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任务 ■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 乡村数字经济提振行动 ■ 乡村信息惠民服务行动 ■ 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行动 ■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行动 ■ 绿色智美乡村建设行动 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前印发《陕西省加快数字乡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决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计划》提出,到2022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将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百兆以上,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5G网络建设向农村延伸并开展应用试点示范。益农信息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五级文化共享体系初步建成,数字文化资源覆盖乡村,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大幅提高。绿色生态乡村智慧建设基本普及,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中西部领先。 《计划》指出,加快数字乡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包括加快实施“百兆乡村”“4G乡村”工程、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乡村发展信息化平台。乡村数字经济提振行动,包括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打造数字农业园区、完善乡村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乡村信息惠民服务行动,包括优化农业生产信息服务、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行动,包括推动“互联网+党建”、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监管水平。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行动,包括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加强农村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绿色智美乡村建设行动,包括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营造积极健康的乡村网络内容生态、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计划》要求,要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全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各相关部门、各市县要依据行动计划,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支持,持续推进落实。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数字乡村理论研究,建立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要加强人才支撑,动员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人才下乡活动。要利用互联网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文明村镇、新乡贤、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8月19日,市民在北京下西市村街心公园散步。北京顺义区北石槽镇下西市村日前与时尚环保联盟联手,启动打造北京花园式零垃圾生态文明示范乡村工程。通过培养乡村自有队伍、顾问专家团队提供指导服务、引入垃圾分类全产业链服务企业等措施,开展乡村垃圾分类及环境营造,让村民在分类行动中直接受益。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北京下西市村,保洁人员在村内垃圾分类点工作。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市民在北京下西市村街心公园休息。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北京下西市村,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十分醒目。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在乡村教育中,‘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未来新东方公益将两条线并行,第一条线是通过现代科技把优质教育内容输送给乡村学生和老师。第二条线是集中全国城市里最优秀的资源对乡村老师进行培训。并将在后者投入更多资源。”在8月18日举办的“麦田守望者:乡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研讨会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介绍,对于乡村教育,新东方将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软环境”,并从多方向着手,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扶智”的同时,也要“扶志”。 “农村教育要想真正好起来的话,农村老师必须要先好起来。”俞敏洪解释,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广,且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东方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乡村教师培训的原因。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提及,科技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非常重要,但教育最终还是需要教师去接收、组织、引导,只有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才能使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更好地显现。“要充分认识到线上教育、远程教育所具有的未来性。尽管这次突如其来的线上操练,绝大多数还是属于‘课堂搬家’,但经过这次操练,很多没有从事过线上教育的老师、学校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有意识地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意义非常重大。”与会专家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模式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下一步老师有可能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推动教育的升级、变革。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今年以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牢牢稳住了农业基本盘。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说,当前,要进一步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三农”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和超常规举措,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病虫害偏重发生等风险挑战,我国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上半年,全国夏粮克服了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小麦病虫害等不利影响,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目前,早稻收获已基本结束,增产趋势明显。 力促早稻增产是今年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今年早稻生产呈现三大亮点。”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一是早稻面积比上年增加470多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势头;二是南方洪涝灾害没有逆转总体增产趋势;三是优质早稻面积达到46.2%,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展望秋粮,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全年粮食丰收有较好基础。 总的看来,“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充裕,市场价格总体稳定。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月均价每百斤121.24元,同比持平。全国冬春蔬菜总产量1.7亿吨,同比增长2%,30类主要蔬菜品种平均地头价同比下降8.4%。水果价格先涨后跌,6种水果批发市场均价同比下降13.4%。 “近期,洪涝灾害对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潘文博介绍,各地通过加强机具调配,确保早稻颗粒归仓、晚稻适时栽插;同时抢排田间积水,及时改种短生育期作物,促进灾后生产尽快恢复,减轻灾害损失。 产业加快复苏,就业创业渠道有效拓宽 4月以来,全国涉农企业全面实现复工,目前产能已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6.2万亿元。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近几个月乡村休闲旅游业逐步复苏,复工复市率稳步提升,接待游客量稳步增多,营业收入稳步增加。6月,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复市率已经超过九成,接待游客量比上月增长一成,已恢复至去年同期60%。 今年年初,许多返乡农民工因疫情滞留乡村。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分析,要通过扶持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同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富民乡村产业,增加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的规模容量。 “乡村产业加快复苏,不仅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曾衍德说,随着一大批涉农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到岗就业、共享就业等形式,为乡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其中超过70%为农民工。截至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人。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今年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各地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支持返乡留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参加技能培训,补齐农业领域知识技能短板,为他们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更好条件。 人地钱要素持续汇入,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上半年,27个省份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地方政府专项债865亿元,累计向金融机构推荐农业中小微企业10万家,贷款余额达1407亿元。 “农业农村投资逐步回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加快补齐短板。”魏百刚说,当前,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关键是抓住国家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难得机遇,努力增加用于农业农村规模。 多元投资拉动下,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等一大批乡村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上半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8296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分别比第二、第三产业投资高出12.1个和4.8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占年度任务量的54%,重点地区新改户厕300多万户。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上半年,四川、山东等省份已分批组织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全国已有超41万个村完成改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亿多人。 “乡村振兴,既要真金白银地投,也要实打实地干。”魏百刚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唤醒沉睡的资源,撬动乡村发展活力。同时,不断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乡土情怀、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为广袤乡村注入新动能。
8月4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陕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行动计划”以产教融合为原则,以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立足点,以“四计划”“一工程”为抓手。“四计划”为人才振兴计划、康养教育振兴计划、居民素质提升计划、管理服务提升计划,“一工程”为职教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工程。力争经过3年努力,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链条,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互动、高质量发展。 人才振兴计划将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乡村产业劳动力培训。整合县域培训项目,强化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职能,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建立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培训机制,“一校一品”打造乡村劳动力培训品牌,重点开展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培训。 康养教育振兴计划将加快乡村康养人才培养。3年里,全省每年培养乡村康养人才1万名,每年培养乡村幼儿教育人才1万名。 居民素质提升计划将提升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提升乡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支持职业院校扎根乡土,开展社区居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区文化建设、现代乡规民约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全省将遴选建设30个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遴选培育20个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管理服务提升计划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提升村组干部学历层次。3年里,全省每年培养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人,每年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600人,每年培养培训村组干部学历提升300人。 职教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工程将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推进市属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推进中职学校达标提质。按照“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梯次推进”原则,大力支持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8所高职院校,打造职教“龙头”。支持建设一批骨干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及专业、专业群。力争到2022年,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陕西将建设4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4个专业群院校,重点建设高职院校10所、专业群20个,中职学校30所、专业100个;2020年30%的中职学校达标,2021年80%的中职学校达标,2022年中职学校全部达标;每市建设1个农村职成教示范县。
随着暑期出游旺季的来临,中国游客对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升。7月以来,全国跨省旅游有序开放,北京市突发应急反应等级降至三级等众多政策利好逐步出台,也让人们对出游更有信心。 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游客更希望寻找人少景美的小众目的地,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热门选择,7月以来马蜂窝平台上“乡村游”及其相关关键词的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84%。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各级文旅部门将集中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涵盖亲子陪伴、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服务项目。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介绍,小众乡村游目的地大多以户外活动为主,人员聚集较少,非常符合目前中国游客对“安心游”的需求。同时,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少乡村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能够满足中国游客对于旅游品质的要求。 与此同时,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不止于以往“农家乐”、采摘园、垂钓等旧式体验。“马蜂窝发现,以往游客关注的目的地可能主要集中在城市级别,但今年很多游客搜索或关注的目的地可以精确到区县甚至乡村。”冯饶说,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游客积累了更多的旅行经验,也有了更明确的旅行诉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旅游业各层级开始重视线上营销,大家通过网络可以发现更多身边的美景。 马蜂窝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在线旅游资产指数报告》中,就首次关注了国内的区县级目的地。该报告显示,国内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PI)最高的5个区县分别为四川甘孜的稻城县、广西桂林的阳朔县、云南丽江的宁蒗彝族自治县、甘肃酒泉的敦煌市(县级市)和新疆阿勒泰的布尔津县。一些刚刚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游重点村的乡村所在区县TPI指数也出现大幅上涨,例如合肥长丰县TPI指数上涨743%,邯郸涉县TPI指数上涨628%。 冯饶分析,目前国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国游客,知名度较高的乡村,如稻城、宏村等,另一类是更倾向于周边游和休闲度假的乡村游目的地,如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和临近热门目的地的小众乡村。这些乡村如果能够在做好品质和服务的同时,注重线上内容的生产与营销,不断积累在线旅游资产,将有潜力吸引更广泛的旅游客群。例如,今年丽江玉龙县拉市海周边的乡村旅游热度迅速增长,7月中以来,搜索热度周环比上涨217%。 除了传统的农家乐之外,年轻游客也期望在乡村寻找更具特色的旅行方式。户外徒步、民俗文化和非遗体验都是年轻人喜爱的乡村旅游项目,房车露营、漂流和探洞则是今年新兴的旅游玩法。未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乡村玩法的不断创新迭代,乡村游也将迎来更多年轻的客群,为乡村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近日,商务部与农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推进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促进城乡双向高效流通、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9项重点事项开展合作,包括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智慧乡村站点合作共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构建、农产品贸易竞争新优势培育、商务精准扶贫、数字乡村建设、商务场景金融探索、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共同做好疫情防控等。 双方将加快构建沟通协调、信息共享、人才培养、联合推动等合作机制;选择部分发展基础好、经营稳定的农村电商等市场主体,加强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融合商务、政务、金融等服务,打造一批功能健全、场景丰富、生态活跃的智慧乡村服务站点。 扩大对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经销商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推动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立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水平。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乡村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探索商务流通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智慧市场、智慧农场、智慧物流等场景金融服务先行先试;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