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市公司中报已收官,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新疆上半年58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新上市的西域旅游,共实现营业收入2353.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营业总成本2182.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合计净利润113.41亿元,同比下降28.03%,实现平均净利润率7.07%。 超七成公司实现盈利 上半年营收实现破百亿元的公司为中泰化学415.42亿元,中油工程283.47亿元、金风科技194.25亿元、特变电工180.01亿元、渤海租赁172.79亿元、中油资本154.07亿元及申万宏源133.86亿元,合计占总营业收入的65.17%;较去年同期不同的是,金风科技从排名第六位赶超了原排名第三的渤海租赁。净利润增幅最高的三家是西部黄金实现净利超50倍的增加,以及新疆交建和天康生物分别增加逾14倍、9倍;净利润降幅最高的分别是ST中葡、国统股份、友好集团。 “在年初的疫情防控下,新疆上市公司是复工复产较快的,其中八一钢铁、金风科技、立昂技术、熙菱信息、天康生物、天顺股份、新天然气等29家公司仅在3月中旬就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从而使得整体在二季度能够实现营收的上涨。”国金证券乌鲁木齐分部分析师刘俐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58家上市公司中共计41家实现盈利,占比超7成,较去年同期48家有所减少,其中27家实现净利润的增长。实现盈利的公司主要有申万宏源、中油资本、金风科技、特变电工、天康生物、天山股份、广汇能源、中粮糖业,分布在金融、农林牧渔、电气设备、化石能源、建材、公共事业等领域;亏损额较高的公司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服装纺织、生物医药。刘俐文向记者分析说:较上年同期,净利润受疫情影响降幅最大的公司所属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商贸零售、医药生物、旅游;而在疫情影响下,净利润不降反升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有色金属及化石能源行业。而这些领域正是新疆地区上市公司主要分布的行业,这些行业在疫情下能够较好地“免疫”。 上半年股价平均振幅55.13% 从股价表现来看,上半年从2020年1月1日起到2020年6月30日止,新疆地区57家上市公司(除西域旅游)二级市场受疫情和大环境影响走势不佳。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上半年股价整体呈下跌趋势,其中股价上涨的公司仅有16家,股价下跌的41家,平均跌幅39.24%,股价平均振幅55.13%。而wind数据显示同期上证综指下跌2.9%,深证成指上涨12.67%,中小板指上涨17.82%,创业板指上涨31.95%。对比下,新疆板块上市公司的股票行情走势整体弱于A股市场。 股价上半年区间收盘价涨幅前三的公司是新天然气,股价从19.53元/股上涨到36.85元/股,立昂技术股价从11.77元/股上涨到19.47元/股,新农开发股价从5.47元/股上涨到9.04元/股。从股价表现来看,市场上对疫情影响的预期和实际公司盈利情况较为吻合,看好农林牧渔、公共事业,而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纺织服装行业普遍不被市场看好,相关公司股票跌幅居前。卓创咨询分析师李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疫情过后,市场将会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盈利状况,投资也更加趋于理性、趋于价值。后面行情的变化有赖于市场对行业景气度提升或企业盈利改善的预期兑现。 昔日盈利主力军成“亏损王” 值得关注的是58家上市公司中,有两家公司亏损金额突出,一个是去年就亏损严重的*ST拉夏,实现归母净利润-7.08亿元,同比增亏42.05%,另一个是历年业绩优秀的渤海租赁,实现归母净利润-25.14亿元,从去年同期盈利18.07亿元排名前三,转为亏损第一。 渤海租赁方面表示,亏损主要受下游航空公司风险因素传导,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亦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多国采取了旅行限制措施,导致全球航空需求大幅降低,全球航空运输业因此损失惨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预测显示,全球航空业2020年全年客运量将下降约55%,营收同比下降约50%,净亏损约843亿美元。根据公开披露的半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境内7家上市航空公司合计亏损达390亿元。 渤海租赁董事长卓逸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尽管外部环境充满挑战,但公司管理团队仍充满信心,更长期看好航空业中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印发,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向记者表示,这为渤海租赁的境内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卓逸群表示,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贸港建设机遇,落实海南自贸岛建设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稳步提升境内租赁业务的规模和质量,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已经收官。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了天津59家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数据。2020年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约3670.40亿元,其中46家盈利,占比77.9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09亿元。 有分析师认为,天津地区业绩表现基本上符合宏观经济大环境的趋势,从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大幅下滑,到二季度随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出现显著改善,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体实现了稳步增长,展现出天津经济的韧性。 6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营收、利润增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发展潜力。 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发现,59家津股中营业收入保持增长的公司达28家,占比约47%;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的A股上市公司有27家,占比约46%,净利润增幅达到20%以上的有20家,其中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倍。 从营业收入来看,天津百亿元级的上市公司达6家,分别是海航科技、中远海控、国机汽车、中储股份、中海油服和广宇发展。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从事互联网、交通运输和交运设备的公司。海航科技以1519.87亿元高居首位,也是唯一一家营收超千亿元的公司。中远海控以740.53亿元营收位居第二,紧追其后的是中储股份,实现营收196.11亿元。 从营收增长率看来,营收增幅最高的是从事房地产的津滨发展。上半年实现营收8.05亿元,同比增长743.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亿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 究其原因,公司表示原因有三,一是今年上半年公司津汇红树湾B2区达到确认收入条件;二是收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所欠租赁费,冲回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三是出售津鹏公司100%股权,确认投资收益。 4家公司净利超10亿元 从利润方面来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天津地区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上半年净利润突破10亿元大关的公司有4家。 从净利润增长率来看,天津共有27家上市公司实现同比增长,占天津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接近五成。其中,恒金科技以3498.48%的增幅稳居天津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王之首,还有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在100%-1000%。 其中,中海油服以17.14亿元的净利润成为天津上市公司中最“赚钱”的企业。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5.11亿元,同比增长6.99%;广宇发展位居第二,上半年净利13.78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中远海控,净利润为11.3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天津上市公司中有5家上市公司业绩实现扭亏为盈,分别是津滨发展、天保基建、九安医疗、中体产业和*ST夏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建科机械、锐新科技、泽达易盛、康希诺、捷强装备作为今年登陆资本市场的“新生军”表现不俗,为天津板块业绩添砖加瓦。其中,捷强装备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0.9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36.83万元,同比增长43.48%,涨幅居首。锐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8.94%;泽达易盛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5.72%。 11家公司研发费用超过亿元 除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等主要财务指标外,投资者还非常关注研发投入。业界普遍认为,研发费用已成为检验上市公司成色的一块“试金石”。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天津59家公司中,有51家公司对研发投入总额有披露,共支出研发费用达47.62亿元。 其中,有11家公司投入研发金额分别超过1亿元。研发费用投入较多的集中在软件行业、石油行业、电子信息以及医药行业等。 2020年上半年,三六零、中海油服、海油工程、中科曙光、中远海控、天士力、国机汽车等研发费用均突破1亿元。其中,三六零的研发投入12.50亿元,位居第一,占营收比重约25%,投入规模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可见多数上市公司愿意投入资金进行项目研发。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储势期,我国经济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上市公司作为重要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自身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的必经途径,也是助力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推动力。”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提高研发投入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更具备未来发展动力。加大研发费用能够提高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我国现在各行业都度过了粗放式增长阶段,进入到精细化竞争阶段,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技术水平来占领市场。由此可见,提高研发投入是实现企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巩固行业地位的重要支撑,尤其是研发费用与净利润实现双增长的企业,其未来发展的动力往往更加充足。”
9月4日晚间,矩子科技披露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1至9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00万元至7000万元,同比增长0.07%至6.13%。其中,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1.23万元至2781.23万元,同比增长41.82%至65.65%。 对于第三季度业绩大增的原因,矩子科技表示,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叠加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短期不利影响,公司积极应对,大力推进产品研发及迭代优化,积极进行市场开拓和行业拓展。公司的3D AOI(三维自动光学检测)、3D SPI(Solder Paste Inspection,锡膏检测系统)等高端3D检测设备在第二、三季度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获得行业标杆客户的高度认可,目前在手订单充沛,实现快速增长。
日前,五矿发展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五矿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279.21亿元,同比增长2.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63.25%。 五矿发展主要从事资源贸易、金属贸易、供应链服务三大类业务,其中,资源贸易涉及铁矿砂、煤炭、焦炭、铁合金等冶金工业原料;金属贸易包含各类钢材和制品;供应链服务包含仓储加工、保险经纪、船/货代、电子商务、小额贷款、保理、招标代理等。 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钢铁行业产生较大冲击,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有所下滑。钢铁生产维持高位运行,根据统计数据,上半年粗钢产量4.99亿吨,钢材库存维持高位,钢材进出口贸易压力攀升。下游需求方面,一季度受停工停产影响,终端需求不振,房地产开工施工面积同比增速大幅下降,板材贸易业务及加工仓储业务萎缩明显。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稳步推进,钢铁行业市场运行总体回归平稳,市场供需有所增长,行业运行趋于回升,供需两端持续回暖,价格指数有所上升,进出口情况均有改善。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五矿发展在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大前提下,紧抓复工复产契机,积极开展业务,最终实现了经营业绩同比增长。具体到各项业务来看,在原材料业务方面,五矿发展进一步聚焦大商品战略,不断强化资源获取能力,面对市场波动行情,通过长协锁定供应商与客户,经营效益持续改善。铁矿业务与海外铁矿企业签订采购长协近300万吨,煤炭业务签订销售长协约80万吨,铁合金业务签订锰矿采购长协约30万吨,铬铁业务签订销售长协约20万吨。 钢铁业务方面,五矿发展聚焦贸易分销和工程配送主业,全面提高上下游服务能力。在钢厂端,坚持通过北材南下、与钢厂联合销售等多种业务模式加强与钢厂的合作粘性,向重点钢厂客户采购钢材合计约190万吨。在客户端,大力推行大客户经理制,为重点客户提供精准服务,降低合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程配送业务充分发挥全国分销网络布局优势,快速响应各地配供需求,上半年实现工程配送业务量约230万吨。 板材供应链业务方面,五矿发展依托物流园、加工中心等线下网络布局,充分发挥仓储安全、成本优化和综合服务优势,开展仓储加工服务业务。上半年,物流园吞吐量逆势增长,实现吞吐量约280余万吨,较去年同期提高7.2%;加工业务产能利用率逐月回升,目前多数企业产能利用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区间,生产经营总体稳定。 此外,五矿发展物流、招标、金融业务等努力也克服困难,积极开拓业务,力求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 五矿发展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公司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及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等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下半年,公司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紧抓经营管理不放松,努力改善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今年上半年,山东辖区177家上市公司(不含龙力退)共计实现营业收入约7902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共计约435亿元。其中,有145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81.9%。从盈利同比增速来看,今年山东上市公司半年报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抗疫概念股利润增长抢眼,英科医疗、道恩股份、睿创微纳占据三甲。英科医疗上半年更是净利润暴增26倍,位居山东辖区上市公司榜首。 18家鲁企营收超百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辖区有18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家多1家,“百亿军团”占比超过10%。兖州煤业以实现营业收入超1096亿元继续坐稳头把交椅,且相较去年同期仍有3.4%的增幅。值得注意的是,浪潮信息以40.6%的营收同比增速,成功跻身“300亿元+”俱乐部。此外,龙大肉食和山东路桥分别以约116亿元和112亿元的营业收入闯入“百亿军团”,其中,龙大肉食因90%的同比增长率实现迅速上位。 龙大肉食公司方面表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生猪价格高位运行,且受新冠疫情等影响,公司养殖、冷冻肉和熟食等业务盈利能力增加。同样受到行业正向影响的得利斯,今年上半年营收实现了同比60.4%的增长,且其归母净利润实现了322%的同比增长。 作为化工类企业,齐翔腾达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9.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65.11亿元,下降了近40%,跌出了“百亿军团”。不过,公司通过调整业务板块等,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75亿元,同比增长34.39%。 记者梳理数据看到,今年上半年,山东辖区34家化工类上市公司中仅有12家呈现营收同比增长,15家实现归母净利的同比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数据,34家化工类上市公司有25家公司二季度营业收入实现环比增长,其余9家营收环比下降的公司也大都是微降;有27家公司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环比增长。 开元证券行业分析师认为,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终端需求不振,特别是一季度,化工需求及成本两端不足,化工品价格加速下行至近十年间的底部,但进入二季度,将近八成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好转或扭亏。 抗疫“标兵”也是盈利“先锋” 在435亿元的净利润总成绩单中,山东辖区净利润超10亿元的“十位数军团”共计7家,“赚钱王”潍柴动力以46.8亿元的净利润荣膺榜首。这7家净利润超10亿元的公司,共贡献净利润达189.59亿元,占合计净利润总额的比重为43.54%,对于山东辖区的业绩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而从净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来看,今年山东上市公司半年报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在抗击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标兵”,也是山东辖区利润增长的“先锋”。 如在抗疫过程中主要向市场提供一次性防护手套、口罩用熔喷料和红外测温产品的英科医疗、道恩股份和睿创微纳,分别以2611.87%、640.99%、376.70%的净利润增幅,位列山东辖区前三名。 记者注意到,今年国内热红外成像领域头雁睿创微纳,以扣非后净利润增长超5倍的成绩,打响了科创板2020年中报“头炮”。 英科医疗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52%,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0.71亿元攀升至19.21亿元,大增26倍,两大指标的增幅均拔得头筹。山东另外一家防护手套行业的龙头公司蓝帆医疗也因防护手套行情利好给公司业绩带来积极影响。报告期内,蓝帆医疗实现归母净利润6.21亿元,同比增长164.85%。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记者,今年这些业绩暴增股一般是两类公司:要么是直接生产抗疫、医疗物资的;要么是产品符合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因疫情导致需求的变化。但抗疫物资需求爆发式增长是短期的,相关企业应加大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投资。
据记者梳理,湖北辖区内112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半年报,84家实现了盈利,40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 2020年一季度,湖北地区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基本停摆,辖区内A股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来看,业务涉及商业、旅游等行业的公司半年报业绩下滑明显;与抗疫相关的部分医药、医疗器械、测温设备公司,以及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例如光电子行业企业则实现了爆发性增长。 45家公司净利超1亿元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湖北辖区内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营收3943.85亿元,实现净利润225.33亿元。 其中,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为九州通,实现营业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6%。除了“营收王”九州通外,跻身湖北辖区A股上市公司营收前五名的公司还包括葛洲坝、中信特钢、天茂集团、闻泰科技。 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规模最大的公司为中信特钢,实现净利润27.5亿元,同比持平。此外,还有44家公司净利润超1亿元,6家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华新水泥、闻泰科技、九州通、葛洲坝、湖北能源、天茂集团)。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只是偶发事件,当疫情得到控制后,压抑的订单以及社会各项需求恢复后,经济恢复发展就按下了加速键,特别是中央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复工复产。 抗疫相关企业业绩亮眼 记者梳理发现,部分业务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湖北辖区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均有较好表现。其主要集中于医药、医疗器械和测温设备等研发生产企业。 湖北辖区A股“营收王”九州通主营业务为药品、医疗器械、中药材与中药饮片、食品、保健品等产品的批发,零售连锁,药品生产和研发以及增值服务业务。九州通2020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1.6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48.64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89%和20.88%;主营业务毛利率为9.51%,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18个百分点。九州通表示,公司主营业务保持增长,且毛利率大幅提升,主要是由于毛利率较高的总经销总代理业务快速增长、疫情期间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较大且毛利率拉高、以及出口业务获得突破等因素所致。 作为医用敷料生产企业的奥美医疗,上半年净利润实现7.12亿元,同比增幅超5倍,位列辖区A股公司同比增幅第二。据公司半年报显示,奥美医疗感染防护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0.8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129.05万元增长3376.63%。奥美医疗董事会秘书杜先举向记者介绍:“疫情期间公司迅速扩大防护产品产能,供给一线,此外,公司未来战略方向也包括补齐防护用品生产的短板。”据悉,8月18日,投资10亿元的“奥美医疗疾控防护用品生产基地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将补齐公司防护产品方面短板,进一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 明德生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389.54%,增幅排名辖区A股公司第三,主因在于上半年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及新冠检测业务量激增所致。 光电子产业受益新基建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在光纤光缆、光电端机、光电器件产业化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活动短暂停顿,一季度部分光电子通信企业面临困难。但是受益于5G新基建,湖北光电子产业相关公司第二季度业绩实现了逆转。 长飞光纤,在经历极具挑战的第一季度之后,第二季度强势增长,扭转颓势。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长飞光纤2020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由第一季度的约12.24亿元增长至21.83亿元,环比增长78.25%,单季度净利润为2.63亿元,环比增长2995.98%。 通信技术服务企业中贝通信实现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275.66%,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215.94%,中贝通信相关负责人表示,5G基站建设提速,公司要弥补疫情耽误的工期,以及加速建设新上的项目,现在全员加班加点抢工期,下半年建设时间进度非常紧迫。 华工科技作为光模块生产龙头企业,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涨幅超23倍,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实现稳步增长。华工科技董事会秘书刘含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紧抓新基建机遇,将核心业务做大做强。”
9月2日,中国建筑在深圳举行中期业绩推介会,公司董事会秘书薛克庆,以及财务部、投资部等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国建筑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中国建筑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新签合约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营业收入7282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437.7亿元,同比增长4.3%。 业绩推介会上,薛克庆表示:“回顾上半年公司经营发展呈现出七大亮点。一是主要经营指标实现增速回正;二是主营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三是国家战略服务有力;四是改革治理纵深推进;五是科创能力持续突破;六是积极探索新业务领域;七是社会责任担当有为。” 展望下半年,薛克庆表示,中国建筑将深刻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研发费用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2.64亿元大幅增加175.7%。对此,薛克庆表示:“上半年,公司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了技术研发的应用,使得研发费用有一定的增长。”他进一步解释称:“中国建筑的研发投入在行业一直排在前列。科技引领发展,现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实际上是为了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建筑拥有一万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施工等,无论是传统业务的转型,还是企业向数字化转型,都需要科技研发,这也是为企业未来发展进行谋划。” 正是依靠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上半年中国建筑新增专利授权3233项,其中发明专利190项;获得省部级工法262项,成果数量处行业领先水平。在重大装备研发制造、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施工、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等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半年报同时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785.28亿元,同比增长7.5%;毛利率6.4%,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薛克庆对此表示:“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稳步向好,房建业务毛利率水平有望保持平稳。” 此外,由于海外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9亿元,同比下降19.5%。针对记者提出的“下半年海外业务发展是否仍然会受疫情影响”时,薛克庆表示:“由于海外疫情目前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在做好防疫的同时,也在积极复工复产。今年公司的总体目标不变,我们希望海外业务实现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