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的首次国内考察活动,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二次来到宁夏。 6月8日至10日,三天时间,习近平考察了移民新村、民族社区、城市滨河大道、乡村生态观光园和葡萄种植园……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总书记的所思所虑。 算收入、看牛棚:高度重视产业扶贫 这些年,脱贫攻坚是习近平心里最牵挂的事。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现在已经是6月份,必须快马加鞭。 宁夏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来到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红寺堡。 搬来新村后,村民能稳得住、能致富吗?在红寺堡镇弘德村,习近平考察的两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与村民一起“算算账”。在弘德村里的扶贫车间,习近平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唠收入账:“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 二是在村民刘克瑞家的牛棚,一张新华社播发的照片这样记录着:一头牛闭上双眼,把头伸向总书记,憨态可掬,总书记也伸出手,像是要摸摸它的头。画面生动有趣。 两个细节,反映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产业扶贫。习近平多次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今年以来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多次察看特色扶贫产业。从柞水木耳到云州黄花,背后反映了他对产业扶贫的高度重视。 找对找准当地特色产业,就能拔掉穷根。正如习近平在弘德村对乡亲们所说,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母亲河、父亲山:反复强调生态红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习近平关心的大事。 此次宁夏之行,习近平选择的两个环境保护调研点颇有深意。一个是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另一个则是贺兰山东麓。 “黄河宁,天下平。”从去年7月至今,近一年内,习近平已经考察了黄河流域9省区中的6个。对于黄河生态保护,他一直念兹在兹。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是去年9月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定下的重大原则。这次总书记来黄河宁夏段考察,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条红线的再强调,也是对此前一系列要求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 在宁夏考察时,习近平反复叮嘱,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对贺兰山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十分关心。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被宁夏人称为“父亲山”。 习近平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在考察贺兰山东麓下的葡萄种植园时,习近平强调,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谈节水、放鱼苗:重农固本民生为要 “农业要节水化”。 9日下午,习近平沿着田埂,走进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的稻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 在这里,他还亲自舀起鱼苗、蟹苗,放进田边水渠。 …… 一言一行彰显出习近平对“三农”工作的关切。 在田间地头,习近平重点提到两件事: 一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是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汇报后,习近平强调,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 小康路、幸福路: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习近平在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说的这句话,朴实而坚定,温暖直抵人心。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的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频繁到民族地区调研,始终心系民族地区发展,牵挂着各族群众的小康路、幸福路。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深情对大家说,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当前,脱贫攻坚正值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手挽手齐奋斗,肩并肩奔小康,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各族人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正如习近平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党和政府持续努力,有各族群众不懈奋斗,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更幸福。(新华网 雷东瑞)
习近平总书记16日赴湖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以及村民家中,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李学仁、谢环驰、岳月伟 )
为进一步提升河北各级政府和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推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相关政策措施在河北落地落细,近日,河北证监局组织省、市、县三级政府与部分申报、辅导、后备企业代表,赴上海证券交易所现场考察学习。 为确保学习考察活动取得实效,河北证监局向河北省政府专题报告河北辖区落实新证券法和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情况,持续宣传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同时,河北证监局局长闫勇带队,再次前往邢台、邯郸、唐山、衡水、石家庄等地市,与地方党政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实地走访后备企业把脉问诊。该局会同地方金融监管局认真遴选后备企业,确定11家重点企业参会,并经省政府同意组织省直相关部门、5个地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地市金融监管局负责同志一同参加学习考察。 为期半天的学习考察活动力求节俭、紧凑、高效。一是坚持政策导向,邀请上交所领导到会指导并详细介绍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工作部署和证监会“深改12条”有关情况。二是坚持目标导向,组织参会代表现场观摩了科创板企业的上市仪式,切实感受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对企业成长的巨大推动作用。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上交所发行审核专家对11家企业逐一现场答疑解惑,并指明了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据了解,本次学习考察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会代表产生了强烈震撼。有关地市参观结束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交流学习情况,部署工作落实,并主动与河北证监局对接共商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加快推动区域资本市场的具体措施。参会企业一致表示,通过本次走进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注册制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先后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文字记者:张晓松 摄影记者:鞠鹏 王晔)
距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还有10天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第6次地方考察。从乡村到企业,从脱贫攻坚到文物保护,从河流治理到改革试验区发展……行程满满,内容丰富。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本就有特殊背景。一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二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三是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 在这次重要会议前夕,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释放出的信号非常鲜明。 信号一:时不我待!必须打赢打好脱贫硬仗 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为牵挂的事。 面对战“疫”战“贫”加试题,如何啃下硬骨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上个月在陕西考察,总书记关心柞水的木耳产业,被网民赞为“最强带货员”,也让“小木耳,大产业”背后蕴含的产业扶贫思路深入人心。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这次在山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再次聚焦产业扶贫,点赞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有网友给第一观察留言说:“‘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总书记的考察接地气,也是给大家致富支招儿。”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柞水县有柞水县的办法,云州区有云州区的思路,各地开展产业扶贫关键就是因地制宜,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搬迁之后,下一步怎么办?总书记说:“乐业才能安居。” 当搬得出的问题解决后,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是总书记关注的重点。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新楼新房固然十分重要,但易地搬迁不能只满足房子,不考虑票子。贫困群众更多的幸福感,来源于生活有着落,增收有门路。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吕梁山区,作出这样的部署。 3年后,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山西,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在调研摸底的同时,为各级领导干部一鼓作气、打赢打好脱贫硬仗作出表率。 信号二:长远之计!增强战略定力 一个战场,激荡着两场战役。 “云冈大佛遮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曾几何时,扬洒的煤尘令大佛失色,污浊的烟气使行人掩鼻。 空气质量差、环境污染重,曾是山西给人的固有印象。三晋大地,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战场,生态治理同样如火如荼。 3年前,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从浙江之行重访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到赴陕西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再到此次来到山西考察汾河综合治理……疫情发生以来,在总书记的多次考察活动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能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乎全面小康成色,更关乎人民群众最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这是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也是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当前,战“疫”进入常态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不仅顾“疫情防控”的眼前,更谋“绿水青山”的长远。“战略思维+战略定力”,这是我们的制胜一招。 信号三:迈向高质量!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山西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从“一煤独大”迈向现代多元,是山西经济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基于此,党中央赋予山西一项重大任务——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该类型改革试验区。 2017年6月,总书记到山西考察时,对转型综改的先行者寄予厚望。 他说,“山西要用好这一机遇”“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课题破解得如何?任务完成得怎样?此次山西之行,总书记专程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听取相关情况汇报,亲自检查“作业”。 上个月在西安考察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运行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同样体现了党中央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但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坚定走好自己的路。 主笔:朱基钗、王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