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向中芯国际发起了制裁。9 月 26 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商务部已经通知美国的电脑和芯片类企业,它们必须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才能够将特定技术出口给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中芯国际(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简称 SMIC)。此举是美国政府再一次对中国半导体领域进行的打压。美国政府对中芯国际实施制裁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 9 月 25 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向美国电脑芯片产业(the computer-chip industry)发出了一封信件,该信件提出了上述制裁措施——《华尔街日报》表示其亲眼看到了这份信件的复件。制裁名义很简单:军事相关。报道称,美国商务部在信中表示,向中芯国际出口 “可能会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最终用途带来不可接受的风险”;因此,美国商务部还表示,供应商“必须在出口、再出口或在国内转让”某些敏感技术之前,提交一份单独有效的许可证申请。《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商务部发言人的说法称,负责出口管制的工业和安全局(BIS)表示:其不断监测和评估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的任何潜在威胁。虽然我们不能就任何具体问题发表评论,但 BIS 及其跨部门合作伙伴将根据需要采取适当行动。对此消息,中芯国际也进行了回应。9 月 26 日,中芯国际发言人在回应外媒时表示:我们将继续与美国商务部进行建设性和公开的接触。中芯国际重申,它生产半导体,只为民用和商业终端用户和终端用户提供服务——该公司与中国军方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为任何军事终端用户或最终用途制造产品。中芯国际还强调,该公司并未收到上述官方消息。雷锋网注意到,截至发稿前,美国商务部官方网站也并未发布相关官方稿件,但该消息已经被外媒广泛报道。SEMI:美国每年至少损失 50 亿美元中芯国际被美国政府制裁,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实际上,《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数周来一直在考虑是否对中芯国际实施出口限制。雷锋网注意到,本月初,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表示,美国政府各机构正在讨论是否将中芯国际列入商务部的实体名单——该措施将要求中芯国际的某些供应商申请许可证。当时,中芯国际官方声明称:中芯国际作为一家同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及中国大陆 A 股上市的国际化运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公司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一直合法依规经营;且与多个美国及国际知名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建立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美国商务部多年来针对中芯国际进口采购的设备,也已经核发多件重要的出口许可。这份声明还称,中芯国际自成立以来从没有任何涉及军事应用的经营行为,与中国军方毫无关系。2016 年及以前,中芯国际还是经美国商务部正式认可的 “最终民用厂商”(Validated End-User)。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 9 月份中旬,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 SEMI 已经代表众多芯片公司起草了一封警告特朗普政府的信件——该信件表示,如果将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制造公司中芯国际列入黑名单,将会损害美国自己的利益。雷锋网了解到,SEMI 是全球性的产业协会,致力于促进微电子、平面显示器及太阳能光电等产业供应链的整体发展,在全球拥有 2400 多名会员,涵括上述产业供应链的制造、设备、材料与服务公司。值得一提的是,SEMI 也包括中芯国际和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和材料公司。该协会在针对特朗普政府的信件中宣称,中芯国际每年在美国购买的设备和材料金额高达 50 亿美元,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将使美国更难为其提供产品,从而损害美国的技术优势。信中还提到,此举将让人们愈发觉得美国商品交付具有不可靠性,这也将影响人们对美国经济实力的认知,因此,信中表示:我们敦促商务部认真考虑将中芯国际加入实体清单,因为这可能对美国工业、经济和国际安全造成直接和长期的不利影响。中国半导体需要摆脱对外国依赖如果美国对中芯国际的制裁为真,则这不啻为一个重大打击。雷锋网了解到,中芯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也是国内第一家提供 28 纳米先进工艺制程的纯晶圆代工企业,14 纳米制程于 2019 年正式实现量产。中芯国际还在努力发展先进制程工艺,以和工艺节点领先其 2-3 代的台积电竞争。其中在 8 月 6 日,中芯国际发布了其在科创板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其中显示,其二季度销售额达 9.39 亿美元,同比增加 18.7%;应占利润 1.38 亿美元,同比大增 644.2%,去年同期仅为 1854 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于 2019 年第四季度开始量产的 14 纳米制程产品,相关收入为 5706.15 万元,占比为 0.29%。此番美国对中芯国际实施打击,可以说是美国针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故意之举。早在 2019 年 5 月,美国政府就将华为加入到实体清单;后来到了 2020 年 5 月,美国对华为的禁令进行了升级,大大限制了华为旗下海思的芯片业务,使得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代工企业无法再为华为代工——到了 8 月 17 日,美国商务部对华为进行了进一步限制,使得它无法购买第三方芯片。华为被逼入绝境,可以视为美国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也可以视为美国政府对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打压。当然,中美贸易的冲突,也让中国意识到了半导体行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中国正准备向半导体行业投资巨额资金,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对此,彭博社表示:“中国方面正准备为所谓的第三代半导体提供未来 5 年的支持。”彭博社援引研究公司 Gavekal Dragonomics 的技术分析师 Dan Wang 的话说: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半导体是所有先进技术的基础,并且它不再能够可靠地依靠美国的供应。面对美国对芯片出口的更严格限制,中国的对策只能是继续推动自己的产业发展。中国半导体行业,是时候摆脱对外国依赖了。本文参考资料:(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9/m2JAb2ecjTeHEvbx.html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9/id9JT8xVRA4xjI7i.htmlhttps://www.ft.com/content/7325dcea-e327-4054-9b24-7a12a6a2cac6?shareType=nongifthttps://www.wsj.com/articles/u-s-sets-export-controls-on-chinas-top-chip-maker-11601118353
据外媒报道,台积电正加快研发极紫外(EUV)光刻机工艺,他们预计到明年年底,EUV光刻机的累计采购量将达到约55台。 根据光刻机制造商ASML年报,从2012年开始交付EUV光刻机开始,公司已经累计向客户交付了超过76台这种光刻机。今年8月举办的全球技术论坛期间,台积电曾透露,在目前全球在运行的极紫外光刻机中,台积电拥有约一半,芯片产能预计占全球的60%。 据此推算,台积电目前拥有的EUV光刻机数量在35~38台左右。 ASML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制造EUV光刻机的厂商,对于制造7nm以下制程的芯片至关重要。台积电所需要的光刻机,也就全部来自于该公司。 消息人士透露,台积电现正加大光刻工艺的研发力度,预计到2021年年底,EUV光刻机的累计采购量将达到约55台。因此ASML到20221年累计交付的EUV光刻机数量可能会达到近百台。 相较之下,有消息称三星电子截至2021年采购EUV的数量累计不到25台。三星电子是台积电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竞争对手,目前正加速在5nm芯片量产上追赶台积电的脚步,3nm芯片工艺也预定于2022年实现量产。 外界人为台积电大量采购EUV光刻机,主要目的在于快速增加的满足客户订单。 外媒的报道显示,台积电3nm工艺准备了4波产能,其中首波产能中的大部分,将留给他们的大客户苹果。苹果是台积电的大客户。从2016年iPhone 7系列所搭载的A10芯片开始,苹果的A系列芯片就全部交由台积电独家代工。 今年6~8月期间还不断有消息称,受美国对华为“禁令”影响,联发科芯片需求暴增,紧急找台积电代工。预计2020Q1季度联发科订单量会达到1.2万片晶圆。不过消息未得到有关方面证实。 高通也据传向台积电追加了订单。 不过利好消息没有为台积电股价带来太大涨幅,9月29日台积电收涨1.13%报79.77美元。 而另一边,中国最大、全球营收排名第五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料将迎来生产经营的困难时期。 9月27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以及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援引美国商务部9月25日的一封,称美国政府已对中芯国际实施出口限制,中芯国际的某些设备供应商现在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 这一消息被视为美国加大“制裁”中芯国际的信号。如果“制裁”落地,势必对中芯国际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冲击。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进出口管理条例,使用美国技术和装备生产的的产品将受到管控。中芯国际作为芯片制造商将很难以获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同时,公司的芯片出口亦将需要获得美商务部的许可。 中芯国际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向荷兰ASML公司购买了用于生产7nm芯片的光刻机,但由于美国的多次干预无法到货。中芯国际在这批光刻机上,前后共花费了1.2亿美元和2年时间。 “信函副本”的消息一出,随即带来了股市的震荡。周一上午中芯国际H股以17.16元低开,较上一交易日暴跌7.6%,成交额7200万元。但随后股价逐渐震荡拉升,跌幅以已收窄至4%;A股则以4%的跌幅低开,并在早盘末尾扩大至6%。 芯片行业乃至整个科技产业如今尤为敏感,市场担心中芯国际将会成为下一个华为。 但其他中国大陆芯片制造商,也在努力突破光刻机瓶颈。 9月29日消息,芯片制造商晶瑞股份早间公告称,为开展集成电路制造用高端光刻机研发项目,公司拟通过Singtest Technology PTE.LTD.进口韩国SKHynix的ASML光刻机设备,总价款为1102.5万美元。 晶瑞股份同时披露,拟发行不超过5.5亿元可转债,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用高端光刻胶研发项目、阳恒化工年产9万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半导体高级硫酸技改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 截至早盘结束,晶瑞股份涨停报42.86元。但目前尚未有进一步消息证实晶瑞股份拟采购的是否为EUV光刻机。
据报道,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将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SMIC)列入贸易黑名单。 对此,中芯国际在5日晚间发布了《中芯国际关于外媒报道美国政府考虑将公司列入贸易黑名单的声明》。《声明》指出,中芯国际作为一家同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及中国大陆A股上市的国际化运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公司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一直合法依规经营;且与多个美国及国际知名的半导体设备供货商,建立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美国商务部多年来针对中芯国际进口采购的设备,也已经核发多件重要的出口许可。同时,中芯国际自成立以来作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上的重要成员,客户遍及美国、欧洲及中国大陆等世界各地,其产品及服务皆用于民用和商用,从没有任何涉及军事应用的经营行为,与中国军方毫无关系;2016年及以前,中芯国际还是经美国商务部正式认可的“最终民用厂商”(Validated End-User),并曾有多位美国商务部官员实地到中芯国际进行访查。 因此,中芯国际特别声明:任何关于“中芯国际涉军”的报道均为不实新闻,中芯国际对此感到震惊和不解。中芯国际愿以诚恳、开放、透明的态度,与美国各相关政府部门沟通交流,以化解可能的歧见和误解。
中芯国际港股今天突然“摔了一跤”,一开盘就低开了近9%。 这戏剧性的开局,为公司当天的股票交易带了个节奏。 所幸低开之后立即有多头进场抄底,跌幅很快收窄,行至收盘收跌3.86%,换手率达到了6.53%,是前几日的几倍多。 图片来源:富途牛牛 与港股走势形成对比的是,中芯国际A股(中芯国际-U)今天虽以1.8%的跌幅低开,但很快翻红,涨幅曾一度达到3.66%,最终收涨1.84%,比港股的强太多了。 图片来源:富途牛牛 同一家公司,港A两市却给出了不同的待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股东减持 今日股价波动的原因很快被找到了——国家队一口气减持中芯国际2.2%的股权。 北京时间9月4日凌晨有报道称,中芯国际的大股东之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鑫芯香港以23.6港元的价格,出售了1.75亿股的中芯国际股份。 以昨日收盘价格24.6港元计算,折价4%,套现金额超过40亿港元。 这之前,鑫芯香港持有中芯国际7.97亿股的股权,占当时股东权益的14.01%。 也就是说,鑫芯香港转让了手中21.96%的股权。 不过根据今日中芯国际成交数据,总成交量只有1.157亿股,少于新闻中所说的1.75万。 可能是由于盘后交易,所以没有在实时数据中得到体现。 图片来源:富途牛牛 这时候国家队撤离,是因为害怕再次被埋,还是另有深意? 我们还记得7月15~27日,中芯国际狂跌77.87%,不知道埋了多少人。当时公司的PE一度高达71.55倍,较1年半之前提升了1.3倍之多。 公司的PE经过持续1个多月的回调,来到了60倍左右的区间。虽然现在没有之前这么夸张了,但还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另外技术分析中,看淡指标居多。 股票相对强弱指数RSI数值为34,前值39,数值反映当前位于弱势,出现下跌概率相对较大。 “三性”得到改善? 6月底的时候,我们已经从多个角度分析过这家公司。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详见:(《中芯国际,也开始埋人了》)。 我们这次依旧从“三性”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中芯国际。 所谓“三性”,指的是确定性、成长性、持续性。 这“三性”有不同的轻重比例,如果要打分的话,确定性大约占40%,成长性30%,持续性30%。 如今,公司的未来出现了希望,虽然不确定性仍然是压倒性的。 截止目前,公司刚刚实现了14nm制程芯片的量产,而7nm芯片距离研发成功仍然遥遥无期。 数据来源:中芯国际 除了研发费用的门槛外,公司还需要解决硬件设备的问题。 目前能用来生产7nm制程芯片的光刻机,只有荷兰ASML公司可以生产。然而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芯国际订购的光刻机一直不能到货。 现在的情况就是,中芯国际的竞争对手手握全球50%的光刻机,而中芯国际一台都没有。 但光刻机的自主研发需要实践和大量的投资,而且不确定性显著。 如果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的支持成功落实,那么对于中芯国际和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来说,是一大利好。 9月3日,一条半导体产业的利好消息被外媒放出。 彭博社当天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正在规划制定一套全面的新政策,以发展本国的半导体产业,应对美国政府的限制,而且赋予这项任务“如同当年制造原子弹一样”的高度优先权。 知情人士称,中国正准备在“十四五”期间,对“第三代半导体”提供广泛支持,以加强服务于该行业的研究、教育和融资。 中国半导体行业还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芯片自给率2019年仅为30%左右。 数据来源:IC Insights 有国家层面的“十四五”规划背书,大家接下来的日子都会轻松一些。 因此公司的确定性也将得到提升。 而在成长性和持续性方面,公司出现了非常乐观的迹象。 半年报中,中芯国际营收同比增长26.3%,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则更加惊人,同比增长5.66倍,净利率同比增长9.7个百分点至9.6%。 尽管业绩基本符合预期,但最大的亮点在于,公司盈利已经不需要依赖国家补贴。公司2020H1的扣非净利润录得8263.1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录得1.09亿美元的净亏损。 也就是说,以绝对值计算,中芯国际2020H1扣非净利润增长了1.85亿美元或81.01%。 其他可以反映公司经营状况改善的指标,包括销售成本、毛利率等。 中芯国际2020H1销售成本录得13.61亿美元,同比减少14.72%;毛利润录得4.82亿美元,同比增长76.47%,毛利润达到26.15%。 现金流方面,报告期期末现金月录得31.3亿美元,同比翻了一倍,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现金流分别增长14.41%和115.79%,反映了经营能力的改善和投资者的信心。 数据来源:中芯国际2020H1财报 科技公司的后发制人 与一些制造业公司不同,中芯国际的主营业务涉及大量的科学研发,同时受到“境外势力”的围堵,因此势必拉长其投资的“回款”周期。 这一点在科技公司中,是比较常见的。 以最近发布财报的寒武纪为例。 数据来源:寒武纪2020H1财报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主营业务是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芯片产品与系统软件解决方案。 如果用寻常眼光看待这家公司的净利润,你可能会觉得惨不忍睹。 2020H1财报显示,公司营收8720万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9799万下降11%;净亏损则录得2.02亿人民币,同比更是扩大了5.55倍之多。 但寒武纪的亏损,实际上印证了芯片行业的发展特点。 数据来源:寒武纪2020H1财报 芯片行业的一大特点是“成本前置,收益后置”,占据市场份额之前,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巨额的可持续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要求从业者和投资者拥有更多的耐心,“放长线钓大鱼”。 对于中芯国际,这家研发投入占总营收17%的圆晶厂来说,亦是如此。
美股市场溃退之际,受伤的却不止FAAMG。 昨天凌晨,美国国防部传出消息: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将中国顶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列入“贸易黑名单”。 图片来源:路透社 这次的理由还是一样,他们认为中芯国际与军方有关联。虽然中芯国际第一时间就出来澄清,但这一幕上演太多次了,每一次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这次估计也不会例外。 如果美国政府正式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名单,这将迫使包LAM Research、KLA Corp和Applied Material等供应关键芯片制造设备的美国公司在向中芯国际发货之前必须获得许可证,而这份许可证是“难以获得的”。 这一手隔山打牛背后的受害对象是谁不难猜,毕竟华为被断供之后,选择的是中芯国际。 对中芯国际来说,影响也非常之大,因为美国不光是中芯晶圆制造中的技术提供商,还是他的大客户。今年上半年,中芯国际晶圆制造营收为117.8亿元,占比89.47%,其中美国地区营收达到了30亿元,占比22.79%。 但华为也好,中芯国际也好,都不是美国的最终目的。 被滥用的“武器” 对大多数人来说,了解中美关系都是从所谓的“实体清单”开始的。 但这个美国单方面的黑名单其实是“被改造的武器”。 1990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实体清单”的概念,当时是为了防止美国公司出口的物品被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 这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美国发现这东西实在是好用。看谁不顺眼,只要给个简单的原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就可以将其加入清单,等于是变相地制裁。 到后来,“实体清单”已经完全成为美国实施科技霸权的武器。一方面,限制高技术产品向非盟友国家出口,阻碍这些国家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限制高新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输出,打压和排挤美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管制清单之外,美国还留了个缺口:“许可证制度”,美国公司在经政府同意下可以向清单上的实体出口相关物项。 这个回旋余地就是告诉大家:进入“实体清单”并不是永久的事情,“表现好”的话还是可以出来的。至于这个机会怎么争取,无非是一靠认怂,二靠罚,还要请个游说团搞好政企关系。中兴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认怂、罚款、监管,钱和态度都到位了,豁免权才到手。 总结下来,就两点:保证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赚外快。 刚开始,美国对中国的限制还是集中在军工、航天领域。 1997年6月,第一家中国实体被列入“实体清单”,是中国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紧接着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的众多研究所。 但从2019年开始,打击目标扩大到了其他领域。 先是科技领域,2019年5月,以华为为主的70家关联企业上黑名单;6月,以中科曙光为主及关联的三家微芯片公司上榜。 接着是核电领域,2019年8月,以中广核为主及其关联的3家公司上榜。 再是安全和人工智能领域,2019年10月和今年5月,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北京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奇虎360等61家相继上榜。 7月份更是把打击范围扩大至轨道交通设备、电子设备,甚至是纺织、家电、发饰品等传统领域。 谁也不知道美国的底线有多低。 “三足鼎立”走向“双雄争霸” 中美关系一向复杂,但今年尤其不正常。美国进行各种维度的打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或许还是中国带来的隐隐危机感。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彼时国内GDP的增长主要还是靠的中低端制造业。 在国际分工上,合作基础仍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美国研发设计、中国制造、世界消费的模式。换句话说,10年前的中国还是走的“造牛仔裤换飞机”这条改革开放初期的贸易路线,对美国有利无害。 所以那时美国的主要对手还是欧盟。 但正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的那样,如果以前造牛仔裤的中国,突然在飞机制造领域无端端出现了惊人的技术进步,那就可能“永久地损害了美国利益”。因为国际贸易进行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存在——即你做不到的我做得到。一旦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优势领域,对后者的打击可是不小。 2017年,国产客机C919首飞成功,华为、大疆等高科技公司也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甚至不少领域已经超车美国。 这一年,中国GDP为12.25亿美元,欧盟28国2017年底GDP总量为17.2万亿美元,美国2017年底经济总量为19.3万亿美元。 于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变得名副其实。 但欧盟逐渐跟不上了。2019年欧盟28国的GDP总量为18.41万亿美元,如果剔除2020年脱欧的英国,只有15.58万亿美元,与美国的差距扩大到5.85万亿美元。 同时,欧盟内部也并不稳定,问题频出,成员国之间东欧与西欧、北欧与南欧的严重分化,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弊端日益凸显。如今,英国脱欧加上意大利自身难保,原来的四大发动机(德、英、法、意大利)熄火一半,大小国之间冲突,种种问题叠加之下,欧盟已经自顾不暇。(参考文章:《7500亿欧元复苏基金,压垮欧盟的又一根稻草》) 另一边,中国的经济发展却是异常地稳定,年增长保持在6%以上,疫情也没造成太大的阻碍,同期美国的增长率在2%-3%之间,两者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数据来源:Trading Economic 而其他国家诸如俄罗斯、日本,要么体量不大(日本所谓的第三大经济体GDP才5.1万亿美元),要么经济难有起色,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上最有可能赶超美国的国家。 经济地位受到威胁,打压随之而来,而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发展是中国由量转质的关键,因此被重点“照顾”也在意料之中。 特朗普急了 再看美国国内,3月份到现在,经济几乎没有什么起色。美联储大放水的3万亿美元只推高了股市,就像一场非理性繁荣,没有实物支撑的空中楼阁。 而就在前几天,美联储宣布长期宽松的政策环境的同时,连续新高的美股市场也终于绷不住,迎来久违的大跌,尤其是科技股居多的纳斯达克指数,周四、周五两天内累跌约10%。其中FAAMG加上特斯拉最多一夜蒸发市值超5000亿美元。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2017年,特朗普就任时,宣称要“让美国再次伟大”。前三年,特朗普的确兑现了绝大多数竞选承诺,比如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退出《伊核协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等。 但最后一年却频频出现问题,先是疫情防控失败,确诊病例最新已经超过了600万人;然后是种族歧视问题暗潮涌动,在大量失业的背景下激发了更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一系列影响下来,特朗普大选的不确定性大增,他或许会成为80年代吉米•卡特之后第一个没能连任的总统。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川普的支持率只有42%,比对手拜登低了8个点。 现在,美股经济严重下滑、股市开始大跌,特朗普捉襟见肘,竞选口号也换成了“让美国保持伟大”,只好再祭出“打压中国”这张万能牌,通过制造中美摩擦来转移国内对其不利的关注舆论焦点,同时获得一些政治选票资本。 近几年,美国社会中民粹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兴起,鼓励排他性而非包容性,就连美国失业率上升的时候民众普遍观点都是工作岗位都被中国人抢走了。特朗普的高调和极端言论正中下怀。 9月2日,美国司法部长巴尔在采访中表示,虽然有不少国家试图干涉美国大选,但是都不如中方对美国大选造成的威胁,他还表示中方的威胁已经远超伊朗和俄罗斯。特朗普更是直接: “若拜登当选,中国将统治美国。” 经济下滑,怼中国;股市大跌,怼中国,屡试不爽。 选战胶着,在11月大选来临之前,中美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张。没办法,优秀也是一种错,怎么都能躺着中枪。 结语 今年以来,美国的刻意打压让中国损失严重,但二战奠定了美国、美元的世界地位,几十年下来这个基础根深蒂固,中国、人民币短时间内想上位,几乎不可能。 不过,中国不能往回走,历史告诉我们,依赖低端产业只会沦为打工仔,如果不努力往上走,经济、社会都会被拖入泥潭。 只有自己做老板才有前途。 当然了,想当老板不是那么容易的。进军高端制造业和科技领域意味着要从美国手中分一杯羹,所以华为也好,中芯国际也好,都不是美国真正的打击对象,他要扼杀的是所有能够威胁到自身国际贸易地位的不稳定苗头,他们要的是40年前的国际分工体系。 华为、中芯国际,仅仅是个开始。 谁无疾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换个角度看,美国日益频繁的动作不正说明了中国的路没有走错吗?
8月6日,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后首次发布财报,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增长,并且双双创下新高。 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中芯国际销售收入达9.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归母净利润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644.2%,创下单季新高;毛利2.4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5%,毛利率为26.5%。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和梁孟松指出,尽管宏观环境仍在变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强劲。第二季度成熟技术应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费电子类收入增长显著,先进工艺业务稳步推进。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充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第三季度营收持续成长。 同时,中芯国际在加速产能的扩张,将今年的资本支出从43亿美元上调到了67亿美元。在8月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中芯国际的高管们就谈道,资金一方面用于先进工艺建设,另一方面是成熟工艺扩产,“现在设备采购都是按照需求正常采购,预计14纳米月产能将在年底达到1.5万片,8英寸晶圆每月增加3万片,12英寸晶圆每月增加2万片。” 此外,对于美国禁令的影响,梁孟松表示:“我们绝对遵守国际规章,会有很多其他的客户准备进入我们有限的产能的生产里面,所以影响应该是可以控制的。” 建厂扩产进行时 首先来拆解一下二季度收入构成,从应用看,通讯产品营收占比最高,为46.9%,其次为消费类产品,占比36.9%,这两个领域占据了83%以上的营收。细化到晶圆收入方面,收入占比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0.15/0.18微米(33%)、55/65纳米(30%)、40/45纳米(15.4%),最受关注的14/28纳米占比9.1%。 梁孟松指出,14纳米产品由4G移动通讯拓展到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等应用平台,居家办公普及也带动平台应用,中芯国际的下一代平台正处于客户产品验证阶段,“14纳米的机会很大,4G移动端开始,再延伸到射频芯片、WIFI6的手机芯片等,商机很大,我们有信心可以填满产能”。 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也得到提升,第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98.6%,第一季度为98.5%,2019年第二季度为91.1%。 不过,相比台积电等大厂,中芯国际的产能并不算大。目前产能紧张,中芯国际还在继续扩大28纳米、14纳米等多种工艺的产能,近期就在北京投资28纳米及以上的工厂,上海的14纳米继续产能爬坡。 关于北京新工厂,中芯国际CFO高永岗介绍道:“北京计划建设新工厂,主要还是基于我们对市场的思考和分析。在成熟工艺上市场需求巨大,不止是28纳米,也包括40/45纳米、55/65纳米等很多工艺节点。北京已经有3个成熟的12英寸厂,拥有成熟的团队,坚实的客户,这是前提和基础。” 他还表示:“北京公司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路,通过多节点的产品运行,能够使得公司的运营良好,我们不会建立单节点的工厂,而是沿用原先成功的模式。集成电路实际上是历史积累的,北京老厂做了10多年才盈利,老厂带新厂,一家晶圆代工厂一般需要20年后才真正起飞。中芯国际刚好成立20周年,新厂不会像以前历史上那么困难了。” 高永岗也强调,各个方面的需求缺口都很大,不仅仅是28纳米有需求,也不是简单的逻辑电路有需求,还有很多细分领域的需求。 比如,0.15/0.18微米由于5G到来,应用需求特别大,指纹识别和照相机部分都需要0.18微米的部分,需求缺口很大。而这一方面中芯国际客户在市场上的盈利很高,也带动了中芯国际的收益上涨,接下来中芯国际还将积极做产品布局优化。 光大证券报告指出,中芯国际收入端有望快速增长,然而先进制程投入、产能扩张导致盈利短期内难以改善,预计2020-2022年净利润同比变化率分别为-16%、-41%、7%。 美国禁令和国产化 除了产能和先进制程,外界也十分关注美国新的管制措施对于中芯国际的影响。尤其是客户华为海思,由于美国的禁令,海思的芯片供应受到影响。而原先,比如在14纳米方面,华为这样的强大客户可以帮助中芯国际提升良率、提供需求,从而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若华为受限,中芯国际将如何应对? 按照梁孟松在业绩会问答环节的回答,中芯国际认为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先进制程的开发是需要一个伙伴客户,制程定义,量产学习曲线,未来需求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助力,这个方面如果有所改变,可以找替代方案。把完整技术开发要分成很多段,由很多不同客户担当不同任务,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挑战。对于先进工艺开发和需求都表示乐观。”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芯国际作为产业龙头,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乃至科技圈,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产业链需要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中芯国际承载着重大科技创新的希望。然而,现下受逆全球化冲击,中芯国际遇到了企业成长路上的大考。” 在他看来:“基于理性战略选择,市场不必期待中芯国际开启疯狂追赶模式,不必渴望在短期内突破7/5纳米以下工艺。中芯国际14纳米FinFET代工的移动芯片,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这个工艺可以支持5G芯片发展,除了手机等移动终端,能够让产业维持一段时间。在没有7/5纳米等最先进工艺的8-10年内,国产芯片产业如何破局?就是集中资源办大事。” 近期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也是对进一步大力支持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软件信息在内的产业公司,利好中芯国际、华虹等龙头晶圆代工企业。 此外,谈及国产12英寸量产、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的话题时,赵海军表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和亚洲半导体生态都越来越强,就近互相反应、快速支持是一个趋势。现在中国规模还是较小,但是主要的公司都上市了,有了很多财务支持,投入研发,后续我们是看好的,建立生态需要时间。” 他也强调,中芯国际是一个国际公司,没有倾向性地只用某一家设备,“我们要快速建立规模,对于在地的生产也欢迎,这样可以保证生产链不中断。但是产业的追随者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取代领导者的,中芯国际也欢迎国外的龙头企业来中国建厂,建立更加稳固的供应链。”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问中国资本市场有哪家公司最受人瞩目的话,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无疑是其中的翘楚,18天时间创造历史的过会速度,六千亿的超高市值,350倍的市盈率,这些超高的数字都集中在一家公司身上,然而最近媒体却曝出中芯国际的留人难难题,这件事我们到底该怎么看?中芯国际为什么会人一挖就走? 一、成“芯片培训班”的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回 A 之路创下多项科创板记录。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 19 天,堪称 " 闪电过会 ",从提交上市申请到正式上市仅用 45 天;7 月 16 日,中芯国际上市首日,开盘价 95 元 / 股,较发行价上涨 245.96%,市值高达 6780 亿元,这是 A 股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 IPO ;本次共募集资金总额最多达 532 亿元,是妥妥的 " 募资王 "。 中芯国际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企业,是内地第一家提供 14 纳米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有 4 家晶圆代工企业有技术能力提供 14 纳米技术节点。 技术型 CEO 梁孟松带领团队仅用了 298 天就实现了 14 纳米量产,这项技术突破改变了以往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之间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并将差距缩小到了 2-3 代。 据悉,中芯国际目前有研发人员 2530 人,硕士及博士人员占比为 20.52%。2019 年投入 研发费用为 47.44 亿元,约为台积电 1/5;招股书显示,2019 年中芯国际营收 31.16 美元, 约为台积电 1/10;净利润 2.35 亿美元,约为台积电 1/50;毛利率为 20.83%,约为台积电 1/2。 中芯国际的 IPO《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公司 2019 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 36.7 万元。同年,中芯国际员工薪酬的中位数是 38.3 万元。 然而就在这些数据的背后还有中芯国际过高的人员流失速度,据中芯国际《2018 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2018 年中芯国际员工流失率 22%,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1.3 倍,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工厂的员工流失率分别占 52.2%、25.7%。11.7%,是流失率最高的前三大城市。 而台积电在当年的主动离职率仅为 4.8%,中芯国际比它高出 5 倍。在 2015-2019 年,台积电的离职率也稳定在 5% 以下。由于跳槽率居高不下,中芯国际被调侃是 " 黄埔军校 "、" 培训基地 " ——为行业培养了很多芯片人才,为他人 " 做嫁衣 "。中芯国际的员工 " 一挖就能挖走 "。进来一大批毕业生,干不到一年就不剩几个,超过三年的少之又少,有能耐的基本都跳槽了,甚至出现过成建制的跳槽情形。 那么,作为中国最有名上市公司的中芯国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中芯国际的人员管理到底怎么回事? 说实在,中芯国际面临着这样的人员管理危机也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甚至于是中国很多科研型企业的长期现状,这件事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呢?最近,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本·霍洛维茨的新书《你所做即你所是》上市,给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员工频繁离职事件背后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说客观原因,一个企业经营不好待遇不好的确是企业留不住人的核心问题,我们看到中芯国际的营收只有行业龙头台积电的十分之一,而净利润只有台积电的五十分之一,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产业内一直有一个说法,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老四基本上连渣滓都不剩,而中芯国际的问题其实就是类似的,台积电、三星已经占据了整个产业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芯国际虽然被给予厚望但是实际上却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 就以薪酬来看,中芯国际的人员薪酬中位数是38.3万元,台积电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有五十万以上的年薪,干上几年拿到薪酬%2B股权的分红一年两百万基本上不是问题,如果做到领导了一年几百万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跳槽去了一些较小的企业或者其他产业方,实现收入翻倍也都是有意希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原先中芯国际的一些有吸引力的条件,比如说低价购房、上中芯国际私立学校等等也都逐渐难以满足企业增值的需要,最终让中芯国际成为了一个尴尬的“芯片产业培训基地”。 其次,我们再来说主观的问题,这就是霍洛维茨在《你所做即你所是》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企业文化问题了,我们仔细分析中芯国际,其实这是一家不洋不土的公司,我们仔细研究中芯国际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到,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特点非常显著,这就是领导人的更迭非常频繁,这就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芯国际就经历了4任董事长、5轮CEO,每次大规模的企业人事变动都引发了中芯国际人事的动荡,最重要的是中芯国际内部形成了台湾系、海归系、本土系等众多派别,而且大量的人事波动带来了整个企业文化的稳定性极差。最终的结果就是中芯国际想学外企去没有外企的核心,想当民企却没有民企的稳定性,想当互联网公司却有着体制内的各种官僚主义,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企业的文化极为诡异,是一种四不像的文化。 霍洛维茨在《你所做即你所是》一书中强调,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用文化留人就必须要做你自己,但是这一点其实非常知易行难,在中芯国际的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地在学习在模仿,模仿了美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但是却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想要以某个成功者为榜样,但是却没能真正领会到榜样的思想,也没能切实采纳榜样的做法,其实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必须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号召下的企业领导是相对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上形成一个让员工有奔头和感觉的文化体系。与此同时,中芯国际原本有着比较好的文化,这就是善待员工,比如说在创立早期,中芯国际的员工可以拥有购房优惠、上中芯私立学校等福利,但是最后这些福利成为了某些人的专利,而企业善待员工却没能做下去,让员工拿着菲薄的薪水干着比别人还多的活,员工无心留在企业也就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今,中芯国际已经实现了科创板上市,能不能真正沉下心来做企业软实力,就看中芯国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