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托我帮他查找一下近年来中国各省的GDP增速数据。我在查找了数据之后,随手做了一个统计。统计结果如上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以下一些有趣的规律。 规律之一,是西部省份逐渐从全国范围内GDP增速拖后腿的位置,逐渐上升至全国范围内GDP增速靠前的位置。例如,1999年至2006年期间(除2004年外,全国各省中GDP增速最低的省份均为西部省份(四川1次、云南4次、新疆2次)。又如,2014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各省中GDP增速最高的省份均为西部省份(重庆4次、贵州3次、西藏2次)。 规律之二,是从2007年起至今,华北与东北省份开始持续成为全国范围内GDP增速最低的省份(山西3次、天津2次、黑龙江1次、辽宁2次、吉林1次)。其中北京也有3次排名全国增长最慢的省份,但有趣的是,这3次北京的GDP增速与全国GDP增速相差不大,最多仅1.5个百分点。 规律之三,在1999年至2020年期间,GDP增速排名由最低到最高的没有出现过,但由最高到最低的省份,则有上海、北京与天津。相比之下,上海排名最高为1999年,最低为2010年与2013年;北京排名最高为2000年,最低为2010、2011与2013年;天津排名最高为2011年、2012年与2013年,最低为2017年与2018年。换言之,排名由最高到最低的转换,天津是最快的。 规律之四,在1999年至2020年期间,各省GDP增速算数平均数均高于全国GDP增速。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拉得最开,平均为3.0个百分点。在2016年至2020年,两者的差距快速缩小,平均为0.4个百分点。
“印记2020·应变局开新局”(六)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党组会议如是评价2020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一系列制度文件加速落地,2021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运行,作为首个纳入的重点行业,发电企业将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型,后续,钢铁、化工等其他行业也将加快纳入。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胜利 钢厂是3A级风景区,民宿里可以躺着看星空,“林票”能抵押贷款……走进地处闽中山区的三明,绿色发展的新鲜事俯拾即是。难以想象,曾经这里粉尘污染严重,“一年吃下一块砖”。 这样的变化不是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相继打响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12月18日数据显示,今年1-11月,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2.0%,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9%,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 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也成效显著。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计为49.4亿吨标准煤,达到50亿吨标煤以内的规划控制目标;“十三五”末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分别为84.3%和15.7%,较“十二五”末下降和上升了3.6个百分点;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19%。 1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生态环境部系统贯彻落实举措,提出明年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碳市场建设取得多项突破 作为落实二氧化碳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目标的重要抓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相关探索早已开始。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取得显著进展,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北京等试点省区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90亿元。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2020年,中国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的碳市场。 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2017年12月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提出全国碳市场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建设,以期建立“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全国碳市场。 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提上日程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进程加速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今年11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对上述两个管理办法完善后尽快发布。 同时,生态环境部结合全国碳市场下一步扩大范围的需要,从2013年开始组织开展相关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工作,除发电行业外,还涵盖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行业。同时,我国还成功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CCER)申请成为国际民航组织认定的六种合格的碳减排机制之一,下一步将推动该机制发展成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下一步,碳市场发展应进一步提速,并以此作为一种体制支持来促进技术研发并形成有效的激励,驱动排放主体采取行动。 明年全国碳市场有望正式运行 业内人士认为,在“十二五”部分省市试点先行,“十三五”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后,“十四五”将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预计明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运行。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生态环境部将实现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从单一市场、单一行业到多行业纳入,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他表示,发电行业已经做好相关准备,“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碳市场的建设,把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等其他重点行业加快纳入。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尤其是在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面。全国碳市场建设仍有多项关键工作需加紧落实,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的制定、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开发、各级主管机构的人力资源安排、各级财政的必要资金支持等。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建议,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重新审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规划;加快制定地方和部门碳达峰行动计划;制定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中长期碳汇建设和碳中和发展;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业内人士预计,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发电行业全年碳排放总量约40亿吨。后续将纳入其他八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量将超过50亿吨/年。(王璐 向家莹)
南京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1月12日,南京市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2020年预计南京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可比价增长4.5%左右,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十强。 如此漂亮的成绩,并不令人意外。其实早在2019年,就有不少人预测南京将取代天津进入全国经济前十名,不过按照当年的最终核算,南京还是比后者少了74亿元;到了2020年上半年,南京再度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GDP规模6612.35亿元,跻身全国经济十强,GDP增速在所有“万亿俱乐部”城市当中拔得头筹。 而今的年终盘点,南京正式进入全国十强序列,翻开了经济发展的全新篇章。 1 身为全国第二经济大省省会的南京,地处长三角的核心位置,它是江苏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也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还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 虽然如此,南京在所有省会城市中却并不算“强势”,且不说要时刻面对来自隔壁省省会杭州的竞争压力,即便是在省内,经济体量也要逊色于有“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14.1%的省会首位度更是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仅强于山东的济南。 不过,这并不妨碍南京的稳站稳打与一路前进。 从经济总量上看,南京GDP于2016年突破万亿大关,跻身于“万亿俱乐部”行列,2020年步入全国各城市经济十强,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从人口规模上看,截至2019年底,南京共有常住人口850万,距离超大城市的千万级人口规模越来越接近;人均方面,2019年南京人均GDP达到16.6万元,遥遥领先于全国的7.1万元(见图1),如果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即为初等发达国家,超过3万美元即为中等发达国家,那么南京的人均GDP(约合2.4万美元)已相当于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现自身稳步增长的同时,南京还显著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并形成了地跨苏皖两省、覆盖8个地级市32个市辖区的南京都市圈(见图2)。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为38880.32亿元,常住人口3469.41万人,在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中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四大都市圈。 在都市圈中,南京展现出了极高的城市首位度,GDP占比超过1/3,常住人口约占1/4,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备,已初步形成了“4+4+1”的全市主导产业体系——即四大制造业、四大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并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移、信息传播和交流、资本输出和优化配置等方式来影响着周边城市;而周边城市都迫切希望与南京加强对接,利用南京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区域大交通资源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等,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 近些年,以南京为中心、连接都市圈城市与全国各中心城市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网都逐步得以建成,从都市圈的成熟程度、认同程度以及实施的水平来看,南京毫无疑问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城市之一。 2 除了庞大的经济体量、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南京还具备三大优势——消费、科教和文旅。 消费方面,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商家必争之地。从夫子庙到湖南路,再从桥北到仙林,处处商圈林立,尽显泱泱金陵繁华;而孙中山铜像坐落之处、拥有百年历史的新街口广场区域,更是有着“中华第一商圈”的美誉,其影响力之大,放眼全国乃至放诸四海皆可以称一道二;同时,南京还拥有苏宁、汇鸿等零售巨头,为广大市民与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得益于此,南京市民的日常消费与休闲娱乐气息极为浓厚,其消费市场的繁荣更是有目共睹。统计显示,2019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在全国约300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九,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和杭州位居第三,且与杭州仅差61.8亿元;与此同时,南京的人均社零总额高达7.24万元,在所有城市中高居榜首,且大幅度领先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充分佐证了南京居民出众的消费能力(见表1)。 科教方面,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市内211、985大学云集,其中不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这样的名校;在全国双一流大学排名中,南京仅次于“教育第一城”的北京(29所)和国际大都市上海(13所),以12所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位(见表2)。 强悍的科教实力,为南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与坚实的人才保障。根据英国《自然》增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南京高居第12名,国内则位列三甲,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天下文枢”的称号名不虚传。 文旅方面,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扮演着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身为古都的南京在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方面丝毫不亚于任何城市。夫子庙内,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秦淮河畔,桨声灯影斑斓;老巷子里的寻常生活和藕断丝连的民国风……南京的骨子里依然保持着处变不惊的优雅。56个国家A级景区,2个5A级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同样支撑起南京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这些,既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壮大,又提升了南京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9)》中,南京荣登年度中国城市品牌前十强。 以上种种,构成了南京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 3 说到2020年,新冠疫情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与其他城市一样,南京也曾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南京各项主要经济统计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均呈负增长态势。 然而就在这时,南京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面对疫情来袭,南京采取了高效的应对和防控措施,早在除夕之夜就以“战时”状态开展了一场大排查,一夜工夫便排查完1万多个重点人员;自2月19日之后,确诊病例数几乎就一直保持0增长,并且在3月9日实现93个确诊患者全部出院。 得益于防疫工作的出色落实,南京经济并没有被影响太多。当其他城市还在应对疫情之时,南京早在2月10日就启动了复工复产,9天后就有20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工率达80%,全市工业用电量也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3%,而新街口商圈大商场、夫子庙等旅游景点也都逐步恢复开放。 其结果便是,南京成为了率先走出经济困境的城市之一,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6%,为全国唯一正增长的万亿级城市,此后更是稳中有升,持续向好。 在此过程中,南京对于消费的提振格外重视。2020年3月13日,南京市政府决定面向市民和困难群体发放总额3.18亿元、共计七大类的消费券,成为全国首批发放消费券提振消费的城市之一;3月16日,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在苏宁总部考察指导时强调,“恢复经济运行秩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稳定消费市场”;4月11日,南京市举行“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发布了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都市等四个行动计划,又在“新消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消费聚力提质扩容”,并布置了“九新”工作任务。 与之相应的,是南京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400亿元,累计同比下降幅度仅为0.5%,明显好于同期全国整体水平(见图3)。 反观天津,由于后续疫情的小范围反弹以及城市自身的一些问题,导致经济复苏进程相对较慢(见图4)。考虑到2019年南京与天津的GDP差距原本就不大,2020年实现反超也在情理之中。 4 跻身全国前十之后,南京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越杭州吗? 我们不妨从“量”和“质”两个维度来做个简单分析,先说前者。 由于杭州2020年GDP规模暂时还没有公布,我们可以参考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2020年前三季度南京和杭州分别实现了1.06万亿元和1.16万亿元的GDP,南京仍稍微落后,且二者累计同比增速相当,分别为3.3%和3.2%(见图5)。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南京在2020年第一季度就率先实现了经济正增长,但杭州的后劲明显更足,增速反弹幅度更大,所以可以预判的是,南京的经济规模暂时无法超越杭州。 那么,为什么杭州的后劲更足呢?这就涉及到了“质”的层面——主要原因在于,杭州拥有极为发达的数字经济,以及活力十足的民营经济。数据显示,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加值379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24.7%;民营经济增加值为9378亿元,占GDP的61%。如此便成就了杭州经济增长动能的强劲。 南京虽然近些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提速,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正快速发展,但主导产业仍以石化、钢铁、电子、汽车为核心,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另外,南京民营经济体量也不及杭州,2019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14.11亿元,比杭州少了2863.8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6.4%,比杭州低了14.6个百分点。 这些或许也是南京未来应该重点完善的地方。 话说回来,在官宣进入全国十强之后,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四大目标——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行情300778,诊股)、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建设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 可以看到,四个方面既明确了“量”的扩张,又明确了“质”的提升,还兼顾了居民生活与城市治理,雄心壮志溢于言表,也给足了所有人期待的理由。 南京还会创造多少惊喜?拭目以待。
1月6日,万达集团发布了2020年实体服务业经营业绩,从各项数据来看,均超出市场预期。 其中2020年全国万达广场出租率99.4%,租金收缴率99.9%;为支持中小商户抗击疫情,2020年全国万达广场减免租金超过43.3亿元,如扣除这一因素影响,2020年全国万达广场租金同比2019年增长8.1%。 以2020年第四季度为例,全国368座万达广场客流同比增长6.4%,销售额同比增长15.8%;全国可比万达广场客流同比2019年回升至97.4%,全国可比万达广场销售额同比2019年增长7.7%,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同期全国实体商业销售额增速为-4.4%。 2020年第四季度万达电影国内影城电影票房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5%,根据官方数据,同期全国电影市场票房恢复度为73.6%,万达电影票房恢复水平比全国水平高12.9%;2020年,万达电影全国票房市场占有率达15.4%,比2019年提升1.2个百分点;2020年万达电影国内影城上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单银幕产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 此外,2020年第四季度万达宝贝王儿童乐园客流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1%,收入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万达酒店管理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达到2019年同期的102.7%。根据权威旅游研究STR的报告,2020年万达酒店经营业绩高于全国水平20%。根据第三方机构慧评网的测评,万达酒店营运品质得分达94.9分,首次位居全国行业第一,高于在中国的所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得分。
财政部15日发布财政收支数据显示,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56亿元,同比下降2.7%。扣除去年同期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抬高基数等因素后,11月份全国收入增长6%左右,连续第6个月保持增长,反映了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1至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489亿元,同比下降5.3%,与预算增幅持平,降幅比1至10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全国税收收入下降3.7%,连续7个月累计降幅收窄。其中,国内增值税下降10.2%,国内消费税下降5.4%,企业所得税下降2.2%,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7.5%,个人所得税增长10.1%。 从支出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继续恢复性增长,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数据显示,1至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846亿元,同比增长0.7%,累计增幅实现转正。 业内分析指出,展望全年,主要经济指标仍将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税收收入会保持增长,财政收入累计降幅会逐步收窄。(孙韶华)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25日就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分组审议。与会人员表示,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直播平台等新兴领域的监督,依法严厉查处利用新技术手段实施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要针对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的现状,抓紧完善法律的配套制度,提高法律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依法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氛围。(新华社)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26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2021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草案),建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新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