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间,电商平台拼多多披露一季度业绩报告。一季度中,拼多多实现收入65.41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4%超过市场预期。 自疫情发生以来,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陆续推出各项补贴,惠及消费者及中小企业。据了解,为支持商家发展、促进消费回流,拼多多平台一季度已直接补贴金额超过50亿元。通过让利消费者和商家,拼多多持续增强线上消费势能,为商家创造出了更多订单。 同时,拼多多因为持续进行“百亿补贴”以及疫情期间对于医疗用品和农产品上行提供了大量补贴,一季度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共计达到72.97亿元。 现金流的充足为拼多多大手笔补贴提供了底气。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拼多多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合计426亿元。拼多多方面表示,公司现金储备充足,百亿补贴仍会持续,并不断扩大补贴的品类与商品数量。 在此期间,拼多多的买家数量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前12个月内,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达6.28亿,单季度劲增4290万,继续保持用户的高速增长势头。与2019年同期相比,活跃买家数增加了1.85亿。 据拼多多方面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拼多多仅用5年的时间就获得了6.28亿的年度活跃买家。这个数据不但刷新了电商行业的记录,在正在步步接近淘宝的用户数据。据阿里巴巴在2019年财报中披露的数据显示,淘宝年度活跃消费者为6.36亿。 日均包裹数量的增长或许亦能够侧面证明拼多多用户数量的增长空间。 据拼多多相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透露,随着经济不断复苏,中国数字经济优势逐渐凸显,5月以来,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数已超过6500万个,相比2020年3月的5000万个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数劲增30%。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或将进一步迎来政策支持。5月22日上午9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道,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编辑 田冬)
本报记者 包兴安 近日,多地再次出台新一轮促消费政策,通过补贴、奖励、消费券等手段,“真金白银”引导消费,同时也开展了各种线上的促进消费活动。专家建议,下一步,应从需求端等多个维度发力,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接连出台多项促消费政策,有力提振了我国消费市场加速复苏。5月19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万亿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比前2个月收窄13个百分点。前4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8个百分点。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将会支撑经济稳定增长,有利于优化供需关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民生改善,带动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对此,付一夫建议,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具体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需求端,应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供给端,应丰富消费市场的商品品类,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从而调动民众消费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顺应消费升级大势,关注不同年龄层消费群体的变化新趋势,完善文化、信息、教育、健康等新兴消费领域优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消费环境上,政府部门仍需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 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近日,上海市、海南省等地出台了补贴、奖励、消费券等促消费措施。补贴方面,5月20日,上海市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汽车消费若干措施》提出,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今年购买新能源汽车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位消费者5000元补贴。 奖励方面,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三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海南省新能源汽车促消费临时性政策的通知》,对在海南省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进行奖励。奖励标准为每辆新能源汽车奖励人民币1万元。 消费券方面,各地继续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例如,5月21日,武汉市继续投放第五波消费券;5月19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发放2.2亿元消费券,加速文旅产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复苏。 付一夫表示,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的效果已显现,不过,消费券更多只是起到短期的刺激作用,却不能为后续消费扩张提供持久的增长动力。另外,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给财政造成压力,对于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城市而言并不适合。 “消费券不能盲目地大规模发放,而是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并配以长期政策的实施;同时还应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保证产能的恢复与产品的供给,以供给侧的复苏来配合需求侧的消费提振。”付一夫表示,此外,针对“羊毛党”的投机牟利、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相关平台要不断升级更有效的技术监测和风险防控壁垒,用户一旦发现此现象也应及时举报,如此才能使消费券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佳。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魏欣 在疫情对美国的冲击下,政府补贴政策必须在执行速度和准确性的平衡中更加偏向于速度。期间出现的各种疏漏和争议加强了社会对于政府资源分配效率的不信任。 虽然“新冠”疫情在美国各地已经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但是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破坏作用正在全国各地不断扩散。5月12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4月失业率为历史性的14.7%,为二战以来的最高点。5月14日,劳工部公布当周有接近3百万美国人申请失业保险。即使每周新增人数正在缓慢下降,疫情以来申请过失业保险的总人数超过3600万人。同时,“居家令”对零售业的冲击尤其严重。5月4日,拥有500家门店的服装销售公司J.Crew由债权人接手,申请破产重组;5月7日,总部位于达拉斯的奢侈品销售公司Neiman Marcus在休斯敦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5月16日,创始于1913年,拥有约850家门店的大型百货商店JC Penny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份额的流失之后,终于也在这场危机中申请破产保护。在各种经济指标急剧下滑的情况下,两党却在后续救助方案上产生了争议。5月15日,即便在白宫和参议院的威胁下,民主党人还是以微弱优势强行在众议院通过了他们认为必要的第四阶段救助方案——《健康与经济复苏综合紧急解决方案法》。 根据媒体公布的信息,为了防止短期的社会停滞发展成为长期的经济危机,这份民主党起草的救助方案将对社会各个阶层注入高达3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措施。其中每个成年美国公民和孩子将可以再一次获得1200美元;每个家庭最多可以获得6000美元的补助。它还计划动用联邦资金补贴那些因为疫情而产生财政资金枯竭的地方政府。但是如此大范围的补贴方案在美国社会还是引起了一些选民的反感。从208对199的投票结果来看,不但只有一位即将退休的纽约州共和党议员跨党派投票赞成,而且民主党内部就有14位议员投票反对。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美国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的?应对效果又怎么样呢?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迅速启动了力度空前的市场干预措施。3月3日,在爆发初期,他们就突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50个基点。如此大幅度的降息是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以来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中,鲍威尔主席认为,疫情已经对经济造成了实质性影响。3月12日,他们又宣布会对金融系统注入1.5万亿美元资金。3月15日,美联储干脆一次性降息至0到0.25%,并且重新启动了量化宽松计划。根据当时的计划,美联储将从公开市场上购买2000亿美元房地产支持债券和5000亿美元国债。3月23日,他们前所未有的取消了国债购买上限。只要经济有陷入长期萧条的风险,他们便可以随时进入国债市场干预。这样就压低了收益率曲线,稳定住了房地产和国债市场。 在基准利率被降低至0之后,美联储并没有像一些欧洲国家那样向负利率区间推进,而是采取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操作。3月17日,他们宣布重新启动了一项名为“主要交易商信贷额度(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美联储可以向摩根大通、花旗银行、高盛等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授信,让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3天后,他们扩大了资产购买范围,把市政债券纳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为那些陷入困境的地方政府降低了融资成本。3月23日,他们在一项名为“二级市场企业信贷融资(Secondary Market Corporate Credit Facility)”的计划中增加了购买投资级别的企业债券。这样他们为那些大型企业也拉低了借贷利率,对处于困境中的航空公司尤其关键。对于那些商业银行不愿意接纳的中小型企业,美联储甚至在4月6日宣布他们甚至可以绕过银行,对他们进行直接贷款。这一系列非常规措施使受到冲击严重的地方政府和各种类型的企业仍然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不至于引发连锁倒闭潮和系统性危机。 在财政政策上,白宫和国会虽然在应对方案的内容上争执不断,但是总体行动还算及时。刺激措施到目前为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3月6日国会通过了83亿美元的紧急资金主要给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用于疫苗和测试盒研发工作。地方政府也获得了约3.5亿美元用于防疫工作。第二阶段中,3月14日国会通过了主要关注于防疫和隔离的《家庭优先和冠状病毒应对法》。为了让所有疑似感染者都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隐瞒病情,这个法案让大多数病人能够获得免费检测。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自我隔离两周的雇员,这个法案也特别提供了两周的带薪假补贴。第三阶段中,3月27日国会通过了《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这个法案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美国家庭不会因为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对于年收入在7万5千美元以下的成年人,政府直接发放1200美元补贴。不超过2个儿童的家庭,每个儿童发放500美元。中小企业管理局还给企业主发放贷款,让他们可以继续为员工发放工资。只要8周后,他们仍然留住员工,老板的这部分贷款就会被政府免除。 这一场由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经济危机与上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有很大不同。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次贷危机是由于银行不负责任的过度借贷造成的。当时美国房地产泡沫非常严重,银行业过于庞大,资源错配非常严重。而本次危机更像一场天灾,经济结构中过热的成分非常有限,只是疫情造成了经济活动的突然停滞。但是和上次相比,本次的货币政策可以操作的降息空间非常狭窄。在2008年危机前,当时的基准利率还有5.25%。本次危机前,基准利率只有1.75%。这导致美联储破例采用了很多数十年前才实施过的非常规操作,也让一些市场人士质疑他们是否遵守了1913年通过的《美联储法案》。 政府对社会的财政补贴政策虽然非常迅速,但是在美国引起了诸多争议。媒体发现,原本应该给每个人发放的现金补贴,要么没有及时发放到需要的人手中,要么发放到已经去世人的账号中。还有一些已经离开美国的留学生拿到补贴。对于一部分收入较低的职业,由于失业补助过于丰厚,导致员工不再愿意回去上班。救助方案反而加剧了失业状况。哈佛大学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获得了860万美元的疫情救助款,但是他们因为是否应该被归属为中小企业引起了与特朗普总统的争议。 从美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地区的疫情已经渡过峰值,很多州也开始讨论复工计划。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可能还需要更长时期才能做出准确评估。但是从目前社会整体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复苏方案成功阻止了像2008年那种连锁倒闭潮的发生。社会安全网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基本到位。但是在疫情对美国的冲击下,政府补贴政策必须在执行速度和准确性的平衡中更加偏向速度。期间出现的各种疏漏和争议加强了社会对于政府资源分配效率的不信任,也成为了第四阶段救助方案难产的重要原因。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家,曾在美国供职于大型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滕泰 刘哲 张海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短萧条”,各国纷纷推出了相当于本国GDP总量10%到22%的经济救助与刺激计划。中国在防疫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建议尽快推出规模不低于10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根据中国经济最新增长结构,再沿用十多年前以扩大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方式已是刻舟求剑,考虑到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占比已达60%,本次中国经济复苏方案应该以稳消费为重点,其中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能力最强。 一、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规模:10万亿为宜 面对疫情造成企业短期收入剧减、利润恶化、甚至资金流动性困难,必要的救助和刺激政策出手一定要快,要赶在大批企业倒闭之前出台足够力度的对冲措施,减缓经济衰退,助力经济早日复苏。通过静态和动态评估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参考发达国家的救助力度、以及对比2009年的历史刺激规模,建议中国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规模不应少于10万亿。 首先,本次疫情造成的静态损失大,推动复苏需破冰之力。从全年总需求情况看,出口、消费、投资形势都不容乐观。一季度出口下降11.4%,考虑到4月海外疫情的迅速扩散,二季度出口仍不乐观。消费受冲击的情况也很严峻,从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0.5%的增速情况看,不仅可选消费受影响严重,甚至很多必选消费也受到明显影响,如果没有足够力度的消费刺激计划,即便疫情受控之后,消费需求复苏的速度也会显著滞后于供给恢复速度。 从投资情况看,中国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5%,即便考虑政府基本建设加力,全年投资增速也将大幅下滑。综合疫情造成的供给冲击和需求萎缩的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静态经济损失近5万亿元。考虑到在巨大的经济下行趋势中救助企业的巨大消耗,以及恢复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复苏的实际需要,所需救助与刺激的总规模应更大。 其次,海外的救助规模平均不低于本国GDP的10%,有其背后的合理逻辑。为了对冲疫情的冲击,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降息到零利率、负利率,提供无限量的货币流动性,所出台的财政救助和刺激计划规模都在本国GDP总额的10%到22%之间,这既体现了各国对疫情影响的重视程度,背后也必然体现了各自对疫情冲击的评估和救助规模的经济逻辑,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历史上财政金融刺激规模曾达到GDP15%以上。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曾推出了“四万亿计划”,占到了当年GDP的12.5%,加上金融扩张,总体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应在GDP的15%以上,迅速将中国经济增速拉回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增长水平。虽然之后有人因为2011年的通货膨胀和之后的经济下行对四万亿刺激有不少批评,但实际上2011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猪肉周期造成的结构性的食品通胀,而之后的经济增速持续下行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后期的供给结构老化,以及要素供给约束造成的劳动、土地、资本等供给成本的上升,并不是因为四万亿刺激计划所致。 结合本次经济衰退的救助和对冲的实际需要、参考其他国家的救助规模,并参考我国历史曾经的经济刺激规模,建议本次经济复苏一揽子方案的规模应在10万亿左右为宜,不低于2019年GDP的10%,不高于2009年的财政加金融扩张的力度。 以上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不应该以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某个特定数字为目标,而是以稳就业等“六稳”为底线,以减少企业倒闭、对冲损失、启动市场为重点,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为主要救助对象,以新消费领域为主要发力方向,辅之以符合实际需要的基本建设投资,配合以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 二、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构成建议:救助企业和稳消费为主 (一)救助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小微企业 由于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收入减少、短期资金链断裂、人工冲击等方面的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倒闭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大规模失业,企业救助计划应以受冲击严重的小微企业为主,救助方式可包括贷款利息补贴、房租补贴、工资补贴、减税减费等。 1、贷款利息补贴 建议免除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的一定比例,免除部分由财政负担。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11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9万亿。若根据受影响时间,免除3个月到6月的贷款利息,总补贴额度不超过1万亿。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进行筹集。 2、房租补贴 建议对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2020年2月-6月期间,月营业收入相较于2019年月均值下降50%(含)以上的月份,按房屋租金的50%进行补贴,补贴时间不超过3个月。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进行筹集。 3、为困难企业代发部分员工工资 建议对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2020年2月-6月期间,月营业收入相较于2019年月均值下降50%(含)以上的月份,在企业承诺被救助半年内不解雇合规员工的前提下,按员工工资的50%进行补贴。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加大国有强现金流龙头企业分红的方式进行筹集。2019年国有企业税后净利润为2.63万亿元,如果要求银行、保险、石油石化、烟草等坐拥巨额现金流的龙头国有企业进行大比例的现金分红,可筹集非税收入2万亿元。 4、减免企业税费 建议进一步减免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员工个人所得税。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增加财政赤字的方式进行筹集。若将财政赤字提升1百分点,能筹集1万亿左右的资金。 5、减免员工的五险一金、停止缴纳住房公积金 建议根据企业实际困难情况,进一步酌情减免小微企业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对于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划转社保的方式来弥补社保缺口。当前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总市值约为26万亿,如果将其中10%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即2.6万亿划转社保基金,将大大充实社保的资金实力。此外,还可以考虑暂停缴纳住房公积金,并将闲置的万亿住房公积金发还给个人。 (二)以新消费为主的消费刺激计划 可以通过给中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加大对“老消费”的补贴,同时用价格补贴的方式进行刺激“新消费”。 1、给中低收入人群发放1万亿消费券,加大老消费补贴 中低收入人群的储蓄率一般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给中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对刺激消费的效用最大。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发放消费券,对于消费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直接给居民发放消费券要兼顾公平与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原则,更好地起到提振消费的效果。从带动效果来看,消费券优于无使用限制的现金补贴,可以更好地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到原有增长水平,但是考虑到老消费的需求刚性,不能期待有恢复原有增速之外的的增量消费。 2、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主,补贴新消费1万亿 而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领域,直接针对产品的价格补贴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增量消费,对经济起到倍数拉动效应。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兼顾电脑、家电,按照10%到30%的价格补贴消费,1万亿消费补贴预计可带动消费总额2-3万亿元。 比如,以消费电子领域中的5G手机为例,假定每部5G手机均价5000元,补贴30%,假设每部4G手机均价2000元,补贴10%,如此补贴力度有望带动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9年的约3.8亿部回到2016年的高点5亿部,可带来智能手机新增消费1万亿元以上。若考虑智能手机5G手机对下游智能穿戴、智能音响、移动视频、游戏、影视等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对上游天线、射频前端、机壳、电路板、被动元器件等的拉动作用,其对于消费和投资的带动作用更大,总的杠杆有望达到3倍以上。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也是重要的新消费产品,与消费电子类似,新能源汽车也具有高增速、产业链长、空间大的特点。如果按照新能源车的售价30%进行补贴,预计新能源汽车2020年的销量有望从2019年的120.6万辆,提升到500万辆,预计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约为5000亿元,带动新能源汽车终端消费增量约1万亿元以上。若考虑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充电桩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其对经济将会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此外,2018年中国家电市场规模达到8104亿元,以2018年销售额为基数,假定给家电10%的价格补贴可提升35%的销量,总补贴额为280亿,预计可带来2800亿元的消费增量。 新老消费所产生的财政资金缺口,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盘活闲置的万亿住房公积金、或探索将国有房地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的方式进行筹集。 (三)扩大投资:老基建占比高,新基建乘数效应大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不管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只要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就可以实事求是地扩大投资。从结构上看,老基建占比较大,新基建占比较小;但从乘数效应看,新基建更大。 除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在城市地下管廊、环保、公共卫生、物流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空间。 媒体上流传的新型基本建设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个领域,但其中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名为新基建,实际上是已经持续多年的老基建投资领域,还有提高空间;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是未来重点的新基建领域,虽然只有千亿规模,但对新消费的带动作用更大;其余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更适合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投资,严格意义上并非政府可直接投资的基建项目。 符合实际需要的新老基建投资,在原有的财政预算基础上,可通过提升专项债发行规模的方式进行筹集。2019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为2.1万亿,建议将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提升至4.1万亿,新增投资2万亿资金用于新老基建。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便是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经济复苏计划中,货币政策也应该解放思想、释放充足的流动性,并尽快降息,全力配合财政政策帮助企业和经济渡过难关。相对于已经降低到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欧美等国而言,中国降息空间最大,不应该在这次全球降息中独自缺席。事实上,无论是为了救助企业、刺激投资,还是刺激消费,降息都是各国必须和首选的政策工具: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可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在大规模发型特别国债、专项债的时期,降息也可以极大地降低政府稳增长的债务成本。只要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能够密切配合,“授人以鱼”的救助政策和“授人以渔”的经济刺激政策并重,并加大以释放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核心的深化市场化改革措施,中国经济一定能够早日步入复苏之路。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滕泰 刘哲 张海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短萧条”,各国纷纷推出了相当于本国GDP总量10%到22%的经济救助与刺激计划。中国在防疫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建议尽快推出规模不低于10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根据中国经济最新增长结构,再沿用十多年前以扩大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方式已是刻舟求剑,考虑到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占比已达60%,本次中国经济复苏方案应该以稳消费为重点,其中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能力最强。 一、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规模:10万亿为宜 面对疫情造成企业短期收入剧减、利润恶化、甚至资金流动性困难,必要的救助和刺激政策出手一定要快,要赶在大批企业倒闭之前出台足够力度的对冲措施,减缓经济衰退,助力经济早日复苏。通过静态和动态评估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参考发达国家的救助力度、以及对比2009年的历史刺激规模,建议中国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规模不应少于10万亿。 首先,本次疫情造成的静态损失大,推动复苏需破冰之力。从全年总需求情况看,出口、消费、投资形势都不容乐观。一季度出口下降11.4%,考虑到4月海外疫情的迅速扩散,二季度出口仍不乐观。消费受冲击的情况也很严峻,从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0.5%的增速情况看,不仅可选消费受影响严重,甚至很多必选消费也受到明显影响,如果没有足够力度的消费刺激计划,即便疫情受控之后,消费需求复苏的速度也会显著滞后于供给恢复速度。 从投资情况看,中国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5%,即便考虑政府基本建设加力,全年投资增速也将大幅下滑。综合疫情造成的供给冲击和需求萎缩的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静态经济损失近5万亿元。考虑到在巨大的经济下行趋势中救助企业的巨大消耗,以及恢复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复苏的实际需要,所需救助与刺激的总规模应更大。 其次,海外的救助规模平均不低于本国GDP的10%,有其背后的合理逻辑。为了对冲疫情的冲击,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降息到零利率、负利率,提供无限量的货币流动性,所出台的财政救助和刺激计划规模都在本国GDP总额的10%到22%之间,这既体现了各国对疫情影响的重视程度,背后也必然体现了各自对疫情冲击的评估和救助规模的经济逻辑,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历史上财政金融刺激规模曾达到GDP15%以上。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曾推出了“四万亿计划”,占到了当年GDP的12.5%,加上金融扩张,总体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应在GDP的15%以上,迅速将中国经济增速拉回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增长水平。虽然之后有人因为2011年的通货膨胀和之后的经济下行对四万亿刺激有不少批评,但实际上2011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猪肉周期造成的结构性的食品通胀,而之后的经济增速持续下行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后期的供给结构老化,以及要素供给约束造成的劳动、土地、资本等供给成本的上升,并不是因为四万亿刺激计划所致。 结合本次经济衰退的救助和对冲的实际需要、参考其他国家的救助规模,并参考我国历史曾经的经济刺激规模,建议本次经济复苏一揽子方案的规模应在10万亿左右为宜,不低于2019年GDP的10%,不高于2009年的财政加金融扩张的力度。 以上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不应该以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某个特定数字为目标,而是以稳就业等“六稳”为底线,以减少企业倒闭、对冲损失、启动市场为重点,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为主要救助对象,以新消费领域为主要发力方向,辅之以符合实际需要的基本建设投资,配合以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 二、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的构成建议:救助企业和稳消费为主 (一)救助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小微企业 由于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收入减少、短期资金链断裂、人工冲击等方面的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倒闭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大规模失业,企业救助计划应以受冲击严重的小微企业为主,救助方式可包括贷款利息补贴、房租补贴、工资补贴、减税减费等。 1、贷款利息补贴 建议免除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的一定比例,免除部分由财政负担。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11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9万亿。若根据受影响时间,免除3个月到6月的贷款利息,总补贴额度不超过1万亿。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进行筹集。 2、房租补贴 建议对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2020年2月-6月期间,月营业收入相较于2019年月均值下降50%(含)以上的月份,按房屋租金的50%进行补贴,补贴时间不超过3个月。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进行筹集。 3、为困难企业代发部分员工工资 建议对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2020年2月-6月期间,月营业收入相较于2019年月均值下降50%(含)以上的月份,在企业承诺被救助半年内不解雇合规员工的前提下,按员工工资的50%进行补贴。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加大国有强现金流龙头企业分红的方式进行筹集。2019年国有企业税后净利润为2.63万亿元,如果要求银行、保险、石油石化、烟草等坐拥巨额现金流的龙头国有企业进行大比例的现金分红,可筹集非税收入2万亿元。 4、减免企业税费 建议进一步减免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员工个人所得税。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增加财政赤字的方式进行筹集。若将财政赤字提升1百分点,能筹集1万亿左右的资金。 5、减免员工的五险一金、停止缴纳住房公积金 建议根据企业实际困难情况,进一步酌情减免小微企业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对于这部分救助资金可通过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划转社保的方式来弥补社保缺口。当前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总市值约为26万亿,如果将其中10%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即2.6万亿划转社保基金,将大大充实社保的资金实力。此外,还可以考虑暂停缴纳住房公积金,并将闲置的万亿住房公积金发还给个人。 (二)以新消费为主的消费刺激计划 可以通过给中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加大对“老消费”的补贴,同时用价格补贴的方式进行刺激“新消费”。 1、给中低收入人群发放1万亿消费券,加大老消费补贴 中低收入人群的储蓄率一般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给中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对刺激消费的效用最大。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发放消费券,对于消费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直接给居民发放消费券要兼顾公平与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原则,更好地起到提振消费的效果。从带动效果来看,消费券优于无使用限制的现金补贴,可以更好地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到原有增长水平,但是考虑到老消费的需求刚性,不能期待有恢复原有增速之外的的增量消费。 2、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主,补贴新消费1万亿 而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领域,直接针对产品的价格补贴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增量消费,对经济起到倍数拉动效应。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兼顾电脑、家电,按照10%到30%的价格补贴消费,1万亿消费补贴预计可带动消费总额2-3万亿元。 比如,以消费电子领域中的5G手机为例,假定每部5G手机均价5000元,补贴30%,假设每部4G手机均价2000元,补贴10%,如此补贴力度有望带动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9年的约3.8亿部回到2016年的高点5亿部,可带来智能手机新增消费1万亿元以上。若考虑智能手机5G手机对下游智能穿戴、智能音响、移动视频、游戏、影视等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对上游天线、射频前端、机壳、电路板、被动元器件等的拉动作用,其对于消费和投资的带动作用更大,总的杠杆有望达到3倍以上。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也是重要的新消费产品,与消费电子类似,新能源汽车也具有高增速、产业链长、空间大的特点。如果按照新能源车的售价30%进行补贴,预计新能源汽车2020年的销量有望从2019年的120.6万辆,提升到500万辆,预计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约为5000亿元,带动新能源汽车终端消费增量约1万亿元以上。若考虑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充电桩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其对经济将会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此外,2018年中国家电市场规模达到8104亿元,以2018年销售额为基数,假定给家电10%的价格补贴可提升35%的销量,总补贴额为280亿,预计可带来2800亿元的消费增量。 新老消费所产生的财政资金缺口,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盘活闲置的万亿住房公积金、或探索将国有房地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的方式进行筹集。 (三)扩大投资:老基建占比高,新基建乘数效应大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不管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只要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就可以实事求是地扩大投资。从结构上看,老基建占比较大,新基建占比较小;但从乘数效应看,新基建更大。 除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在城市地下管廊、环保、公共卫生、物流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空间。 媒体上流传的新型基本建设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个领域,但其中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名为新基建,实际上是已经持续多年的老基建投资领域,还有提高空间;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是未来重点的新基建领域,虽然只有千亿规模,但对新消费的带动作用更大;其余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更适合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投资,严格意义上并非政府可直接投资的基建项目。 符合实际需要的新老基建投资,在原有的财政预算基础上,可通过提升专项债发行规模的方式进行筹集。2019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为2.1万亿,建议将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提升至4.1万亿,新增投资2万亿资金用于新老基建。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便是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经济复苏计划中,货币政策也应该解放思想、释放充足的流动性,并尽快降息,全力配合财政政策帮助企业和经济渡过难关。相对于已经降低到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欧美等国而言,中国降息空间最大,不应该在这次全球降息中独自缺席。事实上,无论是为了救助企业、刺激投资,还是刺激消费,降息都是各国必须和首选的政策工具: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可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在大规模发型特别国债、专项债的时期,降息也可以极大地降低政府稳增长的债务成本。只要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能够密切配合,“授人以鱼”的救助政策和“授人以渔”的经济刺激政策并重,并加大以释放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核心的深化市场化改革措施,中国经济一定能够早日步入复苏之路。 (本文作者介绍: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沃顿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新供给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的提出者。)
本周国常会:瞄准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 引导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 今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眼国内需求,以应用为导向,挖掘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潜能,积极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瞄准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引导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适应群众数字消费新需求,促进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 深交所:有序推进在审企业平移和新申报企业衔接 推动各方形成改革合力 深交所召开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工作动员部署会。会议强调,一是做好市场组织。加强与市场主体对接,按计划完成全市场技术准备,有序推进在审企业平移和新申报企业衔接,加强中介机构培训动员,做好投资者宣传教育,推动各方形成改革合力。二是回应市场关切。认真做好规则制度征求意见工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三是优化市场服务。用好用足改革制度供给,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安排。 广州补贴超10亿元 市民竞价、购车、置换均可享受 据南方日报,4月28日上午,由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等承办的“花城盛惠·快乐广购之汽车消费惠民活动”举行。据悉,本次惠民活动旨在激发广州消费市场活力,不仅在启动活动当天吸引到市民、外籍消费者热烈关注,也得到了汽车行业协会、全城汽车品牌和销售商家的积极响应,已有30多个汽车品牌、200多家4S店踊跃参与。据统计,此次汽车消费惠民活动市财政叠加各车企的补贴投入金额合计将超过10亿元,将让购车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重庆市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 每辆补贴2000元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公安局以及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下发《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通知》,符合补助条件的对象,按照申报补助材料的相关要求申报,并按程序审核通过后,可获得每辆2000元市级财政资金补助。资金补助将以电子消费券形式兑现发放。 武汉出台楼市新政:顺延交付时间、延后还款期限 武汉市住房保障房管局、武汉市教育局、人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发布通知,通知中指出,受疫情影响不能如期交付的,顺延时间最长不超过3个月。因疫情影响导致商品房购房人失去收入来源或收入减少造成还贷困难的,经购房人申请,可合理适当延后还款期限,延后期限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个月。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迅雷 还有5亿人没坐过马桶, 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但是今天我们的马桶还是过剩,飞机载客量不足。产能过剩,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你一定要把钱贷给那些要破产的企业,对银行来说也不是市场行为。 以直播卖货来说,对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成本下降、减少库存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它没有对劳动生产率带来多大的提升。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图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图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生活带来巨变。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比三个月前的预测调低了6.3个百分点。 近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讲述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南方周末:现在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涉及多个方面,如何在效率上进行权衡? 李迅雷:这个很难,因为没有足够大的数据量,只能先做了再说。总体上,我认为还是要平衡,供给端和需求端都要平衡,不能只考虑供给,不考虑需求。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我就提出,中国人大概还有5亿人家里没有卫生设施,通俗地说,还有5亿人没坐过马桶,但是今天我们的马桶还是过剩。产能过剩,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南方周末:你近期撰文呼吁现金补贴居民以拉动需求。从操作层面看,它难在哪? 李迅雷:对。从操作层面来讲,政府的压力会比较大。因为僧多粥少,中国人理想中一向“不患贫而患不均”。如果政府补贴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人的利益都得考虑。如果只是定向补贴给部分企业,社会关注度会大幅下降,操作起来更容易。 如果真要操作,我觉得还是可行的。因为现在毕竟是大数据时代,居民存款、征税记录、水电煤气等情况综合起来,基本可以确定哪些人可以享受补贴、哪些可以排除在外。 南方周末:现有的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有许多帮扶。这些企业的背后也是一个个人,像这类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是否更值得鼓励? 李迅雷:我觉得帮扶中小企业可以做,但中小微企业那么多,如果每家都补贴,需要补多少钱?补贴中小企业很多时候是给了企业主。为什么就不能直接补给工人?他们有了钱的话,就会消费,他们也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不下去就饿死了。给企业部门实质是“输血”,给居民部门则是“造血”,因为前者是制造产品,后者才是最终消费。不断输血的结果,往往是制造“过剩”,而造血的结果是创造需求。 补给企业家的话,是不是每个企业都得补?补的理由是什么?怎么体现公平问题?有些企业家可能会对政府行贿,骗贷、骗补。 南方周末:帮扶、补贴中小微企业的一个逻辑是,至少可以让企业先撑下去、活下来,也能保住工人的就业岗位。 李迅雷:对,但这个逻辑比较间接。你怎么能保证企业能救活,怎么保证他们一定不裁员?你把钱给了企业家,都由他来操作。钱落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不管怎样,他总能活下去。 钱拿给企业,救了企业,再过几个月,他说又不行了,你再给?然后员工该失业的还是失业。你知道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有多长?平均只有2.5年。即使没有疫情,中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也就是2.5年,个体工商户大约1.5年,都很短。 你一定要把钱贷给那些要破产的企业,对银行来说也不是市场行为。 比如像西贝、海底捞这类企业,即使不补贴,也有很多PE、VC愿意来投资,因为他们认为这类企业能够做大,银行也会主动给他贷款。 所以,一定还是要由消费来拉动,否则补贴给企业之后,员工还是拿不到钱、没钱消费,需求不足,企业的生产还是过剩了。 我一直呼吁,要从需求端去落实我们的政策。过去、包括现在的政策,大部分都是在供给侧,都在补企业,减税、免租等等,这些有错吗?也没什么大错。但过去很长时间以来,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出现了类似“把牛奶倒进阴沟”的现象。 十年前,中国是靠投资拉动是符合逻辑的,因为GDP中,投资占比大约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现在经济增长则主要靠消费。居民日常消费,吃喝住行,休闲娱乐、养老、保健等等,消费在GDP占比超过60%,无论是增量增量还是存量占比。美国也一样,美国经济也不是靠高科技拉动,而是消费占到GDP的80%。 南方周末:消费要怎么才能拉起来? 李迅雷:从需求端入手,一方面要补贴,就是政府花钱,另一方面是改革,但这个难度就很大了。改革涉及各方利益,动谁的奶酪都不好动。富人的钱太多、穷人的钱太少,这些年来,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速大幅高于其他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16-2019年,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29%,而中等收入组的累计增长只有19%,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之间的差距均在扩大。 如果能匀一下的话,中国经济就起来了,消费就起来了。 7年前我就撰文:《中国经济就像一杯沉积的液体》,虽然总量够大了,国民总收入体量也够多了,关键是结构问题,大量收入、资源沉积在少数人和部门手里,无法形成现实的消费与投资。下面沉淀得太多了,很难动,如果搅拌一下,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搅拌就得动利益,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故现在靠政府补贴实际上就是增加政府的债务,只能由子孙后代来还,但如果能够通过改革来缩小收入差距,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当然,改革的难度很大,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难题,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在这次应对疫情方面,我国所采取的举措与西方国家有显著不同,它们是疫情防控粗枝大叶,财政、货币却大放水,几乎没有改革举措。我国则有效控制了疫情,货币财政政策有序推进,此外,改革力度较大,重在治根。如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交易机制;资本市场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等。 南方周末:这一轮疫情会带来什么变化? 李迅雷:疫情加速了分化。 首先疫情加速的新旧产业的分化;如信息技术产业更加快速发展,3月份在绝大部分产业亏损的情况下,计算机制造产业和烟酒产业一样,保持盈利。疫情增加了企业和个人对视频会议应用的需求,App Annie最新报告显示,商务视频会议应用程序一直在经历爆炸式增长,刚刚在3月份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下载量。线上办公APP钉钉和腾讯会议持续占据国内应用免费榜排名的前两位,白领开始习惯,甚至开始喜欢线上办公,云办公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 其次,疫情加速了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分化,很多小企业生存不下去了,但大企业还是可以正常运转。以卖房为例,今年一季度,前十大开发商的卖房收入只下降不到10%,而楼盘销量后100名的开发商下降了约40%。越小的开发商越是卖不动,可恒大说要打折了,大家都来抢。疫情之下,阿里巴巴、腾讯一样赚大钱,但是路边的小餐馆就经营不下去了。这样趋势下,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居民部门也是一样。 第三,加速人口的分化。从去年的数据看,浙江人口的净流入量已经超过广东,杭州的流入人口超过深圳,说明浙江经济的新动力更足。但总体而言,全国的人口是在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发达地区集中,北方流向向南方。疫情之后,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南方周末: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数字化工具,打破疫情期间的时空限制,让经营得以继续。 李迅雷:是的。新基建将为企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提供契机,2019年新建5G宏基站数为15万台,根据中泰通信组测算,预计2020年新建5G宏基站数增至60万台、2022年达到最高120万台,随后将逐步回落。至2025年5G基站规模有望超过550万台。 不过,5G已经说了很长时间吧,但现在我们仍在用4G手机。问题核点还是在于需求有多大?手机销量已经连续几年下降了,如果居民收入不增反减,则消费不起来,工业制造业搞得再多也没有用,不落实到消费这一端,是没有意义的。 以直播卖货来说,这是数字经济带来的信息对称,对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成本下降、减少库存肯定是有好处的。但问题在于,它没有对劳动生产率带来多大的提升,它利用平台、大数据的优势,创造了一定的价值,但不是像苹果、特斯拉那样大规模生产所直接带来那种价值,它也改变不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行的趋势。比如,线上消费额增加了,线下就减少了。 我们看待一件事物,要明白有些是增量、有些则是替代,替代对GDP拉动没什么作用。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存量经济时代了,经济增速可能会越来越慢,所以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改善好。 全球劳动生产率的增速都在下降,中国也在下降了。比起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现在的科技进步在明显放缓,而不是在加快,这跟大部分人想象的不一样。 我们现在只是在原先的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些小修小补,只是处在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化之中。我们的科技已经足够先进了,过去进步得快,现在放缓。这样一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下降,整个经济的增速也应该是下降的。 (此文在南方周末记者黄金萍采访、发布内容基础上有所修改)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