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是地产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城市崛起的脊梁,他们是美好生活的营造者。联动全国百城,推出《见地》人物系列之“对话经理人”,一起聆听区域总、城市总讲述其建设美好生活的故事。本期【见地】对话嘉宾:浙江凯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亦奇先生。 撰文 | 曹宇震 出品 | 钱亦奇此前的身份是凯德中国华东区高管。那些著名的网红项目,如杭州钱塘江畔的来福士中心,近两年崛起的长宁来福士等等,背后都有他稳健的操盘。杭州来福士中心 但在过了不惑之年后,钱亦奇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出任地产与城镇开发CEO一年后又来了次华丽转身,以凯德为大股东方,再引入一些政府的投资机构,创立了浙江凯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凯投,将和原来的凯德有哪些运作上的区别,各自都在关注怎样的市场,除了凯德精通的商业地产领域,凯投将专注于哪些层面的开发和运作?新成立的凯投,将以怎样的姿态和形象布局于华东市场? 这些都是引人关注的话题。 而在采访中发现,凯投的出现,不仅是凯德置地以另一种形式,将自己在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更深层的输出,是从原来的重资产运作向轻资产运作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尝试;同时也结合到钱亦奇本人对中国的城市设计,城建规划等方面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的新城为何千篇一律?我们的街区为何人气渐散?城市究竟缘何而生?各种路权的冲突该如何解决?怎样让我们的城市更有趣,让老街区焕发新的活力?这些都是钱亦奇以及他的新团队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凯投即将面对的问题。 而选择宁波,不仅因为有钱亦奇个人的情感因素,同时也是因为宁波终于摆脱交通末梢,并正以汹涌的姿态,迎接大湾区时代的到来。简而言之,用钱亦奇的话,就是“宁波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城市”。 而这句话或也意味着,凯投将以宁波为起点,开辟崭新的未来。 以下是与钱亦奇先生的对话精选: 专注开拓华东区二三线城市 :请问凯投是一个怎样的公司? 钱亦奇:我们公司成立到现在也才二十几天(注:采访进行于2020年7月22日)。你从名字上可以看到,凯就代表凯德,凯德是大股东,还有几家是区级政府下的投资平台,所以带有国资成分,是目前比较流行混改制企业。 之所以叫做凯投,而不是直接叫凯德,也就是我们会让两个品牌之间做一些区分。凯投主要是从事轻资产管理,当然因为凯德是大股东,在资源调动方面,我们可以和凯德进行合作。说利用凯德的招商资源,用他的供应商的资源库,包括它在市场上的号召力。 :您身为凯德中国中华区的高管,怎么会想到要做这样一家企业? 钱亦奇:凯德进入中国多年,人们对我们的认知还是以商业地产为主。商业地产是一个重资产行业。无论是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还是写字楼,都会把大量的资金沉淀在这些项目中,这也就意味着扩张速度不够快。 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运用凯德在商业地产领域的经验,导入到其他开发商的项目中,做轻资产运营,如此一来就能做更多的项目,甚至可以下沉到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中。而这样做,就需要一个独立的品牌来运作。 :凯投针对的市场主要是哪一块? 钱亦奇:愿景都会很大,但还是希望脚踏实地,所以第一站选择了宁波。 我们(注:指凯德)在2005年就已经进入了宁波,是凯德进入的第一个二线城市,也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社会网络和一些品牌知名度。 从宁波起步,再面向整个华东区,比如嘉兴、苏州、无锡,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城市。房地产注重属地化,所以我们不可能贸然到一个陌生的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地方。 凯投是一个平台,我们希望和不同专业领域的那些比较知名的有经验的顶尖公司合作;在每座城市,我们都会和本地的行业领头羊进行合作。把项目的效益做到最大化,不留下太多遗憾。 :凯投进入的业务分哪几块? 钱亦奇:如果从一个项目开发的角度来讲,我们可能涉猎前期投资策划、产品定位的概念方案,加上后期营销运营。也就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前端和后端。 再前端一点的话,就是向一些政府的招商部门、规划部门提供建议。 中国的城市发展自有其独特的内生逻辑 :你觉在什么阶段进入一个项目最理想? 钱亦奇:刚拿地之前进入最理想,甚至在拿地之前的规划阶段进入,否则的话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一个产品80%的成败在规划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 :国外的规划经验是否可以让宁波借鉴?宁波的目前城市设计和街区设计,和一些发达城市是否还有一定的距离? 钱亦奇:我原先也是带着国际化和本地化相结合的理念进入宁波市场,但是过了十几年后,我突然发现中国的城市发展有它自己的内生逻辑,所以并不一定非要参照国外的经验。 宁波首先要把自己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想透,还要梳理一下市民的喜好习惯,历史文化的积淀等等,把这些梳理清楚,才能做出适合自己城市的规划。 打个比方,现在中国的一些商业其实已经超越了海外的发展,包括电子支付的应用,包括满大街的骑手。这些在海外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比如新加坡,我们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是封闭的大盒子,但在疫情的情况下,可能就要对这种大盒子形式的商业规划进行一些反思,考虑更多的通风,更好的健康安全。 封闭式商业体在这些方面就不是特别理想,能耗也非常高,物业的维护成本也提高了。所以我觉得新的规划都需要符合我们自身的国情。 人文因素的缺失,或许正是中国城市规划的通病 :目前很多的规划可能主要出自一些科班出身的专家,所以人文方面还没完全纳入到规划当中。 钱亦奇:目前的规划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有些机械性的条例。但社会发展已经发生太大变化。原先的规划条例已经不适合目前的发展。比如宁波也在随时随地做出一些调整,包括社区里面要配活动用房,包括这个社区边是不是增加一所学校,学校应该设多少班,这个都是要去思考的,不能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 :宁波早期扩张的时候,追求大方格式的街区,社区很大,道路很宽,看上去似乎很规整阔气,但好像缺少一种城市原有的味道,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钱亦奇:国内的新城规划基本上都差不多是同一个问题。有时候跟投资拉动有关。但是在过程中,我觉得规划负责人还是可以沉下心来,研判一下区域的人文、自然环境等要素。 比如,凯德在海曙望春工业园里的中新创智产业园就曾碰到这样的问题。原先的规划中路都是横平竖直的,但是后来我们根据原来存在的自然水系,把直的路“扳弯”,这样一来你会感觉和周边原本嘈杂的环境完全不同,车行更慢,景观也更丰富。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法,我的意思是在未来的规划当中,能够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去看这些地块。 :我发现国外的城市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比如那本著名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市设计屈从于车行需求,设计很直很宽的道路,这样似乎开起来更快。但城市毕竟是供人居住的,当行车权优先于行走权,便造成步行上的诸多不便,也造成原本繁荣的街区,因为无人行走而逐渐没落。 钱亦奇:所以有些成功的规划大师往往不是从规划或者建筑工程这些体系来的,我们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人的因素,因为发展太快,此前没办法静下心来思考这个事情。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土地资源已经比较稀缺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做这个事情。 就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就是以普通人的视觉去观察城市里的各种细节。这就是在方法论的问题,由原来的“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 :我确实看到很多国外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书,里面大量的篇章都是和文化、宗教等等相关。有一本美国的相关著作,有很大篇幅是去分析社区里族群,以及宗教信仰的比例。 中国各地区人群也有很多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比如宁波这样一个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他们有各自的习惯。怎样去交融,怎样和谐共处于一个社区,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文化融合方面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以后的城市设计,除了规划专业,也需要请一些规划专业以外的人参与进来。 钱亦奇:新加坡也有这样的理念在,包括街区的设计,其中的一些宗教性设施一定要按照种族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社区里。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付得起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这样的反思。 另外,规划也不能追求完全理想化的状态,因为规划到最后还是会受制于实际使用人。甚至有时某种程度上会颠覆了原来规划的目的。 我们往往看到很多国内的新城就是太过干净,但是这样的话就感觉没有烟火气,甚至有一些比较杂乱的地方,往往才是能产生城市活力的。香港和新加坡就是两个案例(注:比如香港的庙街、台北的士林夜市)。 城市的设计最终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要以人为中心,因为城市是用来居住的,他本身的先天的功能就是如此。 改变城市末梢地位的宁波,正可更上一层楼 :您如何看待宁波这座城市? 钱亦奇:我这次应该是第三次回到宁波。 第一次是2005年的时候,我们从江北宁动地块开始做起。从那时到现在宁波的城市发展和变化还是蛮大的,但大城市的感觉还没完全出来,尤其是市中心的这一片。宁波各县市也较为独立,这样会造成资源上的分散。 :是不是说宁波的城市形象,和他的经济实力并不特别的匹配? 钱亦奇:客观的话有时可能也会不中听。 宁波2019年GDP已经排到第十二位,已经恢复到它的历史最好水平。但是长久以来,宁波还是以工业制造业和外贸出口为主,这种产业结构自然会造成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的缺失。所以你在宁波看不到很多高等级的写字楼。 但我也相信“宁波246万千亿产业集群”的集聚会让外来人口不断涌入。这对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人口、人才的集聚是带动任何产业的前提条件。 为适应宁波未来的大发展,显然要把整条价值链往前移,推到源头,也就是在规划的层面入手。然后再到产品定位层面,如果等到建成再入手就已经太晚了。 :您是否觉得在宁波这样一座还在高速发展中的以工业为主的二线城市,其实还是有很多机会去把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完善,让城市的生活变得更有趣? 钱亦奇:我觉得宁波还是有不少机会,首先市中心好的地未来挂牌就会不少。这种大量的机会在一线城市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另外,宁波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城市的“边角料”,很多项目虽然地块不大,但是可以做一些小而精的符合本地文化,或本地市场特性的内容。这在一线城市叫做城市更新,在香港叫做“活化”,宁波未来也会慢慢到这个阶段。这个工作永远也不会晚。 :您是舟山人,文化上没隔阂,是否也有助于在宁波开拓? 钱亦奇:从2005年进入宁波到现在为止已经15年了,中间虽然来来去去几次,但其实很多联系从未中断,然后对宁波的观察也没有中断过,所以我觉得宁波是比较适合凯投先期发展的地方。即使在未来,凯投也可能以宁波作为总部。 因为宁波未来已经不是交通末梢了。不但有苏嘉甬高铁规划,甚至未来从上海(注:规划中的上海东站)到舟山到宁波都规划了跨海铁路。往南到甬台温,往西边到义乌、金华,宁波都是一个重要枢纽。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宁波可以期望更上一层楼。 :看来您对宁波还是非常看好的。 钱亦奇:对,非常看好,某种程度上带一些感情因素,但确实从理性角度分析,宁波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城市,但是可能目前还没有发挥出它完全的优势。 :凯投会不会引进一些新加坡的产业或者品牌落户到宁波。 钱亦奇:这个也是我们拓展的目标。 :目前在宁波你们有项目吗? 钱亦奇:有几个正在谈,目前还不能透露。我们作为建设管理的顾问参与,还有一些是作为代建和咨询。除了纯住宅我们都能够涉猎。 我们希望做一些比较有趣的工作。比方说写字楼、产业园、甚至加油站和高速服务区,这些都可以做。所以我们希望凯投的业务和项目能够更加多元化。
7月29日晚间,山东高速披露《未来五年(2020-2024年)股东回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化现金分红。根据《规划》,在符合现金分红条件的情况下,未来五年,山东高速每年以现金形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60%。 根据该规划,公司优先采用现金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公司具备现金分红条件的,应当采用现金分红进行利润分配。除特殊情况外,未来五年(2020-2024年)在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期末余额为正、当期可分配利润为正且公司现金流可以满足公司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公司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现金分红,现金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百分之六十。在确保足额现金股利分配的前提下,公司可以另行增加股票股利方式分配利润。 山东高速称,该规划是公司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在综合考虑公司的经营发展实际、股东要求和意愿、社会资金成本、外部融资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对投资者持续、稳定、科学的回报规划和机制,保证利润分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有资本市场人士表示,山东高速制定规划,保障公司现金分红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符合证监会引导上市公司强化现金分红相关精神,也与市场投资者的意愿相一致,使公司更容易受到稳健投资者青睐。
题:从“蓝图规划”到美丽“现实画卷”——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年间 新华社记者 西南的汾湖,东面的元荡、淀山湖,水城交融,烟岚相映。站在江苏吴江288米高的康力电梯试验塔上,江南水乡美景尽收眼底。一条连接沪苏的“断头路”正在抓紧施工,横跨沪苏浙的“江南水乡客厅”呼之欲出。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疫情防控到创新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的一年间,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已分别出台行动方案,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大力推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抓落实: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密集施工期” 这些天,把企业办在浙江湖州的上海人江维心情格外舒畅。打开手机,他向记者比画道,从上海到湖州,坐高铁要绕道杭州,耗时约2个小时。自己开车需要一个半小时。沪苏湖铁路一旦建成,整个行程将压缩到半个小时内。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来说,今年的关键词就是“施工”。横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沪苏湖铁路,计划在6月初的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宣布正式开工。 沪苏湖铁路的开工,将进一步拉近湖州与上海、苏州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势头,今年一季度湖州市各项经济指标逆势上扬,湖州91个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居浙江第一位。 “在环太湖城市中,湖州的个头不大,但发展后劲很大。”湖州市市长王纲表示。4月份,湖州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决定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全面掀起重大项目攻坚和招商引才热潮,推动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 三省一市在多个领域谋篇布局,一体化步伐更加有力,轮廓愈发清晰。 “轨道上的长三角”呼啸而来。商合杭高铁、通沪铁路、沪苏湖铁路……2020年,长三角有10多个铁路项目计划开通、开工,整个区域全年铁路投资计划在800亿元以上。 “数字长三角”领跑全国。疫情期间,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助力防疫复工。随后,长三角又推进“健康码”互通互认,支持产业链恢复运转。呼应中央扩大有效投资的精神,三省一市先后发布地方版的“新基建”方案,5G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纷纷驶入“快车道”。 “美丽长三角”渐行渐近。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模式”正在推广,沪苏浙毗邻区域的“联合河长制”步入常态化运行,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愈发成熟。 “一年多来,我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感受很明显。区域要素流动速度加快了,流动效率变高了,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了。”安徽省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告诉记者。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近期,我们还准备在上海松江建一个离岸创新中心,更好地推动两地资源的融合共享。” 清路障:激发科技原创力、打开制度想象力 合肥西郊,外形酷似量子公式“E=hv”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量子项目办主任屠盛说,作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号工程”,这里将承载我国首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实验室。 西有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有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市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介绍,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张江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这个大科学设施集群向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研究人员开放,源源不断地释放科技“原创力”。 ——科技创新既要“钱变纸”,也要“纸变钱”。根据规划纲要,三省一市正在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通过清除科技成果转化的路障,让科技“原创力”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作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他们如今有了新使命——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转化的科技成果“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在青海投入使用后,当地的风机发电量提高了3%。 江苏产研院国内合作部副主任庄韦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最初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发。“我们把上海光机所吸引到南京,成立新机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母体主要做基础研究,新机构致力于把研究成果变成一个样机,充分释放协同创新的网络效应。” ——制度创新要敢于先行先试,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展现出超越局部利益和传统思维的“想象力”。 “不用两地跑就把营业执照办了,仅用了半小时,这在以前不敢想象。”在浙江嘉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歌斐颂巧克力小镇集团总经理莫雪峰办下了嘉善首张冠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横跨沪苏浙三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推进一体化发展,既要处理好“自己的事”,也要处理好“共同的事”和“邻居的事”。要把“一盘棋”思想坚持到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张忠伟说,沪苏浙共同编制的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这份规划是我国第一份跨省域的法定空间规划,将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开新局:向世界递出中国高质量发展“名片” 在疫情冲击下,要实现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作为占中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引擎”,长三角责无旁贷。 舟车穿梭,塔吊林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洋山深水港,如今已挂牌成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成为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保区。 洋山特殊综保区的腹地,是整个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五颜六色的集装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以前,只能将集装箱拼在一起发货,不能开箱。”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专职副主任武伟说,现在则可以打开集装箱,甚至打开包装,将货物进行重新组合,发往不同目的地国家,这使得临港新片区作为长三角开放门户的地位愈发凸显。 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一幅更高质量的发展图景正在向世人徐徐铺开: 更大的市场活力。根据央行上海总部的最新统计,4月末长三角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70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强的民生获得感。近日,来自嘉善西塘的杨女士在县中医医院,通过“白玉兰远程会诊平台”,与上海瑞金医院的郝平医生进行了20分钟的会诊交流。在这个平台上,当天预约,一般次日即可实现线上面对面会诊。 支付宝的数据显示,在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下,“长三角人”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看完病开医疗票据,最短60秒。跨城市买地铁票,最快1秒。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共同构筑长三角居民的“幸福圈”。 更高的全球竞合站位。当今世界,全球的竞争合作越来越表现为城市群的竞争合作。纵观长三角,上海综合优势突出,江苏制造业发达,浙江数字经济领先,安徽创新活跃、生态资源良好。 根据规划纲要,只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就一定能发挥1+1+1+1>4的聚变效应,形成一个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中国经济增长极。(记者:何玲玲、季明、何欣荣、刘诗平、屈凌燕、潘晔、姜刚、徐海涛)
中新网天津5月26日电 (记者 张道正)记者26日从天津滨海新区获悉,该区将构建“一主、两副、六组团”空间格局,其中:“一主”指滨海主城区,现代化海滨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两副”指北翼汉沽副城区、南翼大港副城区;“六组团”指国际航运核心区组团、中欧产业园核心区组团、南港工业区组团、空港组团、科技城组团、油田组团。 据了解,按照全国和天津市统一部署,滨海新区已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开展专项规划、街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滨海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计划于2020年底完成,各涉农街镇要在2020年10月底前完成街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方案,在2020年底前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天津市规划资源局滨海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土空间规划将重构空间发展格局,推动新区规划发展定位由经济功能区向现代化海滨城市转变;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推动新区城市开发建设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抢抓新的基建机遇,推动新区建设由增量建设为主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转变;实施“交通强区”工程,推动新区交通结构由港城集疏运功能为主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转变;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推动新区城市运维由粗放式管理向以人为本精细治理转变。 滨海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将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一基地三区”核心标志区,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新城等发展定位开展,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底线。 为了保证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保障专项设施的空间落位和建设,结合滨海新区发展实际,新区各专业委局将结合全市专项规划和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滨海新区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包括《滨海新区地下空间规划(2019-2035年)》《滨海新区村庄布局规划(2019-2035年)》《滨海新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9-2035年)》《滨海新区住房发展与保障体系专项规划(2019-2035年)》《滨海新区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等36项专项规划。 各涉农街镇还将进行街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街镇国土空间规划是对滨海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和具体安排,兼顾管控与引导,侧重实施性,是制定街镇空间发展策略。(完)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我们重点围绕着抓规划、抓试点、抓项目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是抓规划。我们正在编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0-2035)》,简称“30年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已经初步完成了编制和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初稿,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和专家的评审。下一步,我们准备抓紧抓实做好规划的各项工作,年内准备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同时我们还在编制《“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也就是说在“十三五”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瞄准2021到2025年,推动综合交通有效地高质量发展。这个规划编制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第二是抓试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做好试点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两批34家试点单位,包括省区市的交通主管部门,包括有关的大型企业,也包括有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围绕“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四大领域22个试点项目,开展试点工作,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还要滚动推进更多的试点项目。我们也欢迎有关的地方交通运输部门、有关的企业、有关的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能够参与到试点当中。 第三是抓大项目。目前,一批大项目正在有效推进,比如川藏铁路的建设,深中通道的建设都在积极有效推进。下一步,我们还要选择更多的重大项目来有效推进。 我想说的是,我们已经是交通大国,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势在必行,时不我待。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号令,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编辑 张明富)
今年2月,上海北外滩片区的新规划正式发布,上海滨江的又一块宝地正在加速发展。 5月13日,上海市虹口区在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面向中外媒体召开了北外滩推介会,由虹口区区委书记吴信宝亲自介绍“带货”,对外介绍北外滩的开发计划。 北外滩位于上海虹口区南部,地处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覆盖河南北路、海宁路-周家嘴路、大连路、黄浦江-苏州河围合区域,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3平方公里。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构成了上海发展的黄金三角。 新时代虹口版“清明上河图” “北外滩的区位非常珍贵。”吴信宝说,从历史上看这里就是一片宝地:1843年上海开埠,从英国商人建造第一座驳船码头开始,这里就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货运兴旺、五方汇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文人志士在北外滩踏上了放眼看世界的征程,而罗素、卓别林等名流也是在北外滩靠岸,踏出了了解中国的第一步。 吴信宝介绍,根据规划,北外滩将形成“一心两片”总体格局。一心,即中部核心商务区,为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地区;两片,即西部虹口港活力片区和东部提篮桥片区,为低层高密度空间格局;全域构建新旧融合、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网络。规划建设总规模约840万平方米。 “未来这里将尽显都市的繁荣繁华,拥有两百余栋高端商务楼宇,聚集近百家企业总部,金融、航运、科技等产业蓬勃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大放异彩构成了一幅新时代虹口版的‘清明上河图’。”吴信宝说。 吴信宝表示,根据《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北外滩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开发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新发展理念实践区。他表示,在北外滩将诞生高度达480米的新地标,成为浦西制高点。围绕“新地标”和320米的白玉兰广场,还将打造两组标志性建筑群,高度分别在300-380米、180-250米两个层次,与陆家嘴、外滩遥相呼应,勾勒出“黄金三角”的整体天际轮廓,塑造富有韵律的天际线。 聚焦金融、航运、5G 目前,北外滩已集聚金融企业15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总数达16家,超过全国公募基金总数的九分之一;已集聚中远海运、上港集团、中国船东协会、歌诗达邮轮等航运企业4700余家;已率先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5G基站覆盖密度位居上海全市第一。 吴信宝称,今年是北外滩的开发的元年,虹口将举全区之力、集全球智慧,争分夺秒地加快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跑出“北外滩速度”,努力实现“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 为什么在2020年开启北外滩的开发?虹口区副区长周嵘说,北外滩的发展是一个蓄势蓄力、厚积储备的阶段,到了今天,具备了驶入快车道进一步发展的好时机。一块宝地的打造,往往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来磨一剑。“现在北外滩的特色产业是金融和航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引入新的产业和业态,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未来在产业引入方面,据虹口区副区长郑宏介绍,这里将着重聚焦金融,航运等主导产业、以及5G新兴行业的发展,主要想通过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产业招商等多种方式,结合政府的高效服务,未来将重点引进央企总部、跨国公司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聚焦北外滩。未来,预计将有约100家总部企业,会落地到北外滩地区。 “1-4月,北外滩地区1000万以上的企业项目已经达到了160个,投资总规模达到400个亿。未来还有一批总部企业有意向来这里投资。”郑宏说。 开展6G试点 从开发步骤上来看,今年北外滩的建设面临多项基础性任务。 周嵘称,在规划深化方面,待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批复后,相关的规划、研究等各项工作都要全面跟进。比如地下空间连通的规划,地上空间的二层连廊,以及交通、电力、信息等方面的配套规划,都要全面启动发展。 同时,2020年虹口区还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工作,特别是聚焦北外滩重点区域,推进旧改工作。其中,北外滩虹口港区域的山寿里片区,约2500户居民,其旧改已于春节后全面启动,近期就将启动二轮征询。以山寿里旧改为契机,北外滩的旧改将进一步加速。 还有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将加快推进。目前,北外滩区域已经有一批在建的楼宇项目,面积约80万平方米;还有一些配套的市政、水务建设等项目,比如公平路拓宽、天潼路拓宽打通等。 除此之外,5G也将为北外滩的开发加速。去年3月30日,中国首个5G手机通话从上海虹口足球场拨出,于虹口滨江的上海航运交易所接通。目前虹口区已经实现了全区内的5G信号覆盖。 “在北外滩,每一栋楼宇都是智能的,由5G、物联网等技术赋能,让建筑变得更智慧、更安全,让这里成为24小时城市。”吴信宝说道。 根据《虹口区5G产业培育和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1000个,在实现5G网络全覆盖基础上,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完成对重点区域的精品网络覆盖,广电5G通信网在全市率先建成,移动通信用户感知度保持在全市前列。同时,在北外滩区域开展以6G等为代表的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试点,实现信息基础设施超前规划、超前布局,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