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珠海市红十字会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赠物资交接仪式。宝莱特捐赠了总价值为78000元人民币的BT98型红外体温计300台(粤械注准20202070439),用于支持珠海市教育局中小学复课工作。 珠海市教育局对宝莱特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表示认可,对宝莱特在紧要关头伸出援手,捐赠抗疫物资的善举表示衷心感谢,强调该批物资将按新冠肺炎防控流程用于珠海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资料显示,宝莱特创立于1993年,是中国医疗行业中具备突出影响力的上市公司。公司业务范围涵盖生命信息支持、心电诊断、血液净化、医疗服务、移动医疗五大板块。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深度布局医疗健康全产业链,宝莱特在健康监测和肾科医疗两个细分领域不断书写先河、填补空白。 当前,宝莱特已在全球范围内设立15个子公司,10个产业化基地,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线完善、客户导向以及智能医疗生态圈着力强化综合竞争实力,为全国近5000家医疗机构及三甲医院,为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先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编辑 才山丹)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林采宜、季雯婕 疫情爆发加速了互联网服务的崛起,许多行业正面临新商业模式的冲击,如:影院、传统餐饮、传统零售、酒店、医疗等。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待新消费模式越来越“习惯”,消费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迭代将因此加速,一些疫情期间形成的临时消费模式逐渐走向固化,一些行业将被彻底改变。 一.电影院受到流媒体平台的冲击,行业拐点已经出现 疫情期间,电影院为防控疫情闭门谢客。线上流媒体平台取代线下电影院为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地观影服务。数据显示,1月21日-2月20日疫情禁足期间平均每人每4天左右看一部电影,人均观影总数为7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流媒体平台是消费者观影首选,且付费观影的接受度较高,64%的消费者表示能接受付费观影。 疫情禁足催生流媒体平台爱奇艺的会员数增长快速,截至2020年1季度末,爱奇艺会员总数达到1.19亿,环比增长11.12%,同比增长22.83%。 与此同时,电影院却面临供给饱和及需求回落的双重冲击。从供给端看,影院银幕数量增速从2015年的34%降至至2019年16%,2016年开始,单屏产出出现持续负增长,2019年,单屏产出增速下降9.27%,电影院面临供给过剩的窘境。 从需求端看,由于渠道下沉为影院带来的“小镇青年”红利,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从2017年的38.9%提高至2019年的41.2%,上升2.3个百分点。但影院不断推高的票价及供给饱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四线城市电影院的发展速度,这一点从其影院净增长速度下降可以得到印证。 2019年底以来,突然发生的新冠疫情使得影院观影需求断崖式下跌。两个因素叠加,催生行业拐点提前出现。 二.传统餐饮业受到外卖服务的冲击,服务模式转型势在必然 在疫情爆发期间,线上无接触外卖配送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原本的在外就餐需求。数据显示,疫情期间53.6%的餐饮商户外卖收入占营业收入一半以上。同期美团骑手数增加了33.9万人且人均接单数在11-30单的占六成,2.5%的骑手日均接单量甚至超过50单。外卖服务火爆增长的趋势延续到了复工后,2月17日至3月1日,新用户增幅连续两周都超过50%,且有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趋势。目前,三成商家外卖订单量超过疫前,同时,以往被视为堂食优势的多人餐及火锅等也成为热门的外卖选择。 目前许多餐饮企业已经从仅提供堂食向“堂食+外卖”的模式转变。火锅界巨头海底捞的外卖收入四年复合增长率为57%,超出其餐厅营收复合增长率46%。后疫情时代,随着消费者外卖消费习惯的养成,餐饮企业外卖模式的收入及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三.传统零售受到网商的冲击,线上渠道扩张将是大势所趋 疫情期间,大量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从线下实体店转向线上,使得网络购物用户渗透率进一步上升。 从疫情期间的各品类线上销量及同比增速看,线上销售明显好于线下销售,其中医药生物、家化、电子电器和文教、体育及工艺品销量增速较高,分别达到84%、32%、26%及23%,医药生物及电子电器的销量增速都超过了去年同期。 面对疫情影响下零售业线下遇冷、线上强式扩张的情况,许多传统的线下零售商都积极开展全渠道建设,努力发展线上渠道并且打通线上和线下,通过线上为线下引流,这将是未来零售行业的总体趋势。 四.线上会议(培训)消化酒店商务需求,收入下降影响酒店的旅游需求 疫情导致旅游和商务活动停摆,酒店需求也因此断崖式下跌。占比47%的酒店商务需求通过线上办公、线上会议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实现,从而催生了线上会议软件和直播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随着5G技术的普及,这些线上交互软件可能导致部分会议、培训等商务需求出现不可逆的转变。 从酒店业的商务需求看,合计占比34.2%的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是此次疫情中受冲击较大的产业,不仅需求恢复需要时间,而且长期来看线下商务需求向线上迁移是大势所趋,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疫后增加了数字化投入,超过两成企业计划采购视频会议,即便按照保守估计,有10%~20%的需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对酒店服务的整体需求将下降5%~10%。 此外,疫情导致的个人收入下降也会给旅游支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调查数据显示,60%的消费者表示将减少旅游支出。这对于目标客户为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型酒店影响较大。 需求下降的同时,酒店业还要面临供给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从2017年起,酒店业进入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正向增长,酒店的成本扩张叠加需求萎缩,导致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供给扩张期遭遇疫情带来的商务旅游需求双双萎缩,将导致中国酒店行业面对一个供给、需求双重冲击的寒冬。 五. 互联网医疗的日益普及将改变我国的医疗市场结构 2018年以来,国务院、医保局、卫健委相继出台各种互联网医疗的支持政策,解决了线上购处方药、医保支付等痛点,催生了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形成。 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据统计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时,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 这次疫情也使得我国医疗供给的短期现象更加突出,互联网医疗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将因此备受重视。可以期待,未来国家会出台更多的政策,扶持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缓解医院的救治压力,减少人员聚集。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健康管理平台、医疗知识平台也将迎来增长。随5G通信技术发展、应用场景明晰,互联网医疗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c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林采宜、季雯婕 疫情爆发加速了互联网服务的崛起,许多行业正面临新商业模式的冲击,如:影院、传统餐饮、传统零售、酒店、医疗等。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待新消费模式越来越“习惯”,消费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迭代将因此加速,一些疫情期间形成的临时消费模式逐渐走向固化,一些行业将被彻底改变。 一.电影院受到流媒体平台的冲击,行业拐点已经出现 疫情期间,电影院为防控疫情闭门谢客。线上流媒体平台取代线下电影院为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地观影服务。数据显示,1月21日-2月20日疫情禁足期间平均每人每4天左右看一部电影,人均观影总数为7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流媒体平台是消费者观影首选,且付费观影的接受度较高,64%的消费者表示能接受付费观影。 疫情禁足催生流媒体平台爱奇艺的会员数增长快速,截至2020年1季度末,爱奇艺会员总数达到1.19亿,环比增长11.12%,同比增长22.83%。 与此同时,电影院却面临供给饱和及需求回落的双重冲击。从供给端看,影院银幕数量增速从2015年的34%降至至2019年16%,2016年开始,单屏产出出现持续负增长,2019年,单屏产出增速下降9.27%,电影院面临供给过剩的窘境。 从需求端看,由于渠道下沉为影院带来的“小镇青年”红利,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从2017年的38.9%提高至2019年的41.2%,上升2.3个百分点。但影院不断推高的票价及供给饱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四线城市电影院的发展速度,这一点从其影院净增长速度下降可以得到印证。 2019年底以来,突然发生的新冠疫情使得影院观影需求断崖式下跌。两个因素叠加,催生行业拐点提前出现。 二.传统餐饮业受到外卖服务的冲击,服务模式转型势在必然 在疫情爆发期间,线上无接触外卖配送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原本的在外就餐需求。数据显示,疫情期间53.6%的餐饮商户外卖收入占营业收入一半以上。同期美团骑手数增加了33.9万人且人均接单数在11-30单的占六成,2.5%的骑手日均接单量甚至超过50单。外卖服务火爆增长的趋势延续到了复工后,2月17日至3月1日,新用户增幅连续两周都超过50%,且有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趋势。目前,三成商家外卖订单量超过疫前,同时,以往被视为堂食优势的多人餐及火锅等也成为热门的外卖选择。 目前许多餐饮企业已经从仅提供堂食向“堂食+外卖”的模式转变。火锅界巨头海底捞的外卖收入四年复合增长率为57%,超出其餐厅营收复合增长率46%。后疫情时代,随着消费者外卖消费习惯的养成,餐饮企业外卖模式的收入及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三.传统零售受到网商的冲击,线上渠道扩张将是大势所趋 疫情期间,大量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从线下实体店转向线上,使得网络购物用户渗透率进一步上升。 从疫情期间的各品类线上销量及同比增速看,线上销售明显好于线下销售,其中医药生物、家化、电子电器和文教、体育及工艺品销量增速较高,分别达到84%、32%、26%及23%,医药生物及电子电器的销量增速都超过了去年同期。 面对疫情影响下零售业线下遇冷、线上强式扩张的情况,许多传统的线下零售商都积极开展全渠道建设,努力发展线上渠道并且打通线上和线下,通过线上为线下引流,这将是未来零售行业的总体趋势。 四.线上会议(培训)消化酒店商务需求,收入下降影响酒店的旅游需求 疫情导致旅游和商务活动停摆,酒店需求也因此断崖式下跌。占比47%的酒店商务需求通过线上办公、线上会议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实现,从而催生了线上会议软件和直播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随着5G技术的普及,这些线上交互软件可能导致部分会议、培训等商务需求出现不可逆的转变。 从酒店业的商务需求看,合计占比34.2%的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是此次疫情中受冲击较大的产业,不仅需求恢复需要时间,而且长期来看线下商务需求向线上迁移是大势所趋,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疫后增加了数字化投入,超过两成企业计划采购视频会议,即便按照保守估计,有10%~20%的需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对酒店服务的整体需求将下降5%~10%。 此外,疫情导致的个人收入下降也会给旅游支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调查数据显示,60%的消费者表示将减少旅游支出。这对于目标客户为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型酒店影响较大。 需求下降的同时,酒店业还要面临供给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从2017年起,酒店业进入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正向增长,酒店的成本扩张叠加需求萎缩,导致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供给扩张期遭遇疫情带来的商务旅游需求双双萎缩,将导致中国酒店行业面对一个供给、需求双重冲击的寒冬。 五. 互联网医疗的日益普及将改变我国的医疗市场结构 2018年以来,国务院、医保局、卫健委相继出台各种互联网医疗的支持政策,解决了线上购处方药、医保支付等痛点,催生了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形成。 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据统计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时,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 这次疫情也使得我国医疗供给的短期现象更加突出,互联网医疗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将因此备受重视。可以期待,未来国家会出台更多的政策,扶持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缓解医院的救治压力,减少人员聚集。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健康管理平台、医疗知识平台也将迎来增长。随5G通信技术发展、应用场景明晰,互联网医疗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c (本文作者介绍: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如何巩固前期疫情防控成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如何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之时,恢复经济增长、巩固中国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热点。 《证券日报》记者从联想集团(港股00992)了解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今年将围绕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推动信息产品消费、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基建和智慧经济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领域,结合自身的产业实践,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6项建议。 在杨元庆看来,这次疫情是“危”也是“机”,加快了工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增加了生产过程的远程管控,生产设备的远程诊断和维护需求,使生产少人化、自动化、柔性化趋势明显,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他表示,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稳住经济基本盘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供给侧,应该大力发展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智慧经济,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以实现中国制造的“产业跃迁”。在需求侧,应当继续大力促进信息产品消费,拉动内需,以实现国内消费升级。 因此,杨元庆提出,要从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强市场政策引导、加快构建应用生态和加速培育复合型人才等四个方面,提升“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能力,从而推动制造业持续创新发展。他还建议,要通过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有效利用,推动智慧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不断升级,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内需市场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力的引擎。推动消费升级,PC等智能设备产品是“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具有双重推动作用。 “第四次产业革命不断深化,在引领本次产业革命的物联网(端)、边缘计算(边)、云计算(云)、5G(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等智能科技领域,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处于相同起跑线上,有些方面还具有比较优势。这就为中国制造业补齐短板、突破创新、打响自有品牌提供了新的起跳板。一旦这个全新的端-边-云-网-智的技术架构与中国体量庞大的制造业相结合,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将释放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效率红利。”杨元庆表示,因此,中国应当通过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驱动的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还十分不足,尤其在家庭、社区和医院三个重要端口,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杨元庆建议,应该以新冠疫情为契机,加快建设覆盖“家庭+社区+医院+科研机构”的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健康水平。 具体来看,杨元庆认为,要加强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入快建设“数字家庭医生”平台,构建居家医疗物联网(IoMT)解决方案;加快建立社区医疗智慧网格平台,推进分级诊疗和应急医疗管理部署;深入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医院”的组织建设,提升规范,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支撑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建立“国家医疗大健康超算平台”,助力中国医学大脑成长。
本报记者 向炎涛 如何巩固前期疫情防控成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如何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之时,恢复经济增长、巩固中国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热点。 《证券日报》记者从联想集团了解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今年将围绕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推动信息产品消费、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基建和智慧经济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领域,结合自身的产业实践,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6项建议。 在杨元庆看来,这次疫情是“危”也是“机”,加快了工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增加了生产过程的远程管控,生产设备的远程诊断和维护需求,使生产少人化、自动化、柔性化趋势明显,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他表示,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稳住经济基本盘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供给侧,应该大力发展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智慧经济,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以实现中国制造的“产业跃迁”。在需求侧,应当继续大力促进信息产品消费,拉动内需,以实现国内消费升级。 因此,杨元庆提出,要从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强市场政策引导、加快构建应用生态和加速培育复合型人才等四个方面,提升“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能力,从而推动制造业持续创新发展。他还建议,要通过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有效利用,推动智慧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不断升级,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内需市场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力的引擎。推动消费升级,PC等智能设备产品是“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具有双重推动作用。 “第四次产业革命不断深化,在引领本次产业革命的物联网(端)、边缘计算(边)、云计算(云)、5G(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等智能科技领域,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处于相同起跑线上,有些方面还具有比较优势。这就为中国制造业补齐短板、突破创新、打响自有品牌提供了新的起跳板。一旦这个全新的端-边-云-网-智的技术架构与中国体量庞大的制造业相结合,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将释放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效率红利。”杨元庆表示,因此,中国应当通过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驱动的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还十分不足,尤其在家庭、社区和医院三个重要端口,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杨元庆建议,应该以新冠疫情为契机,加快建设覆盖“家庭+社区+医院+科研机构”的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健康水平。 具体来看,杨元庆认为,要加强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入快建设“数字家庭医生”平台,构建居家医疗物联网(IoMT)解决方案;加快建立社区医疗智慧网格平台,推进分级诊疗和应急医疗管理部署;深入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医院”的组织建设,提升规范,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支撑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建立“国家医疗大健康超算平台”,助力中国医学大脑成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陈玉宇 这四位留美经济学家文章说了三句话。 1 全民免费医疗。 2 全民基本收入制度。比如每人发1000块。 3 回复公有制在中国经济中主体地位的建议。 小编取了第三句做标题,估计用意是在挠痒痒。 点评一下这三句话。 1 全民免费医疗。这不新鲜。英国差不多算全民免费医疗了。这四个作者生活的美国,是医疗体系被诟病最多的,既无效率也无公平。 中国计划经济下,算是分割式免费医疗。有优点,也有缺点,尤其是那个方式未经良好设计不可持续。一,吃财政饭的,免费用财政资源支持的医疗。现在遗迹犹存,成改革难题。二,吃企业饭的,免费用企业的医疗资源。后来这些全民所有的企业,工资都发不出,就以剥离社会职能的口号,把医院剥离了。三,农民用赤脚医生。 现在中国的医疗保险推进很快,城市职工,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进步很快,保险的水平提高也很快。 但需要继续完善保险设计,强调其公平性,增进其效率。 岂是一句全民免费医疗的口号,就完事大吉了呢?! 2 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这完全是拾人牙慧。而且,有比文中一人发1000的全民基本收入制度,设计得精妙N倍的理论方案。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鼓吹了一辈子的负收入所得税方案是也。这位弗里德曼常被国内媒体冠以“极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他的负所得税想法很简单。粗略说,对人们的收入按比例征税,对于低于某个最低收入线的人,按比例给钱,这就是负所得税说法的来源。 这种负所得税的想法,兼顾公平和对努力挣取收入的人给予激励。 关于如何最优的设计所得税,有大量最优税收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从张维迎教授的导师mirlees开始,到近几年获得克拉克奖的Saez,都对如何设计最优所得税,有真知灼见。每人发1000块,是最简陋的一种。我看不出有何优点。短期刺激经济衰退尚可,作为长期制度建设,拉倒吧。 四个作者大概在美国看那位民主党出现的杨某,每人1000美元的政见上瘾了,将学者堕落成掉买民心的政客小丑水平。 3 恢复公有制主体。 当前,中国的企业全部资产,国有企业占55%,民营企业占32%,三资企业占13%。此数据引自伯克利几位经济学家的论文,论文根据散落各部门的中国官方数据计算。 国有企业若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那么一直是现在是可预见的将来依然是,主体。何来恢复?作者念着洋教条,不了解国情,该打屁股。 国有是否是公有制的唯一实现形式,国内的理论家改革家中央文件都有不少论述。 当前的问题是,要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资产55%,国有企业从组织效率社会责任等等方面,要努力提高,配的起55%资产份额。 小编们都是宣传大师,题目里用了两只题眼:留美,恢复公有制。 从建国各种探索,到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务实主义,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成绩辉煌。值得珍惜,前浪们的努力值得敬仰。 踩在前辈的成绩上,新教条主义,新浪漫主义,崽卖爷田不心疼,都是要不得的。 四位留美的文章,这三条建议毫无新意,无视成绩,无视国情。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
新基建提速和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疗大健康行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后疫情时代,数字科技走到前沿,成为推动中国医疗体系和社会健康服务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专家认为,信息社会中,医疗服务的虚拟化趋势愈发明显,未来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事关健康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和水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医疗服务有多重属性,因此新基建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也要从公共服务和产业经济的双重属性来看待,并顺应医疗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 5G、大数据等技术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 国家发改委经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具体而言,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社会健康服务水平,已是大健康领域的刚性需求。而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为“科技+医疗”提供了一次练兵机会。 比如,5G技术和智慧医疗贯穿了疫情治防的各个环节,相关应用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业内人士估计,从远程诊疗到医疗辅助、到医疗关怀,再到监督防控,共有18类5G医疗应用全方位协助抑制疫情发展。如远程诊疗方面,在5G网络支持海量数据高可靠、低时延传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会诊、远程CT、远程B超、远程心电监控、云端检测分析等应用令医生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并减少了医生接触感染风险。又比如,在医疗辅助方面,5G机器人、5G+4K、5G+AR/VR的经验积累被应用到医疗体系中,有效减少了医院工作者劳动强度,并降低接触传染风险。 此外,人工智能让医生诊断更省时、更高效。目前,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百度等均发布AI辅助诊疗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方面,科大讯飞、云知声、依图、商汤等人工智能公司,以及华为、三大运营商等通信公司均在尝试AI、5G与医疗行业结合的可能性。 新基建事关健康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专家认为,技术革命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健康服务供给方式都将发生巨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防范健康风险提供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方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是史无前例的,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这次疫情就能看出,人一旦处在风险中,很多自由就不存在,因此如何防范化解风险,尤其是健康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防范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方式、新手段和新方法。”他说。 刘尚希认为,当前的人类面临的健康风险是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归纳起来包含两大基本健康风险:一是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风险,这取决于用户经济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与政府财政能力直接相关;二是可及性风险,也就是说要有供给,这与政府、市场、社会都密切相关。此外,还有拥挤性风险,比如疫情期间挤兑医疗资源。 我国新基建将如何化解健康风险?刘尚希表示,医疗健康服务场景包括实体空间比如医院,和虚拟空间比如医疗平台,而全民健康水平取决于二者的耦合性。在工业社会,风险主要存在于实体空间。而在信息社会,健康服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从全球看,医疗服务的虚拟化趋势很明显,本次抗击疫情中,医疗大数据,远程诊断等发挥了作用,这有利于减少实体空间风险。 “数字化革命会改变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健康服务供给与健康服务需求的匹配性也会因组织方式的变革而呈现出新的形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健康服务供给方式都将发生巨变。”刘尚希说。 刘尚希表示,技术层面的变革,使得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供给方式改变,从趋势看,当前各类实体的健康服务机构都在进行平台化转型,通过人、机、物互联,实体机构将成为平台的一个连接点,构成网络平台的一部分。未来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事关健康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和水平。 新基建应顺应 医疗系统发展规律 业内人士认为,新基建将推进中国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加速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扫除盲点、补齐短板,推动又一轮供给侧改革。在新基建的加持和多方政策的支撑下,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属性将迎来大的发展,但同时,新基建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也要从其双重属性来看待,并顺应医疗系统的发展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经历战“疫”,被验证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如在线问诊、送药,医疗分析技术等有望快速普及。目前,百度、腾讯、京东、华为、平安、丁香园等公司均入局互联网医疗。阿里健康近日宣布新一轮组织升级,提出医疗健康创新,前端满足用户需求,后端提升医疗效率,打造互联网医疗的数字化新基建。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本次疫情应对中,互联网服务高弹性的属性,在快速恢复服务、远程的资源调度和伸缩供给总量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医疗服务是有多重属性的,有公共属性,但同时也有产业经济的属性。因此,新基建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也要从其双重属性来看待。 国家卫健委专家卢清君认为,医疗不是商品,但要符合经济规律。医疗具有公益性、属于民生保障,既不能完全免费,也必须拒绝暴利、拒绝垄断;同时由于医疗不能以纯盈利为目标,回收成本周期较长;医疗需要行业准入,5G创新亦要符合法规准绳,并顺应医疗系统的发展规律。 此外,从地域上看,业内人士认为,医疗大数据中心将会首先出现在超级城市群,甚至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城市大脑的“医疗大脑”。以上海和浙江为轴的杭州湾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轴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以首都北京、雄安新区为轴的京津冀城市圈,将会这接下来新基建和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李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