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叮当快药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文龙今年两会提交一份提案,主题为《推动“医检药保”互联互通 加快医疗服务创新,实现健康中国》。 当前,各个医疗机构之间都拥有独立的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和医疗记录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未打通,形成“信息孤岛”。 对此,杨文龙建议,统一医疗健康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全国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国家级“医检药保云管理平台”,推进各省、市、自治区医疗健康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全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加强数据有序共享。规范数据管理和应用权限,依法保护就诊人员信息和数据安全。 针对医保地域属性与医保跨地域结算问题、互联网医疗与医保在线支付等问题,杨文龙建议,推进医保在线支付,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多角色支撑,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线下实体医院与线上互联网医院多头参与,医保支付与商保支付并行,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保结算支付体系,解决群众挂号难、看病难、买药贵的问题。 同时,杨文龙还建议,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可穿戴家用医疗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的发展,推进到家身体检测服务(如唾液检测、粪便检测、尿液检测等无创检测),继续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医护到家服务,为互联网医疗的开展提供诊断数据支持。 推动“医检药保”互联互通 加快医疗服务创新,实现健康中国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叮当快药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文龙 近年来,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指导下,我国医疗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药”的新业态、新服务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健康中国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尤其在疫情期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药品“网订店送”服务的发展,各大医院纷纷启动在线预约挂号及在线问诊服务,药店行业也启动了“网订店送”无接触配送服务,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线上问诊、购药。这种便捷、安全的健康服务新业态,更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居家隔离就医购药的需求,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最高峰值服务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多倍,无接触的“网订店送”配送到家服务在高峰期增长了50倍,凸显了互联网医疗及药品“网订店送”新业态的核心优势。 疫情防控大力推进了互联网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同时 5G技术的应用也为医疗、医药、医保的三医联动及到家身体检测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然而,在互联网医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医疗、检测、医药、医保在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之处。 第一,医疗健康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各个医疗机构之间都拥有独立的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和医疗记录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未打通,形成“信息孤岛”。 第二,互联网医药与医保支付相结合还缺乏配套政策法规。绝大部分城市还停留在医保刷卡支付阶段,医保地域属性与医保跨地域结算问题、互联网医疗与医保在线支付的问题,也有待更加细化的配套政策、法规支持。第三,互联网医疗缺乏到家检测服务的支撑。患者到医院就医,除了问诊、购药外,另一个巨大的需求就是身体检测。但目前身体检测主要还是在实体医疗机构内实施,到家身体检测服务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对此,有如下建议: 1. 加快国家级“医检药保云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互联网+健康新服务体系 统一医疗健康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全国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国家级“医检药保云管理平台”,推进各省、市、自治区医疗健康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全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加强数据有序共享。规范数据管理和应用权限,依法保护就诊人员信息和数据安全。 2、推动互联网医疗与多样化医保支付结合的配套政策落地 推进医保在线支付,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多角色支撑,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线下实体医院与线上互联网医院多头参与,医保支付与商保支付并行,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保结算支付体系,解决群众挂号难、看病难、买药贵的问题。 3、大力发展智能健康检测技术,推进到家身体检测服务 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可穿戴家用医疗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的发展,推进到家身体检测服务(如唾液检测、粪便检测、尿液检测等无创检测),继续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医护到家服务,为互联网医疗的开展提供诊断数据支持。同时加快医护到家服务标准建设,加大对身体检测服务企业的政策性扶持,推进互联网医疗、到家身体检测、医保在线支付、送药到家的健康服务新业态,让人民群众在家就能享受到“医+检+药+保”的全流程便民服务。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快建立国家级“医检药保云管理平台”,推动全国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实时共享,实现医保跨区域结算和在线支付,推进到家身体检测服务,构建医疗、检测、医药、医保相结合的健康新生态,保障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药健康服务。
在疫情前期、防护用品最为短缺的时期,奥美医疗供应了湖北省2/3的N95医用防护口罩和2/5的医用外科口罩,有力地支援了湖北抗疫前线。 近日,奥美医疗拟投资10亿元新建奥美医疗疾控防护用品生产基地并设立全资子公司的议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 新建基地 补齐医用防护用品短板 奥美医疗主营业务为医用敷料等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于2019年3月份上市,是行业内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且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口罩等感染防护产品极度短缺。“奥美医疗以前并不生产N95口罩,但作为湖北省重点保供企业,公司立即取消防护用品生产、采购等相关部门的春节假期,从1月20日开始,迅速恢复增加防护用品的生产并快速实现满产。”《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赴湖北省枝江市奥美医疗总部实地采访时,奥美医疗董事会秘书杜先举对记者说。 目前,公司的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平面口罩日供应能力在500万只左右,N95、KN95等口罩日供应能力在80万只左右。 “奥美医疗是专注医用耗材的企业,这次疫情让我们加快补齐感染防护这个短板,并且要做就做全产业链,从熔喷布等基材做起。”奥美医疗董事长崔金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议案显示,奥美医疗拟投资10亿元新建奥美医疗疾控防护用品生产基地,该项目将引进德国某设备厂商目前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基材生产线,包括一条纺粘熔喷复合生产线(SMMS),一条熔喷生产线(M),一条纺粘(S)生产线。同时配套公司定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成品深加工线。生产高品质的纺熔布、熔喷布,纺粘布等无纺布基材;高品质的手术衣、隔离服、防护服、手术洞巾等医用防护产品;高效过滤材料等。 崔金海说:“公司5年前就在思考布局该领域,并与这家德国设备厂商沟通了多年,有充分的准备,这次引进的设备是专门针对奥美医疗需求定制的,其技术性能、品质稳定性、能耗节省方面具有领先水平,辅以奥美医疗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拟在防护用品领域占领技术及质量制高点。” 该项目落地湖北省枝江市,计划占地300亩,已与当地政府签署投资协议。 加快布局国内医用敷料 和感染防护市场 奥美医疗以出口为主,近三年外销收入比例逐步降低,分别为96.67%、88.8%、88.4%。年报显示,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公司国内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9亿元、2.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0.73%、20.05%。未来公司将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着重提升国内市场业务的盈利能力,加速完成在国内市场的布局。杜先举介绍,国内医用敷料市场虽然集中度一直在提高,但目前仍然比较分散,小厂众多,商业环境复杂。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器械注册人与集采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医用敷料行业标准的出台及完善,行业准入门槛将相对提高,行业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将越来越突出,这给奥美医疗带来了机遇。 杜先举说,公司进入国内市场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医疗用品,公司将加大开拓力度,提升公司在医用敷料市场、感染防护市场的市场份额;二是母婴用卫生和护理产品,公司将凭借在国际市场已建立的知名度及当前生产流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发、生产并推广自主品牌的高端母婴用卫生和护理产品,进一步拓宽产品种类,开拓新市场。 “奥美医疗此前预计需要5年或更长时间开拓国内市场,但从目前情况看,5年内,公司在国内敷料市场、感染防护市场将大有可为。”崔金海说。
5月25日,荣丰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芜湖东旭威宇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威宇医疗”)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因此,公司股票自5月25日起停牌。 公告显示,荣丰控股本次交易对手包括宁湧超、长沙文超、盛世达、新余纳鼎等威宇医疗全体股东。其中,宁湧超、长沙文超、盛世达、新余纳鼎合计持有威宇医疗88.69%的股权。目前,这部分股东已与荣丰控股签订了《意向协议》,威宇医疗剩余股权目前正在商讨中。 《证券日报》注意到,威宇医疗的股东盛世达持股比例为30.15%,其与荣丰控股关系密切。荣丰控股2020年一季报显示,目前,盛世达直接持有荣丰控股40.81%的股份,是其控股股东。这意味着,本次荣丰控股收购威宇医疗,构成了关联交易。 据了解,荣丰控股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2019年,荣丰控股的商品房销售收入占比达到96.08%,主业集中度很高。2019年年报显示,荣丰控股曾推出国内第一个小户型楼盘以及第一家运动主题社区,差异化竞争明显,目前在建项目为长春国际金融中心,定位是改善性住宅及高端办公物业,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9.15万平米,主楼高度为226米,为吉林省新地标。 事实上,长春也的确是荣丰控股的收入重镇。2019年年报显示,荣丰控股收入的97.07%来自长春。2019年全年,荣丰控股实现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68.58%;实现归母净利润3664.77万元,同比增长315.13%;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为3851.23万元,同比增长423.26%。 虽然去年业绩增长势头迅猛,但是荣丰控股在进行未来布局时依然很审慎。彼时荣丰控股表示,公司目前总体规模较小,土地储备少,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公司将继续寻找优质资产,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公告显示,威宇医疗成立于2017年,注册地为安徽芜湖,办公地在北京朝阳,注册资本为11275.51万人民币,主营业务为I类医疗器械、Ⅱ类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等。 虽然荣丰控股的公告并未披露更多细节,但是《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5月22日晚,东旭光电发布公告称,拟将威宇医疗45.23%的股权转让给盛世达和新余纳鼎。 一并披露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威宇医疗的净资产为7.86亿元,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该笔45.23%股权的转让价格为人民币3.7亿元。《证券日报》记者查询天眼查数据发现,东旭光电的上述股权转让事宜已经于5月21日完成。 从审计报告看,2019年,威宇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5.18亿元,净利润为1.54亿元,较荣丰控股明显要高。截至2020年3月31日,芜湖威宇的总资产为12.83亿元,总负债为4.79亿元。2020年1月份-3月份,威宇医疗营业收入2.01亿元,净利润1752.41万元。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威宇医疗成立时间较短,在业内知名度还不够高,从营收看,体量上也只能算业内的中小规模。以成像造影系统为例,目前国内的器械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产厂商在技术上需要加强。
5月25日,支付宝联合中国人民健康保险、中再寿险发布了全国首款终身医疗险——“好医保·终身防癌医疗险”,保额可高达400万元。 据悉,经过2年的发展,好医保的用户数已经超过3000万,支付宝保险平台好医保产品负责人梁越平介绍说,好医保累计已经为近10万个家庭缓解了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好医保用户中,80、90后占比超过六成,其中,57%的用户同时加入了支付宝的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 可以投保一辈子的医疗险来了 此前,市面上的医疗险大多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险,不保证续保。有人形象地把短期医疗险比喻成租房,保险公司是房东,用户是租客,下一年能不能续租全看运气。 2018年5月,好医保推出了国内首款6年保证续保的长期医疗险,成为当时保证续保期限最长的长期医疗险。今年4月,银保监会明确了长期医疗险费率可调的政策细则,给国内更长期限的医疗险诞生创造了条件。这意味着,医疗险可以根据整体风险情况、疾病发展态势,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费率,保证产品的可持续运营。 从产品设计来看,“好医保终身防癌医疗险”的购买门槛较低,“三高”人群及高龄客户群体均可投保。保额高达400万元,保障责任全面,包括自费药、进口药和靶向药等。 创新+普惠推动发展 市场调研显示,保额高、价格便宜、准入科学是好医保用户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以32周岁健康女性用户为例,购买好医保长期医疗险的一年保费为339元,对应最高400万元的保障。好医保还创新推出按月缴费的模式,减轻用户支付压力,局部改变了保险都要按年缴费的现状。 在理赔环节,好医保利用智能理赔技术识别医疗票据的真伪、信息,最快3个工作日可以完成理赔。在全国78个城市,好医保推出了信用垫付服务,缓解了部分用户没钱看病的难题。 人保健康总裁华山认为,好医保业务量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满足其对高质量医疗保险产品的激增需求。 蚂蚁集团副总裁、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认为,在全民医保基础上,商业健康险是满足人们多元保障需求、提高保障度的主力军,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宝保险平台接下来也会和更多保险公司开放合作,打造更多普惠性的健康保障产品。(编辑 上官梦露)
表面上,新华医疗的2019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在医药生物行业内高居首位,3680.33%的数值表现远远超过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然而在这亮眼的同比业绩增速背后,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巨大,若剔除这一因素影响,公司实则亏损。更为重要的是,该公司扣非后的净利润还存在失真的可能,其中不排除公司为避免过大的亏损而存在虚减成本的可能。 A股公司2020年一季报和2019年年报披露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作为医药生物行业中的新华医疗,其净利润同比增速在行业内高居首位,2019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61亿元,同比增长了3680.33%;紧随其后的是屈居“榜眼”位置的天目药业,其2019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为520.94%,与新华医疗业绩增速差了很大的距离。然而,若从营业收入表现来看,新华医疗2019年仅实现了87.67亿元,不仅没有实现同比增长,相反还大幅下滑了14.75%。 为何在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滑下,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能迅猛增长呢?究其原由可发现,在公司业绩华丽增长的“外衣”之下,非经常性损益贡献巨大。2016年至2019年,新华医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实际上已经连续四年亏损。 那么,2020年情况又是否有所改变呢?从最新发布的一季报营收业绩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同比下滑了14.66%,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339.59万元,同比下滑94.04%。就这一组数据来看,新华医疗的营收和业绩表现不太乐观。 既然公司连续四年都靠着非经常性损益来扭亏为盈,那么导致2019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680.33%的非经常性损益,又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长期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 年报披露,在新华医疗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当年最大一项收益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额达到了9.61亿元,此外还有4100多万元的政府补助和将近3200万元的金融资产公允值变动、处置收益等。其中新华医疗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出售子公司股权所产生的收益。 在2019年一季度,新华医疗将其全资子公司华佗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佗国际”)持有的威士达医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士达)60%的股权作价12.34亿元转让给华检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检医疗”),其中8.23亿元以华检医疗向华佗国际发行华检医疗股份(每股25.44元)支付,剩下的4.1亿元则由华检医疗以人民币或等值美元支付。在此次交易中,截至评估基准日(2018年8月31日),威士达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值为20.3亿元,较威士达(合并口径)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账面值增值13.02亿元,增值率为178.87%。 除了对威士达股权的出售,2019年,新华医疗还以1.07亿元为转让底价,挂牌出售了长光华医8.20%的股权,同年5月13日,南京毅达汇益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1.13亿元价格获得上述股权;同年12月,新华医疗又以1780.41万元为转让底价公开挂牌出售新华执信51%的股权,2020年3月13日,北京联合执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底价获得交易股权。 正是通过一系列出售子公司股权等方式,新华医疗2019年主营业务虽然依旧不振,但其净利润却实现了大幅增长。 《红周刊》记者发现,2019年新华医疗并不是首次依靠非经常损益来扭亏转盈的,其2018年的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也有8800多万元,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达4500多万元,而当年的政府补助更是高达8900多万元。在巨额费非经常性损益的助力之下,2018年其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亏损6500多万元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1.22亿元。 同样是在2018年,公司还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的方式,以6436.05万元的价格将全资子公司山东新华医疗(上海)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控股子公司上海方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方承”)58%的股权,出售给了聚赢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医疗在2020年4月25日发布的年度业绩说明会暨投资者接待日活动的相关公告中,就投资者关于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出售有关子公司的问题进行答复时表示:“公司后续将根据‘整合、升级、提效’的工作方针对资产进行梳理,突出主业,根据公司各子公司的发展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实现资产价值的提升,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如此表述意味着,未来年度,新华医疗仍然存在不断出售子公司的可能。 “卖子”的得与失 正如上文所述,2019年新华医疗正是靠着对子公司的出售才大幅盈利的,那么新华医疗为什么要将威士达卖掉呢?难道是该公司业绩不好吗?事实上,从新华医疗披露的威士达的审计报告来看,情况绝非如此。 从2015年到并购前的2018年1~8月,威士达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46亿元、14.20亿元、15.96亿元和10.60亿元,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16亿元、1.41亿元、1.71亿元和1.02亿元。从威士达的经营业绩表现来看,其营收和利润在以上周期内,均有不错的增长趋势。 此次交易前,威士达共有两位股东,除了持股60%的华佗国际外,华检医疗则是威士达的另外一名股东,其持有40%的股权,此外,华佗国际还持有华检医疗9.92%的股权,为华检医疗的大股东,同时新华医疗的监事陈心刚是华检医疗的董事,因此,此次股权转让,实际上是一项关联交易。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华检医疗实际上自2018年第二季度就启动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计划。既然要上市,就需要有足够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资产,然而华检医疗本身只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自成立以来并无实际经营收入,其主要资产便是长期股权投资,其主要投资的公司就是威士达和达承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承”)。 从上市公司2019年1月24日披露的问询函答复来看,华检医疗投资的达承公司的主营产品为仪器和试剂产品,截至2018年8月,该公司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仅有3.81亿元,而参股威士达40%股权的评估值却有8.12亿元,因此,控股威士达就成了其能否顺利登录联交所的关键。 新华医疗作为大股东,华检医疗成功上市,其自然也会受益不少,这点从此次交易完成后的持股情况就可见一斑。本次交易完成后,威士达成为华检医疗的全资子公司,同时新华医疗全资子公司华佗国际持有华检医疗的股权比例从9.92%猛增加到44.37%,同时,新华医疗通过出售威士达,2019年业绩也着实猛增不少。而华检医疗也如愿以偿,于2019年7月12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然而,问题在于,威士达对新华医疗也是相当重要的,正如前文所述,从2015年到2018年1~8月,威士达每年持续盈利均超过亿元,所实现的净利润占新华医疗净利润的比例分别高达32.04%、116.53%、114.77%和69.39%,考虑到新华医疗2015年到2018年合并报表扣非净利润均为亏损,这意味着,威士达是新华医疗绝对的“业绩担当”,2019年出售威士达股权,虽然在短期内让新华医疗获得了巨额非经常性损益,抬升了当年业绩,但在失去威士达后,新华医疗又将靠什么来盈利则成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成本有虚减之嫌 2019年,新华医疗靠着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增速“状元”,但扣非后的净利润金额则亏损了2934.69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如此不堪的扣非后净利润,其真实性也依然存在一定疑点的,让人怀疑其主营业务成本存在虚减的可能。 根据年报披露,新华医疗2019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24.48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为37.09%,也就是说,新华医疗经营相关的年度采购总额为65.99亿元。 作为生产型企业,与采购总额相关的成本一般为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那么其材料成本情况又如何呢?在年报中,新华医疗将其主要产品分为4大类,分别是医疗器械制造产品、医疗商贸产品、制药装备产品和医疗服务,根据披露,2019年其医疗器械制造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为13.8亿元,燃料动力费为1264.83万元;制药装备产品的的材料成本为7.21亿元,燃料动力费为490.28万元;医疗商贸产品属于商品贸易范畴,不涉及生产,因此不存在材料成本和燃料动力费,该项的采购成本为37.27亿元;医疗服务为医院的成本,似乎也不涉及采购总额相关项目。总体来算,其主营业务涉及采购相关的就是前三类产品,材料成本及燃料动力费用金额共计52.47亿元,相比当年发生的65.99亿元的采购总额少了13.52亿元。这意味着这13.52亿元的材料在2019年并未转化为商品被销售出去,理论上应该结转到存货中,导致当年存货金额的增加,由于部分原材料可能已经被加工成为在产品或者完整商品,因此当年存货新增金额应该会超过13.52亿元,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从年报披露的内容来看,2019年末新华医疗的存货并未出现增加,反而相比期初金额减少了5.93亿元,一增一减之下,前后相差了19.45亿元。 2019年一季度,新华医疗将其子公司所持威士达60%股权出售给了关联公司,威士达的财务报表也不再合并,因此新华医疗期末存货金额有可能会因为剥离该子公司的存货而减少,使得上文计算的当年存货新增金额出现偏差,不过从威士达的审计报告来看,其2018年8月末的存货金额仅有5.93亿元,即使2019年剥离其报表时,其存货有所增加,也不应该太离谱,而若按照6亿元的存货金额计算,则差额仍然超过了13亿元。问题在于,如此巨额的存货差异到底如何产生的,显然令人很生疑。 除此之外,其2018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年报披露,2018年新华医疗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31.53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38.82%,因此可知公司年度采购总额为81.22亿元。而成本方面,其当年三大类产品的材料成本及燃料动力费用合计为73.05亿元,两者相差8.18亿元。理论上,其2018年存货新增金额应该超过8.18亿元才对,不过根据公司披露的期初和期末存货金额核算,实际上新华医疗2018年的存货仅增加了6250多万元,相比8.18亿元理论应增加金额存在7.55亿元的差异。 2018年,新华医疗同样存在出售子公司股权的情况,其当年以 6436.05万元的价格出售了子公司上海方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8%股权,而根据方承医疗的审计报告,其2018年5月末的存货金额也不过1.97亿元,即使扣除因剥离该子公司存货产生的影响,其2018年的存货与理论金额之间仍然存在至少5.58亿元的差异。 连续两年出现巨额数据差异,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公司披露的存货数据的无误的话,那么问题很可能就出在其披露的成本数据上,如果其披露的原材料成本过低则会出现上述异常,因此从上文出现巨额数据异常的结果来看,不排除该公司存在虚减成本的可能。■
互联网医疗被疫情裹挟着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疫情期间,大量医药健康场景转移线上,而这也让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关注度。 头部互联网医疗平台中,平安好医生疫情期间新增注册用户10倍,日均问诊量比疫情之前增长9倍。阿里健康疫情初期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近1000万,累计在线问诊用户超过93万人。1药网新增注册用户5倍,所有移动医疗赛道上的企业,流量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已经有公司流量变现,一季度营收翻倍。 5月21日晚间,随着第一家互联网医药健康企业1药网发布一季度财报,整个行业的增长露出了冰山一角。财报显示,1药网疫情期间流量爆增5倍,实现15.76亿元营收,同比增幅140.3%创历史新高。 5月22日,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第三方易观报告,我们的活跃用户数连续好几个月都蝉联医药APP的榜首,是第二、第三名的总和。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的下载量更是翻了五倍,很多的用户都留存下来,尤其是使用了我们的CRM系统之后,留存度更高了,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将会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这个赛道而言,疫情加速了其爆发和成长的进程,后疫情时代,行业应该更加关注流量变现这个关键,线上经济这个商业模式在其他领域内已经被成功复制,而医疗领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位券商医药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称。 疫情加速催生投资风口 全年增速预计将达到63.7% 2020年第一财季,作为国内抗疫的关键时间,互联网医药健康企业的财报显得尤为引人关注。最先揭晓的是美股上市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1药网,不负众望的是业绩的持续高增长。 随着第一家美股上市的行业公司披露财报,互联网医疗领域增速超预期成为定局。根据5月21日1药网公布的财报,公司一季度营收实现历史新高达15.76亿元,同比增幅140.3%,连续四个季度同比增幅翻番;实现毛利润8760万元,同比大增163.3%。 “疫情是加速了互联网医药健康投资风口的到来,让大众、市场、政府更清晰的认识到互联网医药的社会价值,最大的意义是各项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迅速落地和短时间大规模市场教育带来的未来广阔市场空间。”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 根据易观国际的分析预测,2020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全年增速预计将达到63.7%,创下历史新高。 此次疫情后,线下医疗资源趋于紧张,用户更加倾向对互联网医疗产品的使用,线上问诊、线上购药也应声迎来暴涨。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疫情期间,1药网APP注册用户数增长超过500%,慢病新用户增长超过300%;阿里健康上线湖北地区义诊后4天,有超过160万人访问在线义诊。 在众多行业受到疫情影响失速后,互联网医药健康顺势走上投资风口,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在疫情之前,行业始终保持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高增长态势;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将于2020年达到330亿元,到2026年将达到近2000亿元。 从1药网过往的业绩来看,也验证了报告内容。自2018年IPO以来,1药网始终保持超过100%的平均营收增幅。 于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加速发展,未来互联网医疗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会加速。“我们看到整个疫情加速了药从院内向院外流转的过程。国家政策推动越来越快了,包括鼓励互联网医疗,允许保险的覆盖等,这些对我们都是利好的。从行业上肯定是更加规范,更大力度持续化发展了。而且我们认为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也会加速,线上线下将有机融合。” “疫情之后,这个行业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再加上政策松绑,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我们也准备好了应对这种竞争。另一方面,未来一定是‘医+药+险’完整的一站式的闭环。”于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行业将迎来更多竞争者 不同赛道估值差距或有套利空间 用户渗透率提升,公立医院参与度提高,行业支持政策连番出台,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站在了行业扩张的最好时刻。 在认识到互联网医药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后,激励政策接连落地,松开了行业爆发增长的枷锁。尤其是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把行业的全国范围普及又推进一大步。 互联网医药是围绕医、药、险这三大领域的服务模式。在风口下,各巨头虽然发展路劲不尽相似,加码发力抢夺市场份额的动作却又成共识。平安好医生作为平安“大医疗健康”产业的一个平台入口,通过成立互联网诊疗平台,积累专家、专职医生和患者资源,形成线上线下交互平台。 阿里健康主营业务分为自营健康产品销售、电商平台服务、消费医疗业务、追溯服务和其他创新服务五大部分。从营收结构来看,医药电商仍然为阿里健康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自营健康产品销售一枝独秀,营收42.3亿元,贡献全年营收的83%。 港股上市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股价年内已翻倍,阿里健康年内涨幅122%,市值超过2500亿港币,平安好医生年内最高涨幅115%,市值超过1100亿港币;A股总计有7家医药生物公司市值超千亿元,其中两家公司市值超3000亿元。 而在美股上市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1药网则成为价值洼地,年内涨幅仅为13.5%,总市值为6.01亿美元。 由于上市交易所、海外投资环境、企业知名度等原因,1药网成为了互联网医药健康概念股里面严重滞涨的标的。对比三大概念股,1药网营收增速排在第一位,营收为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80%左右,市值仅为平安好医生4.3%、阿里健康的1.88%,后市仍有较大的市值增长空间。 不过据财报披露,公司董事会已于2019年8月14日批准最多1000万美元的股份回购计划,以彰显对公司前景的信心。截至2020年3月31日,本公司已动用合共490万美元回购99.88万股美国存托股份。 “不同的资本市场启用的估值方法不一样,港股和美股对互联网医疗领域估值差距甚大,低估的公司会随着行业成熟慢慢迎来估值修复,随着产业上更多的公司加入赛道,行业增长和集中度会呈现不同的变化。”上述医药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称。(编辑 白宝玉)
作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今年将向两会提交5份提案,内容涉及创新药研发和审批体制改革、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传染病多种防治机制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科创发展等。 推动建设“医药强国” 沈南鹏深谙科技创新、数字化升级和信息化应用对于医疗健康企业和机构的重要意义,他今年有3份提案重点聚焦此领域,倡导推动建设“医药强国”。 沈南鹏的提案指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总体发展良好,新药尤其是“救命药”上市速度明显加快,但在新药研发转化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问题亟待突破:第一,新药审批效能仍受制于人员数量和经验不足,预算承压不利于队伍稳定和专业性提升;第二,医保对医药创新的激励引导不足,当前医保集采推动药品大幅降价,短期内虽可惠及患者,但长期需考虑创新药企的研发积极性,“做好药,好回报”的机制仍需完善。提案认为,以政策改革推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入市全程加速,激发药品创新活力,增加创新药可及性,切实解决人民的医疗用药需求,是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因此,着力点需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审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投入保障,引入专家资源支持药审人员培训,包括稳定投入,扩充药审中心人员队伍,提升药审整体专业能力和效能;落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制,建立境外审评专家咨询渠道,争取加入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就新药临床试验、创新药审批、优先审评等建立常态化咨询渠道,整合国内外药审专家资源,强化对药审人员的培训。 第二,优化招采规则,合理确定医保谈判价格,包括合理规划药品降幅。在加快出清“低质、无效”药品、进一步促进仿制药降价的同时,建议考虑药品实际生产成本,合理确定采购价格;针对创新药,建议充分考虑药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给予一定的降价保护,以保护创新积极性;探索药品准入由“邀约制”向“申报制”转换,加快创新药进入医保。建议新药上市后,企业无需等待医保谈判时间窗口即可进行医保申请,实现“企业滚动申请、医保滚动评审、目录时时更新”,使患者尽早用上临床价值显著的新药。 推动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升级 沈南鹏提案认为,我国医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加速。 沈南鹏提案就此提出4点建议:第一,推动国家层面的个人健康档案系统建设,为医学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构筑数据基础,包括有序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的跨地域互联互通,逐步汇集居民公卫、检验检测、就医转诊等医疗健康信息,构建全民个人健康档案(PHR)体系;参考国外医疗电子数据交换法案,监管机构可加速针对健康信息管控立法,对健康/医疗的隐私管理设立标准。 第二,深化医疗器械审评改革,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包括探索建立AI专项通道。参照FDA经验,探讨建立AI医疗器械专项加速审批通道的可行性,支持更多面向C端用户的健康类/医疗服务类产品的注册申请;优化审批流程,适应AI快速迭代特性,研究提出审评新标准,如认可使用历史数据评价AI医疗器械效能,整体缩短企业数据收集周期,加速产品上市。 第三,试点部分收费项目、开发医疗AI产品责任险,促进临床应用和普及,包括推动医保、物价对医疗AI的政策明朗化,探索出台包括医疗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增适宜医疗技术收费目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诊断、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鼓励商业保险开发覆盖医疗AI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责任险以分担风险,参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经验,为企业补贴保费,激发医疗机构使用AI产品服务的积极性。 第四,支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信息化升级,引入专业机构助力AI医疗审批,包括吸纳高水平技术公司参与支持PHR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工作;鼓励专业第三方、卫生技术评估(HTA)机构等在AI医疗审批中提供智力支持,推进AI产品和衍生服务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提升感染科系应急能力 加速中国香港未来转型 如何加强感染科系系统建设,避免不可预知的重大疫情造成疫灾后果,已刻不容缓。 针对目前国家传染病应急系统,沈南鹏提案认为,第一,需要以战略高度重新定位传染科系在医疗体系的位置,整体提升预防和应急能力;第二,增强院感的技术保障能力;第三,完备公卫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第四,法律保障网络直报系统效率,完善人畜共患传染病联防联控的立法、追责,建立基于医院和疾控中心的分布式传染病报告数据共享网络。 此外,沈南鹏特别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连续3年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在今年的2项提案中,他分别建议:第一,开展中国香港地区跨境数字稳定币,以构建数字技术驱动的中日韩跨境支付结算网络为基础,将中国香港建设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通过建设科创枢纽帮助香港重塑转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沈南鹏认为,中国香港在高教创新科技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但中国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在湾区转化动机不强,形成中国香港创新研究贡献不足、内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成本高居不下的错配。 因此,需要进一步开放内地科研课题给中国香港科研人员,推动央地各级科研经费跨境便利使用;推动知识产权两地互认,统筹跨境科创企业大湾区认定标准,促进中国香港科研与大湾区产业互动;发挥大湾区科创专责小组的领导作用,统筹协调湾区内跨境科研人员往来等重大关键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