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火叔 来源 | 新股 提供IPO领域专业资讯,关注新股 2020年新冠疫情使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挑战,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但医药板块相对优势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0全年上证指数上涨12.35%,可是医药生物指数2020年全年涨幅却达到了34.85%,涨幅排在申万子行业中第四位,跑赢大盘涨幅22.5%。 在医药板块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作为“手套王者”的英科医疗,在疫情至今经历股价持续暴涨,涨幅超过三十倍。同时,其可转债价格也涨了近三十倍,被称为债中茅台。 1月29日,英科医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开启H股上市的进程,其港股上市是否会给投资者一个参与的机会?而递交的招股书又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图:疫情以来股价爆发 资料来源:富途证券 800亿估值的手套“小”生意 英科医疗,主打一次性医用手套,主要产品为丁腈手套和PVC手套。根据英科医疗的H股招股书,按2020年上半年的销售收益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及世界第二大的一次性手套供货商,而按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产能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及世界第三大的一次性手套供货商。 一次性手套,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卫生与廉价。的确,一次性手套单价十分低。一次性手套按材质分为乳胶手套、丁腈手套、PVC 手套和 PE 手套, 上述四种材质依次从高端向低端排列。乳胶手套价格较高,可用于医疗手术,但由于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皮肤过敏,逐步被丁晴手套代替。丁腈手套由于防化学试剂渗透、原料价格波动小、上色方便、不含乳胶中易使人体过敏反应的蛋白质,是手套中最贵的分类。而根据英科医疗招股书,2019年丁晴手套的价格仅为23.1美元/千只,哪怕疫情导致原材料与需求上涨,丁晴手套才38美元/千只,折合人民币两毛多一只。 资料来源:招股书 说起手套制造这门生意,大部分人对此应该留有“低端制造”的印象。事实的确也如此。2019年,英科医疗的毛利率为21.06%,净利率仅8.56。。公司外销收入占九成,而外销以 ODM 为主,并不拥有自主品牌。一次性手套全球市占率第一玩家,Top Glove Corporation Berhad,2018年的净利润也才8个亿,净利率也仅为10.30%。一次性手套,的确是一门薄利多销的生意。 可廉价的手套、薄利的生意,不代表没有成长性。以英科医疗的年报来看,2015年-2019年,英科医疗的营业收入从9.98亿元增长至20.83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46%,净利润从0.64亿元增长至1.79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32%。但股价毫不为所动。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英科医疗由于收入体量最小,基数原因使得增速高于同行业公司;二是,2018 年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干扰,公司放慢了扩产进度,收入增速放缓明显,遭遇戴维斯双杀。 英科医疗的股价表现乏力,直到疫情的到来。 图:英科医疗自上市后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富途证券 疫情之下股价上天 一次性手套可阻断接触传播的病菌,是家庭防护和院感防控的好帮手。过去数年,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2015年-2019年,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由3,859亿只增长至5,290亿只,复合年增长率仅为8.2%。 但疫情改变了一切——全球疫情持续发酵,带来一次性手套防护用品的需求高增。一次性医疗手套需求爆发式增长,2020年全球一次性手套销量约为6421亿只,同比增长21.4%;尤其是丁腈手套,预计销量同增接近三成。一次性手套按其材料分类,主要包括丁腈、 PVC及乳胶。一次性丁腈手套由100%合成丁腈胶乳制成,适用于医用检查、食品处理及一般工业用途,是疫情下的紧俏商品。而疫情下手套的定价走高,预计2020年全球市场收入达168亿美元,同比接近翻倍。 此外,疫情重塑了供给格局。比如马来西亚传统龙头企业开工、扩产受疫情拖累。而国内疫情恢复良好,龙头企业优先承接全球产能转移。英科医疗大幅扩产,手套业务量价齐升。英科医疗的招股书披露,2020年新增产能约170亿只一次性非乳胶手套,增长率为89.5%。 后疫情时代的最大风险 量价齐升下,2020年英科医疗迎来业绩大爆发。根据递交港交所的招股书披露,2020年前三季度,英科医疗实现营业收入87.71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15.20亿元增长485%。1月24日,英科医疗A股发布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68亿元–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高达3713.45% - 3993.85%。涨了三十倍的股价背后,是涨了超过三十倍的盈利。 支撑英科医疗股价的上升动力,是真金白银的业绩上涨。随着后疫情时代来临,英科医疗是否还能业绩保持爆发式增长? 市场的供需格局将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供给方面,东南亚的疫情恢复情况,将成为供给格局的最大变量。根据马来西亚手套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马来西亚一次性手套产量,占全球总产量高达 63%,其次是泰国占比18%,越南产量占比3%,东南亚三国占比超过84%,而中国的产量仅占10%。东南亚具有更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显着。比如,马来西亚是橡胶原产国,因此是世界上一次性手套的主要生产国。 图:2019 年全球一次性手套产量分布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手套行业协会,中信证券研究部 来自东南亚等国的大厂在世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2019年,马来西亚的Top GloveCorporation Berhad(顶级手套有限公司)、 HartalegaHoldings Berhad(贺特佳控股有限公司)、 Kossan Rubber Industries Bhd.(高产柅品工业有限公司),在全球一次性手套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占领了近四成市场。 而疫情干扰原龙头的生产常态,订单转移至英科医疗。英科医疗成为“全球前三”的领导者地位,有可能是疫情期间的“限定”。东南亚的疫情情况,将强烈影响其在2021年的成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科医疗招股书披露,公司一次性非乳胶手套的年产能将可在未来12至15个月增加至约1,200亿只,使全球产能大增。如全球疫情受到控制,需求增速下降,英科医疗或面临量价齐跌的尴尬局面。 但从短期看,全球龙头们的产能恢复仍未见期限。从东南亚的疫情防控局面来看,泰国、缅甸疫情得以控制,新增病例已下降至每日200例和450例以内;但疫情前全球TOP3都来自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疫情仍严峻,新增病例增长至11000、3500例/日。 图:东南亚日新增疫情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 英科医疗未来走向何方?一言蔽之:看疫情。
2020年的疫情在对很多行业造成重大打击的同时,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推动作用却异常明显。 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01833.HK)2月2日发布的年报显示,由于疫情使得线上问诊量增加,其核心业务在线医疗2020年收入同比激增82.4%。同时由于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下降等因素,其经调整的净亏损较2020年缩小25.8%。不过,平安好医生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在行业机遇下将加大战略升级及投资,因此实现盈亏平衡点的时间将有所推迟。 年报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实现总收入68.66亿元,同比增长35.5%。其中,核心业务在线医疗持续高速增长,贡献收入达15.66亿元,同比增长82.4%。平安好医生表示,新冠疫情带来的线上问诊需求增多以及国家各部门的政策红利是推动去年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不过,在备受关注的盈利方面,平安好医生年报显示其2020年归属于母公司净亏损为9.48亿元,较2019年进一步扩大了27.0%。对此,平安好医生解释称,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导致公司境外外币资产产生的汇兑损失增加,以及海外合营公司因规模增长导致的亏损增加所致。如剔除汇率波动和员工期权影响,经调整的净亏损为5.16亿元,同比减亏25.8%;若进一步除去2020年战略升级的投入影响,平安好医生传统业务产生的净亏损同比减少65.6%至2.39亿元。 市场多年来都十分关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平安好医生何时能够扭亏为盈。对此,平安好医生首席财务官叶澜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平安好医生是有盈利能力的,从近几年的财务表现来看,费用率在不断下降,经营亏损率也在不断缩小。但在疫情影响和政策推动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公司希望能够顺势而为,进行战略升级。因为战略升级需要加大投资,因此盈亏平衡点会有一定的推迟。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原平安好医生董事会主席、CEO王涛曾表示:“公司将努力在2021年实现盈亏平衡。” 叶澜说:“公司的盈利计划和业务计划是相互匹配的,加大投资也是为平安好医生进一步打开了向上的空间。” 事实上,在2020年中,平安好医生就启动了全面战略升级,聚焦“渠道、服务、能力”三大方向,推进企业客户拓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医生团队搭建、保险渠道产品拓展、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等重点战略项目。 “2020年国家各个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行业已经感觉到了丝丝暖意。”平安好医生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方蔚豪在今天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平安好医生将持续升级完善企业客户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客户体验,同时借由平安综合金融生态体系中海量企业客户的资源池,实现精准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好医生成立了保险事业部,并在今年初将APP名称改为了“平安健康”,这似乎进一步印证了包括平安好医生在内的平安医疗生态圈之间的协同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方蔚豪表示,平安好医生将加深与平安健康险等其他生态圈相关兄弟公司之间的协同,依托平安的渠道和庞大企业客户池,来提供医疗+保险,或医疗+保险+健康服务的组合解决方案,而这也是平安好医生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内的独特优势之一。 同时,去年下半年平安好医生通过股票配售进行了10亿美元的筹资,也被市场猜测为是否是与投资并购计划有关。对此,叶澜回应称,此笔增资计划并非为了投资并购,而是为了战略升级加大投资而做的资金储备。不过她同时也表示,投资并购也是平安好医生战略升级的一大路径,在新业务、新能力以及生态的补充上,会考虑通过投资并购来实现。平安好医生的投资是战略投资为主,并非财务投资为主,财务回报是考虑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时隔1天,万东医疗“新主”揭开了神秘面纱。 2月2日,万东医疗的一纸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鱼跃科技及实控人吴光明先生以19.02亿元的交易价格转让其持有1.30亿股的股份给美的集团,占公司24.09%股份,同时,美的集团受让万东医疗第二大股东俞熔持有的5%股份,转让价款3.95亿元。 交易结束之后,美的集团将持有公司29.09%的股份,成为万东医疗的控股股东,何享健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鱼跃科技、俞熔持有公司股份分别下降至3.33%、7.67%。 (来源:万东医疗公告) 受此消息刺激,万东医疗今日复牌一字板封涨,报收于11.23元/股。此前,公司股价已从去年7月高点19.73元几近腰斩至10元。 万东医疗什么来头? 万东医疗是一家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主营产品及服务包括医用诊断X射线机(DR、DRF、移动DR、数字乳腺机)、DSA血管介入治疗系统、MRI成像系统(永磁和超导)、X-CT系统,广泛低应用于人体主要器官医学成像。 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万里云主营业务包括医学影像远程诊断服务、第三方影像中心影像检查服务、SAAS云影像服务。全资子公司万东(苏州)百胜主营业务为超声类影像设备和服务。 2016-2019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6.5%,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32.9%,毛利率由39.45%增长至46.87%。疫情之下,万东医疗2020年三季度实现营收7.36亿元,同比增长15.59%;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62.51%;毛利率提升至54.19%。 (来源:wind) 尽管万东医疗营收及利润逐年增长,但相较于行业发展,略显乏力。2014-2019年,中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增长至136美元,年复合增长15.21%,在全球市场占比也提升至34%。 这一背后的原因,与公司控制权频繁变更不无关系。1997年上市之初,公司控股股东为北药集团,到了2002年,博奥生物从北药集团处获得万东医疗64.86%的股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仅过4年,万东医疗与博奥生物“分手”,重回北药集团的怀抱。2011年,中国华润完成了对北药集团的整体收购,万东医疗控股股东变更为华润北药。最近一次在2014年,鱼跃科技斥资近12亿元入主万东医疗。 如今,美的斥资23亿控股万东医疗,为其带来品牌效应,对公司后续发展注入强心剂,同时,也彰显美的版图在非家电领域扩张的野心。 其实,这不是美的第一次宣布布局医疗业务。此前,其控股股东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及一致行动人何享健分别于去年9月3日和11月20日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美的集团股份7027.99万股,套现金额超过50亿元,将全部用于建设非营利性的和祐国际医院。 美的版图扩张 很多人知悉美的,是从家电产品开始,殊不知在“主业”之前,美的是何享健等23位北滘镇居民靠加工回收尼龙纸、塑料布等废旧塑料起家,甚至还尝试过做五金件、汽车配件等。 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产业中就有家电。进入家电行业,无疑是何享健在1980年做出的最重要且正确的决定。家电行业的壁垒其实并不高,但没有实力和资源的何享健选择代工组装电风扇为突破口,就这样,美的第一代金属风扇“明珠”诞生。 在电风扇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美的也注意到了家电行业新品类——空调。1985年,美的正式进入空调行业,成为国内最早生产空调的企业之一。要知道,朱江洪到1991年才正式建立起格力空调器厂。 到1986年,由于国内电风扇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美的迅速转攻国外市场;1992年,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革,次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借助资本的力量,美的通过大量的并购和业务拓展实现营收规模飞速增长,到1997年美的已经有空调、风扇、电饭煲等五大类1000多种产品。 在此期间,美的也并非一帆风顺。多元化产品使得公司内部管理调整迫在眉睫,随着事业部制度推进,美的在之后的几年里重回正轨。 如今,美的集团在加速摆脱家电企业的形象,向科技企业转型。目前,已布局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在2020年对外表示,公司业务范围已经从过去的消费电器、暖通、机器人及自动化、智慧物流四大板块更新为五大业务板块。 在其他领域,美的才刚刚起步。扩大业务领域并不是打开成长的天花板那么简单,更棘手的是他将面对除了家电巨头外,来自阿里、小米、华为其他领域巨头的竞争。越来越长的战线,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危险。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下,不良资产行业逐渐升温,作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中门槛最高、最具价值的困境资产重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型资本的关注。 作为国内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601318.SH)这一两年来也将触角伸向了该领域。 1月29日,中国平安公告称,经本公司召开的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为了推动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打造本公司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同意本公司在授权范围内参与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方正集团”)、方正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方正产控”)、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大医疗”)、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大信产”)、北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实质合并重整(下称“方正集团重整”)。 中国平安公告称,鉴于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属于本公司临时性商业秘密,且基于方正集团管理人(下称“管理人”)要求保密,公司履行了相关事项暂缓披露程序。 公告称,“2021年1月29日,公司收到管理人通知,确定由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代表珠海国资)、本公司、深圳市特发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作为方正集团重整投资者。管理人后续将依法推进投资协议签署及重整计划草案制定等相关工作。重整计划草案尚须经过方正集团债权人会议表决、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等法律程序后方可生效,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本公司将根据参与方正集团重整的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方正集团是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其以IT产业为基础,逐步形成了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等业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旗下拥有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方正证券、中国高科等6家上市公司。 其中,医疗板块被中国平安看中,医疗板块主要以北大医疗集团为业务主体,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方正集团共同设立。目前,北大医疗集团旗下医疗机构床位数超过1万张,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社会办医医院集团100强”榜首。 除了医疗板块外,其产业金融板块也与中国平安的现有业务存在关联,产业金融板块以方正物产集团、方正证券、北大方正人寿等为业务主体,业务涵盖大宗商品交易、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领域。 2019年,方正集团一笔2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违约,引爆债务危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方正集团总资产超3600亿元,总负债达到3029.51亿元。 2020年7月31日,北京市一中院裁定方正集团及旗下四家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并指定方正集团为实质合并重整管理人。与此同时,方正集团引入战投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早在2020年4月20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方正集团向社会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公告明确,本次招募战略投资者旨在完成方正集团重整,有效整合产业资源,优化资产结构、债务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员结构,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化解债务风险,最终打造资产质量优良、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具备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 此后,大型资本多方竞逐,据方正集团在上清所发布的重整进展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月18日,方正集团、方正产控、北大医疗、北大信产、北大资源的债权人共有725家向方正集团管理人申报了736笔债权,申报债权金额合计2347.34亿
按照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石家庄储备了医用耗材、药品、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医疗物资,动员全市133家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增加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全力保障日常防控和检测需要。 金融界网1月7日消息 1月6日晚,石家庄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按照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石家庄储备了医用耗材、药品、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医疗物资,动员全市133家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增加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全力保障日常防控和检测需要。
近期,年仅25岁的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疑似心梗猝死引发热议,而心脑血管疾病这个危险的高发生、高死亡的常见病也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健康热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青少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刺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据灼识报告,2019年,中国约有3.91亿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占中国总人口约26.8%,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预期将进一步增至2024年的约4.29亿人。 庞大的市场空间之下,麦迪卫康(02159.HK)作为国内一家心脑血管疾病综合医疗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近期该公司即将迎来港股上市,那么其究竟质地几何,不妨就此来探讨。 1、三大板块业务支撑,细分医疗赛道的行业龙头 麦迪卫康成立于2000年,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医疗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其业务布局主要涉及三大领域分别是综合医疗营销解决方案、互联网医院以及CRO服务,后两者为公司的新兴业务目前仍然还处在成长初期,而综合医疗营销解决方案则是公司长期经营形成的优势业务板块,其具体包括医学会议服务、患者管理服务以及营销战略和咨询服务。 在行业长期的深耕过程中,麦迪卫康形成了头部领先优势,招股书显示,以2019年收入计,麦迪卫康的医学会议服务所获得的营业收入为2.82亿,占据4.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而行业前五大参与者合共仅仅占据6.7%市场份额,由此亦可以看到麦迪卫康所处行业市场格局之分散。 从公司所处赛道的长期机会来看,一方面在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作为头部企业,麦迪卫康凭借领先优势大概率有机会实现持续抢跑;而另一方面,从业务的核心价值点来看,麦迪卫康积聚的优质医生资源网络以及背后接触到的庞大患者群体乃至于全球知名药企及国家级医学组织之种种,还将有机会进一步嫁接赋能到其他业务领域,而这也是公司发力互联网医院以及CRO服务的优势所在。 招股资料显示,麦迪卫康目前与全球知名医药公司以及国家级医学组织保持长期稳定业务关系,而按2019年收入计算,全球10大医药公司中有5家是麦迪卫康的客户。此外,截至2020年6月30日,麦迪卫康已发展了一个包含约24000名心脑血管疾病医生在内的网络,其中超过70%任职于中国三级医院。与此同时,公司还拥有一个由国内外顶级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组成的医学顾问委员会及32人的专业医学团队。 一系列优势资源加持之下,麦迪卫康所布局的赛道前景也十分可期。 2、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业务协同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从麦迪卫康的业务布局来看,其三大业务板块依据公司长期积累的优势资源搭建了一个聚合平台,并在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最终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生态链的服务闭环。而在此模式下,公司不仅能够深度挖掘行业价值链寻求增值业务机会,同时也构建了核心竞争壁垒,透过对平台生态的持续赋能、升级进而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链接更多的优势资源、客群,持续在行业中形成领跑之势。 拆解各大业务板块,可以发现麦迪卫康布局的领域均处在黄金赛道之上,面临着良好的市场机遇。 首先来看,综合医疗营销解决方案行业。 该领域主要致力于通过缩窄医疗行业主要利益相关者(即医生、患者、医药公司、医学组织及医院)之间的差距来提高医疗行业的效率、优化医疗行业及提高医疗服务可获得性。 麦迪卫康具体所处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医疗营销解决方案领域,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该领域的增长势头呈现良好的态势,以收入计,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综合营销解决方案2015-201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1.1%,预计2024年收入规模将由2019年的56亿元进一步增加到87亿元,而2019-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则将达到9.2%。 考虑到该细分领域麦迪卫康处于头部领先地位,拥有强大的医生资源网络、长期的客户关系以及专业知识团队等,而近年来,国家层面致力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提升疾病意识、提高诊断和治疗率,尤其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对基层的倾斜等措施,均有助于推动整个市场进一步扩容,麦迪卫康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政策性红利。 此外,再来看互联网医院,其主要业务涉及在线咨询及诊断、电子处方及患者跟进。近年来,互联网医院蓬勃兴起,诞生了一众行业独角兽,而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有约342间运营中互联网医院,并预期于2020年增长至逾500间。而就心脑血管疾病互联网医院服务的中国市场来看,按收入计,预计将由2019年的168亿元增至2024年的80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6.7%。 从麦迪卫康切入到互联网医院赛道的优势来看,一方面公司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病的管理,天然具有线上对接的能力,同时公司在线下积聚的庞大医生、患者资源也更容易切入到互联网医疗平台之上,长期积淀的良好口碑以及专业优势也更容易得到患病群体的亲赖,相对于一些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巨头而言,其更细致、专业的服务将更具有市场亲和力。 最后再来看CRO服务领域,其主要是为向医药或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研究服务外包,作为医药研发的上游,该行业的市场规模与跟药企的研发投入呈较强的正相关性。近年来我国制药研发投入持续呈现高增长,为CRO服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市场规模来看,CRO服务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28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0亿元,并预期2024年进一步增加至142亿元。当前中国CRO服务竞争格局相对分散,按近年收入计,五大CRO服务提供商占市场份额总额约20%至25%。 麦迪卫康切入CRO服务主要是基于其与医药公司有着长期稳固的关系,同时医生网络带来的庞大患者群体,以及自身在行业的专业知识积累,借助这些优势,公司捕捉药物开发的商机,也将有望进一步为其打开成长空间。 3、战略加速落地,享受确定性的成长机会 从过往业绩来看,麦迪卫康整体的增长势头表现良好,2017-2019年度以及2020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59亿、2.99亿、4.27亿以及1.39亿,净利润分别为3021.6万元、3967.7万元、2208.7万元以及-400.7万元。今年上半年疫情冲击之下,公司盈利短期承受压力,不过就长期趋势而言,公司既有优势业务的仍然将大概率保持稳健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随着公司互联网医院以及CRO服务业务板块布局的持续落地,其业绩还将有望迈向更高的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CRO服务及互联网医院服务业务发展态势已经初露锋芒,今年上半年已经相继开始贡献营收,未来成长性还将持续释放。 目前麦迪卫康积极朝着三大业务板块持续发力,公司已打造多个技术平台以提升综合医疗营销解决方案,其中医会+App作为会议管理系统聚焦现场医疗研讨会组织平台使用者,例如能够让医学组织及医药公司提交现场会议请求及监察会议进行。该平台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截止目前平台已举办超过22000场研讨会;而长颈鹿平台服务在线医学研讨会平台使用者,覆盖中国卒中中心联盟位于国内所有31个省份及自治区的全部36所省级医院。此外公司开发的线上会议小助手以及在线教育公众号,服务广大医生及患者群体,而公司开发的移动平台麦迪医加亦已经能够提供互联网医院分部下的在线咨询及电子处方服务。 透过一系列科技平台的打造,麦迪卫康聚集了庞大的数据资源,而就当前政策环境而言,政府高度支持医疗大数据及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也为麦迪卫康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麦迪卫康即开展了互联网,进行线上问诊及批出电子处方,其中在2020年,旗下互联网医疗平台麦迪医加更是联袂石药集团推出“卒中患者标准化院外管理项目”,该项目致力于为我国卒中患者提供出院后咨询、随访、检查、送药到家一站式院外管理方案,满足卒中患者“用药+复诊+检查"的持续性专业诊疗需求,而随着该项目的跑通也进一步验证了麦迪卫康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落地能力。此外,此次合作中同样引人关注的是,麦迪卫康非执行董事兼控股股东之一张艺涛女士的配偶陈川先生是石药集团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也是国内多家医药上市公司的董事,其本人在行内人脉广阔,因此也将不难想,随着此次与石药集团合作项目的成功落地,麦迪卫康还将借助其股东庞大的资源生态,进一步拓展更多类似石药集团这样的医药领头企业的合作机会,为公司业务板块的增长带来契机。 最后,再从麦迪卫康未来重要发力点CRO服务来看,该业务作为患者管理服务板块的自然延伸,其主要透过协助客户收集及记录来自客户临床试验的患者数据、监督所记录数据真确及准确性、审阅及整理数据纪录以及向患者作跟进探访向医药公司及医学组织提供CRO服务,该业务板块历来是出大牛股的地方,市场预期产业规模也将是千亿级别,考虑到目前整个国内CRO行业集中度低,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也将意味着麦迪卫康在这一领域凭借自身强大的资源禀赋还将大有可为,享受确定性的增长机遇。 4、结语 总体来看,麦迪卫康扎根的心脑血管疾病细分赛道具有龙头稀缺性,同时其当下发力的互联网医疗以及CRO服务板块,具有较高的成长预期,而这两大领域市场往往给出的估值也相对较高。此前京东健康(06618.HK)上市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港元,反映了市场资金对互联网医疗的追捧。此外从CRO服务来看,根据富途行情,港股医药外包概念板块整体市盈率达到279倍,其中2020年药明康德(02359.HK)全年涨幅达到120%,目前总市值高达3800亿,港股市值亦达到480亿,康龙化成(03759.HK)2020年全年涨200%,总市值突破千亿大关,可见市场对CRO板块的看好。 聚焦到此次上市的麦迪卫康,其以招股价上限计市值仅为8亿,上市即面临低估的局面,相信在当前热络的港股新股市场环境下,也为投资人留下来不错的窗口,上市表现值得期待。
中国领先的医疗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医渡科技于12月31日-1月7日招股,并预计于1月15日挂牌上市。公司拟全球发售约1.56亿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股份1564.5万股,国际发售股份约1.41亿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发售价每股发售股份23.50港元-26.30港元,每手买卖单位100股,入场费约2,656.50港元,高盛和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医渡科技的股东包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腾讯等。 这意味着港股医疗板块将再迎新成员,由于医疗行业专业性很高,也就是相关公司必须有足够深的积累、足够强的战略定力,方能在这个赛道上有所成就。 那么,医渡科技是如何在“大而复杂”的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突围而出?既有医疗属性又有科技属性的医渡科技的长期增长逻辑又是怎样的? 一、专注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赛道,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至少是个百亿级的市场,但又并非一个简单的市场。 与其他行业数据不同,医疗行业产生的原始数据也许可以用“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来形容,例如每个医生在记录病例时都会有各自的书写习惯和表达方式,同一种病的表达方式可能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且绝大多数医院的数据都存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医疗数据之间封闭割裂,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治理导致数据质量缺乏有效保障,医疗数据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医院与医院之间信息系统的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它们就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数据孤岛。 但这也代表着医疗行业有着大量的机会和空间被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尤其是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医疗与科技的碰撞能够产生新的机遇。医渡科技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赛道的价值,挖掘数字化转型时代后医疗数据化、智能化的机会,并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4年的医渡科技,主要向医疗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提供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自其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根据授权将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的医疗数据变成结构化的、标准化的、可以计算的数据,然后构建相应的智能模型,最终落实到真正的应用,进而辅助医疗机构开展进行高效的临床、科研和医院管理等工作,最终惠及更多的患者。 借助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据智能基础设施YiduCore,医渡科技成功实现了多个医疗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落地。医渡科技能在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中突围而出与公司的专注和坚持密不可分,公司在行业深耕六年有余,战略眼光长远,从基本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不断推动医疗行业实现从信息化、数据化到智能化的发展,在业务扩张和模式扩展中一步步转动成长的飞轮。 二、YiduCore飞轮效应初现,步入增长期的逻辑得到验证 在研究企业的成长之时,我们常常会提到“飞轮效应”。企业发展的过程就像持续推动一个巨大、沉重的飞轮转动,刚开始的时候会很慢、很费力,但是反复的推,每一圈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成立初期,医渡科技一直在搭建数据智能基础设施, 与医院和政府合作,通过YiduCore把“标准规范不统一”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标准化处理,从而变为可用的数据。这时候要转动飞轮一圈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医渡科技的业绩也一度承压,但随着YiduCore被打磨的越来越好,医疗数据治理的技术越来越高,公司不断推动应用场景落地,实现商业化,飞轮效应就开始逐步显现了。 招股书显示,医渡科技的营业收入已经从2018财年的2272.7万元增长至2020财年的5.58亿元,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5.54%。同时,公司的毛利润也在显著提升,毛利润从2019财年的571.3万元增长至2020财年的1.47亿元。 由此可见,随着行业数字化趋势越演越烈,特别是疫情之后,新基建政策支持下,已有了一定规模和市占率之后的医渡科技,或已跟随行业和赛道的黄金发展期步入景气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增长期。 一般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创收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机会取得再次的突破。 此前业绩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医渡科技以YiduCore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已初步构建起来,依托能够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的YiduCore,医渡科技目前形成了以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三大板块为主体的业务体系。 其中,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主要为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服务;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主要为生命科学行业从业者提供服务;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主要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服务。其中,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在2020财年贡献了约66.6%比例的营业收入,而另外两大板块未来也拥有较好的潜在成长空间。 图:YiduCore赋能公司的生态系统 总的来看,三大板块都是基于真实世界场景的需求,帮助医疗行业的各种角色包括政府、医院、药械企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等解决问题、解决痛点。目前,医渡科技已经落地了很多智能化应用,特别是今次公司打造的城市免疫平台,能够帮助政府了解疫情真实情况,从而更好地监管疫情、匹配医疗资源等。 展望未来,医疗大数据技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是一片蓝海市场。根据安永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05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5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5%。 医渡科技作为行业的先行者,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通过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根据公司的上市计划,医渡科技拟将所募资金用于加强核心能力、扩张业务、丰富生态系统。随着公司持续发力加大研发投入、加码医疗新基建、完善生态体系,且在现今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助推之下,医渡科技正逐步打开业绩释放周期的窗口。 三、营造行业共赢且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从商业模式本质的认识出发,结合医渡科技的业务特征,我们认为该公司垂直于中国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的医疗健康产业,并基于经济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产业渗透率提升趋势,初步建立起独特的绿色医疗生态系统,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内无疑是具备相当的稀缺性、独占性。 另外,不可忽视的地方是,公司在该细分领域的领先位置和率先以较优估值上市的事件,可给同业发展带来标杆式,甚至为里程碑式的示范性作用。 显而易见,医渡科技IPO对该领域发展或会带来新启发,对整个赛道的演进和扩展,持续改善行业的竞争环境、融资与创新环境,培养多维度的创新合作关系亦存在多个积极的意义,这才是公司在行业中发挥出引领作用的较好注解之一,在经营成绩的实力证明之外,公司的声望和影响力预期也会带来相关“红利”或“溢价”的正向增值评估。 随着未来更多存在竞争或合作的同业登陆资本市场,该行业势必进一步得到市场投资者的重视,可有助推行业整体估值中枢的上移,医渡科技所打开的这道门或为行业营造出一个共赢且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公司目前所处赛道增长迅速,随着医渡科技的上市,在品牌影响力和资本实力得到提升的支持下,有利于其市场占率迅速提升,据此可推导出公司迈入新一轮增长期和业绩释放的逻辑,因而预期可受到投资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