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早报君先带大家来回顾一下上周的行情: A股方面,上周三大指数分化上行,白酒金融权重股回调,拖累沪指周涨跌收平,深成指涨1.2%,创业板涨2.2%。有色、航运、电池、光伏、电力、医药等持续强势,渔业、半导体、互联网传媒、白酒板块等冲高回落。整体看,资金从白酒金融撤出,转向周期行业趋势明显,预计光伏、电力、有色等板块在本周继续强势。 港股方面,上周因圣诞节假期影响港股成交普遍冷清,恒指按周跌0.4%,国企指数跌0.5%,恒生科技指数冲高回落跌1.35%。家电、新能源、航空、汽车、有色等表现强势,阿里概念、半导体、消费电子、医药等回落。整体看,市场资金依然集中在新能源车、光伏、医疗等确定性板块。 美股方面,恰逢圣诞节,市场交投情绪冷淡,美股三大指数表现平淡。道指周涨0.1%,标普500跌0.2%,纳指周涨0.4%。光伏、地产、新能源车、医疗等继续维持上涨,能源、农业、公用事业等受疫情影响继续回落。海外疫情持续爆发,刺激法案谈判再次面临困境,美股如今上冲势能衰减明显,注意疫情+刺激方案变化对盘面的影响。 中概股方面,上周明星股走势明显分化。上周四交易日,阿里巴巴跌13.34%,拼多多涨8.9%,京东跌1.14%,贝壳跌3.87%,蔚来涨跌2.64%,网易涨0.1%,百度跌1.21%,小鹏汽车跌4.4%,理想汽车跌4%,好未来涨1.23%,陆金所控股跌3%,腾讯音乐微涨0.42%,哔哩哔哩跌0.93%。 昨日至今早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呢?一起来看看吧~ 1.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北京4天内新增10名本土感染者 自12月23日,一名家住顺义区的无症状感染者确定阳性以来,北京4日内累计报告了10名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昨日,北京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定顺义区南法信镇西杜兰村、高丽营镇张喜庄村为中风险地区。加上朝阳区汉庭酒店大山子店,目前北京共有33个中风险地区。 2. 蚂蚁集团回应被约谈:成立整改工作组规范金融业务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昨日下午,蚂蚁集团回应称,会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整改工作组,全面落实约谈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和发展;已立即着手制定整改方案和工作时间表,并将在过程中及时寻求监管的指导。 3. 比特币突破2.8万美元后高台跳水 24小时逾6.1万人爆仓 昨日,比特币价格一日内接连突破两个千元关口,最高达到28387点,又一次刷新了历史新高,日内涨幅超过10%。随后急速下挫,较此前高位回落超过2000点。比特币家园网数据显示,最近24小时共有近6.1万人爆仓,全网各币种爆仓金额为6.83亿美元。 4. 央行:坚决打破垄断 所有金融活动必须依法依规纳入监管 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未来监管的政策取向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决打破垄断,纠正、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坚持所有金融活动必须依法依规纳入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三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产权。 5. 又一支“国家队”新冠疫苗将大规模生产 12月27日上午10点08分,沃森生物新冠疫苗基地落户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园。据悉,该基地生产的疫苗是由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团队与天津医科大学周东明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的新冠腺病毒疫苗,将于明年年中大规模生产,预计年生产疫苗达2亿剂/年。 6. 本周将有66只股解禁 合计解禁市值1185.79亿元 本周将有66只股解禁,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合计解禁市值1185.79亿元。周一,大豪科技解禁市值达9177万元;解禁市值规模最大的是国电南瑞,为425.55亿元;解禁股中有4股解禁股数量占总股本比例超过50%,分别是德赛西威、朗博科技、光弘科技和上海雅仕。 7. 华为叫停VR HUAWEI VRGlass 出货不到30万套 截至今年10月,HUAWEI VR Glass出货不到30万套,不如销售预期。消息称华为已经停止生产HUAWEI VR Glass。去年9月,华为发布HUAWEI VR Glass,产品重量仅166克(佩戴部分),机身厚度仅26.6mm,Fast LCD分辨率3200*1600,像素密度1058PPI。 8. 职位空缺4个多月 格力“空降”新董秘 昨日下午,格力电器宣布,经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提名,董事会同意聘任邓晓博为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同时聘任舒立志为公司副总裁。邓晓博今年11月加入格力电器,此前在陕煤集团财务公司担任董事长一职。自前董秘望靖东离职后,格力电器董秘一职已空缺4个多月。 9. 京东8亿港元认购中国地利5.37%股份 将共同打造最强生鲜供应链体系 12月27日,中国地利集团公告称,京东集团将以7.98亿港元认购中国地利4.78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将获得约5.37%中国地利已发行股本。中国地利表示,公司和京东集团将共同打造中国最强的生鲜供应链体系。 10. 10天9板豫能控股:生产成本和销售未现大幅波动 昨日,豫能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市场环境、行业政策未发生重大调整,生产成本和销售未出现大幅波动,公司内部生产经营秩序正常,无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截至周五收盘,豫能控股股价为9.45元,总市值为18.7亿元。 1. 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15.5% 增速比10月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93.2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份回落12.7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1-11月份,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 2. 央行:具有做市意愿且具备一定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与交易平台签署协议后即可开展做市业务 央行近日发布2020年第21号公告。《公告》明确,具有做市意愿且具备一定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与交易平台签署协议后,即可开展做市业务。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积极推动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制度,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3. 日本全面限制外国人新入境 新政策不含中国大陆等疫情控制较好国家及地区 日本政府发布入境新政策,今日起全面限制外国人新入境,入境新政策不包含中国大陆以及韩国,越南,新加坡等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除短期商务签证外,中国大陆访日人员还可以通过学生签证入境日本。 1. 我国建成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 27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创造国内油气田年产量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我国建成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2. 银保监会拟规范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服务 为推动保险业不断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护好参保群众的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出台试点规范性文件,重点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投标行为、服务能力、财务管理、风险调节机制、市场退出进行规范,压实公司主体责任,确保服务水平和理赔质量,严肃查处违规问题。 3. 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带动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随着采暖季到来,动力煤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带动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11月份当月利润同比增长9.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1—11月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4.5%,降幅较1—10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
[摘要]随着采暖季到来,动力煤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带动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11月份当月利润同比增长9.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456.9亿元,同比下降4.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580.1亿元,增长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105.2亿元,增长4.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332.2亿元,增长1.8%。 1—11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3440.5亿元,同比下降32.8%;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8995.2亿元,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5009.3亿元,增长4.8%。 1—11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5个行业减少,1个行业持平。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8.9%,纺织业增长7.5%,汽车制造业增长7.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7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44.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9%。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4.22万亿元,同比增长0.1%;发生营业成本79.22万亿元,增长0.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0%,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26.70万亿元,同比增长6.9%;负债合计71.76万亿元,增长6.8%;所有者权益合计54.94万亿元,增长7.0%;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产成品存货4.64万亿元,增长7.3%。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8元,同比减少0.0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92元,同比增加0.12元。 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5.1元,同比减少5.5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41.2万元,同比增加4.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8.5天,同比增加1.3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4天,同比增加6.9天。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93.2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份回落12.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解读: 工业企业利润持续稳定恢复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11月份,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供需两端稳步向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稳步回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7445.0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总体看,工业利润增长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增长7.0%,为今年以来各月高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1—10月份为下降0.6%。市场形势改善拉动企业利润持续上升。 二是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行业和电气机械行业在需求持续回暖带动下市场销量增加,利润分别增长15.7%和6.6%,增速均比1—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增长11.9%,增速加快3.2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利润增长43.5%,增速比上月加快31.0个百分点。 三是部分传统行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随着采暖季到来,动力煤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带动煤炭行业利润加速修复,11月份当月利润同比增长9.1%,增速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1—11月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4.5%,降幅较1—10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在出口替代效应叠加节假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1—11月份纺织服装、皮革毛皮、家具制造、文娱用品、化学纤维等行业利润降幅较1—10月份收窄0.5—3.7个百分点。受原油及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1—11月份,石油加工业利润降幅较1—10月份收窄8.8个百分点,化工、有色等行业利润增速分别加快7.7和5.1个百分点。 四是单位成本首现下降,盈利水平持续上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8元,同比下降0.01元,累计单位成本为今年以来首次下降。1—11月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0%,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6%,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 五是企业亏损面缩小,亏损额大幅下降。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比10月末下降1.4个百分点,比2月末下降17.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呈逐月下降趋势。11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6.4%,连续2个月降幅在45%以上。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0月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当月利润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10月份同期基数较低,11月份低基数效应减弱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仍在增加。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6.5%,增速较10月末提高0.6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并波动上行;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7.3%,增速比10月末提高0.4个百分点。下一步,仍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实体经济质量效益。
继工业增加值同比连续两个月正增长之后,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也实现今年以来首次转正,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进一步印证工业经济加速回暖。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23.4亿元,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转为增长6%。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在解读数据时表示:“5月份,随着复工复产深入推进,生产经营秩序逐步恢复,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改善,当月利润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认为,与4月份相比,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力缓解,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跌幅大于出厂价格跌幅,使得企业盈利空间增厚,这些因素都会明显推高整个工业企业5月的利润数据。 从行业表现来看,5月份,在成本压力减缓、市场需求改善、相关扶持政策效果显现等多重有利因素作用下,石油加工、电力、化工、钢铁行业利润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石油加工行业利润由4月份全行业亏损218亿元转为5月份盈利116.2亿元,同比增长8.9%。5月份,电力行业利润增长10.9%,4月份为下降15.7%;化工行业利润下降9.6%,降幅比4月份收窄19.7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利润下降50.5%,降幅收窄15.1个百分点。 从1至5月份累计数据来看,41个行业大类中已经有10个行业实现了利润总额同比正增长,较4月增加了5个。这其中,高技术行业表现抢眼。1至5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规模达到1709亿元,是利润最多的子行业,累计利润同比增速由15%大幅提高至34.7%。此外,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6%,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8.9%。 “全球疫情蔓延带动了线上办公的需求,能够解决无接触办公需求的科技行业确实是受益于疫情影响。”李奇霖说。 尽管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实现今年以来首次增长,但累计看,1至5月份利润同比下降19.3%,降幅依然较大。朱虹认为,疫情影响下市场需求依然偏弱,利润回升的持续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朱虹分析称,一方面工业销售增速有所放缓,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比4月份回落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利润转好行业数量有所减少,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利润增速比4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比4月份减少12个行业。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未来稳住经济基本盘是政策着力关键。从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仍有良好基础。 此前出炉的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4.4%,增速在4月份3.9%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看来,这表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已经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 昨日统计局数据还显示,1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和费用分别为84.29元和9.05元,分别较前值减少了0.62元和0.18元,压力明显缓解,表明“六稳”“六保”相关政策效果显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随后在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 诸建芳表示,未来政府将通过减税降费、调低电价网费、减缓租金等方式进一步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预计随着后续各项援企助企政策的持续推进,工业经济将持续向好。
站在风口上的“二师兄”火爆程度依旧不减。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居前五名的上市猪企——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平均日赚1.55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这五大猪企净利润合计增超3倍。特别是牧原股份,前三季度营收391.65亿元,净利润却高达209.88亿元,增幅达到1413.28%。据此计算,牧原股份在前三季度平均每天净赚7659.80万元。 这样的利润水平,可能只有通信等少数几个行业才能达到。但是,通信等行业是依靠规模庞大的营业收入实现的,利润率并不是很高,能达到10%以上的净利润率,就已经相当不错。而猪企的净利润率,超过了50%,真正是一本万利。更重要的,这些利润,全部来自于广大居民,来自于广大消费者。这也意味着,猪企新增的这些利润,都是从广大居民碗里分来的,是广大居民口袋中转移过来的。 虽然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当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时,供应者的利润会快速上升,需求者的支出也会快速增加。但是,面对这样的场景,还是觉得,猪企利润过高,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猪企的利润是与广大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猪企利润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越多,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也越大。只有猪企的经营状况正常了,广大居民在猪肉消费方面的支出才正常。否则,就一直处于不合理消费之中,会影响到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也会带动其他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 虽然说此轮肉价的上涨,有一定的特殊原因,如非洲猪瘟。但是,更多的还是人为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规划与引导,没有针对非洲猪瘟的特殊情况,及时采取鼓励企业和居民养殖生猪,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出现紧张现象。这也是这些年来,生猪、蔬菜等领域经常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够尽责一点,对市场的情况把握得准一点,多给养殖户提供一些市场信息和工作指导,也许就不大可能出现如此严重的价格上涨现象。 二是相关政策执行上的“一刀切”,或者机械僵化、不负责任,也是导致肉价上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地方对生猪养殖持不支持态度,便通过环境整治,把生猪养殖户全部关闭了,甚至农民自己饲养生猪都不允许。我们说,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生态,是必须的。但是,生猪养殖也是民生工程,如果环保要求达不到,可以帮助生猪养殖户加大环保投入,改善养殖条件,而不是一个“关”字就解决问题。这种粗暴简单的管理方式,无疑也是猪肉价格上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在广大居民生活受到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又不得不回过头来规划生猪养殖,而且是大规模养殖,各地都在争相养殖,且有的养殖基础建设的规格极高、规模也很大。虽然符合生猪养殖规模化、规范化要求,却也可能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会带来投资损失,甚至不排除会发生新建生猪养殖基地难以维继的现象。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否又要拆猪舍呢? 我们说,猪企利润过高,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如果猪企出现亏损,也不是正常的事。这不仅需要猪企做好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工作,更要有关方面和地方政府及时给猪企提供信息和指导,而不能都要等到发生问题时再“亡羊补牢”,且往往补的不是“牢”,而是开了一个更大的洞,让狼进出更加自如、更加方便。 不仅生猪养殖,其他与广大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同样需要有关方面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特别是市场信息,应当成为有关方面和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点,并及时迅速地将各种信息提供给生产者、经营者,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通过信息的收集、归纳、整理、分析,让市场情况能够始终与生产者、经营者保持畅通,让生产者、经营者能够依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与经营。而生产者、经营者的情况,也能通过信息及时反馈到市场,从而实现市场信息和生产信息、经营信息的完全对称,推动商品价格的稳定,推动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 不管怎么说,猪企利润堪比通信企业等高利润行业,都不是一件好事,都需要尽快解决。
随着算法的强大,商业必定会越来越繁荣,繁荣到极致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1 第一个结果:所有产品的利润都会会无限接近于0。 以淘宝改变实体店为例子。淘宝的出现让开店不需要实体门面了,所以开店的门槛变低了,人人都可以开店,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狂欢,网店遍地开花,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大家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现实:现在去淘宝上开店已经很难赚到钱了,因为同样的商品/服务/作品,只要你还有利润存在,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 《国富论》里所说:利润降低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今后比价会越来越方便,永远都是全网最低价最受欢迎,永远都有人低价抢市场,或者赔本赚吆喝。 我们都知道:淘宝上的东西够便宜了吧?已经无限拉低了各种快消品的价格,但是拼多多比淘宝更便宜,淘宝上很多可以做到19.9包邮,拼多多就9.9包邮。尤其今年疫情以来,大大小小各种商家,都转战电商/直播和线上,而线上购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比价特别方便,这就是让价格因素成为购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越来越透明,价格战会更激烈血腥,几乎全是肉搏战! 而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所有产品的利润无限接近0。甚至产品的“负利润”时代正在到来,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出现,假如成本是7块,你卖9块我就卖8块,你卖8块我就卖七块五,有人甚至六块八亏本也愿意卖,因为他要利用低价抢占消费者,只要聚集了大量消费者,就可以靠消费用户赚钱。 比如,有的商家虽然产品本身没有利润,但是以产品为链接手里掌握了10万个用户(或者会员/粉丝等等),就只依靠这10万用户,商家赚钱的途径反而更多了。 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消费数据”,吸引大家聚集而来,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比如书店之前都是靠卖书挣钱,现在书都是免费送的,却可以开读书会挣钱了;比如4S店不再赚卖车的钱,但是可以靠车子的后期保养赚钱;比如美容院不再赚产品的钱,但是可以靠办会员费赚钱,等等。 所以今后现在很多商业模式在前期都是不赚钱的,或者从表面上看都是亏本的,其实这不是商家犯傻了,恰恰是商家变的更与时俱进了,因为商家把赚钱的路径后移了,这叫“利润后延”。 其实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都设计了流量性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设计的,可以是亏钱的,当客户进来之后,再靠深度服务产生利润。 这一点也非常符合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预判:当生产力极度发达,当商业极度繁荣之后,社会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免费提供的,也就是”按需分配“状态,只要你需要什么东西,就有商家主动站出来给你提供。商家不再靠商品赚钱,而是靠“消费用户”(消费者/会员等等)赚钱。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首先它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还不靠产品挣钱,而是靠自己的用户生态挣钱,用户生态就是“消费大数据”。 因此,今后最赚钱的都是各大平台,而普通商家只能挣到辛苦钱。因为“消费大数据”都集中到了平台手里,而普通小商家掌握的“消费数据”在大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2 第二个结果:所有人赚到的钱都会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水平。 以抖音改变娱乐行业为例子: 抖音的出现,让表演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舞台,人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节目,文艺表演变得平民化。这必将干掉了传统影视业。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结果,很多明星已经无戏可接,就连一线明星也要靠上综艺节目维持热度和原来的收入。 和淘宝刚出现的情形是一样的,刚开始大家一定会乐此不彼,热闹非凡,进入全民参与的娱乐氛围里,一起拿着手机嗨。但是到一定阶段,大家也会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事实:人人都可以出作品的时代,也就意味着作品和创作将越来越廉价,各种模仿行为横行,为了博眼球而各种出位,创作甚至会变的一文不值。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去拍,那么谁在看?更何况一个人还可以养好几个号,一个商家可以养一大批号,最后的结果就是作品数量大于眼睛数量,很多内容将无人问津。 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观众,就是因为创作有门槛,表演有专业度,而当创作绝对无门槛的时候,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认真的观众,人人都是的主角,人人都在走马观花,人人都在逢场作戏。 因此,不要看那些内容每天有不少的的曝光量,但是也就是看起来热闹而已,最后的结果就是:创作者只能赚到辛苦钱了。 抖音对文艺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淘宝对商业带来冲击的逻辑是一样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永远在不断的重复和轮回。 3 在“个体+平台”的时代,个体只能赚到辛苦钱。 因为个体的脖子虽然被平台(比如淘宝/滴滴/抖音/美团等等)卡牢,但是他们不会卡死你,就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就稍微松一点手,让你喘口气,你一旦活的欢快了,就立刻卡紧你,撸你一把,让商家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比如现在淘宝和拼多多上开店,就得拼价格,完全薄利多销,平台会始终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商家温饱的边缘线上。 而像美团/饿了吗这种平台,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最后一算账,利润越来越薄。 同样的逻辑,在滴滴上开车的司机,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之前开滴滴的司机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滴滴了,叫车越来越容易,补贴越来越少,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BAT时代),还可以有很多依附在上面的公司,比如天猫上有很多营业额过亿的店铺,微信/微博上有很多大V等等。 在算法时代,只有平台才能挣到钱,那些所谓的网红/商家,其实都被平台牢牢卡住脖子,主动权很小。 当然,今后个体与人个体的收入差距会缩小,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这种算法会自动调节个体的收入差距。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4 大公司除了靠“消费大数据”挣钱之外,还可以靠“供应链金融”挣钱。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其实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纯利润更低了。 像阿里巴巴/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也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它们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C端)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美团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对商家(B端)的金融产品等等,滴滴/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车(给你一定优惠),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利润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拿走。 未来真正能挣大钱的手段,除了“消费大数据”,就是“供应链金融”了,而这两者都只有大企业才能做。 看看如今的情形吧:在各行各业,“平台效应”和“头部效应”都越来越明显,只有排名前二的公司才能挣到钱,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平台化,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公司都已经无钱可挣,这叫数一数二,不三不四。 “算法”越发达,头部效应将越明显,马太效应越来越加剧,未来只有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才能赚到钱,他们将赚尽整个行业的钱。社会的科技水平越高,贫富差距就会越大。因为科技水平越高,社会的流通性就会越好,此时财富会加剧流向更有钱的地方。 未来的社会财富将越来越多的往大企业(大平台)手里集中,它们靠“算法”将拥有了“上帝视角”,因为“算法”不停的收集我们的数据,站在高维解读你、透视你,审视你,他们甚至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我们的一切行踪都被掌控。 今后我们每个人看似自由的,实际上早就在冥冥之中被操控,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享用的,全是别人推送给我们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未来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是算法的奴隶,是平台的奴隶,是“上帝”们的奴隶。而且只能赚到辛苦钱,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1998年之前,创业成功的几率是50%,每一万个人有5000个人能赚到钱; 1998年,互联网产生了,创业成功的几率是20%,每一万人有2000人能赚到钱; 2002年,淘宝诞生了,创业成功几率是10%,每一万人有1000人能赚到钱;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创业成功几率是5%,每1万个人有500个人能赚到钱; 2018年,贸易战开始了,创业成功几率是3%,每一万个人有300个人能赚到钱; 2020年,疫情发生了,创业成功几率是1%,每一万个人只有100个人能赚到钱。 德鲁克曾有个观点:未来要想让人类继续好好生存,成功的定义必须得修改。如果我们还是以赚钱多少定义成功,那么99%以上的人都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引发集体忧郁和焦虑。 数据就是权力,算法就是命运。 水木然
中证网讯(记者倪铭娅)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10月27日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时表示,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产需求逐步恢复,产业循环持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稳步回升。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3665.0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1—8月份收窄2.0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利润增长15.9%,增速比二季度加快1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逐季回升。 朱虹表示,企业盈利状况逐季好转。一是生产销售快速恢复,利润逐季好转。受益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工业企业生产销售迅速恢复、稳健增长,供需关系持续改善。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营业收入增长4.8%,均呈逐季回升态势。在收入稳步回升的带动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6.7%,到二季度增长4.8%,再到三季度加快回升至15.9%,呈现 “由降转升、增长加快”的走势。 二是利润增长的行业增多,重点行业拉动明显。三季度,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利润同比增加,比二季度增加6个;其中24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两位数。新增利润最多的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增长53.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2.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9.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8%,这六个行业合计拉动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0个百分点。 三是单位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二季度下降0.71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53元,有效缓解了上半年成本大幅上升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压力。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0.64个百分点,在二季度同比由降转升的基础上提升幅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企业亏损额大幅下降,亏损面缩小。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1.4%,二季度为增长13.1%。9月末,企业亏损面比6月末下降3.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数据显示,我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产业循环持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稳步回升。其中,三季度利润增长15.9%,增速比二季度加快11.1个百分点。利润增长的行业显著增多,24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两位数,装备制造领域汽车、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拉动明显。 行业利润逐季好转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受益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正快速恢复。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营业收入增长4.8%,均呈逐季回升态势。在收入稳步回升的带动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6.7%,到二季度增长4.8%,再到三季度加快回升至15.9%,呈现“由降转升、增长加快”的走势。 三季度以来,多个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企业亏损额也大幅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1.4%,二季度为增长13.1%。9月末,企业亏损面比6月末下降3.9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将实现小幅正增长。景气行业数量持续增加,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在三季度表现亮眼,带动整体制造业累计利润如期转正。 具体来看,三季度在31个利润同比增加的行业中,24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两位数。其中,新增利润最多的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增长53.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2.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9.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8%,这六个行业合计拉动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0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景气持续机构看好汽车、工程机械 受益于环保标准切换、基建项目加快推进以及促消费等多项政策扶持,装备制造业二季度以来表现持续向好。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2.5%。其中,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当季分别增长26.0%、28.2%和63.5%,三季度均继续保持20%以上较快增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9月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2.8%,环比增长17.4%。其中,乘用车销量实现自5月以来第5个月度正增长。此外,今年前9月重卡整体市场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9%,4月-9月更实现了“六连涨”。 浙商证券分析师王敬认为,乘用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双位数增长,三四五线城市需求已经恢复,行业需求全面回暖,预计四季度乘用车销量有望同比增长10%以上,2021年全年销量增速有望达到12%-15%。中银证券也指出,随着各地利好政策延续,基建带动工程车等需求回升,预计10月汽车销量持续向好,并有望迎来持续2-3年的上行周期。 利润增速居前的机械设备领域也被持续看好。汽车及3C制造业的恢复有望提升制造企业的扩产意愿,拉动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3194套,同比大幅增长51.4%,增速创2018年以来新高。万联证券认为,长期来看,产业升级叠加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大,工业机器人向一般工业领域渗透,产业链迎来国产化良机。 基本面强劲的工程机械行业业绩也非常抢眼。2020年前9个月,国内基建、新能源等下游行业需求保持高景气,行业呈现“旺季延后、淡季不淡”的特征。9月挖掘机和叉车销量分别同比增长65%和72%,持续超预期。即将披露三季报业绩的中联重科表示,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5亿-58亿元,同比增长58%-67%。国内叉车龙头制造商杭叉集团三季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2.08亿元,同比增长21.61%;归母净利润6.27亿元,同比增长31.06%。 太平洋证券表示,目前工程机械基本面依然强劲,预计10月份挖掘机销售同比增长50%以上,四季度仍然高增长。行业销售数据依旧强劲背景下,持续看好业绩超预期的龙头企业。(韦夏怡 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