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和推动下,国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数量显著增加。截至2019年年底,国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已公告了250个股权激励计划。 中银律师于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国有企业是一类特殊的民事主体,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国有企业有一套完整的国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薪酬体系也有特殊的规定。股权激励的实施,既能激活管理活力,促进科技创新,又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政策范围内有限度地实施股权激励,对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的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股权激励 公告数领跑 据上海荣正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的数量为53例,国资央企、地方国企分别为28例和25例,分别占2019年公告总量的53%和47%;首期公告股权激励的数量为47例,拔下历年头筹,其中国资央企、地方国企分别为23例和24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度上,2019年同一集团公司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案例频现,例如:“招商系”旗下4家(招商轮船、中国外运、招商公路、招商港口)、“航空工业集团”旗下3家(中航重机、中航资本、中航光电)、“上海电气(集团)”旗下2家(上海电气、海立股份);多期股权激励也逐步常态化,例如光迅科技推出了其第4期股权激励计划,成为继海康威视之后的第二家实施股权激励期数最多的国企(目前国企最多实施4期股权激励计划)。在广度上,更多省份的省属国企实现股权激励“破冰”,如新疆第一家冠农股份、甘肃省第一家甘咨询、江西省第一家洪城水业。 此外,2019年共有19个省份以地区国企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其中上海、北京及广东国企合计公告26例(上海市10例、北京市9例、广东省7例)股权激励计划,占比49.06%。河北、江西、山东等省份仅为1例。 对此,郑培敏分析道:“这是由于北上广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身处于北上广的国企其人才竞争性大,故有更多国企进行股权激励,而对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区域,股权激励的概念并没深入人心。这也造成恶性循环,处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国企由于股权激励变得更有制度优势从而更具竞争力,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国企陷入更不利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国企公告股权激励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为26例,占比为49%。郑培敏表示:“制造业之所以成为公告股权激励热情最为高涨的行业,不仅仅是因为其拥有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更是因为在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优秀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的关键,所以股权激励需求更是日益攀升。” 政策驱动下 股权激励将提速 尽管2019年国企股权激励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和民营上市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19年12月31日,民营上市公司共公告股权激励计划288个,占比85.46%,几乎占据整个A股市场;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仅公告49个,占比为14.54%。 从整体层面来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推进速度自2009年以来逐步加快。同时,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加速落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数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9.94%。但相对于民营企业年均35.28%的增长率而言,国有企业的决策自主性受到一定限制,股权激励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仍略缓于民营上市公司。 郑培敏分析道:“国企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股权激励推进方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限制。一是业绩要求较高,能够通过审批并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必须是同行业或者同市场内,业绩水平稳定在均值以上甚至是行业龙头的公司。而业绩水平的评价体系,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必须是多指标、多维度的综合考评体系。这一点对于本身业绩状况不甚理想、但正在寻求企业转型或正在转型之路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二是国有企业在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中面临更多实际监管程序和审批环节。” 一位国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董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公司目前之所以没有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主要是公司财务指标未达到相关要求。” 但是,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如国资委5月30日印发的《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于强伟表示,“国企股权激励政策正不断完善,在一系列政策的驱动下,相信国企实施股权激励将提速,实施效果也将提高”。 郑培敏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股权激励日益‘常态化’,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必备利器’,对国企来说也不例外。相信随着国企‘混改’的不断深入,相关监管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企推出激励计划,企业将与员工打造利益共同体。”
今年以来,对股权激励方、盈利补偿方所持股份进行回购以及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回购案例增多。 三类回购占比大 Wind数据显示,在发布股份回购预案的222家公司中,有164家公司为注销股权激励股份,30家公司的回购是为了履行重大资产重组承诺的盈利补偿,21家公司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注销股权激励股份及盈利补偿均与业绩未达标存在关系。相关上市公司为此启动回购方案,对相应的股权激励方及业绩承诺方所持股份进行定向回购。 以奇正藏药为例,公司公告称,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16名激励对象2019年度个人业绩考核部分达标,3名激励对象2019年度个人业绩考核不达标,当期限制性股票不满足全额或部分解除限售的条件,公司将上述激励对象已获授但尚未解锁的限制性股票合计15067股进行回购注销。 有的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标的资产业绩不达标,业绩补偿方需履行补偿义务。 2017年底,黑芝麻向刘世红等35名对象发行新股,作为收购礼多多的支付对价;并向2名认购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收购礼多多100%股权。礼多多股东刘世红、杨泽、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名股权激励股东承诺,本次交易项下礼多多的盈利承诺期限为3年。2017年-2019年,礼多多累计完成净利润21970.06万元,比承诺的净利润少529.94万元。根据协议,补偿义务人应补偿公司1648.69万元,对应回购注销股份约239.64万股。 市值管理动力小 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仅2家公司回购股份出于市值管理目的。 以孚日股份为例,公告显示,于4月30日收到公司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张萌提交的《关于提议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的函》,鉴于公司股票近期非理性下跌,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前景、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未来盈利能力以及近期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表现的基础上,拟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注销。5月21日,孚日股份首次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了215.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4%。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回购股份是上市公司维护市值的一项重要手段。股份回购与上市公司的估值以及整个市场情况关系较密切,并与企业经营情况以及货币资金充裕程度等因素有关。今年以来,A股公司整体估值表现较好,很多上市公司对自身的估值水平比较认可,觉得没有回购股份的必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随着2019年年报披露,上市公司分红比例大幅提升,对现金流消耗较多,而回购股份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总体而言相应的回购案减少了。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新浪财经 8月8日消息,近日伊利股份推出的新股权激励计划引发股价波动,有人质疑该计划的考核指标低购买价格低,相当于买自家股票送员工,玩坏了股权激励。但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据悉,伊利内部很多被激励对象觉得风险过大,资金回报率不足,并没有全额认购,导致很大数量的股份被退回,只能进行二次分配。 为何外界觉得条件优厚,如同变相发奖金的股权激励计划,内部人却是如此反应呢?此事说来话长。 伊利在企业发展关键时刻采用股权激励法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已经不止一次。2014年伊利股份提出2020年实现“五强千亿”的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全球乳业五强和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当时伊利的收入只有477.79亿,利润32.01亿,利润率只有6.7%,行业正处转型期,市场同质化严重,饱和度高,市场的不确定以及高不可攀的目标让团队的士气和信心严重不足,内外部阻力巨大,目标进展缓慢。 2016年,伊利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是270余名核心业务和技术人员,把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牢牢捆绑。之后三年里,伊利实现了高速稳健增长,陆续推出安慕希、畅轻、金领冠睿护等等战略性产品,高端产品金典品牌突破百亿大关,造就了2018年798亿收入60亿利润的行业奇迹,与蒙牛拉开100亿收入的差距,利润更是蒙牛的近一倍。 2018年伊利再次提出2030年成为全球乳业第一、全球健康食品前五的目标,在这个重要关口,伊利再次推出股票激励计划,希望为伊利的未来发展提供新动力。 从伊利本次激励的范围看,伊利股份此次限制性股权激励方案为历年来范围最大的一次,激励对象共计474人,是伊利股份历次股权激励中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公司公告本计划时在公司任职的董事、高管人员、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员工。 考核指标既涵盖了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和安全合规等方面的个人综合考核,也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两个核心财务指标作为业绩指标。 业绩考核目标以2018年扣非净利润为基数,2019-2023年度扣非净利润增长率为8%、18%、28%、38%、48%,即CAGR为8.2%。并且要求 2019-2023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15%。 这两个指标被外间诟病最多,有评论者认为指标定得过低,属于“躺赢”。因为就净利润指标来看,以2018年净利润为基数设定2019-2023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为8%、18%、28%、38%、48%,年化增长只有6.8%。从历史来看,伊利股份2013年以来只有2015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低于7%,近三年分别为12.66%、17.70%和20.32%。从另一个考核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来看,设定2019-2023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15%,而从近10年历史来看,10年以来伊利股份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没有低于20%的。 尽管伊利过去10年平均盈利增长的确远过于8%,但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消费行业增长缓慢下来了,包括奶制品行业。过去5年乳制品行业企业的营收复合年均增长率已经降到4.22%,伊利的这一指标是7.8%,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而除了前几大乳企,其他乳品企业的净利润增速几乎零增长。严格来说,乳业当前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在大多数竞争者利润都在下滑的背景下,伊利凭借龙头地位和竞争优势,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增长,但这对管理层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伊利当前在常温板块优势明显,但低温、奶粉等业务仍处于激烈竞争中,康饮、奶酪等事业部又刚刚起步。而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快消品行业首当其冲。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未来经济预期时就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汇率的波动,也会影响进口原料成本,比如牧草。国内人力成本、通胀等因素影响,原奶收购价格也同比有很大提升。 伊利在此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应该也是基于对企业即将面临的挑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潘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让企业目标与管理团队高度捆绑,让大家明白,“只有让企业取得更好的业绩,只有股东和消费者认可,只有获得更高的股票市价,大家才能真的获得高收益,按现在的收入和利润收益水平不赔钱就不错了,想赚钱基本上不可能”。 对于一艘伊利式的大船来说,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未必是最佳选择,长期可持续的增长更为宝贵。对投资者更负责任的办法是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做出最佳选择。 而为激励对象设置个人的业务考核指标,也让“拿钱”难度骤增,无法浑水摸鱼。这次有资格参与股权激励的474人,每人都有一套对应的考核数据,全维度考虑了所处岗位的绩效,非常细化。比如,事业部具体的利润指标,以及单品产品对标竞品时的市场占有率指标。 受激励对象需要自筹资金,现金购入,自担风险。而6年的解禁周期,也是有高昂资金成本在内的。根据国家相关法规,限制性股票激励的解禁周期不得少于一年。伊利此次的股权激励计划是一年后每年解禁20%,也就是理论上最少要6年才能全部套现。 目前行业分析人士对此方案的评价并没有一般评论者那么负面,对伊利股份继续维持了推荐评级,应该也是基于对乳制品行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以及看到了方案中多方面因素的互相牵制和制约。从伊利的发展历史经验来看,如果能凭借此方案进一步激发内部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或将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