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再保险:全球保险业将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强劲复苏 (记者 王恩博)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今年保险业能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将支撑全球保险市场复苏。 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Jerome Jean Haegeli)在当天的线上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左右,比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衰退幅度更甚,全球保费萎缩规模则与之相似。但与对全球经济的预判不同,预计保费收入将呈现强劲“V型”复苏。 报告称,此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将导致2020年全球保险需求下滑,对寿险业务影响较大——预计全球寿险保费将收缩6%,非寿险将下降0.1%。但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模式,总保费收入将在2021年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瑞再研究院估计,今年发达市场总保费将下降4%,并在2021年恢复至2%以上的正增长。新兴市场今明两年将保持保费正增长趋势,其中2020年将增长1%,2021年为7%。 谈及中国保险市场前景,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说,当前中国市场面临诸如低利率环境、承保周期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带来的巨灾保障缺口等挑战,但长期来看市场风险偏好趋于稳健,保险业务发展将更加均衡。 他认为,中国保险市场机遇来自三个“新”,即新基建、新经济及新消费。这些趋势产生的新动能将加速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全新保险生态系统建立,使行业更具韧性。 报告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最终造成的理赔负担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目前从各种外部和公共消息源中获得的理赔预测中值约为550亿美元。 对此,安仁礼称,大多数外部保险分析表明,财产及意外险理赔总额的预测值上限为1000亿美元,与2017年“哈维”“艾尔玛”和“玛丽亚”三个飓风造成的损失规模相当,而当年全球保险业也吸纳了这些损失。目前来看,保险业资本状况应该能够应对疫情造成的冲击。(完)
新冠疫情在今年给全球保险业的增长按下了“暂停键”。 国际保险巨头安联集团在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在2019年全球保险业实现四年来最大增长之后,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预计全球保费收入将萎缩3.8%。 安联集团认为,由于科技上的领先,在全球所有地区中,亚洲保险业增长势头将会率先恢复。其中,中国保险行业将在2021年强劲复苏,未来10年中国的保费收入预计将年均增长9.5%。 全球保费今年预计萎缩3.8% 过去的2019年是全球保险业在近几年中的“高光时刻”。 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保费收入总计3.906万亿欧元,较2018年实现4.4%的增长,是过去四年来的最大增长幅度。其中,寿险保费较2018年增长4.4%,也成了去年全球保险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财产险的增长率则从2018年的5.4%降至2019年的4.3%。 “这是自2015年以来,寿险业务的增长率首次超过了财险业务,尽管差距非常小。”安联集团表示。 从地区来看,亚洲地区仍然是全球保险业增长的引擎。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亚洲保费收入(日本除外)的增长率为6.8%,是前一年的两倍多,保费总额达到9470亿欧元,其中近一半保费来自中国。 相比2019年的增长率高点,今年的新冠疫情无疑给全球保险业的增长按下了“暂停键”。 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保费收入将萎缩3.8%,寿险业务受到的冲击可能将超过财险业务,增长率分别为-4.4%和-2.9%。与新冠疫情前的增长趋势相比,疫情将使全球保费减少约3600亿欧元(其中寿险2500亿欧元,财险1100亿欧元)。 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亚洲保险市场略好,但挑战也同样存在。安联集团预计,2020年,亚洲(日本除外)总保费收入预计将下降0.7%,其中寿险将萎缩1.8%,而财险仍将维持1.9%的小幅增长。 “在疫情之后,商业模式的数字化、亚洲核心战略以及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理念将成为保险行业重要的增长驱动力。”安联首席经济学家卢睿德(Ludovic Subran)表示,亚洲企业在科技方面领先,而欧洲同行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理念上领先。全球保险业的主导地位将由亚洲决定——亚洲家庭将成为最重要的消费者,推动全球保险需求。 安联集团认为,从长期前景来看,亚洲保险市场到2030年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8.1%;寿险和财险预计将以相同的速度增长。这几乎是目前全球市场增长速度(4.4%)的两倍。 中国保险业将在2021年强劲复苏 在亚洲保险市场中,中国市场被安联集团认为将在2021年强劲复苏。“中国寿险和非寿险行业在2021年均将实现两位数增长,未来10年中国的保费收入预计将年均增长9.5%。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寿险将继续成为长期较强的业务线,未来10年寿险增长率将达到9.8%,而财险业务为8.8%。”安联集团在报告中表示。 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不容小觑,但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力方面依然与亚洲部分其他国家存在差距。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力在亚洲国家中的排名居中,与马来西亚和泰国排名靠近。2019年,中国保险业总保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7%,人均保险支出(不含医疗保险)为317欧元,为新加坡人均保费支出的6.5%(新加坡是4888欧元/人)。 安联集团在华合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首席执行官陈良表示:“自2020年二季度开始,整个中国保险行业逐渐回暖,我们看到疫情后,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主动了解、购买、体验各种保险产品和服务,更多的人愿意加入保险行业。我非常看好未来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 “不断增长的风险意识和社会保障需求将继续推动中国保险业未来几年的增长。”报告合著者、安联集团经济学家米凯拉•格里姆(Michaela Grimm)表示,到2030年,预计中国保费将增长7770亿欧元,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市场规模的总和,中国保险业将在这场危机中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
我国老龄化问题早在世纪之初就初露端倪,老有所依,不仅只依靠儿女或房产,还需要有配套的稳健理财渠道,合适的保险方案。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国民财富大讲堂》上,从针对长寿时代的顶层设计、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传统保险企业的机遇、保险公司的多元化资产配置等方方面面,阐述了对中国长寿时代的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以下为发言全文: -1- 要对“长寿时代”的到来提前规划布局 从全球人口结构和我国人口结构来看,我们即将进入长寿时代。要重视长寿时代面对的严峻挑战,进行顶层设计,要对“老有所养”的问题有全面的规划,要让民众体会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感。 首先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坚持“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根据“大健康”概念的社会共识,针对长寿时代的发展需求形成一系列政策安排。 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随着长寿时代、老龄化时代到来,现在国家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支出每年都以上万亿的水平增加,对于中央财政的挑战很大。对此,要针对人口结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财政安排。 在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过程中,商业保险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从政策上研究出台一些政策,把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利用社会资本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对于商业养老保险来说,首先要开发符合现今养老保障需求的险种,并且以这个险种作为切入点,将医疗、健康、养老结合起来,还要注重全面的服务的提供,以及要考虑资金保障的问题。 另外,从保险业的角度,要思考大健康的概念,对于“长寿时代”面临的挑战要提前布局。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要思考如何从保险、资产管理、健康管理来满足全社会的医养结合、老有所养、富足养老的目标。现在要解决的是健康养老的问题,未来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富足养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人均收入还将提高,在养老方面的支出也会增加,大家将需要一个富足性的养老模式。 -2- 养老产业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健康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推动实施。要把“健康养老”当做一个事业来发展,同时也要做成一个产业,形成产业经济,将会有非常好的带动效应。 目前,我国和养老相关的产业并不多,从未来的养老需求来看,这个领域将是巨大的潜力市场,也是一座“金矿”,可以深入挖掘。国家设计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保险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我认为可以考虑采用PPP的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形成养老的产业发展模式。 养老社区的概念在提出的时候是比较超前的,现在来看中国的养老社区建设,从总的布局来讲是全球领先的。但是按照中等收入的庞大群体对养老的需求来看,目前的养老社区规模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保险业可以进行思维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高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此外,我们要通过办养老社区,培养全民的养老文化,让大众逐步接受和认可这种模式,将养老社区作为娱乐、休闲、文化交流的场所,逐步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 财政和税务部门应该考虑给予税收和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市场化的方式办养老事业。在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可以降低个人支出,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社会化养老社区的建设。 -3- 传统保险企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关于传统保险企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我认为,从供给端要有大量的养老产品的供给,要从土地、资本、人力方面考虑。土地方面,希望地方政府以及通过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支持保险业加大投入;资本方面,保险业可以通过发债等各种手段筹措资金;人力资本方面,养老产业对护理人员、医生等的需求将会很大。此外,还可以将数字经济嵌入到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从需求侧来讲,养老也是一种消费,对拉动经济有很大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要把保险作为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提供养老保障的重要工具。此外,保险业还可以对接国民经济社会很多的产业、部门,比如可以和医院、医疗企业、医药企业合作,也可以为出口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提供保障,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挥作用。总之,保险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在解决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时利用好保险这个工具。 -4- 保险公司要多元化配置资产 长寿时代对保险公司经营来讲,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长寿风险,因此保险公司需要多元化配置资产,比如长寿性的保单要考虑有长期的投资与之匹配。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是做好保险经营管理的必要管理模式。 保险业监管部门对于偿付能力有阶段性的要求,会定期进行审核。今年全行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比较高,头部的一些保险机构可达到280%以上,应该说是非常稳健的。 -5- 中国长寿时代的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要把符合中国社会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尤其是体现经济发展阶段性水平的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好。 其次,政府在布局全社会的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政策措施,根据保险业发展的阶段情况,进一步提高养老金的替代水平。 另外,在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方面,除了保险业自身应该加大工作力度之外,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使保险业在养老体系、养老社区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简而言之,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经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尊严性的养老应该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体现出来。要把党和国家关于“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目标贯彻好、落实好,让14亿中国人不要再为养老问题担心。
“我认为可以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巨灾保险试点,探索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对于保险业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如是说。 他表示,短期内,可以指导行业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产品,选择有意愿的地方政府,先行开展试点,积累试点经验。中长期内,可以结合各地试点,对试点运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研究拟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助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周延礼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就保险业多个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表示,今年的提案将聚焦大病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延税型寿险、农业保险等领域。 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作用 聚焦“六稳”助力“六保” 证券时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保险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抗疫和推动复工。您如何评价保险业表现?行业如何更好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 周延礼:保险业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通过捐赠保险、扩大承保责任、开发专属产品、提供便捷理赔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经济生活回归正常,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当然,疫情冲击既给保险业带来了一定挑战,也带来一些有利因素。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社会风险意识、群众保险意识将得到显著提高,对保险功能作用的认识将进一步加深,保险保障需求将持续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 从行业自身来看,目前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流动性稳定,净现金流入大幅度增加,具备较好的抗冲击能力。疫情推动行业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转变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提升科技化和线上化水平,行业竞争能力将继续提升,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险保障需求。 保险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聚焦“六稳”助力“六保”。 一是加大保险供给,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对接社会保险需求,加大健康险特别是医疗险产品的供给力度。推广“海南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等创新产品,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二是发挥保证保险融资增信功能,增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纾解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加大农业生产的保障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完善三大主粮大灾保险机制和生猪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稳价保供。 四是支持投资出口,积极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围绕国家重大工程等加大风险保障,支持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保驾护航。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保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资企业海外机构提供风险保障。 五是发挥保险资金运用形式多样的优势,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六是稳定保险代理人队伍的发展,吸纳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七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保险发展。积极应用保险科技,继续深度赋能保险业,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行业变革,为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巨灾保险机制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暴发,让保险业面临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新课题。业内也有要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机制的观点。您对此有何建议? 周延礼:大范围的病毒感染会给经济、社会、人力造成巨大损失,从影响上来看与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一样,属于巨灾风险事件。在这些巨灾风险事件中,各级政府实际上为抗疫救灾和疫后重建承担了无限责任,为筹集防治资金,通常采用重新分配预算、增加财政赤字等筹资方式,会对财政刚性预算和平衡造成冲击。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机制,有利于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形成市场化的风险分散机制,减轻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财政波动,助力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应予以积极支持。 为此,我认为可以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巨灾保险试点,探索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短期内,可以指导行业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产品,选择有意愿的地方政府先行开展试点,积累试点经验。中长期内,可以结合各地试点,对试点运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研究拟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助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外资保险带来积极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近两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保险业开放力度显著,外资险企也展现出较高热情。您如何看待外资持续大幅加码的动作?这轮外资的深入,会对中国保险业带来什么改变? 周延礼:近年来,中国保险业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推进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外资持续对中国保险业加大投资力度,显示了外资对中国保险业长期向好发展的信心。外资保险机构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参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坚定态度。随着中国保险业持续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资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好。 外资保险机构来华发展并拓展业务,将对中国保险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推动形成中外资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局面。截至2020年3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64家外资保险机构、124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涵盖财险、寿险、再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和保险中介等各领域。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成熟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专业技术,推动中资保险企业改革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力。截至2019年底,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057亿元,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36万亿元。外资保费收入和资产规模的显著增长,有效地提高了中国保险业的资本存量。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框架,提升监管有效性。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三位一体”的保险监管体系。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保险监管也将从注重数量型限制向注重审慎审查机制、从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保险资管丰富 个人市场产品供给 证券时报记者:资管新规后,保险资管被允许面向个人合格投资者发售产品,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过程中,保险资管业与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外资资管等各类金融业态共同竞争,您认为保险的立足点是什么?应扮演好什么角色? 周延礼: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居民财富同步增长。2020年一季度,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0.8%,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在此背景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渐旺盛,但同时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仍以现金和储蓄为主,未来向资管产品转移的潜力巨大。 保险资管产品定位为私募产品,主要面向保险机构等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其中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允许向自然人合格投资者发售。 一是能够有效丰富资管产品市场的供给,给予投资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是发挥保险资管机构管理长期资金的经验,以及在大类资产配置、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收益; 三是通过与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等机构开展良性竞争,持续促进保险资管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我国资产管理机构的整体水平。 总体而言,保险资管机构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风格和优势,做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排头兵”。 新《证券法》实施 为险资带来新投资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新《证券法》已经落地,资本市场正持续深化以注册制为核心的改革,保险作为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应如何作为,既发挥好市场压舱石作用又实现自身投资收益? 周延礼: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鼓励保险公司依法合规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优化投资者结构、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证券法》实施后,保险公司将面临新的投资机遇,需要不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在审慎监管原则下,赋予保险公司更多自主权,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资产匹配状况较好的保险公司,允许开展更多的权益类资产投资。可以研究制定保险资金运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支持公司治理完善、投资运作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保险机构,运用更多市场化手段,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积极开展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类投资。 同时,保险机构要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和(港股00001)来源稳定的优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对企业复工复产的长期融资支持。通过股权、债权、股债结合的方式,为重大工程项目和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建立保险资管产品注册服务绿色通道,对投资于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产品,提高注册发行效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二是积极应对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全力参与符合国家导向的投资项目,强化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增加资金供给,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三是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力度。开发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产品,提高支农支小投资力度,探索保险资金深度参与服务普惠金融路径。 四是加大对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投资力度。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健康、医疗和养老等上下游产业服务力度,满足社会多元化养老需求,积极参与养老金等第三支柱建设。 融资性保证保险 应控制风险敞口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保险业的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风险逐渐显现,业内对该业务的争论也增多。有观点认为,这一业务对应的是经济周期风险,保险公司不擅长管理这类风险,应谨慎参与。您如何评价这一业务?保险业如何管控业务风险? 周延礼:近年来,由于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和为银行的信贷资金损失提供风险保障,所以备受地方政府部门和融资双方的青睐。但鉴于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本质与银行的信贷风险雷同,对该业务发展的总体要求,应该是小额分散、稳健审慎、风险可控,并通过监管制度约束保险公司夯实基础建设、控制风险敞口。 目前,不少保险公司开展此类业务,但行业90%的规模都集中在四五家大型保险公司。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融资性保证保险的赔付率不断上升。对此,行业大部分公司均采取收缩业务规模、调整承保策略、足额计提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措施应对风险。 下一步,在风险管控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是可以考虑修改完善现有业务的监管制度。通过进一步提高融资性保证保险的经营资质、降低承保限额、提高内控管理要求等控制业务风险。据了解,新的业务监管制度即将正式发布。(注:5月19日银保监会已正式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 二是制定业务操作指引。制定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和保后管理的两个业务操作指引,细化业务监管要求,规范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健康养老保险 要扩大覆盖范围 证券时报记者:银保监会等多部门今年初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健康保险、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大力发展老年人专属保险的方向,并确立了到2025年的目标,比如健康险保费力争2万亿。在这样的机遇下,保险业应如何作为? 周延礼: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持高速发展,产品种类日渐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保险业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五大类。2019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7066亿元,同比增长29.7%,赔付支出2351亿元,同比增长34.78%,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保险业将通过规范竞争、加强管理、政策引领和完善制度等措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康保险创新保障内容、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并保持稳健发展。 一是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时扩大相关保险产品范围,让国家对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二是商业保险机构要提供包括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 三是商业保险机构要把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健康保险保障范围,支持医学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开发与癌症筛查、诊断和治疗相关的产品,服务国家“癌症防治实施方案”。 四是商业保险机构要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研究开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补偿保险,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成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民生、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养老保险领域,保险业要创新多种适老涉老商业保险和养老金管理服务,服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机构要提供终身领取功能的养老年金保险,特别是能够与其他养老金融产品所积累的养老资金有效对接的即期年金产品。要面向创新创业就业群体保障需求,开发满足自主就业、灵活就业等创新创业就业人群特点和需求的养老产品。 二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开放。监管部门可以支持境外资本参股、设立各类养老保险机构,支持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业务,通过引入国外成熟的养老保险业务经营和养老金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保险业经营水平。 三是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完善数据标准,规范商业养老保险相关统计标准和统计规范。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在产品定价、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匹配、长期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经验交流。保险机构要改进精算专业技术,加强长期稳健投资和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夯实行业发展根基。 五是保险业要优化产品供给、改善销售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保费相对低廉、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贴心的产品和服务,重点在老年人需求较为强烈的疾病险、医疗险、长期护理险、意外险等领域进一步增加产品供给。 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 保险业大有作为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国家医疗保障局就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公开征求意见,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有望增多。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变化?应对老龄化和长寿化,保险业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做? 周延礼: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启动3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取得初步成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为建立全国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保险业积极参与制度试点,在政策落地、组织实施、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主管部门和参保群众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下一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扩大试点,并延续委托社会力量经办服务的方式,保险业也将继续积极参与试点服务。我认为,保险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行业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是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打造智能化、智慧化的长期护理保险运营管理服务体系。 三是积极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等与护理服务相结合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作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满足参保人多样化的护理需求。 四是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机构,参与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建设,推动扩大康复辅具应用,提升长期护理服务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监管,切实保护参保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提供保障。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本文作者:周延礼(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 健康险业务可以通过保险科技来提升保险产品的定价和风控水平,拓宽保障的范围。可以预见,在疫情过后会有更多相关、潜在的投保人士涌入到这一赛道中来,这对于健康保险在现场发生的趋势将会加快与科技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 保险业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为助力抗击疫情,保险业捐赠了近4亿元的物资和款项,同时也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媒体记者等提供超过万亿的专项保险保障,更是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延长保险期限,取消理赔医院限制等特别举措。 目前我国的抗疫压力逐步缓解,但随着疫情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不断地扩散蔓延,仍然给经济、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而从保险监管角度观察,监管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强对保险业的引进风控工作的统筹。一是继续加强疫情期间保险服务工作,及时做好疫情的防控。二是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应对疫情的挑战符合保险原理的保险产品。三是可以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创新保险服务方式,推进了复工复产所需要的科技赋能适应非接触经济模式发展的需要。四是简化程序,提升服务效率,督促保险公司开设理赔的绿色通道高效地满足复工复产的企业的保险的需求。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加大保险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继续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保险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如何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对保险业来讲是一个新课题。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了健全了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为健康保险助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支持。中央政治局更是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形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并首次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保基层运出来的“六保”。保险业要深入学习,要按照“六保”的要求开展工作。 此次疫情倒逼我们研究相关政策落实的问题。总的来看此次疫情更加凸显出保险业,特别是健康险在公共卫生管理当中作用。健康险和互联网+这种模式的融合发展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世界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而下一步,全行业在已出台政策落地、落实的基础之上,继续引导保险机构加大支持的力度,积极对接和保障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保险服务,更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保险科技应用助力健康保险参与突发公卫事件风险管理 针对此次疫情,保险业迅速开发相应的一些保险产品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加强了风险管理等水平,显现出重要的作用。 根据调研,1-2月份的健康险用户层面出现了三大优势,一是从用户年龄上来看,90后的群体购买健康保险的人数快速增长,老年群体对健康险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二是从职业上划分来看,物流、快递、网约车从业人员群体投保意识快速上升。三是从用户的地域分析,三线及以下的这些城市,用户投保的意识被唤醒。订单量的增长、增速已经超过了一二线城市,保险市场的下沉发展值得关注。 健康险的业务既有创新的产品形态,又注重保障功能,同时还改革支付方式。提升了健康保险产品的可能性。健康险业务可以通过保险科技来提升保险产品的定价和风控水平,拓宽保障的范围。可以预见,在疫情过后会有更多相关、潜在的投保人士涌入到这一赛道中来,这对于健康保险在现场发生的趋势将会加快与科技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 同时,技术发展正在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未来科技将进一步赋能健康保险,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渠道拓展、精准营销、差异化服务、产品设计、精算定价,运营优化、风险控制,还有医疗健康管理等方面都能够显著地提升保险服务。 抗击疫情金融科技价值凸显 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社会各界也将目光聚焦到了保险领域,保险的意识迅速提高,参保人数也陡然增加。这倒逼保险行业进行思考,保险科技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未来怎么样实现转型发展?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观察,保险业利用了互联网医疗技术,通过保险+医疗的模式,积极地参与了全社会的健康管理、疾病问诊、治疗。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保险产品也完善了人身保险的责任范围,尤其是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障体系,将各类传染病以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规范化,纳入了保险责任的范畴。从经营管理角度分析,此次疫情还促进了保险机构运行朝线上化转变。 今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业整体业务下降超过13%,但仍有接近3%的正增长,这得益于保险科技的发展。此次疫情对保险业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个人认为保险业的反弹会是v型反弹,预计全年的保险业务增长仍然可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金融、保险科技在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是后疫情时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地刺激潜在用户对线上服务的需求。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健康保险业务的形态。此次疫情促进了保险机构向线上化的转型和健康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打造了健康险的生态链,消除了消费者的一些担忧,更好地提供了健康保障服务。 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科技赋能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对于线上线下的业务如何联动,金融产品如何快速创新,如何利用电子渠道线上服务,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抗击疫情延展服务,如何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一些内容。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