已于5月24日实施完成,仅披露电影票房相关数据已无法全面反映公司经营基本情况。 在并入万达影视后,万达电影主营业务范围已拓展至电影放映、电影电视剧投资制作和发行以及网络游戏发行和运营等领域。 主控电影缺乏爆款,今年业绩承诺承压 不过,万达电影重组完成后,在电影产业链上依然存在重终端拓张,轻内容投入。近40亿的募资中,没有内容制作一项。 虽然,参投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西红柿首富》等爆款电影,万达影视在继《寻龙决》《唐人街探案》系列外,2017年、2018年为主要出品方的电影中,只有《西游伏魔篇》票房过10亿,更多电影票房未过亿。 其中,还押错了吴秀波主演的《情圣2》,目前是否能上映成迷,并且错失《流浪地球》的投资。 曾经与万达接触过的电影制片人梁天(化名)向《商学院》记者分析,电影行业老板的气质很重要。万达做电影,很难聚人才。“早餐8点半打卡,把一家电影公司按照军事化管理模式实行,一个电影人一天中70%在开会,看似决策民主化,其实丧失了机会。” 梁天表示,决策结构跟整个电影行业不匹配,第一,错过了很多项目;第二,民主集中制特别容易投出各方面从逻辑上无懈可击,但是,内核不够的片子,比如导演、剧本、演员都足够有大,以前都有成功作品等等,一部电影一定有偶然性才能形成爆点,包装出来特别完美的片子,就没有爆点。 2016年,万达电影发起重组,欲以372 亿元收购产业链上游的万达影视万达影视、游戏公司互爱互动以及海外影视公司传奇影业,后续经历四次的方案调整,并购资产发生变化,且并购金额缩为约 105 亿元,大幅下调。 此次重组,万达电影做出业绩承诺,2018 年度、2019 年度、2020 年度及 2021 年度净利润数分别不低于 7.63 亿元、8.88 亿元、10.69 亿元和 12.74 亿元。 目前,2019年上半年盈利在4.8亿元-6.2亿之间,下半年能否补齐剩余近一半利润还需要有爆款电影上映。 目前,万达影视主投的电影中,确定档期的有8月上映的动画电影《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犯罪题材电影《沉默的证人》。而这两部电影都将面临类型片的票房天花板,能否“破圈”收获高票房,依然有压力。 再传出售传奇影业 除了要解决国内市场的终端发展和上游内容供给问题,万达集团还需要解决此前扩张时的遗留问题。 2016年1月,当时海外并购还未收紧时,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约230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该公司曾出品过《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侏罗纪世界》、《环太平洋》等知名影片。在万达收购前,传奇影业背负着93.5亿元的债务。 但是被万达收购后,10亿元巨资打造的电影《长城》失利,票房刚过11亿,加上之后高管连续离职、万达电影重组方案剔除传奇影业,万达集团巨资收购传奇影业一度被看成烫手山芋。 而传奇影业被出售的消息也时常被传出。 2018年10月,据路透消息,万达正考虑出售部分传奇影业股权以及全部体育资产,万达集团辟谣,报道严重失实。 不过,2019年1月12日,王健林在万达集团2018年年会上表示,传奇影业要开展资本运作,今年要出成绩。 今年,传奇影业出品的《哥斯拉2:怪兽之王》《大侦探皮卡丘》两部电影在国内和北美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国内分别收获约9.3亿和6.3亿票房。 而近日,也有外媒报道,投资公司colony Capital(CLNY.US)正考虑购买传奇影业的少数股权。 《商学院》联系了万达电影方面,对方表示,传奇影业不归属于万达电影,具体消息并不知晓。 目前,万达集团官网和官方微博并未发出辟谣声明。 万达集团是否通过传奇影业的资本运作帮助其在过往投资中及时止损,《商学院》也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