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11”期间,来自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镇宋家沟村的苹果,走出了霜冻的打击和滞销的窘境,将借助“双11”走向全国。 宋家沟村并非孤例。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采购负责人介绍,西安产地仓已经试运营。有了它,陕西、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五个省(自治区)水果、蔬菜都在朝此集结。今年,至少1000个偏远山村的农产品,都是首次参与到“双11”活动中来。 宋家沟村两件支柱农产品是花椒和“花牛”,今年花牛苹果遭了殃,连续遭受霜冻、冰雹,大面积减产。村民们说,更大的难题是,村里卖苹果一直是传统模式——各级经销商们来压价。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采购专家王寿好知道了这消息,他发现,果子的品质不错,甜度也可以。没过几天,王寿好的同事杜涛进村,当天就签了合作协议,并付了4万元定金。 “只要品质够标准,都可以收。”当时,村里苹果售价每斤1.3元至1.4元,王寿好给出的收购价是1.6元。但采收标准也很明确,每个果子果身不能超过两处斑点。“让农民惠利,也不能让消费者吃亏。”全村共收了42万斤苹果,仅这一项,就让几十户果农多收入十几万元。 宋家沟村的苹果,已经被运到位于西安的的数字农业产地仓。全员接受数字化“体检”。王寿好说,数字农业和这些村庄不但有长期合作,还会派出专业的技术队伍指导农民种植。“正因为身后有西安产地仓,才敢有底气收深入这么多村庄。”王寿好介绍,产地仓无论规模还是产能,在西北地区都是最大的,全链路的自动化、智能化,让水果的分选能力是传统农业的10倍。
近日,阿里巴巴公布了扶助中小企业的“春雷计划”半年成绩单。作为“春雷计划”重要板块的助农领域,阿里在半年内对超过1800个农业特色产业带进行了数字化赋能,总共助销了80万款农产品。 半年来,阿里举办了超200万场农产品直播活动,孵化了超10万个淘宝新农人主播,淘宝直播成为中国农村最大的人才市场。仅今年9月的丰收节期间,阿里就举办了100万场助农直播,提供了30亿元助农补贴,助力近9亿件农货上行。 在“春雷计划”的推动下,近1000个地域农产品的单月销售额增速超200%。记者从阿里相关负责人处获悉,阿里不仅助销农产品,还致力于提升农货附加值进而打造农产品品牌,“春雷计划”的目标是,要打造100个价值超10亿元的地域品牌,推动“中国农产品”向“中国农业品牌”升级,助力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转变为数字农业大国。 “春雷计划”的助农板块主要覆盖四大领域:原产地农产品上行、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农业地区电商能力培育、农产品销售模式升级。这四大领域的目标是,让中国农业实现“四个新型现代化”——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疫情期间,“春雷计划”依托阿里搭建的数字农业新基建,恢复了多地农产品上行供应链。就在今年9月,阿里第六次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改变世界的企业”,位列榜单第二。榜单称,淘宝直播平台在农村供应链受疫情阻断后,帮助农户触达到了新用户。 在数字化新基建方面,阿里云发挥云计算、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帮农户智能种植、养殖;菜鸟网络推出农村智慧物流共配项目,打造1000条农产品上行“高速公路”;蚂蚁及网商银行为农民填补信用空白、提供授信贷款。 “春雷计划”聚合阿里经济体涉农业务力量,在云南、广西、四川、陕西、山东等中国农业重点省份打造五大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简称产地仓),让更多农产品可以更新鲜、快速地走出原产地,为农民带来价值,也给消费者带去鲜美生活。目前,位于广西南宁、云南昆明、四川成都的产地仓已全面运转。 农产品上行的基础设施畅通后,淘宝村在疫情期间率先复产复工,淘宝村数量逆势增长至5400多个。全国淘宝镇数量激增近八成,强劲拉动中西部省份乡村经济。 据了解,“春雷计划”还创新了脱贫方式。“目前,每天5000万人在芭芭农场化身网络农民种地、种果树助农,每天售出50万份水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此外,阿里还派出多名司龄超10年的老员工,以脱贫特派员身份奔赴国家级贫困县,用数字技术助力当地脱贫致富。 在“春雷计划”之前,阿里还启动了“亩产一千美金”助农计划,最新数据是,截至今年9月,该计划启动三年来,阿里助销初级农产品超过54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助农平台。
短短3天时间,交易总额突破11.74亿元,这是前不久举行的2020贵阳进出口商品网络交易会(以下称“云上筑交会”)交出的“成绩单”。期间,主办方通过黔货出海云直播,面向全国网友推荐贵州好物,贵州绿茶、珍稀食用菌、刺梨原液等多款特色农产品备受网友青睐和追捧,销售十分火爆。 线上搭平台,借“云”拓市场。事实上,“云上筑交会”只是贵阳助力黔货出山的平台之一。作为“中国数谷”,贵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大数据资源。近年来,贵阳市坚定不移把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着力推进大数据与农村产业革命深度融合,以省会担当提供精准服务,努力实现“种植在全省、加工在贵阳、销往全世界”的农业产业新格局,“黔货出山”之路越走越宽。 多渠道建平台 让黔货乘“云”出山 香肠、腊肉、土鸡蛋、红辣椒、干竹笋……虽然已经是晚上10点,但贵阳市息烽县宇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龙瑞还在忙个不停。在公司的库房里,他正在清点白天从村民家里收购来的农产品。这些产品,第二天将会通过公司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自从村里有了电商公司,大伙不用出远门就能把农特产卖出好价钱,真的方便又省心。”说起自己的增收新途径,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村民夏晓乐得合不拢嘴。作为贵州第一个“淘宝村”,立碑村通过吸引周边网商、网货等,把来自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农特产品汇聚于此,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营销,让“山里货”摇身变成为畅销全国的“香饽饽”。与此同时,当地还打造了双向互动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全县各商场、超市、便民站点的数量、分布位置、销售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科学的农村产品网络销售数据库,夯实了全渠道网络销售的基础。 “除了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现在我们还学会了在网上进行直播卖货。”说起自己的“带货”经历,“淘宝村”里的返乡创业青年吕坤伦记忆深刻。2018年,在外打拼的吕坤伦决定返回家乡立碑村创业,专门销售当地的农特产品。开业后,吕坤伦同步开启“直播带货”模式,曾创下单次直播“带货”销售额达100万元的纪录。 在贵阳,像立碑村这样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的例子比比皆是。2015年8月以来,贵阳市以大数据发展为契机,实施了发展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为农村电商发展夯实了基础。目前,贵州市建成8个县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600余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个“村淘创富”示范村,农村乡级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与此同时,贵阳市还在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等建设了50个智慧微菜场,安装了“智慧贩卖机”,建设154家线上线下融合的惠民生鲜超市,2019年累计销售贵州农副产品1.2万吨、交易额1亿元。 “云上”“云下”联动 构建智慧物流 从贵阳市中心驱车3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在这里,载货卡车源源不断,往来客商熙熙攘攘,蔬菜交易热火朝天,一箱箱西红柿、青椒、大白菜、生姜、香葱等新鲜蔬菜,经卸货、分拣、打包、装载,发往省内外各大供应地。 “这是贵州省交易品类最齐全的国有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也是贵州首个数字化、智慧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现在每天进出物流园的车辆有8000辆左右,蔬菜和水果每日交易约4000吨,每天的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贵阳农产品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贵农公司”)财务总监雷泽忠说。 据了解,贵阳农产品物流园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新庄村,园区规划用地866.45亩,建筑规模69.52万㎡,总投资34亿元。在这里,不仅拥有建面8万方、库容10万吨的大型冷库,全国技术最先进的供配中心,200余辆生鲜直通车,更建成了贵州首个实现对供应链、园区、O2O交易、支付结算等全过程进行智慧化管理的大数据平台——智慧农批云平台。 “该平台不仅能够对进入物流园的农产品进行安全溯源,为商户提供了线上交易渠道,同时还能根据系统内商户商品交易量、交易金额、诚信经营状况、园区贡献度等运营数据,生成相应的信用分, 园区将根据信用分为商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雷泽忠告诉记者,慧农批云平台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园区的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和物流成本,还能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高效流通,同时通过销售数据指导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减少资源浪费,让整个物流体系变得更加“智慧”。 构建智慧物流,发力的不仅只有贵阳农产品物流园。2020年5月25日,传化智联中国智能物流大数据(贵阳)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以大数据赋能区域物流,建成后将提供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数据挖掘应用等,为区域供应链及行业供应链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贵阳市还引导星力百货集团与“盒马鲜生”合作发展新零售,引导“京东到家”与贵阳市沃尔玛、永辉超市、北京华联、合力超市等线下店铺开展合作实现社区配送,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购物体验。 产业深度融合 为农业注入智慧引擎 农业与大数据的融合碰撞,不仅创新了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还实现了种植模式的升级,有力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别小看这张‘二维码’,这可是我们家樱桃的‘身份证’。”来自贵阳市乌当岩山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左福兴说。自从2018年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开发的“贵阳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启用后,合作社的种植户就将樱桃种植、开花、结果、用药、管理、质检等数据详细记录到系统中,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樱桃的产地、等级、质检报告、发签日期,以及品种特性、企业情况、土地、施肥、修剪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我们开发这个安全溯源系统,就是希望通过溯源督促企业在生产管理时做到安全规范。”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果树站农艺师李涛说。目前,在该系统上线的精品水果生产企业、基地已达100余家,涉及猕猴桃、葡萄、桃等10个精品水果品种,可追溯面积超过10万亩,占全市果树总面积的16.46%,为打造“贵阳精品水果”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像今年这样的雨水,要在过去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损失。”近日来,连绵的阴雨愁坏了不少了农人,唯恐雨水成积,田地中的作物受渍害烂根。不过,在贵阳市开阳县的云山茶海,贵州青蓝紫富硒茶叶有限公司副总杨常愉却并不担心,因为在雨季来临之初,茶园就召集农户来开沟以备排水,同时增施有机肥,减少茶树病害的发生。 提前实施这些措施,主要得益于贵州智慧农业环境监测设施。通过设备的摄像头和感应器等,茶山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可以实时掌握。此外,设施还会将监测数据传送至开阳物联网信息化平台,根据农作物种类、地理位置和环境数据的变化,为第一线的农业工作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农业指导以及专家远程支持服务,为农产品建立“绿色履历”。“安装这个系统后,我们茶园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茶场从田间管理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服务都将有新的变革,产值至少要增加一倍。”杨常愉说。 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开阳的云山茶海并非个例。随着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广泛普及,贵阳市先后在精品水果、马铃薯、茶叶生产基地试点开展农业大数据应用,推广部署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实现环境实时感知和控制,提升便捷化、精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建成“果蔬生产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分析”“产地准出管理”“检测数据自动上传”“标签自动打印”等功能,形成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给产品装上了“绿色身份证”。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贵阳市农业生产已实现精细化、智能化,贵阳市农特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贵阳市将进一步加深大数据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助推黔货出山。
拼多多16日宣布发起“长三角新蟹农计划”,通过开辟商家入驻绿色通道、产区个性化电商培训,以及提供百亿补贴、限时秒杀等流量扶持方式,计划在未来5年内,帮助长三角大闸蟹产区培育100家电商龙头企业、1000家电商商家,并且创造200亿元的线上增量市场。 目前,大闸蟹的销售主要依靠线下收购商完成。与工业品的高线上化率不同,作为农产品的大闸蟹线上化率整体不高。截至2019年,大闸蟹整体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线上规模仅为40亿元,渗透率为3.6%。为了规范大闸蟹电商市场、统一产业标准,拼多多宣布联合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同制定“长三角云拼大闸蟹产业标准”,优化养殖模式,完善大闸蟹电商销售标准。一方面,帮助蟹农节约养殖成本;另一方面,规范商家,打击以次充好、蟹绳注水、虚假宣传等行业乱象。 拼多多副总裁陈秋表示,未来拼多多还将继续发挥新电商“农地云拼”的特质,助力更多长三角特色农产品搬到新电商之上。
身为新零售的代表,盒马鲜生正在尝试“圈地”更多的农产品,以达到对消费层面供应的“独有化”。 来自盒马鲜生的资料显示,截止到去年,盒马鲜生自有品牌的占比已经突破了10%,远高于国内市场平均值。“未来会在自有品牌继续发力,希望实现有50%以上的商品只有盒马鲜生可以供应。”盒马鲜生方面对记者说。 从产地化到产品化 多方式打造品牌农产品 援引公开信息可知,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产地化突出而产品化特征不明显,一直是困扰农产品议价权、流通范围等产业链多个环节的重要问题,而近年来,借助零售、生鲜电商等新经济体的改造,这种状况有了改善。 “订单农业就是从源头开始,寻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质商品。例如,高山鲜系列的高山草莓,利用高海拔区域日照足、温差大、种出了夏草莓,填补了7月份至11月份新鲜草莓的市场空当。秦岭鲜的户太八号,在优质产区利用订单农业打造出优中选优的S级商品。从每年3月份的萌芽期,就已经在基地定植定株定向种植,生长过程中、梳花、蔬果才能够保证成熟期单穗葡萄重量在750g左右,八成熟时候采摘,保证下树糖度在16度以上;全程冷链运输,并且每个环节都要在盒马溯源系统清晰可查,24小时之内上架盒马门店。”近日,盒马鲜生西安生鲜采购总监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要完成农产品的商品化改造,并不容易。王刚坦言,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过程,因为农产品的生鲜特性,产品品质很容易参差不齐。盒马鲜生的经验是,“农产品采摘下来以后通过消毒、保鲜等预处理,让农产品快速地进入商品阶段。从商品到品牌的过程要求会更高。品质稳定、标准统一是难点。” “农产品要从源头做品质把控,把优质产品挑选出来做成品牌,稳定的供应链是品牌稳定性和统一性的基础。盒马鲜生已经建成的33个多温层仓库、11个加工中心、4个海鲜水产暂养中心,覆盖全国的低成本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网络是盒马打造品牌的基石。”王刚对记者说。 弃用纯低价策略 品质产品更易走俏市场 打造自有品牌是零售企业的“共识”,但是,在产品品牌化打造、独有产品供应上,此前也有不少零售企业“踩坑”。 盒马鲜生对记者介绍,与传统零售思路不同,自有品牌旨在打造商品力,把消费者需求、品质和创新放在首位。“纯低价的自有品牌发展策略在中国遇到瓶颈,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在品质化和差异化的自有品牌道路上已经初显成效。强调生活品质的‘盒马牌’正在赢得更多顾客,即使有些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主流价格,也同样能走俏市场。” 利润率的保证上,盒马鲜生对记者说,“以日日鲜牛奶为例,盒马鲜生首先在上海与安佳合作获得成功,随后遵照‘本地化+最短供应链路’的考量,陆续在广深、北京、西安、武汉、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几大区域与当地乳制品龙头企业合作,分别在当地推出了符合当地心智的日日鲜牛奶。从源头基地到门店销售,对供应链的全把控,不但能让盒马掌握最优质的食材/原料来源,还能基于盒马全链路数字化的体系精准掌握销售量,反推具体订货量,从源头到门店等各个环节都能最大化的降低损耗。”
9月6日,在农业农村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3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中国农加工投洽会”)开幕式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组委会与拼多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打造的“线上农货大集”也正式登陆拼多多,这项已举办二十三年的农产品加工业盛会从线下搬到新电商平台。 “与拼多多的合作,打破了时空限制,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搬上网,消费者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逛‘农货大集’,买放心产品,我们为这个在线集市想了一句口号——赶集就在家门口!希望能让中国农加工投洽会里的优秀企业,以及多年来积累的金质、优质商品透过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中国农加工投洽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好酒也怕巷子深 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辟“第二战场”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好酒也怕巷子深,流通决定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品供给,还需要有顺畅的销售、运输路径作为保障。 作为以农产品起家,与中国农产区、产业带融合最为紧密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始终把农货上行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此前,拼多多已借助“拼团”新电商模式建立了“天网”“地网”系统性农产品供需匹配机制。截至2020年6月底,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已达6.83亿,全年GMV超1.2万亿。 今年2月份,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指导下,拼多多作为“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联盟”的发起方之一,积极参与到构建农业产销大数据库,共推全国农货上行的行动中来。 疫情期间,拼多多率先开启了“政企合作直播助农”“产业带复工大联播”等一系列创新模式,积极倾斜资源助力农产品上行、带动外向型产业带开拓内需市场,加速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帮助农户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截至8月16日,拼多多“市县长直播间”已累计带动平台相关助农专区和活动共计成交3.96亿单,卖出农副产品总计超过23.8亿斤,推动超过260个特色农产区产品直连全国近7亿消费者,直接帮扶农户超过85万户。 2019年全年,拼多多农产品成交额达到1364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预计平台2025年农产品成交额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线上农货大集”开启 助力消费扶贫行动 2020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将组织开展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这既标志着消费扶贫行动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消费扶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拼多多的本分。2019年,拼多多平台成交额突破万亿,其中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商户的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 今年5月20日,国务院扶贫办和拼多多联合启动了“消费扶贫百县直播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00个贫困县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充分发挥平台近7亿消费者优势,助力偏远、贫困地区农货上行。 7月以来,拼多多已连续与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政府合作消费扶贫直播活动,拓展“三区三州”农产品上行通路。 “消费扶贫行动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而电商助力消费扶贫则是2020脱贫攻坚战里涌现的一种新模式、新业态。”拼多多副总裁韩东原表示。 此次中国农加工投洽会与拼多多共同打造的“线上农货大集”,也特别开辟了消费扶贫专区,在组织全国范围内特色农产品加工品上行电商平台的同时,助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及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触网上线。 在中国农加工投洽会组委会的指导下,通过建立区域化和品类化相结合的在线农货市集,拼多多将进一步探索农业超短链营销模式,并逐步引导数字农业发展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平台,推动优质农产品加工品从消费端直连生产端。 在拼多多的“线上农货大集”里,有着丰富多样的粮油副食品、畜禽水产品、果蔬加工品、滋补保健品,消费者可以随时下单,买到中国农加工投洽会历年所遴选出的各地金质、优质农产品加工品。 “与中国农加工投洽会的官方合作,将进一步推动拼多多农货上行供应链的更新迭代。我们会不断完善‘拼农货’模式,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携手推动‘线上农货大集’的建设。”拼多多“线上农货大集”业务负责人称。
中国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约人均920斤),其中大米、小麦自给率达到97%,完全能满足中国人吃饭问题。 而中国现在主要进口的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是大豆、棉花、玉米等。因为,中国耕地有限,首先要满足14亿吃饭自给自足,这就导致其他一些如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所以只好从国外进口。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进口粮食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对等贸易。中国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产品,而作为对等贸易,中国也要从这些国家进口产品,但这些国家还能拿得出手的,且中国能够接受的就是大米等谷物。作为等价交换,中国会选择进口泰国、越南等国家粮食。这也是无奈之兴趣,这些国家要以物换物。 第二,中美两国长期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国为了缩小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让美国人找到一点点心理平衡,就于去年底与美国签署了双边贸易(第一阶段)协议。 协议规定要进口美国大量的玉米、大豆、棉花。中国进口大豆和玉米,主要是用作饲料,以及制作副食品所需大豆,以增加中国人肉类和奶蛋白供量。 显然,中国进口部分美国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降低中美两国贸易顺差,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缓和两国贸易关系。 第三,现在国内一些家庭逐步富裕起来,有些人已经不满足于吃饱肚皮了,所以,中国进口粮食主要是为了改善国人的膳结构和营养水平。 例如中国先后要进口了泰国的优质大米、乌克兰优质小麦,从而满足了部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舌尖”上的口福,因为进口优质大米的吃口要比平时吃的米口感完全不一样。 当然,中国进口了国外大量粮食之后,也有其他国家认为,如果中国将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粮食全买光,则对其他进口粮食的国家将是噩耗。这也是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说法,但是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因为中国始终力主于粮食自给自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会过多依赖于进口粮食,这样可确保自身的粮食供应处于安全状态。不过,国内像大豆、棉花等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这肯定是在所难免。 现在问题是,如果中国不进口大量粮食,世界会怎样呢? 一方面,中国若不进口粮食,将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将导致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没钱发展工业经济和进口工业产品,它们将会继续落后下去。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不购买美国的农产品,中美贸易顺差会很大,美国人心理会不平衡,就会在贸易出口上面报复中国,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会减少。 同时,美国国内也有大量的农场主申请破产。根据美国农场局联合会(AFBF)的最新数据,在截至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中,大约有580户农场主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2章申请破产保护,较过去一年增长了8%。 目前,中国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而像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还是要依赖于进口的。 中国对外进口粮食的原因是:对等贸易、贸易再平衡、改善国人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如果中国不再进口农产品,那么中美贸易摩擦会升级,很多农场主会破产、发展中国家无力发展工业经济等,其实,中国土地面积有限,除了主粮之外,其他农产品种植面积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所以,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中国即使不进口主粮,也要进口大豆、棉花等其他农产品。 所以,中国进口部分农产品也是出于自身国内需求的考虑,与其他国家互惠互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