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央行 2020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了100亿元6个月期人民币央行票据,中标利率为2.70%。此次发行受到境外投资者广泛欢迎,包括美、欧、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央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踊跃参与认购,投标总量约300亿元,达到发行量的3倍,表明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有较强吸引力,也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常态化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不仅丰富了香港市场人民币投资产品系列和流动性管理工具,而且带动了境内金融机构、企业等其他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近年来,在离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不断增加,发行方式和发行地点日益多样化,表明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对于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完)
资料图:许智峰(东网)海外网12月8日电香港前民主党立法会议员许智峰弃保潜逃,随后称其与家人的银行账户被冻结。香港警方7日表示,冻结许智峰与其家人的银行账户是因为怀疑有关人士挪用85万港元众筹款项,涉洗黑钱或犯罪得益。据香港大公网8日报道,许智峰6日下午在社交网络脸书发帖,声称他与家人的账户全被冻结,他接受传媒访问时又称,有关账户涉及汇丰、恒生和中银等多间银行,当中有数百万存款。不过,四小时后,许又改称家人的汇丰账户突然全部被解封,并随即将积蓄转移,而他账户也获得部分解封。许智峰7日下午又称,他与家人的账户被冻结。对此,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高级警司李桂华表示,冻结许智峰与其家人的银行账户是因为相关款项涉洗黑钱或犯罪得益,怀疑有关人士挪用85万港元众筹款项。有关冻结非针对许的家人,而是资金流向了相关账户,并怀疑该账户处理非法得益。李桂华还指出,针对许智峰离开香港后的言论,警方有证据怀疑其触犯香港国安法第29条“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香港行政会议成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7日出席电台节目时指出,警方要求冻结账户,大多与怀疑洗黑钱有关。如果警方有怀疑,就会向银行提出,而银行为免负法律责任,就会先冻结有关人士的账户,或相关账户的部分款项。如果账户持有人有异议,可以向法庭申请解冻令。当警方完成调查,证实与相关人士无关,也会向法庭申请解冻。他还说,众筹本身不违法,但假如有人在众筹之后将款项转移至其他地方,就会引起怀疑,到底这些金钱会否被私用。他强调,只要按法律办事,一切都能通过正常程序处理。(海外网 吴倩)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现在的香港只是疫情反弹吗?别天真了,现在整个香港都快失控了。 自去年修例风波以来,香港政府一直忽视的民生和社会问题就已经暴露无遗,今年的疫情对香港更是雪上加霜,此前反复爆发的三次疫情高峰已经把香港民众折磨得苦不堪言。 临近年末,正当大家已满怀期待的等待疫苗上市和2021年生活重返正轨时,危机又一次出现了。 香港第四轮疫情爆发,并再次刷新了难度…… 01 爆疫群组来袭 11月下旬起,香港的疫情就已经再次急剧恶化。21日,香港新增了43例确诊病例,创下了8月中旬以来的新高,其中13起本土病例更是源头不明。就此,香港进入了第四波疫情。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本次疫情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如此惊人。截至昨天(12月9日),香港再次新增了104宗确诊个案,这已经是11天以来的第6个破百日,总确诊人数累计已超7000例。以香港700多万总人口计算,相当于现在每1000人就有1位确诊,且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宗源头不明的确诊病例出现。 总体来看,本轮疫情之所以这么严重,最大的问题就是多个“爆疫群组”的出现和传播。这些群组包括了酒吧、演唱会和百货公司等人口最密集的公众娱乐场所,因此不仅涉及范围遍布全港,同时流动性和传染度也特别强,重症年龄也开始出现年轻化的趋势。 12月4日因新冠确诊的死者年仅38岁,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确诊死者;而12月7日又有一名45岁医生也情况危急,可见壮年群体成为了病毒最新的攻击目标。 而与本次疫情的凶险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香港政府的佛系抗疫。虽然自11月下旬反弹初期就已经开始不断收紧政策,但是香港政府似乎每次的决定都不在点儿上,采取的都是一些指标不治本的“无效措施”。 02 不改佛系抗疫 在最先爆发的涉及香港阔太圈的跳舞群组被发现确诊时,港府并没有当机立断的关闭这些跳舞、酒吧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依旧在进行,追根溯源时甚至还有确诊人员联系不上的情况发生,跳舞群组的高危人群在未强制隔离确诊时已在全港自由流动,以至于仅跳舞群组就传播了近30个场所,当前跳舞群累计确诊已超660人,成为了超级传播大群。 在经历了多轮疫情反弹后,港府依旧能任由疫情扩散如此迅速,排查过程中无法查询源头的案例也不断增多,如此漏洞百出的抗疫措施实在令人费解。 而这周成为重灾区的葵涌,更是将港府手段“温柔”的特点展露无遗。在发现并通报了首先确诊的12人全部位于葵涌西邨的同一楼层时,根据经验人们猜测可能是高密度环境引起的连锁确诊。 面对如此高危的社区,港府的第一反应依旧不是封闭消毒大楼和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因此重灾区的居民们在听到确诊消息后纷纷搬家逃离。粗略计算之下,仅确诊的8栋就有超三千的住户,而其部分楼层还与9栋相连,一旦是环境引起,则葵涌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超级传播组。但由于港府的放任,当前已无法控制重灾区的人员流动范围,全港不知道还有多少未确诊的炸弹将会爆发。 此外,各种新群组也层出不穷,护老院自上周疫情爆发至今已累计60宗确诊案例;抗疫一线的防疫中心和港版方舱医院的亚博中心也接连沦陷,相关密集接触者的范围和人数可想而知。 可以预见的是,当前的疫情并不是顶峰,而只是开始。 12月8日,香港政府又一次收紧了社交措施,将娱乐场所关闭,通关时间也将延长至3月31日。然而民众期待的关于全民检测和强制隔离等措施却迟迟没有消息,传播蔓延开来后,除了生产生活再次受到影响外,当前的收紧措施已显得鸡肋无比,这些来迟的政令已无法再让民众产生信任和期待。 因此,大量香港居民纷纷北上深圳“逃疫”,12月以来香港赴深的人数同比急增了4.5倍。部分“避疫”香港市民表示,现在在深圳湾港排队等待专车离开需要8个小时以上,但是手续再繁琐,也消减不了他们对于安全的渴望。 03 冰火两重天 在港府“无效抗疫”的带领下,四轮疫情的再次爆发和蔓延使香港居民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萧条已久的实体经济再次陷入兵荒马乱。 当前关店、倒闭、失业、裁员已经成为了旅游、零售、餐饮、航空等行业的代名词。刚有好转的生活在第四轮疫情爆发的连锁效应下,再次滑向生死边缘。 香港人向来有一句话,叫做留食不留宿,家可以来吃饭但是没法住。在香港750多万人口中,至少有137万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更有10万人住在“棺材房”和“劏房”,人均住房面积也仅不到14平米。 以香港密集的人口程度和普通人狭小的生活条件看,当前居住环境完全无法应对疫情隔离和生活。狭小的空间、落后的排水和通风系统,危机无处不在。 而贫困人口大多从事的又都是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比如零售、酒楼、建筑业等,都是受影响的重灾区。很多普通阶层的人收入少了一半以上,甚至零收入。有人连劏房也租不起,要么搬往更远处,要么只能流落街头。 过去,无家可归之人能在麦当劳将就一夜,但疫情期间部分门店不再24小时营业,如此一来连“麦难民”都当不上。 不仅吃住艰难,失业更是悬在香港民众头上的一把尖刀。 数据显示,上半年出入港人数跌99%,访港游客几乎绝迹。受此影响,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的失业率已升至11.2%,其中餐饮服务活动业失业率为14.8%。三季度才刚有起色的餐饮业,因为疫情暴发再度触发港府的“限聚令”,不少饭店表示即使推出外卖服务也难以挽救生意。 消费者也由于入不敷出,赚钱能力减弱而省吃俭用减少饭店消费。因此餐饮业别说保本,连人工都出不起。放眼望去,不管是星级餐厅、传统老字号、上市连锁餐企还是密密麻麻的街边小店,到处都是四面楚歌,哀鸿遍野。 而三分之一靠境外旅客带动的零售业也早就步入寒冬,街边店铺清算倒闭的比比皆是,零售业销售额也已经连跌了21个月,虽然10月较前一个月跌幅有所收窄,但四轮疫情的爆发明显将再次给零售业一个沉重的打击。 旅游业更是一直处于冰冻期,裁员不断。以no zuo no die而出名的国泰航空为代表,10月大幅裁员8500人,其他诸如恰中航空、永安旅游、新华旅游等先后都宣布了裁员和减薪计划。 香港特区政府自今年5月起推出了两轮“保就业”计划,代雇主支付员工的部分薪水,以解燃眉之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明确表示不会有第三期“保就业”计划,随着计划在11月底结束,曾参与计划的企业可在12月起恢复裁员减薪。 同时企业破产数量也濒临爆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香港累计破产案件4500宗,同比上升16%左右,2020年6月企业强制清算个案48宗,同比上升65.5%。随着下半年疫情的反复加重,企业破产率或将再创最高年度破产记录。 这意味着,香港年底或将迎来比此前更大的失业潮和破产潮。 实体经济已是岌岌可危,民众生活更是随时面临崩溃,你还认识这样的香港吗? 但与此截然相反的是香港金融业和楼市的生机蓬勃。 当前统计显示,香港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达1200多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新股市场集资金额至今达2100多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此外,在港元汇价不断触及强方兑换保证的情况下,今年资金持续流入令银行体系的结余也大幅增长至超过4500亿港元。 今年以来,香港证券市场规模市值已达41.6万亿港元,差不多是香港GDP的14倍。 此外楼市也无惧疫情,不仅没有暴跌,反而出现了上涨。虽然年初香港便爆发了疫情,楼价仍然在今年7月达到峰值。尽管7月后出现轻微下调,但幅度也仅为1.67%。特别是国庆黄金周以来,香港的二手楼成交愈加活跃,不仅交投数量明显上升,楼价也相当稳健。面对疫情蔓延和付不起的租金的租客,众投资者表示宁愿封楼也不降价放盘。 真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04 结语 当下的香港,大鳄们赚的盆钵满盈,很多普通百姓却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此前香港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住房问题已经一再激化社会矛盾,去年修例风波至今,香港民众生活始终未曾安稳。而当下持续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遥遥无期的抗疫之路更是让民众疲惫不堪。 如果港府再不抛弃“佛系抗疫”,真正拿出抗疫清零的决心,那么当前的危机早晚会延伸到金融、地产等行业,银行资产质量也将转差,政府财政只能坐吃山空,到那时,香港就真的失控了。 所以,香港,你还在等什么? —— 本文作者介绍 —— -往期推荐-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扫码关注“格隆汇财经热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内地客赴港购买4亿安盛保险投连险暴雷”的事情? 最近这个事情有了新的进展…… 24人涉诈骗和洗钱被捕 包括律师、保险代理 据新华社、香港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12月9日,香港警方宣布8日已破获与该投连险产品有关的投资诈骗案,拘捕24人分别涉嫌“串谋诈骗”及“洗黑钱”的罪名,并冻结团伙逾4亿港元的资产。 这24名诈骗团伙,包括13男11女,年龄在28岁至64岁之间,其中3名为集团主脑,包括一名执业律师,另11人属保险代理。 在记者会上,香港警队商业罪案调查科高级警司游健雄介绍,诈骗团伙涉嫌利用保险公司平台的投连险投资平台,从2013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向263名受害人销售有诈骗成分的投资基金“香港投资基金”,受害人的损失共计4.75亿港元。 香港警方表示,有关调查行动仍在继续,并与内地执法部门跟进,不排除有更多涉案人员被捕。 250名内地客 受骗近4亿 香港警方披露,263名受害人中包括250名内地人、10名香港人及3名马来西亚人,部分为中产人士及退休人士。单个受害人的投资金额从20万港元至2000万港元不等。 香港商业罪案调查科的调查显示,自2019年1月起,接获一间国际保险公司及多名事主报案,指有诈骗集团利用该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平台,于2013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向263名投资者推销一个名为“香港投资基金”的投资产品,致事主损失达4.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亿元)。 内地客如何踩雷香港保险基金? 虽然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香港并未点名被利用的国际保险公司,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它就是去年爆雷的安盛保险公司。 根据此前证券时报报道,安盛(香港)有一款105连投险产品叫Evolution,背后有上千只基金可以作为投资标的让投资者选择,来自中国内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200多名投资者选了一只基金,叫“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简称“香港投资基金”)出现了严重“违约”,2018年年中该产品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导致这批客户损失高达4亿港元。 不仅如此,在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变为负值,不仅自己的投保金打了“水漂”,还倒欠安盛公司的钱。 2019年2月,基金宣布破产,当时基金解释因投资高风险资产,其后警方深入调查后发现诈骗集团偷窃基金的资产。 那么,内地投资者是如何受骗的呢? 根据2019年5月,安盛保险香港发布的公司声明,Evolution是一种非保证连系式寿险产品,主要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此产品让专业投资者自由及独立地选择与人寿保单价值挂钩的资产。 在目前透过Evolution配置的1000多种不同资产当中,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 (香港投资基金)只是其中的一只。 而诈骗集团正是利用了这个空子,在香港控制了一间保险经纪公司(Asia One 宏亚),并在开曼群岛成立涉案投资基金。 该集团在2013年底透过操控安盛保险公司的10多名保险经纪,向内地和香港200多名受害人推销安盛的人寿保险的时候,还推销了这个香港投资基金,并用利用“伦敦金”“保本回报”等投资术语令受害人放下戒心购买基金。 根据当时宏亚的宣传资料,重点宣传安盛公司的历史悠久、财力强大、信用评级高,但对于Evolution具体是什么样的产品没有做过多解释,描述香港投资基金时,重点宣传的是房地产基金的稳定和高回报。 保险经纪在推销时声称,基金有2至5年期的封闭期,并谎称每年有9至12%回报,诱骗受害者购买高风险基金。 事实上,投资投连险相当于在保险公司开通了投资账户,其保险收益与投保人自行选择的投资组合收益直接相关,很有可能损失本金,并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称,警方表示,受害人将保费投资在诈骗集团操控的基金后,保费并非用来运作基金,而是转到诈骗集团主脑和成员的银行和证券账户来运作集团的借贷生意,也会购买物业、赎回楼宇按揭、偿还楼宇贷款,以及用作内地中介分红。 这就是为什么该保险产品每到申购日,净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但是据投保人透露,数年间曾有众多投保人多次与安盛沟通,安盛都未给予正面回复,也未给出合理的解释。 事情最后败露是到2018年7月,有投保人准备赎回时发现基金价值大跌9成3,而诈骗集团很快于2019年2月在开曼群岛申请基金清盘。其后诈骗集团回应保险公司及受害人时,声称基金清盘因投资高风险产品而失利。 其实上,投保人的保费根本没有进入基金账户。 令人欣慰的时,此次香港警方破获的4.7亿投资基金诈骗案,款项基本可以追回,目前已经冻结的资金达4.2亿,也就是说基本上可以覆盖投资人的损失。 内地客已占香港保险业务的3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人热衷去香港买保险。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434亿港元,同比下跌8.8%,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单保费的25.2%,较2016年高峰时期的39.3%和2017年的32.6%有明显下降。 受香港社会运动影响, 2019年下半年内地访客的新单保费继三季度环比大幅下跌28.8%至97亿港元之后, 四季度进一步环比下跌23.4%至74亿港元 ,多数以内地客户为主的公司内地业务与二季度相比跌去5成 。 2020上半年,内地业务仅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单保费的9.6%。其中, 1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继2019年4季度环比下跌27%至54亿港元之后,2季度进一步环比暴跌85%至8.39亿港元。 显然,受香港社会事件和疫情的影响,内地访客新造保单有大幅下滑。但是当香港一切趋于稳定之后,赴港买保险的潮流又会升温。 然而香港的保险和国内的保险有很大的区别,雷区颇多。基金君最后提示大家,简单来说,目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以下四类: 医疗 重疾 储蓄分红 人寿 储蓄分红型等以上产品的投资决策由保险公司决定,投资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本案涉及投连险产品的投资决策由客户决定,投资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 投资需谨慎。
1986年12月,李嘉诚通过和记黄埔以32亿港元收购了加拿大老牌石油公司赫斯基能源52%的股权,当时国际油价只有每桶11美元左右,这笔交易也被誉为“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但疫情重创了像赫斯基能源这样的公司,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司营收为23.8亿加元,净利润亏损3.04亿加元,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3.7亿加元。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油砂生产商Cenovus能源公司当地时间25日宣布,将通过一次全股票交易以大约38亿加元(约合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赫斯基能源。 受此消息刺激,赫斯基能源股价在当地时间26日大涨近12%,但一年时间内仍下跌了超60%,公司最新市值为35.7亿加元。 这也是今年疫情以来李嘉诚第二次海外投资“踩雷”,就在10月初,他去年买下的英国连锁酒吧Greene King宣布永久关闭部分门店并裁员。资产的接连缩水,还让李嘉诚丢掉了霸占多年的香港首富宝座。 同意赫斯基能源与竞争对手合并 据中新经纬援引华尔街日报26日消息,Cenovus与赫斯基能源同意以全股票方式进行合并,交易价值为38亿加元(约合29亿美元)。 报道称,周日早些时候公布的这笔交易将缔造加拿大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以及加拿大第二大炼油商。两家公司表示,赫斯基能源股东将获得的股票溢价约21%。 此外,据路透社消息,该交易完成后,Cenovus股东将持有61%的股份,赫斯基能源股东则控制其余股份。李嘉诚控制的和记黄埔将持有新公司15.7%的股份。和记黄埔目前是赫斯基能源的最大股东,持有公司40.2%的股份。 两家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Cenovus收购赫斯基能源的交易价值为236亿加元,包括债务。声明称,合并后的公司预计每年将产生12亿加元的协同效应,并将以Cenovus Energy Inc.的形式运营,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Cenovus表示,合并后,公司将能日产75万桶石油当量。 两家公司表示,该交易已获得Cenovus和赫斯基能源董事会的一致批准,预计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 “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据时代周报此前报道,赫斯基能源的英文名Husky,其实就是西伯利亚雪橇犬哈士奇,公司的标志,也正是一只哈士奇的脑袋。 1938年,赫斯基炼油公司创建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寇迪市。到了上世纪80年代,赫斯基能源拥有5000余口石油及天然气生产井的开采权,其中约40%由本公司开采,此外还持有重油精炼厂26.67%股权以及343间汽油站。此时,“哈士奇”遭遇了石油史上的首轮油价崩盘,也迎来了李嘉诚。 1986年,李嘉诚刚刚开始他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步伐。根据当时加拿大法律,外国人不能购买“财政状况健全”的能源公司。不过,李嘉诚长子李泽钜1983年已加入加拿大国籍,成功避过这一限制。 李嘉诚后来曾表示,当初投资赫斯基能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个人对加拿大有特别的感情;二是他本人与赫斯基能源原总裁私交甚笃,相信他的指引。 李嘉诚收购后即展开一系列扩张,两年后,赫斯基能源的资产值扩大了一倍。 2000年8月,赫斯基能源在加拿大上市。 2004年末,国际油价首次突破40美元一桶,关于李嘉诚有意出售的传闻不断,赫斯基能源却开始了油砂炼油计划。1979年时,油砂生产成本高达每桶25.81美元,在当时的油价下几乎无利可图。直到2004年油价狂飙,油砂成为世界资源新亮点,生产成本也降到每桶10美元以下,引爆了油砂开发的利润井喷。 经过多年发展,赫斯基能源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这一笔交易,还被誉为“李嘉诚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丢掉香港首富宝座 除了赫斯基能源,李嘉诚还有一笔海外投资亏损严重。近日,随着英国的第二轮疫情再度席卷本土经济,李嘉诚去年豪掷重金投资的酒吧经营陷入困境。 据英国BBC在10月7日的报道,李嘉诚于去年斥资430亿港元(46亿英镑)买下的英国最大连锁酒吧Greene King正式宣布,将永久关闭25家门店,裁员800人。 公开资料显示,Greene King成立于1799年,在全英经营近1700家酒吧及1000家商业地产,拥有3.8万多名员工。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Greene King业务亏损尤其严重。财报称,由于疫情蔓延,英国政府规定当地英式酒馆由3月起关闭逾三个月,GreeneKing旗下英式酒馆亦因此暂停实体营业,期间虽推出外卖服务,上半年度亏损19亿港元,约占集团归母净利润的30%。 上周公布的《2020胡润百富榜》,也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顺丰创始人王卫的财富涨幅高达118%,并以2400亿元位列榜单第4位,比上年提高8个位次,是榜单上居住地为香港中排名最靠前的富豪。不过,王卫是持有香港身份证,并实际居住在香港。 《2020胡润百富榜》里并未出现李嘉诚的名字,但在《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李嘉诚的身家为280亿美元,另一位香港富豪李兆基身家为270亿美元。 26日的福布斯全球实时富豪榜显示,王卫排名位于李嘉诚之上,两人身家相差约35亿美元。 因此可以说王卫已超越李嘉诚,成为香港新首富。 中新经纬、时代周报、中国基金报、每经APP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香港四大家族”里又一枭雄隐退江湖..... 9月10日,新鸿基地产发布公告称,李兆基博士,因其年事已高,将不在公司于2020年11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寻求膺选连任,并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终止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公告显示,李兆基自公司于1972年上市时起一直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服务至今超过48年。 从“地产大亨”到“亚洲股神,李兆基——唯一一个让李嘉诚忌惮的人 “香港四大家族”是在中国香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四大豪门,包括主要以房地产发家的郭得胜、李兆基、李嘉诚、郑裕彤四家。李嘉诚的长江集团、李兆基的恒基兆业、郑裕彤的新世界(行情600628,诊股)地产,这三家企业在香港可以说是控制大半个地产经济,而且三人在商界的成就加在一起可以抵得过成千上万的精英。 四大家族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李嘉诚了,李嘉诚曾连续20多年蝉联亚洲首富宝座,直到2014年易主。相比于李嘉诚而言,香港的第二大富豪,人称“亚洲股神”的李兆基,似乎低调得多。因此在名气上,李兆基不及李嘉诚那么大。 而今年,李兆基位越居2020年福布斯杂志公布之香港富豪榜第一位,净资产高达304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李兆基曾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及董事长,新鸿基地产的董事会成员。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大的地产开发公司之一,旗下地产涉及商务楼、住宅楼及酒店集团。除地产业外,李兆基家族还经营能源产业。李兆基是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的主席,该公司是香港家用和供暖天然气的唯一供应商。长子李家杰和次子李家诚均为恒基兆业副主席和中华煤气有限公司董事。 来看看李兆基传奇的职业生涯。 1963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得胜二人一起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全力进军房地产行业,人称外号“三剑客”。当时香港的房子大多都是整栋出售的,很多中产人群根本就够买不起。李兆基也深知其其理,所以他将楼分层出售,还可以分期付款,使得生意越来越火爆,一下就卖空了,公司也越做越大。 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仅用了十年,李兆基就把公司带上了上市的道路,那以后“三剑客”解散。 1967年,香港发生了暴动冲突,使得很多有钱人搬离了香港。在香港房地产行业被几经看衰后,李兆基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大举进攻,以低价购入了很多廉价的土地,并成立了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权,开始加快发展的步伐。 1981年永泰借壳完成了上市,由香港四大家族建立的香港地产寡头时代也就此开启。在香港楼市几经涨跌后,终于再次回归了顶峰,而李兆基则迎来了“大丰收”。 1997年李兆基以1270亿的身家成功登上了美国《福布斯》的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第四名,成为了华人首富。 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逐渐淡出了香港的地产行业,将精力转向了资本市场。很快李兆基就从“地产大亨”,变成了“亚洲股神”,在金融市场再次掀起了风浪。 关于投资李兆基有一套一元变八元的理论:“我有一个理想叫穿云箭、过三关。第一关是以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早在九十年代初,李兆基买下了日本债券,成功令资金翻一翻,以一博二过关。后来他又将赚到的两份资金,再投资来港上市的国企。进入21世纪后,国企纷纷开始上市,股价也大涨,李兆基又大赚了一笔。 2007年6月,李兆基呼吁投资者在恒生指数达22000点便要“小心点”,减持手上的股票。股民表示不解,因为这个时候的香港股市非常火热,飙升势头极为迅猛。果然,到了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股市应声坠落,一举跌破20000点。这个时候,李兆基又发声了:机会来了,赶紧入市,年底能破25000.结果仅仅一个月之后,港股便收复失地。 07年10月,李兆基建议投资者抛售美国和日本股票,加注中资股票,并预测08年恒指能突破30000点。11月初这一预测提前完成目标。11月18日,李兆基对着媒体记者又再发话:内地可能于未来数日再推出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数天港股将会很波动,跌幅较大,投资者要小心,小心”。果然,恒生指数11月19日下跌1136点。 由此,李兆基“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名声赫起。 不甘当“千年老二”?李兆基给儿子取名“李家诚” 李嘉诚和李兆基都是1928年生人,两人都出生在广东。此前,李嘉诚的财富值一直在香港是最多的,而李兆基的财富值仅仅比李嘉诚少一点,被外界称之为“千年老二”。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李兆基给儿子取名“李家诚”。因为李兆基一直被外界认为是除李嘉诚以外的香港地产大亨,但在名气和行业地位上都无法超越李嘉诚,所以,当时,坊间解读李兆基因无法超越李嘉诚,所以给自己儿子取名“李家诚”。当然,这只是坊间揣测。 无论是故意而为还是巧合,如今的李兆基和李嘉诚都已经到了迟暮之年,输赢也只能由下一代人去较量了。 早前,恒基地产就曾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主席及总经理李兆基博士因年事已高,现正式考虑退休,其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出任公司联席主席及总经理。 随着李兆基的退休,香港四大家族已全部交棒,一个属于年轻人的香港房地产新时代也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新鸿基地产全年净利润下滑48% 9月10日,新鸿基地产发布2019-20年度业绩,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收入826.53亿港元,同比减少3.1%;公司股东应占溢利235.21亿港元,同比减少47.6%;每股盈利8.12港元,末期股息每股港币3.7元,派发日期为2020年11月19日。 由于2020年6月30日的市场租值较低,相比去年物业重估净收益港币128.6亿元,投资物业(包括合营企业和联营公司所持有的投资物业)录得公平价值净亏损(已扣除递延税项及非控股权益)港币55.1亿元并确认于本年度综合收益表。 撇除投资物业重估收益或亏损后本年度可拨归公司股东基础溢利为港币293.68亿元,同比减少9.4%。该公司表示,集团的酒店业务受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的打击最大,并已采取积极措施节省成本,提高营运效率。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新鸿基地产) 于1972年上市,是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公司之一,致力兴建优质住宅,拥有庞大的商场和办公楼网络,及酒店项目。 今年以来,新鸿基地产股价跌15%,最新市值2895亿港元。
香港“四大家族”中又一枭雄宣布隐退江湖,他就是现年92岁的地产大亨李兆基。 9月10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新鸿基地产,0016.HK)发布公告称,李兆基因年事已高,将不在公司于2020年11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寻求膺选连任,并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终止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作为新鸿基地产的前身“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李兆基自1972年公司上市时便一直出任董事局副主席,至今在新鸿基地产任职已超48年。 新鸿基地产全年净利润下滑48% 9月10日,新鸿基地产还发布了2019-20年度业绩,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收入826.53亿港元,同比减少3.1%;公司股东应占溢利235.21亿港元,同比减少47.6%;每股盈利8.12港元。 数据图来源:Wind 受疫情影响,公司财年内于香港录得合约销售额约336亿港元;在香港的多元化物业投资组合整体平均出租率跌至92%,物业投资组合的总租金收入190.09亿港元,同比减少4%。内地则录得合约销售额95亿元人民币,在内地包括合作发展项目的总租金收入41.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2%。 公告表示,撇除投资物业重估收益或亏损后本年度可拨归公司股东基础溢利为港币293.68亿元,同比减少9.4%。 今年以来,新鸿基地产股价跌超15%,截至周四收盘报99.9港元/股,市值为2895亿港元。 “地产大亨”的传奇人生 生于1928年的李兆基,在30岁时投身地产业。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8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年长而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先生出任集团主席,年纪最小,拥有股份30%的李兆基则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到了1972年,新鸿基地产成功在香港上市。 197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1981年,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10亿港币,充实了自己的实力。1988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兆基通过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等操作,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 据《华商韬略》报道,在香港,恒基兆业很少参加政府的土地拍卖,但总有办法买到地盘,而且质优价廉。这主要在于李兆基有两大法宝。第一是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当年,港府征收新界的农用地作发展用途,是先用换地权益书向农民们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拨付时才与其交换。李兆基就以现金购入他们持有的换地权益书,既受欢迎,又价钱便宜。等政府一宣布开发计划,他买得的大量权益书就会变成可发展的地皮。 第二种购地办法,则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旧楼改建。买下黄金地带的旧楼,在旧地盖新楼。这种办法一举多得,发展商得利、市容焕新、旧业主套现、政府增加税收,但却十分辛苦,因为单独收购一个小物业(如一个住户)并不能支持一个地产项目的发展计划,所以恒基兆业还练出一个绝活——并楼。通过向某个目标地盘上的多个业主收购物业,凑零为整,得来土地。为了收到旧楼,他布下天罗地网,除面向本港外,还到在港留有物业的侨民移居地找楼买。并楼极其艰辛复杂,一个业主不卖就会满盘皆输,但恒基兆业却对此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并楼无数。李兆基有关于此的另外一句名言:“寸土必争”,也传播四方。 在销售上,李兆基也大胆创新。他创造出一个分层销售和分期购买(按揭)的办法建楼卖楼。很短时间内,新鸿基企业就在地产界崭露头角,获利颇丰。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也被业界冠以“三剑侠”的美名。李兆基所始创的分期购买,更在此后被广泛采用,对香港市民的置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香港地产界权威人士在评判李兆基与李嘉诚、郭德胜、郑裕彤四人时,曾有这样的评语:长江实业雄才大略;新鸿基地产稳健有为;新世界(行情600628,诊股)发展勇气逼人;恒基兆业则眼光远大,先声夺人。 2019年5月28日,李兆基从恒基地产退休,退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同日,李兆基还宣布退任新鸿基地产的董事局副主席,但仍继续留任了恒基地产执行董事和新鸿基地产非执行董事的职务。 资本市场风生水起,“亚洲股神”击败李嘉诚夺香港首富 除了地产大亨的名号,李兆基还被人称为“亚州股神”。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逐渐淡出了香港的地产行业,将精力转向了资本市场,并且很快在金融市场再次掀起了风浪。 关于投资李兆基有一套一元变八元的理论:“我有一个理想叫穿云箭、过三关。第一关是以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早在90年代初,李兆基买下了日本债券,成功令资金翻一翻,以一博二过关。后来他又将赚到的两份资金,再投资来港上市的国企。进入21世纪后,国企纷纷开始上市,股价也大涨,李兆基又大赚了一笔。 2007年6月,李兆基呼吁投资者在恒生指数达22000点便要“小心点”,减持手上的股票。股民表示不解,因为这个时候的香港股市非常火热,飙升势头极为迅猛。 果然,到了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股市应声坠落,一举跌破20000点。这个时候,李兆基又发声了:机会来了,赶紧入市,年底能破25000。结果仅仅一个月之后,港股便收复失地。 2007年10月,李兆基建议投资者抛售美国和日本股票,加注中资股票,并预测2008年恒指能突破30000点。11月初这一预测提前完成目标。11月18日,李兆基对着媒体记者又再发话:内地可能于未来数日再推出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数天港股将会很波动,跌幅较大,投资者要小心,小心”。果然,恒生指数11月19日下跌1136点。 由此,李兆基“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名声赫起。 在富豪榜的争夺上,李嘉诚曾连续20多年蝉联亚洲首富宝座,李兆基则“陪跑”多年。不过,福布斯此前公布的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李兆基以304亿美元身家击败李嘉诚,夺得香港首富的宝座,而李嘉诚则以294亿美元位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