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新发布的《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临港新片区将打造国际创新协同高地,把临港新片区建成全球创新驱动网络的重要节点。 一是高起点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区。打造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空间载体,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二是着力增强海内外人才集聚能力。打造国内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海外人才踊跃汇聚目的地和人才综合服务栖息地;加快实施国内高端人才直接经济贡献奖励政策;最大限度释放口岸电子签证政策红利,加快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临港新片区全域实施人才购房政策。
记者8月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新发布的《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临港新片区将加快建设节点型、枢纽型城市交通体系。构建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健全多式联运集疏运设施,加快完善多层次骨干路网体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15、30、60、100”出行服务圈(即从滴水湖出发至浦东枢纽、龙阳路枢纽、虹桥枢纽和长三角毗邻城市,分别用时15、30、60、100分钟)。 同时,临港新片区将加强综合基础设施保障。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2+6+X”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到2022年,建成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能源大脑” ;建成引领全球的通信网络发展示范区。 此外,临港新片区还将加强规划引领和土地保障。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高质量高绩效利用土地。
记者今日从上海银行获悉,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于去年8月正式揭牌至今,一年来,上海银行以千亿专项授信额度、“四大创新载体”等创新措施,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截至目前,该行已服务临港新片区企业机构超过2000户。 上海银行介绍,该行深入研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产业,挖掘行业企业个性与共性需求,加大重点产业授信支持,帮助落户新片区的重点企业更便捷高效地获得优质金融服务,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例如,为专注于肿瘤免疫法治疗方面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君实生物”提供授信额度,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破生物医药公司取得药品GMP认证前不被授信的惯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信贷思维,为其提供1.5亿元的项目贷款。此后,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上海银行的授信金额逐步增加至5亿元。 2020年以来,上海银行积极响应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提出的《上海银行业支持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金融服务倡议书》,制定了参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为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和服务。 上海银行关注园区企业“重科技”“走出去”等需求,提供科创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特色金融服务,推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海创e家”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同时,针对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较多、现金流相对不稳定的特点,设计开发了“研发贷”产品,为区内的企业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7月31日,浙江头门港“港产城湾”一体化项目推介会在浙江头门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举行,来自浙江省国资委、台州市、临海市、浙江省海港集团以及其他省属企业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推进头门港“港产城湾”一体化项目投资开发建设,助力浙江省海港集团一流企业建设和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力量。 浙江头门港“港产城湾”一体化项目位于台州临海市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项目由“头门港产业园区、头门港金沙湾商住区、头门港码头”三大部分组成,由浙江省海港集团与临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发。该项目历经近十年的开发,码头已初具规模,园区开发及产业招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从港口码头建设方面来看,一期码头2万吨级通用泊位于2017年改扩建为5万吨级通用泊位,同时兼顾1艘5万GT汽车滚装船靠泊。截至目前,一期码头及改扩建工程已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码头货物吞吐量已从2015年的91.46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32.13万吨;二期码头正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 头门港产业园区依托临港优势和未来铁路支线直达优势,与宁波、嘉兴等临港工业错位发展、互补融合,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目前已引进吉利汽车整车及配套产业、新加坡丰树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产业,并将重点在合作的北洋区块上打造综合保税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冷链物流基地、中外合作产业园、铁路物流园五大产业园。 此外,城市开发建设方面,临港新城位于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中部区域,规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20万,由金沙湾和白沙湾两大区块组成。目前已建成的城市配套包括临港新城康居工程、临港新城幼儿园、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中心校、开发区培文实验学校等。同时,临港新城医院以及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客运中心、企业公寓、五星级酒店、火车站等城市配套设施即将建成。
上海金融法院昨日发布《上海金融法院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下称《若干举措》),以回应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司法新需求,推进金融审判机制的创新完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一周年之际,上海金融法院从明确审判原则,细化落实立案、审判、执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15条服务保障举措。 去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相继发布司法服务保障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支持上海金融法院积极回应临港新片区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司法需求。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30条意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发布《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50条措施》,全面谋划部署上海金融改革的新任务。 《若干举措》提出,要推进金融审判机制的创新完善,提高金融审判的专业性、便捷性和公信力。尊重当事人法院选择的约定,依法支持当事人协议选择上海金融法院审理与临港新片区相关的跨境金融交易、离岸金融交易等涉外金融纠纷案件,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市场规则的影响力。建设“一站式”涉外金融纠纷解决平台,协力打造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新格局。建立由中外专家参与的特邀调解员制度,对涉众型金融纠纷,推行“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优化涉外金融案件诉讼程序规则,制定涉外金融审判指引,规范涉外金融案件审判程序,完善域外送达、证据远程认证、调查取证、在线庭审等机制,全面提高涉外金融审判的便利化程度。 《若干举措》指出,要积极开展金融案件类型化研判,提供更加公正、高效和可预期的金融司法保障。依法妥善审理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可能引发的新型跨境金融纠纷,充分发挥金融审判的市场导向、价值引领和规则创设功能。发挥金融司法案例作用,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知名院校等联合建立实务研究平台,定期发布中英文典型案例,为跨境金融纠纷解决提供稳定预期。 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也给金融司法审判工作带来新的影响。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总结目前金融司法审判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包括涉外司法审判机制的建设、新类型金融纠纷的应对以及金融法律人才队伍的建设。 赵红表示,为应对新形势的变化,上海金融法院正在加大对涉外金融审判案例、跨境纠纷案例的研究,以树立起金融司法领域的“中国标准”和“上海规则”,从而吸引更多外方投资者到上海投资。同时,也要加强涉外金融法律审判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通晓国际金融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金融法律事务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审判人才队伍,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司法人才支撑。
日前,临港集团与中智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智能出行产业的发展与科学研究,打造智能出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推动5GAI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的科学探索,具体包括:双方在开展无人驾驶汽车出行服务先行先试的同时,进行大规模路测,采集数据和验证技术,推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以实际效果促进无人驾驶汽车运营和道路交通法规的制定及出台;整合行业资源,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形成和电信运营商5G应用落地;联合探索更深层次的资本合作,包括战略投资等形式。 (晓 王)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中央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 承载着国家战略,凝聚着国家意志,上海人民用激情与干劲书写了“答卷”,重塑着上海的发展空间,探索着上海乃至全国的未来。 决胜之年,三大任务也将迎来新征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海三大任务将争取站上新台阶,获得新突破,为“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临港新片区:从桑田到热土 “热土!”厦门姑娘叶文华向上证报记者描绘着她眼中的临港新片区:“2016年刚来时觉得这里是农村,现在是一天一个样,十天大变样,尤其是新片区建立之后,变化更快,已经有大都市的感觉了,加上空气好,公园多,学校好,工作有趣,非常适合安家立业,已经住下了,不想再回去!” 这位“85后”二胎妈妈语速极快,谈笑间溢出的幸福、自信感染了采访现场所有的人。 叶文华供职于上海旻艾半导体有限公司,这是临港新片区引进的第一家集成电路测试企业,成立于2015年10月,其母公司为江苏大港股份有限公司。 短短5年时间,集成电路产业已发展成为临港新片区的四大重点产业之一,集聚了积塔、新昇等一批集成电路企业,涉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等全产业链。旻艾半导体公司注册资本金也从1亿元增加到4.5亿元,拟在临港实现更大的发展。 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副处长宋鹏霖身上,上证报记者也看到了这种笑容和自信。 近日,被誉为临港新片区“金字招牌”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宋鹏霖和她的小伙伴们“挂图作战”,用热火朝天的干劲在50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宋鹏霖在临港租了房,把儿子转到了临港的学校。而她的不少同事甚至卖掉了上海市区的房子,变身为临港人。 全国有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只有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中有“特殊”两个字。在业内看来,这里将是临港新片区探索进一步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具有想象力的区域。 身处保税区建设一线的宋鹏霖深得其“特殊”之意。她对上证报记者说,除了海关方面的一线进出境径予放行、一线可在区内检疫、二线进出口单侧申报、区内不设海关账册等监管创新政策,洋山特殊综保区还有两大特色,一个是资金自由,一个是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 “临港新片区要继续扩大开放,聚集国内外要素,进一步增强集聚度、显示度。”张兆安向记者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从联通走向融合 如果说临港人用速度与热情书写答卷,长三角人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则着力从外在的联通实现内部的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交通、生活、产业、制度等方方面面。 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在去年11月1日揭牌以来的短短5个月时间,通过凝聚各方力量,已取得重大建设进展。 在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华为公司投资100亿元的研发中心项目一期占地1420亩,预计6月底前开工1到2个组团。在“一河三湖”主要水体的元荡,示范区执委会正携手青浦、吴江,与长江三峡集团研究谋划元荡岸线贯通的设计方案…… 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等4类项目建设,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梳理了近100个项目,目前重点推进33个重点项目。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青浦、吴江、嘉善都在发力中。 制度方面的突破让融合的深度实现了升华。近日,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两省一市经信部门联合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这是示范区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最新成果之一,标志着在先行启动区内将实行“一个标准管准入”,在全国首次实现了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 记者还从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获悉,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公示,关于示范区的支持政策“22条”已启动两省一市政府会签程序,即将出台。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要按照相关规划纲要的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尤其要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在跨区域合作与创新方面积累更多经验,为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张兆安指出。 科创板:高质量发展“加速器” 长三角地区的广大科创企业都有一个科创板梦: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公司发展。 一年多来,科创板这片“试验田”点燃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激情,交出了亮丽答卷:截至5月20日,上交所累计受理企业293家,其中上海46家,位居全国第3;已上市104家,其中上海16家;累计募集资金1219亿元,其中上海企业募资为209亿元。 “科创板自去年7月22日开市以来,整体运行平稳,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对上证报记者说。 成绩的背后,也是多方发力的结果。记者获悉,为全力配合证监会和上交所推进科创板工作,大力促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去年7月31日,上海市推出了全面实施“浦江之光”行动的文件——《关于着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作为全面落实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战略任务的重要服务平台,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简称基地)在上海“浦江之光”行动引导下,平台作业也在进一步凸显。截至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已有9家企业经过基地的辅导培训,成功登陆科创板,占上海市科创板上市企业的56%。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张辉表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打开大门建基地”的理念,推进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目前已与包括镇江在内的19个长三角城市结为联盟城市,吸纳近百家头部金融机构加入基地联盟成员。 张兆安认为:“科创板要围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扶持更多有发展前景的科创企业上市,推动科技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