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2日,刚刚于东南沿海“画了几个圈”的邓公,会见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斯特凡·科罗舍茨一行。谈话间,邓公指出“改革步子要加快”,并明确提出:“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铁矿、石油,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正是这段谈话,第一次向世人透露了建设海南大特区的宏伟战略,也成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起源。出于“中国南大门国防前哨”的特殊身份,曾经的海南长期都是将“加强防卫、巩固海南”的题词作为雷打不动的建岛方针,而这也导致了海南经济发展的滞后,除了拥有全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外,海南几乎再无其他像样的产业,财政与居民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有人戏称:与其叫琼岛,还不如叫“穷岛”。直到邓公慧眼识珠地洞见到了海南的巨大潜力和美好未来,尤其是在1984年视察完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后,他更加坚定了进一步开放海南岛的决心。终于在1988年4月13日,国家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海南由此成为了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从国防前哨到开放前沿,从边陲海岛到开发热土,海南完成了华丽转身,步入了发展的新纪元,并即将在未来的30多年里,不断地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一从探索到“泡沫”刚刚建省不久,一个重磅难题就摆在了海南的眼前:到底要不要发展工业?诚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总量已经远远超越过去几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正是因为有了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才得以不断推进。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一再证实:要想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必由之路。更何况,当时海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有18.4%,农业却高达50%——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层次产业结构。可是按照当时的情景,工业并不符合以生态环境著称的海南所具备的比较优势,而且早期的海南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发展起来难度将会非常之大。这也使得人们在商讨海南发展大计时,一度摇摆不定。不过最终,“工业主导”思想还是占了上风,在1988年定稿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中明确了海南发展的总目标:“建立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以此为基调,海南开启了一波工业化的小高潮。尽管工业的确是在快速增长,1988~1992年的平均增速高达20.26%,但无奈海南当时的工业规模实在太小,增速再快也难以盘活全省经济,并且工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大多为矿业和农产品加工,缺少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引领,因而没能掀起太大的浪花。好在外贸的表现足够抢眼,这与国家政策倾斜不无关系。1988年8月,轰动全国的《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出台,该文件对于外贸的支持力度之大可谓空前,其中提到的三个“进出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境外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基本自由,在全国范围内更是独一无二,人们直呼海南“比特区还特”。而依托于此,海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外贸繁荣,服务业比重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名噪一时的“洋浦风波”。按照当时的规划,洋浦被定位成海南省“特区中的特区”,但省内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洋浦。于是,省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洋浦地区,由外商来成片承包并加以系统开发。无论是开发面积、开发期限还是模式的灵活程度,这都是建国以来对外开放尺度最大的举措。怎料,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被国人认可,反而被打上了“卖国”的标签,导致洋浦的开发一再遭到拖延——原本准备在洋浦投资的各种大公司、大财团、大项目几乎全部转到比海南晚起步的浦东新区,并直接成就了后者的崛起,海南因此错过了经济腾飞的一大契机。就在这时,些许“躁动”浮现了出来。当招商引资的道路因“洋浦风波”而中断时,土地便成了解决海南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所在;再加上邓公于1992年发表了南巡讲话,海南又一次掀起了淘金热潮。恰逢当时,中央正在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宽松的开发环境让房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并热得发烫;而之于海南,低廉的地价与舒适的环境,让大量房地产投机客纷纷涌入。公开资料显示,不到700万人口的海南,两年内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30余万人的海口地区,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800万平方米。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大量尚未兴建仍是图纸的楼盘几经转手,摇身一变成为天价地产。按照海南民谣所唱,“大老板建大楼,小老板盖小楼,没钱的炒楼花”。在投机者们的驱动下,海南平均房价从1991年的每平方米1400元涨到了1993年的7500元,地价在一年内从每亩十几万涨到六百多万。疯狂之势,可见一斑。房地产空前的繁荣助长了泡沫的迅速扩大,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93年6月,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严控信贷规模、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并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如此一来,海南房地产泡沫正式破灭,昔日的狂欢也宣告结束。绝大部分因海南房地产繁荣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变得一无所有,眼下的600多栋烂尾楼和数百亿坏账恍如隔世,而“天涯、海角、烂尾楼”也成为海南一时间的“三大景观”。这场房地产风波,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很多人的财富梦幻灭了,于海南而言,经济遭到重创,此前已经确定的“工业主导”发展思路也被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冲击得七零八落。彷徨之余,海南重新思考前进的方向。二从“发展旅游业”到“建设国际旅游岛”1993年,时任国家劳动部部长阮崇武被任命为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经过全面考察,阮崇武认为旅游业与热带农业才是海南的优势所在,于是,他决定转换思维,对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实行调整。1993年7月的海南省第二次党代会上,阮崇武明确提出:“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市场总值中的比重顺序,由‘一三二’逐步调整为‘三二一’,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次年2月,在海南省委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再度被重申。这是海南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为了贯彻“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海南于1993年颁布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其中赫然写着“批准立项154个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02.7亿元人民币;拓宽海南与内地的陆岛交通运输渠道,增开33条国内航线”,并大力推动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1995年后,海南再度祭出大招,开始着手规划建设三亚南山文化苑与博鳌水城等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掀起了一波旅游开发热潮。在此背景下,海南的旅游业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营业收入都稳步攀升,其中,前者由1993年的279.41万人次增至1997年的791万人次,后者则由23.97亿元上涨至41.28亿元(见下图)。然而,旅游业的壮大并没能带动海南经济走出困境,从GDP增速来看,在经历了1992年的峰值(41.5%)后,海南经济开始呈现急剧下滑态势,1994年的增速被西藏超越,1995~1997年更是连续三年全国倒数第一,其间不乏大量公司的倒闭与撤离。这也让当局者意识到,仅仅“押宝”旅游业是不够的,海南还需要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而后,在1996年,海南制订发布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首次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概念——即要把海南建成中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而这一概念也被确定为海南产业发展新的基本方针。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尽管在不同阶段有所微调,但海南大体上的发展方向均没有偏离“一省两地”的精髓。有意思的是,这次海南再度将发展工业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其原因大概在于,几年前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让人们认清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有人甚至提出“海南再穷再难都要发展现代工业”。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海南发展工业表示担忧:在人们眼里,阳光沙滩、碧海蓝天、水草丰茂、绿水青山就是海南的代名词,倘若发展工业,势必会对海南美好的环境与生态造成破坏。这又该怎么办呢?于是,海南又在2004年提出了“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同时,在定位“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思路后,海南还将发展新型工业的重点放在位于西岸的洋浦,从而确保东海岸不受工业影响。这时,海南经济开始真正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GDP、工业增加值还是旅游业都呈现出一片繁荣;另外,中石化、中海油、一汽、华能、中信、国电、南方电网等一批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至沓来,各种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海南的产业体系得到了丰富与完善。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爆发。为了应对眼前的形势,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也由以往的依靠国际市场转为扩大内需。基于此背景,海南进一步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并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此时,国家也进一步为海南未来的发展赋予了“两区三地一平台”的全新定位:1、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2、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4、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5、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6、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此发展战略指导下,海南省逐步放宽免税、免签、放航权政策,全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使得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得以保持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15年,国家又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旅游特区,将国际旅游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海南越来越重要了。三从自贸区到自贸港2018年,海南“三十而立”之时,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当年4月,《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以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海南特点,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两年后的2020年6月1日,中央又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将海南的“自贸区”头衔升级为“自贸港”。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呈现抬头趋势,世界经济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而微妙。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正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双边贸易和区域贸易不断发展,尤其与东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作为全球化受益者和推动者,我国需要设立开放度更大的自由贸易区,以积累单边、双边、多边与区域开放与合作的经验,最终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制定以及应对国际经贸格局变化新挑战提供经验与支撑。地处南海的海南,是联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战略要道,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在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博鳌亚洲论坛每年在海南举行,作为国际组织峰会的举办地,海南在国际化形象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自身的进一步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海南自贸区(港)的建立,可谓是历史级的重大决策。值得注意的是,从海南自贸区到海南自贸港,一字之差,含义却全然不同。从学术角度看,自贸港相当于自贸区的升级版,是开放程度更高的自贸区。在自贸港内,海关一线真正放开,货物可自由流动,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港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简化申报手续方便国际贸易船只出入港、装卸、储存与过境中转。显然,自贸港应比自贸区有更高的标杆意义和更丰富的内涵。从自贸区跃迁到自贸港,希望的不仅是自贸港能获得更多的国际离岸贸易和服务,更期待的是被国际业务激活的广大内地相关产业集群,体现的则是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构建中国特色的自贸港,是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主动对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重要抓手。对于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以及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效促进我国对外自由贸易发展以及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同样影响深远。于海南自贸港而言,有四方面使命等待着它去完成:第一,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时期的新路径,要当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尖兵,履行探路开路的责任,并为全面推开树立榜样、提供经验;第二,探索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依托海南现有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探索将经济跨越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升有机结合、相互支撑的新模式,力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经济发展,进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第四,探索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强合作与联动等。未来如何,拭目以待。四结语忆往昔,自诞生之日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便始终在梦想与现实、期待和失望的焦灼中蹒跚前行。从“洋浦风波”到“楼市泡沫”,从“工业主导”到“旅游制胜”,从“自贸区”到“自贸港”……为了追逐梦想,摆脱贫困,发展致富,也为了服务于国家发展大计,海南已经悄然度过了32年的光景。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海南已经变得更加繁荣和国际化,并以更加崭新成熟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海南又将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大如海南与国家,小至我们每个人,始终都未曾停下前进的脚步。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6月14日消息: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金平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简历显示,金平钰,甘肃玉门人,1963年1月出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克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
记者1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将推动工业数据全面采集,加快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推动工业数据开放共享,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对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关键则在于数据的互联互通。 工信部提出,引导工业设备企业开放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全面采集。同时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工业数据高质量汇聚,统筹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平台,研制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地图,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和支持平台企业开放数字能力,提供数字服务是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升级的重要方式。日前,京东数科依托自主研发的区块链数字存证平台,推出区块链电子合同等企业级应用,帮助实体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保护交易安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依托电力大数据精确摸排复工复产 “痛点”, 推出“转供电费码”等数字应用,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工信部特别提出,将支持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建立互利共赢的共享机制,并且特别鼓励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数字能力,提供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破解难题,助力产业链整体数字升级。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4月工业利润整体边际修复,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分化较为明显,国有以及中上游利润走弱、私营以及中下游的利润回暖,量价因素只是原因之一,管理成本、投资收益等因素对利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原材料价格回温以及基建发力,企业的利润增速有望趋于弥合,但考虑到居民收入、消费意愿仍有不确定性,且海外风险仍然严峻,仍需关注工业利润修复的可持续性。 工业利润:整体修复与结构性压力并存。4月工业利润整体修复,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分化明显,国有企业以及中上游行业利润较为疲弱,私营企业、中下游行业利润表现亮眼。考虑到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企业利润改善的背后有基数效应的推波助澜,但基数效应并非主要原因。 抽丝剥茧看利润。结合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以及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方法,我们可以将工业企业利润划分成四个部分:经营利润、管理成本、投资利润以及其他因素。基于此,我们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利润进行分拆。结果显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表现不一,中上游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增速要明显高于利润总额增速,而中下游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则反之,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不同企业的利润波动并非仅仅与终端需求相关。 利润分化的背后。国企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国企以及中上游行业向员工让利或是国企利润维持疲弱的重要原因。“船小好调头”,私营以及下游行业的管理成本更具弹性,或是推动私营企业利润进一步回升的原因之一,宽货币环境之下的投资收益可能也会对利润形成正向贡献。 管窥企业利润的复苏节奏。对于私营以及中下游企业而言,压降管理成本、增厚投资收益并非长远之计,企业利润增速终将回归终端需求,但后疫情时期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意愿的不确定性或将对企业的利润修复形成制约。对于国企以及中上游行业而言,原材料价格回温以及基建、地产投资加码有助于带动上游行业利润筑底反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分化料将收敛。 结论:4月工业利润整体边际修复,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分化较为明显,国有企业以及中上游行业利润较为疲弱,私营企业、中下游行业利润表现亮眼。从利润分拆的角度来看,国有以及中上游企业的利润走弱并非单纯受原材料价格走弱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所致,国企向员工让利也是企业利润回落的原因之一;对于私营以及中下游企业而言,其利润快速走暖也并非仅仅是因为终端需求的改善,企业主动调整自身的管理成本以及宽货币环境之下的投资收益高增也是利润回暖的重要原因。往后看,对于国企以及中上游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回温以及基建投资发力将带动其利润增速逐渐修复,但刚性的管理成本或将成为利润回暖的掣肘;而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利润增速终要回归至终端需求,考虑到后疫情时期居民收入、消费意愿仍有不确定性,以及海外市场风险仍然严峻,仍需关注工业利润修复的可持续性。 正文 2020年5月27日,统计局公布4月工业数据,规上工业利润整体呈明显改善特征,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利润表现分化较为严重。针对此现象,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试图从利润分拆的角度窥探工业企业利润分化的原因,并对后续利润增速走势进行探讨。 再看工业利润的分化:一个新的视角 工业利润:整体修复与结构性压力并存 4月工业利润整体修复,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分化明显,国有企业以及中上游行业利润较为疲弱,私营企业、中下游行业利润表现亮眼。4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781.4亿元,同比-4.3%(+30.6pcts),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有效推进和供应链的恢复助力工业利润大幅改善。分行业来看,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下游行业如汽车(29.5%,+109.9pcts)、专用设备(87.5%,+108pcts)和电子(85.1%,+65.6pcts)利润明显回温,但中上游行业如黑色、化工、有色等利润增速仍处于深度负区间;分所有制看,股份制、外商企业、私营企业利润增速降幅延续收窄,分别录得-26.6%(+6.4pcts)、-28.8%(+18.1pcts)、-17.2%(+12.3pcts),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速继续下探(-46.0%,-0.5pct)。 企业利润改善的背后有基数效应的推波助澜。2019年是减税降费的加力提速之年,全年共实现约2.3万亿元的减税降费,备受市场关注的增值改革也于2019年4月正式落地。增值税调降虽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厚企业利润及现金流,但对于部分下游行业而言,在增值税切实调降之前提前购货可以更为充分的享受增值税收抵扣优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2019年3月工业企业的生产提速和利润高增,2019年3月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3.9%,明显高于1-2月的累计同比增速-14%,进入4月后,随着抢抵扣因素的消散,工业企业利润也有明显回落,2019年4月工业利润同比收缩3.7%,较前值大幅减少17.6pcts,因此,低基数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企业利润的改善幅度。值得说明的是,尽管4月工业利润同比增速的修复有低基数的原因在,但从环比看4月工业利润仍有明显回升,基数效应仅仅是利润改善的“助燃剂”而非“导火线”,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对工业利润进行分析。 抽丝剥茧看利润 结合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以及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方法,我们可以将工业企业利润划分成四个部分:经营利润、管理成本、投资利润以及其他因素。根据统计局的定义,工业企业利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来源于会计“利润表”中“利润总额”项目的本年累计数。根据企业利润表的构建过程,利润总额是通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各项费用以及投资收益等分项计算得出的。粗略来说,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各项费用+其他收益-减值损失+其他因素,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上述各分项中,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各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等)与企业的管理相关,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企业的投资行为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四分法对企业利润进行拆分,将企业利润近似的划分为四个部分:经营利润、管理成本、投资利润、其他因素。 具体构建方法上,我们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营收、成本的当月值之差作为经营利润的反映,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的当月值之和来反映企业的管理成本,用投资收益的当月值来衡量企业的投资盈利,上述三个因素之和与企业利润总额的差值即为减值损失等其他扰动因素。特别的,对于经营利润分项而言,由于其代表企业的营收、成本之差,量、价变动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将会直接体现在该分项中,因此该指标能够更为直观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以及终端需求的冷暖。考虑到4月工业数据中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利润分化程度进一步扩大,严谨起见,我们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利润进行分拆。 从利润分拆的视角来看,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表现不一,中上游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增速要明显高于利润总额增速,而中下游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则反之,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不同企业的利润波动并非仅仅与终端需求相关。从所有制的角度拆分,我们发现4月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当月增速(-21.4%)要远高于利润总额的当月增速(-47.4%),而私营企业则反之,经营利润增速(14.3%)要明显低于利润总额的当月增速(17.8%)。从行业的视角来看,采矿、黑色、有色、煤炭、化工这些原材料及中上游行业经营利润的增速要明显高于利润总额的当月同比增速,而其余中下游行业的经营利润增速整体弱于利润总额的当月同比增速。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国有企业、原材料以及中上游行业的利润疲软并非完全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所致,原油价格大幅回落所导致的产成品价格低迷也并非是此类行业利润走弱的唯一原因。第二,私营企业、中下游行业利润改善的原因也不仅仅是终端需求改善所带动的企业订单修复。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利润分化的背后 国企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国企以及中上游行业向员工让利或是国企利润维持疲弱的重要原因。结合前文分析,国企及中上游行业利润持续疲弱并非单纯的因为经营状况不佳,结合利润四分法,国有企业的管理成本刚性也可能是国企利润走弱的原因之一。第一,与其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以及中上游企业的规模较大、人员结构也相对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管理费用的弹性相对较小:自2010年以来,国有企业管理费用累计同比增速最高点与最低点之差为29.6pcts,明显低于股份制、外商、私营企业的39.6pcts、31.5pcts、50.3pcts。另一方面,自疫情发生以来,国有企业成为了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3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中也曾明确指出要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也可能在于其向居民让利(详见我们此前的报告《债市启明系列20200428—国企利润”腰斩“,影响几何?》)。 “船小好调头”,私营以及下游行业的管理成本更具弹性,或是推动私营企业利润进一步回升的原因之一,宽货币环境之下的投资收益可能也会对利润形成正向贡献。对私营企业而言,私营企业体量较小,因此可以灵活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与人员架构,这也使得私营企业的管理成本更具弹性。另一方面,统计局在解读4月工业数据时曾直接指出,4月份利润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月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有关,这也是企业利润回升的一个原因。结合4月各大类资产的收益率走势,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及基本面的边际修复,4月股市、债市整体均有一定修复,企业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利润的修复;同时,相较于票据贴现利率以及债券发行利率等融资成本,4月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然维持高位,这也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了收益空间。 管窥企业利润的复苏节奏 对于私营以及中下游企业而言,压降管理成本、增厚投资收益并非长远之计,企业利润增速终将回归终端需求,但后疫情时期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意愿的不确定性或将对企业的利润修复形成制约。对于利润恢复较快的私营以及中下游企业而言,此类企业的利润改善并非单纯受终端需求回暖所影响,管理成本收缩、投资收益上行也是导致此类企业利润回暖的原因,但上述盈利模式能否持续仍存疑问:一方面,企业结构调整只是权宜之计,人员工资等管理成本终有隐性下限;另一方面,进入5月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的宽松脚步放缓以及监管层对资金空转、资金套利的监管升温,企业对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将在更加严格、规范的监管框架之下进行,企业的投资收益能否持续攀升也仍存疑问。因此,企业的利润终究要回归到终端需求,但后疫情时期居民的收入以及消费意愿仍有不确定性,料将对利润的持续修复形成制约(详见我们此前的报告《债市启明系列20200421—如何看待当前经济中的四个矛盾?》)。 对于国企以及中上游行业而言,原材料价格回温以及基建、地产投资加码有助于带动上游行业利润筑底反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分化料将收敛。对于利润恢复相对缓慢的国企以及中上游行业而言,原材料价格回温以及基建、地产投资加码有助于带动上游行业利润筑底反弹。进入5月后,财政部再次下达1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专项债的杠杆作用料将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国有企业以及中上游行业利润有望恢复,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分化料将收敛。 结论 4月工业利润整体边际修复,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分化较为明显,国有企业以及中上游行业利润较为疲弱,私营企业、中下游行业利润表现亮眼。从利润分拆的角度来看,国有以及中上游企业的利润走弱并非单纯受原材料价格走弱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所致,国企向员工让利也是企业利润回落的原因之一;对于私营以及中下游企业而言,其利润快速走暖也并非仅仅是因为终端需求的改善,企业主动调整自身的管理成本以及宽货币环境之下的投资收益高增也是利润回暖的重要原因。往后看,对于国企以及中上游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回温以及基建投资发力将带动其利润增速逐渐修复,但刚性的管理成本或将成为利润回暖的掣肘;而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利润增速终要回归至终端需求,考虑到后疫情时期居民收入、消费意愿仍有不确定性,以及海外市场风险仍然严峻,仍需关注工业利润修复的可持续性。 市场回顾 利率债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0年5月28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涨跌互现,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0.31bps、16.93bps、19.97bps、-18.74bps和-9.83bps至2.17%、2.25%、2.13%、1.93%和1.81%。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上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1.05bps、-2.21bps、-3.94bps、-3.26bps至1.60%、1.90%、2.26%、2.72%。上证综指上涨0.33%至2846.22,深证成指下跌0.27%至10653.49,创业板指下跌16.51%至2054.96。 央行公告称,为对冲政府债券发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5月2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4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 2020年5月28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涨跌互现,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0.31bps、16.93bps、19.97bps、-18.74bps和-9.83bps至2.17%、2.25%、2.13%、1.93%和1.81%。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上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1.05bps、-2.21bps、-3.94bps、-3.26bps至1.60%、1.90%、2.26%、2.72%。上证综指上涨0.33%至2846.22,深证成指下跌0.27%至10653.49,创业板指下跌16.51%至2054.96。 央行公告称,为对冲政府债券发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5月2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4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 流动性动态监测 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5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4718.3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7346.2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2404.3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可转债 可转债市场回顾 5月28日转债市场,平价指数收于85.43点,下跌0.95%,转债指数收于111.51点,上涨0.08%。255支上市可交易转债(辉丰转债除外),除国轩转债停盘,博彦转债、淮矿转债、蒙电转债、骆驼转债和国贸转债横盘外,102支上涨,147支下跌。其中,富祥转债(15.96%)、广电转债(3.95%)和健友转债(3.57%)领涨,千禾转债(-12.08%)、尚荣转债(-5.67%)和金农转债(-4.47%)领跌。253支可转债正股(*ST辉丰(行情002496,诊股)除外),除国轩高科(行情002074,诊股)停盘,鲁泰A(行情000726,诊股)、奥瑞金(行情002701,诊股)、森特股份(行情603098,诊股)、顺丰控股(行情002352,诊股)、山鹰纸业(行情600567,诊股)、荣晟环保(行情603165,诊股)、郑中设计(行情002811,诊股)、中航机电(行情002013,诊股)和铁汉生态(行情300197,诊股)横盘外,86支上涨,157支下跌。其中富祥药业(行情300497,诊股)(10.01%)、苏博特(行情603916,诊股)(7.38%)和鸿达兴业(行情002002,诊股)(5.88%)领涨,新莱应材(行情300260,诊股)(-8.74%)、通光线缆(行情300265,诊股)(-7.48%)和尚荣医疗(行情002551,诊股)(-5.94%)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上周以来转债市场调整迅速又猛烈,截止周五中证转债指数已经连续十天收跌,前期是溢价率压缩占据主导力量,到后期则是正股与估值同时回落。 从估值水平来看,调增后的90-115元平价区间的股性估值已经回落到15%附近。短期来看去年底股性估值的位置是一个考验,在当前趋势下可能冲击至13%水平附近,总体来看我们认为短期估值继续大幅压缩的可能性不大,当前最大的风险来自正股。但从中长期看,若风险市场持续不振(即使有小反弹)我们认为股性估值有可能退守10-15%区间,在下半年这一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小。 回到短期视角,历经大幅压缩之后的估值水平提升了转债市场的总体弹性,而回落的绝对价格提升了转债未来向上的空间,冲击后转债市场的性价比已经有较为显著的改善。逆周期视角一直是转债投资取得超额回报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自从3月以来我们在逆周期逻辑下提前推荐关注消费、内需、科技等板块,而现在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放大拓展这一逻辑。 自发布二季度展望报告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此时的转债市场是资产配置策略的缩影,必须更为前瞻地判断风险资产的风格与方向,否则即使看到了空间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收益,在未来市场的分化会依然处于高水位。 从风格上看,我们更偏向价值方向,寻找盈利与真成长的板块,在当前疫情冲击的下半场全球开始复产复工的阶段,与政策落脚点相匹配的行业更具有投资价值,而逆全球化是外部扰动的源头需要小心规避。 我们对转债市场策略的定义仍旧在“惊喜”的框架下,寻找顺周期与逆周期的板块,短期极端冲击后更有可能兑现一部分惊喜。顺周期方向要及时兑现盈利,逆周期要勇于提前布局。顺周期视角依旧坚持内需&;;硬科技为主,逆周期则关注周期&;;服务行业。在连续两周的冲击之后,诸多优质标的在转债市场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安全垫,同时还享有不错的弹性,值得重点关注。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东财转2、博威转债、高能转债、福特转债、乐普转债、博特转债、希望转债、顾家转债、中天转债、至纯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顺丰转债、瀚蓝转债、裕同转债、新泉转债、金力转债、深南转债、红相转债、木森转债、仙鹤转债、天目转债。 风险因素:市场流动性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增速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中国经济复苏在最新公布的工业数据中得到进一步印证。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明显改善,八成行业利润改善,半数以上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尤其是受益于相关扶持政策的汽车、专用设备等行业利润状况明显好转。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工业经济面临形势仍严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揽子财政、金融、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助力企业发展,随着系列政策落实,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 半数以上行业利润实现增长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81.4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比3月份大幅收窄30.6个百分点。 “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落地,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恢复,工业企业产销加快,利润状况显著改善,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大幅收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称。 朱虹还表示,4月份利润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月投资收益大幅增加、同期基数偏低有关。 从行业来看,4月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八成行业利润改善。其中,半数以上行业利润实现增长。 比如,仪器仪表、通用设备、食品制造、金属制品行业,4月份利润分别增长60.4%、39.4%、30.6%和17.8%,而前一月上述行业利润还都是负增长。 此外,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等重点行业利润改善明显。 数据显示,4月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9.5%,3月份为下降80.4%;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增长87.5%,3月份为下降20.5%;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33.9%,3月份为下降28.6%;电子行业利润增长85.1%,增速比3月份加快65.6个百分点。 上述4个行业合计影响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比3月份回升19.7个百分点。 朱虹分析说,4月份,复工复产继续推进、相关扶持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汽车等行业市场需求明显好转,订单量逐步增加,利润明显回暖。 一揽子扶持企业政策将出 尽管4月数据明显改善,但从累计数据来看,1月至4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4%。 在朱虹看来,受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成本压力依然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企业盈利形势仍不容乐观。 最近几个月,中央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纾困企业的政策,涉及援企稳岗、减免税费、发放贴息贷款等。今年全国两会上再次释放重磅信号,一揽子政策将加码护航市场主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一揽子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内需等措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对上证报记者说:“随着各项援企助企政策的贯彻落实,后续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将回升向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上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随着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出台和落地,复工复产持续的推进和各项扩内需政策的效果显现,二季度工业经济的运行有望延续回升的态势。如果全球疫情能够逐步得到控制,经济能够逐步恢复,预计下半年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或好于上半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行情000157,诊股)(港股01157)董事长詹纯新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要大力支持工业人工智能和企业基础研究平台发展。 支持人工智能在工业产线上应用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两会热议话题之一。目前人工智能在消费和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批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企业加速成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我国人工智能与工业领域的融合相对滞后,面临着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难度较大等困难,工业领域和产品中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较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业提质升级。 詹纯新认为,每一次科技革命只有与工业制造深度结合,推动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带动生产力的飞跃。人工智能的战略性地位和头雁效应,更应体现在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上,由此推动产线、车间、企业的根本性变革,重塑生产运营、产品服务、组织流程等业务场景,打造创新业态。 詹纯新建议,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产线和产品中的应用。 推动企业基础研究平台建设 詹纯新表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科技强国的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今年以来,疫情对海外供应链造成了一定影响,反映出基础研究领域尤其是企业基础研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 詹纯新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亟需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撑。当前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处于全球行业的第一阵营,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要进一步创新突破,就必须加大投入做好基础研究,用原创性、根本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应用技术创新。 他建议,应加大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摘要]虽然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改善明显,但受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成本压力依然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企业累计利润仍现较大降幅,盈利形势不容乐观。 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97.9亿元,同比下降27.4%(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降幅比1—3月份收窄9.3个百分点。 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46.3亿元,同比下降46.0%;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49.0亿元,下降2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21.3亿元,下降28.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20.1亿元,下降17.2%。 1—4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110.1亿元,同比下降35.2%;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0269.5亿元,下降2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218.3亿元,下降24.3%。 1—4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6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烟草制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0.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56.4%,汽车制造业下降52.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48.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40.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7.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7.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22.9%,纺织业下降19.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9.7%,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7.6%,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3.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 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31万亿元,同比下降9.9%;发生营业成本24.04万亿元,下降9.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45%,同比降低1.07个百分点。 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17.69万亿元,同比增长6.3%;负债合计66.80万亿元,增长6.2%;所有者权益合计50.89万亿元,增长6.4%;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持平。 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4.43万亿元,同比增长9.9%;产成品存货44277.2亿元,增长10.6%。 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91元,同比增加0.69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9.23元,同比增加0.36元。 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3.0元,同比减少13.1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19.8万元,同比减少7.4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1.7天,同比增加3.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9.8天,同比增加11.2天。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81.4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比3月份收窄30.6个百分点。 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明显改善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落地,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恢复,工业企业产销加快,利润状况显著改善,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大幅收窄。但是1—4月份累计看,工业利润降幅依然明显,企业盈利形势仍不容乐观。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81.4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比3月份大幅收窄30.6个百分点。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生产销售增速均由负转正。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3月份为下降1.1%;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3月份为下降11.1%。规模扩张效益有所显现。 二是八成行业利润改善,半数以上行业利润实现增长。4月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利润增速比3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其中23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比3月份增加15个。如仪器仪表、通用设备、食品制造、金属制品行业,4月份利润分别增长60.4%、39.4%、30.6%和17.8%,3月份利润则分别下降15.1%、22.1%、16.4%和25.1%。 三是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等重点行业改善明显。4月份,复工复产继续推进、相关扶持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市场需求明显好转,订单量逐步增加,利润明显回暖。4月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9.5%,3月份为下降80.4%;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增长87.5%,3月份为下降20.5%;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33.9%,3月份为下降28.6%;电子行业利润增长85.1%,增速比3月份加快65.6个百分点。上述4个行业合计影响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比3月份回升19.7个百分点。 四是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新产业利润大幅回升。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55.7%,增速比3月份大幅加快55.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由3月份下降9.1%转为4月份增长38.8%。 此外,4月份利润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月投资收益大幅增加、同期基数偏低有关。 应该看到,虽然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改善明显,但受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成本压力依然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企业累计利润仍现较大降幅,盈利形势不容乐观。下阶段,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援企助企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促进工业经济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