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天地更加广阔,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返乡入乡创业的队伍之中,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此外,各地也在积极引导和鼓励返乡入乡创业者,提供便利条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共同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金秋十月,祖国大地美如画。随着我国自北向南陆续进入红叶季,多彩的乡村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一批集赏秋景、尝美食、摘果蔬、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备受青睐。飞猪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该平台上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8%。马蜂窝数据显示,由于需求旺盛,当前国内民宿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高32%,“当地游”的客单价也较去年同期提高31%。 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生动体现。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行为,转变为集欣赏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凸显,自驾游、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为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乡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休闲农业与现代乡土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应当看到,我国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有的地方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旅游内容大多局限在采摘、钓鱼、烧烤等,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回头客;有的地方缺少品牌意识,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为此,亟须加强引导协调,统筹安排,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游。应从全域视角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解决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下足功夫,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乡村街道、河道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优化乡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乡土味、文化味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乡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土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特色,培育特色产品。此外,还要针对消费升级特点,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提升竞争力。比如,现在南京、成都等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挖掘夜经济潜力,发力乡村夜游,适时推出美食节、灯光节等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新鲜的旅游体验,有力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与现代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舒适的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较快发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共建美好生活同行幸福安康”消费扶贫撮合展销会暨陕西扶贫空间启动仪式9月27日在陕西安康举行。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这次展销会是培育繁荣消费扶贫新生态、精准连接扶贫产业和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针对长期以来消费扶贫的“痛点”和“堵点”,政银企联动开展的一次创新探索。 田国立表示,这次建设银行与陕西省扶贫办、安康市委市政府合作,借助现代金融科技打造线上的电商平台、撮合平台,与线下专区、专馆、专柜相结合的消费扶贫新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使“善”的传递变得触手可及,人皆可为、人皆愿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以消费扶贫为切入点,打通产供销的“梗阻”,融通城乡要素循环的血脉,使得乡村的产品上得来、城里的资源下得去、外来的产业接得住,这也将有力地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建设银行将继续与安康携手前进,运用现代金融科技并依托建设银行遍布乡村的‘裕农通’服务点,着力打造新金融‘水利工程’,把金融源头活水引流到广袤乡村。”田国立表示,要充分发挥出金融自身的融通、融汇、融合的特点和专业能力,深层次地融入乡村振兴。融通城乡产业和消费循环;融汇包括数据、农村“三资”等各类要素;融合智慧治理、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努力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蓝图,蹚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表示,开展消费扶贫意义深远,推进消费品工作大有可为。要立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牢牢把握互联网新时代带来的机遇,紧紧扣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第一大目的,做实、做细消费扶贫的各项工作,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同一天,陕西扶贫馆入驻全国消费扶贫服务平台,标志着陕西扶贫空间正式上线。陕西扶贫空间是由陕西省扶贫办与建设银行联合建设的综合性智慧扶贫服务平台,将致力于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建设银行总行已在安康投入帮扶资金8605万元,引进帮扶资金742万元,培训基层干部16148人,培训技术人员19777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52亿元,帮助贫困地区销售产品11.32亿元,提前完成了今年定点扶贫的责任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单钢新2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推动乡村旅游和民宿高质量发展方面,将指导乡村旅游行业主体用好用足乡村旅游的相关纾困扶持政策,支持乡村旅游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等,并研究出台《促进乡村民宿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乡村民宿发展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据悉,近期文化和旅游部门推出全国乡村旅游300条精品线路和10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单钢新说,预计乡村旅游有可能在“双节”期间,迎来新一波的旅游小高峰。
7月21日,长春市人民政府与中农阳光、中国铁塔、普华永道签署了智慧乡村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和推广数联网·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以九台区为示范,打造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心。 8月12日至13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现场,中农阳光与中国铁塔共建的智慧乡村九台示范项目,吸引了省、市、县(区)各级领导的关注,得到了广泛好评。目前,农安、德惠、公主岭、榆树、桦甸、磐石、抚松、临江、通榆、洮南、梨树、双辽等10多个市、县(区)政府对项目表示了极大兴趣,开展了深入交流,有的县(区)达成了合作意向,比如白城市洮北区政府与中农阳光确定了共同推进“数字洮北”战略合作,并将其列入该区“十四五”规划。 9月6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到九台区就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进行实地调研时,直接前往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指挥中心,现场了解台风对农业生产影响和玉米倒伏情况,并详细询问了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中农阳光利用“星空气视地”一体化技术,通过平台“农灾之眼”功能,仅用1小时完成了对九台全域17个乡镇街道台风倒伏情况的智能化巡查检测,次日就形成对台风造成的农业灾情监测及量化评估报告,为政府全面掌握灾情和指导抗灾提供了重要依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和省领导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随着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一家农业大数据企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前台。 这家企业就是吉林省中农阳光数据有限公司。 中农阳光是团省委支持孵化、长春市经开区院士科创园引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中国科学院王会军院士领衔、北大毕业生为主的优秀管理团队带领、公司创始人赵明返乡创业设立的本土企业。如今,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中农阳光的业务已拓展到全国10多个省(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农村动态监测基础数据网运营商和国内领先的农业信息化大数据服务公司,通过与中国铁塔和普华永道合作,未来三年,将实现对全国耕地农田的全覆盖监测服务,实现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据了解,作为中农阳光技术落地吉林的重要支撑,九台区智慧乡村示范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基于5G应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性服务平台,是由长春市政府牵头,结合九台区特色,九台区政府与中农阳光量身定制、共同建设的乡村“智治”模式,是全国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升级、由传统乡村向“智慧乡村”转型的领先样板。平台采用国内领先的“星、空、气、视、地”技术,通过中农阳光7颗国家高分系列卫星企业专线,实现了对九台区地表地物变化的不间断智能化检测,时间可以回溯30年;依托中农阳光与中国铁塔在智慧乡村领域的全国性合作,在九台区域建设400个高空视频监控与气象监测点,实现全域无死角覆盖。同时,该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将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智能传感五大数据同步融合应用,通过区级指挥、乡级管理、村级服务三级平台,实现了为政为企为民的全场景、多领域综合服务,真正做到“一网汇所有、一键观‘三农’、一图溯全程”。 在智慧农业方面,中农阳光在九台区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了“星气视地”一体化的智能品控系统,各项监测指标都是根据九台贡米标准所需要的生长环境确定的,如果监测数据超过指标的上下限值,系统就会自动预警,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提升稻米品质。通过品质溯源系统的大数据与农产品直播带货相结合,可以同屏看到优质农产品各项数据,提升优质农产品可信度,用大数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好米卖出好价格。 在乡村综合治理方面,比如防汛防洪、河道治理等,中农阳光可以提供水位警戒的智能监测和河道智能巡查等服务;在乡村环境治理上,中农阳光通过该系统仅用1小时,就能完成对九台全域283个村的垃圾乱倒和违建占地巡查。过去需要100人、1个月的工作,现在仅1人、1小时就能完成,极大提升了治理效率,降低了治理成本,实现了美丽乡村时刻美丽。 中农阳光以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农业农村,不仅在智慧农险、智慧农贷、智慧农业、智慧带货等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从种到收、农业产业的从产到销、农业金融的从保险到贷款的全链条、全产业的科技赋能。同时,在智慧乡旅、秸秆禁烧监测、森林防火防盗监测、平安乡村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应用服务,提升了乡村基层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由过去的“千条线一根针,变为千条线千根针”,用最有限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解决政府和百姓最关注的难题,提供更好的服务。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以信息化为核心要素,将“互联网+农业农村”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与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农业,中农阳光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插上智慧的翅膀,为吉林省乃至全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好的示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积尺寸之功,方能成千秋之利。 当通过九台区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实时看到农业农村发展景象时,赵明动情地说:“绿水青山金银山,万顷良田中国粮。数字田园智慧眼,美丽乡村必振兴。”赵明表示,希望通过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在吉林省的逐步推广和完善,助推吉林省数字产业发展,助力吉林省乡村振兴,不仅把吉林大米销售到全国各地,更要将吉林智慧撒遍大江南北。
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总有一些人愿意奔赴条件艰苦的地区,帮助那里的孩子们点亮梦想。日复一日,他们在大山深处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基础全科教学样样不落;年复一年,他们在三尺讲台上见证着乡村教育的变革,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同行与学生。他们,是乡村教师,也是大山深处的燃灯者;他们,被称为农村教育 “活的灵魂”,也是农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镜子”。 这群教育之路上的“逆行者”中,有坚守几十年的50后、60后,也有为振奋民族精神、挺起中国脊梁的80后、90后......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偏远地区的留守乡村教师们,让他们的坚守不被遗忘。
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 百亿金融债力挺农田建设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上市银行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方面的信贷和多家农商行的贷款增速均超过10%。专家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一系列政策效果正逐渐显现,有效地疏通了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的梗阻。未来在科技赋能下,农业互联网贷款、农业保险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多家农商行贷款增速超10% 多家商业银行日前披露了2020年中报,从贷款总体存量和增速来看,这些商业银行对“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在加强。 “农业银行持续加大对‘三农’信贷领域的投放力度,上半年在‘三农’和县域贷款余额超过五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5000亿元,增速11%,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在中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多家农商行上半年贷款投放大幅增长。从八家上市农商行来看,贷款增速均超过总资产增速,逾半数上市农商行贷款增速超过10%。多家农商行表示,未来将继续增加农村地区授信。如上海农商银行提出,到2022年,计划为长三角地区重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授信不少于500亿元。 除加大信贷支持外,金融债引导大量社会资本回流农村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五年期、七年期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主题金融债券各50亿元,共计100亿元。农发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7月末,农发行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地提质增效类贷款余额1401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高标准农田或补充耕地面积约3300万亩。 在增加投入资金总量的同时,农村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以近期农行重点推出的乡村振兴主题信用卡为例,该卡专门为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免年费优惠,并提供App免费申领涉农意外保险、绑卡免费领红包等特色权益。业内人士分析,此前罕有金融机构主动开拓农村地区的信用卡业务,今年来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可见其加强涉农金融服务的决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处长、副研究员吴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农村金融系统必须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本地化的金融产品创新,由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向全面支持农业产业、乡村发展的金融产品转化,以精准化创新满足农业农村客户需求。 多路改革并进疏通农村金融血脉 今年以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标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为资金的通畅流转和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进一步倾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加快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集聚。此前,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将贷款总量、贷款结构、制度建设等定量、定性指标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评范围。 “《办法》提供了一套明确的考核工具,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使政策目标更加精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主任莫秀根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办法》鼓励金融机构从服务高端客户转向农村小微客户,有利于减缓乡村资本外流,增加乡村发展的资本投入,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创造高效率的农村普惠金融环境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进一步疏通了投融资进入农业农村的渠道。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74.5%的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河北、湖南、陕西等11个省份90%以上的村完成改革。 吴比指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清晰划分所有权、经营权,进而实现农村资产、资源的价值提升,做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金融机构围绕相关资产引入信托、政策性金融等现代农业投融资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地方层面,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也在稳步加强。近日,山东省表示,将财金融合支持乡村振兴金融政策扩围至32县,章丘市、商河县等18个县(市、区)被纳入试点政策支持范围。据悉,山东省将强化政银保担业务合作,鼓励新增县创新乡村振兴专属信贷产品等措施,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金融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指出,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市场效率不高,存在“供需缺口”,为了将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进一步落到实处,金融科技或成为未来提高效率、填补缺口的有效手段。 “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长久以来难以破解的问题,是信贷资源未充分配置的体现,农业本身存在弱质性且传统抵押物不足,即使付出较高的风险溢价也难以获得有效的信贷资源。”吴比表示,农信社系统必须建立满足服务乡村振兴需要的金融科技服务能力,借助现代化科技平台,可一定程度上规避农村市场地域偏、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缺点,提高涉农信贷资金的效益和效率。 金融科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运用在不断增加。近日,央行成都分行公示了新一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其中四川商通、成都农商行联合申请的农村金融惠民服务系统颇受关注。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透露,下一步,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成果推广,同时把关注点转向广大农村地区。 “互联网贷款是大多数金融机构主攻的突破口。目前西部地区的生产性信贷仍然是一个短板,不过当地政府部门正在对数据进行整合,一旦成功,这些地区的互联网贷款将有突破。”莫秀根表示,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金融以及商业保险领域将成为金融科技的另一个着力点。 莫秀根表示,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落地,需解决数据问题。传统金融机构有比较完善的存量客户的信息,但没有足够的潜在客户信息,也缺乏其他场景信息。数据鸿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阻碍之一,各方数据掌握在不同部门手中,如何较好地利用数据这种生产要素并加以整合是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