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非 发自上海 2020年12月31日下午,“2021挑战未来——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在上海新静安体育中心举行,现场超3000人聆听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的分享。自2016年始,“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中国地产行业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 发布会现场,丁祖昱谈到,1-11月超8成百强房企累计全口径业绩同比提升,全口径金额门槛持续提升,其中TOP50门槛增幅最高,由604.3亿元增至741.3亿元,涨幅达22.7%。2020年千亿房企数量预计将由2019年的34家增至40家以上。部分房企全口径金额还在增长,但操盘或权益增速已下降。 从房企拿地能级分布来看,2020年百强房企在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的拿地分布分别为:4%、46%、49%,2019年则分别为5%、45%、50%。2020年1-11月百强房企拿地建筑面积前五城市分别是:西安、武汉、重庆、杭州、成都。 从财务方面看,2020年房企加速降杠杆,净负债率明显改善的房企包括:阳光100中国、首创置业、中南建设等;现金短债比明显改善的房企包括:国瑞置业、金隅集团、华发股份等;扣除预收后的资产负债率大幅改善的房企包括:融创中国、碧桂园、中梁控股等。
年产销突破100万台是什么概念?出产一台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发动机,需要多长时间?这一次,潍柴给出了答案。 12月28日,潍柴2020年产销突破100万台发动机发布仪式在山东潍坊举行,潍柴又一次用实力抒写了业界传奇,站在了行业之巅。 如果细算的话,按照全年365天24小时不停运转的话,年产销100万台发动机,每天需产销2740台,如果再进一步细化的话,每个小时需要产销114台,平均每分钟就要有2台发动机下线并投放市场运营。 这不仅在我国发动机历史上前所未有,放眼全球也是一个奇迹,但是潍柴却做到了。 产销突破100万台圆满收官“十三五”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这是早已融入潍柴血液的文化理念。正如谭旭光的“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柴油”一样,心无旁骛攻主业的潍柴以高度的格局、意识和担当,不断刷新着我国内燃机行业记录,驱动着我国内燃机向世界一流看齐。 对潍柴来说,这100万台的产销突破既是其74年历史发展的精彩小结,也是潍柴迈向未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对即将过去的2020年来说,潍柴产销突破100万台,不仅是潍柴产品、技术、研发、市场的实力佐证,是潍柴“十三五”期间的圆满收官;更是潍柴站在新的起点向新目标发起的号召,是潍柴向“十四五”迈进的信号。 2020年,面对海内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潍柴不惧挑战、逆袭而上,在谭旭光的带领下,率先打响了山东满产超产第一枪,拉动产业链300多家合作伙伴复工复产。截至目前,潍柴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抢占市场先机,销量再创历史新高,满足了市场从2升到13升全平台产品柴油机及气体机的需求,其中仅在重型车动力市场中,潍柴全年销售超50万台。 2020年,面对国六排放升级的挑战,潍柴依托“平台化+模块化”设计理念,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以最全的产品系列、最精准的市场理解、最快的响应速度,赢在国六时代。其中2018年底,潍柴以WP4.6N发动机率先获得重型柴油机国六b官方认证,成为了国六时代的“领跑者”。如今潍柴在牵引车、自卸车、载货车、专用工程车、国六燃气车等重点细分领域全面走在国六排放一线,以产销国六发动机20万台的骄人成绩引领行业。 2020年,面对发动机热效率等前沿技术难题,潍柴聚集优势资源,对热效率提升展开专项攻关,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组建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团队,通过大量的仿真和台架试验,经过上千种方案的探索分析,不断尝试与改进,以每个0.1%的累加砥砺奋进,最终使柴油机本体热效率超过了50%。这也意味着,2020年,潍柴发动机业务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今天,潍柴以产销突破100万台的好成绩展示了其作为动力龙头的独特魅力。这个时刻,不仅是潍柴发展史的重要时刻,也是世界内燃机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迎战“十四五”202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 74年栉风沐雨,74年砥砺奋进。潍柴始终都以“心无旁骛”的理念,铺下身子、苦心钻研。 目前,潍柴已建立了年产销百万台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基地,并推动实现了商用车动力总成、CVT动力总成、液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突破,补齐了中国在这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短板,推动中国柴油机产业链不断向高端迈进。 目前,从潍坊到山东,从中国到世界,潍柴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中蹚出一条新路子。特别是在谭旭光的带领下,潍柴屡屡突破各项行业瓶颈、技术难关,以全新姿态引领中国柴油机行业从追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完美逆袭,打造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新样本。 目前,潍柴全系列产品产销两旺、扬名海内外,无论是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动力,还是大缸径发动机市场等,均增长稳健,充分彰显了潍柴全系列全领域高端发动机产品线的底气与实力。 但是,心系远方的潍柴会就此满足吗?这对“一天当两天半用”的谭旭光来说,显然远远不是。 面对明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谭旭光曾不止一次强调,“2025年传统业务要稳居世界一流水平,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打造受人尊敬的智能化工业装备跨国集团”。 这是谭旭光的新梦想,这是潍柴的新目标。对曾经只用了20年时间,就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地方国企,发展成为营收超过2300亿元的跨国集团的谭旭光来说,实现这一步会远吗? (CIS)
12月28日上午10时,潍柴在其潍坊总部生产车间举行仪式,正式宣布2020年产销发动机突破1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柴油机产业集群。 记者现场采访获悉,2020年,潍柴集团累计产销各类发动机超过100万台,同比增长33%,发动机总销售量首次跻身全球第一。 细分市场全面开花 产销发动机突破100万台大关,与潍柴在年初积极应对疫情风险,果断实施科学管控,率先复工复产,并带动产业链迅速复苏等系列重大举措,有着直接关系。 “真的是一步领先,才能步步冲在前。”潍柴潍坊总部生产车间一位一线工人对记者说,集团早在大年初三就恢复生产。“后来国内各地陆续为复工复产做准备时,我们已经早早地走在了前面。” 据了解,潍柴自今年2月5日率先打响山东满负荷生产第一枪,迅速拉动300多家产业链合作企业复工复产,3月份潍柴就全力冲刺实现满产超产,进入4月份,潍柴旗下国内企业全部进入超产状态,生产车间24小时连轴转,工人加班倒班、机器运转不停。 如此亮眼的2020年成绩单,还和潍柴多年来在细分市场的全面布局有着直接关系。 公司销售方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2020年,潍柴重型车动力全年销量超过50万台,稳坐重型商用车动力全球“龙头”位置;轻型车动力全年同比增长134%,行业地位由第六上升至第二;工程机械动力多点开花,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近25%,特别是在挖掘机行业的战略新市场,各系列机型实现全面配套,“潍柴发动机+林德液压”组合增长迅猛;农装动力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近50%,在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等配套领域,潍柴大马力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占率超过60%,在农机行业叫响了潍柴品牌;在高端大缸径发动机领域,潍柴迅速布局数据中心、矿用应急电源等高端市场,配套量节节攀升,成了企业最亮眼的新增长点,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年产销100万台也体现了市场对潍柴的认可。代理商内蒙古中城建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高乐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今年前11个月累计卖出了1100多台工程机械产品,全部配装潍柴发动机,“我们也卖过非潍柴动力品牌产品,结果用户不认,卖不动!”在高乐看来,产品好不好,销量是最直观的答案。 创新与资本共同驱动 此次潍柴产销发动机突破100万台大关,对于潍柴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数据显示,20多年来,潍柴创造了销售收入增长520倍、复合增长率33%,利润增长1995倍、复合增长率41%的“潍柴奇迹”。在潍柴人看来,成绩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在传统业务领域,潍柴成功构筑起动力总成、整车整机、智能物流等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今年9月16日,潍柴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随后11月11日,陕汽重卡德龙X6000正式上市,就搭载了这款柴油机,标志着潍柴突破50%热效率柴油机实现商业化配套。在业内人士看来,两者强强联合,也将重塑中国重卡行业发展格局。 深耕主业的同时,潍柴还不断对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关,推动实现了商用车动力总成、CVT动力总成、液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突破,补齐了中国在这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短板,推动中国柴油机产业链不断向高端迈进。 此外,除了传统的柴油发动机,高端大缸径发动机、燃料电池、控制策略、智能网联等新科技、新业态也为公司筑起“新护城河”。 以创新赋能的同时,潍柴还积极借助资本的力量助力公司发展。12月24日晚,潍柴动力披露2020年度定增预案,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130亿元,全面优化业务结构,主业发动机产能方面,本轮募资拟向高排放标准H平台及大缸径高端发动机项目分别投入40亿元、30亿元,占预计募投总额的54%。新业务方面,液压动力总成和CVT动力总成项目、燃料电池项目及后市场智能服务体系建设拟分别使用募投资金30亿元、20亿元、10亿元元,占预计募投总额的46%,表明公司发展新业态的决心。
12月24日,新希望地产官方海报显示,其年度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跨入千亿阵营。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今年前11月,新希望地产实现全口径销售额900.9亿元,但据相关数据显示,其操盘销售额仅为490.8亿元。 另外,2015-2019年,新希望地产的全口径销售分别为73.66亿元、145.3亿元、141.5亿元、303.1亿元、735.9亿元。
编者按:自2010年1月16日上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以来,李小加推动了港交所及香港资本市场的数次重大改革,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同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2020年12月9日,在李小加卸任前夕,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与李小加进行了连线专访,李小加畅谈了这十一年来的思考与体会。 在任十一年 改革取得四大突破 何伟:自2010年执掌港交所至今,你被外界称为港交所的“灵魂人物”。能否谈谈自上任以来你对港交所的功能定位思考,以及港交所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变化?今天能否给我们回放一下。 李小加:自上任以来已有11年时间,对港交所的功能定位肯定是愈到后面才愈聚焦和清晰,但是从第一天起大的方向我心里应该还是比较明白的。 回过头来看,我们这11年,有4个战略规划,基本每3年一次,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思路一直没有变,核心是围绕四个大主题。 第一就是要“连水”。我一直认为国际市场和内地市场、人民币和美元及其他货币这些市场,没有理由老是这么割裂开来。所以,连水一直是从头到尾的一个主题。 第二是“换鱼”。就是说你在水里边的鱼还是要更新换代,不能一直是原有的这样一些老的银行、房地产这些股票,这些东西必须变,否则的话你市场没有任何新的生命力。 第三就是要“跨界”。我们以前就搞这个股票,但光靠股票肯定是走不了天下的,你不走商品、不走货币,那是走不了天下的,所以要跨界。另外,跨界还有就是跨地理界限,光在香港也走不出什么名堂,一定要国际化、要出去。 第四个就是说“改制”,让你的整个的运营系统现代化。 基本上就是这四个大主题。那么回过头来看,这四个大主题应该都有比较好的进展。我以前用三个突破来总结,现在可以说是四个突破,但是突破的力度和对原有的东西的冲击可能不太一样。 首先,水的连接的突破,就是互联互通的突破,这就比较清晰了。先是从沪港通,到后来的深港通,再到债券通。 第二,换鱼的突破,就是整个市场内在内容的更新换代的突破。以前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一些老的经济,上市改革让新经济企业能够在香港市场扎根,然后开花,最后还能够有巨大的丰收。今天,这个突破已经基本完成了。 第三,跨界的突破,实现了一部分,就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那是一个从股票向商品的跨界突破,也是一个从香港向欧洲国际市场的跨界突破。 第三个突破,我自己来看的话,是一个单兵种的突破,还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突破。全方位的突破曾经在2019年试了一下,就是伦敦交易所集团的收购。这个收购(没能实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在。考虑到现在的疫情等等各个方面,那么我觉得当时是及时抽身,今天回过头来看的话也是非常正确的。我的后任一定不会在此止步,我也希望继续突破。我在边上给他们继续做拉拉队。 然后,第四个,对我们交易体系的突破,可能也是一个比较边际上的突破,核心的突破还没有完全完成。在第四个突破里面,大概有三个小的改变。第一交易时间改了,第二交易系统改了,第三清算结算的系统,也就是新股结算周期从T+5向T+1的改革,我非常高兴在我走之前这个改革就推出去了。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大方向的改革,前两项全面突破,第三项部分突破,第四项部分突破或者说是像农村包围城市的突破。 第四项是先从边上做起,最后向交易清算结算的核心慢慢前进。核心我还没有碰,交易体系碰了,交易时间碰了,清算的制度碰了。但清算的核心逻辑将来还要进一步的改革,还要继续。 何伟:你围绕着连水、换鱼、跨界、改制展开的变革,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11年说起来是挺长的,但是真要把这些事情做完,我觉得时间还是很紧的,因为这是一个大事情。今天看,有没有什么遗憾? 李小加:没有什么遗憾。所有的事情开始的时候,都觉得可能是不可及的,没有人说可以做、应该做,还有很多人反对。所以,那时候知道做不成的概率是远远大于做成的概率。但是你一定就不认这个理,就一定要试试,事成了就非常高兴,事不成也不遗憾。 何伟:能否分享一下,这几项改革有没有遇到一些曲折? 李小加:每一项改革都跟拔牙一样,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要么就是要在监管体系上有突破,要么就是要在既得利益上有重新调整,肯定有人喜欢有人恨;要么就是在整个市场的逻辑上,要改变过去一些共同的习惯,重新塑造一种新的方式让大家来接受;要么可能就是把整个市场的经济逻辑有所打破。那么,每一个改革几乎所有的方方面面都会碰到曲折,程度不一样而已。 但是你把方向认清以后,会发现也只有交易所这样的位置,能够以最好的方式来优化、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因为所有的矛盾都不是线性的矛盾,而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矛盾,这个矛盾的交汇点刚好就是交易所,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份工作。 交易所的一个很重要角色就是,它要做冲突管理的工作,而我很喜欢冲突管理。把很多看上去似乎理不顺的一些乱麻和利益纠葛,找到一个办法能够最终解决。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共赢的,但是我觉得整体来说是能够找到,英文叫做path of less resistance,一条受阻力最小的路径。 两地融合 还有更大的空间 何伟:今年是内地资本市场大发展的一年,特别是注册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你在任内也推了沪港通、深港通,加强了香港市场跟内地的A股市场之间的互动性,你觉得下一步双方推进融合是不是还有更大的空间? 李小加:对,我觉得推进是必然的。在这个融合中间,涉及到市场的参与者、运营者、监管者三个维度。 从市场参与者和运营者的视角出发,有的人可能希望越多越快越深入的融合,因为这样机会就会更多。而作为市场监管者来说,会不断考虑融合之中可能的风险,中间会不会有市场系统性的问题。因此,他不一定愿意盲目地加快融合,可能还是希望慢慢来、一步一步搞清楚。 从这几个角度来讲,大方向肯定是继续融合,但是由于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的速度会有一定的节奏,不会是随意加速。 从大方向来说,相当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水的体系,在整个地球引力下,他们一定会最终融合。江河的淡水流向了大海,最后实际上大海的水蒸气到天上变成雨水,还会再下到陆地上,流回大海,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是不会变的。 所以,我觉得融合是会继续往前走。现阶段,我们已经把融合的一些大的步骤和框架确立了,之后就是慢慢的一点点往前走。 以互联互通为例,现在基本上都是现货通,接下来的期货通、衍生产品通这个方向一定是要走的。只是说要考虑走多快、先从哪里入手,这些方面如何的管控,等等。 现在债券通也只有北向通,那一定很快也会有南向通,所以说通不会停下来的,只是通的速度、幅度、深度,可能会一点一点的来实现。 另外,目前的现货通,无论是债券通还是股票通,基本都是二级通,二级通一定最终有一天要向一级通慢慢的过渡和转换。这些速度、进度都有可能慢慢的来发展。 何伟:现在港交所和沪深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你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客观上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的态势也越来越浓了,他们之间如何定位,你是怎么看的? 李小加:如果从表面看的话,几乎永远都会觉得是在竞争,因为大家做的事情看似都是一样的,上市、交易、上新产品、拓展客户,等等。我们很想把内地的生意做大,他们肯定也想把国际的生意做大。 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香港有这么个市场要在外面做一些内地市场已经在做的事情。实际上,现在就是两大金融体系,一个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一个是世界的金融体系。 这两大金融体系以前是不搭边的,后来由于经济体系之间已经是互联互通,互相依赖,这就使得两个金融体系不可能长期处在这两个不相交的圆。后来大一点变成中间有资本项下管控,两个圆有交汇的地方了,将来这两个圆一定是会越来越靠拢,但完全重叠也不可能。因为完全重叠的话,那就是要么全部世界市场都说中文了,要么我们中国人全部都去直接说英文了。所以,这两个市场到最后一定会达到相对稳定的既有深度重叠又有深度分别的状态。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世界这么大的市场,一定要互相有一个很好的翻译,实现连接与转换功能,因此香港必须永远要在这儿。 为什么企业要实现两地上市?因为两边的投资者是不一样的,有的投资者愿意到内地去,有的内地投资者愿意到香港来,但是一定还有很多国际投资者是不愿意来内地,但是愿意来香港的,也一定有很多的内地投资者不愿意来香港或者是来不了香港。那就意味着,两边永远有两个不同的池子。 同样的事情两边都会不断的做,表面上看会有竞争,但这个竞争最后并不是说一个压倒另外一个,一定有各自独立的逻辑和空间。 何伟: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内地市场的国际化也好,还是将来的一体化也好,港交所的地位或者它的独特功能,是深交所和上交所没法替代的。 李小加:对,就是说也不一定非得要替代,因为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我们永远是自己有各自干事情的逻辑。 何伟:深交所跟港交所其实很近,就隔了一条深圳河,又都在粤港澳大湾区里面,那么下一步深交所跟港交所之间有没有什么更多的合作,一起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李小加:我们和深交所之间可能从感情上、从距离上、从文化上更相近,所以说合作的基础其实是巨大的,从这点来看是非常有信心。 何伟:今年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但是仍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不成熟。你作为旁观者看内地的资本市场,觉得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 李小加:我觉得我们在外边市场运作的人,非常难给内地市场的建设提所谓的建议,因为两个市场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基础逻辑。 国际市场是一个从下至上发展出来的市场,因此它有一个长期的自发和自动性。那么顶层的监管,是在底层逐渐的发展出来以后,一步一步的自然产生,或者一步一步给逼出来的。 国际市场一开始富人参与,从小山坡慢慢的开始往上走,在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交易所这些东西建起来,以后又慢慢的朝下往大众走,然后慢慢的出来一个个的券商等机构,再一点一点的把散户像蜂窝式的组织出来的一种金字塔型的市场。 内地市场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顶层设计,但是又是底层全面参与的这样一个市场。换句话说,内地市场的建设一上来就是从山顶上开始的,在组织市场时又是全体人民直接在平原上以一个个散户的身份共同参与,所以这个市场充满了挑战。 把内地市场做出来的顶层设计者其实是太难了,由于散户已经进场了,这个是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巨大考验。所有的政策、监管迅速抵达民众,中间没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缓冲地带,这样的话,监管面对的经常是非常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佩。 卸任不离场 拿个棒子接着跑 何伟:你干了11年,马上就要卸任了,是不是到了It's time to say goodbye。回想这11年,会有很多感受,有没有做一个小结? 李小加:我倒没有这种心境,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说我彻底退休了,回家抱孙子了,我可能会有你说的这种say goodbye的冲动。我自认为还是个中青年,可能是换个赛道在那边再拿个棒子接着跑,只是说干什么现在还不知道而已,所以觉得自己好像还在运动场上。 何伟:即将离任之时,我想,你是有些话希望跟港交所的员工分享的。 李小加:我和我们港交所的2000位员工,特别是在香港的1000多位员工,这11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因为疫情的原因,最后走的时候都不能好好的见个面,这个很遗憾。本来我们每年有一个圣诞晚会,我的一个愿望就是卸任那天,在最后晚会时跟所有到场员工要握一个手,这个可能不太容易实现了。很希望有个机会跟大家说,谢谢大家。 何伟:我看你的履历,人生跨度很大,最早在中国日报工作过,后来到了美国读书,之后到了华尔街,又到了港交所。这一圈转下来,特别想听听你有什么感悟? 李小加:感悟是很清晰的,咱们这个年代的人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在书里都看不到的事。尤其像你们一直做新闻媒体的人,我最羡慕你们,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观察,把你们的想法拿出来以后来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可能走在这世界,经常是很虚幻的感觉,天天是事务性的繁琐。 何伟: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职业的话,你选择在媒体干,还是愿意在资本、金融领域干? 李小加: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老天爷给的,所以说基本不是选择的,那我们的职责就是该你干的事就干好。 (作者系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12月10日丨白酒股继续走强,白酒板块指数涨超2%创历史新高。其中,ST舍得涨停且创历史新高价,洋河股份和山西汾酒涨超3%均创历史新高。 洋河股份今日盘中再度突破200元关口至202.88元,市值突破3000亿元。该股是“研究院12月月度金股”标的之一,研究院给出了4个逻辑:1)渠道调整基本到位,市场秩序维持良好,M6+站上600元,目前M6+回款顺利,发展势头良好;2)目前M6+仍处在招商铺货初步阶段,预计明年进入快速发展期;3)水晶版M3近期上市,终端利润高于竞品,叠加消费者基础良好,终端推货动力强;4)主流白酒里,洋河估值最低偏低,在公司渠道调顺向上的背景下,估值有望奔4(最新PE已达41倍)。 相关链接:研究院月度金股 | 12月
11月3日,滴滴出行宣布10月国内月活用户突破4亿,随着10月“滴滴喵喵节”的上线及多品类、品牌发力拓展,目前滴滴月度活跃用户持续增长。 滴滴出行董事长兼CEO程维在公司内部“在一起”全员会上表示,感谢每一位用户和司机师傅。年初面对疫情对交通出行的巨大冲击,滴滴和广大司机师傅共同努力,全力抗击疫情。滴滴网约车、花小猪、出租车业务均实现高质量快速增长。滴滴以多品牌发展的战略,为细分人群提供便宜、确定性高的好服务,积极推进出租车改革和融合发展;青桔单车在10月23日峰值突破2300万单;橙心优选在今年快速启动,呈现突出的起跑优势,目标是拿下社区团购赛道第一名。 今年,滴滴推出了青菜拼车、快的新出租,以及定位年轻用户市场的网约车新业务花小猪;在公共交通方面,滴滴导航已开放至乘客端,实时公交业务覆盖城市超104个;社区团购平台橙心优选在9月29日全国日订单总量突破280万单,截至10月底,服务拓展到11个省市。 程维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业务得到迅猛发展,年运送乘客量超过100亿人次,今年国庆节前,创下了单日为全球提供6000万次服务的新纪录。滴滴未来会在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等领域加大科技的投入,让出行更美好,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