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 5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0年4月金融及信贷数据。整体而言,在经历一季末的天量投放之后,新增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在4月均有季节性回落,总体符合预期;但仍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前四月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8.8万亿,均为历史同期之最,表明当前总体延续了中国国内全面复工复产背景下、融资需求持续恢复的态势。在笔者看来,疫情之下金融及信贷数据持续表现强势,当前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宽松发力基调已十分明确。 随着全球疫情发展与防控形势的变化,一季度的国内供给侧冲击已经过去,当前最大的问题已是国内消费恢复滞后、海外出口订单减少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当前,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宽松之外,更需要积极财政的发力,5月两会对财政政策的部署显得尤为关键。 一、人民币信贷继续发力,结构调整不断向中长期倾斜 4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1.7万亿元,与3月相比呈现出季初较季末投放明显减少的季节性规律,但较去年同期仍大幅多增6800亿元。 结构来看,居民短贷当月新增2280亿元、同比多增1187亿元,中长贷则与3月水平大体相当、新增4389亿元;与国内防控措施已很大程度上解禁、居民消费和房地产销售活动步入加速回暖通道密切相关,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4月环比回升超15个百分点。 企业方面,票据、短贷、中长贷4月分别新增3910、-62、5547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036、1355、2724亿元;工信部数据显示4月下旬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接近90%,企业全面复工之下,融资需求恢复态势延续。此外,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继续有所提升,政策引导下金融对实体的中长期支持力度在强化,或对投资回升形成一定支撑。 二、债券发行延续火爆,社融保持强势 4月社融新增3.09万亿,同比大幅多增1.42万亿,贷款和债券发行成为双支柱。其中,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当月新增1.62万亿。 债券一级市场持续火爆表现,企业债券融资新增连续两月接近万亿。近期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使利率走廊下限下移,资金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企业发债需求旺盛、投资人配置意愿强烈。当然,从信用债发行统计数据来看,低评级债券仍占比极低,发债资金主要流向大中型企业,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仍须拓宽。 其他分项来看,第二批专项债额度的下达保证了4月发行力度不减,当月地方政府债券新增3357亿元;股票融资当月新增315亿元。非标贡献仍然有限,委托和信托贷款仍在收缩通道,尤其资金信托新规的出台将进一步压缩后者的存量空间。 三、天量投放助M2创2016年12月以来新高 货币政策宽松和融资需求持续恢复之下,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货币派生不再受到经济暂停的制约,供需双方动力均较为充足,4月M2同比增11.1%,为2016年12月以来新高。结合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的最新定调,M2增速未来有望进一步走高。 四、货币政策宽松已至,下一步关键是两会财政政策发力 总体而言,疫情以来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基调已十分确定,即在总体宽松基础之上,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中长期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仍是核心任务。 然而,想要尽快促进实体经济的恢复,仍须财政政策发力支持。尤其是,防控措施逐步解禁以来,中国生产端正在迅速恢复,截至5月9日五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升至54.27万吨,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但消费端的恢复仍明显滞后,加之二季度外部供需中断的冲击将接踵而至,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已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上述背景下,5月两会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显得尤为关键。 笔者在此前文章《再议破除“四万亿”恐惧症》中已经明确表达了观点,即当前政策面财政应加大力度,尤其不应被“四万亿”恐惧束缚手脚。例如,大幅提高赤字率至GDP的5%、增发3万亿抗疫特别国债来扩充财政资金来源;重点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支持发放消费券、现金券,以保民生、促消费;加强对就业基本盘即广大中小企业的定点帮扶,降低企业税费、完善公积金制度,配合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如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创设融资担保基金;发力新基建,加大对5G、冷链物流、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投资等。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张晓晨为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财政部近日数据显示,4月,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简称地方债券)发行2868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202亿元,再融资债券1666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分别发行509亿元、693亿元。截至4月底,今年发行地方债券近1.9万亿元。 据介绍,为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财政部在北京代理地方操作,解决了疫情期间地方无法发债的困难,有力保障了地方债券发行进度。截至4月底,2020年发行地方债券18973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6626亿元,再融资债券2347亿元。新增债券发行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28480亿元)的58.4%,其中一般债券5104亿元,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5580亿元)的91.5%;专项债券11522亿元,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22900亿元)的50.3%。地方债券平均发行利率3.31%,比2019年下降16个基点;平均发行期限15.5年,比2019年增加5.2年。 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并依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财政部于4月底提前下达第三批2020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万亿元,各地已启动发行准备工作。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的决策部署,全力保障地方债券平稳顺利发行,发挥地方债券对“六稳”“六保”的关键作用,促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记者孙韶华)
本报记者 孟珂 专项债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措施,新的“弹药”已开始补充。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提前下达的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是今年第三批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需采取必要的财政政策以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来刺激投资需求。 谈及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用途,陶金表示,前两批专项债投向重点侧重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市政和基础设施等领域。预计此次提前发放的专项债限额也将投入这些领域。此外,也可借此深化补短板,加强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的工作。 “考虑疫情影响,预计将重新调整财政预算和地方债新增限额,新增限额或将达到4万亿元。”陶金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年内地方债新增额度可能要超过3.5万亿元,显著高于2019年。一是,从经济长远发展来看,5G等科技的进步以及智慧物流等行业新业态的发展,都需要以智慧高速公路、特高压、5G基建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来保驾护航,因此2020年的基建投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因而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需要增加;二是,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影响,也需要稳投资,通过新基建的建设来带动全产业链的复苏,这也需要政府专项债的帮助;三是,管控政府隐性债务也需要增加专项债规模来让地方政府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这也是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需要。 谈及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陶金认为,首先,进一步发挥各类型资金和地方债的功能,严格资金使用用途,除了公共预算与支出以外,一般债用于公共领域,专项债专款专用;其次,加强对收益率的预期管理,尤其是对专项债所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要有一定的考核要求;第三,在专项债作为资本金的背景下,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介入的积极性,最大化地方财政资金的能量。 盘和林认为,一是,目前政府专项债项目的多样性显著增加,可以建设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对项目储备、债券使用、偿还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绩效评价,提升政府资金管控能力,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搭建专项债券项目库,夯实项目前期评估工作,合规设计投融资模式和运行模式,提高项目成功率,从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完善的监督机制,借助区块链等科技,实现财政资金全程可追溯,接受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监督,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政府对于财政资金的审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