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期货币过度充裕的状态让市场对高通胀一直抱有高度敏感的警惕心态,2020年一季度时的高CPI运行态势,使得市场一度担心猪肉价格上涨会引发消费价格的全面上涨。2020年11月物价公布后,市场又担心通缩再来。笔者认为,即使从CPI角度观察,短期的“通缩”也没有改变中国物价将进入长期低增平稳运行期的趋势;这段长期的物价平稳,将与过去40年期间的物价高波动和高增幅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从CPI定基指数上看(1978年=100),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物价高涨幅,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10年期间物价水准翻番,由1990年的216.4上升到了1999年的432.2,之前和之后的物价上涨则相对平稳。显然,正是市场经济导入和间接型税收体制这两大改革因素,导致了那段时期中国物价的持续快速上涨。 过去中国物价上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领先的首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本身带来市场化和商品化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3/4的人生活在半自然经济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中国的很多消费品,尤其是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的价格是显著偏低的——很多生产要素并没有在售价上得到体现,农民将剩余农产品出售时,他只要求获得边际成本,通常是他额外的几近于零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中的土地要素、资本投入等,都没有在售价中得到体现。随着中国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扩展了对要素回报的要求,原先商品成本的货币计算中没有被考虑进去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随着生产要素对商品售价渗透率的提高,农产品等商品越来越完整地包含了价格形成的要素;只要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吸收过程在继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就不会停止。 1993年之前中国的增值税体系还没有全面铺开,1994年后中国在经营中间环节征税的增值税、营业税体系全面建立。施加在生产、流通环节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税收,增加了经营成本,经营者必定要求在售价中得到弥补,于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和货币贬值。生产和技术的进步,投入中工业品比重不断增多,比如农业投入中的化肥、农机具等相对于劳动和土地的大幅提高,投入要素的工业制成比重增加,意味着其中的税收比重也上升,这就进一步带来了成本的上涨。尽管由于国家经济生产力进步带来了单位产品税率的下降,但工业投入比重的上升,还是导致了税收比重的增加。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间接型税收体系下,也带来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建议,中国建立直接型税收体系的未来税改方向不变。随着直接税体系的建立,间接税比重下降,税收对物价的影响将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助涨转为助跌。 中国物价 长期平稳趋势形成 当前中国物价走势的分化态势,表面上看很复杂:货币宽松环境下CPI高波动中相对高位,核心CPI持续低位运行,PPI持续收缩。但按照笔者观察通胀的三阶段划分,未来物价的长期趋势取决于经济体系中成本要素的变化,长期视角中货币因素已退居次位,中国未来30、40年的物价运行,将显著比过去改革后40年的物价低一个台阶。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方向是服务化和信息化,工业化阶段已基本结束,信息化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相对于工业化进展带来的税收纳入增加,相对于工业化,服务化的税收纳入增加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即使没有税收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不会再现上世纪90年代产品成本中要素成本和税收成本扩展的现象。未来的物价增长,将更多地取决于经济体系本身的技术进步,仅仅因工农生产力进步“剪刀差”而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很缓慢的,未来的农产品涨价态势将长期放缓。 未来货币环境或面临两个不同发展前景:数字货币对信用货币的替代,货币政策目标转向金融平稳。在人类货币发展史上,信用货币对金属货币的替代,打破了物价长期稳定的历史;未来如发生数字货币对信用货币的替代,那么物价的稳定将重又提高,届时物价的变化可能又需经历差不多一个世纪才能看出来,一代人的时间里几乎感觉不到变动,物价变动最重要意义成了经济历史研究者的统计数字。即使货币替代没有发生,货币政策重心也将由截至当前为止的经济和物价,转向金融平稳,这意味着新世纪以来货币过分宽松状态的终结趋势。 中国物价 运行波动性显著加大 经常引发市场对中国高通胀预期的重要基础,是农产品价格高涨推高CPI。伴随着越来越多小品种农产品期货上市,农产品期货交易规模扩大,农产品价格日益脱离真实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显著加大。 在农产品资本化的早期阶段,挂钩农产品的金融商品品种和交易量均比较小,农产品期货等少数几种金融工具,主要发挥了平稳市场的作用。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中金融类交易占比成为主流之前,农产品自身供求关系和季节性供求规律仍对价格发挥着主导作用。农产品资本化对市场的稳定影响,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显著的“结清”特征,即金融商品价格会迅速对各种信息做出反应,这种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噪声”。 在西方,由于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为大农场、大资本模式,供给端的生产、经营者不仅抗波动能力较强,且对现货市场有着基本的定价权,因而农产品资本化对价格波动影响的“负作用”,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中农产品资本化的价格稳定作用,要表现更明显一点。与海外世界不同,中国农产品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农户模式仍然是主要经营模式,即使农户联营的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也大多是松散型的,以信息共享、风险分担为主要目的合作组织。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中间商对市场的价格控制力不断上升,生产环节的农户日益成为农产品市场上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农产品资本化条件下,中国农产品经营的农户既对农产品金融产品价格没有影响力,对农产品现货市场也没有定价权。因此,随着近几年农产品资本化的发展,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性有着上升趋势。 属于大宗品的农产品期货还有着国际市场产品“锚”,因此国内农产品市场资本化后波动程度要受到国际市场限制。但是对于属地化、区域性的农产品,资本化后的波动性上升就极易呈现。2013年9月,中国鸡蛋期货上市;2017年12月,中国苹果期货上市;2019年4月、8月,红枣期货和粳米期货上市。2019年3月后,中国CPI突然跃升并在高位运行,食用品价格也打破季节性波动规律,原因就在于鲜果农产品期货炒作带高了现货市场价格。 大概是国人的好打麻将习性,各类农产品期货推出后市场交易也一直较为活跃。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结构——生产端分散、中间端集中、消费端分散,决定了中间商对现货市场价格有着重要影响力。这种结构决定了农产品资本化对价格波动,有着明显的助推作用,使得未来中国通胀走势的复杂性上升,客观上也增加了物价部门对通胀管理的难度,使得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力下降。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于文静)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扶贫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农业农村部着力编好规划、选准产业,发展加工、延长链条,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促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这是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在会上表示,随着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每个贫困县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在产业扶贫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 “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出现过剩,是不是都搞同一种产品,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成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农业农村部一直在研究。”刘焕鑫说。 据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介绍,农业农村部重点采取了以下三方面举措: ——编好规划、选准产业。组织中西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每省、每县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产业。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832个贫困县对扶贫主导产业进行系统梳理,依托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排在前列等主导产业,逐一编制了产业发展指引。 ——发展加工、延长链条。引导加工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建立加工基地,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832个贫困县累计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万吨。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原字号’农产品。你产黄金梨,我也产黄金梨;你发展大枣,我也种大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避免卖原料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也创造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魏百刚说。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支持贫困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832个贫困县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万个。一些企业品牌也越来越亮,有效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农业农村部昨天(13日)发布,为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到今年年底,新改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1.4万个。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牵引性工程,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产区贮藏保鲜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 2020年,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支持河北等16个省(区、市)选择产业重点县市,依托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在产地田间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范围涵盖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 预计到今年年底,工程将惠及90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1.4万个,规模超过600万吨,在产地田间形成“生产+仓储+保鲜+销售”的模式,发挥规模带动效应。 目前,成效已初步显现。监测显示,工程覆盖区域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择期错季销售能力明显增强,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稳定性。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请看背景墙,这是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行情000816,诊股)系统示意图。”在安徽宿州市?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智慧农业大数据处理中心,管委会主任张梅介绍,天上,采用北斗导航卫星信息构建园区北斗卫星导航时空体系,同时采用遥感卫星信息构建园区遥感数据库,进行高精度卫星地图展示;空中,采用具有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的植保无人机、农田调查多用途无人机、航拍无人机,进行高精度定位导航飞行;地面,建设大田物联网系统,包括气象站、土壤墒情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设施,将所有数据通过专线传输到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系统软件平台进行操作和展示。 ?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农业发展部部长侯祥辉告诉记者,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处理模型,进行墒情、土壤养分、农田小气候情况、作物长势情况和灾害预警分析,并形成统计报告、分析报告和对策。数据中心通过互联网、手机APP、微信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发布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宿州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大力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远程在线监控和精准化管理,让农业生产更便捷、更优质。同时,加强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让农业服务数据化,让信息资源创造价值。 今年9月以来,宿州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的数字农业新模式,重点建设“五个一”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围绕粮食、果蔬、养殖、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加工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1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宿州市数字农业产业带,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搭建一个产业服务平台。通过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信息惠农服务体系;构建一套农产品电商体系。将线上线下的商业资源与宿州本地企业对接,构建宿州高品质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体系,利用“互联网”串联“流通网”,让宿州优质安全绿色的农产品销得更快、卖得更好;形成一套数字决策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农业领域的数据进行汇集、整合、分析,搭建农业产业数据指标体系,实现“建、产、管、服”一体化、数字化,为政府的监督、管理、决策等工作提供支撑;打造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为农产品办理“身份证”,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建立“宿优”农产品品牌库,将更多本地优质产品打造成“品质可溯、品牌可信”的地标产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白海星)
6月5日,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意见》。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用地用房供给、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等5方面,提出12条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减轻企业相关用电价格和车辆通行费等价费负担、推动解决增值税抵扣难题,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投资、债券、信贷、股份制改造、担保等工具,加大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通过落实用地政策、加强规划布局等措施,加大对企业的用地用房供给;通过注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改进行政管理方式,营造更利于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通过加强规划与公共设施配套、引导企业整合升级增效,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协调配合,结合实际加大政策创新和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
5月19日,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郑州召开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审定和品质鉴评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舞钢鹁鸽、郏县红牛、虞城苹果、冯桥红薯、夏邑何首乌、洛阳丹参、济源冬凌草、鹿邑蒲公英等8个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地方特色品质特征明显的申报产品通过省级审定。 通过省级审定,意味着这8个产品具备了申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条件,下一步将迎来农业农村部的终审,若考核通过,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将再添新成员。 农产品地理标志蕴含着特定历史信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人文气息,不仅经济附加值高,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特色农产品经济的发展源泉,也是地方特色推介名片。 截至目前,全省获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已达到139个,总量全国排名第7位。产品涵盖粮食、蔬菜、果品、食用菌、茶叶、药材、烟草、鱼类、家禽和禽蛋等10大类。正阳花生、郑州黄河鲤鱼、温县铁棍山药等一大批地理标志农产品,正在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河南农产品的靓丽名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记者 刘红涛 王斌)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12月1日,河北承德市福满家超市丽水店内有不少市民在“承德山水”扶贫产品货架前选购商品。“这里的果蔬、肉类安全有保障,价位适中,我经常来买,就认‘承德山水’这个品牌。”市民闫晓东说。 “自2019年9月‘承德山水’品牌的农产品上架以来,受到消费者欢迎。产品上有二维码,通过扫码就可以追溯到产品产地、供应信息、质量安全认证等内容,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丽水店店长夏梦伟说。 承德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环境优良、农耕文化厚重,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天赐宝地”,出产的原生态农副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为此,承德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承德山水”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搭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平台,举全市之力打造“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绿色优质农产品。 考虑到食品造假、农药残留、不合格产品等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承德市市场监管部门全程介入“承德山水”品牌打造工作,通过安上溯源“千里眼”,装上监听“顺风耳”,为“承德山水”品牌产品保驾护航。 如今,用手机或电脑搜索“承德山水”后,“老百姓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会员制大宗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跃然眼前,在这里,具有承德特色的时令果蔬、休闲副食、酒水饮料等产品应有尽有,满足百姓对生态农产品选择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全部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做大做强‘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安全是生命线,产品可追溯是核心支撑。”承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科科长张宝来说,引导入驻“承德山水”电商平台企业严格以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以绿色食品标准作为进入平台产品的“最低门槛”;依托市、县两级检测机构,优先保证“承德山水”系列产品检验检测,通过构建“承德山水”品牌产品可追溯体系,对所有入驻平台的企业实行“六挂钩”,确保实现扫二维码査询到经营主体、生产标准、生产信息、基地信息、加工、销售等信息。 如果说,主动追溯安上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千里眼”,承德市市场监管局还装上了监听“顺风耳”——建立“承德山水”标准检索服务平台,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公开接受消费者査询,提高品牌公信力,对群众举报的违法线索按图索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监管成效。 “为了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我们按照平台入驻企业、产品品种、关键指标三个‘全覆盖’要求,对32家企业101个批次的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100%。”承德市市场监管局抽检科科长曹艳丽说。 监管到位了,群众放心了。消费者都说,通过扫产品二维码,可以了解到产品产地、供应流通等信息,质量安全有保障,让人放心。 为全力服务“承德山水”品牌建设,该局还对入驻“承德山水”平台的企业和产品开展标准查询梳理、审核登记,推动入驻企业争创地理标志和驰名商标,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协助起草《“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用要求》,制定印发《“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商标保护制度》。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打造,“承德山水”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承德山水”品牌进一步释放了“生态红利”,实现了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企业增益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已有150家企业和基地进驻“承德山水”品牌运营平台,涉及时令果蔬、米面粮油肉禽蛋奶等7大品类816个单品。 承德市市场监管局赵恒杰表示,深化品牌质量是核心内涵,我们还要推动商标追踪,加强与国家、省质量标准平台和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的对接联系,建立起国家和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互认机制,切实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助推“承德山水”品牌走出去。(经济日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林海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