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将对国际分工体系产生深远影响,银行的全球化发展也将面临增速降低、风险上升、监管趋严、竞争加剧、跨界冲击等多方面挑战。 8月31日晚,中国银行(下称“中行”)举行上半年业绩发布会,对净息差收窄、不良资产、拨备计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截至6月末,中行集团资产总额为24.15万亿元,负债总额为22.06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6.07%、6.11%;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实现稳步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72%和5.65%,实现税后利润1078.12亿元;为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中行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64.84亿元,同比增长97.46%,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42%,上调拨备覆盖率至186.46%。 另外,中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审议通过了2000亿元外部资本补充计划。 提早加大拨备计提 对于国家出台的支持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市场普遍担心,这一政策可能让风险暴露的时间进一步延长,进而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中行不良贷款略有反弹,不良贷款率1.42%,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36%,比年初上升了0.11个百分点。 “上半年中行境内的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和个贷,以及境外机构的资产质量受到疫情冲击是比较大的,但整体看,信用风险基本可控。”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刘秋万表示,中行高度关注延期还本付息客户的风险状况,预计下半年信用风险将持续暴露,疫情可能长期改变经济活动的运行方式,行业表现将会加剧分化,特别是像批发零售、餐饮、旅游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恢复得相对比较缓慢,相关的客户风险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刘秋万表示,接下来将前瞻性地评估潜在风险,真实准确地反映不良水平,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充分运用包括现金清收、核销、批量处置、无抵债、债转股、债务重组等各种手段来处置不良,也包括线上平台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等,做好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以及大额不良贷款转让等试点。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为应对未来严峻形势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外,上半年,中行成功发行28.2亿美元境外优先股和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截至6月末,中行资本充足率为15.42%,保持了较高水平。 中行风险总监刘坚东称,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审议通过了2000亿元外部资本补充计划。下一步将抓紧推进后续有关工作,多渠道开展资本补充。 控负债成本、调资产结构,应对净息差下降 今年以来,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转换以及利率下调、外币降息等种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中行资产端收益率受到较大影响。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中行净息差为1.82%,同比下降1个基点。主要因为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长8.85%,而同期利息收入仅增长2.89%,资产端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 “从负债成本的控制和资产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努力克服净息差下行的压力。”中行副行长郑国雨强调,一是坚持存款量价平衡,合理控制负债成本;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不断优化资产结构。 郑国雨介绍,为应对收入增长放缓的压力,中行通过加强大额存单期限管理,对协议存款实行量价管控,并通过完善存款定价授权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控制负债成本,推动负债业务平稳发展。 “未来,净息差仍然面临收窄的压力。”郑国雨这样说,中行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加快场景建设,着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客户全量金融资产为抓手,从源头上扩大存款资金来源,提升存款发展质量。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尽可能降低市场环境变化给净息差带来的冲击。
在疫情冲击、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下,上市银行上半年在营收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增速普遍出现明显放缓或下降。同时,半数以上银行的净息差同比收窄,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诚意十足。 从半年报经营数据来看,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出现较大程度下降。比如,平安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83.2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净利润136.8亿元,同比下降11.2%。而去年同期,该行营收、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8.5%、15.2%。 招商银行也不例外。报告期内,该行(集团口径)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497.88亿元,同比下降1.63%;实现营业收入1483.53亿元,同比增长7.27%。反观去年同期,该行净利润增速高达13.08%。 建设银行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376.26亿元,同比下降10.74%。 而城农商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基本从往年同期的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 银行净利润增速集体下降,符合市场预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监管引导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相关举措包括降低贷款利率、使用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减少收费等。 根据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披露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银行保险机构已向实体经济让利8700多亿元。兴业银行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减免手续费14.64亿元。 二是,银行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提前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在此导向下,上半年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升至四到五成。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减值损失项目分别同比增长41.54%、41.2%、39.09%、42.09%、49.18%。 从还原拨备来看,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净利润增速仍然稳健。不过,市场分析认为,如果银行真实资产质量暴露较为充分,且保持稳定,那么下半年银行整体盈利水平有可能回归稳健。 至于“减费让利”的诚意如何,可以从上述银行的半年报中管窥一二——众多上市银行净息差都有较为明显的收窄。 净息差,是利息净收入与生息资产规模之比,主要受资产端贷款及投资收益率影响,是体现银行盈利水平的指标之一,按照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此前的解释,净息差提高一个基点,就是将近20亿元的利息收入。Wind数据统计显示,半数以上的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出现收窄,原因之一就是资产端的贷款利率快速下降。比如,招商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2.5%,较2019年全年减少9个基点,二季度单季环比下降11个基点至2.45%。 建设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2.19%,同比下降13个基点。该行在半年报中解释,上半年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受存量贷款基准转换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债券投资和存放拆放等生息资产收益率由于市场利率下行低于上年同期,存款竞争激烈导致存款成本略有上升。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2020年5月14日,银保监会公布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从商业银行净息差数据来看,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了8Bp,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同比下降了10BP,不同规模银行间的相对息差仍然处于相对高位。由于货币政策致力于降低广谱利率的行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总额与价格的影响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了解广谱利率降低时期银行净息差的变化机制对厘清货币政策传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上市银行数据对目前各规模银行净息差的变化进行了仔细分析。 从不同规模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化来看,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相对更大。我们收集了全部上市银行的计息资产负债总额以及其收益率数据:①中小型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更大,贷款单季度的调整幅度甚至可以达到50Bp以上;②目前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较存款利率基准都有较大程度上行,目前居民存款付息成本集中于0.5-0.6%左右;③企业活期存款成本相对稳定,企业定期存款利率呈现上升的态势;④中小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相较大银行明显更快。 分项拆解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波动。我们计算了2015-2019年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的分项目(生息资产与负债分为存贷款与其他)贡献:①2018年至今的银行间融资成本下行更多的利好中小银行,同期大银行融资成本并未对净息差做出正向贡献;②广谱利率的调降对大银行贷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大于中小行,而中小行则相对不明显;③大银行非贷款利息收入配置性更强,利率下行期配置资产利率的下降拉低了其净息差的增长;而中小银行则相反,利率下行期债券交易价值的上行为中小行提供了更多的非贷款利息收入。 在资产负债收益之外,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同样对净息差变动有影响。从上市银行数据看,规模对大型银行息差影响更大,收益率对中小银行息差影响更大。我们加总了2014年年末至今各类型上市银行资产负债收益率以及份额变动对净息差的贡献。从资产角度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整体下行并未令上市银行贷款收益率的贡献减少,而资产份额的变动以及非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变动则贡献了相对更多的净息差。从负债角度说,对大银行而言其融资成本产生了正贡献,但并没有付息负债总量增加带来的负向影响更大;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其融资地位较大银行更低,故而其融资成本有更多的净息差负贡献,但其负债多元化则有正向贡献。 维持货币政策宽松状态的三个理由。①货币政策宽松有利于维护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由于存款越来越向大型银行集中,中小银行非存款形式的融资成本高低显得更为重要;②大型银行预计将是低成本信贷的主要供给来源,中小行很难做到“收益率-份额”两全,因此大行“宽信用”任务重需要央行的定向支持;③仅从存款成本来看,目前中小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的能力较差,不具备收紧货币的条件。 后市展望:我们推测未来的信贷投放以及信贷降成本任务可能更多的由大型银行承担,而中小行则会更多的向信贷“深耕细作”以及非存贷款收益率索要息差。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是银行“宽信用”的大前提,同时大银行维持净息差的冲动也会在中期内支持社融的增长。综上所述,我们维持前期判断:货币政策仍将宽松,中长期宽信用步伐仍未结束。 正文 2020年5月14日,银保监会公布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从商业银行净息差数据来看,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了8Bp,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同比下降了10BP,不同规模银行间的相对息差仍然处于相对高位。由于货币政策致力于降低广谱利率的行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总额与价格的影响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了解广谱利率降低时期银行净息差的变化机制对厘清货币政策传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上市银行数据作为一个代表对目前各规模银行净息差的变化进行了仔细分析。 不同类型银行资产负债收益率如何变化? 从不同规模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化来看,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相对更大。由于银行业整体的存贷款收益率数据并不公布,我们收集了全部上市银行的计息资产负债总额以及其收益率数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3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全部银行总资产的65%左右,余下的中小型银行存贷款利率大概率较下表有所上浮。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①中小型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更大,贷款单季度的调整幅度甚至可以达到50Bp以上,存款利率波动也较大银行更大;②目前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较存款利率基准都有较大程度上浮,自2018年年末起居民活期存款利率就相较0.35%有了明显上浮,目前居民存款付息成本集中于0.5-0.6%左右;③公司存款占比高且成本相对稳定,由于企业活期存款更多以经营用途目的存在银行,因此这部分存款对利率并不敏感;中小银行企业定期存款利率呈现上升的态势,说明中小银行企业定期存款揽存是有压力的;④中小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相较大银行明显更快。从表中数据来看,中小型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是其净息差相较大银行抬升的主要原因。 分项拆解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波动。由于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变动不仅仅由存贷款利率变化引起,还要考虑非存贷款形式的计息资产负债收入,因此广谱利率变化对银行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存贷款上。利率持续下行期可能会同步降低银行资产配置的收益以及主动负债的融资成本,使得净息差变动的方向不定。从2019年开始,大型与中小型银行净息差的相对息差就开始扩大并至今处于高位(差值从2018年年末的126Bp快速上升至151Bp)。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规模银行净息差的变化,我们分别计算了2015-2019年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的分项目(生息资产与负债分别分为存贷款与其他)贡献。公式如下,对时刻t而言各个资产负债分项的净息差同比贡献为: 广谱利率的调降更多利好中小型上市银行,但推测银行体系内部分化较大。通过拆解我们发现:①2018年至今的银行间融资成本下行更多的利好中小银行,从DR007的变动以及各负债项对银行净息差的贡献来看,利率下行期中小银行非存款形式的负债利息支出显著减少,为净息差做了很大的正向贡献;由于大型银行并非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融入方,同期大银行融资成本并未对净息差做出正向贡献;②广谱利率的调降对大银行贷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大于中小行,自2018年起大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对净息差的贡献就持续为负,而中小行则相对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大型银行贷款体量过大,从新增存贷款占比看,近半数的新增贷款是由大银行投放的;因此其贷款利率受政策影响调降后影响较大,而中小型银行贷款利率相对自由,体量也更小);③大银行非贷款利息收入配置性更强,利率下行期配置资产利率的下降拉低了其净息差的增长;而中小银行则相反,利率下行期债券交易价值的上行为中小行提供了更多的非贷款利息收入。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上市银行仅有36家只占商业银行的很小一部分,同时考虑到2020年一季度农商行整体净息差环比下行了37Bp,上市中小银行净息差平均也仅在2.5%左右(全体中小行净息差水平在3.5%左右),因此我们推测大部分小银行受到的广谱利率下行利好相对也有限。从这个层面来看,目前的低利率环境将支持中小型银行的净息差(中小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相对下降有限,但融资成本的下降利好更多)。 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影响几何? 在资产负债收益之外,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同样对净息差变动有影响。由于每种生息资产(负债)类型对银行净息差的贡献同时来自于其收益率的变化与其总额占比的变化。利用信贷收支表数据可以看到,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在总量资金运用中的占比在不断上升,而存款在资金来源端中的占比在不断下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配置整体呈现负债趋于多元化、资产趋于集中化的大趋势。从这个视角粗略来看,银行资产端贷款收益率与结构变化对净息差的影响较大;银行负债利率变动影响较大。我们使用如下公式对时期t银行净息差变化中的资产负债收益率变化与份额变化的贡献进行分解: 从上市银行数据看,规模对大型银行息差影响更大,收益率对中小银行息差影响更大。经过上述公式的拆解,我们加总了2014年年末至今(这一广谱利率下行周期内)各类型上市银行资产负债收益率以及份额变动对净息差的贡献。从资产角度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整体下行并未令上市银行贷款收益率的贡献减少,而资产份额的变动(大银行贷款份额上升的贡献)以及非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变动则贡献了相对更多的净息差。2014年后,大型商业银行承担起了更多的信贷投放任务,同时其贷款利率也降低的更多(这可能源于大银行客户更优质、投研能力更强以及政策要求);而中小银行净息差变动则更多的由生息资产收益率引起,单位份额的生息资产支撑起了更多的利息收入,而生息资产份额的变动则相对影响不大。从负债角度说,对大银行而言其融资成本(包括存款与其他形式的融资)产生了正贡献,但并没有付息负债总量增加(过于集中的存款需要更多的付息)带来的负向影响更大;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其融资地位较大银行更低,故而其融资成本有更多的净息差负贡献,但其负债多元化则有正向贡献。从上所述,大银行更多的借由规模效应影响净息差,而中小银行则更多的依靠调整资产负债收益影响净息差。 维持货币政策宽松状态的三个理由。首先,货币政策宽松有利于维护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由于存款越来越向大型银行集中,中小银行非存款形式的融资成本高低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各类型银行由于缺乏存款主动调降存款利率难度也较大,这更需要央行维持相对宽松的银行间融资环境。其次,大型银行预计将是低成本信贷的主要供给来源:大行可以依靠做大贷款规模来覆盖贷款利率的降低,但中小行由于覆盖的客户信用资质相对低一些,很难做到“收益率-份额”两全;大行“宽信用”任务重需要央行的定向支持。最后,仅从存款成本来看,目前中小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的能力较差,不具备收紧货币的条件。 后市展望:本文利用上市银行数据作为代表分析了广谱利率下行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收益与结构的变动,我们推测未来的信贷投放以及信贷降成本任务可能更多的由大型银行承担,而中小行则会更多的向信贷“深耕细作”以及非存贷款收益率索要收益。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是银行“宽信用”的大前提,同时大银行维持净息差的冲动也会在中期内支持社融的增长。综上所述,我们维持前期判断:货币政策仍将宽松,中长期宽信用步伐仍未结束。
长沙银行净息差的秘密:小微贷款显著增加 活期存款占比提升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仲琦 冯樱子 北京报道 日前,长沙银行发布了上市以来的首份半年报。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5781.06亿元,较年初增加514.76亿元,增幅9.77%,其规模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居于第一梯队;吸收存款3633.69亿元,较年初增加221.67亿元,增幅6.5%;贷款总额2348.49亿元,较年初增加304.46亿元,增幅14.89%。 今年前6个月,长沙银行实现营收81.58亿元,同比大增2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2亿元,同比增长12.02%。数据显示,该行资产质量表现平稳。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率1.29%,与年初和一季度持平;而拨备覆盖率增厚10.24个百分点至285.64%,抵御信贷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银行2019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38%,在已公布半年报的A股上市城商行中名列前茅。而在过去的2018年,该行净息差高居12家A股上市城商行首位。 净息差是银行财报中的重要指标,用来评估一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强弱。为了获取更高的净息差,有的银行可能是依靠给高风险客户放贷获取高息差,有的可能是依靠低成本负债给低风险客户放贷达成的高息差,显然这两种方式获取相同的息差所冒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长沙银行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高净息差的?长沙银行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长沙银行较高的净息差与其较低的资金成本优势有关。截止2019年6月底,长沙银行负债中的存款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而活期存款又超过了存款总额的一半。由于负债端的活期存款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长沙银行拥有了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在资产端,长沙银行的高收益率同样对息差形成正向支撑。 成本优势明显 长沙银行成立于1997年5月,是湖南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由原由长沙市财政局、长沙市开福区 财政局、长沙市芙蓉区财政局、长沙市天心区财政局、湖南省邮电管理局、长沙信达实业股份有 限公司、长沙市商业总公司及原长沙市十四家城市信用社和市联社的原股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称作长沙城市合作银行,2008年更名为长沙银行。该行于2018年 9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湖南首家上市银行。 截至2018年末,长沙银行共有分支机构311家。其中在长沙地区设有分支机构147家,包括17家直属支行及其下辖的85家支行和41家社区支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及其下辖的分中心共4家;在株洲、常德、湘潭、郴州、娄底、益阳、怀化、邵阳、永州、衡阳、张家界、岳阳、广州设有13家分行。 长沙银行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该行今年前6个月的营业收入为81.58亿,同比增长26.40%;实现归母净利润26.72亿,同比增长12.02%。 具体来看,该行在营收的构成中,利息净收入占比较高,为58.06亿,同比增长6.51%。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更为明显,同比增长达134.46%,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贡献较大,分别同比增长了24.17%、728.55%以及164.10%。 数据显示,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快速增长与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增加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5.32亿元,同比增长64.23%。 从半年报的数据看,该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保持较高增长的重要原因是较高的净息差水平。半年报披露,长沙银行2019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38%,在已经公布半年报的A股城商行中位居前列。其实,长沙银行近年净息差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去年该行净息差高居12家A股上市城商行首位,较第2名高出0.12个百分点,较最后一名高0.82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长沙银行较高的净息差与其较低的资金成本密切相关。 该行半年报资产负债表显示,截止二季度末,长沙银行吸收存款占比负债总额超过三分之二,其中活期存款超过存款总额的一半。众所周知,在银行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较高的活期存款占比使得长沙银行资金成本优势较为明显的。中银国际证券的研报披露,2018年长沙银行存款平均成本仅1.68%,处于同业较低的水平,仅次于国有大行、招行和成都银行。今年上半年,该行资金成本优势得以延续。 在资产端,小微业务一直是长沙银行的业务特色和强项。报告期末,在监管部门关于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两增”要求下,长沙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77.42亿,相较年初增加33.82亿,符合监管要求。同时,中小微企业纯信用融资线上产品“快乐e贷—税e贷”,贷款余额18亿,较年初增加12亿元。企业e钱庄注册客户6.99万户,较年初增加3.6万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微贷款的定价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长沙银行的收益率水平。 中银国际证券指出,长沙银行负债端的低成本优势和高于行业平均的资产端收益率均对息差形成正向支撑,推动长沙银行拥有领先同业的净息差表现。 持续推进“零售”转型 长沙银行作为一家城商行,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深耕本土的优势和战略。 湖南省位处中部,区域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长沙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开信息显示,该行第一大股东为长沙市财政局,持股比例19.3%,其余股东均为湖南省本地企业。长沙银行为地方政务金融类业务的主导银行,在获取低成本负债和优质政府信贷项目方面优势突出,政务相关类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近 30%;截至2018年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市政相关优质项目在信贷中占比达29%。 不仅如此,近年该行积极发力“零售”业务。长沙银行董事长朱玉国坦言:“上市‘补血’后,短期内资本不再是发展的障碍。长沙银行主动调整发展模式,更看重未来可持续的增长,更关注未来的长期利润。而摆在首要位置的就是加快大零售转型,逐步摆脱对政府业务、资金业务的依赖,加快金融生态圈布局,持续推进零售业务拓展战略。” 2018年长沙银行零售业务同比大幅增涨57%,将52%的新增贷款投向了零售领域,带动零售贷款的占比提升5.5个百分点至 34.8%。从零售贷款的结构来看,长沙银行近年来积极调整零售贷款结构,不断压缩风险较高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占比,同时提高按揭贷款的比重,截至 2018 年末,按揭贷款同比增 71.2%,其占比在个人贷款中进一步提升 4个百分点至 39%,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则从 2015 年的 56%下降至2018 年末的 16%,个人贷款的资产质量更加稳健也显示出公司稳健的经营风格。 进入2019年,长沙银行零售业务持续发力。报告期内,本行着力开拓批量获客项目,推进社区营销,持续壮大基础客群,夯实个人存款增长来源。深入推进个人贷款业务数据化、集约化和线上化。巩固个人消费贷款优势,创新推出抵押类线上产品“快乐房抵贷”。深化财富管理转型,完善贵宾客户权益体系,优化客户体验。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存款1161.21亿元,较年初增加132.74亿元,增幅12.91%。个人贷款及垫款846.45亿元,较年初增加134.35亿元,增幅18.87%。零售客户数1118万户,较年初增加99万户。同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业务发展,上半年新开业“农金站”271家。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近年长沙银行资产总额维持了持续且稳健的增长,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781.06亿,较年初增长9.77%。2015年至今的累计涨幅超过1倍。 而同期贷款总额同样保持着持续增长,由2015年938.15亿上升至2019年上半年2348.49亿。 随着贷款总额的增加,该行的存贷比有所上升,由2018年底59.26%上升至目前的63.86%,但是相比其他大部分上市城商行,长沙银行当前的存贷比仍然较低,表明该行未来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存贷比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贷存比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