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完成融资并准备年内完成IPO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 “资本加持下,蜜雪冰城上市是必然结果。”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记者表示,“加盟制度下,主打平价产品的蜜雪冰城已经拥有万家门店,在平价奶茶市场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与规模效应。但是加盟门店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或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蜜雪冰城估值或超奈雪的茶和喜茶 1月14日,有消息称,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完成了20亿元的首轮融资,美团旗下龙珠资本、高瓴资本联合领投,融资完成后,蜜雪冰城估值超过200亿元。此外,蜜雪冰城计划在A股上市,上市的筹备已到最后阶段,预计年内完成上市流程。 若消息属实,蜜雪冰城的估值将超过估值160亿元的喜茶及估值130亿元的奈雪的茶,成为茶饮品牌估值最高企业,或也成为继喜茶、奈雪的茶之后最有望争夺“茶饮第一股”的企业。 记者就蜜雪冰城完成首轮融资、计划今年IPO的消息向蜜雪冰城方面核实,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没有接到相关信息。 不过,天眼查APP显示,蜜雪冰城已经完成A轮融资,交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龙珠资本、高瓴资本。 事实上,蜜雪冰城融资的消息一直不断。去年10月14日,有消息称蜜雪冰城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计划本轮融资10亿元-20亿元,投资方是高瓴资本、龙珠资本,融资后估值200亿元。彼时,记者向蜜雪冰城方面求证时,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消息不实。 高估值背后: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被称为“奶茶界拼多多”的蜜雪冰城,平均客单价为8元/杯,是奈雪的茶、喜茶平均客单价的1/3,因此在三四线城市备受欢迎。同时,依靠“直营+加盟”模式,蜜雪冰城已经快速实现“跑马圈地”。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蜜雪冰城已实现全国化布局,截至2020年1月15日,蜜雪冰城现有门店已达11948家。其中,一线城市占比不足5%。蜜雪冰城在北京、上海的门店数目仅为85家、60家,但是排名前三的河南省、山东省、四川省分别为1651家、1040家、768家,而河北省、陕西省门店数量也已经超过700家门店。可以窥见蜜雪冰城的侧重点在三四线城市。 “一个店的毛利率为60%,成本最大的是物料(奶茶配料),一般情况一个店面一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记者走访时,蜜雪冰城相关人员坦言,蜜雪冰城单店首月费用在30万元以上,包括6万元的设备费、5万元的原料费、5万元-8万元的装修费、1.58万元的加盟费、1万元的保证金以及自行缴纳的房屋租金、员工工资等其他费用。其中原料费需每月缴纳,正常店面原料消耗为4万元/月-5万元/月。 公开信息显示,蜜雪冰城在2019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65亿元,净利润8亿元,产品毛利率达到50%,已经实现盈利。业内人士估算,蜜雪冰城的平均单店年收入约为100万元左右。 “以蜜雪冰城60亿元的销售额来看,估值是200亿元,也就是它销售额的3.5倍左右,我认为这个估值并不是很高。”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对记者表示。 不过,在朱丹蓬看来,员工整体素养偏低造成整个运营风险增加,“以长沙为例,蜜雪冰城的员工工资比茶颜悦色、喜茶或者其他的茶饮品牌要低20%甚至30%”。 记者梳理黑猫投诉平台发现,关于蜜雪冰城的投诉高达320次,其中不乏店员辱骂顾客、态度不佳甚至饮品中出现小飞虫、变质等食安问题。 此前,一则“员工赤脚踩葡萄榨汁”视频将蜜雪冰城推上风口浪尖。对此,蜜雪冰城发布官方声明称,上述相关视频均不属实,为恶意炒作视频。 不过,突破万店之后,如何加强加盟店管理、品牌调性如何提升等问题或系蜜雪冰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旧玩家争相入局 奈雪的茶联合CBNData发布的《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正式突破3.4亿。预计至2020年底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到2021年会突破1100亿元。 在此背景下,新式茶饮行业倍受资本关注。记者梳理发现,沪上阿姨、7分甜、乐乐茶均在2020年获得了融资。头部企业喜茶也被指2020年完成了C轮融资,另一头部企业奈雪的茶更是在2021年初官宣完成亿元C轮融资。 此外,娃哈哈、东阿阿胶等行业龙头企业也跨界开出茶饮店、奶茶店,新式茶饮行业火热程度可见一斑。1月6日,新乳业拟出资2.31亿元收购“一只酸奶牛”60%股权,切入茶饮赛道。 “对于快消品而言,没有太多技术壁垒,而头部企业既有品牌壁垒也有技术和规模壁垒。”朱丹蓬对记者表示,随着整个新中式茶饮消费人口基数的扩容,整个行业或允许更多的品牌进入,企业会对接自己相应的消费群体。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近年来虽然奶茶店开店数量增长迅速,但关店数量也持续攀升。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奶茶店的存活概率为20%左右,即大部分新开奶茶门店处于经营亏损状态。空间效益、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仍是茶饮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1月15日,快手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其在A股的“小伙伴”们提前在市场上“嗨”了起来。当日收盘,因赛集团、引力传媒涨停,天龙集团、中文在线、首都在线等多股涨幅超过7%。 市场热点到来时,互动平台往往成为投资者向上市公司提问的重要途径。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以来,深交所互动平台共有11条与快手上市相关的提问。对于是否投资快手或者与其有无业务往来的问题,相关上市公司回复较谨慎,回答条数有限。 由于身处创业板,因赛集团大涨20%引人注目。因赛集团为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商。对于与快手的合作,因赛集团早前披露,从2019年开始,公司已涉足网红直播营销。2020年,公司与快手签署了年度框架协议,推动公司核心主营业务与网红直播营销的融合发展。 引力传媒表示,于2019年末与快手短视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短视频内容的研发、生产、运营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尤其就广电电视媒体平台及资源的短视频化深度合作。 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首都在线曾在互动平台称,公司主要为快手提供IDC数据中心服务。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数知科技亦表示,公司在智慧营销领域与快手有相关合作。浩丰科技在互动平台称,公司给字节跳动、快手平台有提供基于存储、视频培训等方面的IT系统解决方案,但整体金额占公司营收较小。 此外,新媒股份与一线互联网平台公司共同打造互联网电视多元产品矩阵,合作方包括腾讯、哔哩哔哩、快手、虎牙。其中,与快手合作的为“云视听快TV”。 有的A股公司游走于两大短视频平台。凯撒文化2020年12月底通过互动平台披露,由快手独家代理发行的《三国志威力无双》在苹果端于2021年1月14日预约上线。该游戏在地图和玩法上都有创新,且在港澳台地区已经上线。 此前,凯撒文化2020年6月12日公告称,公司与北京朝夕光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朝夕光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在游戏发行、渠道、运营、IP、衍生品、市场、广告、资本等方面实施全面战略合作。合作期限120个月。朝夕光年是字节跳动的全资孙公司。 部分公司回复时点值得玩味。2020年12月22日,有投资者询问数知科技是否与快手有业务往来。公司直到1月15日才在互动平台称,在智慧营销领域,公司与快手有相关合作。
1月15日,快手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并上载了聆讯后资料集。2020年前三季度,快手总收入达407亿元。主要业务收入均大幅增长。其中,直播收入253亿元,线上营销服务收入133亿元,电商、网络游戏、在线知识分享等其他服务业务收入20亿元。 快手的收入结构持续优化,非直播业务占总收入的份额从2020年上半年的31.5%,上升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37.8%。业内人士指出,在内容生态的基础上,快手逐步打通广告、电商、教育和游戏等业务的商业化路径。 短视频龙头 快手此前已历经9轮融资。截至2020年11月,前五大股东为腾讯、五源资本、ReachBest、KeYong及DCM,分别持股21.57%、16.66%、12.65%、10.02%及9.23%。其中,ReachBest、KeYong的实际控制人分别为联合创始人宿华、程一笑。快手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其中,仅联合创始人宿华、程一笑持有公司A类股份,占比分别为55.79%、44.21%,在不拥有公司股本大部分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行使投票控制权成为实际控股股东。 资料显示,快手的前身是“GIF快手”,是一款动图生成工具,由程一笑带领团队在2011年创立。在GIF快手时期,借助动图在微博的传播。2012年底,GIF快手由工具领域转型到社区领域。并在投资人的撮合下,程一笑结识了宿华。宿华曾经任职于谷歌和百度。 2013年,程一笑团队与宿华团队合并,两人进行了分工,程一笑任首席产品官,专注于产品、运营等事项;宿华担任CEO,负责机器算法和对外事项。团队合并后,推荐算法被应用到了内容分发上,用户体验改善明显,用户量迅速增长。2014年,“GIF快手”更名为“快手”。 随后,快手发展进入快速道。日活跃用户方面,快手目前已突破3亿。 从用户规模及渗透率看,短视频行业的月活跃用户规模由2016年3月的1.34亿迅速增长至2020年6月的8.52亿。2019年6月以后,短视频APP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均稳定在70%以上。从用户时长占比看,2020年一季度,短视频APP平均单机日使用时长占比达21.1%,远超在线视频(10.4%),仅次于即时通讯(22.8%)。 财报显示,2017年-2019年快手营业收入分别为83.40亿元、203.01亿元、391.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43%、92.7%、48.26%。从营收结构看,直播服务仍贡献大部分营收。由于广告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直播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95.32%下降到2020年前三季的62.22%。公司积极寻求电商及其他业务变现,其他服务收入由2018年的0.20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2.60亿元(占比0.6%)、2020年前三季的20亿元(占比5%)。 电商GMV单季近千亿 2020年第三季度,快手平台业务维持良好势头,各项业务数据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截至2020年9月30日,快手的中国应用程序及小程序的平均日活跃用户为3.05亿,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69亿;快手应用上共开展近14亿次直播;快手应用上短视频库存累计约为290亿条。 招股书显示,线上营销服务、直播以及电商等业务保持增长,2020年第三季度快手收入达154亿元,相当于上半年收入的60.6%。其中,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占总收入份额增速最快,从2017年的4.7%上升到2018年的8.2%、2019年的19.0%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的32.8%。 同时,电商、网络游戏等其他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快手电商去年第三季度GMV达到945亿元。快手直播电商2018年起步,目前仍处于“培育期”。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快手目前仍在扶持优质商家,以提高品牌形象,并通过补贴实现GMV快速增长。同时,对于产业+直播的生态链投资使得快手支出巨大,利润率较低。待建立完整良性的电商生态圈后,货币化率有望提高。 依托强大的内容生态和高黏性的社区氛围,快手电商平台表现出更大的增长潜力。据艾瑞咨询指出,随着直播电商越来越普遍,中国直播电商GMV预计在2025年达到6.4万亿元。 亏损收窄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快手早前递交的申请版本披露,由于在产品推广、品牌营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大规模投入,2020年前6个月出现了63.5亿元人民币的首次经调整亏损。 而1月15日的聆讯后发布的资料集显示,快手2020年前三季度经调整后的亏损净额为73.9亿元。由此推算,第三季度亏损10.4亿元,月均亏损约3.5亿元。而2020年上半年,月均亏损约10.6亿元。 在内容生态基础上,快手正在提供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娱乐、线上营销服务、电商、网络游戏、在线知识分享等,并通过投资和并购不断探索扩展空间。 据艾瑞咨询统计,随着更广泛的用户参与和更多样的内容生产,中国短视频、直播平台未来仍有持续增长空间。基于国内短视频、直播行业的庞大市场,以及未来线上营销服务、电商等业务的海量空间。
1月15日,创业板拟上市公司秋田微在上证路演中心举行网上路演。在3个小时的网上路演中,投资者向秋田微管理层提出上百个问题,涉及公司现状、技术优势、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此,秋田微董事长黄志毅携众高管有问必答,为投资者呈现秋田微的真实现状。 秋田微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液晶显示及触控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提供标准以及定制化的触控显示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包括单色液晶显示器、单色液晶显示模组、彩色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容式触摸屏等,应用于工业控制及自动化、物联网与智慧生活、医疗健康、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 黄志毅表示,公司将依托多年积累的技术、管理和渠道优势,深入挖掘新型显示技术应用及触控一体化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致力发展为具有影响力的人机交互界面与智能控制产品一站式服务商。 目前,秋田微积累了高性能PMVA-LCD、快速响应液晶光阀、特殊光学特性触控显示模组、高可靠性芯片COG邦定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公司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7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且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产品体系。 秋田微董秘王亚彬介绍,公司的研发费用和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同行业可比公司中保持着较高水平。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秋田微的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2803.48万元、3893.89万元、3870.77万元和1858.0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19%、4.92%、4.83%和4.97%。 目前,秋田微正在进行的主要研发项目有: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同研发微杯结构电子纸显示器件项目、工业物联网通讯技术及工业实时数据库研发项目;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光电新材料先进制造研发中心,研究新型显示器件及应用、液晶显示器件在非现实领域、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凭借在众多应用领域的多年深耕,秋田微具备在短期内设计出功能多样、质量可靠、成本合理的触控显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定制化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公司与海兴电力、慧为智能、德赛西威、欧姆龙、惠普、西门子、比亚迪、施耐德等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根据招股书,秋田微此次IPO募投项目包括:触控显示模组赣州生产基地项目、新型显示器件建设项目、电子纸模组产品生产线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王亚彬认为,公司通过IPO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固有优势并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公司的竞争实力,保持稳定增长。 黄志毅表示,未来秋田微将依托优质的客户基础,加大研发投入、拓宽产品线、持续提升管理及运营规模,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多元化、更优质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相关新技术、新应用等需求,同时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迭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快速崛起,一批国产CPU公司开始向科创板发起冲刺。近日,龙芯(龙芯中科)、海光(海光信息)先后宣布辅导备案。另据记者了解,兆芯也在科创板IPO进程中。 国产CPU公司有望“会师”科创板 天津证监局1月13日披露,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光信息”)与中信证券签署IPO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上市。 天眼查显示,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10月,曾用名天津海光先进技术投资有限公司、海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沙超群,公司第一大股东是中科曙光,持股比例36.44%。海光信息是一家高性能处理器生产商,业务涵盖芯片领域的设计、制造和生产等环节,自主设计了“禅定”x86中央处理器(CPU)。 此前,北京证监局于2020年12月28日披露龙芯进入科创板IPO辅导。根据辅导备案基本情况表,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芯中科”)于2020年12月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 天眼查显示,龙芯中科成立于2008年3月,致力于龙芯系列CPU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面向行业应用的专用小CPU,面向工控和终端类应用的中CPU,以及面向桌面与服务器类应用的大CPU。 上证报记者了解到,除了龙芯中科、海光信息,国内另外一家国产CPU公司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简称“兆芯”)也已经在奔赴科创板IPO的途中。天眼查显示,兆芯成立于2013年,其第一大股东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5.24%。 有业内人士认为,或许到今年下半年,龙芯、海光、兆芯三大国产CPU厂商将“会师”科创板。 深耕产业多年成绩斐然 作为计算机的“心脏”,CPU、尤其是用于桌面和服务器的大CPU一直备受关注。 为实现CPU国产化,除了龙芯、海光、兆芯外,申威、天津飞腾、华为等公司也在努力研发。公开资料显示,上述国产CPU厂商涵盖了X86、ARM、MIPS三大CPU技术路线。其中,龙芯是基于MIPS架构,兆芯、海光采用X86架构,华为、飞腾则采用了ARM架构。 国产CPU芯“质地”如何?尽管目前它们均未上市,但从公开信息也可窥得一二。 中科曙光在2016年半年报中披露,海光信息与AMD(超威半导体)进行技术合作。海光信息自主设计了“禅定”x86中央处理器(CPU)。 在技术、产品方面,多家公司的CPU不断迭代并采用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制程,产品已经开始从“能用”走向“好用”。 比如,龙芯于2019年末发布的CPU采用了28nm工艺,性能达到上一代的2倍以上,主频达到1.8GHz至2.0GHz。兆芯在2019年6月发布了采用16nm制程工艺的x86CPU产品——开先KX-6000和开胜KH-30000系列处理器,主频达到3.0GHz。龙芯在研的新一代处理器将采用12nm制程工艺。兆芯正在研发采用7nm制程工艺的CPU。 在财务数据方面,部分公司已能够盈利。中科曙光2020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海光信息合并口径总资产为78亿元,净资产为51.63亿元,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68亿元,营业利润为6593.56万元,净利润为6078.25万元。中国长城也在2020年半年报中披露,其参股公司(持股31.5%)飞腾当期营业收入为3.38亿元,营业利润为4399.63万元,净利润为4805.13万元。 与技术相比,国产CPU发展中面临的更大瓶颈是生态,即如何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相兼容。目前,各家国产CPU都在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建设。
1月15日晚间,港交所披露了快手在通过聆讯后的最新资料。有消息人士向上证报透露,相较于此前500亿美元的预期,快手的估值可能有所下调。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快手最快或于2月5日挂牌上市。一旦成行,快手有望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规模较大的IPO项目之一。 市场认购仍火爆 眼下,市场对快手此次IPO颇为看重。记者从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部分机构投资者已经摩拳擦掌,甚至不惜动用私人关系“预定份额”。据悉,在过去70多天,部分投资人四处寻找可能与快手创始人宿华等核心管理层最近的关系以拿到额度。 对份额的追捧也影响着老股东。近年来,短视频作为互联网热门赛道,吸引着资本前赴后继。快手自成立以来进行了多轮融资,身后站着一众知名投资机构。招股书显示,目前,快手的股东包括腾讯、红杉资本、百度、淡马锡、博裕资本、晨兴资本等。其中,腾讯是快手的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1%;晨兴资本为最早投资快手的创投机构,持股比例为14%。 此次IPO中,腾讯将继续作为“基石投资者”被引入,而阿里系则通过“云峰基金”拥有一定认购份额。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向记者表示,快手此后若真调低估值可能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稍低的定价会给参与的投资者留出一定估值上升空间;另一方面,当前字节跳动旗下抖音等业务频传上市消息,如果快手此次IPO定价过高,后续可能存在破发压力。 “但这仍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颜招骏表示,“简单按照上半年收入的2倍计算,即使按照50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也只相当于6倍多的PS(市销率),相比于纯粹电商平台两位数的PS,目前这一估值并不算高。” 从此次快手公开募股的预路演情况来看,有相关人士表示,快手高层对于未来预测偏向谨慎,也是激发机构投资者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 电商业务快速发力 目前快手业务主要包括直播、线上营销服务、电商以及其他业务。最新资料显示,快手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总收入达407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收入154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其主要业务收入均取得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直播收入253亿元,线上营销服务收入133亿元,包括电商、网络游戏、在线知识分享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务收入20亿元。 各项业绩指标中,快手电商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较快。相比2020上半年的1096亿元GMV,第三季度单季GMV实现945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内,快手电商GMV已达2041亿元,平均复购率超过65%。 得益于非直播业务的快速增长,其占公司总收入的份额从2020年上半年的31.5%,上升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37.8%。而直播收入则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占公司总收入的占比持续下降。 在其他数据方面,2020年前9个月,快手的中国应用程序及小程序的平均日活跃用户为3.05亿。同时,公司优质内容与社区活跃度也在持续上升。2020年前三季度,快手上总共发生了90亿次内容分享,相比2020年上半年新增30亿次。 亏损幅度持续收窄 营收提升的同时,快手的亏损幅度也在收窄。 2020年11月5日快手递交的申请资料显示,由于大规模增加在产品推广、品牌营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2020年前6个月,快手出现了63.5亿元的经调整亏损,折合每月约10亿元。 最新资料显示,快手2020年前三季度经调整后的亏损净额为73.9亿元,即第三季度新增约10.4亿元亏损,平均月亏损收窄至3.5亿元左右。 快手方面表示,虽然仍处亏损状态,但快手稳健的增长势头正在抵消部分新增投入成本,尤其是亏损减少的同时,快手营收、日活跃用户、社区活跃度指标均保持了增长。 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电商流量中,头部主播占比已经有所下降。“快手目前八成以上的流量仍然是向腰部主播倾斜的。”据艾瑞咨询分析,中国直播电商GMV预计在2025年达到6.4万亿元。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快手会在内容生态基础上,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不断探索和扩展包括在线知识分享、网络游戏等全新板块。
2021年,第一只物业股荣万家上市首日破发。与此同时,物业股扩容至43家。 1月15日,荣盛发展控股子公司荣万家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荣万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交易。此次共发行9400万股H股(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发行完成后总股本增加至3.76亿股。荣盛发展共持有荣万家2.36亿股,占荣万家发行完成后总股本的62.64%。 物业股破发非个例 1月15日,荣万家上市首日开盘报价12.8港元,较发行价跌4.9%,收盘价为12.48港元/股。上市首日破发并非荣万家的“专利”,近两年物业股上市首日破发数量尤其多,此前,包括恒大物业、金科服务、世茂服务、合景悠活、佳源服务、远洋服务等在内的物管企业均在上市首日盘中破发。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在房企纷纷分拆物业板块上市造成供股过量和板块估值整体回调的情况下,个股走势分化是必然的。一些中小物业股和缺少亮点的物业股破发是大概率的事。” 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香港市场破发是比较正常的现象,破发与否与当时恒指走势,行业内其他股票表现,自身估值因素,交易造成的过度涨跌都可能相关。” 物业行业资深专家、看懂研究院研究员金永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上市物业公司数量的增加,服务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公司亮点越来越难以凸显。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辨识能力和挑剔程度越来越高,大公司会被追捧,业绩不佳的公司被进一步边缘化,于是破发频现甚至出现僵尸股。2020年第四季度,已经有不少的物管公司上市破发,所以荣万家上市破发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北京房地产商会会长黎乃超认为:“房地产企业分拆物管公司上市,这种形式虽然现在成为一个较普遍现象,但是,也不是说任何一个企业通过物业板块上市就能够成功,想要得到资本的认可,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经营模式、成功经验、成功业绩等有直接的关系。” 扩大规模为王道 荣万家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09亿元、8.79亿元和12.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8%;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192万元、7487万元和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2.2%。 在管项目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荣万家共管理272个物业管理项目,总在管建筑面积为5240万平米。 荣万家主要以管理荣盛发展之项目为主,来自独立第三方之项目占比一直较少。2017-2019年及2020上半年第三方管理项目占总在管面积均低于1%。三大业务板块方面,按2020年上半年营收数据,物业管理服务约占58%,非业主增值服务约占33%,而社区增值服务约占9%。 对于荣万家的破发,金永宏分析道:“第一,公司定位有待聚焦。荣万家背靠荣盛地产,河北廊坊起家,可谓河北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但其定位为全国型的公司,资本市场很容易将其与全国性的物业公司做对比,荣万家的身段就明显单薄;第二,单方坪效不高。物业费平均单价不足2元,单方坪效低,属于行业较低价位,且物业费很难调整。第三,管理面积不高,合约面积潜力一般。至2020年6月,管理面积5240万平米,行业中下游水平,合约待接管面积仅2820万平米,与管理面积的比例不足54%,而这一比例理想的数字是100%,即待接管面积与已接管面积之比为1:1;第四,过于依赖关联地产公司,市场能力体现不力。来自第三方的管理面积仅为0.52%,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32.8%,对关联地产的依赖度过高。” 当前,资本市场的辨识能力和挑剔程度越来越高,从当前物业股的股价表现看,行业分化开始加剧,具有较强增长能力以及背靠实力房企的物业股在资本市场具有竞争力。 荣万家如想走出困境,金永宏建议,第一,通过项目拓展特别是并购方式快速扩大规模;第二,强绑定关联地产母公司,荣盛发展在房地产行业属于老牌公司,2020年销售额达1200多亿元,除交付面积的承接外,未来可考虑将荣盛体系内的其他产业的物业服务内容导入荣万家的物业服务范畴内,比如荣盛发展的商业板块的物业需要。甚至未来可将母公司的其他优质资产注入荣万家,会有助于其估值提升;第三,强化客户流量服务的满足,提升业主增值部分的营收和利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