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现代经济,人口不是负担,而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人口迁移带来的居住需求是房地产发展的根基。 我们曾提出业内经典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参考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长期倡导“城市群”模式,尊重人口迁移聚集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近年大力呼吁“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 风险提示:官方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统计存在偏差;部分地区数据缺失等。 正文 1 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 1.1 省级:粤浙人口再集聚与渝皖川回流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经历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三个阶段。从常住人口变化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粤、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别为179、82、168万和85、18、78万,而江苏三个时期分别为54、21、23万;皖、川、桂、豫、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负增长转为2011年后的正增长;东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长转为2011-2015年的负增长,近4年减幅扩大。 从剔除自然增长因素之后的人口迁移看: 近4年广东、浙江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由2011-2015年的14、-7万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46万,呈现明显的人口再集聚趋势; 上海、北京因近年严控人口规模,均由人口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 山东近年经济转型落后,年均人口净流出规模较2011-2015年继续扩大; 中部省份除安徽由年均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外,其余各省均为持续净流出状态; 重庆、四川、陕西近年人口持续回流,其中重庆、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净流入规模在10万以上; 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人口净流出规模持续扩大,辽宁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净流入14万下滑至2011-2015年的2.3万,近4年年均净流出5万。 1.2 城市:深圳、广州、杭州、长沙年均净流入超20万 人口持续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近4年深圳、广州、杭州、长沙4市年均净流入超20万,北京年均净流出超10万。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中,人口净流入的分别有155(1市数据缺失)、133(8市数据缺失)、126个(8市数据缺失),人口净流入城市数量占比分别为46.1%、40.4%、38.3%;三个时期人口净流出城市数量分别为181、196、203个,占比分别为53.9%、59.6%、61.7%。 具体来看,深、广、杭三城以活跃的新经济产业和较为宽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口大规模流入,三城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净流入分别达28、28、27万,较2011-2015年均有大幅增长。长沙、宁波、西安、成都、郑州、重庆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净流入规模均在10万以上;这几个城市均为所在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年城市发展较为快速、“抢人”力度较大。 从全域层面看,近4年一、二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为1.33%、0.69%,人口持续流入但增速放缓;三、四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为0.38%、0.34%,人口持续流出。根据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们将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总体来看,2000-2019年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占比分别由3.7%、17.3%增至5.3%、20.6%,三、四线城市则由30.9%、43.5%降至30.5%、40.5%。从趋势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一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3.42%、1.49%、1.33%,二线城市分别为1.81%、1.00%、0.69%,均远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速的0.57%、0.50%、0.46%。一、二线城市人口保持集聚,但增速持续放缓。上述三个时期,三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52%、0.40%、0.38%,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四线城市仅分别为0.15%、0.36%、0.34%,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三、四线城市人口仍持续流出。 1.3 都市圈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净流入超60万 近4年广佛肇、杭州、上海、深莞惠等10个都市圈年均净流入人口规模超10万;人口净流出都市圈增至10个,京沪都市圈人口向周边疏解。2000-2019年,33个都市圈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6.2%,其常住人口合计占比由47.8%提升至51.7%、GDP合计占比由63.2%提升至65.7%,人口、经济进一步向都市圈集聚;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净流出的都市圈分别有6、9、10个,近4年人口流出都市圈主要分布在东北、山东半岛、京津冀等地区。具体看,近4年人口年均净流入超10万的都市圈有10个,其中广佛肇、杭州、上海、深莞惠、长株潭5个都市圈年均净流入规模超20万,宁波、重庆、西安、成都、郑州5个都市圈年均净流入规模在10-20万之间。从都市圈内部看,近4年核心城市、周边城市人口均为净流出的有哈尔滨、长吉、乌鲁木齐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净流入但都市圈整体净流出的有济南、南昌、石家庄、青岛等7个都市圈,反映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边城市人口主要向都市圈外流出。此外,近年京沪大力控人,核心城市人口净流出、周边城市净流入;其中上海都市圈近4年核心城市年均人口净流出0.6万,但周边城市年均净流入规模达26万。 近4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净流入超60万,山东半岛、中原、哈长、京津冀、海峡西岸5个城市群年均人口净流出超10万。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等19个城市群。总体上看,人口、经济已高度集中于19个城市群,近年愈发向核心城市群集聚。2000-2019年,全国19个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38.5%,其常住人口占比由82.7%提升至85.3%,GDP合计占比由88.4%提升至90.7%。除2011-2015年、2016-2019年天山北坡城市群数据缺失外,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净流出的城市群分别有5、8、7个。具体看,全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仅占全国2.9%,2000-2019年常住人口合计占比由13.9%提升至16.4%,GDP合计占比由26.8%提升至29.4%;近4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为66、62万,较2011-2015年的3、15万大幅扩大。在重庆、成都都市圈引领下,西部的成渝城市群由2001-2010年的年均净流出63万变为2011-2015年年均净流入19万,2016-2019年年均净流入扩大至27万。东北、山东、中原等区域近年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转型缓慢等问题,呈现人口净流出趋势。2011-2015年、2016-2019年,山东半岛、哈长城市群人口净流出规模扩大,京津冀城市群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上述3个及中原、海峡西岸城市群近4年年均净流出人口规模超10万。 2 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 2.1 人口流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更大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人口迁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一,人口流入增加年轻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压力;深圳近5年常住人口净流入达166万,2015年老龄化率仅2.9%。迁移人口主要是年轻人口。从国际来看,美国自建国就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根据美国移民统计年鉴数据,1820-2018年总计有8496万人获得合法居留权,其中1991-2018年20-64岁工作年龄移民占比始终维持在70%以上。长期宽松的国际移民体系保证了美国国内人口中国际移民数量与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稳定增长的劳动力为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人口红利,实现了对英国等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强国的赶超。从国内来看,深圳40年前只是宝安县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得益于友好的人才政策,深圳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1980-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310.6万人,其中2015-2019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53.2万、户籍人口年均增量32.5万,常住人口累计净流入166万人。2000-2015年深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1.2%升至2.9%,远低于全国、北京、上海的10.5%、10.7%、12.8%。 第二,人口流入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1982-2015年深圳6岁以上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由4.8%升至21.8%,助力创新创意之都建设。从国际来看,美国开放的国际移民体系吸收了大量优秀外国人才。1930年代移居美国的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冯卡门等科学家,在美国的计算机、航空、核武器等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披露,截至2019年美国籍诺贝尔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中,有25.8%为国际移民。从国内来看,1979年深圳本地科教资源极少,但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大量办学,高学历人才比例快速提升,从“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创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支柱。1982-2015年深圳市6岁以上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由0.9%提升至21.8%,远高于全国的13.3%,虽然仍低于北京的42.3%、上海的28.7%,但差距在迅速缩小。 其三,集聚效应增强城市竞争力,助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与现代化产业中心。集聚效应通过三方面增强城市竞争力:1)规模效应:人口集聚降低企业生产与城市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2)专业化分工:流动人口的多样性带来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在不同部门的相互协作实现专业化分工;3)学习效应: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进知识、技能的共享与传播。改革开放早期大规模流动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集聚,形成劳动力供给规模效应,使其在纺织、低端制造业迅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进一步发挥其在各类人才、资本、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融合发展,形成协同集聚的合理空间布局。 其四,人口流入扩大消费需求;2016-2019年人口净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均达19%以上。人口流入增加当地人口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并且消费增速与人口流入正相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9年中国城市消费总额前十强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杭州、南京、苏州,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也绝大部分位列全国前15。从消费增速来看,2016-2019年人口净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均达19%以上,长沙更是高达27.4%;而北京受限于控人政策人口净流出,相应地,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仅11.5%。 2.2 人口流出地区老龄化加重,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明显 人口净流出加重老龄化,加重养老负担,严重拖累财政、制约经济活力;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为27.5%、16.7%、21.9%,远高于全国的12.3%。尽管老龄化是整体趋势,但是人口流出地区会更严重。人口迁移扩大各地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不均衡程度,在充实流入地的养老金账户的同时,也加重了人口流出地的平衡压力。东北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别在2010、2015年陷入负增长,2011年以来小学生数大幅负增长。2000-2018年东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6.6%上升到13.4%,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由7.9%、6.0%、5.6%升至15.0%、12.4%、12.2%,而同期全国从7.0%升至11.9%。201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分别为1.53、1.42、1.27,远低于全国的2.55,意味着全国大概每2.6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而东北大概每1.5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负担较重。黑龙江、辽宁、吉林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于2013、2015、2015年开始入不敷出,2016年黑龙江的累计结余转负;从养老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看,2018年广东、北京、云南、四川、浙江等经济发达、人口净流入或老龄化较低的省份居于前列,吉林、辽宁、黑龙江位列全国倒数5名内,分别为5.2、2.8、-3.1个月,远低于全国的14.7个月。东北财政形势严峻,老龄化严重拖累财政。2019年吉林、黑龙江、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倒数,其中吉林、黑龙江负增长,而同年辽宁、黑龙江、吉林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为27.5%、21.9%、16.7%,明显高于全国的12.3%、江苏的11.2%、浙江的10.6%。 2.3 人口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 人口集聚分化促使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分化,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2019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5左右,并仍存在“全面二孩”的生育堆积效应;按此趋势,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未来越来越多的地区面临人口收缩。从需求端看,20-59岁的主力置业人群2013年见顶,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超过14亿平的双峰,未来住房需求将平稳回落。从政策端看,在“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政策指引下,房地产市场销售回归居民自住需求。按照历史规律,未来经济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高能级区域的房地产市场更有潜力。到2030年1.7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从城市和都市圈来看,2030年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南京、东莞等)1000万级城市和12个以上(上海、北京、广佛肇、深莞惠、郑州、成都、杭州、苏锡常、青岛、重庆、武汉、南京等)2000万级大都市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导读 现代经济,人口不是负担,而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人口迁移带来的居住需求是房地产发展的根基。 我们曾提出业内经典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参考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长期倡导“城市群”模式,尊重人口迁移聚集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近年大力呼吁“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 风险提示:官方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统计存在偏差;部分地区数据缺失等。 正文 1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 1.1 省级:粤浙人口再集聚与渝皖川回流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经历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三个阶段。从常住人口变化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粤、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别为171、69、131万和83、15、65万,而江苏三个时期分别为51、16、18万;皖、桂、川、豫、湘、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负增长转为2011年后的正增长;东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长转为2011-2015年的负增长,近4年减幅扩大。 从剔除自然增长因素之后的人口迁移看: 近4年广东、浙江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由2011-2015年的14、-7万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46万,呈现明显的人口再集聚趋势; 上海、北京因近年严控人口规模,均由人口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 山东近年经济转型落后,年均人口净流出规模较2011-2015年继续扩大; 中部省份除安徽由年均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外,其余各省均为持续净流出状态; 重庆、四川、陕西近年人口持续回流,其中重庆、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净流入规模在10万以上; 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人口净流出规模持续扩大,辽宁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净流入14万下滑至2011-2015年的2.3万,近4年年均净流出5万。 1.2 城市:深圳、广州、杭州、长沙年均净流入超20万 人口持续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近4年深圳、广州、杭州、长沙4市年均净流入超20万,北京年均净流出超10万。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中,人口净流入的分别有155(1市数据缺失)、134(10市数据缺失)、120个(14市数据缺失),人口净流入城市数量占比分别为46.1%、41.0%、37.2%;三个时期人口净流出城市数量分别为181、193、203个,占比分别为53.9%、59.0%、62.8%。 具体来看,深、广、杭三城以活跃的新经济产业和较为宽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口大规模流入,三城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净流入分别达32、28、27万,较2011-2015年均有大幅增长。长沙、宁波、西安、重庆、成都、郑州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净流入规模均在10万以上;这几个城市均为所在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年城市发展较为快速、“抢人”力度较大。 从全域层面看,近4年一、二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为1.33%、1.06%,人口持续流入但增速放缓;三、四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为0.43%、0.36%,人口持续流出。根据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们将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总体来看,2000-2019年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占比分别由3.7%、19.3%增至5.3%、22.3%,三、四线城市则由30.9%、43.5%降至30.6%、41.3%。从趋势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一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3.42%、1.49%、1.33%,二线城市分别为1.53%、0.96%、1.06%,均远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速的0.57%、0.50%、0.46%。一、二线城市人口保持集聚,但一线城市近年受京沪控人影响,人口流入呈持续放缓趋势;二线城市近4年在杭州、长沙、西安、重庆、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的引领下,人口年均增速略有回升。上述三个时期,三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52%、0.37%、0.43%,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四线城市仅分别为0.15%、0.34%、0.3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三、四线城市人口仍持续流出。 1.3 都市圈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净流入超60万 近4年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都市圈年均净流入人口规模超10万;人口净流出都市圈增至10个,京沪都市圈人口向周边疏解。2000-2019年,33个都市圈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6.2%,其常住人口合计占比由47.8%提升至51.7%、GDP合计占比由63.2%提升至65.7%,人口、经济进一步向都市圈集聚;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净流出的都市圈分别有5、9、10个,近4年人口流出都市圈主要分布在东北、山东半岛、京津冀等地区。具体看,近4年人口年均净流入超10万的都市圈有10个,其中广佛肇、杭州、深莞惠、上海4个都市圈年均净流入规模超20万,长株潭、宁波、重庆、西安、成都、郑州6个都市圈年均净流入规模在10-20万之间。从都市圈内部看,近4年核心城市、周边城市人口均为净流出的有哈尔滨、长吉、乌鲁木齐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净流入但都市圈整体净流出的有济南、南昌、石家庄、青岛等7个都市圈,反映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边城市人口主要向都市圈外流出。此外,近年京沪大力控人,核心城市人口净流出、周边城市净流入;其中上海都市圈近4年核心城市年均人口净流出0.6万,但周边城市年均净流入规模达25万。 近4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净流入超60万,山东半岛、中原、哈长、京津冀、海峡西岸5个城市群年均人口净流出超10万。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等19个城市群。总体上看,人口、经济已高度集中于19个城市群,近年愈发向核心城市群集聚。2000-2019年,全国19个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38.5%,其常住人口占比由82.7%提升至85.5%,GDP合计占比由88.4%提升至90.7%。除2011-2015年、2016-2019年天山北坡城市群数据缺失外,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净流出的城市群分别有5、8、6个。具体看,全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仅占全国2.9%,2000-2019年常住人口合计占比由13.9%提升至16.4%,GDP合计占比由26.8%提升至29.4%;近4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为69、61万,较2011-2015年的3、15万大幅扩大。在重庆、成都都市圈引领下,西部的成渝城市群由2001-2010年的年均净流出63万变为2011-2015年年均净流入19万,2016-2019年年均净流入扩大至27万。东北、山东、中原等区域近年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转型缓慢等问题,呈现人口净流出趋势。2011-2015年、2016-2019年,山东半岛、哈长城市群人口净流出规模扩大,京津冀城市群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上述3个及中原、海峡西岸城市群近4年年均净流出人口规模超10万。 2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 2.1 人口流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更大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人口迁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一,人口流入增加年轻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压力;深圳近5年常住人口净流入达166万,2015年老龄化率仅2.9%。迁移人口主要是年轻人口。从国际来看,美国自建国就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根据美国移民统计年鉴数据,1820-2018年总计有8496万人获得合法居留权,其中1991-2018年20-64岁工作年龄移民占比始终维持在70%以上。长期宽松的国际移民体系保证了美国国内人口中国际移民数量与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稳定增长的劳动力为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人口红利,实现了对英国等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强国的赶超。从国内来看,深圳40年前只是宝安县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得益于友好的人才政策,深圳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1980-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310.6万人,其中2015-2019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53.2万、户籍人口年均增量32.5万,常住人口累计净流入166万人。2000-2015年深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1.2%升至2.9%,远低于全国、北京、上海的10.5%、10.7%、12.8%。 第二,人口流入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1982-2015年深圳6岁以上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由4.8%升至21.8%,助力创新创意之都建设。从国际来看,美国开放的国际移民体系吸收了大量优秀外国人才。1930年代移居美国的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冯卡门等科学家,在美国的计算机、航空、核武器等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披露,截至2019年美国籍诺贝尔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中,有25.8%为国际移民。从国内来看,1979年深圳本地科教资源极少,但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大量办学,高学历人才比例快速提升,从“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创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支柱。1982-2015年深圳市6岁以上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由0.9%提升至21.8%,远高于全国的13.3%,虽然仍低于北京的42.3%、上海的28.7%,但差距在迅速缩小。 其三,集聚效应增强城市竞争力,助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与现代化产业中心。集聚效应通过三方面增强城市竞争力:1)规模效应:人口集聚降低企业生产与城市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2)专业化分工:流动人口的多样性带来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在不同部门的相互协作实现专业化分工;3)学习效应: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进知识、技能的共享与传播。改革开放早期大规模流动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集聚,形成劳动力供给规模效应,使其在纺织、低端制造业迅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进一步发挥其在各类人才、资本、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融合发展,形成协同集聚的合理空间布局。 其四,人口流入扩大消费需求;2016-2019年人口净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均达19%以上。人口流入增加当地人口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并且消费增速与人口流入正相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9年中国城市消费总额前十强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杭州、南京、苏州,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也绝大部分位列全国前15。从消费增速来看,2016-2019年人口净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均达19%以上,长沙更是高达27.4%;而北京受限于控人政策人口净流出,相应地,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仅11.5%。 2.2 人口流出地区老龄化加重,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明显 人口净流出加重老龄化,加重养老负担,严重拖累财政、制约经济活力;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为27.5%、16.7%、21.9%,远高于全国的12.3%。尽管老龄化是整体趋势,但是人口流出地区会更严重。人口迁移扩大各地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不均衡程度,在充实流入地的养老金账户的同时,也加重了人口流出地的平衡压力。东北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别在2010、2015年陷入负增长,2011年以来小学生数大幅负增长。2000-2018年东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6.6%上升到13.4%,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由7.9%、6.0%、5.6%升至15.0%、12.4%、12.2%,而同期全国从7.0%升至11.9%。201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分别为1.53、1.42、1.27,远低于全国的2.55,意味着全国大概每2.6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而东北大概每1.5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负担较重。黑龙江、辽宁、吉林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于2013、2015、2015年开始入不敷出,2016年黑龙江的累计结余转负;从养老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看,2018年广东、北京、云南、四川、浙江等经济发达、人口净流入或老龄化较低的省份居于前列,吉林、辽宁、黑龙江位列全国倒数5名内,分别为5.2、2.8、-3.1个月,远低于全国的14.7个月。东北财政形势严峻,老龄化严重拖累财政。2019年吉林、黑龙江、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倒数,其中吉林、黑龙江负增长,而同年辽宁、黑龙江、吉林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为27.5%、21.9%、16.7%,明显高于全国的12.3%、江苏的11.2%、浙江的10.6%。 2.3人口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 人口集聚分化促使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分化,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2019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5左右,并仍存在“全面二孩”的生育堆积效应;按此趋势,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未来越来越多的地区面临人口收缩。从需求端看,20-59岁的主力置业人群2013年见顶,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超过14亿平的双峰,未来住房需求将平稳回落。从政策端看,在“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政策指引下,房地产市场销售回归居民自住需求。按照历史规律,未来经济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高能级区域的房地产市场更有潜力。到2030年1.7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从城市和都市圈来看,2030年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南京、东莞等)1000万级城市和12个以上(上海、北京、广佛肇、深莞惠、郑州、成都、杭州、苏锡常、青岛、重庆、武汉、南京等)2000万级大都市圈。
近两个月,市场一度极为关注北上资金波动的加剧。但事实上,今年MSCI难以扩容纳入A股,因此增量资金有限,北上资金逐步丧失了过去两年的较高话语权。 对A股而言,今年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发基金和融资余额。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融资盘与外资显现更多风格差异,“例如,8月3日北上资金较7月27日净流出29.4亿元,与融资盘的大幅流入形成鲜明反差。在市场持续震荡的过程中,融资盘所代表的个人投资者偏好有可能向更具弹性且市值更小的上市公司聚拢,在选股偏好上与外资为主的北上资金出现更大的分化。”野村东方国际首席A股策略师高挺告诉记者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从量上来讲,北上资金的增量规模与新发基金、融资规模增量都没法比。北上资金已不是今年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融资规模是一个略滞后的指标,但仍是行情的重要推手。最近两周北上资金净流出,但是市场坚定向上,这并不能说明北上资金一定更具前瞻性,北上资金明显反了。也可以说谁有话语权谁就更具前瞻性。” 北上资金转战复苏概念,但渐失话语权 北上资金被称为“杂牌军”,其中涵盖的机构类型众多,外资包括灵活的对冲基金、偏长线的主权基金等,也同样包括注册在香港的中资机构以及更趋于投机的个人投资者。但整体而言,北向资金的风格更受制于全球风险情绪的变化。 7月至今,北上资金不仅是更为波动,其配置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7月北上资金录得103.9亿元的净流入,但较6月大幅减少422.9亿元。7月A股振幅加大,北上资金流向也随之出现大幅波动,除前两周录得净流入外,其余三周均为净流出。其中,7月14日和7月24日的净流出额分别高达174亿元和164亿元。该月北上资金日均成交额占A股日均成交额比重较上月提升0.8个百分点至11.4%。 7月北上资金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并未显著获得北上资金追捧的非银金融、机械设备和汽车行业获青睐。高挺表示,北上资金从6月起开始增配非银金融板块,7月上旬非银金融行业的大涨进一步带动了北上资金的流入。尽管7月全月净流入非银金融板块 85.2 亿元,主要是因为7月前三周录得净流入169亿元,后两周随着非银金融板块大幅调整,北上资金净流出83.5亿元。 “4月以来北上资金持续流入机械设备和汽车板块,但7月流入速度显著提速。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以及经济数据持续恢复带来的基本面修复推动的。”他称。 同时,继6月北上资金大幅流入电子板块192.9亿元后,电子板块仍受北上资金青睐,但流入幅度有所放缓,7月仅净流入45.6亿元。而此前受到北上资金热捧的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行业则在7月录得净流出。 总体来看,高挺认为,北上资金的变化是,从疫情后对防御性板块的青睐,再到对电子等科技板块的追捧,转向对中游及制造业的配置。 从个股偏好可以看出,北上资金仍然侧重市值偏大的股票,这也和部分外资对中国中小盘股的研究覆盖度不足有关。7月北上资金前五大净流入个股为中国平安、立讯精密、格力电器、潍柴动力和恒立液压,分别流入64.2亿元、31.0亿元、29.6亿元、23.9亿元和21.6亿元。其中,受益于经济复苏基本面改善预期的中游及制造业个股为主(潍柴动力、恒立液压及海螺水泥),也有电子产业链(立讯精密和大族激光)细分龙头受到青睐;净流出前十大个股以此前受到热捧的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行业个股为主,其中4家食品饮料行业公司均为白酒公司。其中贵州茅台和洋河股份连续两月录得净流出,五粮液和中国中免连续3月录得净流出。 MSCI方面对表示,北上资金持有A股仓位达1.7万亿元,短期流出几百亿元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持仓量已比较巨大的情况下,调仓需求肯定会有。记者也了解到,由于今年MSCI再度扩大纳入A股的概率较低,因此全年北向资金可能仍会维持较为波动的态势,但中长期而言,持续净流入的态势并不太可能逆转。 融资盘更活跃,向小市值聚拢 相比之下,融资盘的风格则有较大的不同,且这种差异近期更趋显著。 8月3日北上资金较7月27日净流出29.4 亿元, 而当日融资余额较7月27日大增491.9亿元至13941.1亿元,其中8月3日当日净增221亿元。整体来看,在北上资金更趋波动的这段时间,融资余额持续稳定攀升。 截至7月31日的分行业融资情况一览(按融资换手率环比变化排名) 融资盘与北上资金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在市场持续震荡的过程中,融资盘所代表的个人投资者偏好有可能向更具弹性且市值更小的上市公司聚拢,在选股偏好上与外资为主的北上资金出现更大的分化。”高挺称。 同时,相比起北上资金的板块轮动加速,融资盘的行业偏好反而维持稳定,但偏好也和北上资金不尽相同。数据显示,7月27-31日融资余额增量居前的行业为医药生物、电子和非银金融,基本与此前一周相同。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之比居前的行业为非银金融、有色金属和国防军工。 就个股层面来看,制造业和TMT受融资盘关注。7月27-31日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之比涨幅居前 20 家公司的行业分布再次向中游及制造业集中,有14家属于中游及制造业(前周为10家),尤其对TMT行业的追捧显著升温(10 家上榜,前周为5家)。但是,“随着市场振幅加大且热点切换加速,我们认为融资资金在个股层面仍难以形成合力。”他称。 谁占主导谁就更具前瞻性 令投资者感到困惑的是,究竟所谓“聪明的钱”的北上资金是否仍更具前瞻性? 吴照银表示,“其实谁更占主导,谁就更具前瞻性。” “融资规模事实上是一个略滞后的指标,它是2014-2015年股市运行的主要因素,目前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仍是行情的重要推手,”他告诉记者,“相比之下,北上资金主要买入一些业绩稳定、大市值公司。” 新发基金无疑是主导因素。今年迄今,中国A股成为全球涨幅第一的市场,但7月初急涨后波动加剧,不过这并未阻挠“基民”们的入场脚步。外媒近期也报道称,今年数千亿规模的新基金建仓需求,表明股市后续将能获得增量资金的支撑。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公募偏股型基金的经理在6个月内要将新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提升至80%以上。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方面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疫情控制得力,海关总署公布7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5%,外贸数据持续正增长,显示经济复苏进程良好。虽有外部扰动,但预计A股市场仍有望震荡上行;瑞银则表示,其风格时点模型预测,8月小盘股将跑赢大市,且高成长、高盈利个股将延续亮丽表现。 吴照银称,未来传统经济领域看好消费(如食品饮料、医药等),新经济看好科技(比如TMT等);证券行业则是资本市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仍值得看好;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军工等板块受益。
今日,沪深两市主要指数高开收跌,沪指全天窄幅震荡,收跌0.23%报3286.82点;深成指跌0.67%报13466.86点;创业板指午后走低,收跌0.86%报2743.63点。两市成交1.08万亿,北上资金净卖出逾63亿。 盘面上,医药概念再度爆发;水泥、风电概念集体走强;种业概念股全天强势,苏垦农发涨停;免税概念临近收盘走强,海汽集团、岭南控股涨停;生物疫苗、免疫治疗、抗流感等概念活跃。金融股全线回调,数字货币、网络游戏、光刻机、网红经济等概念跌幅靠前。 电力板块强势拉升,节能风电、银星能源、嘉泽新能、林洋能源、太阳能、近10股涨停,江苏新能等股则大幅跟涨。 水泥概念股集体上涨,君正集团、天原集团、万年青、宁波富达多股涨停,尖峰集团涨超6%,上峰水泥、华新水泥等股随之而涨。 生物疫苗概念再度爆发,西藏药业、万泰生物、达安基因冲击涨停,金雷股份涨近8%,瑞普生物、海欣股份等股纷纷跟涨。 养殖业板块集体走强,中水渔业迅速涨停,仙坛股份、獐子岛涨超5%,国联水产涨超3%,开创国际、罗牛山等股皆有所上涨。 农业种植板块亦表现活跃,万向德农、苏垦农发、厦门象屿冲击涨停,神农科技涨超5%,大北农、登海种业等股皆纷纷走强。 主力资金流动方面,板块主力资金以净流入为主,生物科技指数净流入43.06亿元,制药指数净流入36.91亿元,半导体指数净流入19.89亿元。 净流出方面,电子元器件指数净流出27.27亿元,软件指数净流出20.95亿元,互联网指数净流出16.59亿元。 科创板方面,截止收盘板块涨跌互现,芯朋微大涨20%领涨,东方生物、佳华科技皆涨超9%,伟思医疗涨超8%,中科星图、赛诺医疗、松井股份等股皆表现活跃。反之,鸿泉物联、致远互联则跌超3%,跌幅居前,杰普特、传音控股等股亦有所走弱。 此外,北向资金净流出63.38亿元,沪股通净流出15.75亿元,深股通净流出47.63亿元。
今日A股三大指数全天大幅走弱,截至收盘,上证指数跌3.86%,报3196.77点;深证成指跌5.31%,报12935.70点;创业板指跌6.14%,报2627.84点。两市成交逾13000亿元,北上资金净流出163.57亿元。 大盘3570只个股录跌,97只个股跌停;仅271只个股录涨,46只个股涨停,赚钱效应较差。 盘面上看,两市行业板块全线录跌,券商、免税店、半导体等板块领跌。概念题材板块全线走弱,早盘涨幅居前的国防军工板块尾盘跳水,半导体概念股午后加速走弱,免税店概念大跌。 具体异动表现方面,证券板块全线走弱,XD光大证、财通证券跌停,中泰证券、东方财富、浙商证券等跌逾8%。 免税店概念持续下行,众信旅游、中国中免、百联股份、王府井、鄂武商A、凯撒旅业、深物业A等纷纷触跌停板。 半导体及元件板块大跌,力合微、沪硅产业-U、安集科技、清溢光电、芯朋微及的聚辰股份均跌超10%。 国防军工板块尾盘跳水,亚光科技跌停,中航高科、新光光电、航天宏图、天和防务、中国卫通、国睿科技、博云新材、天奥电子等均跌逾7%。 主力资金流动方面,板块主力资金以净流出为主,券商指数净流出85.55亿元,电子元器件指数净流出51.33亿元,制药指数净流出50.68亿元。 航天军工指数、重型机械指数及工业机械指数主力资金分别净流入5.6亿元、5.08亿元及3.86亿元。 科创板今日仅七只个股录涨,其余悉数录跌。力合微、大地熊、沪硅产业-U、赛诺医疗、慧辰资讯、安集科技、天奈科技等均跌超13%。仅迈得医疗、德林海、艾迪药业、铂力特分别涨5.09%、2.19%、1.97%及0.96%,为少数收涨个股。 北向资金净流出163.57亿元,沪股通净流出92.99亿元,深股通净流出70.59亿元。
7月16日,黑色星期四,A股全线暴跌。 今日,三大指数全线下挫,两市近400股跌超9%,仅200余股收红,截至收盘,沪指跌4.50%,报收3210点;深成指跌5.37%,报收12996点;创业板指跌5.93%,报收2646点。 板块方面,所有板块无一板块幸免,全线收跌,白酒、动物疫苗、半导体等板块跌幅居前。 两市成交额连续9日破1.5万亿 北向资金连续三日流出 成交额方面,两市成交额连续9日破1.5万亿,但值得注意的,成交额相比昨日再度缩量,创下了7月6日以来最低成交额。 外资方面,北向资金继续流出,截至收盘,北向资金全天净流出69.2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出23.72亿元,深股通净流出45.49亿元。事后回看,前天,北向资金大幅卖出,创下史上最大单日净卖出,操作堪称“精准逃顶”。 通过对比指数与北向资金的连续流入与流出状态,可以发现北向基本都能相对精准的抄底和逃顶,甚至其中途的大单加仓和大单减仓也意味着指数趋势后续的发展方向。 创业板进入周线级调整 机构称属于正常下跌 指数方面,创业板迎来周线级别调整,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从周线看,创业板此前连续7周上涨,短期涨幅过快,适当调整更有利于指数的稳健运行。 方正策略团队对此也指出,7月以来前两周市场大幅上涨,短期涨幅较大,上涨过程中部分行业换手率较大,估值分位明显抬升,目前属于急速上涨后的正常下跌,不必恐慌。真正的终结信号或者杀死牛市的因素是明确的信用收缩或者经济周期触顶回落,目前都还不具备。 白酒股成砸盘“先锋” 指数暴跌,白酒“功不可没”。今日白酒板块大跌9.4%,板块近乎跌停,五粮液(000858)、泸州老窖(000568)、山西汾酒(600809)等纷纷被按在地板上,“股王”贵州茅台(600519)也在人民日报发文后,惨遭重锤,一度跌近9%。 翻看深证成指的个股全天贡献榜,单五粮液一只个股就贡献了36点,当之无愧的深市砸盘“先锋”,此外,洋河股份(002304)、泸州老窖、古井贡酒(000596)也充当起“助攻角色”,合计贡献约20点的跌幅。 多方苦苦支撑 上演“伤心太平洋” 市场一片哀鸿遍野,但仍有多方奋起抵抗,今日成交额前四十个股里面,除了新上市的中芯国际,只有太平洋(601099)一家苦苦支撑。 作为多方的“主战场”,盘中太平洋,数次打开涨停后回封,多方气势十足,遗憾的尾盘终究还是没能扛住,上演“伤心太平洋”悲壮一幕。 中芯国际跻身A股历史第四大单只个股成交金额 行情低迷,科技总龙头中芯国际却未受太大影响。今日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首日大涨201.97%,盘中甚至一度冲高,截至收盘,A股全天成交479.7亿元,占科创板所有股票成交额近50%,跻身A股历史第四大单只个股成交金额。 据统计,A股历史上仅有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601857)(全天700亿元)、2015年7月7日中国平安(601318)(全天679亿)、2015年6月9日中国中车(601766)(全天497亿)的成交金额超过中芯国际今日成交额。 与A股截然相反的是,港股中芯国际今日高开2.21%后,股价迅速下跌,截至收盘,暴跌逾25%。 期市惊现秒亏千万乌龙指 此外,亏钱的不止股市,期货市场更是惊现秒亏千万的乌龙指。7月16日午后,股指期货IH2012合约出现乌龙指,13点29分25秒,有176手在接近跌停价成交,随后下一步交易恢复正常价格。根据规则显示,IH合约一个点=300元,该笔乌龙指偏离上下成交201.6点,176笔最大浮亏可能超过1064万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是大跌导致平仓盘下单,像是手误。中金所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暂时没有收到通知,业务部门应该在核查,有消息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