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不断降低,各类保暖冬装销量也逐渐增加。今年冬天哪种面料的服饰较受消费者欢迎?有哪些新面料走入保暖市场?央视财经记者在上海进行了调查。 1 上海:新型面料“自发热”内衣 销售火爆,有门店销量增五倍 工作日上午,记者在上海某品牌内衣门店看到,有不少消费者前来选购“自发热”内衣。 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自发热”内衣实际上不能自动发热,而是含有一种叫“德绒”的新型面料,这种面料保温性较强,消费者穿上身后会感觉非常保暖。目前这种内衣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每天单店至少能卖出几十件。 上海某品牌内衣店导购:前几年这种“自发热”内衣,了解和熟知的人比较少,但近几年,顾客来到店里会亲自感受、触摸,了解到这款材料,销量上比去年增加了五倍左右。 一位前来选购的消费者告诉记者,原来贴身衣物只考虑纯棉材质的,但纯棉材质的内衣在冬天有时刚上身会有些凉。自从德绒这种新型面料出现之后,她觉得做内衣穿很保暖。 记者打开某电商平台网站注意到,各类发热内衣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月销量最高可以达到10万件以上。 除了发热内衣外,摇粒绒材质的服装也在今冬受到消费者欢迎。记者在上海一家品牌服装店看到,各类摇粒绒材质的外套都摆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走在上海陆家嘴街头,不少来往的路人都穿着摇粒绒外套。 记者来到一家户外用品专卖店了解到,因为不易起球和掉毛,自入冬以来摇粒绒服饰就十分受欢迎。尤其是增加了防水、防风等多种复合面料之后,功能性更加丰富。 店长告诉记者,作为店内最受欢迎的冬季单品,摇粒绒产品的销量占到冬天产品销售额的30%以上。因为摇粒绒产品讲究的是轻便和保暖,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更加关注密度而不是重量。 2 浙江绍兴:摇粒绒重量轻保暖好 致需求爆发式增长 摇粒绒火了,上游纺织企业情况如何?记者来到了纺织生产之乡——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工作日下午,记者在当地一家生产摇粒绒面料的纺织厂看到,工人正将制作好的摇粒绒面料装车发往各地服装厂。 负责人告诉记者,摇粒绒的生产旺季已经接近尾声,但订单依然很多,工人时常出现加班赶制的情况。目前工厂每天生产摇粒绒面料约50吨。 浙江省绍兴市某摇粒厂销售经理:今年上半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商家备货相对来说比较少。9月份之后,市场有需求量,包括今年寒冬的影响,每个商家基本上都在抢货。 记者走进生产车间看到,摇粒绒的主要成分是聚酯纤维。圆机首先把化纤织成坯布,然后送到染色厂染色,随后拉毛机会把色胚中的绒毛拉出来后进行梳毛、剪毛。 最后一步放到摇粒桶里进行摇粒,在高温下,拉出的绒毛逐渐膨胀定型,达到保温效果。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摇粒绒面料成本在25元一公斤,价格低、保暖效果好,又很轻便是受消费者欢迎的主要原因。记者来到当地另一家摇粒厂了解到,曾经摇粒绒主要是做冲锋衣的内衬使用,近年来随着复合面料的推出,摇粒绒的用途更加广泛。 3 浙江绍兴:“自发热”内衣走红 部分德绒面料库存售空 “自发热”内衣走红,是黑科技还是噱头?作为原材料的德绒,它的发热原理是什么?消费者又需要注意什么? 在浙江省绍兴市当地一个新材料展会上,记者看到,以德绒为原料的“自发热”内衣占据了大部分的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德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还不长,但市场认可度很高。 记者来到当地一个规模较大的纺织工业园区看到,很多工厂都在生产德绒面料。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厂家不敢备货,下半年天气变冷“自发热”内衣订单大增,很多工厂都出现加班赶工的情况。 浙江省绍兴市某纺织公司总裁 姚文艺:10月份,客户都在抢“德绒”布,你做多少就卖多少,包括去年库存都全部卖完了,没有库存了。 负责人告诉记者,“德绒”面料之所以保暖,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发热。特殊的织法使得德绒密度较高,纤维较细。通过多道工序拉出来的绒毛有效地阻隔了冷空气入内,也将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锁住。 此外,德绒面料做了特殊的排汗处理,使衣物更加透气。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发热内衣虽然保暖性能较好但功能有限,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要盲目轻信各种神奇发热功能,需要理性对待。 浙江省绍兴市某纺织公司工作人员 陈琦:第一可以将面料放在脸颊旁边,用脸颊轻轻触碰,感觉亲肤的话,证明是好面料;第二是面料有没有延展性,回弹好不好;第三是建议大家去正规的品牌店选购。
在长期且充裕的流动性支撑下,金融市场在初露端倪的全球经济复苏,异乎寻常的政治不确定性以及滞后的财政和结构性政策应对措施之下迈入了2020年最后一个季度。上述不利因素都源自于新型冠状病毒危机,是该危机使得大多数国家只能在保障公共健康,让经济活动恢复到半正常水平以及限制对个人自由的侵犯之间反复斟酌,疲于奔命。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寄望当前由中央银行打造和支持的海量流动性将继续成为通向更美好2021年的桥梁,不仅填补已有的经济和社会损失,还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收益。那么这种已经出台数年以弥补其他不利因素的搭桥行动是否真的足以克服日益复杂的疫情状况呢? 近期的经济数据表明,除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之外,经济复苏仍然不平衡且不确定,而且在我看来也未能拿出所需以及所能制定的举措。旅游,酒店和其他服务业活动继续面临巨大挑战,致使总体就业状况日益恶化。此外越来越多其他经济部门企业都在执行“规模调整”方案,可能因此导致更少的招聘甚至裁员潮。 而除了这些经济挑战之外,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美国。 然而在这种不确定,不稳定且内含波动性的混合政策背景下,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仍展现出了明显的韧性。最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愿意继续“抄底”,这要么是因为他们认为除股票之外“别无选择”,要么是过去几年中逢跌必反弹的市场现象激起了他们的“踏空恐惧”。 用市场术语来说,这种“抄底-别无选择-踏空恐惧”状况得到了以下两个因素的支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者坚信那些具备系统重要性的中央银行——即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必定会在市场刚刚出现严重受压迹象时注入流动性,不管它们随后会在实验性非常规政策领域走得多远。然而通过在市场估值和经济基本面之间拉开越来越大的鸿沟,中央银行或许正在日益损害自身信誉,扩大财富不平等并增加未来金融不稳定风险。 其次,投资者倾向于将当前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挑战视作暂时且可逆的。他们的假设是美国大选很快将尘埃落定;财政和结构改革将重启以弥补虚耗的时间;新的新冠病毒疗法,疫苗或群体免疫进度将持续加快。与此同时,市场甚至已经开始“期待意外”。 我无法预测选举结果或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善前景,但我有信心去判定可能出现的经济状况及其后果,而在这个问题上时机是很重要的。全面的政策应对措施是当即执行还是几个月才下达将直接左右其潜在影响。 毕竟立法者每拖延一天,雇用人数就减少一点,裁员人数增加一点,企业破产的风险也日益增大,尤其是越来越多面临更严苛贷款条件且现金储备日益耗尽而导致财务弹性下降的企业。因此拖延时间越长,将来出台的政策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就越大,因此设计和实施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在过去数年中,那些无视常规市场决定因素而只关注一个事件——大量且可预测的市场流动性注入——的投资者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是这种下注方式可能会接下来的几个月间遭遇更大的考验。华尔街已经以很少人预料到的方式与普通民众脱钩。如果我们不去停下来思考未来不断增加的附带损害和意想不到的后果,而是认定现在有效的必定适用于未来,那将会是一个错误。
摘要 【水皮:创业板垃圾股爆炒是短期的 是旁门左道】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正常的,完全背离是不正常的,也是旁门左道。创业板近期的这种垃圾股的爆炒就是短期的,旁门左道的一种泡沫。(华夏时报)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但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用这句话来看周三的盘面就会发现,周三的强势板块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价值股。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或者是钢铁股甚至煤炭,电力基本上的特征都是一样的,都是周期类的股票。另外一方面都算是价值股,这是共同的特征。 但是从周三跌幅榜上看,各种题材都是一起呈现了,包括芯片股,疫苗股更有原来抱团的大消费,甚至还有白酒股。当然最最咋眼的,也是对周三盘面产生影响最大的还是创业板上的低价股。周三创业板上的低价股出现了严重的分化,首先第一个特征是成交量是巨大,有4021.7亿元,不仅超过了周二的3400亿,周三在整个沪深股市10363.1亿的成交量中间占比已经超过了40%。上证成交量一共才3410.5亿元,深成指是6952.6亿,那么创业板就占了4021亿。应该讲已经到了一个疯狂的数值。 第二个特征出现了严重的分化,我们看到周三涨幅排名前二十的,除了一个新股之外,全部来自于创业板。同样排名靠后的就数不清楚了。跌幅在10%以上的,接近传统跌停的,创业板上的股票就不下于100个左右。,第三个特征就是炸板,当然主要还是来自于创业板。炸板发生在下午大概2:00以后,直接导致周三沪深股市早晨走好的v字形的图形完全失败。应该说在下午2:00以后,随着创业板的炸板,图形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盘中振幅大的股票有超过30%,像天海防务从上涨18%到下跌到12%,那最后也是绿盘收盘,类似这样的股票已经有一批。 水皮周三估计很多人都尝到了20%跌停的苦,这种苦处是无以言说。因为之前水皮再三提醒大家,这种炒作垃圾股的炒作是一时的,不可能持久。因为注册制的精髓就是愿赌服输,就是消灭壳资源的价值。所以所谓消灭低价股这种口号,是与这种愿望背道而驰的,注定了不可能持久。 如果说交易制度上的缺陷引发了疯狂,水皮觉得管理层也会很快就注意到了。其实周二晚上已经有三个个股被关了小黑屋,包括天山生物。水皮想本身就是管理层的警告,而且有消息说深交所已经从数据分析中可以找到新型的操纵股价的手法,水皮认为一定会伴随有处置。这种处置如果成立,对于创业板的这种狂热应该能起到一个降温的作用。 我们知道不可持久的事情对于市场本身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对资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对于市场的稳定,冲击也是巨大的。所以这种调整易早不宜迟,对于周三的调整实际上大家可以换个角度看,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外围市场只是诱发因素,美国三大指数周三凌晨的暴跌真的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因为美股的调整比较大的还是六大科技股的调整。A股实际上是跟着一起吃瓜落儿,但是A股有自己内在的问题就是泡沫,这个泡沫就是近期引发大家强烈关注的创业板低价股,也就是垃圾股鸡犬升天的疯狂炒作。对于市场下一步稳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这种借着美股的调整同步进行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看到这个调整对于恒生指数影响也是挺大的,恒生指数恰恰在A股收盘之后又重新走稳,包括A50指数。在沪深股市收盘之后,A50也出现了回升的走势。上午的低点都是同时出现在10:38分,应该讲下午的调整是创业板炸板引发的。对于这种泡沫的清理是有好处的。 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正常的,完全背离是不正常的,也是旁门左道。创业板近期的这种垃圾股的爆炒就是短期的,旁门左道的一种泡沫。 所以,一句话点评: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个论坛的主题我认为选的非常好,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疫情期间的财富管理。之所以关注,是因为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仅来自于经济、社会层面,更重要的来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经常认为这是一种超级不确定性,是我们难以用风险概念来确定的。 我们这个论坛主题是: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振荡与恢复,我想这个恢复是一个很乐观的词语。我们人类依然是包含乐观的情绪来展望未来。我记得11年前,我跟曹老师(曹远征)在一个论坛上也在展望,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当时最悲观的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可能需要5-6年,但是大家会看到世界经济从2008年到现在,它的经济增长速度从来没有回到过从前。所以说2013-2014年,宏观经济学界用了一个“长期停滞”来形容从2008年到2019年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 目前,我们在讨论当前的这种形势,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在长期停滞,长期停滞在这种超级疫情的冲击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一种变异?是未来财富管理要思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面。因为金融的管理不仅仅来源于钞票的发行,来源于对资本市场政策变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来源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配合与背离,以及我们如何判断离与合之间的时点。 因此,判断未来这样的一种全球经济增长的这种态势,实际上是我们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点,但事实上我们会从历史上来看到,大量的经济学家甚至大量的智者都难以看到自己背后的事情。 我们现在就会讨1929年经济大危机,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深刻的大危机,引起人类历史变革重大的一次大危机,我们所有的大学者、大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它,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他的日记和他所有的演讲都没有预测到29年和33年会崩溃。当时美国最好的经济学家叫费雪,他是金融高手,不仅仅是金融理论高手还是金融操盘高手,在28年的时候号召他的学生和朋友举起旗帜进入股市,但是29年的崩盘使他差点跳楼,所以大家不要相信这种大牌经济学家的言论。 主持人:刘校长,您算不算大牌经济学家? 刘元春:我不算,可以相信我的预测。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可以预测性,实际上是大变革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理解未来这种框架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框架。 我来之前,姚首席还在设计我们今天的议题,实际上我们对议题本身就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原因是什么?旧理念和新理念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说世界经济增长,在过去这几年里面我们用“长期停滞”来形容它,用几低几高来形成它,用低增长、低贸易、低成长、低利率,然后再加上高债务、高杠杆,“四低两高”,来形容它。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呢?未来依然可能还是低成长、低投资、低利率、低成长,但是有什么高债务、高波动。这几低几高,我们讲的疫情之前的几低几高有没有差别?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关键,它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我们谈到的疫情虽然不是一个导致格局性彻底颠覆的因素,但是它是格局加速性变化的这种催化剂。那么这个催化剂不仅仅带来的是速度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结构性的变化。我们所思考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疫情常态化、长期化,疫情从狙击战向长久战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会是怎么样。第二个才考虑的是我们应对这些大疫大灾大乱,它的财政货币的行为变异,会引起我们在基本面和金融面的这种变异会有什么样的一些新的规律、新的风险和新的挑战。 我想我今天就给大家抛一个砖,不要用原有的思路来思考大疫情下带来的变化。 本文为作者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演讲整理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但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用这句话来看今天的盘面就会发现,今天的强势板块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价值股。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或者是钢铁股甚至煤炭,电力基本上的特征都是一样的,都是周期类的股票。另外一方面都算是价值股,这是共同的特征。 但是从今天跌幅榜上看,各种题材都是一起呈现了,包括芯片股,疫苗股更有原来抱团的大消费,甚至还有白酒股。当然最最咋眼的,也是对今天盘面产生影响最大的还是创业板上的低价股。今天创业板上的低价股出现了严重的分化,首先第一个特征是成交量是巨大,有4021.7亿元,不仅超过了昨天的3400亿,今天在整个沪深股市10363.1亿的成交量中间占比已经超过了40%。上证成交量一共才3410.5亿元,深成指是6952.6亿,那么创业板就占了4021亿。应该讲已经到了一个疯狂的数值。 第二个特征出现了严重的分化,我们看到今天涨幅排名前二十的,除了一个新股之外,全部来自于创业板。同样排名靠后的就数不清楚了。跌幅在10%以上的,接近传统跌停的,创业板上的股票就不下于100个左右。,第三个特征就是炸板,当然主要还是来自于创业板。炸板发生在下午大概2:00以后,直接导致今天沪深股市早晨走好的v字形的图形完全失败。应该说在下午2:00以后,随着创业板的炸板,图形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盘中振幅大的股票有超过30%,像天海防务从上涨18%到下跌到12%,那最后也是绿盘收盘,类似这样的股票已经有一批。 水皮今天估计很多人都尝到了20%跌停的苦,这种苦处是无以言说。因为之前水皮再三提醒大家,这种炒作垃圾股的炒作是一时的,不可能持久。因为注册制的精髓就是愿赌服输,就是消灭壳资源的价值。所以所谓消灭低价股这种口号,是与这种愿望背道而驰的,注定了不可能持久。 如果说交易制度上的缺陷引发了疯狂,水皮觉得管理层也会很快就注意到了。其实昨天晚上已经有三个个股被关了小黑屋,包括天山生物。水皮想本身就是管理层的警告,而且有消息说深交所已经从数据分析中可以找到新型的操纵股价的手法,水皮认为一定会伴随有处置。这种处置如果成立,对于创业板的这种狂热应该能起到一个降温的作用。 我们知道不可持久的事情对于市场本身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对资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对于市场的稳定,冲击也是巨大的。所以这种调整易早不宜迟,对于今天的调整实际上大家可以换个角度看,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外围市场只是诱发因素,美国三大指数今天凌晨的暴跌真的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因为美股的调整比较大的还是六大科技股的调整。A股实际上是跟着一起吃瓜落儿,但是A股有自己内在的问题就是泡沫,这个泡沫就是近期引发大家强烈关注的创业板低价股,也就是垃圾股鸡犬升天的疯狂炒作。对于市场下一步稳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这种借着美股的调整同步进行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看到这个调整对于恒生指数影响也是挺大的,恒生指数恰恰在A股收盘之后又重新走稳,包括A50指数。在沪深股市收盘之后,A50也出现了回升的走势。上午的低点都是同时出现在10:38分,应该讲下午的调整是创业板炸板引发的。对于这种泡沫的清理是有好处的。 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正常的,完全背离是不正常的,也是旁门左道。创业板近期的这种垃圾股的爆炒就是短期的,旁门左道的一种泡沫。 所以,一句话点评: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内循环”成为热词后,消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大消费、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是“内循环”的重中之重。但如何促进消费仍然是个问题,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众多,如收入、社会文化、金融制度等。 以消费文化为例,过去曾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来形容中美消费文化的对比: 一个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个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贷款,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 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这个故事的广为流传就证明了中美两国居民对待“借钱消费”的态度迥异。而在众多的研究和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能够感知到美国奉行的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等消费观,因此储蓄率极低。中国人则普遍奉行有了充足储蓄后才消费,因此储蓄率极高。 那么,美国的这种消费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一 中外相同的节俭理念 既然我们赋予了“消费文化”的概念,那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会受到人们所处时代的影响。 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作者马克斯·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 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在新教伦理的影响下,节俭一直被视为美国公民的一种核心价值,是国家繁荣的一个主要源泉。在这一点上,其实与我国北宋以后,以“禁欲”为中心的儒家治国思想不谋而合。 在当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些“有钱阶级”受到新教伦理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财富大量聚集起来,却并没有用来放贷赚取利息,而是不断用于商业再投资,昔日闲适安逸的生活态度为严苛的讲求实际的态度所取代。迎头跟进的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乃是因为他们克勤克俭,不愿消费,只想获利;而仍然保持旧有生活方式的人则不得不节衣缩食”。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消费信贷制度是遭到辱骂最大的制度之一。他们认为,消费信贷会成就大众消费的贪欲,不仅诱惑犯罪,还提供了犯罪手段。消费信贷机构实现了广告商们无力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给人们提供了手段,将购买昂贵商品的美梦变成现实。 在传教士的口中,债务是与下流行为、魔鬼并列的邪恶行为之一。因此,在新教伦理“禁欲”的核心思想下,消费信贷无疑是一种“犯罪”。新教的“禁欲”反对享受,束缚消费,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更是持有绝对否定的态度。 但是,绝对“限制消费”的另一面,经济学赋予了消费另一种概念。亚当·斯密说明了所有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维多利亚时代财务伦理出现了异化,人们人为地将信贷分为了“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本质上,生产其实是为了消费)。生产性信贷以创造有价值财富为目的,为经营性单位提供资金,用于购买能够增值或者具有生产性用途的商品。消费性信贷为了获得即时满足而借钱,它会诱惑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前的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限制消费都是一种美德,消费信贷则是贪欲的象征,为时代和社会所不齿。所有的信贷基本被定义为“生产性信贷”,还债也是美德,所以很少出现欠债不还情况。按时还债,既是为了保住赊欠的特权,也是为了维护个人尊严。 二 “分期时代”的到来 在19世纪的前50年,禁欲、高利贷禁令等经济社会的理念都极大的限制了美国消费的发展。到了19世界中期,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一家叫“胜家”的缝纫机公司推出了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其产品的模式。 在当时,缝纫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我国上世纪70年代时期极为相似,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资产,是财富的象征,价格也相对昂贵。因此,分期付款销售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模式让原本不具有“缝纫机购买能力”的人群通过分期的方式实现了提前消费。很快的,这种模式就扩大到其他耐用消费品、书籍、钢琴等各个领域。 此时这种“提前消费”的模式仍然集中于工薪阶层,本质上是以购买的物品作为担保贷款,适用的领域也较少,并不普及。但在这一时期,初步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消费信贷的机构。著名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不过此时的运通还仅仅是提供邮件与货物快递运输服务,不过因为其快速且可靠的服务,运通的市场评价极高,这也为以后运通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客户和品牌基础。 如果持续和平的发展,美国的这种“提前消费”观念未必能够普及,因为它仍然受制于当时的宗教伦理、社会文化。但南北战争打破了这一发展路径,战争所需的资金成为了借贷行为最大的催化器,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得以迅猛发展起来,而且相比过去,分期的首付比例更低、期限更长,利率也变得更高。 因此,南北战争之后,以分期为核心的消费信贷取得了极大的增长。最具代表性的是芝加哥的零售商西尔斯(Sears),以邮购手表、珠宝以及钻石等高价值的小件商品为主业,并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用贷款,以赊促销、以贷促销。同时,西尔斯还经营连锁店,并据此创新了信用卡的前身——西尔斯发现卡。 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年,美国东部绝大多数的家具都是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而20世纪前2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又进一步推动了消费信贷的覆盖范围。 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快速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征信机构作为消费信贷的基础设施应运而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的机构、全国性的征信机构、全国零售信用机构联合会(现为消费者数据产业协会)都先后成立。 三 现代消费信贷制度的兴起 到了一战前夕,零售业态内的分期付款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消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直到此时,人们仍然信奉“储蓄致富”的观念,但19世纪初的通货膨胀给了这种观念重重一击,努力工作积攒的储蓄快速缩水,之后的大萧条更是让很多人的储蓄化为乌有,人们的消费观发生极大的转变,“消费就是省钱”成为了消费者信条。分期付款的信贷模式进一步扩张,并在汽车分期中全面普及,到1924年,几乎3/4的汽车是分期付款购买的。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的提供信贷资金的机构,如零售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但是另一方面,债务水平快速的上升也引来了社会的批判。其中的典型就是:用贷款消费的人是在“抵押未来”, 《福布斯》(Forbes)杂志的一名撰稿人甚至将背负分期付款债务的工人比作鼻子前面系着胡萝卜的毛驴。 很多人担心这种放纵的消费是“这个民族的整个道德规范的全面崩溃”。于是,为这种债务进行道德辩护的一系列著作出现了,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消费性信贷”被经济学家们重新创造为“消费信贷”,这些研究和著作为后期针对消费者的信贷制度奠定了道德基础以及法律基础、制度基础。可以说,消费信贷概念的创立是美国消费文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分期付款销售经济学》一书中,作者埃德温·R. A.塞利格曼(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就为消费信贷做了权威性辩护。即除了少数不恰当的做法之外,消费信贷对经济做出了重要而有价值的贡献。 塞利格曼将生产和消费归于更大的范畴——效用,如果通过借贷的消费是有助于消费者健康和幸福的,那么这种消费就和生产一样,增加了社会的总效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与生产没有了本质区别,消费信贷也将消费与生产放在了同等的道德水平上。 因此,个人利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以便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提高福利,增加幸福,这种做法也是合理的。 四 崛起:二战后消费信贷的爆发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开始主导世界秩序,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消费信贷的大爆发。在战后的50多年里,美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消费信贷余额近20万亿美元。消费信贷创造出的需求市场,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发展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债务链条上,无人不负债。 与此同时,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信用卡的出现,使得各种类型的公司卡、银行卡、联名卡纷纷出现,信用卡开始风靡美国。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又给消费信贷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用信用卡的人数急剧上升。 据美联储进行的一项消费者金融调查显示,美国家庭中至少拥有一张信用卡的比例从1983年的43%上升到2001年的73%,2001年拥有银行卡的美国家庭比1983年多了3000万。 而鉴于消费信贷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监管及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建立制度规范消费信贷发展。如保护消费者的《消费信用保护法》,以及《公平信贷报告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修正案》、《公平信用结算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有关消费贷款的法案。 这些消费信贷相关法案构建起了一套复杂法律框架,如此完整且多层次的消费信贷法律框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立法,无疑需要学术界的研究支持,因此在20世纪,消费信贷始终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五 反思:过度消费的灾难 毫无疑问,消费信贷是美国经济崛起,实现美国梦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之一。但在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全世界都对于“消费过度金融化”有了新的认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不满和不信任。 《经济学人》2014年做了一项调查,“总体而言,你认为金融有利于还是有害于美国经济”?被调查对象中有48%的人认为有害,34%的人认为有利。 如果回顾美国的消费信贷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现今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中找到相似的影子。 对于过度消费的批评,消费金融用户权益的保护,个人信用的公平对待,个人破产制度的建设等等…… 但是,消费金融化的标准到底在哪?消费金融在各项指标中的占比应该是多少?不管是学界还是市场都很难给予一个标准答案。在当前众多对于消费金融的批评声音中,消费金融机构好似变成了一个“实体经济吸血鬼”的角色。从另一角度去看,国内目前的消费金融体系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其意义仍然十分积极,也是实现扩大“内循环”的必备工具。 不因噎废食,不矫枉过正,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正如美国金融协会的前任主席拉詹所说: 我们不应该让已经做错的事情妨碍还可以做对的事情,也不应该推翻已经取得的进步。找到原因,才能重新建立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在“内循环”成为热词后,消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大消费、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是“内循环”的重中之重。但如何促进消费仍然是个问题,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众多,如收入、社会文化、金融制度等。以消费文化为例,过去曾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来形容中美消费文化的对比:一个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个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贷款,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这个故事的广为流传就证明了中美两国居民对待“借钱消费”的态度迥异。而在众多的研究和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能够感知到美国奉行的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等消费观,因此储蓄率极低。中国人则普遍奉行有了充足储蓄后才消费,因此储蓄率极高。那么,美国的这种消费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一中外相同的节俭理念既然我们赋予了“消费文化”的概念,那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会受到人们所处时代的影响。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作者马克斯·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在新教伦理的影响下,节俭一直被视为美国公民的一种核心价值,是国家繁荣的一个主要源泉。在这一点上,其实与我国北宋以后,以“禁欲”为中心的儒家治国思想不谋而合。在当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些“有钱阶级”受到新教伦理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财富大量聚集起来,却并没有用来放贷赚取利息,而是不断用于商业再投资,昔日闲适安逸的生活态度为严苛的讲求实际的态度所取代。迎头跟进的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乃是因为他们克勤克俭,不愿消费,只想获利;而仍然保持旧有生活方式的人则不得不节衣缩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消费信贷制度是遭到辱骂最大的制度之一。他们认为,消费信贷会成就大众消费的贪欲,不仅诱惑犯罪,还提供了犯罪手段。消费信贷机构实现了广告商们无力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给人们提供了手段,将购买昂贵商品的美梦变成现实。在传教士的口中,债务是与下流行为、魔鬼并列的邪恶行为之一。因此,在新教伦理“禁欲”的核心思想下,消费信贷无疑是一种“犯罪”。新教的“禁欲”反对享受,束缚消费,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更是持有绝对否定的态度。但是,绝对“限制消费”的另一面,经济学赋予了消费另一种概念。亚当·斯密说明了所有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维多利亚时代财务伦理出现了异化,人们人为地将信贷分为了“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本质上,生产其实是为了消费)。生产性信贷以创造有价值财富为目的,为经营性单位提供资金,用于购买能够增值或者具有生产性用途的商品。消费性信贷为了获得即时满足而借钱,它会诱惑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前的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限制消费都是一种美德,消费信贷则是贪欲的象征,为时代和社会所不齿。所有的信贷基本被定义为“生产性信贷”,还债也是美德,所以很少出现欠债不还情况。按时还债,既是为了保住赊欠的特权,也是为了维护个人尊严。二“分期时代”的到来在19世纪的前50年,禁欲、高利贷禁令等经济社会的理念都极大的限制了美国消费的发展。到了19世界中期,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一家叫“胜家”的缝纫机公司推出了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其产品的模式。在当时,缝纫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我国上世纪70年代时期极为相似,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资产,是财富的象征,价格也相对昂贵。因此,分期付款销售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模式让原本不具有“缝纫机购买能力”的人群通过分期的方式实现了提前消费。很快的,这种模式就扩大到其他耐用消费品、书籍、钢琴等各个领域。此时这种“提前消费”的模式仍然集中于工薪阶层,本质上是以购买的物品作为担保贷款,适用的领域也较少,并不普及。但在这一时期,初步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消费信贷的机构。著名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不过此时的运通还仅仅是提供邮件与货物快递运输服务,不过因为其快速且可靠的服务,运通的市场评价极高,这也为以后运通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客户和品牌基础。如果持续和平的发展,美国的这种“提前消费”观念未必能够普及,因为它仍然受制于当时的宗教伦理、社会文化。但南北战争打破了这一发展路径,战争所需的资金成为了借贷行为最大的催化器,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得以迅猛发展起来,而且相比过去,分期的首付比例更低、期限更长,利率也变得更高。因此,南北战争之后,以分期为核心的消费信贷取得了极大的增长。最具代表性的是芝加哥的零售商西尔斯(Sears),以邮购手表、珠宝以及钻石等高价值的小件商品为主业,并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用贷款,以赊促销、以贷促销。同时,西尔斯还经营连锁店,并据此创新了信用卡的前身——西尔斯发现卡。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年,美国东部绝大多数的家具都是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而20世纪前2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又进一步推动了消费信贷的覆盖范围。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快速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征信机构作为消费信贷的基础设施应运而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的机构、全国性的征信机构、全国零售信用机构联合会(现为消费者数据产业协会)都先后成立。三现代消费信贷制度的兴起到了一战前夕,零售业态内的分期付款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消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直到此时,人们仍然信奉“储蓄致富”的观念,但19世纪初的通货膨胀给了这种观念重重一击,努力工作积攒的储蓄快速缩水,之后的大萧条更是让很多人的储蓄化为乌有,人们的消费观发生极大的转变,“消费就是省钱”成为了消费者信条。分期付款的信贷模式进一步扩张,并在汽车分期中全面普及,到1924年,几乎3/4的汽车是分期付款购买的。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的提供信贷资金的机构,如零售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但是另一方面,债务水平快速的上升也引来了社会的批判。其中的典型就是:用贷款消费的人是在“抵押未来”, 《福布斯》(Forbes)杂志的一名撰稿人甚至将背负分期付款债务的工人比作鼻子前面系着胡萝卜的毛驴。很多人担心这种放纵的消费是“这个民族的整个道德规范的全面崩溃”。于是,为这种债务进行道德辩护的一系列著作出现了,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消费性信贷”被经济学家们重新创造为“消费信贷”,这些研究和著作为后期针对消费者的信贷制度奠定了道德基础以及法律基础、制度基础。可以说,消费信贷概念的创立是美国消费文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分期付款销售经济学》一书中,作者埃德温·R. A.塞利格曼(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就为消费信贷做了权威性辩护。即除了少数不恰当的做法之外,消费信贷对经济做出了重要而有价值的贡献。塞利格曼将生产和消费归于更大的范畴——效用,如果通过借贷的消费是有助于消费者健康和幸福的,那么这种消费就和生产一样,增加了社会的总效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与生产没有了本质区别,消费信贷也将消费与生产放在了同等的道德水平上。因此,个人利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以便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提高福利,增加幸福,这种做法也是合理的。四崛起:二战后消费信贷的爆发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开始主导世界秩序,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消费信贷的大爆发。在战后的50多年里,美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消费信贷余额近20万亿美元。消费信贷创造出的需求市场,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发展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债务链条上,无人不负债。与此同时,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信用卡的出现,使得各种类型的公司卡、银行卡、联名卡纷纷出现,信用卡开始风靡美国。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又给消费信贷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用信用卡的人数急剧上升。据美联储进行的一项消费者金融调查显示,美国家庭中至少拥有一张信用卡的比例从1983年的43%上升到2001年的73%,2001年拥有银行卡的美国家庭比1983年多了3000万。而鉴于消费信贷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监管及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建立制度规范消费信贷发展。如保护消费者的《消费信用保护法》,以及《公平信贷报告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修正案》、《公平信用结算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有关消费贷款的法案。这些消费信贷相关法案构建起了一套复杂法律框架,如此完整且多层次的消费信贷法律框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立法,无疑需要学术界的研究支持,因此在20世纪,消费信贷始终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五反思:过度消费的灾难毫无疑问,消费信贷是美国经济崛起,实现美国梦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之一。但在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全世界都对于“消费过度金融化”有了新的认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不满和不信任。《经济学人》2014年做了一项调查,“总体而言,你认为金融有利于还是有害于美国经济”?被调查对象中有48%的人认为有害,34%的人认为有利。如果回顾美国的消费信贷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现今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对于过度消费的批评,消费金融用户权益的保护,个人信用的公平对待,个人破产制度的建设等等……但是,消费金融化的标准到底在哪?消费金融在各项指标中的占比应该是多少?不管是学界还是市场都很难给予一个标准答案。在当前众多对于消费金融的批评声音中,消费金融机构好似变成了一个“实体经济吸血鬼”的角色。从另一角度去看,国内目前的消费金融体系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其意义仍然十分积极,也是实现扩大“内循环”的必备工具。不因噎废食,不矫枉过正,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正如美国金融协会的前任主席拉詹所说:我们不应该让已经做错的事情妨碍还可以做对的事情,也不应该推翻已经取得的进步。找到原因,才能重新建立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