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无人技术、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健康码、直播带货……5月28日,在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的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项目清单中,这些新经济词语频频出现。据悉,首批新基建项目共34个,项目总投资近174亿元,其中,今年投资超30亿元。 首批34个新基建项目亮相 据介绍,首批34个新基建项目中,智慧无线政务专网、智慧大脑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6个,项目总投资近35亿元;智慧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应急”平台、“5G+AI”智能物联健康服务管理平台、智慧地下环廊、汽车充电桩、成都5G智慧城智能驾驶、成都高新数智综保区、智慧社区等融合基础设施13个,项目总投资27亿余元;5G互联科创园、智慧医疗医学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加速器、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基础设施15个,项目总投资超111亿元。 “其中,政府采购类项目5个、国有平台公司建设类项目9个、政企合作投资类项目10个、社会投资类项目10个。”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批项目财政投资26亿余元,撬动社会投资超过147亿元,预计可带动220家以上本地科技型企业参与。 《实施意见》明确了成都高新区新基建工作重点发力的18个重点方向。建设新一代网络通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网络安全与区块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通过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示范园、车联网智慧园区、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新消费示范商圈,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投融资服务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等新平台。 下一步,还将面向成都高新区本地中小企业发布政企合作投资类和社会投资类项目新基建场景城市机会清单,遴选企业参与建设。 国开行授信1000亿元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还发布了《成都高新区关于聚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明确探索“龙头企业领建、中小企业参建、金融机构助建”模式,聚焦“催生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平台、创建新空间、赋能新治理”五大领域,持续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实施意见》明确遵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协同聚力、场景赋能、激发动能”四大原则。 具体而言,突出市场主体,以商业化逻辑推动新基建项目全生命周期高效能实施;突出科技赋能,以新基建项目助力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突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比重原则上不低于50%。 突出场景开放,政府率先有序释放和启动新基建市场机会,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撬动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倍;突出数字化特征,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项目占比原则上不低于70%。 成都高新区还将设立新基建资金池,支持金融机构对成都高新区新基建项目集中授信。在当天活动现场,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现场与成都高新区签约,对新基建项目授信1000亿元。 行业“大咖”力挺新基建投资 当天活动现场,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国内龙头企业,中科卫创、杭州趣链等知名企业,四方伟业、数联铭品、久远银海(行情002777,诊股)等成都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四川分行、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四川分行、深创投等金融机构代表,以线上+线下形式共议新基建发展机遇,并表示将共同参与成都高新区新基建建设。 “新基建将推动产业互联网向各行业纵深发展,加快行业数字化进程,同时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生产体系和商业模式。”腾讯云智慧城市首席专家赵明君表示,腾讯等产业互联网企业将参与其中,成为共建者。 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表示,将充分利用新华三在ICT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方面的专业优势,联合母公司紫光集团的力量,加强技术投入,积极助力成都高新区新基建战略,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可持续发展、拥有全国顶尖“国际化产业和政府数字治理能力”的智慧城市。
为期3天的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14日开幕,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罗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成都2020年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共同推动成渝中线高铁尽早开工,共同培育电子信息、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工作落地落实。 2019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万亿元、增长7.8%,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7、上升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10%。 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报告指出,2019年成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83%。深入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和“双百工程”,规上新经济企业净增83家。 为持续完善功能品质,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成都加快推进城市“东进”,开工建设108个重大项目,东部片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3.7亿元。“南拓”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面启动,天府新区建设高水平推进,引进重大项目86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8亿元。 2019年,成都新开通国际定期直飞航线15条,旅客吞吐量达5585.9万人次,中欧班列年度和累计开行量位居全国第一。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4.2万户、注册资本4180亿元,均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一。 成都持续开展投资促进“百日擂台赛”和外资攻坚季活动,签约引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都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447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78家,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01家。对欧盟、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6.5%、20.6%,成为西部地区外贸“第一城”。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增至19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03个。 罗强在报告中指出,2020年成都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省态势、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位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速与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降低。 成都将全面提升天府新区发展能级,建成投运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启动天府枢纽站建设,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建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东部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天府奥体公园核心区等九大片区综合开发,着力推进东部新区铁路枢纽站、先进汽车科创空间、国际合作教育园区等273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东部新区尽快成型成势。(完)
成都海关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016.6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4月份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16.3%。数据说明,成都外贸虽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活力依然充沛。 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1539.7亿元,在全国综保区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长23.4%,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7.5%。其中出口765亿元,同比增长14.6%;进口774.7亿元,同比增长33.5%。 据介绍,进出口逆势增长得益于成都充分发挥作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比较优势,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已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支撑。 疫情期间,成都全力保障国际战略通道顺畅,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介绍,疫情期间成都在确保9条全货机航线“不停航”的同时,积极组织国际全货运包机运输。自2月7日以来,先后有11条国际客运航线开展货运服务业务,每周30班。成都对国际全货机定期航线、利用腹舱载货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线,以及执行紧急空运任务的国际全货机包机给予政策支持,全力保障空中货运通道畅通。 近年来,随着成都不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持续增长。前4个月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655.4亿元,同比增长46.3%,其中对越南、波兰和以色列分别同比增长82.5%、3.2倍和12.9倍。 成都依托国际铁路港优势,在全国较早恢复中欧班列运行,中欧班列开行量和境外订单稳步增长。据统计,一季度,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799列,同比增长36.3%,其中中欧班列开行447列,同比增长92.7%,运输货值126亿元,综合运营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统计显示,前4个月,成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74.6亿元,同比增长24.4%,占成都外贸进出口值的78.1%。成都目前已与上百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01家。 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36家,投资总额超过47亿美元。园区吸引了英特尔等一批高端制造企业,拥有1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6座封装测试厂。富士康、戴尔等企业的智能终端产品也在此生产,与成都市域内数百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相互关联,已经形成包括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项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全球电脑重要生产基地。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区内还有多家航空精密仪器制造企业和生物医药企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
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举行授牌仪式。 这标志着经过三年的规划设计后,一个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成都东进战略的新区正式成立。 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王正丹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一个国家级新区。而现为省级新区的东部新区,将为未来升级为国家级新区做准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东部新区将是成都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转移,即成都将从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向组团式的都市圈发展格局转变。 跨过龙泉山建设新成都 东部新区的设立,是2017年提出的成都东进战略的组成部分,即跨过城市东部的龙泉山脉,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区域。 李晓江认为,中国的主要城市群中,有一些表现出快速经济发展,但人口总量下降,或人口快速聚集,但经济发展不明显的特征。而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都在提高,说明这个地区既适宜经济发展,又有条件持续聚集人口,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极核之一的成都,在发展过程中却日益受到资源要素的限制。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晓江就参与了四川地区的城市规划。他认为,成都东部新区的设立,有利于破解四川盆地的资源约束,有利于弥补天府新区先进制造业空间不足的问题。 “跨过龙泉山后,东部新区的地质条件更加稳定、土地资源更加充足,且通风能力更强。”李晓江认为,成都平原的大气、土地等资源承载力有限,将限制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一的成都平原经济圈的发展。 如从土地利用角度观察,东部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占比仅11.28%,尚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而由于避开龙泉山脉阻挡,因此当地的平均风速比成都主城区高50%,雾霾等污染天气出现几率将相对更小。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教授杨继瑞认为,如果不跨过龙泉山,则成都不可能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推动成渝城市群的中间城市的发展。 随着东部新区的设立,杨继瑞认为成都城市版图进入了川中浅丘地带,获得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广袤空间,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都将极大增强。而且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与重庆的西拓形成相向发展。东部新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主轴上,有利于成渝中部区域城市快速崛起,推动成渝的相向发展。 根据《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其覆盖范围达92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成都新机场所在地简阳市所辖的13个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面积729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4.2万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另一部分为天府新区简阳片区,面积191平方公里,未来将委托成都东部新区集中统一管理。 新区的目标是到2025年城市形态基本显现,天府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逐渐凸显,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1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 世邦魏理仕成都产业地产部主管尤鹏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部新区的正式设立是成都东进战略实施进程的重要里程碑,进一步体现了成都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力,将成为成都未来新兴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也是城市运营的创新试验田。 从更宏大的角度看,这亦将是成都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李晓江看来,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之间竞争的方式完全不同。 “在中国城镇化上半场,是人跟企业走,城市从农村吸引人口聚集,而下半场则是企业跟着人走。人口的聚集已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如成都等一些城市出现了很强的人才吸引力,企业追随人才而聚集。”李晓江说。 因此,李晓江认为成都东部新区的功能定位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国际门户枢纽。成都在航空方面的辐射能力居于中西部首位,因此拥有成都新机场的东部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 第二是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节点,即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 第三是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尤其是将把成都的产业大规模的向东部新城转移。 “第四是建成一个可爱的家园,只有这样才能对人才产生吸引力。”李晓江称,“规划中的定义是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 为“后浪”建设的新城 “过去中国城市都是无序蔓延式发展的,很多城市是单中心结构,以同心圆方式逐渐拓展。”李晓江说,“我常说成都其中是摊得最圆的一张大饼,但设立了高新区和天府新区后,成都有了重点发展方向,即向南发展。” 而东部新区设立后,成都发展战略发生重要转移,将形成组团式发展新格局。但是,其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是,龙泉山以东的这片区域距离成都主城区较远,且现有产业发展不足。 “因此,在规划中我们提出东部新区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区,既要在发展中充分依托成都主城区的资源要素供给能力,又要在基础公共服务中独立运行。”李晓江说。 成都东部新区是成都新机场所在区域,已规划空港新城。李晓江认为,内陆开放必须通过航空才能实现,因此东部新区如何利用好新机场这一资源优势来发展很关键。 “远郊机场如何与城市的近郊机场进行充分竞争,在国内还没有较成熟的案例。尽管成都未来将拥有双机场,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潜力,一方面也要看到天生的竞争不足。如何克服这一劣势,值得研究。”李晓江说。 成都东部新区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和门户枢纽。 “在成都东进的同时,重庆也在西扩,为此我们在东部新区规划了两条高速铁路,以实现与重庆在内的全国重要节点城市更好的联系。”李晓江认为,成都东部新区未来要与周边重要城市以及重庆加强联系。 “综合而言,这是给‘后浪’所规划的一个新城。”李晓江用了近期被热议的一个词语。后浪即指年轻一代,他们选择一座城市,不仅是选择就业的机会,也是选择一个能满足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城市。因此在东部新区,优质公共服务的覆盖度、高生活品质的供给能力,比给予其创业就业的机会更加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未来成都将对东部新区“量身定做”人才政策和户籍政策,以进一步提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新区建设能否成功,不仅要看区域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以及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贡献,更要看百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是否显著提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表示,“若干年后,如果在成都普通居民的心目中,‘新区’就是成都的‘浦东’,那么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就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