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28日,第六届(2020)中国制造业价值500强论坛暨5G+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本次论坛以“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主题,旨在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筑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助力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0年度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研究报告》及《2020年度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500强榜单》在本次论坛上发布,海康威视、中兴通讯、中国中车、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三一重工、潍柴动力、宁德时代等公司位居榜单前列。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马忠智表示,201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势头稳定,在上市公司群体扮演了中坚角色,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创新驱动力量明显增强,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模板。 本次论坛新设六个平行论坛,探讨主题包括现代物流与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光电信息与制造业集群、5G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和中国制造单项冠军两个专题论坛。多位专家学者就制造业基础核心技术创新、制造业发展与应用等发表了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认为,在碳基材料与光电过程结合的基础上,孕育了以光电子产业为先导的柔性电子巨型信息产业,打造“中国碳谷”要做好顶层设计。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通过视频方式讲述了5G如何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助力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 中航工业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宁振波表示,用软件控制数据的自动流动,解决复杂产品的不确定性才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姓工不姓网”,联的是生产要素,不是消费要素。实际上,流程工业领域几十年前就联上了网,但不是数字化,是自动化范畴。复杂的工业现场和多样的工业设备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一大阻碍。 华为科技首席数字云架构师杨启辉表示,预计5G能满足70%以上工业场景,不仅是有线变无线的过程,更是解决方案的突破。华为愿携手产业伙伴,共建5G应用创新生态。如在5G车联网和5G工业互联网领域进行跨产业联盟。 专家表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研发是研发,生产是生产,现在还没完全打破。”新一代信息技术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制造业向智能智造、数字化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选准发展目标,找准发展路径,立足高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一汽集团、中车长客、陕鼓集团、中科曙光、方太集团、中集集团、智慧能源、神工股份、狄耐克、北信源、澳柯玛、华为、京东、蒙牛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作为制造业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不做到第一,没有科技含量,早晚都要死”等观点引人思考。此外,本次论坛举行了表彰活动暨长春市招商推介会。 在东北振兴的重要节点,长春国际汽车城、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际影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四大板块”规划正成为打造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双循环’是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十四五’期间长春装备制造业将大有可为。”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东华致辞时表示。
国家统计局12月27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供需两端稳步向好,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具体而言,今年前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2.4%,较前10月再扩大1.7个百分点。这是继今年10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后再创新高。不过当月原油、金属等相关下游企业利润收缩,规上工业企业产品存货也在增加,业内认为在规范行业监管的同时也需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前11月数据反映出供需两端稳步向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从数据来看,前11月,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5个行业减少,1个行业持平。 其中,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3%、15.7%和12.5%;同期,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利润增幅达10.5%、10.1%以及3.8%。 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5%,增速虽较10月份有所收窄,但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朱虹认为,当月利润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10月同期基数较低,11月份低基数效应减弱所致。 “随着采暖季到来,动力煤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带动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同时,在出口替代效应叠加节假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纺织服装、皮革毛皮、家具制造、文娱用品、化学纤维等行业利润降幅较前10月收窄0.5-3.7个百分点。”朱虹介绍。 截至11月,规上工业企业受到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单位成本首现下降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保持回升。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前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1月当月增速达7%,为今年以来各月高点,市场形势改善拉动企业利润持续上升。同期,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6.4%,连续两个月降幅在45%以上。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近期原油及金属相关下游企业盈利状况仍不容乐观。受原油及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前11月,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利润下降4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9%。 在过去一个多月间,铁矿石价格一路飙升,截至12月初,铁矿石主力期货合约收报934元/吨,年初至今已涨超44%,并创下2013年12月以来新高。 “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将带来生产成本的显著提高,挤压下游企业利润。当前交易价格已背离供需关系,期货交易规则亟待完善,现货市场的交易秩序有待规范。”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 随后,相关行业部门密集下达监管政策。12月2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再发声,明确将从增加铁素供给、建立新的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规则和进一步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安全支撑体系;12月22日,大商所也再次发布对铁矿石期货全面实施交易限额的要求。 此外,朱虹还指出,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仍在增加。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6.5%,增速较10月末提高0.6个百分点,这是自5月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并波动上行;产成品存货同比增7.3%,增速比10月末提高0.4个百分点。 “下一步仍需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实体经济质量效益。”朱虹指出。 在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公开表示,需求侧改革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的内在要求,只有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推动需求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创造需求与供给的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有利于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关于短时预期,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李超团队认为,到2021年,工业企业盈利将维持正增长,增速可达4%,较2020年继续小幅微升。届时,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继续发挥作用,消费、出口和地产等数据有助于维持经济景气,叠加补库周期的逐步开启,PPI渐进回升,工业生产加快,企业营收带动营收利润率改善,经济景气将支撑企业盈利。
国家统计局12月27日公布数据显示,1月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增速比1月至10月提高1.7个百分点。专家认为,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实现由负转正后稳步回升。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显示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改善。11月产成品存货有所增加,可能与企业主动加快生产、积极备货有关。 盈利改善趋势延续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实现由负转正后稳步回升。总体看,工业利润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二是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三是部分传统行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四是单位成本首现下降,盈利水平持续上升;五是企业亏损面缩小,亏损额大幅下降。 朱虹介绍,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回落主要是由于10月同期基数较低,11月低基数效应减弱。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制造业盈利增速进一步加快,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营业收入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单位成本首现下降,共同带动了营业收入利润率明显改善。 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展望未来,企业盈利改善趋势将延续。2021年上半年,预计在疫苗落地影响下,服务业将显著修复,海外经济可能进入供需两旺阶段,中国制造业补库存和资本开支过程也会形成。总体来看,基数效应下的企业盈利增速顶部将出现在2021年3月。 产成品存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仍在增加。”朱虹称,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6.5%,增速较10月末提高0.6个百分点,自5月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并波动上行;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7.3%,增速比10月末提高0.4个百分点。 诸建芳认为,11月产成品存货有所增加,但周转天数环比减少,或与部分企业主动加快生产、积极备货有关。 郭磊表示,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较10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但低于9月。实际上,自6月起这一数据一直在变化,很难按传统标准判断当前属于补库存还是去库存阶段。分行业看,受上游影响较大的制造业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一直在去库存;制造业较为分化,通用设备、汽车等行业库存一直在上升,但另外一些行业受需求脉冲式分布的影响库存时升时降,如计算机电子、电气机械;有些行业需求短期过于集中,导致供给跟进,库存先升后降,如纺织业。
经济稳步恢复的态势进一步得到印证。最新公布的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继续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且为连续7个月保持正增长。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工业企业利润有望保持良好恢复态势。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4%,增速比1至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称,供需两端稳步向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稳步回升。 从单月增速来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份回落12.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单月增速已经连续7个月保持正增长。 “当月利润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10月份同期基数较低,11月份低基数效应减弱所致。”朱虹说。 工业经济呈现更多积极迹象,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上升。数据一目了然: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8元,同比下降0.01元,累计单位成本为今年以来首次下降;11月份当月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6%,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分析称:“工业生产增速还将维持在高位,PPI同比大概率上行,叠加低基数因素,预计12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有望回升,全年累计增速将保持正增长。” 从行业来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抢眼,利润增速远超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1至11月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至10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行业和电气机械行业在需求持续回暖带动下市场销量增加,利润分别增长15.7%和6.6%,增速均比1至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 此外,1至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增速比1至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增长11.9%,增速加快3.2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利润增长43.5%,增速比上月加快3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利润持续改善,成为拉动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回暖的主要动力。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看来,这得益于消费复苏和出口超预期的带动。“中国供给填补了全球供需缺口,装备制造业最为受益。” 工业企业利润稳步恢复的态势明年有望延续。李超表示,明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继续发挥作用,消费、出口等数据有助于维持经济景气,加之补库存周期的逐步开启,工业生产有望加快,这些都将支撑工业企业利润改善。
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24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将聚焦三大重点,包括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生态,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将编制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规划,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在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王志军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将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工业软件等基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和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同时,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在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王志军表示,将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生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在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生态方面,将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同时,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产业基础等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掌握独门绝技,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此外,围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王志军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供需矛盾的焦点所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做好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三方面工作。具体包括,扩大信息消费和智能家电、智能终端等新型消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型消费品,扩大制造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谋划一批增强基础、增加功能、有利于长远的重大项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合作平台,抓好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的落地。
作为纵横股份的掌舵者,低调、内敛、富有学者气,是任斌带给外界的第一印象。不过,一旦聊起他的本行——工业无人机,任斌的“话匣子”随之打开,并通过形象的举例将专业、枯燥的技术知识通俗易懂的传递给听众。“外界很关注工业无人机目前在各个行业领域应用到了哪个阶段,以期判断未来的发展空间。在我看来,工业无人机目前除在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运用较为成熟外,在其他行业领域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以人的求学经历做比较的话,工业无人机在地理测绘领域的应用处于初高中生阶段,在其他领域目前都还处于幼儿园阶段,未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举例称。厚积薄发 将实力化为竞争力大海航行靠舵手。短短10年时间,从最初为航空项目提供验证试验的新兴企业,成长为工业无人机全产业链布局的细分领域龙头,纵横股份快速发展壮大的背后,由任斌领衔的核心研发管理团队功不可没。任斌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曾从事高速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和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研究,他早在1999年便开始从事无人机研发,对于纵横股份更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自2010年成立以来,纵横股份始终专注于工业无人机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探索、推动以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为主的工业无人机应用。公司设立时,主要从事飞控与地面指控系统研发和销售,参与了AG600、海鸥300、Y-20、灵雀B、C919等重大航空项目验证试验;2015年在国内率先发布并量产垂直起降固定翼工业无人机,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这一新类别纳入工业无人机的范畴,拓宽了工业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改变了市场格局。此后,纵横股份陆续推出多个系列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飞行器平台,目前拥有七大系列产品,最大起飞重量涵盖6.8千克至105千克,航时在1小时至8小时不等,可搭载多样化的任务设备,能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纵横股份自2012年启动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平台的研究,研制了尾座式、倾转动力式、复合动力式等类型的近20种型号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平台,积累了大量设计经验、飞行测试数据、产品制造经验,实现了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发周期从12个月以上缩短到6个月以内,理论设计指标与实际测试结果的偏差值小于10%。”任斌称。研发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据任斌介绍,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团队的建设,通过自主培养为主、结合外部引进的方式不断扩大人才储备,组建了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结构合理的技术研发团队,建立了良好的鼓励创新和人才激励机制,从而为公司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保障。截至2020年6月30日,纵横股份共有研发人员103人,占员工总人数比例为22.59%,研发人员专业背景覆盖总体气动设计、结构强度设计等多个学科,多学科融合的人员配备满足了公司不同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如今,纵横股份已发展成为行业内少数同时布局无人机研发、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航飞服务、培训服务的厂商。公司构建了完善的软硬件产品体系,产品谱系完善,拥有一体化的自主设计及生产能力,覆盖无人机飞控与地面指控系统研制、无人机系统研制、软件开发平台、无人机管控平台等环节。“小小的无人机看似简单,但却是多种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并且每一个技术成功实施的背后,都需要攻克众多难点。”任斌以一体化设计及集成技术(公司核心技术)举例称,该项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实现结构重量、装载空间、气动力、传输带宽、能源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确保系统发挥最大效能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完整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并在成本控制、技术自主可控、多元化应用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任斌看来,纵横股份通过覆盖无人机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在实现飞行器性能最优化的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快速形成合适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行业客户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这也是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所在。前景广阔 拓展应用布局大市场对于国内无人机产品,外界较为熟悉的是大疆创新及其多旋翼无人机产品。“多旋翼和垂直起降固定翼的无人机产品各有优势,公司选择垂直起降固定翼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如实现差异化竞争。我还要强调的是,公司在多旋翼无人机技术研发上不存在难点和壁垒。”任斌对记者表示。根据相关报告,2019年我国工业无人机整机市场规模(按订单统计)为50.62亿元,其中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整机市场规模为5.12亿元,占无人机整机市场规模比例为10.12%。2019年,纵横股份在国内工业无人机整机市场占比5.4%,位列第二;在国内垂直起降固定翼工业无人机整机市场占比53.8%,排名第一。在业内人士看来,多旋翼和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产品各具优劣点。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简单,具备可垂直起降、可空中悬停、操作简单、性价比高等优势,但存在气动效率低(航时1小时内)、作业面积小、速度慢等劣势,未来会聚焦行业应用场景的精细化开发;而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具有起降便捷、航时长、大面积作业等特点,具有应用优势,未来会聚焦针对传统作业的颠覆性应用场景的开发,在工业无人机市场的份额将逐渐提高。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成熟,工业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正在持续拓展。有机构预计,到2024年我国工业无人机整机市场规模将达到405.99 亿元,其中垂直起降固定翼工业无人机整机市场规模为124.26 亿元,占工业无人机整机市场规模的比例将从2019年的10.12%提高到30.61%。为进一步抢占发展先机,纵横股份本次IPO募资将投入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其中,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有利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先进制造水平,满足未来市场及客户快速增长需求。“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后,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在工业无人机制造及研发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也将有力促进公司在工业无人机领域的发展壮大。”任斌称。目前,纵横股份销售的产品及服务已覆盖1300余家客户,涵盖测绘与地理信息、巡检、安防监控、应急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另据任斌透露,公司还在深度开展智能化飞控、5G网联无人机等产品的开发,从而对工业级无人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布局。对于在防务领域的发展规划,任斌表示,公司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应用便利、航时长、高原性能好,能在移动平台精准起降,可适用于防务领域的侦察巡逻等应用场景。未来,公司在不断定义并拓展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将积极拓展防务市场。按照任斌的构想,纵横股份未来将依托聚焦优势、稳步扩张的总体战略,专注于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及配套产品的开发,并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催化下,不断定义并拓展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纵横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无人机系统提供商和服务商,让无人机成为行业基础工具,为传统行业发展赋能。”任斌信心满满地说。
据悉,十天内五大城市齐推户籍新政。自12月14日至今,包括广州,苏州在内的多个大城市密集推出户籍改革政策,放宽落户门槛。 最牛地级市放宽落户 苏州市近日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落实租赁房屋常住人口在社区公共户落户政策,经房屋所有权人同意可以在房屋所在地落户,也可以在房屋所在地的社区落户,破除隐形门槛。创新户口迁移政策。实施省内特大城市苏州与南京在积分落户时,实现居住证年限和社保年限积累互认。探索苏州与无锡、常州等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积累互认。 苏州是中国普通地级市的领跑者,有“最牛地级市”之称。去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35.8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六,普通地级市第一。苏州的GDP总量大,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工业制造业。 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60%,有11个行业产值超一千亿元,26家企业入围“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入围数量列全国第一。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4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8%。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同时也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 不仅如此,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梳理,去年全年苏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60家、累计达7052家,仅次于北上广深,成为二线城市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