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6日电(左宇坤)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城市的烟火正在回归。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中,不少人是在愉快的“买买买”中度过的。不同于以往的是,此次的假日消费中多了消费券的助力。 据粗略梳理,全国有20余个省份的60余个城市在“五一”期间进行了消费券的发放。加上各地之前已经投放的仍然有效的消费券,总金额近百亿的消费券涉及到餐饮、旅游、家电、汽车、文娱等方方面面,为这个假期“添了一把火”。 消费券遇上小长假,“券”动消费几成? 在北京,4月22日,北京西城区宣布将累计发放1.5亿元消费券,“五一”正是首批消费券的集中使用时段;5月2日,总额5000万元的北京市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启动发放。北京长安商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一”小长假较前一周周末客流上升近三成,销售环比上升80%。 政府之外,许多商城、电商平台等推出了以消费券为代表的促销活动。北京朝阳大悦城表示,截至5月5日,商场小程序上已有10.3万人购买了消费券。5月1日,销售额超1800万元,恢复至去年同期的八成;客流5.3万人,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五成。 5月5日,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北京百家企业“五一”期间销售额39.6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94.1%。 “五一”假期,上海市举办的“五五购物节”系列活动则吸引了阿里巴巴、拼多多、苏宁、美团等众多企业参与,均计划在此次购物节中发放消费券、购物券。自“五五购物节”启动以来,单是上海新世界城就共带动消费增长10000多万元,市民到店客流增幅超100%。 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各大企业承诺发放消费券额度累计已超过200亿元;自5月4日20:00购物节启动至5月5日14:12,上海地区消费支付总额已超100亿元。 而在湖北武汉,4月30日中午12点,武汉第二批消费券正式开领,使用有效期为4月30日至5月6日。当天的12:00至12:20的短短20分钟内,支付宝平台就已核销4000张武汉消费券,美团平台和微信平台也已分别核销约2000张。 在天津,河西区、武清区、津南区在假期前分别投放了500至1000万元的消费券,各区消费券拉动比都在10倍以上;在厦门,各区在5天的假期中准备了上亿元的消费券提振消费,预计可拉动消费16亿元;在沈阳,5月1日至3日的三天里共有18.5万张消费券在22482户商家被核销使用,用券消费带动交易额达3968.9万元…… “撒券”俩月,1块带动3块5 “提前列好购物清单,算好来买的”“1万张300团400的消费券,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光了,排队换券的顾客在商场里绕了几圈”…… 为了对冲疫情造成的冲击,刺激消费回暖,从3月起,多地跟进出台扩大消费政策,“消费券”成为了关键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金服研究院基于蚂蚁金服支付大数据对杭州消费券的最新研究发现,与没有消费券时的日常消费量对比,每1元消费券能带动3.5元的新增消费,并建议全国再发5000亿元消费券。 这么多消费券投向市场,对商家而言,哪些行业受益最大? 研究显示,消费券面额较小时对“必需型”消费拉动效应显著,如杭州市3月27日发放的小额消费券拉动效果最高的是食品和餐饮服务行业;而当4月3日消费券投放面额增大后,美妆服饰等“享受型消费”行业受拉动较大。 对消费者而言,消费券也得到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青睐。 研究发现,使用消费券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事。在其拉动的新增消费中,最明显的是中老年群体。其中41-50岁人群的消费拉动效应最高,为4.2倍,中老年人释放的消费力不可小觑。 《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也显示,2020年3月,加入移动互联网大军的41岁以上用户增长了965万,占了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且更多46岁以上的中老年用户开始使用支付应用。 目前来看,在老年人中,微信因为其社交属性更容易触达中老年用户,相比支付宝拥有更大的优势。对支付宝来说,此次消费券的发放也是打开中老年用户群的一块“敲门砖”。 不只买买买,小“券”拉动大转型 除了直接拉动消费,消费券还为经济生活带来了许多其他的变化。 如此大额的消费券,如何送到消费者手上是一个大问题。目前看来,消费券的主要发放渠道为当地政务公众平台和支付类APP两种。 有些地方的消费券通过以公众号为主的当地政务公众平台发放,比如南京的“我的南京”、济南的“济南本地宝”以及北京西城区的“西城消费”公众号。更多的是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美团、翼支付等众多支付APP均以不同形式参与了消费券的发放活动。 “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消费券的优势首先在于避免所谓的‘灰色市场’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表示,互联网平台的数据能保证政府的资金流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去,也有助于政府评估消费券的使用效率。 在使用消费券的过程中,消费者被引导至线下,大量商家也随之转移到线上。消费券不仅带来了新用户,更重要的是覆盖更多线下商家,起到了加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 “4月以来,全国每周平均有近100万商家开通收钱码,开始数字化经营第一步。”支付宝称,在每周新增的百万“码商”中,有35%商家来自四线以下城市,餐饮、服饰、家具、生鲜、超市等5大行业的实体店是投身数字转型最多的。 支付宝数据还显示,“五一”期间,在消费券刺激下,全国800多万小店实现逆风翻盘,单日收入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500多万小店单日收入是去年五一的两倍以上。多位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消费券发放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也将进一步提速。 “五一”假期已经过去,但消费券的发放并没有结束。在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端午小长假时段,不少地方的消费券已经安排上了。 消费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对消费券该如何发有了更多的思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未来应该采取“双层”消费刺激方案,对低收入群体和疫区民众发放现金券,同时在全国更多城市通过数字化方式发放消费券,有效进入实体经济。 你“五一”拿到消费券了吗?你更期待怎样的刺激消费方式呢?
文化和旅游部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第三天,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3094.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124.3亿元。假期前三天,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8499.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350.6亿元。 记者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五一”假期第三天,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良好,各大城市及主干高速公路通行总体顺畅,道路交通流量较假期前两日有所回落。截至3日18时,全国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未发生长距离、大范围交通拥堵,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有序。交管局提醒,假期最后两天返程出行集中,请提前安排好出行时间和路线,了解掌握天气情况,尽量避开高峰时段和夜间雨天行车。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被抑制的购车需求开始释放,车市正加速重回赛道。5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京城多家4S店了解到,“五一”期间进店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此外,为追回疫情期间损失的销量,各经销商也纷纷加大优惠补贴。然而,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业内人士也指出,“五一”后车市持续回暖,但热销车型价格将逐渐回调。 一上午卖10辆 中午,原本是各4S店销售人员一天中最悠闲的时间段。然而,北京商报记者在一家东风本田4S店看到,六七位销售人员正在展车区为消费者进行讲解;展车旁的洽谈区,两位消费者在进行购车前的最后一轮“砍价”,店内一改复工初期的冷清局面。 该店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仅5月5日上午,店内客流量便超过60人,其中看车、购车占比达七成以上。“‘五一’假期期间,日均进店量维持在120人左右。”他同时透露,由于疫情影响,很多此前持币观望的消费者选择提前购车,今年“五一”假期成交量有望超过去年同期,当天上午已经售出10辆车,其中包括一辆展车。 事实上,“五一”期间,北京多家4S店同样出现进店量激增现象。一位一汽-大众4S店工作人员称,为应对假期出现的客流量增长,店内销售人员已全员上岗。”他表示,今年4月开始,店内客流量开始明显上升,日均客流量为60人左右,而“五一”期间每天客流量均超过百人。 同时,在一家东风日产4S店内,北京商报记者看到,由于洽谈区已经没有空位,一位销售人员正在门口柜台上为消费者开具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除“大众”化品牌车型订单量增长外,“五一”期间豪华品牌车型销量也持续走高。一位北京奔驰4S店负责人透露,今年2月店内销量仅三四辆,“五一”假期前三天店内销量便达到35辆。“随着订单量增长,目前验车上牌、置换过户等都出现排队现象。”他说。 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表示,疫情下,消费者更加重视私家车出行。因此,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后,购车需求正逐步回升,车市也将出现交易小高峰。 厂家补贴+门店优惠 随着“五一”假期消费者购车需求提升,各经销商间的价格战也已打响。 在东风日产4S店门前,“超级黄金周 5000惊喜限时赢”的横幅挂在最醒目的位置。“这是‘五一’前厂家便制定好的优惠政策,就是要在假期换取更多订单。”该店销售人员称。同时他表示,除厂家制定的优惠活动,以东风日产轩逸车型为例,此前该车型优惠仅为5000元,目前优惠已达1万元。“这几天日均成交量均在10辆以上。”上述销售人员表示。 除东风日产外,上汽名爵、北京汽车等车企也在“五一”假期前夕制定经销商补贴或车型优惠政策。 实际上,在厂家推出优惠等常规活动的同时,各4S店也针对“五一”车市制定自身特价车方案。在一家东风悦达起亚4S店,北京商报记者看到,门口停放着几辆K3车型,车顶均摆放着“特价车”标牌。“特价车仅有5辆,直降2万多元,此前优惠仅1万元。”该店销售人员表示。 此外,近年来竞争激烈的豪车市场,“五一”期间优惠力度也已触顶。据了解,目前北京奔驰GLC L车型全系优惠3万元、C级车型全系优惠达6万元。一位宝马4S店销售人员表示,部分车型能够给出7折优惠。“X3车型全系优惠5万元左右,已是今年最大优惠。”他表示。 “目前车价已经触底,各经销商基本是微利甚至零利润。”一位合资品牌4S门店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价格战难长久 “五一”期间,各经销商花式促销推动车市回暖,但面对盈利大考,经销商在给出今年以来最大优惠的同时,也在考虑下半年的价格回收。 “眼下正是购车最佳时机,买车最便宜。”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受疫情影响4S店客流量骤降,不少汽车品牌销量断崖式下滑。为弥补疫情期间的销量损失,不少汽车品牌开始加大优惠力度,低价吸引消费者。 “车价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车市销量越低,车企和经销商优惠越多。”崔东树表示,此前销售压力倍增的经销商急于通过高优惠拉动销量,眼下市场优惠已达高位,随着车市回暖需求量增加,促销力度也将随之收缩。“未来,车市价格将进入胶着期,在保证销量前提下,经销商将开始考虑售车利润。”他说。 数据显示,今年4月国内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8%,环比下降4.2%。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经销商仍以消化库存、回笼资金为主。 一位合资品牌4S店负责人透露,市场恢复稳定后,对于热销车型店内会逐渐减少优惠,开始考虑利润成本。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车市客流整体回暖明显,但各品牌冷热不均。日系及豪华品牌4S店进店量维持高位,法系、韩系及部分自主品牌则回温缓慢。 “日系及豪华品牌再次反映出较强的抗压能力,相比其他品牌回暖明显。”崔东树表示,疫情下多品牌都加大优惠力度,但相对走势较强的日系和豪华品牌来说,自主品牌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因此,今年下半年,为保销量,自主品牌等车型优惠将进行收缩,日系和豪华品牌在大幅优惠后,也有可能上调车型售价。 与此同时,崔东树也指出,盈利大考下,“五一”或成为今年车市价格走势分水岭。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刘晓梦/文并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6日电(记者 李金磊)在后浪和前浪的争议声中,12年来最长的“五一”假期结束了。 疫情之下,今年“五一”假期不同往年:1.15亿人次出游,花了475.6亿元;无预约不出游,景区人山人海难见;乡村游、周边游成为主流。同时,线上线下消费在回暖。 1.15亿人次出门“浪” 今年的“五一”假期,是12年来第一个“五一”的5天长假,也是中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第一个旅游长假。 5天长假激发了出游热情。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5月1日-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虽然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不及2019年“五一”假期的1.95亿人次、1176.7亿元,但是1.15亿人次出游,超过此前市场预期的9000万人次,是今年清明小长假4325.4万人次的两倍多。 从各地来看,北京市“五一”假期接待旅游总人数为463.3万人次,恢复到去年同期55%;旅游总收入41.8亿元,恢复到去年同期36%。 比如,故宫博物院4月29日晚宣布自5月1日起有序开放,目前旺季票价60元,每日限额5000人(8:30-13:00,3000人;13:00-16:00,2000人)。截至4月30日早上,故宫博物院“五一”假期的门票就已被预约一空。 周边游成绝对主流 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五一”假期出行,少了出境游和跨省游,少了扎堆玩,乡村游、周边游等近程旅游成为假期游客出游热点。 来自飞猪的数据显示,全国游客热门出发地和目的地城市高度重合,上海、杭州和成都,既是最热门出发地,也是最热门目的地,这意味着周边游是今年假期的绝对主流。这也令高速拥堵压力减小,来自高德的数据显示,5月1日高速拥堵里程占比同比下降11.6%,2日和3日高速路况整体较好。 防疫考虑和景区限流等因素,更多人选择和家人一起逛公园。来自高德的数据显示,北京客流最多的地方是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北京动物园;上海游客去的最多的是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东方明珠;浙江最热门的是杭州西湖;而湖北最热门的是武汉市中心的东湖。 减少餐馆扎堆,野餐成新风尚。来自饿了么的数据显示,“五一”前三天,武汉公园外卖订单是4月同期的4.3倍,增速全国第一。不同城市野餐外卖风格迥异,上海人最喜欢在公园叫咖啡、昆明人喜欢叫烧烤、而哈尔滨人则爱叫麻辣烫。 无预约不出游,人山人海难见 虽然“五一”出游人次迎来今年小高峰,但是在疫情防控的措施之下,分时预约、限量开放成为“五一”假期景区的特点。 按照文旅部的要求,各旅游景区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合理控制景区每日的接待人数,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避免线路规划不合理,导致游客扎堆、拥挤的现象,严防人员瞬间的聚集。 因此,这个“五一”假期,全国景区没有了往年的人山人海,景区爆满、高速拥堵、服务区一位难求的新闻几乎没有,登上热搜的反而是景区发放一米帽之类的新闻。 安全出行,防疫用品不能少,人们的安全卫生意识显著提高。长假前三天,天猫平台的口罩销量同比增长567%,消杀品类同比增长126%,最畅销的单品为:消毒湿巾、抗菌洗手液、免洗消毒液等。 “五一”消费回暖、人气回升 “五一”假期,线上线下消费回暖,人气回升。京东大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线上消费成交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45%。 阿里巴巴5日发布《2020“五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指出,“五一”不远游,宅家消费强劲,驱动国家经济回暖。5月1日至3日的淘宝天猫数据显示,人们更加注重打造美好的家庭生活,生活电器、烹饪用具成交同比大增196%和89%,家装主材、灯饰分别同比增长101%和53%。 上海凭借“五五购物节”领跑消费回暖。5月1、2日两天,来自聚划算的数据显示,上海消费者添加购物车商品件数达去年同期的2.4倍。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梅英5日说,北京市场运行有序回暖。据第三方数据显示,5月1日、2日、3日,以购物中心等实体商业为代表的北京客流回暖率分别为49%、46%和47.3%。5月1日-5日,重点监测的100家商业流通企业实现销售额39.6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94.1%(去年同期42.08亿元)。 这个“五一”假期,你怎么过的?(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5日讯(记者曾诗阳)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五一”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各具特色的文旅活动为游客带来多彩假期体验。湖南捧出“非遗节目单”,侗族非遗乐器体验、民族体育竞技、苗族四月八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江苏通过新媒体、虚拟现实等途径,推出2120个线上赏景、看展、观演项目;重庆举办“重庆美术馆馆藏摄影作品展”“阻击——合川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艺术作品展”等多个展览,受到游客好评。 受疫情影响,跨省跟团游暂未开放,乡村游、周边游等近程旅游成为今年“五一”旅游市场热点。各地推出赏花、采摘、登山、骑行等一批符合时令特色的文旅产品。 智慧旅游作为新的服务和治理手段,在保障假期旅游平稳有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战疫”微信小程序上线“热点区域客流量”新功能,游客可实时查看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绿道、楚河汉街等市内14个热门景区、热门商圈的当日客流量,错峰出行。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新增“入园预约”功能,游客可线上填写、提交个人信息,完成预约。广西通过“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广西游直通车”微信小程序实时发布景区流量和出行提示,并为游客办理网上预约购票。
“五一销量占二季度销量比重很大,房企二季度回款基本也靠五一。”某中介销售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部分项目库存较多,开发商趁五一推折扣去库存。” 记者走访北京不同区域的多个楼盘项目了解到,五一假期,看房人员、成交量明显增加,部分项目看房客户较往日翻倍,有些项目还针对五一推出尾盘折扣、内部专享价促销。 带看客户量翻倍 “工作日每天大概3-5组,五一假期前三天我每天要带看7-9组。”大兴区南海子公园周边某项目销售表示,每天来看房的客户有200-300组,自己带看客户量并不多,多的销售一天要带十几组。“5月1号客户最多,签约量也最多。”她告诉记者,有不少客户之前咨询过,五一放假正好有时间深入了解,“1号讲解了一天,嗓子到现在还哑着”。 上述销售告诉记者,该项目旁边是南海子公园,临近大兴国际机场,7月左右要交房,公司推出尾盘优惠也是火爆的另一因素。 记者走访不同区域多个项目了解到,五一看房人员均有大幅增加,不少之前看过房子的人员趁五一再次踩盘,成交量也大幅增加。丰台区郭公庄某项目销售称,“在房源可选择性很小的前提下,3天还卖出去了3套。”而海淀区温泉镇某项目销售告诉记者,3天时间卖的比一周还多。 部分未开盘项目登记人员也明显增加。“二期共推150套,目前已有150多组客户开卡登记,其中1-3号就登记了50组左右。”丰台区宋家庄某项目销售介绍称,项目属于主打品质和科技的中高端项目,很多客户之前在网上咨询过,这次趁着五一来详细了解,很多都开卡登记了。“登记客户中,金融街、国贸区域的很多,而且多是从事证券、信托工作的。” 开发商推五一优惠 出于尾盘清盘、去库存等考虑,部分开发商还推出五一特惠折扣。 某中介平台销售赵刚(化名)告诉记者,据他统计,北京有50多个新盘项目推出五一期间折扣。以房山区稻田地铁站周边某项目为例,137-140平方米四居室是主力户型,原价是5.8万元至6.2万元/平方米,初期折扣后均价降为4.7万元至5.1万元/平方米,折扣后售价800万元至860万元。 “五一期间,一些原先800万元左右房子可以660万元左右到手。”赵刚坦言,如果五一销量不佳,会影响到二季度整体销量,房企二季度回款基本靠五一。此外,距离项目交房时间非常近,库存量较大,开发商针对五一推出优惠开始去库存。“如果5号订房,预计还有不同程度的让利。” 也有项目尾盘实行优惠。赵刚介绍,大兴区义和庄某项目于今年9月交房,所剩房源不多,五一期间推出只针对他们平台客户的专享价,专享价最高可优惠136万元,最低优惠80万元。活动推出3天便锁定20多套房源,“优惠基本都给老顾客或者熟人了。”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记者,今年新推项目不少,且库存压力较大。开发商打促销口号去库存,是今年上半年的整体趋势。同时,促销也有助于房企回款。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王小嫱表示,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开发商去化速度变缓,五一期间疫情好转,但选择出门旅游依然谨慎,因此开发商借机降价跑量。(董添)
12年来最长的“五一”小长假收尾,全国1.15亿人次出游,花了475.6亿元。去哪儿数据显示,以探亲游、周边游、郊区游为主题的小长假旅游带动了旅游信心和消费的恢复。其中,跨省出行人群探亲为主。 今年“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市场可说迎来疫情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旅行“高峰”。携程数据显示,在4月29日预订4月30日-5月5日出行的交通订单(含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用车),对比4月1日-4月23日期间预订4月24日-4月29日交通出行订单量,增长幅度超过130%。 景区预约制让往年人头攒动的景象不再,游客在更加宽松和舒适的环境下尽情游玩。虽然票价比清明节有所上升,但整体而言,机票价格仍处于低位。去哪儿网数据显示,“五一”期间的机票平均票价仅为去年的68%。 出游成本中的酒店价格相比去年也有明显下降。去哪儿网称,“五一”假期住酒店的游客比清明节多2倍,酒店平均价格仅为2019年同期的75%。由于跨省跟团游尚未恢复,人们出游以近郊游、周边游为主,决策期无需太长,度假型酒店更为热销。 携程数据也显示,“五一”期间省内自由行人气持续复苏。5钻高端产品占自由行订单总量的70%以上。徒步登山、户外、房车、越野、露营、旅拍,在“五一”主题游产品中在线浏览预订人气领先。 自由随性的年轻人群成为旅行主力军。携程数据显示,90后、00后占比超过一半,超过70后等“前浪”。其中,90后、00后的人气目的地有九寨沟、成都、张家界、上海、苏州、三亚、北京、重庆、常州、荔波、长沙、安徽黄山等。 探亲游则成为“五一”跨省出游的主题。去哪儿网发现,选择远距离出行的人当中,63%为单人出行,其次是家庭出行、占到26%,11%的旅客为情侣出行,旅客在目的地城市平均停留4天。 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近阶段仍是国内旅行价格最好的时间段,价格实惠,各平台也推出了涵盖众多旅行产品的优惠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