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港股港股主要指数全天低迷,尾盘跌幅明显扩大。截至收盘,恒指跌0.72%报26306点,恒生科技指数跌1.14%报8159点,国指跌0.78%报10402点。南下资金净流入13.69亿港元,大市成交额为1439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盘面上,银行股、蓝筹地产股、电信股等权重疲弱拖累大市走低,汇丰控股跌4%表现最差,拖累恒指下跌85点;大型科技股阿里跌超2%,腾讯跌1.4%;汽车股、光伏新能源股逆势大涨,信义光能大涨13%再创新高,物管股崛起明显,个股全线走强,次新股华润万象生活升近12%破顶,市值近800亿港元;体育用品股、风电股继续活跃,李宁盘中再创新高。 具体来看: 受中芯国际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影响,今日港股半导体板块表现弱势,华虹半导体跌近5%,中芯国际跌3.6%,芯智控股、品质国际、节能元件等跟跌。 银行股大跌,渣打集团、汇丰控股均跌超4%,中银香港、大新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集体下跌。 受英国新冠病毒变异消息的影响,港股航空股走弱,中国东方航空跌4%,国泰航空、中国国航、中国南方航空均跌。 上周五急涨的电信股回吐明显,中国电信跌3.5%,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香港宽频等跟跌。 新能源物料板块领涨,福莱特玻璃、信义光能均上涨13%,中发展控股、阳光能源、彩虹新能源等跟涨。消息面上,日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汽车股涨幅居前,比亚迪一度涨12%,长城汽车涨超8%,华晨中国、吉利汽车、雅迪控股跟涨。华西证券认为,汽车产业持续推进低碳化,法规执行或进一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利好电动化,新能源发展或加速;有望同燃油车平价,混动及节能车型渗透率加速提升。 物管股继续走强,个股普涨,碧桂园服务涨10%,时代邻里、保利物业、新城悦服务等跟涨。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此外,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和20.1%。 港股通方面,信义能源涨16%,方达控股、福莱特玻璃、信义光能涨幅居前;FIT HONG TENG跌近7%,晨鸣纸业、猫眼娱乐、中国忠旺跌幅居前。 数据来源:Wind 南下资金方面,今日净流入13.69亿港元,其中沪港通净流出15.49亿港元,深港通净流入29.18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安永今日发布报告显示,今年共有9家在美上市中概股以二次上市方式回归香港市场,共筹集资金1313亿港元,占全年筹资总额34%,推高了香港全年的筹措额。预计2021年香港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浪潮会延续。从行业来看,零售和消费品,科技、传媒和通信,建筑和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健康等行业将是2021年香港IPO筹资的主要行业。
记者问:根据媒体报道,英国内政大臣帕特尔日前会见了来自香港的罗冠聪等人,并表示将信守关于保护和捍卫香港民众自由的承诺。中国大使馆对此有何评论? 使馆发言人:“港独”组织“香港众志”创党主席罗冠聪涉嫌煽动分裂国家、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正被香港警方通缉。英国内政大臣帕特尔堂而皇之会见中国警方通缉犯,明目张胆为“港独”分子撑腰打气,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和司法主权,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完全违背英方不支持“港独”的立场。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敦促英方立即纠正错误,并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 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得到切实贯彻,香港民众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和自由。反观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港人从未享有民主、人权与自由。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3年,但英方依然没有认清香港已经成为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的事实,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和“捍卫”其殖民统治时期从未给予香港民众的自由,甚至执意违背自身承诺改变英国国民(海外)(BNO)安排,这是典型的殖民心态! 香港已经回归中国,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任何外国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实施香港国安法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英国对回归后的香港无主权、无治权、无监督权、无所谓“责任”。我们奉劝英方悬崖勒马,不要一错再错,立即停止以任何方式插手香港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否则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5日大东海A(000613.SZ)今日股价跌停,收报5.09元,跌幅9.91%,成交额4675.61万元,换手率3.40%。 12月3日,大东海A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董事会收到独立董事唐国平提交的书面辞呈。唐国平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申请辞去独立董事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应职务。唐国平的辞职将导致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少于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根据《公司法》、《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公司《公司章程》的规定,唐国平的辞职将在公司股东大会选举出新任独立董事后生效。在此期间,唐国平仍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继续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及其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中的职责。唐国平的辞职申请生效后,在公司内将不再担任职务。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中投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客户资金持有大东海A股份数量为362.23万股,占流通股比例1.024%,为第七大流通股股东;申万宏源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持有大东海A股份数量为305.64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864%,为第八大流通股股东。 资料显示,东吴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香港)”)于2016年6月27日在香港成立,是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1555.SH)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为东吴证券的海外视窗及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平台。东吴证券(香港)通过成功收购香港本地央企券商“中投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东吴证券(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1、2、4、5、6、9类受规管活动牌照,旨在为环球及香港个人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及机构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企业融资、资产管理及经纪服务。 此外,申万宏源(香港)有限公司(简称“申万宏源香港”,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集团”,股份代号:00218.HK)是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公司,股份代号:06806.HK,000166.SZ)通过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证券公司)在境外开展证券业务的旗舰机构,是最早到香港发展业务的中资证券机构之一,立足香港市场逾25年。中央汇金是集团总公司的控股股东。
资料图:香港(港媒)海外网12月14日电 据港媒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12月14日下午表示,香港新增8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77例为本地病例,37例源头不明。新冠肺炎加冬季流感高峰,香港公立医院急症室服务及内科病床需求持续走高。香港医院管理局14日公布数字显示,公立医院急症室13日有3763人首次求诊。其中751人转入内科病床留医,内科住院病床于午夜时的住用率达100%,儿科住院病床占用率为47%。全港17间公立医院中,有7间医院的内科住院病床住用率爆满,均超过100%。当中最高为明爱医及博爱医院,均高达113%,其次是威尔斯亲王医院,有112%。而所有医院儿科病床13日午夜的住用率为47%,其中伊丽莎白医院最高,达62%。(海外网 吴倩)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12月15日,OSL数字资产平台宣布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首个数字资产牌照,即1号牌(证券交易)和7号牌(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OSL数字资产平台是港股上市公司BC科技集团(863.HK)子公司,也是亚洲最大的数字资产平台。 这是香港虚拟资产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亚太地区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香港证监会也进一步证明了其监管数字资产行业的决心和能力。跨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早在2019年6月的建议书中表示,旗下39个成员管辖区都将采用和香港类似的监管模式。香港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1、 “与众不同”的香港数字资产牌照 新冠疫情在世界蔓延,实体经济陷入低迷。而比特币等数字资产在2020年涨势强劲,成为2020年表现最好的投资工具,远超黄金、原油等传统金融工具。比特币的表现正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 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配置数字资产。为了保护投资者资产安全,促进数字资产市场的有序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发行了相关的数字资产交易牌照。目前已经向各种数字资产交易所颁发不同相关牌照的国家有日本、美国、瑞士、泰国、加拿大、菲律宾等。 此次香港证监会批准的牌照非但与上述牌照不同,其意义也更加深远。 OSL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的是虚拟资产第1类和第7类受规管活动牌照。在传统监管框架内,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指从事证券交易的资质,即为客户买卖债券;为客户买卖互惠基金及单位信托基金配售及包销证券;为客户提供股票及股票期权的买卖经纪服务。第7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牌照则是具备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操作,匹配客户买卖盘的电子交易平台资质。 这意味着,香港的数字资产牌照不是新法律或法规,而是根据现行法律使用现有金融监管工具,并对其进行相应调整,以适用于希望受到监管的数字资产行业参与者。这既能保障机构和专业投资者享有传统金融体系中的投资者保障机制,同时也为比特币这种新资产类别推出了行业特定保护机制。 传统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者对数字资产这块蛋糕觊觎已久,但苦于没有参与的合规途径和安全指引。而香港证监会以极富创新性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香港早就看到了数字资产行业的巨大潜力,很早就开始了数字资产牌照方面的探索。 2018年11月1日香港证监会公告,针对数字货币交易所,香港证监会拟在沙盒计划中实验监管相关平台,若实验成功将会对加密货币交易所发放牌照。 2019年11月6日,香港证监会发布《有关虚拟资产期货合约的警告》和《立场书: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表示将向符合《证券及期货条例》所界定的从事属于受监管活动的主体审批和颁发牌照,其中包括提供证券型代币服务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 2020年8月21日,香港证监会原则上批准了BC科技集团旗下OSL数字资产平台的虚拟资产牌照申请。 2020年11月3日,香港证监会透露将发布非证券型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强制发牌制度,以监管所有适用的虚拟资产平台。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表示,发牌制度推出后,所有于香港营运或以香港投资者为目标客户的虚拟资产平台,都必须申请牌照,受当局监管。 牌照发出后,香港有望成为第一个完全规范的虚拟资产交易市场。在这波数字资产大潮下,香港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首个持牌平台OSL,可能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2、 牌照正式批准,OSL业务驶入快车道 根据一份数字资产交易所风险报告披露,在调查分析的216家数字资产交易所中,只有14%的交易所确认已获得相关监管部门发放的合法牌照。数字资产牌照已经成为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的“护城河”之一。 香港证监会去年表态,“不监管比特币,只监管交易证券型代币平台;比特币和其他常见的加密货币,并不属于证券。”然而,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今年透露,将推出新的监管政策——所有涉及交易数字资产的平台(即使该资产不属于证券,如比特币)均须在新的发牌框架监管下运行。服务供应商如在香港运营或为香港投资者提供服务,均需持牌才可运营数字资产业务。 这意味着,OSL已经成为目前香港唯一全面合规的数字资产平台。根据BC集团发布的公告,OSL主要业务包括数字资产交易经纪业务、交易所、托管及软件及服务(SaaS)。 随着比特币等虚拟资产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传统大型金融机构也在纷纷布局。摩根大通、PayPal、灰度资产、道富银行、渣打银行、富达、德意志交易所集团、野村和ING等大型金融机构都表现出对比特币的兴趣,认为有必要配置比特币。而OSL的合规性与便利性当然成为了这些金融机构的最好选择,这无疑成为了OSL经纪业务增长的强大助推器。 OSL的SaaS业务可以为金融机构打造全套定制的SaaS产品,提供数字资产托管和交易所等各类服务。OSL SaaS套件目前已服务超过10个活跃机构客户。随着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资产逐渐融合,预计会有更多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数字资产业务,OSL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另一块更富潜力的则是STO业务。证券型代币发行也称为“STO”(Securities Tokens Offering),指的是可以在区块链上确权并“碎片化交易”的真实资产。以黄金为例,如今黄金的总市值为9.5万亿,即使1%被通证化,黄金通证市场也有950亿美元。传统房地产市场就更不用说了。随着牌照的颁发,香港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完全规范的STO交易市场,OSL也将受益于先发优势,抢占早期市场份额。 OSL的前景令人期待,值得投资者关注。 结语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表态:加密资产风潮将持续下去。数字资产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第一个持牌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OSL有望成为这波数字资产浪潮的引领者。
核心观点 ➤ 展望2021年,美国经济将在低基数水平上展开复苏,但很难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疫情扩散将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阻力。在疫苗广泛接种之前的“空窗期”,“局部封城措施”或将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 2021年,美国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资产负债表压力可能有增无减。最终很可能还要依赖美联储“无限量宽”政策,通过流动性注入来防范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发生。这意味着美元超发很可能无法避免,美元汇率稳定将面临持续压力。 美国金融市场的表现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目前,投资者乐观情绪弥漫,各类资产市场的交易都非常拥挤,一旦通胀、货币政策或其他政经领域出现超预期的变化,有可能引发拥挤交易的转向,导致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特别地,高收益企业债的违约风险值得关注。 ➤ 随着经济活动进一步常态化,中国经济将在2021年延续升势,实现7%以上的实际增长率。 伴随“十四五”规划的开始以及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落实等一系列新举措,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速,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基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科技、可持续金融等新兴领域给投资者带来广泛的机遇。 ➤ 香港经济在2020年经历了史上最深入、最持久的衰退。2021年,香港经济有望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3%左右的温和增长。若疫情持续蔓延,特区政府有必要推出新的财政纾困措施。 考虑到港股估值低、中资在美上市公司回港二次上市势头不减、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政策的落实,以及特区政府致力推动的各项增强香港国际竞争力的举措,香港的金融市场在2021年有可能充满机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海通国际研究分析师杨奕轩 2020年,新冠疫情把美国经济推入快速且深度的衰退之中。展望2021年,美国经济将在低基数水平上展开复苏,但很难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疫情的发展仍将是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拜登上台给美国经济金融市场乃至地缘政治带来什么影响,也需拭目以待。 另外,美国金融市场的表现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投资者乐观情绪弥漫,各类资产市场的交易都非常拥挤,一旦通胀、货币政策或其他政经领域出现超预期的变化,有可能引发拥挤交易的转向,导致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由于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全面快速地实现了复产复工,中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2021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有望实现7%以上的增长。 与此同时,伴随“十四五”规划的开始、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落实等一系列新举措,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速,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基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科技、可持续金融等新兴领域给投资者带来广泛的机遇。 香港经济在2020年经历了史上最深入、最持久的衰退。2021年,香港经济有望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3%左右的温和增长。 考虑到港股估值低、中资在美上市公司回港二次上市势头不减、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政策的落实,以及特区政府致力推动的各项增强香港国际竞争力的举措,香港的金融市场在2021年有可能充满机遇。 美国:疫情仍是经济复苏的最大阻力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在2020年2季度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GDP环比下跌(图1)。3季度,受益于巨额财政纾困措施和美联储的“无限量宽”政策,美国经济在低基数基础上强劲反弹。4季度,由于新一轮冬季疫情不断恶化,经济复苏势头受阻。预计全年实际GDP增长率将下跌4.5%左右。 展望2021年,美国经济将温和增长,实际GDP增长率预计不超过3%。换句话说,至2021年底,美国经济仍然难以恢复至2019年底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疫情的扩散将是2021年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阻力。面对疫情,美国的应对措施过于消极放任,未能有效阻止病毒扩散。近期,每日新增病例及新增住院病例屡创新高。 美国公众普遍寄望于疫苗,但通过疫苗来控制疫情发展,有远水不解近渴的风险;且在疫苗得以广泛接种之前,疫情已有失控迹象,更有部分地区的医疗系统已出现挤兑。 在完成广泛接种疫苗之前的“空窗期”,很多州、郡、市政府都可能不得不再度采取“局部封城措施”来控制疫情扩散,以降低当地医疗系统的压力。果真如此,经济陷入二次衰退的风险将明显上升。 国会两党在年底前达成了9000亿美元的新一轮财政纾困措施的妥协,有助于降低这一风险。但这笔开支是否足够、未来是否还需要额外的财政救助措施、新上任的拜登政府能否在增加财政纾困方面获得国会两院的支持,仍有很多未知数。 低迷的就业将是美国在2021年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20年4月,美国失业率飙升至历史高位,每周新增失业人数一度高达数百万人。之后,尽管失业率大幅回落,但就业市场并未出现实质性好转,至2020年11月,失业率依然高达6.7%(图2)。 由于美国政府在2020年推出了高达3万亿美元的财政纾困措施(不含年底宣布的9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失业者得到了慷慨及时的救助,高失业对消费、家庭资产负债表及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并未造成明显冲击。 随着经济逐步复苏,美国政府在2021年很难再次出台如此大规模的救助措施。这意味着,在宏观经济改善、失业率下降的同时,许多失业人口的生活处境反而有可能比2020年更艰难,家庭资产负债表有可能恶化,影响其消费能力,甚至带来相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恶化。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也面临类似困境。尽管美国经济在2021年将在低基数基础上复苏,但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难以超越2019年,尤其是那些受到疫情重创的行业(如航空、餐饮、酒店、娱乐等服务业)。这些行业的企业通过裁员、重组、接受政府资助等手段度过了2020年的困境,但其业务收入在2021年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进入2021年下半年,随着财政纾困与宽松货币政策的减少甚至退出,这些企业获得的外部资助将大幅下降,许多企业反而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债务偿还、甚至破产倒闭的压力,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也形成更现实的威胁。 总之,2021年,美国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资产负债表压力有可能有增无减。为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最终很可能还要依赖美联储的“无限量宽”政策,通过流动性注入来防范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发生。这意味着美元超发很可能无法避免,美元汇率稳定将面临持续压力。 美国在2021年下半年将面临通胀上涨的风险,有可能对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约束。2021年上半年,疫情的恶化将对美国的核心消费物价(CPI)通胀形成抑制;但进入下半年,由于房价和进口物价的抬升,通胀将面临上行压力。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房价增速领先CPI通胀中的居住类因子大约一年,进口价格指数也领先商品通胀大约一年。目前,美国住宅需求持续走强,房屋库存较低,房价已开始加速上涨,而进口价格指数也因航运价格不断走高而持续攀升。我们预计,大约在2021年四季度,核心通胀有可能因此明显攀升,超过联储2%的通胀目标(图3)。届时市场有可能担心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风险。 美股在经历大幅反弹之后,相比实体经济的复苏已严重超调,估值严重脱离基本面。目前,投资者乐观情绪弥漫,各类资产市场的交易都非常拥挤,一旦通胀、货币政策或其他政经领域出现超预期的变化,有可能引发拥挤交易的转向,导致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例如,拜登上台后,是否(以及何时)会逆转特朗普在任时推出的一些经济与福利政策(如大幅度减税等),需密切关注; 再如,美国高收益企业债与10年期国债之间的信用利差已收缩至疫情前的水平(图4),其收益率的绝对水平更是创下历史新低,在经济复苏及政策支持均充满不确定性、企业仍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风险的背景下,若美国对新一轮疫情控制不当,导致经济复苏停滞、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资产负债表恶化,高收益企业债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也值得关注; 另外,若明年下半年通胀上升,无风险利率有可能相应反弹,也会对股票和信用债市场形成压力。 中国:经济强劲复苏 中国在防疫抗疫中采取了严厉而又果断的隔离措施,迅速切断了病毒传染的途径,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全面快速地实现了复产复工,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全年实际GDP增长率可达2%左右,这在全球衰退的大背景下实属不易。 随着经济活动进一步常态化,中国经济将在2021年延续升势,实现7%以上的实际增长率。与此同时,伴随“十四五”规划的开始以及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落实等一系列新举措,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速,给投资者带来广泛的机遇。 2021年是 “十四五规划” 实施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 强调,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政府和企业对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增加,大量资本将进入“新基建”领域,这不但有利于“稳投资”,还将对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很。尤其是5G电信网络的普及(图5),将进一步加速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诞生与推广,引领新一轮“新经济”领域的投资热潮。 在产业升级方面,一些“旧经济”中的行业龙头将进一步整合那些落后、低效且高污染的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改善行业龙头的盈利能力;传统行业将进一步实现“互联网+”、“AI+”等技术升级,有利于提升行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2020年底,中国政府明确向国际社会承诺,将于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仍处于中高速经济成长阶段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艰巨,必须立即行动! 为按时完成上述目标,预计2021年中国政府在绿色发展领域将推出更多监管政策及激励措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措施,推动清洁能源、废物处理、节能降耗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机遇。 当然,中国经济在2021年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鉴于疫情在海外尚在快速扩散,全球经济在2021年的复苏前景并不明朗,外需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难预测。 由于中国对疫情的控制较好,中国制造业快速复产复工,而大部分国家的生产和供应链却受到了疫情冲击,迫使很多出口订单从这些国家转移到中国,推动中国出口在2020年下半年出现强劲增长(图6)。 如果这些国家的疫情能在2021年得到控制,随着其生产和供应链逐渐修复,不排除这些订单从中国重新返回这些经济体的可能性。果真如此,2021年中国的出口增速反倒有可能减弱。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需整体也会加速恢复,减轻中国在订单转移方面的压力。 其次,虽然中国经济将于2021年出现强劲反弹,但在微观层面,许多企业(乃至金融机构)债务负担沉重,盈利前景并不乐观,现金流与资产负债表不见得明显改善。 如果财政纾困与货币宽松策过快退出,不排除某些行业或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信用违约事件,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有可能打乱经济的复苏进程。因此,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2021年中国经济的平稳复苏至关重要。 第三,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在短期内明显缓和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虽然拜登的外交团队在国际关系、贸易等领域的立场都较为中间派,与特朗普政府的鹰派态度大相径庭,但出于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中美之间的中长期战略博弈、以及短期内与中国讨价还价的考虑,拜登政府应该不会急于逆转特朗普在任时推出的对中国的各项不利措施。 拜登上任后很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国内议题、以及恢复美国与WTO、巴黎气候协议以及CPTPP等组织/协议的关系,中美关系很可能排在其工作清单中较后的位置。 虽然中美在气候环境、疫情防控等领域有合作的机会,但拜登政府更关心“民主”“人权”等政治议题,有可能持续以香港等话题对中国施压。除非出现重大契机,美国很可能会延续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大部分关税、继续制裁中国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继续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如科技)对中国加以打压。 总之,对拜登上台后的中美关系不能过早乐观。 香港:经济弱复苏,金融市场存在机遇 2019年下半年来,香港陷入了史上最深入、最持久的经济衰退之中(图7)。由于访港旅客数量持续下跌,使得依赖游客的零售业、酒店业、旅游业等服务业萎靡不振。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令这些行业雪上加霜,迫使企业大规模裁员。 为应对疫情冲击、缓解民生压力,特区政府已出台两轮大规模财政纾困措施,其中一项就是高达810亿港币的“保就业”计划:给企业发放工资补贴,要求领取补贴的雇主承诺在接受补贴期间不裁员。 然而,2020年11月“保就业”计划结束后,许多企业重新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在新一轮冬季疫情冲击下,他们有可能不得不诉诸于裁员来度过难关,届时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攀升,甚至创下历史新高(图8)。 2021年,香港经济有望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3%左右的增长。若疫情持续妨碍香港与内地及世界各国的交流,香港本地服务业将有更多企业面临财务困境,甚至出现债务违约。香港本地银行也可能受到波及。同时,结业潮及失业率升高还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因此,特区政府有必要在2021年推出新的财政纾困措施,帮助企业和家庭度过难关。 不过,香港的金融市场在2021年却有可能充满机遇。 首先,港股的估值无论横向(与美股、A股相比)还是纵向(与港股的历史估值)比较,都处于价值洼地(图9)。股价相对于经济与盈利基本面都显得过于悲观。伴随全球经济复苏及投资者信心的改善,低估值的港股有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带来港股估值回升及港币汇率走强。 其次,中概股持续回流有可能给香港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一批中概股回香港二次上市,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这些公司大部分在“新经济”领域,它们的回流将改善港股的行业结构,促进估值提升,促进交易活跃度,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香港市场。 另外,若美国推行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政策、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监管,将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尤其是面临制裁风险的科技企业)带来一定压力。果真如此,更多中概股可能开启回港上市的浪潮,加速港股的行业结构改善。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整合给香港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特区政府及各界也在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为亚洲的绿色金融中心、ESG投资枢纽以及金融科技枢纽,给投资者在绿色债券、ESG投资、人民币跨境投资、人民币债券发行、以及金融科技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