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25万人民币投资北京微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 北京微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04月,注册资本625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季昊,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销售自行开发后的产品、计算机软件、硬件及辅助设备的研发与销售、电子科技产品的销售、销售医疗器械II类、计算机系统服务、基础软件服务等。 天眼查App股东信息显示,除了腾讯,该公司的股东还包括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北京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科学城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据北京微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公司研究方向包括边缘计算芯片、新型传感器、区块链等。
智能时代,我们听到了无数关于出行的畅想,而自动驾驶正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关键入口。在自动驾驶系统运作全链路中,感知作为先手环节,拥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加之近年来深度学习和算法技术的突破,感知也成为自动驾驶四大核心模块中发展最快、提升最大的一个模块;乃至于成为了车路协同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从 2016 年开始,商汤科技(SenseTime,以下简称商汤)就凭借着视觉感知技术的先发优势,拿到了自动驾驶领域的入场券,并逐步将感知能力拓展到了其他传感器。四年之后,商汤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结出了新的果实。11 月 26 日,在 2020 世界 5G 大会期间,商汤发布了全新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L4 级智能网联接驳小巴,以及具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能力的智能路侧感知解决方案。随着这一解决方案的发布,商汤的打法逐渐明晰——以感知能力为载体,「车」和「路」两方面为切点,将自己原创的 AI 技术沉淀移植到自动驾驶领域,支撑起智慧出行的蓝图。基于商汤对自动驾驶以及智慧出行的思考,新智驾近日与商汤研发执行总监石建萍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商汤在感知层面的能力如何移植到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多年探索如何落地?相应的成果如何融入到商汤智慧城市的大版图?这些问题,如今都有了切实的答案。布局自动驾驶小巴赛道毫无疑问,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将真正改变未来交通与出行的形态,但从时间上来说,想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仍然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进入中场,单纯做 demo 的意义已经弱化。落地,乃至于支撑起长线发展的任务,俨然成为了赛道玩家现阶段更加关注的问题。商汤 L4 级智能网联接驳小巴的问世,正投射出这家 AI 独角兽对技术落地的独特思考。在与新智驾对话的过程中,石建萍说道:目前,市场对载人(多人出行)车型有很大的需求。而且,基于示范区场地的优势,小巴实现运营闭环的速度更快。换言之,小巴是一个天然的中低速自动驾驶场景,在满足多人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便于做安全边界管理。相比之下,Robotaxi 以轿车为载体,属于私人出行,载客量小;此外,Robotaxi 现阶段的发展可能面临着更复杂的工况以及更高的技术要求。不过,石建萍也透露,由于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商汤未来也会在时机适宜的时候布局小巴之外的赛道。除了对落地的赛道精心选择,商汤打造接驳小巴的传感器配置也被充分考虑和权衡。据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示范运营的商汤接驳小巴搭载了摄像头、雷达等主流传感器,但整体的成本并不算高。对此,石建萍告诉新智驾,综合小巴面临的工况和速度区间(通常在 20-50km/h),商汤会进行传感器范围计算,来预估在确保安全的提前下,感知距离以及精度的情况,“激光雷达虽然只搭载了两颗,但已经能够满足商汤对接驳小巴可靠性的需求。”她进一步补充说道:更多的传感器确实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冗余,但我们在落地的同时也要考虑,什么样的成本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可以去做持续迭代的。商汤 L4 级智能网联接驳小巴基于搭载的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以及与路端设备的协同,商汤接驳小巴能够识别车道线、交通信号灯状态,智能预测交通参与者的运动方向,并及时做出决策和路径规划。借助人脸识别和 3D 环境感知技术,小巴还可以准确识别车内人员数量情况以及车内环境,帮助实现车内安全管理。目前,商汤科技L4级智能网联接驳小巴已在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落地。明年,小巴车将将会进一步增大数量,相关的乘客接驳工作也会进一步展开。「可插拔模块」的技术路线不难看出,在多个行业落地后,自动驾驶俨然成为了商汤要攻占的下一个目标。尽管商汤多年来在这一领域十分低调,但其在 AI 图像识别方面的能力,还有数年探索而累积的经验,早已为布局自动驾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上图为商汤视觉感知效果图目前,已经在日本常总市、中国杭州及上海临港等地进行路测,实现在半开放场地内的无接管自动驾驶。然而,仅依赖路测来推进自动驾驶进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打破时间和测试规模等方面的局限,赛道上的玩家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虚拟世界,即通过仿真测试来检测自动驾驶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石建萍表示,商汤在这一方面也已有部署:除了导入实车路测时所收集的数据,商汤还研发了一个虚拟场景生成引擎;在这两条路径的基础上,商汤还会对不同的场景进行编辑,比如对车速、行人行为、周围环境等参数进行微调,以训练传感器和车辆。“基于上述方式,我们的仿真测试目前已经能够覆盖路测时遇到的 50%-70% 的问题。”石建萍说道。但需要注意的是,商汤此前种种对自动驾驶的探索,更多的都聚焦于乘用车之上。那么,这些积累如何移植到本次的小巴车型?事实上,在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搭建之初,商汤就确立了「可插拔模块」的技术路线,并且已经经过了多次迭代和大量的拆解测试。由此,商汤的感知系统被赋予了较强的可拓展性,可以兼容不同的传感器配置,从而实现不同车型的快速部署。石建萍强调:对于不同的车型来说,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车辆的底盘线控进行调试和调优。本次商汤接驳小巴的落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可插拔模块」技术路线的优势。新智驾了解到,从小巴出厂到上路路测,商汤只花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而且,基于对感知系统、传感器硬件的理解和把握,商汤已经搭建了智能驾驶软硬件研发平台,可以实现不同车型,以及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的灵活应用。尽管许多技术问题已经在当下被解决,但在实际的路测过程中,商汤接驳小巴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小巴的驾驶座上还需要有安全员存在。在石建萍看来,现在大家都是在「一边看,一边做」,只有这样最终才能把事情做起来。“我们需要留一些时间给技术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她也向新智驾透露,商汤已经在推进硬件稳定性的检查和提升,包括传感器自检模块的打造;同时,在接驳小巴实现闭环运营的过程中,系统在紧急工况下的处理方式,以及人工接管的情况都会记录下来,以便于迭代系统的性能。路端智能化升级的思考正如上文所说,现阶段的单车智能尚存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车路协同的方式开始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路端设备是帮助「车」与「路」协同起来的直接载体。从整体的情况上来看,现阶段车路协同的感知主要还是依赖于摄像头,在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可能会影响路端设备为车辆提供信息的准确度。对此,商汤也向外界表达了其对于路端智能化升级的思考——商汤打造了基于 FPGA 的 SenseDrive LiDAR 激光雷达嵌入式感知方案,可以高效处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对道路上的交通参与者及其他动态物体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和跟踪。有了激光雷达的加持,路侧设备拥有了更强大的感知能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激光雷达价格不菲,而且,在风吹日晒的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的路侧,其损耗情况可能更显著。对于这个问题,石建萍回答道:商汤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是有选择地去部署在路况复杂、事故频发的路口。在长直道路上则可以使用成本相对低于的传感器,以此来做一个权衡。而且,现在几万元的激光雷达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尽管会比纯摄像头的方案更高,但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可怕。所以,成本问题还是相对可控的。她进一步补充:激光雷达本身的设备成本其实并没有那么昂贵,主要是体量没有上来,因此价格也没有降下来。如果我们能够在路上进行大范围的部署,也能够去推动车载激光雷达回归到更合理的价格区间。商汤 SenseDrive LiDAR 嵌入式激光雷达感知产品效果为了确保激光雷达准确无误地为车端提供定位和超视距的能力,商汤在设计系统时也充分考虑了冗余和备份,可以接受不同链路上一定概率的误差;同时也会和产业生态进行有效结合,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据石建萍介绍,目前,商汤正与禾赛共同推动激光雷达的路端应用,并且已在上海临港部署应用。新智驾总结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商汤对于智慧出行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及一套清晰的打法。而且,年初新基建政策的出台将 AI、5G、大数据等与自动驾驶强相关的新兴技术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孵化了新的机遇。商汤 L4 智能网联小巴的研发以及激光雷达路侧解决方案的打造,更像是在新时代潮流下自然而然孕育出来的果实。尽管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都是需要巨大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同时部署这两条路径可能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但商汤此前在这些领域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实现了从 0 到 1 的转变。同时,对于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进一步部署,又能够反过来融入到商汤智慧城市的规划当中,去与公司的整体业务协同。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不仅走出了华为、中兴、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巨型企业,也培育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在深圳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多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级别的企业已经脱颖而出。奥比中光就是3D视觉感知领域里的“独角兽”。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的奥比中光,对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研发重点进行深入了解,以及为何扎根深圳采访了公司创始人黄源浩博士。 奥比中光专注于3D视觉感知全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已经成为一家以“3D感知芯片/光学测量系统+AI芯片+行业应用算法”为核心的3D视觉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型公司。奥比中光2013年在深圳成立,在上海、西安、美国密歇根设有分支机构。 奥比中光研发出中国第一颗3D视觉深度计算芯片,在全亚洲第一家、全球第四家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目前已申请3D传感专利超过800件,位列该领域世界前三。 奥比中光是全球唯一对结构光、双目、iTOF、dTOF、面阵激光雷达这5种3D视觉技术全面布局的全能型企业。目前,奥比中光量产的3D视觉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机器人、智能家居、无人驾驶、工业测量等多个领域,服务全球客户2000多家。 (一)新研发iTOF系统方案落地量产,拓展5G终端体验 近日,奥比中光推出iTOF系统方案,该创新性方案克服了传统iTOF方案的数据精度受环境影响的不足,对硬件和算法都做了创新式提升,测量精度和分辨率都显著提高。 基于系统级iTOF集成能力,奥比中光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可定制服务方案,同时可针对多元平台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发挥出器件全部潜力。 能够实时快速计算深度信息且不随距离改变而变化,高性能的iTOF系统方案在大范围运动等应用场合发挥独特作用,如AR/VR、老人和儿童看护、工厂危险区域防护、智慧物流体积测量等。 前不久魅族推出5G旗舰新机,其3D深感探测器即采用奥比中光的增强iTOF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创新渐进式拍照背景虚化、实时低功耗视频背景虚化以及精准AR等应用。 (二)七年磨一剑,练就全球唯一3D视觉技术“全能王” 奥比中光成立7年来,逐步对3D视觉感知的各种主流技术全部进行了自主研发布局,是全球唯一对结构光、双目、iTOF、dTOF、面阵激光雷达这5种3D视觉技术全面布局的全能型企业。 在这5种技术中,奥比中光率先研发的3D结构光技术和产品,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并且在持续迭代升级;最新自研的双目视觉、增强iTOF技术达到当前业界最高水平;dTOF、面阵激光雷达技术均采用业界领先的设计方案,将陆续推出。同时,奥比中光已经突破屏下3D技术,顺应手机等智能终端全面屏潮流,实现屏下3D摄像头刷脸解锁、刷脸支付等功能。 技术是发动机,市场是方向盘。奥比中光“大手笔”研发5大3D感知技术,不是要做“巨无霸”的虚荣,而是及时回应当下迫切的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全面3D化”未来生态。 不同的技术和方案,满足多元场景的个性化需求。从测量距离来看,结构光的最佳测量距离是1米内,适合近距感测,是机器人、机械臂的雪亮眼睛,构成未来无人化工厂的视觉基础;支持刷脸解锁、支付的屏下结构光通过复杂的建模、算法克服屏幕衍射带来杂散光难题,也带来体验惊喜;iTOF和dTOF是3-5米,iTOF分辨率高,在工厂危险区域视频监控、养老场所老人跌倒警报等场景有绝对优势;dTOF精度高,有助于空间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地图等,也能在手机、平板的AR/VR应用上施展拳脚。双目距离优势是5-30米,适用于汽车侧面、室外机器人、安防等场景;远达200米的激光雷达,让交通驾驶从过去的被动安全变为主动安全,是无人驾驶的必备利器。 3D视觉感知技术是一个高精尖的跨学科领域,涉及光学、芯片、算法、硬件等多个领域,技术跨度和研发难度极大。直到2015年,奥比中光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出我国首颗3D感知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在全亚洲第一家、全球第四家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突破国际技术垄断。 以3D结构光为起点,奥比中光锻造从芯片、算法,到系统、框架、上层应用支持的全栈技术实力,以世界一流的3D视觉感知研发实力和研发成果,挺进结构光、双目、iTOF、dTOF、面阵激光雷达五大领域,进一步筑牢3D感知“护城河”。目前,奥比中光已申请3D传感专利超800件,位列该领域世界前三,并且以每两天一件的申请量持续增长。 今年年初,奥比中光连中二元,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在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项目名单》,奥比中光的申报项目“高性能、低功耗微型3D深度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也成为深圳地区唯一入选“关键技术突破类”项目。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5年智能传感器就已取代传统传感器成为市场主流,然而在性能和结构的创新突破上,3D感知技术还有很大空间。 奥比中光的做法是坚持关键技术研发的长期主义:抓住关键性能,专“啃”3D传感器的功耗、体积、测量范围、精度、分辨率、视场角、复杂环境下的精度和稳定性等技术“硬骨头”,扎扎实实、小步快跑,持续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和迭代优化。 目前,奥比中光团队超800人,研发人员占比达70%,硕博学历员工占比超40%,人才涵盖芯片、算法、SDK、光学系统等多个领域。 (三)推进“ORBBEC INSIDE”:3D视觉赋能AIOT千行百业 奥比中光是全球3D视觉感知行业应用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在专注3D传感技术研发的同时,奥比中光放眼全球市场,推进技术和产品大规模落地,真正让“ORBBEC INSIDE”赋能千行百业。 奥比中光自主研发的3D视觉传感器及应用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慧零售、机器人、智能制造、AR/VR、智能安防、智慧交通、工业测量等领域,服务全球客户2000多家,多款产品实现百万级量产。 以新零售领域为例,奥比中光与蚂蚁金服合作,率先实现刷脸支付在线下的第一次成功商用,目前支付宝刷脸支付已覆盖全国数百个城市,覆盖超市、药店、便利店等线下场景。搭载奥比中光3D摄像头的刷脸支付设备具备金融级商用实力,破解传统2D人脸识别安全困境,为千万消费者提供安全、便捷的“无感”支付体验,打造高质量发展下的“新消费”场景。 不仅仅是刷脸支付,奥比中光的3D人脸识别技术和产品已经“出圈”,深入到手机、智能门锁、机器人、智慧教育等行业。 (四)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推动未来世界“全面3D化” AI 3D视觉感知技术作为视觉感知技术的核心技术,能够识别空间每个点位的三维坐标信息,得到高精度的空间 3D 数据,复原完整的三维世界,完成各种智能的三维定位,实现人类器官的升级和延伸,是人工智能时代公认的关键共性技术。 3D视觉感知技术实现三维世界数据化,推动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怀抱“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使命,奥比中光将从打造标杆应用、突破新兴应用着手,推动未来世界“全面3D化”。如同AIoT时代的“水和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5G的普及,3D将成为智能终端标配。 3D感知技术可以对空间、人体、物体的三维扫描和建模,实现Vslam视觉导航、动作行为识别、人机交互等功能。全球出现了过去十年来最大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和变革浪潮,未来十年,如果要让机器人、汽车、手机实现高度智能化,必须配备3D感知技术能力——手机/平板需要结构光和ToF解锁、拍照、开发AR功能,机器人需要结构光避障、提升人机交互体验,汽车需要激光雷达实现主动安全,AR/VR需要dToF打造Cyberverse。 奥比中光正在大力布局新兴领域,瞄准AR/VR、三维重建、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方向的广阔前景,加大技术研发和储备,打造产业生态,持续培育市场。 (五)引领3D感知技术前沿,助力大湾区智能硬件产业跃升 奥比中光2013年在深圳南山创业,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奥比中光在3D感知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研发经验与上下游产业资源,依托深圳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双区驱动”优势,借助深圳政策、人才、资源等方面有利条件,积极发挥人工智能3D感知产业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作用,奥比中光计划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3D视觉感知产业联盟,凝聚上下游企业,推动更多3D视觉感知应用标杆项目落地,重点赋能汽车自动驾驶、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推动深圳全球领先的智能硬件产业与AIOT、5G应用融合发展。 当下,3D感知技术赋能AIOT各行各业的巨大能量崭露头角:在深圳高新园区,和测试的无人车偶遇概率非常高,在日常的消费场景,可以看到机器人在送餐、引导、巡逻。这些都离不开关键共性技术——3D感知技术的赋能。 随着5G大规模商用落地——深圳建成4万多个5G基站、8月底前实现5G网络全覆盖,3D感知技术将让深圳、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提高一个量级。 深圳拥有全球最佳的制造产业链配套和智能硬件产业集群是独特优势。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方面,深圳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作为以“3D感知芯片/光学测量系统+AI芯片+行业应用算法”为核心的3D视觉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型公司,奥比中光能够为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3D感知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多年深耕和积累,奥比中光充分地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参与制修订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我国三维光学测量领域自主可控仪器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奥比中光创始人、CEO黄源浩博士接受了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 记者:特区40年发展里,为奥比中光提供了哪些机遇? 黄源浩:很巧,我今年也是40岁,和特区40周年刚好是重合的。我们2013年在深圳落脚,7年半以来,我一直对外界说,落户在深圳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助力。第一,从政府开始,政府服务的态度很好,服务效率非常高,非常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实际上,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很大的,开始很难赚钱。但是政府和民间风投的支持,让我们发展的很好。第二,深圳产业链发达,奥比中光是赋能智能硬件的,深圳是智能硬件之都,我们大部分的客户都在深圳周边几十公里的圈内,服务起来会非常高效。从客户那边也会获得各行各业的信息,让我们的产品定位更精准、更到位。珠三角整个产业配套非常完善,做一个东西出来非常快。另外,珠三角人才资源丰富,我们不但需要高端的算法、芯片人才,各种硬件、结构、机械、电子、光学等各种人才都需要,而这边大部分都有。第三,深圳人的创业精神是敢闯、敢打、敢拼,敢为天下先。我们做的都是新的东西,不是说人家有了再去copy过来。我们公司八百多号人,其实接近七八成都是在做未来的东西,如果只是做好原先的,两百号人就够了。国家过去大力发展互联网,现在提倡人工智能,过去走高端制造路线,现在要解决“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 。可以说,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是天时,珠三角的产业配套是地利 ,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人和。 记者:您怎么理解深圳创新的精神? 黄源浩:我们公司的员工很有一种主动性,常对我说“我要做一个产品”。深圳本身 是智能硬件之都,这里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他们对消费 者靠的很近,对消费 者有什么刚需、痛点很敏感 。这边的人经常看到客户有需求,就想着迅 速做个产品出来,特别具 有创新创造的精神。如果是其他的城市,对市场就不那么敏感。可能会慢个半年才接触到信息。而且这个信息是从供应商处得知的,不是通过一线客户。 记者:对企业而言,深圳有哪些制度优势?比如创新机制互动,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域创新协同等。 黄源浩:优势还是很多的。比如说深圳在尝试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机制,让企业在合作时少纠纷,少内耗。这是大层面的政策,深圳还有很多服务型的政策。现在国家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深圳政府会来找我们,说奥比中光是行业的龙头 ,有什么 特殊的困难需要政府帮助推一把的,政府会在制度允许 的范围内,帮你推动解决。这种“一企一策”的支持很多。可以说,从大的普惠性 政策到细分行业的支持政策,政府都有一系列 的规划 。同时政府办事效率高,我们要找区领导 、省领导 ,很快就可以对接上,我们希望得到的政府支持,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与解决。 记者: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例子? 黄源浩:比如知识产权,这是通用性 的东西,政府一直在支持。底层创新项目的支持,也通过“一企一策”都在谈。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都会尽量帮我们解决。 记者: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奥比中光的3D感知 技术都应用在了哪些领域 ?是否带来相应业务的增长 ?在国内市场份额大致多少?另外一个问题 ,作为深圳本土企业,在双区驱动下,公司有何发展计划? 黄源浩:疫情中人跟人接触少了,相应地,公司业务最大的两个增长是机器人和VR/AR看房设备 。目前国内约80%的机器人采用了奥比中光的技术。其他比如像消费 电子、刷脸支付行业,还是会受疫情影响的。对于双区驱动 ,我在2013年来时,还没有这个概念 。我们是边做边发现政府的政策,包括中央对深圳的定位,越来越与我们自身的定位契合。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我们要对标美国、日本的湾区,在高科技领域要做到全球领先。成立公司的时候,我就想在3D视觉感知方面做到全球领先,几年后,国家也给了深圳这个定位。有了定位后,会有一系列的政策制度配套。定位对了,定位准了,后面的发展会顺畅很多。另外一个是先行示范区。深圳土地资源比较少 ,但是能够依托制度优势,在40年间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在全球范围内确实是一个奇迹 。我们在探索,能不能靠人和制度的创新,把先行示范区复制到全国其他地方去。如果大规模发展工厂,需要很多的人和土地 ,我们这没有,所以先行示范区意味着需要走高端路线,让高科技、高附加值、脑力密集型的创新链蓬勃发展。 记者:奥比中光近期取得了哪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黄源浩:在结构光领域 ,我们在2015年就做了第一颗芯片,后面我们已经迭代了五个芯片了,现在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 。双目跟iTOF是我们近期重大的突破 ,跟国际大厂比,我们的深度效果要好不少。这三类技术我们基本上是领先的。目前 ,我们是全球唯 一对结构光、双目、iTOF、dT OF、面阵激光雷达这5种3D视觉技术全面布局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苹果的dTOF技术一枝独秀 ,除了苹果其他还没人做出来,我们也在加紧追赶 。激光雷达是百花齐放。但毎朵花都还不够鲜艳 ,都还不是最终局的产品。这块技术大概还需要三到五年的发展。另外,我们的AI芯片也在加紧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