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安排1万亿元新增财政赤字规模,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全部转给市县基层,并建立特殊转移机制,确保资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期间,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就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再次作出明确部署。 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也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的重要内容。李克强强调,作为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资金使用要“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 直达基层专用于民生等领域 针对上述2万亿元资金用途,《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有明确规定,其中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并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地方解决基层特殊困难。 关于抗疫特别国债具体发行方式、何时发行仍留有悬念。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表示,有可能定向给商业银行,也有可能是非定向。 实际上,我国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别发行过2700亿元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一次面向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定向发行,另一次采用定向发行和公开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只有0.2万亿元向社会公众发行。 “本次特别国债可能仍然以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为主,公开发行比例有望提升到30%到40%的水平。”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一方面过去特别国债的新发和续发均采取定向加公开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定向发行能够减少债券供给压力和对市场的扰动。此外,在人民币波动较大时期,央行也会更倾向于定向发行。 制度保障资金“精准滴灌” 如何确保新增财政资金“精准滴灌”,真正用于“六保”“六稳”? 用好管好财政资金,离不开严格的监管制度。有业内人士指出,此前财政资金分配一般是层层下达,上级政府有权对部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统筹使用。而现在,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新增2万亿元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对省级财政来说只是“过路财神”,这保证了财政资金下达的效率。 《报告》指出,特殊转移支付规模为6050亿元,用于支持地方落实“六保”任务,应对执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积极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下沉财力,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5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再度细化监管规则,要求财政、社保部门设立特殊账户,资金直接拨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避免中间截留。财政地方监管、人民银行国库管理、审计等机构要立足各自职能加强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对做假账、偷梁换柱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此外,李克强在前述座谈会上表示,财政系统要建立抗疫特别国债使用台账,确保笔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各级国库要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做到实名台账账实相符。审计等部门要把新增财政资金使用作为审计重点。 财政运行更加强调提质增效 基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财政运行压力明显加大这一背景,2020年财政运行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根据《报告》,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270亿元,同比下降5.3%;支出247850亿元,增长3.8%;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全国财政赤字37600亿元,增加10000亿元。除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在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三本账中,收入均有所下滑,支出则大幅增加,凸显积极基调。 支出结构的优化,体现了在特殊时期全力保重点保民生的政策意图。其中,专项扶贫资金、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资金安排均有所上调。就减税降费而言,今年力度更大,将超过2.5万亿元,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同时前期出台的6月前到期的主要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也延长到今年年底。 此外,作为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工具,今年专项债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投资效能。2020年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吉林省卫健委通报,5月28日0-24时,全省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5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5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79人,重症病例无变化。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6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确诊病例173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88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2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70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95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4422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59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例(境外输入1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9例(无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409例(境外输入2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55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066例(出院1035例,死亡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出院45例),台湾地区441例(出院420例,死亡7例)。
5月地方债发行13025亿元,创地方债单月发行量新高。截至5月底,2020年地方债共发行31997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7024亿元,再融资债券4973亿元。新增债券发行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的94.9%。其中,一般债券5522亿元,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的99%;专项债券21502亿元,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的93.9%。 财政部表示,1至5月地方债发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行规模大幅增加。1至5月地方债券发行31997亿元,同比增加65.1%;新增债券发行27024亿元,同比增加85.3%。二是发行进度明显加快。三是筹资成本有效降低。四是债券期限与项目更加匹配。五是资金投向聚焦“六稳”“六保”。 财政部表示,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地发挥地方债券对“六稳”“六保”的保障作用。 展望未来,从新增债券看,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年3.75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规模仍有1.46万亿元。加上1至5月内尚未发行完的提前下达额度0.14万亿元,年内共计约有1.6万亿元2020年的新增额度待发。从再融资债券看,截至5月末,各地发行再融资债券4974亿元,距离财政部明确的2020年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上限18358.8亿元还有超1.3万亿元规模。两者合计将有3万亿元供给。 “供给因素对债市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后续央行态度。”广发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刘郁表示,一是要关注央行何时重启逆回购操作,以及是将短端利率维持在1%附近,还是引导其回到逆回购利率附近;二是要关注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利率何时下调,从而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以强化降息预期。
5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1例,福建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5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1例,福建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8人,重症病例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6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确诊病例173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88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2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73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88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95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4379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64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3例(无境外输入);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4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413例(境外输入24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55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066例(出院1034例,死亡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出院45例),台湾地区441例(出院419例,死亡7例)。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专项债不断加码发力。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为了尽早将资金落到项目上,财政部已经分三批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限额2.29万亿元。其中第三批下达1万亿元,要求力争5月底发完。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26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17584.73亿元,其中,5月1日至5月26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5993.21亿元。 本周新增专项债迎来发行高峰。根据各地信披文件,5月27日-5月29日将发行3995.77亿元新增专项债,如此,5月份新增专项发行规模将达9988.98亿元,今年前5个月发行规模将达21510.52亿元。 目前,提前下达的新增专项债额度即将用完。根据全年3.75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规模,还有1.46万亿元额度要下达。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今年我国专项债规模新增1.6万亿元,这对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冲疫情影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提高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不仅有助于缓解地方的资本金压力,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使专项债的作用尽快发挥出来,提升宏观政策效果,而且可以撬动社会资金,增加基建投资领域的社会资本投入,更好地发挥专项债的拉动作用。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大幅增加,一为减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二为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三为弥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资缺口。 “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已在政策层面明确,需要符合一定条件。从债券资金使用范围来看,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也具有充分性,债券资金投向‘两新一重’的限定范围项目,如新型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重大交通项目等,在预期可达较好专项收入情况下,使得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提高具备可能性。”崔志娟说。 “增加专项债新增额度及可做项目资本金的做法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恒大研究院原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罗志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专项债扩大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扩大投资总需求的方式,进而可以解决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就是保市场主体,企业才能增加用工,就是保就业,有了就业才有收入和消费能力,就能保民生。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基建投资,加大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一方面给地方财政减负,另一方面也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的考虑。 对于全年3.7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用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所谓“两新一重”,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债券资金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是一项统筹当前疫情冲击和未来发展的合理安排,这既是应对短期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需要,也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积蓄了潜能和动力。”陈龙认为,债券资金投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对疫情对消费和民生带来的影响,而且符合消费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尤其是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动能。 罗志恒表示,“两新一重”建设是今年的新提法,但是具体内容方面如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其实近年来中央一直在推进。新型基建其实就是高科技产业,主要是依靠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研发,政府从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新型城镇化已明确了走都市圈城市群道路,强调都市圈城市群的资源集聚和规模效应;重大工程建设大部分属于传统基建,我国基建大发展在过去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居民就业和脱贫攻坚,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崔志娟表示,债券资金的投向重在产出和效果,债券资金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新基建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疫情后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实现‘六保’,需要加大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新型城镇化等补短板、惠民生的力度。”吴琦说。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5月26日0-24时,黑龙江省省内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例(牡丹江),均为通过筛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当日全省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86例已全部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