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中谁寄锦书来”。2020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书信的方式同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以及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交流互动。一封封信笺,传达关切、鼓励与厚望,笔笔见真情,句句暖人心。岁末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年终策划“信笺里的2020”,为您讲述总书记回信背后的故事。 天天学习知音湖畔,杏林新叶,陌上繁花。 这天是2020年3月10日,武汉还处在“封城”之中,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正值关键时刻。 踏着春日的阳光,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武汉东湖新城社区,抬头仰望,并微笑着向楼上群众挥手问好:“你们辛苦了。” 这温暖一幕被镜头定格,传遍大江南北,温暖着这座英雄的城市,温暖着所有与疫情抗争的人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湖北和武汉。他来到抗击疫情主战场,走进医院、深入社区,亲切看望慰问当地群众。 “群众在家隔离时间长了,发几句牢骚是可以理解的,谁愿意老闷在家里啊!要看到我们取得这场斗争胜利要靠人民群众,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武汉社区,看望居民群众和防控一线工作人员。 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拉把折叠椅,总书记坐下来,同在场的基层工作者们面对面交谈。“社区在这次保卫战、阻击战中立下了大功。”他由衷称赞。 同总书记面对面围坐在一起的,有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还有下沉干部、志愿者。抗疫期间,社区居民缺米少油了、下水道堵了、垃圾箱满了……这些琐碎繁杂的大事小事,都是他们管。 武汉4.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13800多个网格;1.9万名民警迎难而上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3.6万名“城市美容师”坚守岗位,努力将洁净的样子还给城市……他们和广大社区干部心系千家万户,共破千难万险。 与城市共同进退、生死相守,社区防控队犹如战“疫”场上的坚强后盾,默默地坚守着最后一道防线,成为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群众大事小事都在社区,大家就是临时的‘小巷总理’。给人民群众当服务员,不能干巴巴、硬邦邦的,要让群众如沐春风。我们今后要更加重视社区工作。”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东湖新城社区的社区工作者们萌生了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想法。他们想表达的不仅是对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感激之情,还有继续坚守好阵地、履行好职责的坚强决心。大家3月23日寄出信件,仅半个月之后,就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4月8日,武汉解封。在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全体社区工作者的回信中,总书记再次肯定城乡广大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再立新功。 “连我们喜欢吃的活鱼都组织供应,武汉不孤、湖北不孤。”“我们给社区群众送去的不只是一条鱼、一筐蛋,还有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湖北代表团会场。经历了风暴洗礼的湖北人民,把心中的万语千言向总书记倾情诉说。 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定格的这一幕,成为特殊之年里的难忘记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12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通电话。 习近平表示,我很高兴今年再次同本扬总书记同志通电话。在老挝党中央和本扬总书记同志坚强领导下,老挝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显著改善。近年来,我和本扬总书记同志积极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开启了中老关系新时代。我们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使扶贫合作成为中老关系一大亮点。双方携手开展抗疫、抗洪斗争,共同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借疫情搞污名化,生动诠释了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精神。本扬总书记同志为发展中老友好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也同本扬总书记同志结下密切工作关系和深厚友谊。 习近平说,明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老挝党将举行十一大,步入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我们愿同老方一道,为新时代两党两国关系开新局、谱新篇。双方要深化战略沟通,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双方应密切高层交往,深化治党治国理论和经验交流,不断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两党交往格局。双方要深化发展战略对接,以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为契机,稳步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和中老铁路建设,拓展文教、青年、旅游等领域合作,并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更好造福两国人民。预祝老挝党十一大明年成功召开。 本扬表示,十分高兴在两党两国都处在重要关键时期同习近平总书记通电话。当前老政治经济、对外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老挝党和政府正全力筹备将于明年初举行的党的十一大和第九届国会会议。老方衷心感谢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在老方发生疫情时及时向老方提供宝贵支持和帮助,诚挚祝贺中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带领下取得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重大胜利。老方密切关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坚信中方将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年是老中建交60周年,老方愿同中方继续落实好两党最高领导人签署的老中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加强治党治国理政经验互学互鉴,保持各层级交流往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发展,促进老中关系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日前,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中国对当前形势怎么看、下一步怎么干,也都有了清晰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3日看望政协经济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冷静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困难,科学总结了中国具有的优势,扼要点明了中国破局的关键,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想要攻坚克难,认清困难、预判风险是第一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给出明晰而全面的判断。在国内,中国既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又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国际上,总书记指出了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等不利局面。这些判断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总书记对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洞若观火,对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深谋远虑。 认清困难,更要认识自己,坚定自信。中国有哪些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此外,中国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我们的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在国际事务中,我们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利器、必胜信念的重要来源。 困难、优势都已明确,接下来如何破局?面向未来,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务之急要做什么?总书记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六稳”“六保”都特别关注就业。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消费则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增长、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可谓一子落而满盘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总书记叮嘱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而体察“国之大者”的过程,就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过程。我们曾用万众一心战胜过疫情,如今也定能用万众一心拨云见日,破浪前行。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5年。 “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宣示。 在风雷激荡中挺立潮头,在勇毅笃行中写就华章。 “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旗帜,统揽改革全局,推动改革攻坚,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发力、蹄疾步稳,向更深层次挺进、向更高境界迈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源源动力。 潮头掌舵逐浪高——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挂帅出征,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取得历史性突破 金秋时节,南海之滨,浪激潮涌。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又一次发出改革强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回望“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质。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持续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改革历经初期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之后,全面推进、积厚成势,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新阶段。 船载千钧,掌舵一人。“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无不浸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和非凡勇气。 2016年1月11日,北京中南海,“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第一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 此时,距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只有不到5年时间。 面对在场的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成员以及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郑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 5年来,无论是出席各类重要会议运筹帷幄,还是深入各地基层调研问计,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宣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强力推进。 5年来,先后37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亲自部署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16年4月25日,安徽凤阳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中间,与当地市、县领导和小岗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包干带头人、村民代表座谈,部署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工作。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在小岗村召开这个座谈会,具有特殊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 就是在这次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4个月后,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目标直指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不适应的难题。 继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数十年来的再一次农村土地制度重大改革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就此破题。 又何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5年来,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从司法责任制引领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到重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带领全党全社会啃下一块块改革硬骨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主法治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生保障制度基础不断巩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防和军队改革开创新局面…… 弄潮儿,始终勇立潮头。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如何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改革给出答案。 “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15次会议,发出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的有力声音。 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 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缩减;从网上举办广交会,到高质量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护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正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前进。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非凡历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中,尤其需要把准脉搏、精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办证难”一度成为创新创业的阻碍。 2016年元旦,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2017年9月,试点范围扩大至除上海外的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2018年11月,“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推开…… “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积小胜为大胜”——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蕴含深邃的思考,彰显实践的价值,推动一道道改革难题迎刃而解。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价值取向,谋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厘清了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关系…… 立足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整体布局、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 贯穿着非凡的政治勇气、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既是改革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也是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指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在实践中开辟全新境界。 闯关夺隘拓新局——改革直面时代课题,聚焦高质量发展,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中国更可期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回顾“十三五”开局之际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 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亟需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导理论和实践指南。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并将其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思想所蕴含的深厚伟力,需要以改革为路径,转化为接续前行的实践探索。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6天后,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22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十三五”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开启。 ——改革,点燃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引擎。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用巨大的轰鸣打破海岸边夜的宁静,全速托举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划过夜空。 首次月面自动采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在探测太空的领域,中国在不停探索。 从“嫦娥”探月到“长五”飞天,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从北斗组网到5G商用……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 “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围绕资金项目、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等推出系列改革举措,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牵引,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中国风华正茂。 ——改革,铺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初冬的雄安大地,塔吊林立、热火朝天,一个个建筑项目建设工地每天都有新气象。 时间回溯到2018年7月6日。在中央深改委第3次会议上,一份《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摆在与会人员面前。 “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改革方案赋予雄安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要求新区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定位。 神州大地,处处激荡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一批改革文件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上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 在改革大势驱动下,“十三五”以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引领作用不断凸显,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不断优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更为突出。 ——改革,绘就美丽中国建设鲜明的绿意。 江西上饶市万年县裴梅镇富林村护林员邱寿根,一个月至少巡山20天,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手机上报村级林长。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林长制”。五级林长,五级“环境管家”,同心共护森林,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11月2日,《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在中央深改委第16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林长制,同之前已全面推行的河长制、湖长制,为维护森林河湖健康生命、实现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十三五”以来,生态领域改革强化顶层设计,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有序推进,环保督察、环境公益诉讼、损害赔偿、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为重要抓手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不断完善。 ——改革,展现中国对外开放恢弘宽广的气度。 今年12月1日起,海南自贸港首张“零关税”商品清单正式执行,这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海南自贸港建设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硬核”开放政策落地见效,离岛免税购物空前火爆,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局顺利,自6月1日至11月20日,海南新增企业9.91万户,同比增长185%。其中,新增外资企业671户,同比增长230%。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十三五”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累计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容、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开创性的进博会、规模盛大的服贸会……开放新机制加快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推动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更有收获。 农户木门上的春联依然鲜红,绿蔷薇萦绕在石墙上,门口的柿子树上垂着金灿灿的果实……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上沟村,这幅原生态乡村风貌被200多名正在写生的高中生绘在画作上。 上沟村地处半山腰,此前交通不便,樱桃烂在地里卖不出去。近年来,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西海岸新区投资8亿元建成8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沟村正是其中之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不断落实为一张张令人期盼的施工图,提升着数亿农民的生活质量。 改革,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十三五”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精准出击,向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加速前进。 遍看神州春潮暖——改革聚焦百姓所需所盼,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堵点,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今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提升百姓的获得感,消除贫困是第一步。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需要改革破局开路。 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改革方案,到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贫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从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到督察改善贫困地区孩子上学条件等民生领域改革落实情况……改革,让更多的百姓千年小康梦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回应人民期盼、满足群众需求,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承诺。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黑龙江哈尔滨,香坊区冬奥家园小区的一户居民家里暖意融融。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达到22℃。主人王雅丽说:“今年提前几天就供暖了,烧得挺不错,晚上睡觉盖层薄被子就行。” 前些年,一些地方冬季出现“气荒”,对群众温暖过冬产生一定影响。2019年3月19日的中央深改委第7次会议提出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保障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国家相关部门贯彻要求,督促地方和企业细化应急保供预案,确保民生等重点用气需求。 5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把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作为改革的着力点,通过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为人民谋利,为民生解忧。 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改革深刻体现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定初心,朝着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方向迈进。 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建立,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农转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放宽,人口流动的户籍障碍基本消除,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籍二元化壁垒,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 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患者就医负担逐步减轻,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铺就一条健康中国之路。 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医养结合”探索初见成效、养老金连年提升……以改革为抓手,我国正交出一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中国式”答卷。 顺应人民期待,维护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国共破获涉黑涉恶刑事案件20.7万起,推动攻克2015年前陈年积案命案8.08万起,其中20年以上积案1274起,10年以上积案7905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一项项战果,彰显司法体制改革的含金量。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守住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批条子”“打招呼”……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所释放的“红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大幅缩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简政放权改革,为创新创业者拓展更宽广舞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16年至2019年底,全国棚改开工2157万套,更多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感受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底色,品味全面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自于物质层面的提升,也离不开精神层面的收获。 “民法典,共七编,总则、物权不能少,合同、人格权很重要”……江苏徐州,贾汪区耿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当地乡贤艺术团自编自演的快板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群众感慨道:“这样的宣讲把大道理讲成大白话,易懂好记长知识。” 2018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两年多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不断铸牢文化自信。 “十三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迸发蓬勃活力——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新型主流媒体矩阵日益扩大;规划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开放程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纵深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夯实文化自信之基,一幅“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场景正在中华大地上呈现。 云帆高悬展宏图——锚定发展目标,瞻望复兴伟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一个多月前,万众瞩目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中国改革发展的新蓝图。 “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中央深改委第16次会议为新形势下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脉定调。 面向下一个五年,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聚焦“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正积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发挥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制度层面的改革,有着最深厚的力量。“十三五”期间,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监察体制改革等,无不从制度破题。 “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的首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抓好制度建设、把改革推向深入指明方向。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新时代改革,更需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推动更深层次改革。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 宪法实施和监督进一步加强,合宪性审查稳妥推进;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格局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司法责任制引领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诉讼制度体系更加科学高效……改革的探索与推进始终在法治框架内推行,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6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2020年,我国宣布在北京、湖南、安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容。至此,自贸试验区达到21个,数百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改革良种撒播全国。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日益彰显。 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主体—— 冬日的北京,碧空如洗,暖阳掠过墙头屋檐,斜斜照进胡同中。 2019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草厂四条“小院议事厅”,同正在议事的居民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人大监督职能深化拓展,监督机制不断健全;人民政协效能更好发挥,多层次协商民主体系加速构建……5年来,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参与改革、发挥聪明才智的制度更加成熟、机制更加完善,让改革向纵深推进拥有了更坚实的底气。 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越是壮阔的征程,就越需要领航的力量。 只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稳步推进。 从坚持打虎拍蝇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多管齐下加大追逃追赃力度,到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更好发挥巡视监督“利剑”作用;从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到改革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党经过革命性锻造,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政治保证。 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 当前,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进军已然开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深化改革将以落实“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今天上午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起草情况,一组数字带你了解→ 一个关键 规划《建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制定的。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 7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起草组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为规划《建议》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亲自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亲自修改审定文件稿,进行战略谋划,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规划《建议》稿的起草得以高质量完成。 一个重要特点 规划《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开展前期研究,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高端智库等60多家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就37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报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 今年3月和8月,党中央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8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地吸收进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 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五条原则 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 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不发生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 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做到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 三大板块 规划《建议》总共有15个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总论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我国发展的环境、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 分论部分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结尾部分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条逻辑主线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三个核心要义 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DF537)
引 子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联起人民领袖同扶贫事业的不解之缘。 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习近平同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把扶贫使命扛在肩上。 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他就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向着“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朴素目标而奋斗。 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他扛着自行车一步一步蹚过滹沱河,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子,探索农村改革脱贫路。 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他几乎走遍所有的乡镇,不断探索“弱鸟先飞”的路子。 到了省里工作,他盯住对口帮扶,推动“闽宁协作”在宁夏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精心谋划中国精准脱贫工作,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指引并躬身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连续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政治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汇报,连续6年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连续6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6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还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反贫困斗争的伟大事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一) 看真贫的故事— “你们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不看那些不真实的” 2020年春天,中国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 在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战“疫”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还挂念着一件大事。 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为了既保障防疫安全,又能把党中央精神准确、快速传递到各地区各部门,座谈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所有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中西部22个省份一直开到县级。 座谈会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考虑过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开,但又觉得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向前看,300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千年宏愿梦圆今朝,何其激越!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来路,又是何等艰辛! 在最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出摆脱贫困的一个个奇迹,立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是党中央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掷地有声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面对这一奋斗目标,他深感责任重大—— “不能到时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 摸清贫困真实底数,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便提出这个要求。 一个多月后,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贫困户唐荣斌此前见过最大的官不过是乡长。那天,村支书顾润金来到唐荣斌家,说上面要来人视察,但没告诉他来人是谁。没想到来的竟是总书记习近平。 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唐荣斌紧张得把准备了一宿的话全忘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次考察目的是“看真贫”。他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总书记对当地干部说:“专程来这里看望大家,就是为了解我国现在的贫困状态和实际情况。你们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不看那些不真实的。所以走得远一点,哪怕看得少一些,是真实的,才是值得的!” 家里几口人,兄妹几个,家里有几亩地,收成咋样,农村合作医疗咋样……看真贫、察实情,总书记一句一句问得十分仔细。 灶台上的铁锅还冒着热气。总书记揭开锅盖察看,只见里面蒸着馒头、玉米饼子、红薯、土豆和南瓜。 唐荣斌老伴从锅里拿出一块蒸土豆递给了总书记。总书记掰了一块放在嘴里:“味道不错!”还让同行的人都尝尝。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一个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一张方桌、几条板凳,体察百姓疾苦,细辨贫困症结。像发生在骆驼湾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二) 账本的故事—— “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湘西一座普通的小村庄。 阜平之行一年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藏在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总书记到十八洞村那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 村民石拔三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中看望,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她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他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村民施成富回忆道。 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们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又算起增收账。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习近平总书记问。 “您当年来的时候是1680元,现在已经增加到3580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告诉总书记,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变化,已经成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点村,村民笑容多了、求发展愿望强了,连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总书记问。 “7个,就是‘脱单’的大龄青年7个。”郭建群说。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系列报道我都在看,看后也很欣慰,本身也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016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 “算账”,成为精准扶贫最生动的诠释。 2017年春节前夕,在北京向北200多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贫困村德胜村,习近平总书记坐在村民徐海成家的客厅里,一笔一笔给他算收入支出账:“种植马铃薯原种3亩,亩产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种了15亩,每斤是5毛钱。” “这价格差得很多啊。”习近平总书记从贫困户的小账本上指出了增收的门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铃薯是个大产业。他问当地干部,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 “有希望,我们全县马铃薯育种占到全国1/5。”县委书记郝富国答道。 习近平总书记点点头说:“你们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张成德家中,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吕有金家中,在安徽金寨汪能保家中、陈泽申家中,在宁夏固原杨岭村马科家中……习近平总书记翻开一本本扶贫手册,“移民直补”“公益林补贴”“计生奖”“劳务收入”,他察看着一项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细致询问他们的收入和支出,同困难群众一起盘算脱贫致富的门路。 不仅是贫困户的收入支出账。全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能否精确到一家一户,这本账,更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2013年参加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不能搞“大水漫灌”,对贫困人口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总书记所说的“心中有数”“精准识别”,直指扶贫工作的要害。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一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展开。2014年,扶贫系统在全国范围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 有了这本“账”,扶贫开发进入了“滴灌式”精准扶贫新阶段。 小账本,大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扶贫工作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形成精准扶贫方略,促进了中国扶贫工作大发展。 脱贫攻坚以来的7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9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规模。 (三) 茶和果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 端起一杯清香的安吉白茶,这一片片致富的金叶子曾经只是偏僻山村的普通作物。 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时任白茶基地负责人梅喜英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沿着泥巴路走进茶园,询问白茶推广种植情况——白茶是怎么引进的,怎么扦插、采集、加工,销售情况如何。 “没想到作为省委书记,竟然对茶园里的事这么清楚。”梅喜英回忆,那次调研后不久,安吉县的白茶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政府注册了“白茶之乡”品牌,免费培训茶农,拓展出茶文化、茶工艺、茶食品等白茶产业链。 如今,黄杜村白茶种植面积已从5000余亩扩大到1.2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昔日荒山变身“茶海”,村民收入也从“一天赚一块钱”变为年人均超过3.6万元。 致富不忘党恩,先富不忘后富。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件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2年过去了,1500万株茶苗在湖南、四川和贵州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扎下根来,带动受捐地1862户5839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扶贫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他特意坐上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山梁高处的苹果种植园察看。 得知坡地上种植的苹果亩产4000斤,能够收入2万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回想起40多年前插队时,乡亲们受苦受累种的农作物亩产只有几十斤,他非常感慨。 “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总书记的嘱托,延安市委常委、宝塔区委书记刘景堂记忆犹新。“我们这几年坚定不移地落实总书记指示,不断发展壮大苹果产业。这两年丰产,亩产8000斤左右,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刘景堂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如何解决好因灾减产、同果不同价、丰年难丰收等问题。特别是提出的对口帮扶,让曾经被认为和贫困地区不沾边的金融产品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稳定支撑。 在证监会统筹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对口帮扶的陕西延长县,创新推出苹果“保险+期货”金融产品——由保险公司负责为果农提供价格保险,最终价格波动风险由期货公司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平抑。 受益的第一批试点户有安沟镇阿青村果农肖金光。他2018年按一斤4元把家里30吨苹果上了保险,后来遇上市场行情波动,一斤跌了1.8元,“换做以前又要返贫了,如今保险公司真给赔了,有底气就更有干劲。” “苹果也能上保险!”肖金光的经历带动了村民参与。有了价格保险保“价”护航,贫困老区的苹果成了“金苹果”,走向迪拜等国际市场。 2019年5月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苹果真正成为“致富果”。 一杯清茶、一个苹果、一块火腿、一壶小酒……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特色产品走向大城市的百姓餐桌。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强调,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发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扶贫的倡议》。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逐步形成。 (四) “弱鸟先飞”的故事—— “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1988年,走完闽东九县后,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以“弱鸟如何先飞”为题写下闽东九县调查随感。 他写道,“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当时,不少同志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国家多拨资金、多一点关照上。习近平同志认为:“我们有必要摆正一个位置: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这个位置的转变,是‘先飞’意识的第一要义。我们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 要“先飞”,得拿出“敢飞”的精气神来。 习近平同志发现,因为在福建9个地市中经济排老九,宁德的同志到省里开会,都坐在最后一排,不敢大声说话。 习近平同志深感这一局面要改变。到宁德工作后,他到省里开会,总是坐第一排,争着第一个发言。他深信,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 有了“先飞”的意识,还得有“能飞”的“翅膀”。 在西宁市回族中学高级教师拜秀花心里,2016年那个玉兰花盛放的日子永生难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带着自己对几个农牧区学校进行调研的成果来到北京,希望在全国人代会上为改善乡村教师师资力量建言。 在青海代表团审议中,她直言不讳:“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汉语和民族语言双语教师力量薄弱。” 坦率的发言,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扶贫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不能让贫困人口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只有打破“穷”和“愚”的恶性循环,“弱鸟”才能展翅高飞。 然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马太效应”的案例并不鲜见——越穷的地方就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 这种状况令习近平总书记深感痛心—— “我到一些贫困地方去看,有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还在家里待着,没有上学。贫困地区教育一定要搞上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有上大学的机会,再过十年八年能够成为致富能手,起码有本事挣到饭吃,不至于再过穷日子。” 只有教育,能让贫困地区插上腾飞的双翅,实现“弱鸟先飞”的梦想! 为了“扶智”,他看实情——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重庆大山深处的中益乡小学,仔细察看师生食堂的餐厅、后厨,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为了“扶智”,他想办法——“对贫困山区,要乡村教师进去,或者让孩子们在外面寄宿。对实在太偏远的,可以不搞集中住宿,为了到寄宿点,孩子要走几个小时的路,很不安全。可以派教师进去,把待遇搞得好一点,搞轮换制,把这样的经历作为教师提级的一个重要依据。” 为了“扶智”,他提期望——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谆谆叮嘱年轻人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弱鸟可望先飞”的信念和志向让变化悄然发生——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不加油干,我们就对不起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朴实的村民异口同声。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总书记当年讲的这句话真的灵验了!”乡亲们笑着说。 小小的村庄,一年一个样。蜘蛛网悄悄爬满往日香火旺盛的小庙。“靠烧香是拔不了穷根的。”一位村民说,也不能等救济,大家要一起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谁上了脱贫志气榜、光荣榜谁就行。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讲过这句话:“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摆脱贫困,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题中之义。 (五) 县委书记“返岗”的故事—— “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 不久前,一张“五位书记同框”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刷屏”。 淅沥春雨中,正在陕西秦巴山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正在劳动的茶农们走来。在他身旁,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远山如黛,茶园如画。从党的总书记到基层党支部书记,人们看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扎根泥土、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也看到中国共产党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所在。 时光回溯至5年前。 2015年11月,北京京西宾馆。被外界称为“史上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 会上,22个中西部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些肩负脱贫攻坚重任的“一把手”们,向党中央立下了“军令状”。 军中无戏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省里向中央立“军令状”,地市向省、县向地市也要立下“军令状”,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压实。 这次会议召开后约半年,2016年6月3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召开了一次县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上级决定,潘东旭同志不再担任县委书记。此前,他已任六安市委副书记。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12天后,潘东旭同志又回来了——职务还是六安市委副书记、金寨县委书记。 原来,就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寨县考察,明确提出:“打好扶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潘东旭同志“离任”又“返岗”,正是总书记亲自作出的指示。 “得来点儿真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村民徐海成家,县委书记郝富国指着德胜村第一书记苏会彬向总书记汇报:“这是省里派来的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引进光伏扶贫项目、打井修路、联系科研院校开展农技培训、加强基层党建。” “我们的目标是‘不脱贫、不脱钩’。”苏会彬接着向总书记汇报,他2016年2月份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每个月都要在村里干上20多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派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这些举措都有了,关键是要夯实,发挥实效。第一书记要真扶贫,扑下身子在这里干。 苏会彬记下了这些话。 “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这是总书记始终坚持的观点。 他多次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对于第一书记如何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给他们支招: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 贫困地区干部工作辛苦,总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他暖心地问候第一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他视频连线人民日报派驻河北省滦平县于营村第一书记,了解工作情况,并向全国所有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致意。 “要关心、关爱、关注他们,努力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各方面素质好、条件具备的要提拔使用,激励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就地提级。”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下,自2015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第一书记45.9万人,现在岗23万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六) 路的故事—— “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 “中国减贫之路的特别之处何在?” 2019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罗世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探寻答案,只有回溯走过的路。 50年前,陕西梁家河的黄土地上沟壑纵横,习近平同志亲眼目睹百姓艰难、体会群众疾苦。 “知青刚去时,还有些粮食供应,后来要靠自己劳动,跟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一样,就挺紧张的了。”多年后习近平同志仍记得,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仅有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 “刚开始,知青脑子里都是概念化的东西,觉得要饭的都是不好的……后来,我们自己落到快去要饭的地步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主动帮着出去要饭的人开路条、开介绍信。那会儿,这些现象让我们心里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几十年后,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对全世界坦陈了自己当年质朴的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正是走过这样艰难的路,向贫困开战的决心才会如此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中,千千万万个“梁家河”旧貌换新颜——“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山路,见证了一段动人的往事。 30年前,下党的山路蜿蜒崎岖,习近平同志着手探索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道路。 “那个地方,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地委书记我是第一个去的。”习近平同志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我们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他说这样走近一点。” 当地百姓自发来到路上,每隔上两三里就摆上一桶一桶用土药材做的清凉汤,让习近平同志一行消暑。 “虽然很累,但我很感动。”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那样一个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记你几代。现在他们还会说,当年习书记到过下党乡。冯梦龙在寿宁当过知县,上任时路上走了半年。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为官都想当舒服官,那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 今天,千千万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正坚守在最贫困的地方,进村入户、一人一策,找准“病根”,拔掉“穷根”。 两年前,四川大凉山的山路崎岖险峻,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去到那里,给那里的彝族群众带去关怀和希望。 开门是悬崖,背后为绝壁——大凉山深处,阿土列尔村人祖祖辈辈对“路”的形象认知,是从一道道绝壁、一道道天堑开始的。 公元前130年,汉朝使节唐蒙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意欲修建西南夷道而“不成”。夷道艰险,难于登天。这里的村民们用木棒和藤条在最险要的地方编成藤梯,这些“天梯”就是他们抗争命运的唯一出路和希望。 “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电视新闻报道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后,总书记的心里“稍稍松了一些”。藏在云端的“悬崖村”办起旅游,招揽客人;忧心忡忡的父母,从此不再为儿女的上学路担惊受怕。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脱贫攻坚为亿万人民打通奋斗之路—— “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此刻,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奋力冲刺时不我待。 “我多次讲,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面对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等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清醒冷静、沉着应对。 从初到梁家河的知识青年,到为国为民夙夜在公的人民领袖,习近平同志走过坡急沟深的盘山路、走过覆满冰雪的乡村路、走过滚滚麦浪间的田野小道……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今天,他正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赵承、霍小光、张晓松、侯雪静、林晖、施雨岑)
距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还有10天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第6次地方考察。从乡村到企业,从脱贫攻坚到文物保护,从河流治理到改革试验区发展……行程满满,内容丰富。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本就有特殊背景。一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二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三是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 在这次重要会议前夕,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释放出的信号非常鲜明。 信号一:时不我待!必须打赢打好脱贫硬仗 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为牵挂的事。 面对战“疫”战“贫”加试题,如何啃下硬骨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上个月在陕西考察,总书记关心柞水的木耳产业,被网民赞为“最强带货员”,也让“小木耳,大产业”背后蕴含的产业扶贫思路深入人心。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这次在山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再次聚焦产业扶贫,点赞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有网友给第一观察留言说:“‘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总书记的考察接地气,也是给大家致富支招儿。”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柞水县有柞水县的办法,云州区有云州区的思路,各地开展产业扶贫关键就是因地制宜,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搬迁之后,下一步怎么办?总书记说:“乐业才能安居。” 当搬得出的问题解决后,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是总书记关注的重点。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新楼新房固然十分重要,但易地搬迁不能只满足房子,不考虑票子。贫困群众更多的幸福感,来源于生活有着落,增收有门路。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吕梁山区,作出这样的部署。 3年后,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山西,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在调研摸底的同时,为各级领导干部一鼓作气、打赢打好脱贫硬仗作出表率。 信号二:长远之计!增强战略定力 一个战场,激荡着两场战役。 “云冈大佛遮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曾几何时,扬洒的煤尘令大佛失色,污浊的烟气使行人掩鼻。 空气质量差、环境污染重,曾是山西给人的固有印象。三晋大地,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战场,生态治理同样如火如荼。 3年前,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从浙江之行重访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到赴陕西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再到此次来到山西考察汾河综合治理……疫情发生以来,在总书记的多次考察活动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能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乎全面小康成色,更关乎人民群众最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这是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也是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当前,战“疫”进入常态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不仅顾“疫情防控”的眼前,更谋“绿水青山”的长远。“战略思维+战略定力”,这是我们的制胜一招。 信号三:迈向高质量!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山西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从“一煤独大”迈向现代多元,是山西经济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基于此,党中央赋予山西一项重大任务——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该类型改革试验区。 2017年6月,总书记到山西考察时,对转型综改的先行者寄予厚望。 他说,“山西要用好这一机遇”“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课题破解得如何?任务完成得怎样?此次山西之行,总书记专程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听取相关情况汇报,亲自检查“作业”。 上个月在西安考察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运行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同样体现了党中央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但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坚定走好自己的路。 主笔:朱基钗、王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