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传出消息后,微医终于要上市了?6月9日,有消息称,微医拟以55亿美元估值在三季度赴港IPO。对此,微医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目前没有可以对外公开的消息。 自2018年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后,微医曾多次传出上市。在业内看来,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微医两年来未实现上市的主要原因。“疫情下的互联网医疗又‘火了’一把,此时推动上市可以借助行业高估值红利提升自身的估值水平。”业内人士表示,不过,如若持续亏损,资本市场也不会看好,如何实现可持续盈利模式依然是微医以及当下互联网医疗行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两年多次传上市 从分拆业务独立在A、H股两地上市,港股部分最快2018年底IPO,到2020年三季度赴港IPO,微医要上市的各种消息始终不绝于耳。6月9日,微医再传上市。据报道,微医计划将在三季度内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募资7亿-9亿美元,招银国际、花旗和摩根大通为承销商。 微医成立于2010年,前身为挂号网,为医院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流程优化服务。从挂号起步,微医逐渐向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的在线问诊等模式转型。2015年12月,微医创建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并推出“睿医智能医生”等智能医疗产品体系。 2018年5月,微医宣布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其估值至此达55亿美元。同年,微医首席战略官陈弘哲对外透露,公司计划2018年底在香港上市。此后,微医要上市的消息不断传出。2019年2月,针对拆分业务到科创板上市的消息,微医方面表示不予置评。2020年3月,针对公司拟下半年赴港上市,并募资10亿美元的消息,微医方面仍未回应。 目前,微医的业务线包括互联网医院、全科诊所、商业保险以及微医云等。报道称,微医此次赴港上市的主要核心业务包括互联网医院、医药以及商保等。而微医旗下的微医全科、区域手术中心等业务被剥离,未来可能在A股上市。 针对三季度赴港IPO一事,微医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目前还没有可以对外公开的消息。 盈利困境 多次传出消息却迟迟未能上市的背后,是微医还在寻找可持续盈利模式的路上。 资料显示,微医在消费端、政府端等都有布局。在C端,微医开展医药电商服务,依托微医医生资源,打通从诊断到选药再到送货到家的全服务链。同时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试水商保直付。 在B端,微医通过搭建的智能医疗云平台——微医云进行探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政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企业等B端用户,提供包括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院与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智能辅助诊断等在内的解决方案。在G端,微医在与政府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等。 2016年,微医宣布全面盈利,微医创始人兼CEO廖杰远公开表示,公司利润约2.8亿元。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可。相关报道显示,2016-2018年,微医实现营收4.37亿元、6.04亿元、12.25亿元,亏损额分别为4.8亿元、6.74亿元、8.1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20亿元。 针对公司具体营业数据,微医相关负责人未给出明确回复。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丰富的业务线和能否赚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尽管微医目前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多方布局,但尚未能看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以互联网医院为例,单纯依靠线上问诊服务付费难以实现盈利,互联网医院的盈利点依然在药品。“在医保作为主要支付方的前提下,处方外流目前难以实现。不同于背靠阿里的阿里健康(港股00241)和背靠平安的平安好医生(港股01833),微医不具备大量的用户流量可以支撑其服务付费。”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模式不成熟,未实现可持续性盈利可能是微医多次传出上市消息但迟迟未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若微医成功登陆港交所,有利于公司更好地融资,获得用于发展的资金。” “最后”的时机 疫情发生以来,微医等行业内的企业相继开展在线问诊、健康科普等多项服务,互联网医疗又“火了”一把。公开资料显示,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在线问诊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多倍。 同时,国家层面也相继推出政策利好。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利好政策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估值上。在业内看来,此次积极推动上市是微医希望借助疫情带来的行业高估值红利提升其IPO时的估值水平。数据显示,阿里健康的股价由1月底的10.96港元上涨至最高21.5港元,涨幅达96%。 “这也是微医上市最好和‘最后’的时机,再不上市可能就上不去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耐心基本已经走到了极限,在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仍在亏损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讲故事的逻辑信心可能越来越小。” 虽然互联网医疗领域得到较快发展,但在医保支付处于探索阶段、处方外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尚未盈利依然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据已上市互联网医疗企业披露的财报数据,2019年上半年,阿里健康亏损额同比收窄至762.9万元,仍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1药网净亏损4.99亿元,每ADS(美国存托股票)亏损6.1元。
中新社海口6月2日电 题:海南各界热议自贸港发展红利可期 中新社记者 王子谦 尹海明 张茜翼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1日对外公布即引发关注,各界热议自贸港政策落地给岛内外企业和民众带来红利。 海南自贸港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外资企业称未来可期。“自贸港政策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更多商机,企业考虑在海南设立地区总部,扩大投资事宜。”挪威皇家极品水产中国区总经理赵章定告诉记者,《总体方案》中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低税率、简税制的税收政策,更自由便利的贸易政策和跨境资金流动政策,更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对外资企业来说颇具看点。他期待尽快出台具体政策细则,加速海南与国际贸易市场的规则对接。 一流园区是实施海南自贸港政策的“排头兵”。目前海南11个重点产业园区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是中国首个以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低碳生态社区和国际组织聚集地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试验区。博鳌超级医院常务副院长方丕华表示,海南更大程度的自由开放将有力推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实现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海南医疗旅游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他期盼加快有关特许、药品器械进口关税减免等具体实施细则的出台,让国内患者更实惠地享受到与国外同步用上先进的药械。 “离岛免税”政策是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海南将在2025年前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人民币,扩大免税商品种类。“这对海南旅游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政策。”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谢祥项认为,海南扩大免税商品种类要侧重于高附加值的免税品,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国外高附加值的品牌进驻海南,增加政策含金量;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愿意购买高附加值免税品的国内外游客,提高海南单客消费能力。他建议海南要抓住窗口期以最快速度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调整,同时加快免税店建设。 《总体方案》还指出,海南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这将为海南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更为先行区、博鳌超级医院加快引进优秀医疗人才注入强大动力。”方丕华说。 允许岛内免税购买正面清单内的进境商品,是自贸港建设惠及岛内消费者的亮点。谢祥项说,海南长期以来受困于物价高企,本地居民最关心“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受益于此政策,未来海南本地居民将享受更便宜的优质进口商品。同时,对企业进口自用的生产设备实行“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对海南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大利好。 海南自贸港与世界其他自贸港的显著差异之一,就是拥有广大农村和众多农业人口。当前海南处在脱贫攻坚关键阶段,不仅需要完成脱贫的底线目标,还要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王美匀是海南省中部山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的宣传委员。2009年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工作。去年4月,琼中从国定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这位黎族青年干部天天在村里跑,目睹近两年山区百姓的人居环境变好了,“琼中生态好,自贸港建设希望把山区的农业、旅游等产业搞起来,老百姓生活更有奔头。”(完)
中年人的崩溃,常常是在医院里发生的。一旦与医院打起交道,挂号、药品、床位、护理……桩桩件件都是压力,也是碎钞模式。 好的医疗条件,因为稀缺,成为花钱也难买到的资源。近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买入高端医疗险,让保险公司来协调,也让高端医疗保险市场热闹起来。 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是国内最早做高端医疗保险的公司之一,走过十余年,高端团体医疗保险覆盖了约40%的全球500强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约有30%,目前排第一位。深耕高端医疗保险,需要什么秘密武器吗?日前,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招商信诺人寿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赖军。 从保险延伸到健康管理 在国内的人寿保险公司里,招商信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公司以网电营销、银行保险和经纪代理为主要渠道,没有代理人,在全国有20多家分支机构。 2017年,招商信诺人寿依托当时的健康险事业部,成立全资的健康管理子公司。健康管理子公司的定位,是“延伸共建健康管理生态链”。 如何理解“延伸共建”?赖军的解释是,传统保险公司的责任,是在客户出险后赔一笔钱,而招商信诺健康管理子公司则在这个基础责任上,向前和向后衍伸。向前延伸,包括疾病预防,早期筛查、健康管理;向后延伸包括治疗方案、联系医院、送药等服务。 招商信诺内部有一个医疗网络团队,他们一方面和医疗机构对接,一方面对医疗机构的行医质量进行评价。 “我们有多年的经验积累,知道北上广深哪些医院治疗哪些病是最好的,可以给出专业的建议,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可以安排国外二诊。”赖军说。 过去,在没有成立专业健康管理子公司的时候,这些服务和能力只能面向招商信诺内部的保单客户,但子公司成立后,相关职能得以独立出来,除了服务内部还能实现对外收费。 高端医疗险买的是服务 “你一旦适应了高端医疗保险,就很难‘戒掉’。”赖军对记者说,“因为它好用。” 购买高端医疗险的人,是愿意为医疗品质付费的一群人。招商信诺人寿高端医疗险客户的画像,以企业高管尤其是外企高管,年龄40岁以上居多。他们有一定支付能力,重视效率和医疗质量,不太可能去普通门诊排队,高端医疗险成为他们的选项。 客户在保障期间,不管是想约医生,还是求医咨询、医院推荐、治疗方案的改进,都可以找保险商解决。 招商信诺有自己的客户服务团队,由一些医学专业的人员组成,这些人除了给客户建议,还会和医生就病情进行沟通,通过专业对专业,提高沟通效率。 赖军认为,高端医疗险除了收入补偿功能外,更重要的价值是服务。现在大家越来越发现,生病了之后钱还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去哪里找最好的医生、最优的就医方案、最快地得到救治,而这也是健康险更应该关注和发挥作用的地方。 赖军回忆,曾经有一个客户,女儿得了一种罕见的蓝唇病,国内的医生认为小女孩可能只有3个月的时间了,但这位客户不甘心,找到招商信诺咨询,招商信诺团队为小女孩联系到对这类病症治疗最有经验的加拿大医院,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 这类案例的口口传播,让人们相信高端医疗在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除了海外就医,组织全球不同时区的医疗专家会诊、医疗鉴定、肿瘤筛查,都不是罕见的服务。 招商信诺的高端医疗险在市场上形成“好用”印象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它可以在国内800多个就医网点实现直付,包括了主要城市主要医院的特需病房和国际病房。在海外,依托股东信诺集团,招商信诺的产品可以在150万个直付医疗机构里签名结账。 在国内,想“打入”医院的机构不少,医疗资源的紧张对个人和机构同样存在,招商信诺是怎么“掌握”这些医疗资源的? 赖军表示,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掌握”,只是在和医院合作的时候,一家保险公司的品牌和专业的重要性就展现出来了。他认为,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在医疗健康管理这个链条上有其重要价值,医院其实是欢迎有良好资质的保险支付机构进场的,这减少了他们诊疗的后顾之忧。 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医疗体系里,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即服务、时效和成本三者无法兼得。在美国,是兼顾了服务、时效,但是成本高,中国的情况是全民医保,照顾了时效和成本,但是没法兼顾服务,医院经常排队很长,就医体验不是很好。 有价值的医疗服务不可能便宜,认清了这个现实的人,才会选择高端医疗险。 顾名思义,高端医疗注重品质和体验,在价格上,每年数万的保费,对普通人而言仍然是“高冷”的。 赖军介绍,招商信诺人寿的高端医疗产品,最早是面向跨国企业高管销售,后来扩展到经常国外出差的国内企业高管,再慢慢向有支付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普及。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高端医疗这些年也在走向市民化。招商信诺通过保障项目的自选搭配,让价格降下来,同时实现保障最大化。比如在全球医疗计划中,去除美国就可以便宜大半。又如,为了在费率和保大病之间求得平衡,设置一定比例的自付选项,或者仅仅针对住院做安排,可将定价降至5000元左右,这些举措都在让高端医疗保险走进更多中产家庭。
加快中医药、西医药、中西医结合医药协调发展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 杨文龙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期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实现了中西医联合会诊、协同救治,为防疫抗疫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倡导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大健康”产业也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然而,中医药发展的现实情况与国家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医药发展的初衷和期待仍存在较大差距,现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药类医疗卫生资源总体规模不足,特别在国家医药卫生系统中比例长期失调 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资源总体偏少,主要指标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总量中的比重分别在15%-20%和1.5%-2%左右。这种系统性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不仅长期影响着我国医疗服务的总体质量,更难以满足重大疫情期间激增的突发性需求。 2、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药类教育体系不完善,中医药人才储备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从招生规模看,全国2018年医学院校招生85.53万人,中医药院校招生22.4万人,各自占比仅为31%和26%。从课程设置上看,在某些大学,这一比例出现了倒挂,甚至存在中医课程占比不足30%的现象。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思想理念的进步、技术系统的创新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办法与建议 1、分类立法,夯实中医药、西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药三种医疗体系并存并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 要从法律层面,清晰界定中医药、西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药三种不同医疗模式,特别是要明确区分纯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医药作为两种独立体系的地位、意义和价值。要从国家层面制定针对不同医疗模式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发展战略。要推动中西医结合医药有机融合。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为补充、相互独立的医学体系基础上,倡导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辩证法与现代西医医学科技手段的融合。 2、分类布局,打造“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加大政府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到2030年使西医药、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药三种医疗服务在财政投入、医院数量、服务规模等关键指标上,达到4:3:3的比例,按照“三级联动”模式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健全中西医结合医药医院,增设中西医结合医药科室。在医院和科室建设中,坚持以中医整体思想为指导,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核心方法论,全面整合西医的知识和技术,打造充分适应现代疾病特点的医疗服务机构。 大力推动互联网医院在西医药、中医药,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医药领域的发展,使更多人享受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及时、周到服务,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推动形成中央、省、市、县、社区、乡村全覆盖、线上线下同步的“三级联动”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3、分类培养,重点培育一支中西医结合医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加大中医药高等院校招生力度,进一步回归纯中医药教育的本质,增加中医药课程比重。二是在全国现代医学院校和中医药大学开设中西医结合医药系和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三是要坚持学科体系建设的与时俱进,确立中西医结合医药在补足两种医学短板、融合两种医学特长、在慢病防治、康复、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学科定位,通过顶层设计打通中西医药两种语言的隔阂。 最终,通过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力争培养一支与国际全面接轨的西医药人才队伍,一支具备深厚中医药学理论基础和辨证施治能力的专业中医药人才队伍,以及一支善于在中医思想指导下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为构建中医药、西医药、中西医结合医药协同发展的医疗服务生态圈,实现“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保障。
财联社5月27日讯,5月23日,健适医疗科技集团与江苏尼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其各股东签署了《关于江苏尼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该协议,健适医疗科技集团将在近期完成对江苏尼科医疗器械公司大部分股权的收购。尼科创始人兼总经理余永毅将继续留在尼科,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领导公司进行新产品的持续研发。 江苏尼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取栓支架行业首屈一指的本土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尼科脑血栓取出装置”用于移除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血管中的血栓,从而使血流恢复畅通。该产品已于2018年5月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是我国目前唯一获得批准的国产取栓支架。今年5月14日,该公司研发的“尼科微导管”也获得了NMPA的审批许可,这是“尼科脑血栓取出装置”的配套产品,将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取栓效果。 谈到此次并购,余永毅表示:“前几年,我专注于把我们自主研发的取栓支架做好,现阶段我更希望的这一产品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据了解,中国每年脑卒中发病超过500万例,其中80%为缺血性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又被称为“脑梗死”,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溶栓、机械取栓等。 近年来,由于机械取栓具有快速再通、降低出血率及延长治疗时间窗等优点,这一方式被医疗界越来越多地运用。但是,由于取栓机械的研发时间长、相关企业数量较少,而患者数量又爆发性增长,导致机械取栓的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取栓机械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90%以上的产品都是靠进口,高昂的治疗成本对病人支付和国家医保支出都造成了沉重负担。 健适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欣表示:“相比进口产品,尼科的取栓支架不仅质量过硬,而且价格优惠。尼科的一流产品加上健适的营销服务网络,能够让高性价比的缺血性卒中治疗产品加速进入市场,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 作为一家新兴的医疗器械公司,健适医疗已初具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致力于“让医疗科技普惠,为生命守护健康”。此次并购后,尼科产品有望在健适医疗的助力下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缺血性卒中患者用得到、用得起取栓支架。
5月27日消息,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行情600079,诊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两会建议,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引导和扶持。 近两年医药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全面开展药物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普通仿制药盈利时代已成为过去式。药企要生存,必须走高仿、首仿、原研相结合的道路。但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发环境的优化以及新项目的推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排名前十的药企平均研发投入较上年增幅超过20%,前五名达到39%。可以看出,大型药企的研发投入增长很快。 对此,李杰建议,进一步优化税费政策,并出台更多涉及资金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创新。 李杰表示,我国现有基层医疗机构96万家,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如果能发挥更大作用,将有效减轻大型医院的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现象。“通过这次疫情,我个人体会较深的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李杰说。 李杰建议,从设施升级、人才培养、激励政策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基层医疗能力的全面提升。2019年国家在基层医疗领域投入近30亿元专项资金,建议今后不断加大这方面投入。 李杰表示,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确定了五大研究主攻方向,包括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一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参与其中。但新药研制能否成功并上市,存在很大风险及不确定性。“需要国家统筹和引导,避免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可以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李杰说。
5月27日晚间,阿里健康发布2020财年业绩公告显示,公司去年收入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收入同比增长88.3%,经调整后利润净额达2.6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14.8%。 “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本集团加大在包括处方药、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在内的互联网大健康业务的投入和布局打下坚实基础。”业绩公告称。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社会各界对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认知和接受度加速提升。国家层面也接连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进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阿里健康股价实现翻倍式增长。5月27日,阿里健康市值约2339亿港元。 阿里健康董事长兼CEO朱顺炎指出,在一系列政策推动及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将抓住医药分家处方药医院外销售以及医疗数字信息化基础上的分级诊疗这两大历史机遇,借助公司进一步向阿里巴巴集团收购的医药产品、特医食品等项目运营业务,充分发挥在医药电商领域的药品销售并触连亿万患者的服务能力,并且大力发展公司在医疗系统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和药品全流程追溯方面的技术实力。 阿里健康发布的业绩公告显示,公司2020财年的多项业务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运营的天猫医药电商平台产生的年度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835亿元,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1.9亿,较半年前增加3000万。同期,医药自营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收入同比增长92.4%。在线自营店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4800万,较半年前增加1100万。 从公告中可以看到,阿里健康在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亦有斩获。自2018年11月起,阿里健康独家在支付宝客户端上设立独立的医疗健康频道,并负责全权管理该频道内的医疗健康行业合作伙伴。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支付宝已经签约的医疗机构数超过15000家,其中二级和三级医院数量超过3900家,并在全国17个省,近400家三级医院接通医保支付。 此外,阿里健康在疫情期间推出包括抗疫宣教、在线问诊、买药不出门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带动支付宝端阿里健康医疗健康服务的活跃用户数呈现爆发性增长,2020年1季度,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累计去重活跃用户数超过3.9亿。(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