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雅培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雅培全球第四季度销售额达1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4%,调整后的稀释每股收益为1.45美元,较去年上涨52.6%。2020年雅培全球销售额达34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 在具有挑战的2020年,雅培不仅实现了业绩的高增长,还在不久前宣布连续第388次进行季度分红,每股分红增长25%。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雅培方面表示,主要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同时,公司预期2021年将迎来更强劲的双位数增长。 具体分产品来看,雅培全球诊断业务在报告期内表现尤为亮眼。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额达到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9%。2020年,雅培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陆续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11款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试剂,在包括快速检测和实验室等多平台上完成超过4亿次检测。相关检测试剂及平台也成为公司强劲的增长驱动力,在第四季度,包括BinaxNow、Panbio以及IDNow等在内的相关检测产品全球销售额达到24亿美元。 营养品方面,雅培第四季度全球营养品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4.4%,达到19.3亿美元。其中,得益于全营养品牌全安素(Ensure)以及专为糖尿病人打造的营养品牌益力佳(Glucerna)的持续良好表现,雅培成人营养品的销售增长达12.7%。而在婴幼儿营养品领域,雅培恩美力(Similac)在美国市场实现了5.2%的销售增长。 药品业务方面,雅培第四季度全球药品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3.4%,达到11.4亿美元。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展现了广阔的长期发展机会。 医疗器械业务板块,雅培在第四季度全球销售额为32.5亿美元,同比下跌0.4%。但与此同时,以革命性的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辅理善瞬感(FreeStyleLibre)为强劲驱动,雅培糖尿病业务持续保持良好增长,第四季度全球销售增长达37.1%,全年增长达42.6%。 此外,雅培创新研发管线势头良好,为公司医疗器械业务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定基础。2020年以来,该业务板块有多款产品陆续在欧美等市场获批,包括:全球首款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系统TriClip;创新的心脏瓣膜置换系统Tendyne;辅理善瞬感二代及三代产品;葡萄糖运动生物传感器LibreSenseGlucoseSportBiosensor;微创经导管治疗二尖瓣闭合不全的全球领先产品MitraClip系统的最新一代产品MitraClipG4;雅培新一代具有蓝牙连接功能的系列植入式心律复律除颤器(ICD)和植入式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器(CRT-Ds);无需手术、微创治疗神经系统疼痛的IonicRF™Generator;新一代三维心脏标测系统EnSite™X。 对于公司的业绩表现,雅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赋德(RobertFord)表示:“我们非凡的业绩表现难能可贵。着眼于长远发展,我们将积极预期与应对,高效执行,在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以前沿科技为驱动,迎来更大的收获。” 雅培在业绩实现逆势增长的同时,其在致力成为全球最佳工作场所中取得的成就也广受认同。不久前,雅培中国连续第十年荣获“中国杰出雇主”认证。该榜单由国际权威的杰出雇主调研机构(TopEmployersInstitute)发布,致力于鉴定和认证为员工提供最卓越雇佣条件的雇主。雅培凭借对于人才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完善人才培养项目、对员工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共享与双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再度获此殊荣,也为雅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领导力提供了有力佐证。
1月28日,苹果公司发布了截至2020年12月底的2021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苹果公司第一季度净营收为11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创下单季营收新高,超出华尔街预期;实现净利润为287.55亿美元,同比增长29%。 从产品来看,受益于中国市场,iPhone营收再创纪录。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Cook)表示,新iPhone在中国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苹果在中国的iPhone销售量既来自从竞争对手Android设备的转换,也来自现有客户升级设备。” 艾德证券期货持牌代表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季度高增长主要是来自三方面:第一,5GiPhone、M1MacBook新品在本季度集中发售,特别是5G功能的iPhone12贡献非常大;第二,中国区贡献巨大,同比增长是其他主要区域中最大的。得益于中国疫情控制好,和5G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快,欧洲还远不具备5G基础条件;第三,美国年末假期购物季推动。” iPhone仍是收入担当 “这是苹果单季度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年末往往是电子设备销售的关键节点,按照传统,美国的圣诞节、感恩节都处于这一时段,这也是消费者消费意愿最强的一个阶段,同时受疫情影响,居家办公和远程教育也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销量。”一位专注于TMT行业券商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苹果在本季度首次推出5G手机,推动销量快速提升,同时还推出了首款采用自主设计处理器芯片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打破了与英特尔将近15年的合作关系,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财季。 从区域来看,在苹果销售中,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幅突飞猛进。2021财年第一季度,苹果的美洲部门营收最高达到46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9%;排名第二的是欧洲区,营收达到273.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排名第三的则是大中华区,营收达到213.13亿美元,同比大增57%。此外,日本部门营收为8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3%,增幅仅次于中国;亚太其他地区营收为82.25亿美元,增幅为11%。 具体到产品方面,iPhone仍是收入担当,实现营收655.97亿美元,超过预期的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Mac贡献营收86.75亿美元,同比增长21.16%;iPad方面,其销售额为84.4亿美元,同比增长41.1%;来自于可穿戴设备、家居产品和配件的营收为129.7亿美元,同比增长29.6%; 据库克表示,目前苹果iPhone的总装机量超过10亿,而之前的数据是9亿,苹果所有产品的总活跃装机量为16.5亿。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的服务收入成为亮点,在本财季中,该板块营收157.6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148.5亿美元,同比增长24%,是两年来首次增速超过20%。据了解,苹果服务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流媒体的AppleMusic、AppleTV+,游戏的Arcade,支付的ApplePay,保险的ApplePay以及云服务的iCloud。 苹果公司CFO卢卡·梅斯特里(LucaMaestri)在电话会议中表示,目前苹果平台服务中,有6.2亿个付费订阅软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亿个。 出货量面临天花板 安信证券研报指出,虽然2021年5G催化苹果终端换机需求,但是手机行业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4亿部左右的出货量,面临天花板,而体量接近手机的新终端尚不明确。 陈刚认为,季报中苹果没有给出下季度的盈利指引,新冠疫情的不确定依然很高,电话会议上高管表态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耳机和穿戴设备销量会放缓。虽然5G对更换手机有助推,但疫情或许有影响用户购买的需求,手机行业出货量也常年稳定在14亿台左右,不过苹果的平价策略有利于手机销售。整体财报还是符合市场预期。 苹果在公布财报前,市值已达2.39万亿美元,公布财报后苹果股票盘后股价跌0.77%。但本月以来苹果公司股价表现尚可,截至1月28日,苹果公司股票本月上涨7.06%。 关于后续市场的布局,陈刚表示,“高管电话会议中虽然没有直接表态,但透露的信息我们的猜测是,苹果在布局汽车产业,而且不止是电动汽车,还在VR、折叠手机方面或有布局,苹果市值的未来还是具有想象力的。”此外,他认为,美元贬值对苹果销量出口有一定助推,后续也要关注美元指数的走势。 对于这一财季的综合表现,CrossResearch首席分析师ShannonCross表示:“这是表现极为强劲的一季度,此刻拖累苹果股价走势的因素,可能是苹果未提供财务预测。” 此外,苹果董事会宣布派发每股普通股0.205美元的现金股息。股息将于2021年2月11日支付给2021年2月8日营业结束时在册的股东。
2021年1月28日,深交所发布创业板上市委2021年第8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赫股份”)首发顺利过会。 森赫股份致力于成为优质的电梯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专业从事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并提供相关安装和调试服务,以及电梯维修保养、配件销售、更新改造等后市场服务。本次森赫股份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6669.67万股,拟募集资金3.4亿元。过去三年来,森赫股份业绩较为稳定。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扣非净利润5028.11万元、4071.13万元、5047.18万元、2010.88万元。截至2020年9月末,森赫股份在手订单金额达7.97亿元。 招股书显示,森赫股份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3%以上。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167项国内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7项)、3项德国专利和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涵盖电梯设计、制造、检测等多个环节。公司引进意大利萨瓦尼尼全自动柔性钣金生产线、德国瓦格纳尔自动喷涂生产线等多条生产线,为公司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森赫股份以自主品牌进入了孟加拉国、科威特、墨西哥、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并已在国内设立15家分公司及12家办事处。 近年来,电梯市场不断发展和整合,面对电梯行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森赫股份方面称,将加强对智能制造平台的建设,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对产品的高品质要求。 基于此,本次森赫股份拟投建的“电梯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项目”计划引进电梯厅门智能高速生产线等8条生产线及配套的场内智能物流仓储系统,旨在打造生产更柔性、质量控制更完善、生产效率更高的自动化生产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升级建设项目”拟引进或更新一批配套的软硬件设备,改善现有的研发环境;“营销维保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拟在国内各省会城市及其他重点城市新增和扩建30个包含营销、安装、维保等功能的服务全面、功能完善的分公司。 以本次IPO为契机,通过募投项目的建设,森赫股份有望进一步提升各类电梯产品的生产能力及效率;引入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公司研发实力;完善营销渠道、加强维保等后市场服务能力,为公司产能增加及市场扩张提供保障。
1月28日,贾跃亭创立的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FF)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以下简称"PSAC")宣布,双方已就业务合并达成最终协议。合并完成后将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为“FFIE”。 FF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本次合并交易大约将为FF提供约10亿美元的资金,为FF91的大规模量产和交付,后续产品FF81和I.A.I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FF和PSAC的董事会都一致批准了拟议的业务合并,预计合并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根据目前的估算,以每股PIPE认购价格为10.00美元计算,完成后公司估值约为34亿美元。 此外,FF还宣布,此次融资中的普通股PIPE包括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超过30家长期机构股东,PIPE基石投资人包括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大型金融机构、中国排名前三的民营汽车主机厂和中国一线城市。 FF称预计二季度登陆纳斯达克 据FF和PSAC双方公布的消息显示,此次超10亿美金的融资额,创造了美国通过SPAC方式上市的新能源车企的融资纪录。 记者了解到,SPAC中文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是美股市场一种借壳上市的方式。与买壳上市不同,SPAC是由投资方自己造壳,其自身并没有实际业务。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并购非上市公司来实现注入业务和价值增值。为了确保并购成功,SPAC管理层还可以同步进行PIPE(上市公司私募股权)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3日,去年全年已有248家SPAC公司完成了IPO,融资额约828亿美元,已经超过了传统IPO同期的融资额。在电动车领域,有包括Nikola、Fisker在内的数家公司成功通过SPAC实现IPO。 对此,FF全球首席执行官毕福康回复记者时称:“与PSAC达成合作,是公司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次业务合并极大地地帮助FF91车型尽早量产交付,并帮助FF用户和股东一起参与构建未来出行生态系统。” 之前,有参与此次FF项目的内部人士透露,本次合并交易将为FF提供约1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PSAC以信托形式持有的2.3亿美元现金(假设不赎回的条件下),以及以每股10.00美元的价格超额认购7.75亿美元完全承诺的普通股PIPE。预计合并交易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其进度取决于相关方的批准及监管部门的审批速度。 融资代工传闻进一步坐实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传闻称,珠海市国资将参与投资FF项目,其中,珠海两大龙头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携手参与了此次投资。而在前一天,吉利也被传出将投资FF4000万美元,并在车辆代工、自动驾驶等多领域进行合作。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排名前三的民营汽车主机厂”指的是吉利,“一线城市”则是珠海市。这也变相坐实了近期的融资传闻。有分析人士认为,珠海国资投资FF符合当前珠海国资投资战略,以及整个大湾区改革布局。此次珠海国资投资了FF,不仅仅是给钱,最重要是将FF引入了当地,并规划围绕其建立起创新型新能源产业集群。 此外,吉利与FF的联手也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是传统车企与智能互联电动车企的强强联合。吉利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供应链体系和整车制造能力,将大大助力FF的产品和战略尽快落地。FF还可以通过吉利在欧洲的产业布局,为未来拓展欧洲市场助力。吉利则可通过与FF的合作共同抢占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技术高地,并尽快从一家传统主机厂向智能互联网科技公司转变。
通过对延长化建重组,陕西建工成为陕西首家营收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北元集团登陆主板,成为榆林首家上市公司;ST秦机划转法士特,业绩实现扭亏为盈……这些上市公司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陕西国企改革的不断加速和深化。 “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增长的大战大考中,省属企业发挥出明显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在不久前召开的陕西全省国资系统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斌表示。 来自陕西省国资委的数据显示,陕西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由“十二五”末的1.63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长10.1%,位居全国第七位;营业收入由7745亿元增加到1.33万亿元,年均增长11.5%,位居全国第五位。 “陕西通过混改、重组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对推动陕西国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单元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陕西国企改革大戏不断 陕旅集团重组陕体集团,延长石油重组陕西燃气,陕西省物流集团重组陕煤物流企业,陕西建工重组延长化建,陕健医重组国企剥离的医疗机构,法士特入主秦川机床……从2019年开始,陕西国企不断上演重组整合大戏。 2019年12月份,西安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印发的《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方案》提出,今后西安市国资委将构建形成以5个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依托、11个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产业集团为支撑的“5+11”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西安市国资委决定,将西安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中国标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无偿划转至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此次整合,将使标准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标准股份在2020年一举扭转“8年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的局面。 在混改方面,来自陕西省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省完成30个混改项目,吸引非公资本174亿元。其中,2020年10月登陆主板的北元集团就是陕西混改的一个典型案例。 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下发的《关于调整部分“双百企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双百企业”名单进行了动态调整,新增11户“双百企业”,其中有两家为陕西企业,分别是法士特集团和陕西旅游集团。 上述企业在陕西近两年的国企改革大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单元庄看来,随着陕西国企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国企改革提速关键在落实 刘斌指出,今后对全省经济发展起不到支撑带动作用的企业要纳入整合重组范围,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优秀企业家集中。 “未来我们在把好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混改向更深层次、更长链条、更全领域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国企改革实现新突破。”刘斌进一步介绍称。 这意味着,陕西国企改革在提档换速。陕西社科院金融副研究员郭普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关键在于落实。” 郭普松认为,陕西在推动国资改革实操上,遇到了诸如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资源资产划转、集团金融资产与实业资产剥离、社会资本与国资金融资本合作、高管及经营层激励性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可设立国资改革重组基金,通过参股、控股等资本运作方式,采取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将国资改革落到实处。” “国家在政策层面已经提出,鼓励和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市,支持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来看,陕西国有资产证券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单元庄表示。 郭普松建议,陕西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于进一步聚焦能源化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业,让出产业链下游的一些配套环节和领域给广大县域民营中小企业,尽快补齐县域经济发展这块短板。“同时,逐渐将金融资产剥离给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有利于国有企业把控资产风险,进而解决国有企业脱实向虚的问题。”
“广电5G推进的脚步还是蛮快的,和中国移动的具体合作就是一次大加速。”一位接近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广电”)的人士表示。 据介绍,中国广电未来将通过发行192号段切入5G通信运营领域。 根据“四张牌照、两张网络”的5G发展战略,本次,中国广电正式牵手中国移动,实现“借船出海”,有望极大加快落地与放号进度。 1月28日,中国广电总经理吕建杰表示,接下来,将推进非上市省网公司后续整合,推进省网子公司更名挂牌,统一更名为“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省(区、市)公司”。 上证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广电省网子公司更名挂牌已经渐行渐近。此外,广电5G则最快在今年二季度放号,这将成为广电5G最实质的喜讯。 中国广电牵手中国移动 根据中国移动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1月26日,中国移动全资附属公司中移通信代表其31家省公司与中国广电签订了一系列具体合作协议,包括《5G网络共建共享合作协议》《5G网络维护合作协议》《市场合作协议》及《网络使用费结算协议》。 据介绍,4份具体合作协议项下的合作期均为自协议签订之日起至2031年12月31日,分为第一阶段合作期及第二阶段合作期。第一阶段合作期是指协议签订之日起至2021年年底,第二阶段合作期则是指2022年1月1日至2031年12月31日期间。 在广电人士看来,这一系列具体合作协议,可被视作中国广电的“借船出海”,具有非凡的意义。 总的来看,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的具体合作涉及两大关键领域。 其一,对700MHz5G,双方共定技术方案、共同投资、共享所有权、各自按程序履行项目报建程序,其中700MHz频率5G基站至中国广电在地市或者省中心对接点的传输承载网络,中国广电可以共享使用中国移动的网络。 按协议,700MHz无线网络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资产由双方按照1:1的份额享有所有权。双方均有权充分使用700MHz无线网络为各自客户提供服务。 其二,中移通信向中国广电有偿共享2.6GHz网络。基于相关协议,中国广电向中移通信支付网络使用费,包括700MHz无线网络运行维护费、700MHz传输承载网使用费、2G/4G/5G网络使用费。 “总体来看,本次,中国广电释放了700MHz5G的使用权给中国移动,但极大地推动了广电5G的加速落地与低成本落地。”一位地方广电5G负责人向上证报记者表示。 “具体看,一方面,降低了建网投资,大家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广电5G将极大加快投产进度。广电5G有了中国移动现有的2G/3G/4G/5G网做支撑,有望直接实现5G放号运营。”上述人士表示。 对此,中国广电表示,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5G技术、频率、内容等方面优势,坚持双方5G网络资源共享、700MHz网络共建、2.6GHz网络共享、业务生态融合共创,共同打造“网络+内容”生态,以高效集约方式加快5G网络覆盖,推动5G融入百业、服务大众,让5G赋能有线电视网络、助力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努力用5G服务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紧锣密鼓的“过渡期” 2020年10月12日,中国广电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国内第四大运营商。 天眼查显示,中国广电注册资本约为1012亿元,共计46名发起人。其股东除了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广电网络”)以及各地广电系之外,还包括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各地广电系上市公司纷纷参股中国广电。其中,电广传媒持股中国广电2.7833%;东方明珠、华数传媒、江苏有线各持股0.4941%;吉视传媒、广西广电、广电网络、贵广网络、天威视讯、湖北广电各持股中国广电0.1976%。 其中,电广传媒以现金2亿元、湖南有线51%股权及相关有线电视网络股权参与“全国一网”整合,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股权参与“全国一网”整合同时保留上市公司主体地位的上市公司。2020年11月30日,电广传媒旗下湖南有线集团51%股份过户至中国广电。 由于中国广电的组建涉及各省诸多资产与业务,目前中国广电各省网子公司仍处在“过渡阶段”。 “据了解,中国广电各省网子公司的更名挂牌事宜已经在路上,应该在不久后就会落地。”一家省级广电负责人表示。 1月28日,吕建杰表示,在中国广电成立初期,为确保顺利运营,设立综合、人力资源、财务、技术业务规划、网络融合等临时工作组,着力推进制度建设、战略规划、网络整合、运行保障等工作。 吕建杰透露,接下来,将推进非上市省网公司后续整合。启动对省网子公司的管理,改组省网子公司董事会。推进省网子公司更名挂牌,统一更名为“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省(区、市)公司”;二是启动上市广电网络公司整合。除以控股权出资的歌华有线外,将根据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启动对其他10家上市广电网络公司的整合。 一位地方广电人士认为,中国广电部分省网子公司应该会遵循中国广电、各地国资双重领导,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尤其是各地广电资源与内容优势。 广电5G放号只是开始 2021年,是中国广电正式运营的第一年,同时是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年。 与中国移动签署协议,离广电5G正式放号又近了一步。据了解,中国广电正在积极推进商用放号筹备工作。2021年700MHz网络建设期间,边建设边运营,这也是既定策略。 一位广电5G行业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表示,广电5G最快可能在2021年二季度放号。“这将是广电5G最实质的喜讯,将带来实质变化。” 该人士同时强调认为,广电5G一定会有别于其他三大运营商,“一定会有创新的打法与业态,搭建出广电5G的大生态圈,这才算成功”。 据介绍,中国广电目前拥有广播电视集成、节目制作、播控、传送、宽带电视集成平台等16项特色业务牌照,拥有5G移动通信、国内通信基础设施服务、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等技术电信业务经营许可3项,内容分发网络等增值电信业务7项,以及700MHz、4.9GHz、3.3GHz等频段的5G频率资源的储备,192号段、10099等电信码号资源使用许可等多类型资质牌照,将较好地支撑中国广电多元化开展业务、差异化发展。 吕建杰表示,加快推动5G700MHz产业发展,中国广电3GPP700MHz频段2×30/40MHz载波大频宽技术标准、5GNR广播特性增强标准皆在3GPP国际会议获得立项和通过。网络基站侧、芯片侧和终端侧等产业链已全面成熟。顺利开展广电5G试验网部署,编制完成《中国广电5G试验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19个城市为先行示范区域,并于试验区域开展了智慧矿山、智慧县城、智慧石油、应急广播、智慧教育、5G+4K/8K/VR融合媒体直播等应用的探索。 按照规划,未来中国广电将在新媒体、电力、应急、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充分挖掘行业市场潜力。此外,借助扎实的用户基础资源(全国范围2.07亿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亿户有线高清用户,以及快速增长的4K电视用户和有线智能终端用户),构建“网络+内容+平台”的差异化融合服务模式。
2021年1月28日,第十八届发审委2021年第14次会议审核结果显示,咸亨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咸亨国际”)主板首发顺利过会。 咸亨国际深耕电网领域工器具、仪器仪表类产品的MRO十余年,目前业务主要服务于电力行业,并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目前公司主要的客户来自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本次咸亨国际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4100万股,拟募集资金4.43亿元,用于海宁生产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信息化升级及总部基地建设项目、赛孚城应急体验馆及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项目以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据悉,目前我国MRO市场还处于由传统零散采购向集约化采购过渡的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预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MRO年采购金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到2025年,我国MRO年采购金额将达到2.75万亿元。 多年的行业实践使咸亨国际积累了较强的研发能力。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咸亨国际共拥有商标143项,拥有主要专利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87项、外观设计专利20项,拥有主要软件著作权128项、作品著作权2项。 近年来,凭借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良好的综合服务能力,公司业绩快速增长。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咸亨国际营业收入分别为10.55亿元、15.21亿元、19.48亿元及8.14亿元,2017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35.84%;报告期内,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元、1.96亿元、2.25亿元及8658.16万元,2017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20.73%。 对于业绩的快速提升,咸亨国际方面表示,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已经受限,公司有必要在现有生产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品供应能力,从而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增长需求。 基于此,咸亨国际本次拟投建的海宁生产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将通过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购置高端生产制造设备,解决现有产品产能不足问题。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99亿元,利润总额为1.15亿元;此外,信息化升级及总部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将顺应主要客户不断将线下招标等流程迁移到线上的发展需求,通过综合服务SaaS平台建设,更好的服务于行业客户。 面对未来,咸亨国际方面表示,公司将致力于MRO全产业链的产品与技术渠道整合,进一步提升集约化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自主研发和生产,致力于成为国内工器具、仪器仪表等类产品的MRO集约化服务商之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