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广州开发区举办决胜“十三五”收官战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竣工投试产活动。该区6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试产,预计达产产值、营业收入约1173亿元;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3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1164亿元。 今年以来,广州开发区用超常规动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已成功举行7次项目集中动工、投试产活动,总投资超6000亿元,确保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投试产多点开花 在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活动会场,亿航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徐徐升空,广州开发区60个项目集中宣告竣工、投试产,科技感十足。 广州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滤波器等院士项目,以及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南方)基地、玛斯特高端智能装备、卡斯马汽车零部件等多个世界500强项目成为当日集中投试产的主角。实体产业项目聚焦科技创新领域,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精尖”项目,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与新药研发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崔霁松联合创办,专注于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一类新药研制。据悉,诺诚健华目前已有10余个候选药物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研发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于12月25日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药上市,将在广州生产基地进行生产。 历经一年快马加鞭建设,由中科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主导的“中国纳米谷”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当天,“中国纳米谷”的重磅项目――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滤波器试投产。该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拥有滤波器自主知识产权,将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滤波器研发平台,打造全产业链条产业园区,助力解决5G通信射频前端的关键技术问题。 做好产业配套服务,已成为广州开发区服务产业项目落地的常态化举措。当天,该区多个重点产业配套和商业总部项目迎来投产热潮。 产业投资势头不减 12月28日,36个项目集中签约,广州开发区新一代信息产业军团进一步壮大,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视源股份(行情002841,诊股)、丰桔出行等多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领衔的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项目,将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和产业化突破为目标,建设设计、加工、测试分析三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专利技术池、对外合作平台、创新公司孵化器三大产业化平台。 视源股份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计划投资约20亿元,将建设智能主控板卡及交互智能整机等产品的智能化示范生产线,主要从事显控产品中试研究、电子显示新材料及新工艺研发及生产等。 此外,中安网脉、微位科技、衍芯半导体、天予科技四大密码技术项目在活动现场集中签约落户,将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锻造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 作为发展生物医药的前沿阵地,广州开发区还吸引了包括康方生物、必贝特、恒诺康、众生睿创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在活动当天加入该区生物医药的“朋友圈”。 民生领域结出硕果 作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广州开发区在推动产业集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大民生投入。活动当天,一系列教育、医疗、交通配套项目建成竣工或投入运营。 中大肿瘤医院、泰和肿瘤医院以及恒健质子医疗装置示范工程等同步宣告竣工。这些医疗服务项目将以先进的质子束肿瘤治疗技术和设备为中心,结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多年的科研管理经验,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端、先进的医疗服务。 历时两年多建设,黄埔区首条有轨电车1号线全线开通运营,全长约14.4公里,共设站点19座,高效串联了永和、长岭居、长平、水西和黄埔政务中心片区,快速接驳多条地铁线路,打造“地铁+有轨电车”轨道交通。 伴随有轨电车1号线“到黄埔去”主题专列发车,一架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也同步起飞,完成了从开发区图书馆到科学城展厅广场段5.6公里的航线飞行,拉开了开发区布局城市智慧交通的新帷幕。以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在交通领域应用为切入点,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与广州亿航将围绕城市空中交通领域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智能指挥调度中心、智慧空中物流、空中应急救援等应用合作,打造智慧空中交通。 截至11月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财政投入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民生类基建资金达40.82亿元,同比增加7.06亿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庞彩霞 通讯员 钟飞兴)
12月28日,广州开发区举办决胜“十三五”收官战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竣工投试产活动。该区6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试产,预计达产产值、营业收入约1173亿元;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3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1164亿元。 今年以来,广州开发区用超常规动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已成功举行7次项目集中动工、投试产活动,总投资超6000亿元,确保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投试产多点开花 在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活动会场,亿航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徐徐升空,广州开发区60个项目集中宣告竣工、投试产,科技感十足。 广州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滤波器等院士项目,以及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南方)基地、玛斯特高端智能装备、卡斯马汽车零部件等多个世界500强项目成为当日集中投试产的主角。实体产业项目聚焦科技创新领域,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精尖”项目,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与新药研发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崔霁松联合创办,专注于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一类新药研制。据悉,诺诚健华目前已有10余个候选药物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研发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于12月25日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药上市,将在广州生产基地进行生产。 历经一年快马加鞭建设,由中科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主导的“中国纳米谷”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当天,“中国纳米谷”的重磅项目——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滤波器试投产。该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拥有滤波器自主知识产权,将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滤波器研发平台,打造全产业链条产业园区,助力解决5G通信射频前端的关键技术问题。 做好产业配套服务,已成为广州开发区服务产业项目落地的常态化举措。当天,该区多个重点产业配套和商业总部项目迎来投产热潮。 产业投资势头不减 12月28日,36个项目集中签约,广州开发区新一代信息产业军团进一步壮大,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视源股份、丰桔出行等多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领衔的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项目,将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和产业化突破为目标,建设设计、加工、测试分析三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专利技术池、对外合作平台、创新公司孵化器三大产业化平台。 视源股份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计划投资约20亿元,将建设智能主控板卡及交互智能整机等产品的智能化示范生产线,主要从事显控产品中试研究、电子显示新材料及新工艺研发及生产等。 此外,中安网脉、微位科技、衍芯半导体、天予科技四大密码技术项目在活动现场集中签约落户,将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锻造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 作为发展生物医药的前沿阵地,广州开发区还吸引了包括康方生物、必贝特、恒诺康、众生睿创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在活动当天加入该区生物医药的“朋友圈”。 民生领域结出硕果 作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广州开发区在推动产业集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大民生投入。活动当天,一系列教育、医疗、交通配套项目建成竣工或投入运营。 中大肿瘤医院、泰和肿瘤医院以及恒健质子医疗装置示范工程等同步宣告竣工。这些医疗服务项目将以先进的质子束肿瘤治疗技术和设备为中心,结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多年的科研管理经验,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端、先进的医疗服务。 历时两年多建设,黄埔区首条有轨电车1号线全线开通运营,全长约14.4公里,共设站点19座,高效串联了永和、长岭居、长平、水西和黄埔政务中心片区,快速接驳多条地铁线路,打造“地铁+有轨电车”轨道交通。 伴随有轨电车1号线“到黄埔去”主题专列发车,一架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也同步起飞,完成了从开发区图书馆到科学城展厅广场段5.6公里的航线飞行,拉开了开发区布局城市智慧交通的新帷幕。以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在交通领域应用为切入点,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与广州亿航将围绕城市空中交通领域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智能指挥调度中心、智慧空中物流、空中应急救援等应用合作,打造智慧空中交通。 截至11月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财政投入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民生类基建资金达40.82亿元,同比增加7.06亿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庞彩霞 通讯员 钟飞兴)
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煤化工研发企业,2017年7月在鄂尔多斯(行情600295,诊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成立不到两年时间,研究院共申请专利71件,其中受理43件、授权17件,申请量和增长率位居高新区前列。“研究院成立以来得到了高新区从政策到资金上的许多帮扶服务,加快了项目研发速度。”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研究院需求,执行“一企一策”政策,为企业免费提供研发、办公和中试厂房等场所,还累计帮助争取扶持资金3737万元,并对研究院各项事务开辟“绿色通道”。 围绕鄂尔多斯现代能源产业优势,开发区大力培育与引进这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最大化激发产业优势效能,让更多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待遇,让更多有潜质的创新企业落户鄂尔多斯,开发区先后出台《高新区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扶持政策》及实施细则、《高新区扶持在孵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结合入园企业发展实际给予税收、资金奖励扶持等优惠政策。 今年上半年,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时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共涉及15名高层次人才,18家企业。并全力组织开展项目储备工作,共34个项目完成鄂尔多斯市科技计划储备,其中科技重大专项6项、应用研发项目15项、成果转化项目12项、科技合作项目1项。 开发区注重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规划布局了“一器三园一中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即一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三个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及一个科技创新与育成中心。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产学研合作层面,重点支持企业建立产业研发机构,以此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现已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各类创新研发平台19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2家,先后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400余人。在平台建设方面,鼓励企业自建、合作和进行技术转移等,经高新区认定给予不同等级的经费补贴和奖励支持,最高可达一次性奖励90万元。 今年6月初,高新区入园企业内蒙古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与鄂尔多斯农商银行联合打造的华吉辰智慧物联供应链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鄂尔多斯市首个全部自建、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网络货运平台,意味着鄂尔多斯市货运物流业向线上转型迈出了一大步。“目前鄂尔多斯市仅煤炭运输一项,保守预计年公路货运市场就在600亿元左右,总市场规模约在1000亿元以上。”内蒙古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恒表示:“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抢占更多市场和机遇,推动鄂尔多斯市货运物流行业升级。”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背后,是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理念,以及高新区在资源嫁接、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方面的一贯付出。 在开发区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与实施细则中,对创新主体培育、孵化器建设和运营,均明确了资金奖励支持。如对在高新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项目企业,产值和税收达到要求的,经评审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助;对于新获得国家、自治区重大专项资金的企业及研发机构给予20%的配套资金支持;凡在高新区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高新区管委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参股比例不超过20%,基金投资不低于50%…… “下一步,我们将以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供给,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加强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在高新区的布局,进一步厚植优势、补足短板,把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真正建设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白霞说。(经济日报 记者余健 通讯员付宜灵)
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煤化工研发企业,2017年7月在鄂尔多斯(行情600295,诊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成立不到两年时间,研究院共申请专利71件,其中受理43件、授权17件,申请量和增长率位居高新区前列。“研究院成立以来得到了高新区从政策到资金上的许多帮扶服务,加快了项目研发速度。”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研究院需求,执行“一企一策”政策,为企业免费提供研发、办公和中试厂房等场所,还累计帮助争取扶持资金3737万元,并对研究院各项事务开辟“绿色通道”。 围绕鄂尔多斯现代能源产业优势,开发区大力培育与引进这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最大化激发产业优势效能,让更多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待遇,让更多有潜质的创新企业落户鄂尔多斯,开发区先后出台《高新区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扶持政策》及实施细则、《高新区扶持在孵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结合入园企业发展实际给予税收、资金奖励扶持等优惠政策。 今年上半年,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时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共涉及15名高层次人才,18家企业。并全力组织开展项目储备工作,共34个项目完成鄂尔多斯市科技计划储备,其中科技重大专项6项、应用研发项目15项、成果转化项目12项、科技合作项目1项。 开发区注重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规划布局了“一器三园一中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即一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三个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及一个科技创新与育成中心。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产学研合作层面,重点支持企业建立产业研发机构,以此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现已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各类创新研发平台19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2家,先后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400余人。在平台建设方面,鼓励企业自建、合作和进行技术转移等,经高新区认定给予不同等级的经费补贴和奖励支持,最高可达一次性奖励90万元。 今年6月初,高新区入园企业内蒙古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与鄂尔多斯农商银行联合打造的华吉辰智慧物联供应链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鄂尔多斯市首个全部自建、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网络货运平台,意味着鄂尔多斯市货运物流业向线上转型迈出了一大步。“目前鄂尔多斯市仅煤炭运输一项,保守预计年公路货运市场就在600亿元左右,总市场规模约在1000亿元以上。”内蒙古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恒表示:“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抢占更多市场和机遇,推动鄂尔多斯市货运物流行业升级。”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背后,是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理念,以及高新区在资源嫁接、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方面的一贯付出。 在开发区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与实施细则中,对创新主体培育、孵化器建设和运营,均明确了资金奖励支持。如对在高新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项目企业,产值和税收达到要求的,经评审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助;对于新获得国家、自治区重大专项资金的企业及研发机构给予20%的配套资金支持;凡在高新区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高新区管委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参股比例不超过20%,基金投资不低于50%…… “下一步,我们将以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供给,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加强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在高新区的布局,进一步厚植优势、补足短板,把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真正建设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白霞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余健、通讯员 付宜灵)
近日,福建省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文,对于区内企业人才或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在校学生,在区内购卖首套新建商品住房,补贴标准为500元/平方米,总金额最高不超过2万元。有专家表示,该优惠政策有利于积极去库存,缓解房企投资压力,但是补贴金额不大,对楼市的刺激意义较弱。对于该优惠政策的落实,《华夏时报》记者询问了多位当地的置业顾问,其均表示有听过这个优惠政策,具体细节还需要确认。补贴500元/平近日,漳州开发区管理委员发文表示,立足服务区域人才,助力产业发展,满足人才住房刚性需求,特制定《漳州开发区人才购房补助实施办法(暂行)》(下称《办法》)。《办法》中提到,对符合补助条件的申请人,根据其所购住房建筑面积,由区级财政按照每平方米500元的标准给予购房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补助一次性发放。其中,人才购房补助的申报对象为区内企业人才(含派驻至区内其他单位、参照总部管理的人员)或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的在校学生(企业后备人才),企业人才须与区内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在本区连续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或个人所得税6个月(含)以上,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者具有所从事行业要求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该《办法》规定的“商品住房”,为区内144平方米以下的新建商品住房,补贴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2年,该《办法》由开发区人才办负责解释。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政策延续了此前11月12日漳州房企座谈会的精神,体现了对人才购房的支持,客观上有助于积极去库存,缓解房企投资压力。同时,严跃进也表示补贴金额弱于预期。“漳州开发区的政策被认为是地方去库存的一个典型代表,不过补贴金额其实不大,若是考虑到繁琐的申请成本,那么刺激意义是比较弱的。”严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政策比较罕见的把大学生购房纳入到补贴里面,这和传统意义上的人才购房补贴是有一定区别的。此前,为促进产业与房地产平稳健康融合发展,漳州开发区规划建设局会同宣传部召开部分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目前开发区相关部门正根据若干措施的要求,出台具体细则或举措,如举办周末集市、出台入区企业员工及在校大学生购房支持政策、优化海上巴士等,进一步完善交通、商业等综合服务配套措施,不断增添城市人气商气,从而促进形成“人、产、城”共生互利、健康融合发展格局。漳州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福建信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漳州市富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兴鸿置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漳州开发区全称“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俗称“漳州港”,辖区面积为56.17平方公里,位于漳州市区东南部,厦门思明区西南部,距离厦门3.5海里,1992年,由国家交通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招商局集团谋划创办,以“前港-中区-后城”模式进行成片开发,旨在打造中国“第二个蛇口”,由招商局集团主导经营管理。跌幅超过30%补贴的背后是漳州市房价的大幅下跌。安居客数据显示,今年疫情以来,漳州港二手房均价在1.1万/平左右徘徊,8月份开始,漳州港的房价呈现下跌趋势。12月,漳州港二手房均价为10394元/平,环比下降0.27%,同比下降6.29%,市场持观望态度。相比三年前1.5万/平的房价高点,如今,漳州港二手房均价跌幅超过30%。漳州港的房价为何下跌?从业五年的置业顾问钟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14年厦门限购政策之后,漳州港的房价从5000元/平炒到了15000元/平左右,在虚高一段时间后,漳州港的房价开始下跌。对于本次漳州开发区给出的优惠政策,《华夏时报》记者询问了多个漳州的职业顾问,其均表示听说有补贴,但是还没有落地,具体是什么情况还需要确认。钟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那只是一种很正常的促销手段,如果通过他向开发商买房,仍然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优惠一到两个点,按照漳州现在的价格来看,每套房能够优惠一到两万块钱。“如果在漳州投资,我建议选择在角美镇买房,因为角美到厦门市的地铁六号线已经在建,而漳州港还没有直达厦门思明岛的大桥。”钟先生表示,如果在漳州港投资买房,起码要等5到6年(周边才能成熟),而且其房价上升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漳州港的发展较慢,此前漳州港区域内填海的双鱼岛项目如今也进入了停工状态。
两年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营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环境,助力开发区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快自主创新,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技术,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12家中小企业合计完成营业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多家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多项世界领先技术……两年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营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环境,持续推出“民营及中小企业18条”“暖企8条”“区块链2.0”等系列政策,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2019年,该区规模以上民营及中小企业同比增速39.2%,总量在全区占比93.2%;吸纳64.2%的就业人口,贡献了64.5%的营业收入和93.4%的商品销售额;全区上市企业61家,增长45%。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该区4家机构列入国务院联防联控办防护服定点名单,全区日产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超250万人份,占全国的1/4。 创造多项世界领先技术 “坚定走自主创新道路。”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维兵说,创新既是企业壮大的武器,也是推进智能制造转型的核心动能。 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明珞装备公司从2014年就开始在美国、德国相继成立分公司,2018年海外项目出口占比60%,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 两年来,明珞装备公司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已经形成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非标产品标准化业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技术服务业务+产业金融”的业务集群,引领汽车装备向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黏性服务。如今,明珞装备公司是奔驰、宝马、大众等整车集团的全球供应商,由其牵头的广东省CPS离散制造数字化创新中心、明珞西门子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在紧张筹建中,预计今年底落成。 两年来,多家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快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步伐,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技术。 麦普数码公司研发出全球最全型号有机光导鼓制造技术,打破了复印机有机成像鼓一直以来由国外垄断的局面,技术实力位居全球前三;昊志机电公司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电主轴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乐源数字公司研发出全球唯一的集控制器、蓝牙、传感器为一体的芯片,使得智能石英机芯的尺寸、功耗、成本全球最低…… 生物医药产业逆势而上 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却逆势而上,不断创出亮眼成绩,其中中小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疫情来袭,物资紧缺,洁特生物公司提前开工,迅速重启、激活关停的口罩生产线,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阻击战,填补市场缺口。据统计,截至目前,洁特生物公司生产口罩约4000万个、医用防护服50万件。今年1月,洁特生物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广东省2020年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广州开发区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84.86%;实现净利润1.1亿元,增长352.63%。 开发区另一家重点医药企业香雪制药,也在第一时间冲在了抗疫一线。春节期间,香雪制药公司号召2000多名员工驰援生产一线,抗病毒口服液日产能提高10倍,疫情期间累计保障国家省市储备和市场需求2.4亿支。 金域医学公司1800多名检验人员积极承接包括雷神山医院和湖北、广东、北京、新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关键区域的病毒核酸检测重任,并随广东医疗队支援湖北荆州。今年前9个月累计检测超过2200万人份,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 在交互智能平板国内细分领域销售排行第一的视源股份公司,在疫情冲击下“办了一件大事”。其远程会议系统捐赠给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用于远程问诊,帮助医院实时了解医护人员及患者情况,减少了人员接触感染的风险。该系统还免费为近两千家企业、近7万人提供了远程办公服务。 中小企业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了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目前,该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的九项指标都排在广州全市第一,14项指标占到广州50%以上,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有30多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1家,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总数超过5000家。 高质量发展动力十足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努力培养能“办大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培育出“办大事”的主力军。 成立于2017年12月的粤芯半导体公司就是芯片领域的一家后起之秀。 作为国内第一座以“定制化代工”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制造公司,粤芯半导体公司拥有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也是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出货量环比增长105%、晶圆月平均移动量增长78.8%的季度新成绩。 2020年,国内对半导体芯片需求越来越大。为支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需要,成立不足3年的粤芯半导体公司在加快一期产能释放的基础上,快速扩充二期建设,生产高精度数模转换芯片、高端电源管理芯片、光学传感器、车载及生物传感芯片等产品。 “我们希望在2020年能够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民用和车用芯片的市场需求,同时兼顾好生物检测芯片、视频监控摄像头芯片、红外线测温控制芯片等生物安全与健康芯片产品的开发和运用。”粤芯半导体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陈卫表示。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告诉记者,禾信质谱针对生物医疗、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应用领域,正在开展相应的质谱仪研制,并将在未来2年至3年内逐步推向市场,力争实现进口替代。该公司新开发的“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已于今年5月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即将加大在临床、疾控等领域的推广应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庞彩霞 通讯员 钟飞兴)
作为一家有着30余年历史的老牌券商,粤开证券在广州开发区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区金控)入主后踏上了新的征程。公司更名、总部搬迁、从CCC级到BBB级,粤开证券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这些转变。 作为开发区金控董事长、粤开证券董事长,严亦斌的目标很明确:粤开证券要在特色细分赛道里做头部,做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品特色券商。 近日,在粤开证券迁址广州后首场业务推介会的间隙,严亦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忙碌了大半天的他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仍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工作人员多次提醒行程紧张,他依然从容不迫地回答完提问,言语间流露出对粤开证券实现新蓝图的坚定信心。 在严亦斌看来,过去一年只是蓄势启动之年,“粤开证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跑’,在跑步之前,要先系好鞋带,只有这样才能跑得更远。” 打造朋友圈 在这次访谈中,严亦斌反复强调“朋友圈”的理念。“假如我作为东道主组一个饭局,我最关心的不是来了多少人,菜单上有什么菜,而是坐在饭桌上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这一点上,开发区金控入主后的粤开证券正一步步构建自身的“朋友圈”。 此前,粤开证券在公告中提到,接到哈尔滨经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哈开投”)的通知,公司股东北京中海兴业投资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1.46亿股,占粤开证券总股本的4.67%)转让给哈开投,双方于今年9月7日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 根据粤开证券2020年半年报,北京中海兴业为粤开证券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仅次于广州开发区金融控股集团(下称开发区金控)、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而哈开投此前并未出现在公司十大股东之列。 对于此次股东更替,严亦斌回应道:“对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司一直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有新的投资者进来,也体现出他们对粤开证券的看好。” 严亦斌表示,期待在未来引入更多股东,依托开发区金控,粤开证券将打造区域最强“朋友圈”,通过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面向大湾区 “粤开证券要探索一条中小券商的特色精品发展路线,在服务上有自己的亮点,在赛道里有自己的特点。”严亦斌说。 “立足广州开发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中国”,这是粤开证券自开发区金控入主后,就一直在酝酿规划的发展路径。事实上,与开发区金控的资源相结合,也正是粤开证券重新起航的第一步。 同时,手握粤开证券的券商牌照,也令开发区金控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大拓展。严亦斌表示,粤开证券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及控股股东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精品特色券商”的战略定位,推进增资扩股、业务模式变革创新、吸引高端人才等工作。 “我们不仅要自己发展,还要帮助区域内新型板块的发展,伴随细分行业的‘独角兽’一起成长。”严亦斌介绍,未来承销保荐业务将成为粤开证券发力的重点,在服务科学城企业的基础上力争辐射大湾区。 严亦斌表示,粤开证券下一步将为股东园区超过130家的上市及挂牌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配套金融服务,打造投行业务新引擎。目标是在2021年债券承销收入超过1亿元,排名行业30名左右;2025年债券承销收入接近4亿元,排名行业20名左右。 计划IPO 严亦斌在采访中透露了粤开证券未来5年的经营战略规划——下一步将通过增资补充资本金,同时计划开启主板上市申报,借助上市实现转型升级。 “从目前证券行业的发展来看,整体格局还未落定,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目前证券公司整体规模较小;另一方面,证券行业集中度偏低。”在严亦斌看来,从中小券商及头部券商的股权结构差异、资本运作路径看,实控人、控股股东对中小券商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者能否把握机遇、能否稳步向前。 粤开证券“五年战略”开启之时,是资本市场改革加速推进的时段,也是证券行业谋求做大做强的关键时点。证券行业处于宽松创新周期,创业板注册制的落地增添了市场活力,新三板精选层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监管层鼓励提升直接融资比例。 严亦斌认为,证券行业正处于从“通道”价值向“顾问”和“资本”价值过渡的关键时期,“粤开证券将牢牢把握证券行业改革发展的黄金窗口期,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